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

隋文帝

楊堅智勇建隋朝

奪取北周政權

強大的家族背景

楊堅之所以能最後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和楊氏的世族地位有著直接的關係。楊氏是從漢朝以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在西魏時期,楊堅的父親楊忠便和獨孤信一起投靠了權臣宇文泰,此後,楊忠因為屢建功勳,而且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所以,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隨字後來才 改成了隋)。

西元541年,即西魏的大統七年,楊堅出生。和許多帝王一樣,傳說他出生時也有祥雲出現。但他在青少年時期並不聰明,靠著貴族家庭的關係,他在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裏讀過書,但由於成績不好,被諷刺為不學無術,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說他"不曉書語"。

楊堅雖然讀書不行,但因為有父親的關係,他在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應了那句話"老子英雄兒好漢"。在北周建立時,因為父親楊忠功勞卓著,楊堅則借光升為驃騎大將軍。後來,又封為大興郡公。到西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做了隨州刺史。六年後,當朝的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出了楊堅的前程遠大,就把剛十四歲的女兒許給了楊堅,這就是後來有名的獨孤皇后。

因為獨孤家族比楊氏家族的勢力要強大得多,加上獨孤皇后的個性,楊堅算得上是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了,據說因為和皇后吵架,楊堅曾出走到深山中,幾天後才回來。

楊堅的地位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的想借機除掉楊堅,但楊氏家族以及獨孤家族的勢力也對他起了保護作用,加上楊堅的長女又是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雖有危險,但終究沒有對楊堅構成致命威脅。

掃除障礙建隋朝

在西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后,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加上年少的皇帝也比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於是,楊堅便開始準備取而代之。

楊堅的行動多少讓小皇帝有所察覺,但沒有真憑實據,他也沒法處罰楊堅,何況他還是自己的岳父大人,更難下決心做事。楊堅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就想到地方上去任職,也為將來有變時能利用實力爭奪皇位。於是,他便把這種願望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內史上大夫鄭譯。

到了西元580年,機會來了,皇帝決定出兵南伐。鄭譯便向皇帝推薦了楊堅,皇帝對鄭譯原來就很信任,於是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但是,還沒有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而且很重。在鄭譯的參與下,楊堅他們做了一個假詔書,以宣帝遺詔的名義宣佈:楊堅總管朝政,輔佐剛八歲的周靜帝宇文衍。

宣帝死後,楊堅等人並沒有立即公佈消息,而是趁機用假詔書奪取了軍政大權,以及京城部隊的指揮權,等一切準備就緒後,這才發佈了皇帝去世的消息,輔佐小皇帝即位。

楊堅做了輔政大臣後,首先建立了新的領導班子,吸收了一些有才幹的人,穩定政局。然後又向威脅他地位的宗室各王展開了攻勢。

剛去世的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楊堅秉政的一大障礙。楊堅便派人對他說,你不必再這樣勞累地參與政事。以後的皇帝位置肯定是你的,你只管回家等著就行了。宇文贊一來年輕,二來也沒什麼謀略,就相信了。

沒了身邊的對手,楊堅又向其他的王下手了。已經成年而且在地方有些勢力的是五個王,如果他們聯合起兵,楊堅還很難對付。所以,在他們得知宣帝病逝的消息之前,楊堅便用假詔書將他們召回到長安,然後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和印信。五個王見自己無法與楊堅抗衡,便秘密聯繫在外的另一個王起兵,但不久便 被楊堅打敗。五王只好尋機下手。一次,他們設下鴻門宴,請楊堅去,幸虧隨從的人有所察覺,拉他藉口跑出來。然後,楊堅便以謀反罪殺掉了主謀的兩個王,其他三個不久也被除掉。宗室勢力被消除後,楊堅的皇帝之路平坦了許多。

解除了中央的威脅後,地方勢力也開始反對他,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將領紛紛起兵。經過打與拉兩手策略的較量,楊堅在半年後,終於平定了三地的軍事力量,徹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權,做皇帝僅僅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了。

到了西元581年的正月,楊堅走了一個前人使用過的體面形式--皇帝禪讓帝位。他讓人替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然後送到他的王府。楊堅假意推辭,最後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裝,登上心儀已久的寶座。這時的楊堅剛四十歲。

因為楊堅是繼承的父親的爵位隨國公,後來又進封為隨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又覺得這個字有個和"走"同義的偏旁,於是,把這個不 太吉利的偏旁去掉,成了"隋"。年號也按照慣例改了,定為"開皇"。但都城沒有變動,仍上長安。楊堅雖然改了隨字,但隋朝還是沒有逃脫短命的命運,僅僅三 十年便滅了。說來也是巧合,當初楊堅奪取的是宇文氏的帝位,而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也是命喪宇文氏之手。

勵精圖治政績卓著

革新圖強

楊堅在稱帝之後,先是把自己的兒子們封到各地去駐守,同時掌管當地及周圍的軍事。這是吸收了北周被自己滅掉的教訓,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楊堅罷黜了一些沒有才幹的大臣,包括對自己奪取帝位有功的人,將一些有真才實幹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

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楊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方面,加上對江南的 統一。所以隋文帝楊堅在中國歷史上還算得上是一個有功績的皇帝,他對政治體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對於唐朝的體制是個直接的影響,實際上,唐朝的體制基本上是隋朝時的翻版,一般我們對唐朝的評價很高,但是,唐朝的很多的制度卻是在楊堅的時候確定的,所以,我們在高度評價唐朝的唐太宗以及盛唐風範的時候,還是應 該把功勞分給楊堅一點公平些。這就像我們景仰漢朝的鼎盛時,不應該忘記秦朝的功績:漢朝的政治、法律制度基本上是繼承秦朝的。因為秦朝的短命以及秦二世的暴虐,我們對秦朝的看法偏激了一點,不太公正。有點以成敗論英雄了。

政治、法律體制改革

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但實際很亂。楊堅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掌握政權的的是五省,三師是榮譽稱號沒有實權。三公雖然也有僚屬,也參與國家政務,但僅僅是顧問性的機構,沒有實權,也不常設置。

執掌國家政務實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 較少。以上二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門下省和內史省都是輔助皇帝的決策機構,內史省是起草詔書的機構,門下省則負責封駁,即審查機構。最後執行詔書的機構是尚書省,同時負責日常的政務。尚書省設置尚書令一人,左、右僕射各一人作為助手。下面的具體 辦事機構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度支,後來改成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都官,後來改成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 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

除了五省六部,還有禦史台、都水台,十一寺和十二府。這些後來基本上成為日本大化改新時參考的內容,如日本的八省制即是把五省和其他的機 構融合而成的。到現在為止,日本的行政機構的名稱還保留了隋唐時期的名字:中央的省相當於我國中央的部,但他的地方機構是縣,縣長官知事是標準的中國古代名稱,級別相當於我國的省長。其他如北海道、東京都、大阪府,都是從中國學來的名稱。包括日本的和服,日本的仕女長相、裝束等等,都是和隋唐時期的中國文 化極其相似的,這不是巧合,而是直接學習的結果。

對於地方機構,楊堅也進行了改革,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同時,精減了大量的官員,將一些郡縣合併。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刺史和縣令三年後要輪換到另一地做官,防止時間長了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中央。

對於法律,楊堅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北周的法律既混亂又殘酷,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他在下 令制訂《開皇律》的時候,就將原來的梟首(即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車裂(即五馬分屍)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保留了律令五百條。而刑罰則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到了唐朝,將順序顛倒過來,從輕到重,內容基本上繼承,沒有改 變。

流傳至今最完整的是《唐律疏議》,代表了唐律,其實這也是從楊堅《開皇律》中繼承過來的。楊堅對於我國古代法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賦稅與土地制度改革

由於賦稅越來越多,所以,農民總是設法逃避。豪強地主也是想盡辦法少交租稅。為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楊堅在建立隋朝後,採用了兩項措施,即"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

大索貌閱,就是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是不是隱瞞了,或者報了虛假年齡。輸籍定樣則是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 來收取賦稅。這樣,既增加了收入,也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同時,從豪強手裏將原來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也有利於增加國家的勞動力,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農民的賦稅包括租、調和力役幾種,在隋朝,對年齡有明確的規定:三歲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黃,四歲到十歲的叫做小,十一到十七叫中,十八到六十叫丁,六十以上叫老。

國家的賦役對象是丁,一對成年的夫婦每年向國家交粟三石,這是租。種桑養蠶的地方每年交絹一匹,相當於四丈,以及綿 三兩 ;種麻的地區則改為 交納布一端,相當於五丈,以及麻三斤,這兩種都叫調。另外,成丁的男子每年要服役一個月,叫力役。到了後來,隋文帝又規定,五十歲以上的人的力役可以用布帛來代替,這叫庸。租庸調製在唐朝也基本上實行了。

同時,隋文帝還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度量衡也在這時重新統一。

至於土地制度,隋朝基本上繼承了北魏以來實行的均田制:成年男子即丁男可以分到露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成年的女子分露田四十畝。奴婢和 一般人的占田數相等。此外,官員從一品到九品,可以分到一到五頃數量不等的職分田,以此作為俸祿,等以後不做官了上交國家。各地的行政機關也有一些土地,收入作為辦公的費用支出,叫做公廨田。

這些辦法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由於有了這些有效的措施,所以,在整個隋朝都是很富足的。因而後來隋煬帝才如此豪爽地向西域的商人炫耀自己的實力,才有了揮霍的資本。

對外關係

這方面首先是對付北面的突厥。

突厥原來是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後來向東遷移,活動在蒙古草原一帶。早在北齊和北周時期,變常騷擾內地。在楊堅執政北周時,和突厥和親,盡力搞好雙方關係。但在楊堅建立隋朝之後,突厥卻加緊了南下的侵擾,但被隋軍打敗。

為了更好地防禦突厥勢力的侵擾,楊堅曾經三次修長城,鞏固北邊的防禦線。到後來,突厥分裂成了兩部分: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因為無法和隋朝抗衡,漸漸地採取了和緩政策,直到接受了隋朝的領導。西突厥則逐漸向西發展,對隋朝沒有了威脅。

北面安定之後,楊堅開始對付南方的割據勢力。首先是滅掉了後樑。後樑原來就依附于北周,楊堅開始也進行籠絡,等勢力壯大後,就邀請後樑的皇帝蕭琮到長安,其實是軟禁,然後派兵佔領了後樑國。

統一江南

當時佔據江南的是陳,末代皇帝是喜歡酒色的陳叔寶。在西元588年的秋天,楊堅派兵五十萬,東到海邊,西到四川,在長江沿線向陳發動了全面進攻。而陳的兵力總共不過十萬,而且上下沒有積極地備戰,只是沉於酒色之中。結果當隋軍抓到陳叔寶時,前線的急報還沒有打開看過。

陳叔寶到了隋朝,受到楊堅的禮遇,但楊堅很愛節儉,陳叔寶卻建議楊堅造宮殿。有一次,陳叔寶應約赴宴,又向楊堅建議修宮殿,以示文治武功。楊堅表面上沒有說什麼,等陳叔寶走遠了,就對群臣說,他就是因為貪圖享受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現在又來勸我學他那樣。

楊堅創下了基業,並沒有堅持多久,在選拔皇儲上楊堅被煬帝楊廣蒙蔽,結果隋朝被這個喜歡奢侈的兒子揮霍掉了。隋朝從建立到滅亡有三十七年,但從589年滅陳開始算,僅僅二十九年。古代三十年算一世,隋朝這一世有兩個皇帝在位,不過,還是比秦朝要長一些。

中國歷史有兩個迴圈很相似:第一個,亂世的春秋戰國、短命的秦、長治久安的漢。第二個,亂世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短命的隋,長治久安的唐。

昏庸的一面

對舊大臣的猜疑

楊堅除了他的成就,還有很多的缺點,如喜怒無常,猜疑心重,後來還廢除了學校。

猜疑忠臣最典型的是高熲。楊堅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重臣獨孤信的女兒,而高熲的父親則是獨孤信的屬下,還被賜姓獨孤。所以,楊堅和高熲的關係也非同一般。而且後來在楊堅建立隋朝時,高熲立下了汗馬功勞。楊堅稱帝后,高熲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為重臣之一。

楊堅對高熲極為信任,甚至把他當成自己的鏡子,說他可以糾正自己的過錯。如果有人進讒言誣陷高熲,楊堅從來都不相信,反而把告狀的人治罪。高熲的官職已經無法再往上封了,可見在楊堅的心目中高熲的重要性。但在以後對於立太子的問題上,兩個人發生了矛盾。

當時,楊堅對楊勇已經不滿,打算立善於偽裝,博得他和獨孤皇后信賴的楊廣為太子。但高熲並沒有覺察楊堅的意思,極力反對廢立太子。楊堅認為 是高熲在為私利和他作對,因為高熲的女兒是楊勇的妻子,如果以後楊勇即位,那高熲作為岳父,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說不定會效仿自己,取代隋朝自立為帝。因為楊堅是通過外戚這個身份奪取帝位的,所以對於高熲的位置的敏感性極強,但高熲卻沒猜到楊堅的這些想法。

楊堅後來借處理另一個大臣王世積時,將高熲牽連進去,但只是免了官職,廢為平民,沒有置他於死地。

楊堅在晚年的猜疑有時顯得很可笑。他為了禁止官員貪贓受賄,竟派人去向官員行賄試探,如果有人敢收下,就立即處死。

有個刑部侍郎想升官想入了迷,聽說穿紅褲子可以幫助升官,就在上朝時穿著紅褲子去了,楊堅一看,非常生氣,他認為大臣穿紅褲子是為了辟邪, 而這個邪就是指他這個皇帝了。於是命令衛士將這個侍郎推出去斬首。大理寺的官員站出來阻止,說這種罪根據法律夠不上死罪。楊堅卻說,你可惜他,難道就不知道可惜你自己的命嗎?

有次,一個武官的衣服和佩劍不太整齊,楊堅就說是對他的不敬。他不是治武官的罪,而是說禦史沒有盡到責任,因為禦史是專門監督官員的。所以,楊堅就處死了禦史,諫議大夫站出來勸止楊堅,竟也搭上了性命。

破壞法制

早期立法有功勞,晚年壞法有過錯,這就是楊堅的前後對照。楊堅晚年還大量使用法外酷刑,即杖刑,在宮廷裏就經常放著棒子。後來,高熲勸說之後,楊堅曾經把杖棒廢除,但他打人時嫌鞭子抽打力量太小,於是,又恢復了杖刑。

在中國古代社會,行刑一般要在秋天,叫順應天意,即秋天葉子要落,氣氛肅殺。而春天萬物復蘇,要生長了,這時嚴禁獵殺動物,不許破壞幼小樹 木。總起來說,就是春夏行賞,秋冬處罰。楊堅在晚年時卻破壞了這種歷來的習慣,在夏天時就要殺人,有大臣反對,他狡辯說,夏天時老天爺有雷電暴雨,這也是天意在發怒。

迷信嚴重

楊堅的迷信程度很重,不但信佛教、道教,還信陰陽五行、鬼怪、符瑞、土地神、山神,還有龍王,他都信。在北周時候,武帝曾經滅佛,楊堅這時則予以恢復,下令百姓可以自願出家。楊堅在各地大建佛寺,正因如此,隋唐的佛教才興盛起來。

廢除學校

楊堅文化程度不高,認為文化沒用,學校也沒必要。到了西元601年,楊堅便將郡縣的學校全部廢除,只留下了中央的國子監,供官員貴族子弟們讀書。

妒心皇后與不肖之子

厲害的皇后

獨孤氏皇后出身的獨孤家族對楊堅以及他的父親楊忠都有恩惠,所以,楊家基本是從屬於獨孤家族的。楊堅本來就對妻子有所畏懼,獨孤氏做了皇后之後,在參政過程中,更讓楊堅佩服,敬畏之心更濃了。歷史上曾經有人把楊堅作為懼內的一個代表,看來不是空穴來風。

獨孤氏的才幹不在楊堅之下,實際上,獨孤氏也像一個皇帝,或者說她是實際的皇帝。所以,宮中常把他們夫妻稱為"二聖"。

由於獨孤氏看管很嚴,不許楊堅和其他的女人過多地接觸。有一次,楊堅一時興奮,親近了一個宮女,皇后知道後,竟殺了這個宮女。因為有妻子的管束,楊堅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荒淫敗國。

不爭氣的兒子們

楊堅一共五個兒子,都是獨孤氏所生,但最後沒一個兒子讓他滿意,包括楊廣,在楊堅臨死時也知道自己沒有選對接班人,但為時已晚。

長子是楊勇,小時候很受父母喜歡。但長大後,楊勇卻奢侈起來,這犯了父親的忌諱,加上他迷戀女色,更讓母親討厭,因為母親最不喜歡男人有三 妻四妾了。楊勇死時僅三十歲左右,但光兒子就有十個,而且不是 一兩 個母親生的。楊堅夫妻倆都不喜歡了,楊勇的太子之位也保不住了,最後被廢為平民。

次子楊廣,是兒子中最有心計的。很會偽裝,對父親表現得很節儉,對母親表現得守規矩,只和正妃子親近。最終代替了哥哥楊勇,做了太子。

三兒子楊俊,也是奢侈,貪戀女色,放高利貸剝削百姓。妻子為了報復他的冷落,在他吃的瓜中放了藥,使楊俊得了病,後來又被父親免官,後來,楊俊病死。

四兒子楊秀,不但奢侈,還總想效仿父親,想著將來做皇帝。他的失敗在於太顯露,培植勢力,編謠言為以後做皇帝造輿論。結果被哥哥楊廣暗算,楊廣唆使父親把他調到了長安,然後尋找藉口,強加罪名,楊堅在死前把他也廢為庶人,即平民。

小兒子是楊諒,他在外地任職,也在積蓄力量,想以後爭奪皇位。楊堅死時,他沒有奔喪,而是起兵直奔京城,但很快被打敗,做了俘虜。

最後的無奈

楊堅病重時讓楊廣等人進宮侍奉。臨死時的楊堅終於看清了這個兒子的真面目,但也晚了。楊廣寫給楊素的信被送到了楊堅手裏,信中是詢問楊堅死 後如何安排朝政。看了信,楊堅極為震怒。另一件事更讓他傷心,就是他最喜歡的 宣華 夫人說楊廣在夜裏調戲她。楊堅這時才後悔讓楊廣做了太子,趕忙讓人去找楊 勇來。楊廣聽說了,趕忙將侍奉楊堅的人全部換掉,當天,楊堅死去,終年六十四歲。歷史上沒有說清是如何死的,後來人們根據楊廣的表現,都猜測是他下了毒手。但病重的楊堅因為受刺激而死也不是沒有可能。

楊堅的諡號是文皇帝,所以後世稱他隋文帝,廟號是高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