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25日星期二

李煜

公元975年的十一月末,天空晦暗,烏雲低垂,寒風透骨。細雨夾雜着雪花籠罩着灰蒙蒙的金陵(今南京)城,使這個江南第一名城失去了往日熱鬧繁華的景觀,讓人壓抑、窒息。在揚子江和秦淮河的交匯處,船桅林立,戰艦密集,一隊隊荷槍持矛的士兵威武地站立船頭。隱約可看出,桅杆頂梢懸掛着寫有「宋」字的牙旗。原來,這是宋軍剛剛一舉踏平了南唐王朝,滿載被繳獲的金銀財寶、古玩書畫、圖籍經卷等戰利品,還有被俘的南唐王公貴戚、朝廷要員、嬪妃宮女,整艦待發。當然,已做了俘虜的南唐後主李煜也在其中。

昔日天下主,今日階下囚。人間事地覆天翻,無可預料。李煜站在船頭,望着向東浩浩流去的江水,心中感到無限的悲愴。痛苦、懊惱、悔恨、絕望,什麼滋味都有,他意識到這一走永遠就不會再回來了,他要同美麗的金陵城永別了。想到這裡,他不禁黯然淚下,低聲吟出了一首悲哀淒涼的詩: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雲籠運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

李煜的一生悲劇與喜劇交互演出,最後以悲劇告終。他不僅是個風流君王,更是一代詞宗。作為君主,他是失敗的,愚不可及;作為詞人,他卻是了不起的,尤其是亡國後,在三年的實際囚禁生活中,他用生命蘸着淚水,寫出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絕句,把感傷詩詞的寫作藝術推到了前無古人的境界。

南唐從先主李昪於公元937年立國到李煜975年降宋,只歷經三代,是個短命的王朝。李煜及其父祖生活的時代是個特殊的時代,此時的中國社會正是由統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即將走向統一的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大勢瞬息萬變,群雄逐鹿,刀光劍影,武力爭雄。中原大地,長江南北,到處都是烽火連天,餓殍遍地。史載,中州腹地「魚爛鳥散,人煙斷絕」;黃河兩岸「里邑荒廢,悉為榛莽」。人民期待安寧的生活和短暫的和平。

南唐的創建者是李煜的祖父李昪。李昪,字正倫,因出生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又被稱為「彭奴」。李昪早年家境貧寒,父母早亡,六歲就成了流浪兒,由唐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收為養子,後又成為楊的部將、「三十六英雄」之一徐温的養子,李昪從此改姓為徐名佑誥。知誥讀書用功,才華出眾,九歲就寫出了不同凡俗的詩句: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樽前不盡心。

知誥對徐温唯命是從,極盡孝道。有一次徐温外出,心煩意亂,遂拿起手杖朝知誥出氣,但知誥毫無怨言。待徐温回府,見知誥在門前跪迎,徐温深受感動,認為這個養子勝過親生兒子,對他另眼相看,厚愛有加。成年的知誥文武雙全,胸懷大志,決心成就一番事業。

說起南唐,不得不追溯它的前身──十國之一的吳。吳與南唐瓜葛難分,李昪與吳的創建者楊行密衣鉢相承。唐末,楊行密乘藩鎮混戰,皇室式微的亂世,佔據了以揚州為中心的江淮地區。唐乾寧四年(897年),楊行密大敗進犯的朱温名將龐師古、葛從周,站穩了腳根。902年,朱温鑒於已無法控制羽翼已豐的楊行密,就索性封他為吳王。919年,楊行密次子楊隆演宣布自己稱帝,改元武義。徐温身懷異志,圖謀篡吳,自己出鎮戰略要地金陵,令其子徐知訓留守揚州,在吳朝廷輔政,伺機裡應外合,取代吳國。由於徐知訓專橫暴虐,凌侮諸將,為部將朱謹所殺。於是當時已升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的徐知誥乘機渡江,赴揚州執吳政。937年,徐知誥在心腹將士的擁戴下,演了一場強制吳帝楊溥「禪位」的逼宮戲,自己稱帝,建都金陵,國號齊,改元升元。為了穩住江山,兩年後,他又煞費苦心地附會祖宗,與李唐王朝賡續家譜,自稱是唐室後裔,復易姓更名為李昪,並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由孤兒至將帥並最後成為皇帝的李昪,是十國當中少有的極為傑出的政治家。他自幼生長在金戈鐵馬之中,深知戰爭對社會的危害,所以他俟成為一國之主,就堅決反對戰爭,決計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941年,吳越京城發生特大火災,宮室、府庫全部焚燒殆盡,吳越王也驚悸而死。此時,南唐群臣力主趁火打劫,慫恿李昪進兵杭州,但他堅決反對,說「橫生屠戮,朕所弗忍」,「救災睦鄰」方為「治古之道」。因此,他不僅沒有出兵,反而資助吳越大量財物,幫助吳越重建京城。另外,他還節儉勤政,選用人才,勸課農桑,勵精圖治,僅五六年的時間,南唐就成為十國之中的佼佼者。

南唐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因服丹藥中毒去世,長子李景通(後改名李璟)繼位,是為中主。在李景通兄弟五人中,論文學才賦,非景通莫屬。他七歲時就寫出了構思精巧的傳世佳句:「棲鳳枝梢猶軟弱,化龍形狀已依稀。」他不僅精通詩詞,還擅長書法,楷、草、隸、篆四體皆佳。但自從當太子起,他就對齊家治國平天下毫無興趣,天天徜徉於詩詞歌賦、音樂舞蹈之中,最喜歡與樂部宮妓在一起吹拉彈唱。他年輕時雖然也習過武,騎馬射箭也算可以,但他習近文儒,對軍旅生活十分厭惡。他留戀在廬山的讀書生活,曾希望隱居一生,不涉時事,只是因為被迫召去繼位,才斷了這個念頭。當皇帝不久,他就對那單調乏味的例行公事不感興趣,甚至想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弟弟,三五天才上一次朝是常有的事。李璟還一改烈祖勤儉治國傳統,崇尚奢侈豪華生活,增加百姓租稅,導致國內暴亂四起。從保大三年(945年)到保大十一年(953年),南唐多次對外用兵,建效甚微,損失慘重。此時,後周在世宗的經營下,迅速強大起來,對南唐虎視眈眈,而李璟卻一廂情願打算永遠休兵。他斥退忠良,任用佞臣,國勢一天天衰退。保大十三年(955年),後周世宗下詔進軍南唐,南唐軍節節敗退。在後周強大的軍事威懾面前,李璟表示願意取消帝號,改稱藩王(後又改稱南唐國主),割讓江北全部領土,進貢方物,甘心作後周的附庸。這樣,李昪辛辛苦苦經營二十多年的帝業,傳到李璟手中就斷送了。

李璟曾經把他的弟弟景遂立為皇太弟,想傳位給他。景遂不願居儲位,在後周世宗大兵來攻時,要求率軍出征抵抗。李璟只好應允,而立自己的兒子弘冀為太子。弘冀嫉賢妒能,設計毒死景遂。其後不久,弘冀病死。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將國都南遷洪州(今江西南昌),同時立李煜(原名從嘉)為太子,留金陵監國。這年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嗣位。以上就是李煜嗣位前的南唐概況。

李煜於公元937年七月初七乞巧節,誕生於金陵城裡一座豪華王府中。他的父親、皇太子景通又喜得貴子,高興非常。乞巧節是個吉利日子,為祝願兒子終生幸福,萬事如意,乃給新生嬰孩取名為「從嘉」。

從嘉的幼年是在幸福中度過的,祖父李昪勵精圖治,國力強盛。但在他七歲剛剛懂事的時候,也就是升元七年(943年),祖父溘然長逝,父親景通繼位。理所當然,從嘉及他的兄長們自然就成了皇子。後來其兄弘冀被立為太子,而弘冀猜忌嚴刻。為免遭殺身之禍,從嘉自少年起就只潛心於文章典籍、琴棋書畫。他自甘寂寞,把功名利祿視作身外之物。「思追巢(父)許(由)之餘塵,遠慕(伯)夷(叔)齊之高義」,是他青少年時期的理想和信條。他喜歡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憧憬終生隱居世外桃源,以擺脫塵世間的一切煩惱。為此,他曾自號鍾隱,別號鍾山隱士、鍾峰隱居、蓮峰居士、鍾峰白蓮居士等,以明心志。有時他甚至想皈依佛門,去過那種晨鐘暮鼓、清心寡欲的生活,他在一首七律《病中書事》裡寫道:病中堅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月照靜居惟搗藥,門扃幽院只來禽。庸醫懶聽詞何取,小婢將行力未盡。賴向空門知氣味,不然煩惱萬途侵。

但是,從嘉並沒有因此去過那種隱居生活或循入空門,這可能是他的皇家生活並不能完全憑自己好惡而行事的緣故吧。為了避免禍起蕭牆,他只以書為友,廢寢忘食地徜徉在詩詞、歌律、音樂、繪畫、書法之上。只有在這個廣闊的天地裡,他才直正找到了歡樂和自由,在精神上尋覓到了歸宿。父祖兩代皆鄙武尚文,廣開學館,搜羅文物古籍圖書,使南唐的文化事業在五代十國之中發展到了頂峰。

從嘉繼承先志,在書法方面,初學柳公權;繼而揣摸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陸彥遠諸名家;最後溯源於魏晉書法大家鍾繇、衛鑠、王羲之。他常以能深悟女書法家、王羲之的業師衛鑠書法的神韻而自鳴得意。他善博采眾長,為己所用,又善於推陳出新,獨運匠心,終於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金錯刀」體書法。他對於這種「作顫筆擺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陽剛美與陰柔美相結合的書法,可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出神入化,小大由之。有時書寫斗方,竟可棄筆不用,卷帛而書,用筆結構盡如人意,世稱「撮襟書」。從嘉平生喜作行書,落筆瘦硬,風骨嶙峋,被後人讚喻為「倔強丈夫」。他的書法手跡,曾在世間盛傳一時,直到南唐滅亡一百五十多年後,宋徽宗詔令編撰《宣和書譜》時,內府還收藏有他的行書墨帖二十四種,可惜歲月迢迢,滄桑迭變,今無一倖存,鮮為人知,使後人無緣一睹風采。從嘉不僅是位書法家,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的書法理論作品有篇傳世,一是《書述》,專論書法的風格、流變和基本要領;二是《書評》,評論幾位著名書法家的得失長短。他見解獨到,持論得當,發前人之所未發,為書法理論傑作。

繪畫方面,從嘉亦頗有建樹,而且書畫同體,風格如一。他作畫題材很廣,山水人物,花木蟲鳥,無不涉獵。花木之中,墨竹尤精。他揮毫畫竹,亦如握管書寫「金錯刀」體字,取遒勁與顫曲交融技法,從根到梢,一一勾勒,老幹霜皮,烟梢露葉,披離俯仰,宛若古木,筆鋒凌厲,狀如削玉,神韻清爽不凡。後人品評,稱其畫法為「鐵鈎鎖」。他作畫不拘一格,有的莊重嚴謹,如工筆觀音羅漢;有的詼諧灑脫,如寫意戲猿游蟹,或莊或諧,均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他的繪畫作品,據《宣和畫譜》載,到北宋末年還藏有九幅,但這些作品未能傳到今天,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至於從嘉的詩詞,尤其是他的詞,則更令人嘆為觀止,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不朽的地位。下面隨着對李煜生活及事蹟敘述的展開,讀書可同時欣賞到他那美妙的傳世佳句。

那麼,生活中的從嘉是怎樣的呢?幼年和少年的經歷及特殊的生活環境,使從嘉養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成年後,他對政治仍不感興趣,繼續專心於詩詞書畫之中。保大十二年(954年),從嘉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一年他剛好十八歲,按古代早婚風俗,他已到了男大當婚的年齡。於是,他與南唐開國功臣周宗的長女俄皇喜結伉儷。俄皇是位非常漂亮的女子,她丹眉鳳眼,朱唇皓齒,冰冗玉膚,如出水芙蓉。在從嘉的眼裡,俄皇儼然就是傾國傾城的絕代美人西施轉世。更重要的是俄皇不但秀美,而且「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至於彩戲奕棋,靡不絕妙」。這樣,她同善詩詞、通音律、精書畫的從嘉可謂高山流水,情投意合,相互尋找到了才藝和感情上的知音和伴侶。二人初次見面時,從嘉就為俄皇迷住了,恨不得馬上就能同她在一起。為此,他曾以詞代箋,贈她一首《長相思》:雲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婚後,二人感情更深,卿卿我我,纏纏綿綿,如膠似漆,形影不離。俄皇成了從嘉感情上的全部寄托,不容許俄皇離開他一步,否則他會感到無限的空虛和失落。他們在宮中盡情地享受人生的快樂,有時竟像兩個無拘無束的小孩。有一次,俄皇在酒後似醉非醉地揮動着被酒跡沾污的羅袖,信手摸過一根繡線放在嘴裡,向從嘉頻送秋波,最後頑皮地將濡濕的紅絨線唾向從嘉。一年中秋,俄皇省親未歸,他痛苦非常,寫了一首《長相思》,遙寄思念: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帘風月閑。

俄皇與從嘉的結合,使從嘉原來苦悶憂悵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二人朝夕切磋,技藝不斷長進。俄皇最精琵琶,據說聽了她的演奏,無不有餘音繚繞、三日不絕之感。俄皇還善於作曲。一個雪夜,二人飲酒作樂,酒酣之際,俄皇讓從嘉起舞。他說:「你要能馬上創作一首新曲,我就隨曲起舞。」俄皇並不推諉,口不停歇,筆不停書,頃刻譜成一曲,起名《邀醉舞破》;又立就《恨來遲破》一曲。最能顯示俄皇才華的是她復原了已失傳二百年的《霓裳羽衣曲》。這支大型舞樂,是禮讚大唐開元、天寶盛世的太平法曲,流行於唐中期。後來因為戰亂,留傳下來的曲子殘破不全;更因時間太久,這支優美的旋律幾為人所淡忘。俄皇憑借殘譜及自己的音樂天賦,用琵琶反復彈奏,終於把它續補完整。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蹟。

從嘉繼位後,改名李煜。俄皇被封為周后,二人恩愛如初,感情益深,但命運對每個人並非都是那麼恩惠。在他們婚後的第十個年頭(964年),俄皇突然一病不起,久治不癒。李煜心急如焚,想方設法療救。他噓寒問暖,審藥查食,關心備至。為喚起俄皇對往事的懷念和留戀,祝願她永葆青春年華:玉樹後庭前,瑤草妝鏡邊;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圓。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長少年。

然而天公不作美,禍亦不單行。有一天,他們四歲的小兒子在佛堂模仿宮女們為俄皇祈禱,忽然一隻大貓竄上高懸的玻璃燈,那盞燈繫得不牢,同貓一起墜落在地上,砰然作響,嚇得小孩子失魂落魂,隨後竟一病不起,驚悸身亡。消息傳出後,俄皇病情急轉直下,沒過幾天便溘逝了。俄皇的去世,使李煜痛苦不堪,為了表達對愛妻的思念,他親臨靈堂哭祭。深夜,他作五律一首,以誌紀念嬌妻和愛子: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消心裡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猶殘藥,香奩已燃塵。前哀將後感,無淚可沾巾。又作《採桑子》詞一首,希望能與心愛的俄皇在夢中再次團圓,令人悲歎: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徘徊,細雨霏微,不放雙眉時展開。  綠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可奈情懷,欲睡矇矓入夢來。

李煜對俄皇的思念是真,但畢竟俄皇年長色衰,容顏再也比不上妙齡少女;加之俄皇長期病魔纏身,形容枯槁,再也無法滿足李煜的要求。就在此時,又一位美麗絕世、多才多藝的少女走進了李煜的生活,使李煜很快就恢復了以前的浪漫情調。

在後周強大的軍事威脅下,中主李璟膽小怕死,認為金陵太不安全,決定遷都洪州。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故。第二年,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取代了七歲的後周恭帝小皇帝柴宗訓,篡周建宋。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二月,李璟遷都洪州,並以李煜為吳王、知政事、居東宮、留監國。遷都後,文武百官紛紛上書要求重回金陵。無奈,李璟只好同意。然而,剛剛準備上路,李璟就一病不起,六月,李璟駕崩於南都長春殿,時年四十六歲。李煜在金陵繼立為國主,並行了金雞頒詔的大禮。這年他已二十五歲。

對李煜來說,歷史同他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如果這位才華橫溢的公子只是舞文弄墨,寫寫詩,填填詞,說不定會有更大的成就。但命運並未給他這樣的安排,他卻做了江南的國主,而且是「生於末世運偏消」的皇帝。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即便是雄才大略的英主,也難挽狂瀾於既倒,扭轉這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的頹勢,更何況李煜是個既無計謀又無戰略的文人!

就當時的形勢看,南唐仍控制着長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區,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人力充足。如果政策得當,勵精圖治,中興南唐固然着實不易,但與趙匡胤抗爭較長一段時間還不成問題的。但正如趙匡胤所嘲諷的那樣,李煜只能算是一個好翰林學士,卻不是一個好的君主。他不思振作,而是竭盡全力曲意奉承趙宋,只求做宋的藩屬國,能讓他保存這半邊江山,做個偏安江南的美夢。但是,李煜畢竟是一國之主,他又不甘心徹底歸順宋朝,而是希望通過大量供奉和小心周旋,感動宋廷不再飲馬江南,求兩國相安無事。當然,這一方面說明李煜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更說明他的無知。試想看,這樣一個文儒怯弱的國主哪是趙匡胤的對手?

李煜嗣位慶典的消息傳到汴梁,趙匡胤傳旨召見南唐常駐北宋京城的進奏使陸昭符,嚴厲責問李煜為何超過罪臣的禮儀而用金雞頒詔之禮。能言善辯的陸昭符說:「伏乞陛下息怒。南唐乃中原屬國,國主嗣位,大赦境內,安敢動用金雞?只能另用怪鳥。國主所為不能稱金雞消息,只能稱怪鳥消息。此等小事,陛下何需介意?」趙匡胤聽了這奴顏婢膝的話,頗覺可笑,也就不再追究。

這樁關於金雞與怪鳥的消息傳到金陵,更加重了李煜的精神負擔。他憂心忡忡,夜不能寐,生怕宋廷興師問罪,馬上派大臣馮延魯入宋進貢,以求暫時偏安。這次進貢,共金器兩千兩,銀器二萬兩,紗羅繒綢三萬匹。李煜親自草擬和撰寫《即位上宋太祖表》,歷述自己無才無德,全賴父兄庇蔭,即位乃逼不得已,而非己意;江南得有今日,全靠中原遺澤,陛下登極以來,江南受益尤深;今微臣襲位,定恪守先君遺訓,竭盡為臣之道,奉朔稱號等禮。另外,為了表白「以小事大」的虔誠,李煜在政治上進一步降格,徹底奉行藩臣禮儀,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各級官員依次普遍降級,下書不再稱「詔」而改稱「教」;會見宋使,要脫掉天子的黃袍,改服臣子的紫袍,已封為「王」的李氏子弟一律降為「國公」。

李煜畢竟是精通文墨之人,他知道要阻止宋太祖南下是不可能的,多少也要做些準備。於是他下令築城聚糧,準備固守;又派能言善辯的徐鉉出使汴京,想以他的口舌說服宋太祖。徐鉉責問太祖:「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太祖欣賞他說話坦直,讓他把話說盡。徐鉉從容地說:「李煜以小國服待大宋,好比孝子服侍雙親一般周到,從來沒有什麼過失,有什麼理由出兵南下呢?」宋太祖無言以對,強詞奪理地喝道:「你南唐到底有罪無罪這無所謂,你說李煜與我好比子之於父,請問,父子可以是兩家人嗎?天下本是我趙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還有什麼好爭辯的呢?徐鉉只能黯然而退。

李煜不是個政治家,不思振作,更無意中興南唐。以珠寶金銀財帛換取殘喘苟延的時間,已成為李煜當時對宋的基本國策。南唐對宋實行無休止的獻納,幾乎到了無事不貢的地步:每逢宋廷出師克捷及嘉慶之事,必遣使犒師修貢;其大慶節日更以辦宴為名,別奉珍玩為獻;吉凶大禮,皆別修貢。李煜就是用這些貢物企圖換取自己的苟安。

上文說到李煜與大周后俄皇感情甚篤,被後世傳為佳話。實際上,在俄皇病重時間,李煜就同另一位妙齡少女熱戀上,二人並坐於花前月下,同眠共宿於宮中密室。這少女不是別人,正是俄皇的胞妹,後來被立為皇后的小周后(可惜史書佚其名)。李煜為她作了幾首《菩薩蠻》,描述了他與小周后恩愛的情景,其中一首: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劃袜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此首寫李煜約小周在畫堂南畔偷情約會,害得年輕膽怯的小周后,在深更半夜,手提金絲縷鞋,心驚膽戰地到花香飄逸的幽徑赴約,直到撲到他的懷中還在瑟瑟發抖。小周后被正式立為皇后以後,二人更肆無忌憚地過起了朝朝歌舞、夜夜宴樂的奢侈生活。由於小周后也精通詩詞歌律、琴棋書畫,而且「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靜」,有傾城之美貌,李煜對小周后的寵愛甚至超越了對她的姐姐俄皇。為了博取小周后的歡心,李煜別出心裁地下令在御花園的梅林中,修建一座只能容納二人對坐的小巧花亭。頂、柱、座皆以名貴的紫檀木製作,以紅羅圍繞,飾以白銀、玳瑁、珍珠。二人在這裡飲酒樂,放浪形骸,無所顧忌。在宮中,他們甚至也是如此。此外,李煜還常同其他美麗的宮女廝混。他有一首《浣溪沙》,描述了宮內這種腐化的場面:徹夜的歌舞,把紅地毯都踏皺了,歌聲、樂聲越過森嚴的皇宮,傳到宮外──「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臭,別遙殿聞簫鼓奏。」

尋歡作樂之餘,李煜又不免憂心這樣的日子能持續多久。在趙匡胤軟硬兼施的壓力下,李煜六神無主,不知所措,感到極度的死怖和不安,似乎有個惡魔隨時可以吞噬他的生命。為了擺脫這種「鴉啼影亂天將暮」的王朝末日苦惱,他曾篤信佛教,寄情佛門,但仍無濟於事,萬般無奈,只有逃避醉鄉,借酒澆愁。豈不知借酒澆愁愁更愁,只能無可奈何花落去。他有一首《烏夜啼》,最能披露他的這種愁苦:昨夜風兼雨,帘幃颯颯風聲。燭殘漏斷頻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夢裡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倒,此外不堪行!

李煜這種消極度世、不思有為的行徑激怒了群臣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他們出於忠臣的義憤,不惜冒死犯顏直諫,規勸李煜迷途知返、亡羊補牢。如忠心耿直的三朝元老、大理寺卿蕭儼,向來以敢於直諫著稱。當他得知李煜不理朝政,連日與嬪妃對奕消磨時光時,衝破禁軍擋駕,徑直入宮,乘李煜不備,怒將棋盤掀翻在地,嚇得嬪妃心驚膽戰。李煜大怒,厲聲責問:「你如此放肆,難道要當魏徵不成?」蕭儼針鋒相對地回答:「臣固然不敢以魏徵自詡,但陛下也並非唐太宗轉世!」李煜啞口無言。然而忠臣盡責,但昏君卻仍然不悟。一些大臣嚴厲譴責李煜的行為,要他振作,免遭國亡家破之恨。但李煜卻對這些忠臣動了殺機,內史舍人潘佑、司農衛尉卿李平等皆因直諫而死。同時,李煜還因猜忌,派人毒死了忠於國家、以沉毅果敢著稱的將軍林仁肇。李煜倒行逆施、濫殺忠良的消息傳到汴梁,趙匡胤和他的大臣們幸災樂禍、拍手稱快。

974年,趙匡胤派使臣到金陵,「邀請」李煜到東京(今河南開封),與他一起參加祭祀活動。李煜不敢正面拒絕,托言身體不適、政務繁忙而敷衍過去。不久,宋使又到,再次要求北上參加祭典,李煜仍是不肯北上。同年九月,趙匡胤毅然宣諭出征南唐,由宣徽南院使曹彬掛帥,大將曹翰、李瓊、田興祚、潘美、劉遇、梁迥等率領大軍,水陸並進,向南唐發起了全面進攻。宋軍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南唐軍則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975年六月,宋軍打敗護守長江天塹的南唐實力最強的朱令贇部隊,順利渡過長江,兵臨金陵城下,並形成合圍之勢。在這種危機情況下,李煜不是想方設法鼓勵將士勇敢作戰,自救解圍,反而依然歌舞昇平,飲酒作樂,儼然太平無事的樣子;他還派人入宋進貢,乞求宋廷緩兵。更荒唐的是,篤信佛教的李煜竟相信搬神弄鬼的小長老的胡言亂語。小長老游說李煜說:「南唐有佛保佑,必能逢凶化吉,以逸待勞,必使宋軍師老自退。」李煜信以為真,愈加虔誠禮拜,廣建佛寺,致使南唐軍一再貽誤戰機。李煜哪會知道小長老竟是宋廷派來南唐的奸細。十一月二十七日深夜,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走投無路,只得率全體文武官員繳械投降。翌日,李煜帶着全族上下三百餘口和被俘的文武百官,被押上宋軍的戰艦。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所敘述的那令人難忘的一幕。

宋軍浩大的船隊押着李煜一行人,先是沿大江東下,至揚州入古運河北上,到楚州再入淮水並經洪澤湖西北行,最後入汴水直抵汴梁。時值隆冬季節,河道水枯,舟行不便。宋太祖下令沿途州縣衙署,設法保障船隊暢行無阻。船隊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跋涉,揚帆鼓棹,在運河兩岸辭舊迎新的爆竹聲中,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抵達汴京。正月初四,宋太祖駕御明德樓,舉行莊嚴的受降儀式。南唐君臣一律着白衣紗帽,畏縮於明德樓下,等候發落。李煜往日風流倜儻的神態,今日一絲也不見了。當曹彬向趙匡胤面呈《平江南露布》後,趙匡胤掃了一眼垂頭喪氣的南唐君臣,隨即口諭:「念李煜對我大宋一向稱臣奉朔,傳召有司勿宣露布,另誥赦罪開釋,特加恩惠,獎其歸順。」並特封李煜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右千牛衛上將軍。同時,為了懲罰他未能及時歸順,外加一個侮辱的頭銜──「違命侯」。從此,李煜開始了三年在異國他鄉痛苦辛酸的俘虜生活。

開寶九年末,趙匡胤在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燭影斧聲」中死去,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改這年為太平興國元年(史家常疑太祖為其弟趙光義所弒,但卻於史無証,仍為歷史懸案)。十一月,趙光義為廣布恩澤,下詔廢除李煜「違命侯」的頭銜,改封「隴西郡公」。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李煜為了偷生,不得不奴顏婢膝地忍受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他的住處儘管裝飾豪華,宋廷給他的待遇也不錯,但實際上是被軟禁,行為毫無自由。他整日蝸居小樓,高牆深院,戒備森嚴,沒有上諭,不准外出和會客。他在給金陵舊宮人的信中形容自己的處境說:「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可見其處境是多麼的悲慘。他夜深不能入睡,披衣站在窗前,凝視着天上閃爍的星光;園外月下婦女搗衣的聲音不時傳到他的耳邊,他情不自禁地吟了一首《搗練子》:深靜院,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帘籠。

最使李煜痛苦的是往日朝夕與他相伴的小周后,被宋廷封為鄭國夫人,常被趙光義召進宮內陪宴侍寢。夫妻二人咫尺天涯,不得團聚,使李煜蒙受天大的恥辱。這真是「江南剩有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李煜對此一籌莫展,只好違心迴避。小周后每次被召入宮,李煜都失魂落魄,徹夜難眠;回來後,夫妻兩個抱頭痛哭,互相勸慰。李煜的一首《喜遷鶯》的詞透露了他這種痛苦的心情:曉月墜,宿雲微,無語枕頻倚。夢回芳思依依,天遠雁聲稀。  鶯啼散,餘花亂,寂寞畫堂深院。片紅休掃盡從甲,留待舞人歸。

冬去春來,冰霜消融,萬物復醒。煦風悄悄吹進庭院,可以在一夜間神奇地染綠垂柳枝條。但這一切並不能復甦李煜枯槁的心靈;相反,只能增加他內心的隱痛。年僅四十的李煜,因愁苦難解,早已兩鬢冰霜,身心憔悴。他感慨萬分,吟出一首《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清霜殘雪似難任。

暮春時節,為朝雨晚風摧殘的滿地落紅,更使這多情才子為自己的處境傷感不已。他為此作了幾首《烏夜啼》,其中一首:桃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在萬籟俱靜、思緒紛亂的秋夜,李煜常常是通宵達旦不能入睡。他披衣走進庭院,望着那高掛西天的一彎殘月,冷冷地把光輝灑向光禿禿的梧桐枝椏,心緒更加煩亂,愈覺往事不堪回首,又寫出一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遠離故土,身為異客。夢中回到故鄉,醒來卻是一場空。他仰天發問:命運為何對我如此不公?為何要使我遭受如此大的痛苦?往日已不堪回首,回首也只是傷痛,還是回到夢中吧!他在《子夜歌》中哭訴: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不知不覺,李煜到汴京已兩年多了,又迎來了難煞的第三個春天。對李煜來說,春天是最傷神的季節。漫漫長夜,他時醒時夢,醒時一片愁苦,夢時一陣妄想。想當年無限江山,而今卻已是過眼煙雲,一去不返了,是多麼殘酷的現實。他在《浪淘沙》令中吟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屈辱的囚徒生活怎堪忍受?李煜越是愁眉不展,就越是令人想起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上,李煜撫今追昔,感悲萬千,舉起一杯酒,一口灌進那燃燒的胸膛,揮毫濡墨,寫下了令人心碎、傳頌千古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哪曾想到,這首《虞美人》竟成了他的絕命辭!

宋太宗儘管看到李煜懦弱無能,但留着總是禍源,因此早有意把他除掉。此時,李煜的詞句四處流傳,尤其在江南傳布更廣,如「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夢裡不知身是客」等句,說明了他仍在思念故土,更加重了太宗對他的疑忌。

978年七月七日,又是乞巧節,也是李煜的生日。宋太宗有意要在這天處死他,並發誓要李煜不得好死,死後也不能讓他揚眉吐氣。宋太宗傳旨御醫試製了「牽機藥」。當天晚上,太宗派人來李宅「賜酒祝壽」。李煜不敢違旨,只好喝下太宗所「恩賜」伴有牽機藥的毒酒。隨後藥性發作,全身痙攣,五臟俱痛,頭足相就,痛苦異常,一直折磨到第二天早上才死去,此年他剛剛四十二歲。這就是李煜的最終結局。

南唐三代君主,若論文學才能,則一代勝過一代;可惜,若論政治才能,則一代不如一代。從客觀地說,作為好聲色、喜浮華、治國無方、國亡身虜的李煜早已被埋進歷史的黃土下,為人們所淡忘;而作為工書畫、通音律、醉心翰墨、才華超群的李煜卻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尤其是他在文壇中自塑的獨領風騷的詞宗形象和他那美妙無比的佳作,將永遠在中國文學史上佔重要的地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