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

試比較老莊思想之異同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方面,兩人均以「道」為萬物之本源。他們所說的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者的,是超越時間、空間之外獨立地、絕對地存在。道是萬物之本體,能生萬物,但其本身卻是虛無的。兩人又說道生萬物。道是無,但產生萬物。天下萬物山川、草木、鳥獸、蟲魚、人類都是真象,是「有」,都是產生於「無」。

老子所說的道不因萬物的產生而改變,故萬物生成後,仍是支配萬物的規律。而道有正反兩面互相轉化的法則:道本身包含相反,故其所生的萬物,也包含正反的東西。天地萬物有它相反一面的存在,而且向著相反的面轉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若事物反面開始是柔弱的,它可以轉化到強大方面去,取得正面的地位。正反兩面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福可以變禍,禍可以變福。這就產生了他的「禍福相倚」理論。但莊子則認為道生成萬物後,便會充塞於天地萬物之中,故道是萬物,萬物是道。世上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道的變化流行,因此從道的觀點來看,不同的東西,又是相同的;故凡物皆無不好,凡意見皆無不對,推而言之,一切存在的形式,亦皆無不好。他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這就是他的「齊物論」。

在人生觀方面,兩者都主張法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也說萬物源於道,故做人處世亦要以道為標準。而要「法自然」就是要不爭、無欲、淡泊和虛靜。但因為老子與莊子在宇宙觀中的不同觀點,他們引申到人生的看法也不同。老子認為道有正反兩面轉化的法則,故萬物必有正反兩面,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福可以變禍,禍可以變福。故教人以退為進,以柔制剛。如令自己處於柔弱地位,使對方處於剛強地位,剛強至極,則會轉化到它的反面而最終失敗。又教人知足寡慾,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是無可能滿足的,而不滿足就造成痛苦,故去慾就是去苦。而莊子則認為萬物源出於道,故提出齊物論。既然萬物為一,人生就無所謂貧富、貴賤、高下、美醜等分別,就是生與死也一樣,提出「生固可喜,死亦不憂」的「齊生死」觀念。人生所追求的不是名利物慾,而是一個內心自由自在的逍遥境界。逍遥境界就是把貧富、貴賤、得失,一切都置諸度外,擺脫一切物質名利的束縛。

在政治方面,兩人均反對政治社會上的各種制度及政府對人民的干預,但莊子比老子更反對政治和國家的存在,可以說是無政府主義者。老子認為政府不應干頂人民的生活,主張「無為而治」。而且最好的政府是「小國寡民」的政府,在這社會中,組織簡單,「人民生死不相往來」,也没有戰爭和苛政。莊子則認為政治和社會上的制度只會予人以痛苦。因為各物之性不同,而政治和社會制度卻以劃一標準來迫人服從,是強不齊而齊之,他說現實政治是黑暗,人們互相殘害,用權謀術數爭城奪地,故不如回到原始的太古世界裏,棄絕人世,與禽獸同居比與人同居還好。

在追求知識方面,兩人均反對追求知識。老子認為文明是人類社會痛苦和罪惡的根源,因為世上許多詐偽貪婪的行為,每由智慧和知識而來。而且人類的智慧越高,知識越富,則其慾望越多,越痛苦,如去智去慾,則不致有不足感覺。莊子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就會造成不足,造成痛苦。故兩人均認為不可追求知識。

在宗教觀念上,老子所說的「天」為自然的天,是大自然的運作規律,並無主宰人類社會的「神」或「上帝」的存在。但莊子有提到「神人」。他說的神人實非鬼神之神,而是一個能做到心境逍遥的人。故兩者均可以說是無神論者,只不過莊子所描寫的神人,稍後被燕齊的方士所引伸而成了長生不死的神仙。

總結來說,老子與莊子的學說均以「道」和「法自然」為核心,但因兩人所生處的時代不同,而使兩人的學說有不同。簡單來說,莊子生於戰國,其時之禍亂比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為多,,故其思想較為灰暗和悲觀,如其「齊生死」之論可以說是在人生無常,朝生暮死的情況下的自我解脫。又如莊子主張無政府主義,是因為其時之政府虐民的情況比老子所處的春秋更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