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9日星期日

吳大帝

孫權有謀占江東

三國鼎立時期,孫權和曹操、劉備是分別代表三國的人物,他像他的名字一樣確實很有智謀,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作用描述得很多,其實在赤壁之戰中孫權的作用也是很大的,畢竟他是一國之主,他的決策是很重要的。但到了晚年,孫權卻昏庸起來,簡直變了一個人,這也許和人的年齡有很大的關係,老人總是喜歡聽順耳的話,做事的隨意性比年輕時和壯年時要大許多。



少年磨難成大器


少年有大志十五做縣長

孫權是吳郡富春(現在浙江富陽)人,字仲謀,父親孫堅曾被封為烏程侯、破虜將軍,他的哥哥孫策也被曹操上奏封為討逆將軍和吳侯。孫權在小時候便跟著父親和哥哥轉戰各地,見過世面,而且他又很愛讀書,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獵,這使得孫權初步具備了文韜武略。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後,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訝,沒想到弟弟竟有如此過人的謀略。孫策很高興,在設宴招待賓客的時候,總是對弟弟孫權說:"你看,現在眼前的文臣武將,以後都會成為你的屬下,輔佐你成就大業的。"為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

繼承父兄大業穩固江東

西元200年,孫策被害致死,臨終時,孫策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然後又將印信交給了孫權,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征殺疆場,和天下豪傑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論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現在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孫策死的時候也很年輕,僅僅二十六歲,孫策也沒有辜負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歲時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業。

孫權繼承父兄大業之初,政權很不穩固,當時的統治區域雖然已經包括了江東六郡,但並沒有完全穩定,再加上孫策剛死,許多人想投靠新主子。危難之際,文臣張昭和武將周瑜齊心協力說服了大家一起輔佐孫權,說孫權完全能擔當復興江東的重任。政權終於初步穩定了下來。

緊接著,孫權便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繼續穩固自己的地位,並看準時機來擴充領地。哥哥孫策以前任命的廬江太守李術在孫策死後不再聽從孫權的命令,顯露出反叛之心,還明目張膽地收留包庇叛將。孫權命他交出,李術卻狡辯說:"如果你有德有才,那大家一定會聽從你調遣的。如果沒有德,那大家肯定會離開你另投別處。我現在不能從命。"公開和孫權作對。

為了徹底除掉李術,孫權周密謀劃。他預料到李術將來被攻時肯定會向北面的曹操求救,於是就先下手,寫信給曹操。信中重提李術以前殺掉曹操的揚州刺史的舊事,以引起曹操的嫉恨,然後說李術的本性狡詐兇殘,毫無信用。現在我要興兵討伐他,希望曹操不要聽信李術的詭辯之詞,給他派援兵。孫權這封信很絕,可謂一箭雙雕:一是堵死了李術的退路,二是堵住了曹操出兵的藉口,因為當時曹操為了多樹立一個割據者和江東作對,自己就多了一份力量。準備工作做好了,孫權便開始動手了。

等孫權的軍隊將李術圍困在皖城後,李術果然不出孫權所料,急忙向曹操求救兵。曹操恨他反復無常,拒絕出兵。李術終於被孫權誅殺。

平定了李術,孫權又平定了一次內部的叛亂。他的堂兄孫輔害怕孫權年輕無能,無法保住江東,自己與其等死,不如先投靠曹操,然後自己來做江東之主。沒想到送信的人並沒有和他同流合污,而是直接將信送到了孫權那裏。孫權先是不動聲色,然後叫上張昭一起去找孫輔。見了堂兄,孫權笑著說:"兄長是不是享樂得不知如何是好了?為何私自招引別人來江東?"開始孫輔不肯承認,等孫權將他給曹操的書信拿出來後,再也無法抵賴。張昭一見,也異常惱怒。孫權將孫輔抓了起來,考慮到兄弟情誼,沒有要他的性命,而是將他監禁起來。對於他的屬下,孫權毫不手軟,基本上都處死了,手下的兵士則分給了眾將充實軍力。



縱橫捭闔開帝業


魯肅的計策

輔佐孫權的大臣們中,除了張昭和周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魯肅。他對於孫權就好像諸葛亮對與劉備一樣,他也曾經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那樣為孫權分析過天下大勢:"現在的漢朝已經無法恢復元氣了,但是曹操也很難短期內將他清除。現在將軍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後方,以便對抗曹操。穩固自己的領地之後,再等待有利時機,四處征討,最終將長江兩岸廣闊的領地據為己有。到那時便可以稱帝號令天下了。這其實就是當年漢高祖曾經創立的功業。"

剿、撫山越人

孫權聽從了魯肅的謀略,開始穩固江東,適時地出擊,擴充領地。首先他解決了山越人騷擾的問題。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百越就是古時候生活在現在江南和華南,以及西南的廣西和雲南的少數民族,現在的"越南"一名就是在百越之南的意思),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權政權交納租稅。開始,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後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大將呂范、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逐漸將山越人的領袖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孫權集中兵力終於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後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

滅黃祖占夏口

解決山越人之後,孫權開始進攻割據在長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黃祖。黃祖匆忙備戰,他先將兩艘大船橫著排在江面上,船上有上千將士,準備用弓箭擊退孫權的戰船。同時,又用大繩拴上巨石沉到江裏,以此來固定大船。這樣,兩艘大船如同水上的城牆一樣橫斷了長江。

孫權的江東水軍並沒有畏懼,將軍董襲率領敢死隊,每人身上穿雙層甲胄,猛衝到了黃祖的大船邊,董襲用刀砍斷了兩根拴巨石的大繩。面對江東水軍的強大攻勢,黃祖趕忙派將迎戰,結果被殺。黃祖只好敗退,最後還是被追殺喪命。戰勝了黃祖後,孫權將夏口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赤壁大戰敗曹操

在孫權躊躇滿志地想繼續進兵荊州時,曹操卻領兵南下,在他之前進入荊州地界。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當時的荊州牧(即荊州的行政長官)劉表剛病死,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不合,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去勸說他們與江東合作,同時盡力聯合暫時寄居荊州的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然後再尋機奪取荊州,奠定帝王大業。以後孫權的行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的計策施行的。

魯肅在歷盡艱辛見到劉備之後,提出了聯合抗曹的主張,這和劉備、諸葛亮的設想不謀而合。後來曹操從江陵東進,形勢危急,諸葛亮急忙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分析了曹操兵力與江東和劉備兵力的對比,以及曹操長途征戰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戰江東佔據上風。孫權聽了很興奮,便召集大臣們共同商議,恰好這時曹操送來了書信,說自己領兵八十萬,要與江東決一雌雄。曹操的恐嚇使張昭等文臣提出暫時投降曹操。孫權很不高興,後來藉口去廁所暫時躲出來,魯肅追上他又進行勸說,說別人投降都可以,惟獨他孫權不能,否則性命難保。魯肅又提議孫權將周瑜請來商議。周瑜回來之後力主抗曹,這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劉備和江東終於聯合起來做抗曹的準備。

周瑜領兵出擊,在赤壁和曹操的軍隊遭遇,周瑜採納了大將程普的計策,用苦肉計取得曹操的信任,說要投降曹操。然後用十艘戰船裝滿柴草、油脂,用火攻燒掉了曹操大營。曹操敗走華容道,狼狽北撤,損兵折將,死傷過半。赤壁一戰,曹操大傷元氣,三國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這一年,孫權僅僅二十七歲。《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作用有些誇大,對周瑜的描寫也比較多,但忽視了孫權的作用,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畢竟有些出入。

孫權也會船借箭

在赤壁打敗曹操之後,周瑜逐步取得了江陵地區。孫權又任命步騭為交州(現在的廣州一帶)刺史,步騭領兵南下,將東吳的勢力擴展到了交州一帶。

後來曹操又南下和孫權在長江兩岸激戰,地點就在現在南京附近,當時的南京叫建業,是江東的都城。原來的都城在京口,即現在江蘇省的鎮江,後來孫權遷到了建業,並修築了石頭城。

在和曹操激戰的時候,孫權親自乘船觀測敵情。曹操手下大將以為是來挑戰的,就想出擊,曹操則認為是孫權來觀察軍情的,不准出擊,只是增加了防備。孫權觀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營,還命人奏樂助威。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過人的膽略,江東的戰船井然有序,很是驚歎:"以後生兒子就要生個像孫權這樣的,如果都像劉表那樣的兒子,連豬狗都不如。"

一次,孫權又乘船到曹操軍營前來刺探軍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孫權所乘大船的一邊因為滿是羽箭,船開始傾斜,孫權立即命令將船掉頭,這樣另一邊也很快射滿了箭,船又平衡了,孫權這才下令回營。

沙場歷險

在西元前215年,孫權趁曹操在別處用兵大舉進攻合肥,這次經歷了一次兇險。合肥守將張遼、李典等都是勇將,雖然兵力對比懸殊,但挑選的敢死隊卻使孫權無法取勝。孫權圍攻十多天見無法拿下合肥,便下令撤兵。張遼在後邊緊追不捨,孫權撤到河邊時,橋上的木板已經被張遼事先拆掉了一丈多長,根本無法過河。最後還是大將谷利猛抽孫權的馬,使馬騰空一越過了斷橋,化險為夷。

分割荊州

到後來,孫權為了集中精力和劉備爭奪荊州,便和曹操講和了。曹操見無法取勝,也順水推舟表示同意。荊州原是為了聯合劉備抗曹暫時借給劉備的,後來孫權想和劉備聯合奪取巴蜀即現在四川一帶,但劉備想以後自己獨佔,攔截孫權的軍隊不讓通過。劉備後來真的得到了益州,孫權氣憤不已。

孫權屢次索要荊州,劉備都藉口不還,使雙方的矛盾激化。最後因為曹操進軍關中,威脅了劉備後方,劉備提出講和,孫權也因為兵力不足,結果雙方商議將荊州地區分割,南郡、武陵和零陵由劉備管轄,而長沙、江夏和桂陽劃歸江東。其實孫權並不滿足於此,他想以後借機再奪取整個荊州。魯肅也常勸說孫權要和荊州的守將關羽和好,以便共同抗曹。孫權於是提出和關於結成兒女親家,但關羽卻將求親的孫權使者大罵一頓,說自己的女兒絕不會嫁給孫權那窩囊廢一樣的兒子。這使孫權非常生氣,於是下決心奪回全部荊州。

智勝關羽奪荊州

開始,孫權怕自己的軍隊無法打敗關羽的守軍,一時沒有什麼良策。這時大將呂蒙獻出一計:"現在關羽正在圍攻襄樊,但他卻在荊州也保留了重兵把守,沒將軍隊全部調往襄樊,主要是為了防備我們偷襲。現在我先假裝有病請假回都城休養,關羽對此不會有懷疑的,因為他知道我平時就有病,回來時我再帶走一部分軍隊迷惑他。這樣,關羽必然會放鬆荊州的警惕性,然後肯定會將大部分軍隊調往襄樊去的。那我們便可以在夜間偷偷進軍,偷襲荊州必然成功,到那時荊州就會落入我們手中,關羽也能斬殺。"

呂蒙和孫權依照計策行事,等呂蒙回來後,孫權便派了一個無名的儒將陸遜去接替呂蒙的職位。這個陸遜也並非等閒之輩,以後就是他火燒了替關羽報仇、發兵來攻的劉備八百里連營,最後使劉備連病帶氣死在了白帝城。陸遜到任之後,馬上給關羽寫了一封信,信中極力地吹捧關羽,說他神勇無敵,自己仰慕已久,請以後有機會多多指教。關羽見信後便信以為真,放鬆了警惕,就像呂蒙他們預料的那樣,將荊州的兵力大部分都調到襄樊助攻去了。

孫權得到資訊之後馬上發兵,他讓呂蒙為先鋒沿江前進,趁黑夜俘虜了江邊的守軍,然後向荊州其他地區進軍,到了南郡時守城的糜芳很吃驚,沒想到江東的軍隊會來。因為原來就和驕橫的關羽有矛盾,加上兵力無法守城,糜芳便開城門投降了。呂蒙對關羽部下很照顧,沒有妄加殺戮。

關羽知道南郡失守後,連忙撤兵南下,然後派使者到南郡探聽消息。呂蒙熱情迎接,盛情款待使者,還讓他和關羽將領的家屬們見面。呂蒙這一手軟的措施非常奏效:使者回去後,將領們聽說自己的家屬照顧得比原來還好,便沒有了收復南郡的士氣了。關羽見將士們毫無鬥志,只好到麥城(即現在湖北當陽東南)固守,孫權派人去勸降,關羽假裝投降,將旗幟和假人樹立在城牆上,自己趁夜突圍。將士們都各自逃命去了,跟隨他僅有十幾個親信。孫權最後還是將關羽父子抓獲,開始不想殺關羽,但眾人一致勸說,最後將關羽父子斬首,荊州到此全部奪回。後來人們便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成就,而用"走麥城"形容一個人的失敗和挫折。

在孫權收回荊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兒子曹丕建立了魏國。孫權為了防備劉備報仇奪取荊州,便和魏國講和,還派使者代表他前去稱臣祝賀。曹丕也很高興,封孫權為吳王。這都是當時的互相利用的一種方式,等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又會變成仇敵。

曹丕封孫權為吳王的消息傳到江東後,眾人議論紛紛,孫權很大度,說漢高祖劉邦就曾經接受了項羽的漢王封號,後來卻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現在我接受曹丕的封號也不過是暫時的。後來曹丕藉故又向孫權索取象牙、翡翠等珍寶,孫權也認為很划算,說這可以換來江東的平安。孫權的謙卑麻痹了曹丕,使他能夠集中力量來防備劉備。

後來,曹丕為了增強對江東的遙控,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魏國都城做人質。孫權始終不肯,總是找藉口推辭,最後曹丕以此為藉口,說孫權心不誠,於是發兵攻打江東。孫權為了對抗曹丕,又派人向劉備請求和好,劉備此時也無法收回荊州,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後方,也同意了。

江東和魏國斷交,和劉備重新修好,這使曹丕很是惱火,親自率領軍隊討伐東吳。孫權採納了徐盛的計策,一夜之間在長江南岸用木樁和蘆葦造了無數的假城樓,連綿數百里遠。第二天,曹丕一見,以為江東早有防備,只得喪氣地退兵而去。

在西元229年,孫權趁魏國小皇帝在位、江東與劉備的蜀國關係較好的時機,稱帝建立了吳國,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帝孫權。

晚年的昏庸


群臣眼中的明君

孫權和文武大臣們的融洽關係在三國中是很有名的,有人誣告大臣諸葛瑾(諸葛亮的兄長)和蜀國私通情報,孫權不但不信,反而說自己和諸葛瑾是最要好的朋友,誰也不能離間他們。大將陸遜鎮守荊州時,孫權專門又刻了一枚自己的印信給他,讓他全面負責和蜀國的交往。

在西元221年,江東的使者趙咨奉命出使魏國,曹丕問他孫權是個什麼樣的人,趙咨很自豪地回答說:"我主是個既聰慧又富有膽略的 明 君。"曹丕聽了很不高興,問趙咨為什麼這麼說。趙咨說:"我主從百姓中選拔任用魯肅,這是他的的聰明之處。在士卒中提拔呂蒙做將軍,這是他的明智之處。俘獲了於禁但不殺戮,這是他的仁義寬厚。奪取荊州但兵不血刃,這是他的智慧過人之處。現在佔據荊州、揚州和交州,虎居天下,這是他的強盛之處。不惜屈身向陛下稱臣,這是他的過人的謀略。"趙咨說得曹丕連連點頭。雖然趙咨作為使者,肯定會替自己的主子吹噓,但孫權確實也是個很出眾的三國人物,他能團結文武大臣開拓、保衛江東廣大的領地,就說明了趙咨所說並非全是吹噓。

對待文臣愛護有加,對待為國效命疆場的戰將更是照顧、愛惜。呂蒙得病時,孫權讓他住到了自己的內殿養病,然後以重金請來名醫給他醫治,孫權常去探望呂蒙,但又害怕打擾得呂蒙太累了,於是命人在牆上偷偷鑿了一個小窟窿來探視。看見呂蒙吃了點飯就非常高興,後來病重時孫權又到床前探望。孫權的良苦用心還是沒能挽留住呂蒙一命,這使孫權很長時間痛苦不已。將軍周泰多次捨生忘死地保護孫權,有一次為了救孫權,自己身上受了十二處傷。後來周泰統領的其他將領不服,孫權便設酒宴招待眾將,然後讓周泰當眾脫下外衣,讓周泰一一說出各個傷疤的來歷。使眾將對周泰心服口服,甘心聽從他的調遣。孫權確實向他的哥哥孫策所說的那樣知人善任,而且能團結眾人齊心協力,共同發展江東的勢力。孫權的領導才能和領導藝術很值得我們現在的領導者學習。

但是,到了晚年,孫權卻像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這也許和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如隋文帝楊堅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壞法制,結果在隋煬帝的繼續"努力"下隋朝終於滅亡了。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後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根本不用這麼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乾脆,讓家人從裏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孫權比其他時期的一些皇帝畢竟還是寬厚了許多,和大臣鬥氣也很有風度,不是任意殺戮,而是採用堵家門的方式來洩憤,一來出了氣,二來也不會影響到大局。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麼也不記得了。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後他醉酒之後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准殺。

這次,孫權果然上了公孫淵的當,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使者,又歸降了曹魏一方,孫權大怒:"我活了六十歲,還沒有被這樣的人所騙,要不殺掉這個鼠輩,我還有什麼臉面在皇帝位置上坐著!我一定要親自去殺了這個小人,以解我心頭之恨。"在大家的苦苦勸說下,孫權終於沒有發動這次沒有結果的戰爭。

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孫權也沒能逃脫這個規律。他為了監視文武大臣,專門設置了兩個官職:校事和察戰。這使很多的大臣無辜受到陷害,但孫權卻還大加重用這些校事官。孫權晚年的這些錯誤也大大地傷了大臣們的心。

在西元251年的冬天,陰曆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十二月,孫權知道自己時間不長了,急忙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來委託後事。第二年的四月,孫權病逝,終年七十一歲,諡號"大皇帝",所以後來便稱他為大帝孫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