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

趙佶、趙桓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推翻後周,建立宋朝。當時的中國經歷唐末和五代十國長期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後,迫切要求安定。宋太祖繼承了後周時業已恢復的社會經濟和一支相當強大的軍隊,首先用主要力量去征伐南方諸小國,謀取國內的統一,以鞏固新建立的王朝統治,對於北方契丹族的威脅卻採取守勢。這種先南後北的戰略,使契丹勢力得以發展,加之宋太宗伐遼失敗,燕雲失地便沒有再恢復。北宋王朝先後處於契丹、女真威脅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統一皇朝中最衰弱的朝代。

唐末以來長期混亂與契丹族威脅下建立起來的北宋王朝,為了消滅內部可能叛變的武裝力量與抵抗契丹族的侵擾,曾在軍事、政治和財政方面實行中央集權政策。在軍權的集中上,一方面解除了足以威脅新政權的禁衛軍統帥石守信等人的兵權,讓他們去做空銜的節度使,改派較易駕馭的人統率禁衛軍;同時任用文臣做州縣長官,收天下精兵,以免武人割據跋扈。北宋集中軍權的結果,雖然消滅了中唐以來藩鎮擁兵割據的局面,但卻過度不信任武官,不信任地方力量,將「更戍法」成為定制,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情況日見嚴重,再加上作為正規軍的禁衛兵和廂兵絕大多數又是由招募組成的職業化軍隊,終身當兵,最易驕惰,紀律鬆弛。

在軍權集中的同時,北宋又集中政權,地方行政官員由中央任命和控制,雖改變中唐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鞏固王朝的統治,但集中軍權帶來了軍力的削弱,政權的集中帶來了官僚機構的龐大與癱瘓,財政的集中帶來統治者的腐化,加速了各階層的矛盾尖銳化,加深了國防的危機。

中央集權的軍事、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相應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北宋時,經濟發展迅速,莊園制有了顯著的發展。北宋的官田數量增多,宋王朝皇家本身就是全國最大的莊園主。宋初,除原有官田及新開荒地組成的官莊外,還有營田、職田、倉田、學田等名稱,皆與私莊一樣招佃耕種。北宋諸帝都很關心官田的擴大,曾不斷借故侵佔民田,官田收入成為北宋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部分。此外,北宋的私有土地也較唐代更為發展,至徽宗時,全國農田幾乎六分之五以上掌握在莊園主手中,其中北宋朱勔佔田三十多萬畝,蔡京佔田更有過之,甚至河南汜水縣酒務官李誠的莊園,都是「方圓十里,河貫其中」。且北宋時大部分莊園主要依恃特權或用隱瞞、轉嫁手段而不納稅、不服徭役的。到徽、欽二宗時,全部田賦的負擔幾乎都落到耕種不足全國六分之一耕地的貧農身上。

在租佃關係上,不論官田或私田,採用分租制的越來越普遍,成為北宋莊園制的一個特點。有的官田採用折現錢交租的辦法,雖反映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產量的增加,但也反映出農民經濟商品化的增長。北宋的莊園主靠着各種政治和經濟的特權,因其本身就是官僚,或勾結官府的地方豪強,大肆兼併土地,欺壓農民,奴役佃戶,「鞭笞驅役,視以奴僕」。農民又常受到奪佃、加租的威脅,甚或直接負擔賦稅和徭役,經常陷於「谷未離場,帛未下機,已非己有」的悲慘境地。因生活無着,再加上戰亂,經常流離失所,在江南盛傳一首民歌: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飄零在外頭?因此,宋初雖然實行一些恢復與發展生產的措施,一度出現小康局面,但不久農民因生活無着,暴動與起義接連發生。因此,改革政治、緩和社會危機、增加國防力量,已成為北宋迫在眉睫的問題。王安石的變法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事實上,在王安石變法前,范仲淹曾提出「厚農桑、減徭役、修武備、擇長官」等十條改革方案;歐陽修也曾主張改革,但都因遭受到大官僚的反對而沒有實行。至神宗時,這方面危機更加嚴重,神宗不得不進行改革,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滿朝保守派的反對聲中,被宋神宗任命為相,實行變法。

王安石執政後,北宋王朝陸續頒布一些關於改革財政、軍事各方面的新法,並以「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改革的總機關。王安石新法可歸納為「理財、整軍、富國、強兵」八字的方針,其目的是在不增加人民負擔、不加重社會危機的前提下,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他們分擔一些賦稅,增加朝廷的收入,加強國防力量,抵御遼夏的侵擾。可惜,王安石實施的新法,雖某程度上緩和了國內矛盾,擺脫了財政困難,增強了國防力量,但新法限制與打擊固有人士的利益,引起保守派官僚的反對,最終爆發了新舊兩派的黨爭。舊派以司馬光為首,得到神宗母親高太后的支持,在舊派的激烈反對和攻擊下,王安石於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被罷官。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哲宗親政,起用新黨,恢復新法,但新法已面目全非。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後,任用假冒新黨的蔡京執政,新法完全變質,已成為統治者掠奪人民的招牌和手段。蔡京為相時,免役法成為勒索人民的工具,有的地方各種苛捐雜稅比神宗時增加了七十多倍,更促成社會危機更加嚴重。

宋徽宗趙佶是神宗第十一子,公元1100年以端王入繼帝位,在位二十五年。在居皇帝期間荒淫腐朽,在蔡京、童貫等一群奸佞之臣的慫恿下,大興土木,以「花石綱」為名,到處尋找奇花異石,大肆搜刮民財,瘋狂敲詐勒索,以供其需。皇帝生活揮霍奢侈,設置應奉司、御前生活所、營繕所等專供皇室消費享樂。神宗元豐時,朝廷的左藏庫每月支費三十六萬貫,至徽宗時增加到一百二十萬貫。徽宗及其宰相又據《周禮》的記載,興建皇家「明堂」(祭祀的殿堂),說是復三代之制。「明堂」建築規模宏大,四處搜索堅實完善的建築材料運到京師,修建中每天役使工匠數萬人;又用銅二十二萬斤鑄造九鼎,飾以黃金,建造九座大殿安放,稱九成宮。九鼎鑄成,徽宗作《九鼎記》,演奏新制的樂曲祝賀。

此後,蔡京又建言在皇宮北面修建「延福宮」,由童貫、楊戩等宦官五人分領工役。五人爭以俊麗、高廣相誇,彼此不沿襲。中間修建殿閣亭舍,鑿池修泉,滿布嘉花名木,怪石沿壑,名禽奇獸。在城外又修濠建橋。在景龍江川南,仿鳳凰山式樣,用人工築大土山,名曰「萬歲山」,最高一峰九十尺,山周圍十餘裡,用山石以萬計,都由各地限期運來。山上建造亭館樓台。徽宗及其近臣整天在此玩樂,沉醉於歌舞昇平,每逢各種節日,都要聚集百官,大擺酒宴,表演各種樂舞、百戲、雜劇,醉生夢死,享樂無窮。

徽宗手下的大臣多是腐朽的官僚,宦官童貫在蔡京的支持下掌握軍權,和蔡京並列相位。童貫和蔡京一樣貪污侈靡,家中金幣寶玉堆積如山,據說「私家所藏多於府庫」。蔡京和童貫也都佔有大量田地,殘酷敲剥農民,蔡京旗下的朱勔佔有甲等名園,遍布吳郡,田產跨連郡邑,每年收租數十萬石。蔡京掌握軍政大權,實行黑暗統治。民間流傳歌謠:「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美好世界。」歌謠反映出廣大群眾對統治集團的深仇大恨。

除腐朽的統治集團殘酷壓榨農民外,地主土豪劣紳也加緊兼併土地。有的地方有幾十戶的鄉村,田地都被他們霸佔去,只剩下三五戶還有一點田,他們再兼併其他村莊。日益增多的農民破家蕩產,農大農村呈現出一片淒涼的圖像。公元1102年至1105年,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旱災、蟲災不斷。1117年黃河中游缺口,一百多萬人被淹死。次年,江、淮、荊、浙等路也都發生大水災。農民被淹死和被迫逃避數以百萬計。遭受連年災荒的地區,農民只能吃野菜和榆樹皮,野菜和樹皮吃光,最後甚至以人相食。農民活不下去了,廣大人民拿起了武器,向統治集團拼爭,推翻腐朽的統治。

公元1120年(宣和二年),方臘在睦州(浙江建德)發動農民舉行武裝起義。方臘不僅指責宋廷腐化浪費,殘酷剥削人民;並指出宋王朝每年輸遼夏上百萬的銀絹,但遼夏「益輕中國,歲歲侵擾不已」。方臘的叛亂迅速在南方展開。大規模的農民戰亂首先在江浙一帶爆發,是因為東南地區自唐至宋,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宋朝大量的財賦收入主要來自東南,正如仁宗時富弼所說:「朝廷用度,如軍食、幣帛、茶鹽、泉貨、金銅鉛銀以至羽毛膠漆,盡出東南九道。」東南地區尤以江浙一帶,號為「膏腴千里」,但「豪者如虎」。因此,東南地區的農民比起其他地區來說更受着統治者的壓榨。然而,這一帶的農民有個秘密反抗組織──摩尼教分布各地。早在五代時,農民群眾曾利用摩尼教組織起義,宋朝嚴禁流傳,但民間卻更為發展,遍佈江、浙、閩等省區,為方臘領導的農民戰爭中,摩尼教農民成為一支重要的骨幹力量。

方臘原籍歙州,後來到睦州青溪萬年鄉,在方有常家裡作佣工。方有常是當地里正(即保正),心狠手辣,稱霸一方,民憤極大。十月初九日,方臘率領農民奮起,殺了方有常一家,舉起反旗。方臘以幫源洞為據點,聚集貧苦農民,號召起義。方臘憤怒地控訴說:「天下國家本同一理。如今我們老百姓整年勞苦耕織,得到一點粟帛,卻被皇帝官老爺全部拿去揮霍掉,且稍不如意就要鞭打,甚至隨便處死。這還能甘心忍受嗎?如今賦稅繁重,官吏盤剝,我們單靠農桑不能過日子,只好依靠漆楮竹木,可又被他們搶走,一點也不留。皇帝官老爺們聲色、狗馬、土木、祭祀、花石等等靡費之外,每年還要拿給西北兩敵銀絹幾百萬。這也都是我們東南老百姓的膏血啊!朝廷屈尊納幣資敵,宰相們還說這是安邊的上策。可唯獨我們整年勤勞,老婆孩子還是受凍挨餓,吃不到一天飽飯。我們該怎麼辦?」

方臘發出起義的號召說:「東南之民,苦於剥削久矣!近年花石的騷擾尤其不堪。諸君若能仗義而起,四方必然聞風響應。旬日之間,萬眾可集。我們一鼓攻下江南各郡,劃江而守,輕徭薄稅,十年之間就能統一!」

在方臘的號召下,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爆發了。方臘對宋朝黑暗統治的控訴,反映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心聲。事實正如方臘的預料,起義發動後,青溪遠近的農民聞風響應,旬日之間就發展到上萬人。十一月初,方臘組織起義軍建國自立,自稱「聖公」,立年號「永樂」,建置將帥分為六等,頭扎紅巾等各色頭巾作標誌。起義者初起,缺少武器,但人數眾多,鬥志旺盛。《宋會要稿》記載:「沒有弓矢甲冑的起義者數萬人,舉起拳頭,就捆住了各執武器的宋軍。宋軍久不作戰,聽見起義軍的戰鼓聲就嚇得投降。起義者殺死宋朝的官吏土豪,焚燒他們的宅院,奪取他們的金帛財物分給窮苦的人民,苦於剥削久矣的勞苦大眾,迎來了自己的節日。」

十一月二十二日,農民軍在青溪縣息坑,殲滅宋軍五千人,斬宋兩浙路兵馬都監蔡遵、顏坦。二十九日一舉攻下青溪縣,知縣陳光逃跑。農民軍乘勝前進,十二月二日,以兩萬人攻下歙州,斬宋將郭師中。婺源、績溪、祁門、黟縣等縣官員都慌慌而逃。農民軍乘勝攻佔富陽、新城。起義發動時,就把矛頭指向朝廷宋徽宗,又進而提出殺朱勔的口號,進軍的目標直指杭州,經過數日激戰,方臘率領農民軍進駐杭州城,取得了進軍以來的重大勝利。

農民軍所到之處,殺貪官、懲豪紳,對維護宋廷的儒士發起猛烈的衝擊,對黑暗的舊世界作了大掃蕩和大沖洗。起義軍的革命行動,立即獲得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各地農民望見方臘起義軍的旗幟,聽見鼓聲,就跑來迎接。參加農民軍起義的更是「項背相望」。方臘軍攻下杭州後,已成為近百萬人的大軍,震動了整個東南。

方臘率眾起義以來,隊伍迅速壯大,先後攻下六州五十二縣的廣大地區。但起義軍沒有深入農村去建立根據地,而把作戰目標集中在奪取州縣城市。對於宋王朝這個腐朽而又凶惡敵人的反撲,也缺乏足夠的警惕。當方臘率領主力隊伍南進時,派出農民軍將領方七佛率領一支七萬人的隊伍去奪取杭州東北的秀州。這時,正值宋軍王禀部自杭州北面攻來,方七佛軍迎戰,不勝,退守杭州。九千人在作戰中犧牲。王禀部陸續進攻杭州。二月十八日起義軍退出杭州,睦州被圍,形勢逆轉。

面對強大敵軍的反攻,起義軍沒有部署防御,各部依然分散作戰,各自攻打州縣。宋軍聚集兵力分兩路進攻,劉鎮等率領的一路三月間進至歙州,起義軍守備力量薄弱,四月二日衢州失守,十七日婺州也失陷。此時,方臘領導的農民軍還有二十萬之眾,腹背受敵,堅持與官軍戰鬥,萬餘人戰死。不幸,方臘在幫源峒戰鬥中被俘,同年八月在開封英勇就義。

宋軍瘋狂屠殺起義者,幫源峒的農民軍繼續堅持反抗,七萬人壯烈犧牲。童貫下令軍中,斬首者受賞,殺一人賞絹七匹。大批青溪居民,甚至來往行人都慘遭殺害。據《青溪寇軌》記載,宋軍殺起義軍百餘萬,屠殺平民不下二百萬。然而,北宋官軍的血腥鎮壓,激起更激烈更堅決的反抗。直到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三月,方臘領導的農民戰爭才最後結束。

約略就在方臘領導江浙一帶農民起義的同時,山東地區也爆發了有名的梁山泊農民起義。梁山泊位於鄆州壽張縣,縣南三十五里有梁山,泊在梁山之南,周方數百里。附近州縣的農民在這裡經營蒲、漁等副業。《宋史.蒲宗孟傳》記載說:「鄆(州)介梁山泊,素多盜。」這裡有山泊可守,歷來是起義農民的一個據點。早在神宗統治時期,鄆州知州蒲宗孟對梁山泊的起義就採取殘酷鎮壓的政策。即使「小偷微罪」也加以斷足筋的酷刑。殺人之多更是不計其數。這不僅說明了宋朝統治的黑暗,同時也說明這裡的廣大農民從來就在不屈不撓地向黑暗統治展開英勇抗爭。

宋徽宗時大行「括公田」,梁山泊也被括歸朝廷所有。農民打魚採蒲葦,都要按船計算向朝廷交租。一縣在常賦之外,增加租錢到十幾萬貫。種田農民也遭受嚴重盤剝,當時流行的一首民歌中帶出這時的情況: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在徽宗宣和初年,鄆州等地不甘受黑暗統治的農民,便以宋江等三十六人為首點燃了起義的烈火。起義軍活動於淮陽、京東、河北、海州等十郡,聲勢浩大,官軍數萬不敢與敵。後來宋江雖然被招降,但梁山泊的農民起義軍仍在戰鬥,直至金朝南侵時,起義軍又向金軍發動攻擊。

方臘及梁山泊農民起義雖被朝廷鎮壓下去,但起義軍在江浙、山東、河北、安徽廣大地區播下種子,各地農民群眾紛紛舉行起義,繼續掀起了汹湧澎湃的反抗浪潮。腐朽的北宋王朝,滅亡的日子臨近了。

正當北宋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時,北方遼國統治下的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於公元1115年在中國東北建立起國家,國號金。金朝建立後,隨即南下,展開大規模的侵略。面對女真的入侵,北宋徽宗對外繼續屈膝求和,對內繼續揮霍享樂,醉生夢死,變本加厲地壓榨農民,加速北宋自身的滅亡。從公元1118年起,北宋先後派遣使節與金人聯繫,相約對遼夾攻,滅遼後,宋朝將原來貢獻給遼朝的歲幣全部獻給金朝。宋金的第一個協約,宋朝就確認了「貢納歲幣」的屈辱條件。徽宗君臣一心只想依賴金朝,乘機取利,根本沒有積極作戰的打算。

公元1122年12月,金太祖親自領兵一舉攻下燕京。金太祖提出,燕京交宋,宋朝需將燕京租稅一百萬貫獻給金朝。徽宗全部應允照辦。宋朝每年除向金王朝貢獻原來獻遼國的歲幣五十萬外,又增加一百萬貫,稱「燕京代租錢」。1123年4月,金兵退走時在燕京城內大肆搶掠財物,又把城內男女擄去做奴隸。燕京被搜括一空,徽宗接收的只是這樣一座廢城。

1125年2月,金太宗在消滅遼後,又把侵略的目標轉向宋朝。1125年10月,金太宗兩路出兵,大規模南侵。一路由完頻宗翰率領,進取太原;一路由完顏宗望率領進取燕京。兩路金兵計劃在宋朝的國都東京(開封)會合。宗翰向太原進軍,宋將童貫慌忙從太原逃回東京,金兵直抵太原城下。宗望軍到燕京,宋守將郭藥師投降。金兵以郭藥師為嚮導,長驅南下,勢如破竹,直撲東京。

金兵越來越近。徽宗驚慌懊惱,拉着近臣蔡攸的手說:「沒有想到金人會這樣!」說着氣塞昏迷,跌倒在床前。群臣趕忙灌藥急救。徽宗甦醒過來,索要紙筆,寫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予以教主道君退處龍德宮。」12月,太子趙桓(欽宗)即位,改年號為靖康。其父為教主道君皇帝,稱太上皇。次年正月初三日,徽宗、蔡京、童貫等人聽說金兵已經渡過黃河,決定連夜向南逃竄。徽宗僅帶蔡攸及內侍數人,以「燒香拜佛」為名,匆匆逃出東京,跑到亳州,又從亳州逃到鎮江去避禍。童貫和殿前都指揮使高俅也率領勝捷軍和禁衛,以保護徽宗為名隨主狂逃,他們在泗州境追上徽宗。蔡京也以「扈從」為名帶領家人逃到拱州。

在金兵深入的嚴重威脅下,北宋分裂為「降和」與「戰守」兩派。一貫與人民為敵、只顧個人私利的宰相白時中和李邦彥、張邦昌等人包圍欽宗,主張棄城逃跑求和;與此相反,少數愛國將領以李綱為代表,則主張依靠士兵和人民守城抗戰。在士兵和人民的愛國熱情與抗戰的要求支持下,「戰守派」暫時掌握了守城的兵權。欽宗幾次想逃,都被李綱設法勸阻下來。當禁衛軍的將士聽到欽宗不離京的消息時,都高呼萬歲。欽宗被迫出面,宣諭將士,決定固守,將士都感泣流涕,聲勢壯烈。李綱被任命「親征行營使」,積極布置防務,開封人民自動起來捕捉奸細,幫助軍隊準備守城器械,並紛紛參軍。

金兵包圍宋都開封,數度攻城,李綱親自督戰,守城軍民奮勇擊敵,金兵終不得逞。但欽宗與「降和派」仍然恐懼金人,不顧李綱等反對,遣使犒勞敵軍,向金人求和。金人勒索黃金五百萬兩,白銀五千萬兩,帛布百萬匹,牛馬數萬頭,並要求北宋割讓太原、中山(河北定州)、河間三鎮。北宋皇帝尊金主為伯父,並以親王和宰檙到金營做人質,送金兵過河,才允退兵。欽宗甘做兒皇帝,對金人要求一一依從,下令在城內用軍法搜括金銀,先後得金三十餘萬兩,銀一千二百萬兩,並將珠玉寶器、珍禽異獸等送往金營。

金兵北退後,北宋朝廷內主和派又得勢,他們毫不顧及金人再度南侵的可能,不但不乘時採納李綱、種師道的建議,依靠人民整頓北方防務,反而把李綱貶斥出開封,解除種師道的兵權。此時南逃的宋徽宗也從鎮江返回開封,依然過其荒淫腐朽的末日生活。

公元1126年秋,金太宗再度發兵南侵,以宗翰為左副元帥,宗望為右副元帥,仍分東西兩路進兵。11月25日,金軍先頭部隊到達東京開封。欽宗趕忙派何栗到金營求和,何栗膽戰心驚,嚇得連馬都上不去。何栗到金營後,宗翰、宗望對他說:「我們不想滅宋,叫趙佶來商議割地,我們就退兵。」何栗唯唯聽命,回報欽宗。欽宗決定自己到金營去議和投降。

閏十一月三十日,欽宗到金營見宗翰、宗望。宗翰、宗望索取降表。欽宗叫何栗等起草。降表寫道:「上皇(徽宗)負罪以播遷,微臣(欽宗)捐軀而聽命。」跪倒在金軍的面前,俯首稱臣。宗翰對欽宗說:「兩國既和,恐四方聞京城陷而生變,請遣使曉諭。」欽宗滿口答應照辦。

金人盤踞開封期間,縱兵屠殺劫掠。先後扣留欽宗、徽宗,勒索金、銀、帛等物,用一些無恥的漢奸官吏助其反復搜括;又索取皇帝儀仗、各種珍寶、天文儀器及百工技藝,最後盡俘趙氏宗室、后妃、公主等,甚至連徽宗、欽宗也一拼擄去。金朝下令廢掉徽、欽二帝,隨軍擄走當奴隸,先被押送至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公元1135年徽宗被折磨而死。欽宗與其父徽宗先被囚於五國城,後又遷囚燕京,於1161年瘐鬱而亡。總計北宋自太祖趙匡胤開國,傳至欽宗,共歷九主,凡一百六十七年而亡。著名史學家蔡東藩有詩歎道:父子甘心作虜囚,汴京王氣一朝收。當年藝祖開邦日,那識雲礽被此羞?

金人臨退前,挾持北宋投降派首領之一、原宰相張邦昌在開封立其為楚帝,統治黃河以南地區。廣大人民對張邦昌等賣國賊極度痛恨,堅決不予承認;一般官僚也都傾向於趙氏宗室近支僅存的康王趙構。金人北撤後,張邦昌的傀儡政權即告瓦解,他們紛紛向趙構勸進,擁護他作皇帝。公元1127年6月,靖康二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高宗。從此宋廷開始南遷。

趙構是徽宗趙佶第九子,是欽宗趙桓的弟弟。他所建立的南宋王朝,仍是腐朽北宋王朝的繼續。南宋初,金人不斷南侵,朝廷內投降與抗戰兩派相互排斥更形劇烈。投降派以黃潛善、汪伯彥和臭名昭著的賣國賊秦檜等,抗戰派則以李綱、宗澤、岳飛等人為主。民族英雄岳飛字鵬舉,河南湯陰人,是佃農出身,參軍後屢次擊敗金軍,建立許多戰功,並帶出一支堅強的抗金隊伍。他軍紀嚴明,軍中有「凍死也不私進民宅,餓死也不拿百姓一粒糧食」的口號,深得人民愛戴,日益成為金人畏懼的抗金名將。

公元1140年,岳飛又大敗金兀朮的軍隊,有望恢復宋朝北方失地,於是壯烈地寫道《滿江紅》一詞,表達對敵人的仇恨和收復失地的決心,氣魄宏偉,聲調高昂: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可惜,岳飛壯志未酬,1141年他就被以高宗和秦檜為首的南宋統治集團殺害。他們急迫地用十二道金牌將正與金兵浴血奮戰的岳飛召回來,以莫須有的「違背軍令」的罪名將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一併處死了。金人最怕岳飛及其所率領的軍隊,常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人聞岳飛死,全軍酌酒祝賀;而中原廣大軍民聞岳飛被害,仰天長嘯,痛哭流涕!

金兵侵入長江以南地後,南宋官軍大部望風而逃;宋高宗趙構也一路逃奔,由臨安(即杭州,時為臨安府)而越州(浙江紹興)、明州,又乘船逃到海上,金兵也下海窮追三百餘里,不及而還。金兵蹂躪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沿途燒殺搶掠,並焚毀了建康、明州、臨安、蘇州等繁華大城市。但江南民眾英勇抗金,奮起抵抗,終令金兵被迫撤退。

金兵北撤後,宋高宗才從海上回來,正式定都臨安,又過起了奢侈糜爛的生活。在與金人議和成功後,宋高宗在臨安大造宮殿,僅花園就多至四十餘所,南宋王朝又在臨安開設酒樓和妓院,官僚們大但賄賂公行,花天酒地,並多兼營商業和高利貸生意。南宋統治者把臨安變成荒淫墮落的樂園,早已忘掉了中原的失地和人民。當時的詩人懷着悲憤的心情,描寫了偏都臨安的情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正是南宋腐朽統治者末日生活和心理的真實寫照。

五代皇帝列傳

五代十國

(西元907---979年,共73年)

西元907年朱溫滅唐建後梁,在以後的50多年間,先後出現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總稱五代。同時,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地區,先後出現了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政權,總稱十國。歷史上將這一分裂時期稱為五代十國。

五代(西元907—960年,共54年)

後梁(西元907~923年,共17年)後梁共有3個帝王,其中內爭中被殺的1帝;自殺的2帝,無一善終。

後唐(西元923~936年,共14年)後唐共有4個帝王,其中在內爭中被射殺的1帝;遭兵變驚死的1帝;被趕下皇位後勒殺的1帝;國亡自焚而死的1帝。所附的太祖李克用發背疽而死。

後晉(西元936~947年,共11年)後晉只有2個帝王,其中憂鬱而死的1帝;國亡被遼俘往北方後病死的1帝。

後漢(西元947~950年,共4年)後漢只有3個帝王,其中出逃途中為近侍謀殺的1帝;哀傷過度而病死的1帝;被廢黜後毒殺的1帝。

後周(西元950~960年,共10年)後周共有3個帝王,其中國亡被廢後病死的1帝;病死的2帝。


梁太祖(朱 溫)
  太祖,名朱溫(西元852~912年),出身貧寒,後掌握唐朝兵權,廢照唐宣帝而自立。在位6年,為其子所殺,終年61歲。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範村保,一說在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梁太祖朱溫,宋州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人,出身貧苦家庭,從小不務正業,是鄉里的地痞。後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黃巢起義軍,受到黃巢的重用,封為東南面行營先鋒使,同州防禦使。黃巢入長安後,他負責防守東線。因為屢次為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戰敗,請求增援,黃巢沒有答應。西元882年9月,在黃巢危急之時,朱溫背叛了黃巢,率軍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賜名全忠。西元883年,封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並被提升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此後,他以河南為中心,擴張勢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長年混戰,致使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混戰中,他先後吞併了秦宗權、朱埴、朱瑾等藩鎮,成為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西元901年,他趁唐統治集團內亂之際,帶兵進入關中,擊敗風翔節度使李茂貞,奪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不久,殺盡了朝廷內的宦官。西元904年,他又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在離開長安時,他還逼迫官吏、百姓一起東遷,並拆毀了長安的宮室,官衙和民房,將材料運往北方。不久,他派人殺死了唐昭宗,立李祝為帝(即唐昭宣帝),並在一天深夜,將唐朝的30幾名大臣集中起來殺死,屍體扔進黃河。

  西元907年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稱帝,建國號為梁,定都汴,建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樑。

  朱溫稱帝后,改名朱晃。並改革了一些唐末的弊政。但因連年用兵,又經常殺戮將帥功臣,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政權不穩。

  西元912年,朱溫親自率領50萬大軍乘虛進攻成德鎮。他日夜兼程趕到觀津塚(今河北省武邑縣東南)時,巡邏兵報告說,後唐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大軍來了。朱溫曾幾次敗在李存勖手下,聽到消息後,不辨真假,連帳篷也顧不得收起,倉惶逃奔到棗強(今河北省棗強縣)。黃昏時,李存勖派兵數百沖進朱溫軍營中亂砍亂殺。朱溫以為李存勖大軍殺到,連夜燒營狂逃,急奔冀州,輜重損失無數。事後知道只有李存勖的幾百兵士沖營,朱溫羞惱而得病。返回洛陽,就此臥床不起。他哭著對近臣說:“我就要死了。死後,兒子們又不是李存勖的對手,我將連葬身之地也沒有了。”哭得死去活來。

  朱溫酷愛女色,淫亂如禽獸,連兒媳們都得入宮陪伺他,兒子們也借此謀取繼承權。西元912年5月,朱溫在病中應允曲意伺候他的兒媳王氏的要求,要將皇位傳于其丈夫(朱溫養子朱友文)。三子朱友珪和妻張氏聽到後,十分妒恨,決心幹掉朱溫,奪取皇位。

  六月戊寅日,朱友珪和家將馮廷鍔帶著五百牙兵,假稱奉旨入宮,混入皇宮,分散埋伏著。夜深人靜時,牙兵又集中起來,突然沖進朱溫寢宮。左右侍從早就怨恨朱溫荒淫暴虐,都紛紛逃散,只剩朱溫單身一人。朱溫揭開帳子,見是朱友珪帶兵殺入,破口大駡說:“我早就懷疑你有反叛之心,後悔沒有早下手殺了你!你這罪惡的逆子,竟要弑父,你忍心嗎?天地難道會容你嗎?”朱友珪也瞪眼對罵道:“你這亂倫的老畜生,早就應當被碎屍萬段了!”這時,馮廷鍔挺劍撲向床邊,朱溫慌忙下床繞著屋柱躲閃。馮廷鍔連劈三劍,都被朱溫躲過,劍鋒砍入柱子中。朱溫正患著病,經幾次躲閃已經頭昏眼花,支持不住,頹然跌倒在床上。馮廷鍔搶上一步,一劍刺入朱溫腹部,朱溫掙扎了一會兒死去。

  朱溫死後諡號為太祖。


梁郢王(朱友珪)
  郢王,名朱友珪(西元?~913年),朱溫第三子。殺死朱溫後自立為帝。在位僅8個月,被弟攻敗後,命部將殺死自己。葬處不明。

  朱友珪于西元912年5月將朱溫殺死,同年6月自立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鳳曆”。

  朱友珪登位後,群臣都不服。朱溫第四子朱友貞時任東都留守、檢校司徒,便帶兵討伐,殺奔京都。朱溫女婿,駙馬都尉趙岩和龍虎統軍袁象在都城作為內應,於西元913年2月庚寅日夜間打開城門,迎朱友貞大軍入城,並且買通禁兵千人一起攻入宮城。朱友珪慌忙帶著妻子張氏及心腹馮廷鍔逃到北城牆腳下,準備越城牆逃生。大批追兵趕來,高呼:“殺逆賊!”朱友珪見越城不及,又怕落入敵手受折磨,命馮廷鍔先殺死張氏,再殺死自己。馮廷鍔從命,將他倆殺死後自殺。

  朱友珪死後史稱郢王。


梁末帝(朱友貞)
  末帝,名朱友貞(西元888~923年),朱溫第四子,朱友珪弟。他討殺朱友珪後繼位。在位11年,被後唐圍困而自殺,終年36歲,葬于宣陵附近(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

  朱友貞,封為均王,西元913年2月討殺弑父的朱友珪後,於同月即位,改年號為“乾化”,改名為皇,後再改名為真。

  朱友貞即位後,後唐李存勖集中全力要攻滅後樑,雙方便連年混戰。朱友貞因為信用趙岩,外戚張漢鼎、張漢傑等人,大將出兵也派他們隨往監視。趙岩等人又仗勢弄權,賣官枉法,離間將相,賞罰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離心,前線將領自相殘殺,所以,與後唐交戰屢遭大敗。

  西元923年10月,後唐李克用養子李嗣源率領大軍逼近都城。朱友貞的臣子紛紛逃離,連傳國玉璽也被部下盜走,守兵不少人開了小差,眾叛親離,守軍單薄,使朱友貞束手無策,急得日夜哭泣。戊寅日,他對身旁的都指揮使皇甫麟說:“姓李的是我們梁朝的世仇,我不能投降他們,與其等著讓他們來殺,還不如由你先將我殺了吧。”皇甫麟忙說:“臣下只能替陛下效命,怎麼能動手傷害陛下呢!”朱友貞說:“你不肯殺我,難道是準備將我出賣給姓李的嗎?”皇甫麟拔出佩劍,想自殺以明心跡。朱友貞說:“我和你一起死,”說著,握住皇甫麟手中的劍柄,橫劍往自己頸項一揮,血流如注,倒地死去。皇甫麟也哭著自刎而死。後梁滅亡。朱友貞史稱末帝。


太祖(李克用)
  太祖,名李克用(西元856—908年),別號李鴉兒,因為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沙陀部(西突厥別部)人,唐朝時被封晉王,為後唐奠基者。病死,終年53歲,葬於雁門(今山西省代縣)。

  李克用,唐末,其父朱邪赤心為振武(治所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節度使,他為雲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守捉使。西元878年,殺大同軍防禦使段文楚,佔據雲州(治所在今山西省長城以南,桑乾河以北),並請求唐僖宗任命他為留後。僖宗不同意,發兵討伐他。他被戰敗,與父北逃韃靼(古時漢族對北方各遊牧民族的統稱,住今內蒙古和蒙古人民共和國東部)。黃巢攻克長安,代北起軍使陳景使薦他為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縣)刺吏,雁門節度使。他率領四萬沙陀騎兵攻入關中,迫黃巢退出長安,被任為河東(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節度使。西元884年,他又率兵在中牟(今河南省中牟縣)大敗黃巢,後被封為晉王。此後,他長期割據河東,一度攻陷京師而縱火大掠。

  中牟之戰後,李克用又回到了朱溫的駐地汴州。朱溫見李克用如此驍勇,擔心日後成為他的勁敵,頓起殺心。當晚,他大擺宴席,以犒勞李克用為名,命部將輪流勸酒,將李克用灌得酩酊大醉,然後送入臥室。朱溫又派兵將驛館團團圍住。李克用的親兵薛志勤,史思敬等十餘人趕忙出迎抵抗,留下親兵郭景銖進臥室去叫醒李克用。李克用爛醉如泥,叫不醒。郭景銖又將他拖下床來,用水將他噴醒。李克用匆忙拿起弓箭,由親兵護衛翻進後牆,逃出驛館。從此,李克用和朱溫結下了不解之仇。

  李克用受唐朝封為晉王后,發誓要忠於唐朝,此生決不背叛。蜀王王建曾經寫信給他,約他同時在各佔據之地稱帝建國。李克用回信說:“我活著,就決不失節!”堅決拒絕了。

  西元907年秋,朱溫大舉進攻李克用,李克用指揮軍隊抵抗。雙方相持到第二年的正月,李克用因為勞累、憂慮過度,背上生出一個瘡,病情日見厲害,醫治無效。辛卯日,他召來任振武軍節度使的弟弟李克甯,大將李存璋,監軍張承業和掌書記吳質等,宣佈由長子李存勖繼承晉王位,並叮囑說:“我的這個兒子志向遠大,一定能繼承我的遺志,希望你們好好教導他,我就死也放心了。”接著,又召來李存勖叮嚀說:“大將李嗣昭已經被後樑軍圍困在潞州幾個月了,他還堅守著,只恨我不能親自帶兵去援救他,恐怕即將與他永別。我死後,喪事一結束,你趕快和德威將軍趕去救他出險,切不要讓他遭到不幸。”他命令左右拿來他平日使用的箭袋,抽出了三支箭。他將第一支箭交給李存勖說:“我與後樑是世仇,不能攻滅它,實在是我平生一大恨事。你務必要繼承我的遺志,攻滅這個敵人。”又交給李存勖第二支箭說:“劉守光背叛了我,降附了後樑,盤踞著燕地,我十分憎恨他,你要替我掃平他。”最後,交給李存勖第三支箭說:“契丹(在今遼河上游)酋長耶律阿保機曾經與我結為兄弟,約定共同攻滅後樑。可恨他背叛了我,反去與後樑結好,這是我的又一件恨事,你要替我逐走契丹。”李存勖哭著接受了父親的命令。李克用轉而又囑咐其弟李克甯說:“從此以後,亞子(李存勖)要你多費心教導了。你可不要辜負我啊!”說罷,瘡口劇痛而死于晉陽。

  李存勖建後唐後,追尊李克用為太祖。


莊宗(李存勖)
  莊宗,名李存勖(西元885—926年),小名亞子。李克用長子。李克用病死,他襲晉王位,建立後唐,稱帝。在位4年,在兵變中被箭射死,終年42歲。葬於雍陵(今河南省新安縣境內)。

  李存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為李克用所寵愛。他少年時就跟隨父親作戰。11歲隨李克用到長安向唐報功,唐昭宗特地賜賞他翡翠盤等珍寶,撫摸著他的背說:“這孩子與眾不同,日後富貴了,可不要忘了大唐!”李克用於西元908年正月病死,他於同月襲晉王位。喪事辦完後,他就設計捕殺了試圖奪位的叔父李克甯,並率軍擊敗後樑軍,解了潞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上黨縣)之圍。朱溫驚歎說:“生子當生李亞子。他襲位,李克用雖死猶生!我的兒子與他相比,簡直豬狗不如!”此後,李存勖用心訓練兵士,整頓軍紀,規定騎兵不見敵人不准騎馬,違犯軍令者一律斬首,從而將散漫的沙陀兵訓練成一支精銳嚴整的勁旅。他將父親給的三支箭供奉在家廟中,每臨出征,就派人去取來,放在一個精緻的絲套裏,帶著上陣,打了勝仗,才送回家廟。他喜歡冒險搏鬥,勇而少謀,將戰爭看作遊戲,常常隻身衝鋒陷陣,幾次陷入重圍,差一點被敵人生俘。部將們死戰將他救出,勸他要持重,他卻反說部將們妨礙他大殺敵兵。

  西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今河北省高邑縣)把朱溫親自統帥的50萬大軍打得大敗而逃。接著,攻破燕地,將劉守光活捉回太原。9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保機趕回北方。

  經過10多年激戰,李存勖於西元923年攻滅後樑,統一北方。4月己巳日,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建年號為“同光”,史稱後唐。

  李存勖在戰場上是位冒死衝殺的猛將,在政治上卻是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后,他自以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敵人已消滅,就不再圖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稱帝后,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臺表演,不理朝政。他自取藝名為“ 李天下”。有一次上臺演戲,他自己呼叫了兩聲“李天下”,一個伶人上去打了他幾下耳光,周圍的人都嚇出一身冷汗,李存勖也被打得莫名其妙。那伶人嬉笑著阿諛說:“理(李)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兩聲,還有一人是誰呢?”李存勖聽了反而很高興,命令厚賞了這個伶人。伶人受到寵倖,可以在宮中自由出入,和皇帝打打鬧鬧,侮辱戲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鎮為了求他們在皇帝面前說句好話,還爭著向他們送禮。李存勖還用伶人作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最受他寵倖的是伶人景進,只要景進在他面前說誰的不是,誰就會遭殃。所以,群臣見了景進格外害怕。李存勖又封兩個伶人去當刺史,許多將士見自己身經百戰而做不到大官,都怨憤難忍。

  李存勖稱帝后,還下令召集逃離在各地的原來是唐朝宮中的太監入宮作為心腹,派他們擔任宮中各執事和諸鎮的監軍。將領們受宦官的監視,侮辱,讀書人沒有進身之路,一時怨聲四起。

  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到民間去搶民女入宮。有一次,他們竟搶走了駐守魏州的將士們的妻女l千多人,將士都十分憤恨。李存勖已弄到眾叛親離的地步。

  西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的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個大將李嗣源,因為戰功最大,遭到了李存勖的疑忌,幾次差些被殺。

  同年3月,李嗣源在將士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準備自立為帝。李存勖得訊,忙拿出內府的金帛賜賞給洛陽的將士,想收買軍心。將士們領了賜賞還都罵道:“我們的妻子兒女早巳餓死,要這些還有什麼用!”李存勖逼迫他們開赴汴京。到了中牟縣,李存勖聽說李嗣源已經進入汴京,各地將領又紛紛支持李嗣源,知道大勢已去,便神色沮喪地登高眺望,對左右說:“這下我完了!”下令退回洛陽,一路上兵士逃散了一半。他怕身邊的衛士也變心,撫慰他們說:“到了洛陽,我將馬上送五十萬兩金銀給你們。”衛士們說:“太晚了,誰也不會再感謝你了。”

  李存勖回到洛陽,仍試圖抵抗李嗣源的進攻。四月,李嗣源的先鋒石敬瑭帶兵逼近汜水關 (今河南省滎陽縣汜水鎮)。李存勖聽從宰相和宦官的建議,決定親自率軍趕去扼守汜水關。丁亥日,騎兵和步兵按照他的命令,已經在洛陽城外等候出發。李存勖一早起來,正在用早餐,忽聽到宮城興教門外一片喧囂聲。他連忙帶貼身的騎兵侍衛趕去查看,到中左門,只見馬直禦(親軍)指揮使郭從謙正指揮著起事的兵士殺入。原來,郭從謙本是個伶人,認大將郭崇韜為叔父。郭崇韜被李存勖殺死後,他在部屬中為郭崇韜鳴冤叫屈,被李存勖知道,召去訓斥說:“你為什麼要違背我而去依靠郭崇韜,想幹什麼?”郭從謙聽了,又怕又恨,便加緊鼓動親軍,趁這一天軍隊都調到城外等候出發的機會發動了兵變。當下,李存勖一馬當先,帶領侍衛衝殺過去,將叛軍趕出門外,關上了大門。郭從謙又重新組織人馬,放火焚燒興教門,趁火勢又殺入門內。李存勖與侍衛拼死抵擋,忽然飛來一箭,正中他的面門,痛得他幾乎昏倒。鷹坊人(專事養鷹以供皇帝田獵的宮人)善友將他扶到絳霄殿廊房下,拔出箭矢,頓時血流如注。李存勖連叫口渴,宦官奉劉皇后之命奉上酪漿。李存勖剛飲下一杯,突然力竭倒地而死。善友恐怕他的屍體會遭到叛兵肢解、蹂躪,用許多樂器覆蓋住,點火將屍體焚毀。李嗣源攻入洛陽後,派人從餘燼中找到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

  李存勖死後的廟號為莊宗。


明宗(李嗣源)
  明宗,名李嗣源(西元867—933年),李克用養子。他殺死莊宗後繼位。在位8年,病中兵變受驚而死,終年67歲,葬於徽陵(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後唐明宗李嗣源,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省應縣)一個沙陀族平民的家中。沒有姓氏,小名邈佶烈。善於騎術,箭法高明。他起初跟隨李克用征戰,屢立戰功,先後被封為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昭德軍節度使,天平軍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莊宗冤殺郭崇韜後,功臣舊將都感到寒心,魏州守軍擁戴指揮使趙在禮舉行兵變。莊宗派李嗣源率領親軍前去鎮壓,到魏州城下,親軍又於夜間嘩變,擁立李嗣源為主。趙在禮出城擊散親軍,迎李嗣源入城。李嗣源又藉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準備再度平亂。後在女婿石敬瑭勸說下,與魏州變兵會合,回師攻入洛陽,被群臣擁為監國。他在部下殺盡李克用、李存勖的子孫後,於西元926年4月丙午日即位,改年號為“天成”,改名為李宜。

  李嗣源即位後,革除莊宗時的弊政;廢除苛法;誅殺擔任監軍的宦官,其餘的宦官有的逃匿山林,有的出家為僧;精簡宮廷人員,注意農民疾苦;任用安重誨.任圜等有能力的大臣。他在位期間,戰爭稀少,屢有豐年,人民獲得了短期的喘息。

  但到後來,安重誨和任圜兩人相互爭鬥、誣陷,李嗣源又不能明辨是非,先後將他們殺死,使群臣離心。晚年他又多病,這時兵驕將悍,作亂成風,他試圖用大量的賞賜使將士們感恩,結果反而使兵將更加驕橫。

  西元933年11月李嗣源病重.他命第五子李從厚趕回京城繼位。次子李從榮便趁李從厚還未趕回京城發動兵變,攻打宮門,被宮廷親軍擊敗,李從榮也被滿門殺絕。戊戌日,李嗣源知情後受驚而死。

  李嗣源死後的廟號為明宗。


湣帝(李從厚)
  湣帝,名李從厚(西元914~934年),明宗第五子。明宗病死後繼位。在位僅2月餘,被明宗養子李從珂廢黜後毒死,終年21歲,葬於徽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護駕莊)。

  後唐湣帝李從厚,原封為宋王,鎮守鄴城。明宗臨死前,遣宦官盂漢瓊召他入京繼位。等他趕到,明宗已經於西元933年11月戊戌日死去。他于同年12月癸卯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應順”。

  李從厚接位時,大將李從珂和石敬瑭的勢力很大。他擔心這兩人會鬧事,就任命李從珂為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李從珂怕在上任的路上被殺,就舉兵反叛。李從厚派大軍去平叛,大軍卻投降了李從珂。李從珂搜括了風翔城中的所有財物,賞賜給降兵,然後於西元934年2月帶兵進攻洛陽。李從厚遣軍抵擋,並將宮內庫藏賞賜給將士,答應得勝後每人再得二百緡(每緡銅錢l千文)賞錢。兵將更加驕橫;公然揚言到了風翔,投降李從珂,再領一份賞。結果,派出的幾支軍隊果然都先後投降了李從珂。李從厚的親信大臣見大勢已去,有的逃走,有的也投降了李從珂。李從厚只得率領50名騎兵,從玄武門出皇宮,逃奔衛州,投宿於驛館之中。這時,石敬瑭也在衛州,李從厚要求他出兵抵禦李從珂,他不肯。一旁的弓箭使沙守榮等恨石敬瑭見難不救,拔刀要殺石敬瑭,被石敬瑭的部將陳暉拔劍擋住。石敬瑭的牙將指揮使劉知遠得訊趕到驛館,殺死了沙守榮和李從厚的50個騎兵侍衛,揚長而去,剩下李從厚孤身—人,流落在驛館中。衛州刺史王弘贄見李從厚失勢,也不加理睬。

  西元934年4月,李從珂稱帝,宣佈廢李從厚為鄂王,由王弘贄派人將他迎到州衙居住。戊寅日,李從珂派王弘贄之子王巒從洛陽趕到衛州,命令他與父親一起設法除掉李從厚。王弘贄父子便向李從厚敬毒酒,李從厚生疑不肯端杯,王巒用帛帶將李從厚勒死。

  李從厚死後的廟號為湣帝。


末帝(李從珂)
  末帝,李從珂(西元886~936年),明宗養子。他廢湣帝后繼位。在位3年,因無力抵擋石敬瑭的進攻而自焚,終年51歲,葬於徽陵。

  後唐末帝李從珂,本姓王,鎮州平山(今河北省正定縣)人。他率軍攻入洛陽後,於西元934年4月廢湣帝,於4月乙亥日即位,改年號為“清泰”。

  李從珂和石敬瑭長期不和,稱帝后,派了幾萬大軍去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晉陽城。石敬瑭抵禦不住,便投靠契丹,在契丹軍的説明下,打敗了圍城的後唐軍,並轉而進攻洛陽。這時,李從珂的兵力還很強,但是他卻志氣消沉,不敢親自領兵去抵擋契丹軍,只是成天地邊喝酒邊哭泣,坐待滅亡。

  西元936年,後唐軍在白馬坡大敗,契丹和石敬瑭軍隊逼近洛陽。警報傳來,將領紛紛投降。李從珂仰天長歎說:“我到了絕路了!”閏11月辛巳日,他帶著曹太后、劉皇后、次子李重美等一家老小和親信都指揮使宋中虞一行,攜帶傳國玉璽,登上玄武門城樓,準備自焚。劉皇后回顧宮殿,對李從珂說:“我們就要葬身火海,難道留著這宮室讓敵人來享受,不如也一把火燒毀算了。”李重美勸阻說:“新天子入都後,總不肯露宿街頭吧,燒毀了皇宮,他一定又要大興土木,重建宮殿。那時,又要勞苦百姓,不如讓它去吧。”李從珂便命令兵士只在玄武門樓下堆積柴草,點火焚燒。不一會兒,火勢上卷,李從珂一行隨著火燃樓崩,全部喪生。

  後唐亡。

  石敬瑭入洛陽後,有人從餘燼中揀得李從珂的臂骨和大腿骨進獻,石敬瑭命用王禮安葬。

  李從珂死後,後人稱他為末帝或廢帝。


高祖(石敬瑭)
  高祖,名石敬瑭(西元892—942年),沙陀族,後唐節度使,被契丹扶立為帝,後晉建立者。在位7年,因屢受契丹羞辱,憂鬱而死,終年51歲,葬於顯陵(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北,一說山西省交城縣西北60裏處,一說河南省壽安縣內)。

  後晉高祖石敬瑭,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人,沙陀族,先世久事沙陀貴族。後唐時,為明宗所賞識,招為女婿。魏州兵變時,明宗經他力勸回師洛陽為帝。事後,他先後任保義軍,宣武軍,河東諸鎮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末帝即位後,徙他為天平節度使,他拒不受命。末帝派兵圍攻晉陽,他採納了謀士桑維漢的建議,求救於契丹耶律德光,並以自稱兒子,割送燕雲十六州(今河北省,山西省北部地方)為條件。耶律德光立刻派五萬精銳騎兵解了他的晉陽之圍。石敬瑭親自出城迎接耶律德光,百般奉承,甚至奴顏婢膝地稱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親;耶律德光也於西元936年11月丁酉日攻入洛陽滅後唐後,封他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建年號為“天福”,史稱後晉。

  石敬瑭稱帝后,就按照原來答應的條件,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中原地區喪失了重要屏障。他還每年獻帛30萬匹給契丹,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石敬瑭每年還向契丹國主、太后,貴族大臣等送上大批禮物。有些事只要契丹稍有不滿,派人來責備,石敬瑭總是恭恭敬敬地賠禮請罪。後晉使者到遼(契丹此時已改稱遼)時,也總要受到種種侮辱。使者回汴京後訴說受辱情事,朝廷上下都深以為恥辱,只有石敬瑭毫不在乎。許多臣下都反對石敬瑭如此奴事遼國,使石敬瑭的政權很不穩固。

  西元942年,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起兵反遼,石敬瑭既怕安重榮兵力強大,又經不起遼帝的再三責問,只得依靠遼軍攻殺了安重榮。不久,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收納不願歸附遼朝的吐谷渾白承福部,遼帝又派人來問罪。石敬瑭既不敢攻伐勢力強大的劉知遠,又畏懼遼帝,左右為難,憂鬱難排,終於成病,於6月乙丑日死于鄴城宮中的保昌殿。

  石敬瑭死後的廟號為高祖。


出帝(石重貴)
  出帝,名石重貴(西元914~964年),石敬瑭養子。石敬瑭病死後繼位。在位4年,國玻被俘後病死,終年51歲,葬於今遼寧省開原縣。

  後晉出帝石重貴,原為石敬瑭侄,後由石敬瑭收為養子。石敬瑭稱帝后,他先後任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南)留守,金紫光祿大夫、行太原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齊王。石敬瑭於西元942年6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西元944年改年號為“開運”。

  石重貴即位後,向遼帝自稱孫兒,卻不稱臣而主張抗遼。在軍民支持下,他幾次擊退了來犯的遼軍。西元946年,石重貴派大將杜重威、李守貞統兵北方攻遼。杜重威一心想投靠遼朝,自立為帝,在到了前線以後按兵不動,派人去秘密和遼聯繫。遼帝同意他投降,他便脅迫將士降附遼朝,並隨遼軍回兵進攻汴京。石重貴聞報大驚,又無可奈何,急忙與後妃10多人準備自焚,後為親軍將領薛超勸阻,奉表出降,後晉亡。

  石重貴被遼帝耶律德光廢為負義侯,遷往黃龍府(今吉林省遼安縣),不久又被遷居遼陽 (今遼寧省遼陽市)。一路上,他顛沛流離,受盡苦楚,隨從的妃子也先後被遼將強索去,最後連親生女兒也被遼帝兀律(即遼穆宗)搶去,贈送給兀律妻兄禪奴為婢妾。不久,石重貴又奉命遷居建州(今遼寧省朝陽縣西南),在城外幾十裏處建築房屋,定居下來,由隨從數百人耕作,以解決吃穿問題。後周顯德年間,他的隨從中有人自遼逃回中原,中原人民才得知石重貴還在建州,隨從已經死去半數。

  西元964年石重貴病死。史稱石重貴為出帝。


高祖(劉知遠)
  高祖,名劉知遠(西元895~948年),沙陀族,後唐時封北平王,後稱帝。為後漢建立者。在位2年,病死,終年54歲,葬於睿陵(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測景台左)。

  劉知遠,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沙陀族人。初與石敬瑭一起為後唐明宗手下將領,後幫助石敬瑭在契丹扶持下建立後晉,被任為河東節度使,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南)留守等職。石重貴繼位後,進封為北平王,拜中書令。因他的官位高,功勞大,勢力強,為石重貴所猜忌。晉遼交戰期間,他守境不出,招募軍士,壯大力量。遼軍進入汴京時,他派部下以祝賀勝利為名,去汴京察看形勢,知道遼軍很不得人心。不久,他打出復興後晉、迎石重貴來晉陽的旗幟,受到將士的擁戴。西元947年2月辛未日,他在晉陽稱帝,改名為縞,建國號為漢。第二年建年號為“乾枯”。史稱後漢。

  劉知遠稱帝后,為了贏得民心,沿用後晉的年號天福,以爭取後晉文武官吏的支持。他下詔書慰勞各地自發武裝抗遼、保衛鄉土的起義軍,又不奪民財而取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土,獲得了軍民的支持。然後趁遼軍北退,遼統治集團忙於爭奪皇位之際,他統帥大軍自晉陽出發,一路勢如破竹,2l天后進入洛陽,又8天后開進汴京,定為都城。

  同年12月,劉知遠所寵愛的太子、開封尹劉承訓病死。劉知遠也悲傷過度而病倒,一直不見恢復。西元948年正月,他自知不行了,召宰相蘇逢吉、樞密使楊邡、郭威等進宮,委託他們扶立次子劉承祜即位,又秘密囑咐他們要趕快除去歸附遼國的杜重威。丁卯日,病死於汴京。

  劉知遠死後的廟號為高祖。


隱帝(劉承祐)
  隱帝,名劉承祐(西元931~950年),劉知遠次子。劉知遠病死後繼位。在位2年,因郭威反叛而出逃,為近侍刺殺,終年20歲,葬於穎陵(今河南省禹縣西玉橋裏)。

  後漢隱帝劉承祐,父劉知遠於西元948年正月病死後,宰相蘇逢吉等人秘不發喪,誘殺了杜重威。同年2月辛巳日,進封劉承祐為周王,繼而由劉承祐即位,沿用劉知遠的年號“乾祐”。

  劉承祐即位後,內有顧命大臣楊芬、史弘肇和王章等專權,外有郭威擁有重兵,威望震主。有一次,楊芬、史弘肇在朝堂上議事,劉承祐說:“你們再仔細推敲推敲,別有謬誤,讓別人說閒話。”楊芬竟說:“有我們在,用不到你開口。”劉承祐忍受不了,派親信殺死了楊芬、史弘肇和王章,又派使者到魏州(今河北省大名縣西)去殺郭威。郭威起兵反叛,於西元950年11月抵達汴京城下。劉承祐到城外劉子坡觀戰,因後漢軍大敗,於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不料開封尹劉益已經據城反叛,投順了郭威,拒絕他進城。劉承祐只得帶了蘇逢吉、聶文進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

  到趙村,忽見後面塵埃大起,劉承祐以為是追兵,便倉皇下馬,打算躲入村民屋中。郭允明見形勢危急,想以劉承祐作為進見禮投降追兵,猛然趕上幾步,狠命一刀,將劉承祐刺死。其實後面並不是追兵,而是劉承祐的親兵趕來護駕。郭允明見自己弄巧成拙,也就橫刀自刎而死。

  劉承祐死後的廟號為隱帝。

湘陰公(劉贇)
  湘陰公,名劉贇(西元?~951年),劉知遠養子。劉承祐被刺殺後繼位。但未即位就被廢黜後毒死。葬處不明。

  劉贇,原為劉知遠侄,後由劉知遠收為養子。劉承祐於西元950年11月被郭允明殺死後,群臣決定立劉知遠子、前開封尹劉承勳為帝。這時,劉承勳正重病臥床不起,又改立劉贇為帝。時劉贇為徐州節度使,獲悉立他為帝的消息後,便起程赴京準備即位。他才走到宋州,郭威已經搶先一步進入都城,逼迫太后下詔封自己為“監國”,奪取了朝政大權,並以太后名義下詔廢黜了劉贇,降封劉贇為開府議同三司,檢校太師上柱國、湘陰公,又遣部將郭崇威到宋州,將劉贇囚禁起來。

  後漢亡。

  西元951年正月,劉贇生父、河東節度使劉崇聞知郭威奪位滅漢,便在晉陽稱帝,國號北漢,以與郭威對抗。郭威怕留著劉贇會成後患,於戊寅日命宋州節度使李洪義秘密毒死了劉贇。


周太祖(郭 威)
  太祖,名郭威(西元904~954年),字文仲(一作仲文),諢名郭雀兒。後漢大將,後滅漢稱帝,後周建立者。在位4年,病死。終年51歲,葬於嵩陵(今河南省新鄭縣西韓堡)。

  郭威,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縣西)人。年少時孤貧,初為軍吏,後漢時拜為樞密副使。西元948年,他奉命討平了李守貞的叛亂,後封為鄴都留守兼天雄軍節度使。西元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猜忌他,派使者要到魏州殺郭威。郭威起兵反漢,下令攻進了京城,允許士兵大搶10天。7天后郭威進入汴京,縱軍大肆搶掠,並逼太後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西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又稱帝,國號為周,定都汴京,建年號為“廣順”,史稱後周。

  郭威出身於貧苦人家,讀過些書,知道民間疾苦。即位後,他對宰相王峻說:“我是窮苦中長大,碰到機運當了皇帝,不敢重斂百姓以豪華自己。”他生活節儉,又減輕了一些賦稅,削減了一些嚴刑峻法,並對大臣們說:“我長期生活在軍隊中,沒有什麼大學問,不知道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你們文武大臣,不論有什麼建議,只要利國益民的,都可以向我提出,不過文字要簡潔、切實,不要冗長、修飾。”臣下提出的不少好建議,他也果然能虛心接受、採納。他又能留心搜羅人才,所任用的魏仁浦、李轂、王溥、範質等人都能忠於職守,遵守法度,君臣合力,逐漸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因此,郭威在五代十國時期,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

  西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他自己知道難以恢復,便囑咐養子郭榮(日後的周世宗) 說:“我不行了,你趕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讓靈柩留在宮中太久。陵墓務必從簡,別去驚動,擾害百姓,不要用許多工匠,不要派宮人守陵,也用不著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獸,只要用紙衣裝殮,用瓦棺作槨就可以了。安葬後,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戶,蠲免他們的徭役,讓他們守護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塊石碑,上面刻幾句話,就說我平生習慣于節儉,遺詔命令用衣瓦棺。”又告誡郭榮說:“我從前西征時,見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寢統統被人發掘、盜竊,這都是由於陵墓裏藏著許多金銀財寶的緣故,而漢文帝因為一貫節儉,簡單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到今天還完好無損。你到了每年的寒食節,可以派人來掃我的墓,如果不派人來,在京城裏遙祭也可以。但是,你要叫人在河府(今河北省河間縣)、魏府(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各葬一副劍甲,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葬一件通天冠絳紗袍,在東京葬一件平天冠袞龍袍。這件事你切不可忘了。”接著,他大封群臣,命郭榮繼位說:“我看當世的文才,莫過於范質、王溥,如今他倆並列為宰相,你有了好輔弼,我死也瞑目了。”

  當晚(壬辰日),郭威病死于汴京宮中的滋德殿。郭威死後的廟號為太祖。


周世宗(柴 榮)
  世宗,名柴榮(西元921~959年),又名郭榮。周太祖郭威養子。郭威死後繼位。在位5年,病死,終年39歲,葬于慶陵(今河南省新鄭縣北)。

  柴榮,周太祖皇后柴氏的侄兒,後被郭威收為養子,邢州龍崗(今河北省邢臺縣西南)人。早年他為郭威操持家務,往返南北販賣茶貨。郭威舉兵進攻汴京時,他奉命留守鄴城。後周初年,封為澶州節度使,晉王。郭威於西元954年正月病死,他於同月丙申日繼位,沿用太祖年號“顯德”。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他精明強幹,志氣宏大,決心統一中國。即位後,他在太祖改革積弊的基礎上,進一步整肅吏治,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他命人雕刻了一對木頭的農夫農婦放在殿廷,以督促君臣留心農事。通過改革,後周的軍力、國力大大增強。他南征北戰,先於西元954年親率大軍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縣)擊敗來犯的北漢及契丹軍,又於西元956年親自征討南唐,攻取了南唐的江淮14州60縣,接著,北伐攻打契丹,收復了瀛、莫、易3州17縣,後又攻取後蜀的階、成、秦、風四州。這些成就,為日後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是,正當柴榮準備繼續征戰完成統一大業的時候,他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得了病,只得率領部分軍隊返回汴京。

  西元959年6月,柴榮病危。他便抓緊佈置後事,讓魏仁甫以樞密使兼任宰相,宰相王溥、範質兼知樞密院事,任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兼宰相。他使這些文武大臣同掌國政,目的是想保證他死後後周政權的穩定。柴榮前在北征契丹時,聽得汴京城內有“點檢作天子”的謠傳。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是柴榮的女婿張永德,立有軍功,統率最精銳的禁軍。柴榮猜疑這謠言與張永德有關,便免除了他的軍職,改任他為宰相,而將趙匡胤從低級軍官提升為殿前都點檢。柴榮以為趙匡胤一則會感恩圖報,二則資望淺,不象張永德那樣可能奪取帝位。沒有料到日後奪取帝王滅掉後周的,正是趙匡胤。柴榮臨終前,又命令四子柴宗訓繼位。癸巳日,病死于汴京宮中的滋德殿。

  柴榮死後的廟號為世宗,史稱周世宗。


周恭帝(柴宗訓)
  恭帝,名柴宗訓(西元954~972年),周世宗柴榮第四子。柴榮病死後繼位。在位半年,為趙匡胤廢後病死,終年18歲,葬於順陵(今河南省新鄭縣城北廓店)。

  柴宗訓,原封為梁王。周世宗於西元959年6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午日繼位,沿用周太祖年號“顯德”。

  柴宗訓即位時,年僅7歲,由符太后臨朝聽政,范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他在位期間,以李重進兼淮南節度使,防備南唐;以韓通兼天平節度使,防守開封東北面;以趙匡胤兼歸德軍節度使,防守開封東面;以向訓為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留守,防守開封西面。

  西元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賀柴宗訓時,鎮(今河北省正定縣)、定(今河北省定縣)兩州忽然有人來報說,遼和北漢合兵南侵,範質便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北上抵禦。禁軍到達陳橋驛後,突然發動兵變,擁趙匡胤為帝。趙匡胤回師開封,建立宋朝,廢黜柴宗訓,降封他為鄭王。後周亡。

  不久,柴宗訓被遷往房州(今河北省北房縣)居住。史稱柴宗訓為恭帝。

2008年3月30日星期日

十國皇帝列傳

五代十國

(西元907---979年,共73年)

西元907年朱溫滅唐建後樑,在以後的50多年間,先後出現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總稱五代。同時,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地區,先後出現了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政權,總稱十國。歷史上將這一分裂時期稱為五代十國。

十國(西元902—979年,共78年)

吳(西元902~937年,共36年)吳國共有4個帝王,其中病死的1帝;內爭中被殺的1帝;作為傀儡,備受侮辱憂鬱而死的1帝;國亡被廢囚死的l帝。

吳越(西元907~978年,共72年)吳越共有5個帝王,其中病死的2帝;在內爭中被廢後病死的1帝;因都城大火驚駭而死的1帝;納土歸宋後疑為宋太宗毒死的1帝。

楚(西元907~951年,共45年)楚國共有6個帝王,其中病的死3帝;在內爭中被勒殺的l帝;內爭導致亡國被廢後病死的2帝。

閩(西元909~945年,共47年)閩國共有6個帝王,其中病死的1帝;在內爭中被殺死的2帝;被勒死的1帝,被活活拉死的1帝;國亡投降而後事不明的1帝。

前蜀(西元907~925年,共23年)前蜀共有2個帝王,其中病死的1帝;國亡投降後被殺的1帝。

後蜀(西元933~965年,共33年)後蜀共有2個帝王,其中癱瘓致死的1帝;國亡被廢黜後疑被毒死的l帝。

南唐(西元937~975年,共39年)南唐共有3個帝王,其中病死的1帝;國亡被廢後被毒殺的l帝;服丹石致中毒發背疽而死的1帝。

南平(荊南)(西元924~963年,共40年)南平共有5個帝王,其中病死的4帝;國亡被廢後病死的1帝。

南漢(西元917~971年,共55年)南漢共4帝,其中在內爭中被活活拉死的1帝;國亡被廢後病死的1帝;荒淫過度致死的1帝;得病而死的1帝。所附的烈宗劉隱為病死。

北漢(西元951~979年,共29年)北漢共有4個帝王,其中在內爭中被殺死的1帝;國亡被廢後病死的l帝;憂急而死的2帝。


十國--吳

武帝(楊行密)
  武帝,名楊行密(西元852~905年),初名行湣,字化源。唐末節度使,吳國建立者。在位4年,病死,終年54歲,葬於興陵(今地不可考)。

  楊行密,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唐末,他回應黃巢起義而為官軍所俘,獲釋後當了唐朝州官。先後升為牙將,廬州節度使,與秦彥、畢師鐸,孫儒等爭奪江淮,混戰數年,造成嚴重破壞。西元892年,他攻殺孫儒,入據揚州,任淮南節度使,佔有淮南,江東之地。

  在他為政期間,頗能選拔賢才,招集流亡農民定居耕作,輕徭薄賦,使江淮一帶社會經濟得以復蘇。他又幾次擊敗朱溫的大軍,阻止了朱溫勢力的南下。西元902年,唐昭宗封他為吳王,建吳國,沿用唐朝年號。

  西元905年11月,楊行密病死於揚州。楊行密死後被迫尊為武帝。

景帝(楊 渥)
  景帝,名楊渥(西元886~908年),字承天。武帝楊行密長子。楊行密病死,他繼位。在位3年,被臣下殺死,終年23歲,葬於紹陵(今地不可考)。

  楊渥,喜歡玩球、飲酒,曾任宣州觀察使。楊行密病重時,雖對他不滿意,但因其他的兒子年幼,只得將他召回囑咐後事,並指定由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輔佐他。楊行密於西元905年11月病死,他於同月繼王位,稱宏農王,仍沿用唐朝年號。

  楊渥繼位後,仍沉湎於擊球飲酒,四處遊玩,荒淫無度,連服喪期間也不忘玩球。有時他單身一人外出,連他的親兵也不知他到哪兒去了。徐溫、張顥勸諫他,他發怒說:“你們兩人說我不才,那就殺了我吧,好讓你們稱心。”楊渥又擔心他兩人會起異心,就讓心腹陳蹯、范遇統帥東院馬軍以為護衛。這也引起了徐溫、張顥兩人的猜疑。一天,徐、張趁楊渥視事時,帶領幾百牙兵闖入了內庭。楊渥驚恐地說:“你們兩人真的要殺我?”徐、張說:“豈敢,不過大王的左右親信中有人挾權亂政,必須除掉他們,國家才能安定。”說完,指揮牙兵上前殺死了侍立在楊渥身旁的陳瑤、範遇,然後又賠罪說這是出於不得已才實行兵諫。楊渥無奈,只能宣佈他們兩人無罪。從此,徐溫、張顥把持了軍政大權。以後,楊渥和他倆更互相猜忌,都想除掉對方。

  西元908年5月,徐溫、張顥經過密謀,在揚州由張顥出面,派將領紀祥等手持兵器闖入楊渥寢宮,坦率地對楊渥說:“奉命來殺你!”楊渥忙說:“你們如果能反正,去殺掉徐溫、張顥,我就各封你們為刺史。”眾人聽了都心動,只有紀祥不答應,並且舉刀砍去。楊渥中刀倒地。紀祥見他還沒有斷氣,又用繩索將他活活勒死,對外則宣稱楊渥暴病而死。

  楊渥死後廟號為烈祖,諡號為景帝。

宣帝(楊隆演)
  宣帝,名楊隆演(西元897~920年),初名瀛,又名渭,字鴻源。武帝楊行密次子。徐、張殺楊渥後,立他為王。在位12年,受徐溫欺侮憂鬱而死,終年24歲,葬於肅陵(今地不可考)。

  楊隆演,徐溫,張顥於西元908年5月殺死楊渥後,於同月立他為宏農王。

  楊隆演襲位時,年僅12歲。不久,徐溫誘殺張顥,獨專朝政。西元917年,徐溫在繁華富庶的舁州(今江蘇省南京市)築金陵城,供他自己居住,命子徐知訓在揚州管理國政。徐知訓驕橫淫暴,常常侮辱楊隆演。有一次,徐知訓在楊隆演宴請他時喝醉了,竟逼楊隆演和他一起演戲,他扮演參軍,命楊隆演跟在他身後扮演僮僕。楊隆演不敢拒絕,只得照辦。又有一次,楊隆演和徐知訓泛舟夜遊。小舟靠岸後,楊隆演先登岸了,徐知訓就認為這是對他不敬,竟用彈子拋擊楊隆演。虧得衛兵擋住,才未被擊傷。接著至禪智寺賞花時,徐知訓還怒氣未消,用污言穢語辱駡楊隆演。楊隆演被罵得淚水汪汪,徐知訓還是辱駡不停。侍從們實在看不下去,趁徐知訓不注意,暗暗地扶著楊隆演逃開,上船離去。徐知訓發覺了更加惱怒,立即乘上輕舟追趕,用鐵撾砸死一個侍從才甘休。

  西元918年,吳將朱瑾痛恨徐知訓經常侮辱楊隆演,便設計殺死了徐知訓,然後進王府報告楊隆演說:“臣下已經為大王除去此害。”並舉起徐知訓的頭顱給他看,希望他從此振作起來,有所作為。不料楊隆演卻嚇得魂不附體,慌忙用衣袖遮住臉面,哆哆嗦嗦地說:“這件事我可不敢管。”邊說邊溜進了內室。朱瑾悲憤地大叫:“這小子實在無用,不能與他商量大事。”狠命地將徐知訓的頭顱往柱子上扔去,步出王府,卻已被徐知訓的部下包圍,他只得自殺。西元919年,徐溫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於4月逼迫楊隆演稱帝,號吳國王,建年號為“武義”。

  楊隆演長年來處在受辱的地位,一直怏怏不樂,見了徐溫父子又不得不強作笑顏,後來,只得借酒澆愁。他被迫稱帝后,吳越又在後樑指使下出兵討伐他。這使他更加憂鬱,終於病倒。

  西元920年5月,楊隆演病危,召弟楊溥回京城監國,又任弟楊蒙為舒州團練使,試圖以此稍抑徐溫的氣勢。不久病死於揚州。楊隆演死後被迫尊為宣帝。

睿帝(楊 溥)
  睿帝,名楊溥(西元901~938年),武帝楊行密第四子。楊隆演病死,徐溫立他為王。在位17年,為徐知誥所廢,抑鬱而死,終年38歲,葬于平陵(今地不可考)。

  楊隆演於西元920年5月病死,群臣中有人提請徐溫繼位。徐溫因不少楊行密的舊將擁護楊氏政權,不敢接受,就假惺惺地說:“我絕對沒有繼位的念頭。楊氏已經傳了三王,即使後代中沒有男的,女的總有吧,也可以即位。誰再敢亂提此議,定斬不赦!”有人提議由楊行密兒子中年齡最大的第三子楊蒙繼位。徐溫為了便於操縱國政,又不願立長君,便於同月立楊溥為王,第二年改年號為“順義”。西元927年11月,徐溫病死,改由權臣徐知浩,徐景通父子專權。徐知浩又逼使楊溥稱帝,改年號為“乾貞”。

  西元937年l0月,徐知誥又逼迫楊溥禪位給他。楊溥只有答應,派江夏王楊麟奉著冊籍、國璽到金陵撣位給徐知誥。吳國亡。

  不久,楊溥被遷徙到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宮居住,由徐知誥派兵嚴密監守,不准他隨意走動。楊溥抑鬱成病,於西元938年死去。

  楊溥死後諡號為睿宗。

  西元942年,徐知浩又將楊溥遺族全部遷居海陵(今江蘇省泰州市),監禁于永甯宮。他們與外界長期隔絕,族內男女只得互相婚配,以延續宗祀。西元956年,周世宗柴榮征淮南時,曾下詔慰問他們。南唐元宗李景(即李景通)得訊,又派兵將他們全部殺死,滅絕了楊行密的子孫。


十國--吳越

武肅王(錢 鏐)
 
  武肅王,名錢鏐(西元852-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錢塘臨安(今浙江省臨安縣北)人。唐末節度使,吳越國建立者。在位26年,病死,終年81歲,葬於今浙江省蕭山縣茅山。

  錢鏐,少年時為鄉里無賴,以販私鹽為業。唐末,追隨唐將董昌,任都指揮使,參與鎮壓黃巢起義軍。西元893年任鎮海軍節度使。西元896年擊敗董昌,佔據蘇南和兩浙(浙東、浙西)一帶,形成割據勢力。西元907年5月,受後樑封為吳越王,立國,定都錢塘,用唐哀帝年號為“天佑”,第二年建年號為“天寶 ”。

  錢鏐自從當上節度使後,生活豪華,在故鄉臨安蓋起了宏大的宅第。他經常回臨安,來去都坐車,騎馬,有衛兵簇擁。但是,他的父親錢寬總是對他避而不見。一次,錢鏐便單身步行回鄉,找到了父親請問原因。錢寬說:“我家世代是打魚種莊稼的人,沒有出過有財有勢的人。如今你成了一方之主,卻是三面受敵(南有閩國、西、北有吳國),還要去與別人爭城奪地。我怕你會連累全家,所以不願見你。”錢鏐聽了這番話,大為震動,哭著表示一定要記住父親的教訓。立國後,他始終小心翼翼,只求保住自己的地盤。對外方面,他自知吳越地小國弱,在西北方吳國的威脅下,他始終向後樑、後唐等北方小朝廷稱臣納貢,藉以牽制吳國。北上的陸路交通被吳國阻斷了,他便鑿平錢塘江中的灘石,開闢了自錢塘江至山東的海路交通,年年北上納貢和通商,即使有不少船隻被風浪顛覆沉沒也不中斷。他還派船隊和日本通商。

  對內,錢鏐廣泛興修水利,增加田畝,尤其是所築錢塘江石堤,保護了杭州城,對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他又擴展杭州城區,修建風景區,使杭州成為日後的風景勝地。這些措施,終於使吳越成為五代十國中相對安定,經濟繁榮的地區。

  錢鏐始終不忘吳越處境的危險,保持著高度的警覺。他用小圓木製成枕頭,熟睡時頭稍微一動就落枕驚醒,稱為“警枕”。他又在寢室裏放置一個粉盆,夜裏想起什麼事,就立刻起床記在盤子裏,以免遺忘。他命令侍女通宵值夜,一有人來報告,立即喚醒他。西元919年,吳國權臣徐溫與吳越講和,兩國息兵,他仍警覺防備,不敢懈怠。他命令將士也象他一樣保持警惕。有一天晚上,他起來查夜,見保衛他宅第的士兵在牆角打瞌睡,就扔去幾粒銅彈子將他們驚醒,使他們從此不敢疏忽。又有一天夜間,錢鏐穿了便服從北門進城。這時城門已經關閉,他高喊:“我是大王派遣。出城辦事的,現在急著要回城。”管門官拒絕說:“夜深了,別說你是大王派遣的人,即便是大王本人也不能開。”第二天,錢鏐召見管門官嘉獎了他。錢鏐有個寵愛的妃子鄭氏,她的父親犯了死罪,有人向錢鏐求情。錢鏐大怒說:“難道要我為了一個女人而敗壞法紀嗎?”命令將鄭妃和她父親一起處死。錢鏐就是如此小心謹慎地維持著他的政權。

  錢鏐很尊重文人,留心招納名士,皮日休、羅隱、胡嶽等人來投奔他,他都以禮相待,優與供給。他也喜歡學著吟詠詩句,和名士唱和。對名士的勸諫,他也能聽從一些。他規定西湖漁民每人每天得交納湖魚數斤,稱作“使宅魚”,供王宮食用。漁民有時捕不到魚,只得去集市上買了來交稅,怨聲載道。有一天,任錢塘縣令的羅隱進宮朝見,錢鏐叫他根據壁上所掛的《蟠溪垂釣圖》作一首詩。羅隱當即吟道:“呂望當年展廟漠,直鉤釣國更何如?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這顯然是在諷諫錢鏐的,錢鏐聽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稱讚羅隱敢於直言,下令取消了“使宅魚”。

  但是,錢鏐在位期間,勞役繁重。他除了擴“建杭州城外,又大造亭臺樓閣,把自己的宮府建築得如同龍宮一般豪華。軍民不堪勞役之苦,有人深夜用白土在宮府門上寫道,“沒了期,侵晨起,抵暮歸。”斥責他濫用民力,不顧百姓死活。他見了,非但不收斂,反而在旁邊寫道:“沒了期,春衣才罷又冬衣。”表示要百姓仍然無休止地為他幹下去。他對田賦、市租、山林、川澤等都要征很重的稅,甚至雞、魚、蛋也都要交稅;交不出的貧民就被抓到官府,欠多少就笞責多少下,百姓痛苦不堪。

  西元932年4月,錢鏐病重。他將部下將領、官員召入寢宮,流著淚說:“我的兒子們都很愚蠢懦弱,只怕難以擔當大任。我死後,請你們從中擇賢而立。”部下有人建議說:“元瓘跟隨大王征戰,功勞最大,其他兄弟都不及他,可以立他為王。”錢鏐同意,將錢元瓘召來,取出印璽、鑰匙交給他,並告誡說:“將士們推舉你為主,你要好好守住吳越,子子孫孫都應當事奉中國(中原王朝),即使中原改朝換代,也不能失禮,切勿忘記!”不久,錢鏐病死在錢塘。

  錢鏐死後史稱武肅王。因為他舉止奢像活到高齡,著力興修水利,民間又稱他為“海龍王”。


文穆王(錢元瓘)
  文穆王,名錢元瓘(西元887—941年),初名傳瓘,宇明寶。武肅王錢鏐第七子。錢鏐病死後繼位。在位9年,因都城大火受驚發狂而死,終年55歲,葬於今浙江省蕭山縣龍山。

  錢元瓘,隨父征戰,頗有戰功,曾任清海軍節度使,鎮東軍節度使。錢鏐於西元932年4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向後唐稱臣,用南唐年號。

  錢元瓘在位期間,國策大體遵循錢鑹時的祖制,但是,他大興土木,營建府署,比錢鏐還要奢侈,勞民傷財更加嚴重。

  西元941年,都城杭州忽然發生大火,宮室府庫,財帛兵器統被燒毀。火起後,錢元瓘倉皇躲避,但是,他躲到哪里,火就燒到哪里。這很有可能是百姓恨他徭役繁重,故意縱火洩憤。他為此而受驚發狂,病倒,於9月24日病死。

  錢元瓘死後史稱文穆王。錢元璀一生好儒學,喜歡招納文士,有詩千首,其中3百首編為《錦樓集》,曾在士人中廣為流傳。


忠獻王(錢 佐)
  忠獻王,名錢佐(西元929~947年),初名弘佐,字祜。文穆王錢元瓘第六子。錢元瓘受驚而死,他繼位。在位6年,病死,終年19歲,葬於今浙江省蕭山縣龍山。

  錢佐,錢元灌因大火受驚而於西元941年9月死去,他於同月繼位。用後晉年號。

  錢佐繼位時,年僅13歲。將吏都視他作兒童,不服調度,他就用嚴刑使將士們畏服。在位期間,為了緩和民憤,他下令免除了百姓的3年租稅。

  錢佐能寫五言、七言詩,經常宴會,很得士人心。

  西元947年6月,錢佐病死於杭州。錢佐死後史稱忠獻王。

忠遜王(錢 倧)
  忠遜王,名錢倧,初名弘倧。生卒年不詳。錢元瓘第七子,錢佐弟。錢佐病死後繼位。在位不足1年,被宿將胡進思廢黜後病死,葬於今浙江省紹興縣秦望山。

  錢倧,其兄錢佐于西元947年6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

  錢倧繼位後,與三朝宿將胡進思不和。同年,錢倧舉行大規模閱兵,結束後,在西湖碧波亭前重賞將士。胡進思認為賜賞過於豐厚,上前勸諫。錢倧一時氣怒,擲筆於地,斥責說:“我將財物賜賞給將士,又不是私占,有什麼不可!有什麼過錯!”胡進思驚懼而退。雙方關係從此更加緊張。

  西元948年春節前夕,畫工進獻給錢倧一張《鍾馗擊鬼圖》。錢倧在上面題了一首詩,暗示要象錘馗擊鬼那樣除掉胡進思,掛在內宮。胡進思偶然進內宮見到,大驚失色,決定先下手為強。當晚,胡進思帶領親兵,渾身戎裝,叩門進宮。錢倧忙問他有什麼事,胡進思和親兵頓時七嘴八舌地責問他。他見事不妙,倉皇逃入義和園內,關上了園門。胡進思就反鎖院門,假傳王命,說錢倧自己突然得了急病,不能再理政務,命弟錢俶繼位。然後,迎錢俶入宮,而將錢倧遷往東府囚禁。胡進思屢次勸錢俶殺死兄長,以免後患。錢俶堅決不允。哭著說:“要我殺兄長,實在於心不忍。你如果一味逼迫我,我只好退位讓賢。”胡進思只好停止勸他。錢俶擔心胡進思暗害兄長,就將錢倧全家遷往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賜予豐厚的財禮,並派自己的親將薛溫去任錢倧的護衛長,命令他說:“我委託你保護廢王,如果遇到危急情況,你應當舍死保護他。”

  錢倧遷居越州後,只過了十幾天,一天晚上,胡進思果然派來兩個刺客,爬牆跳入庭院,錢倧被驚醒,見是刺客,狂呼救命。這使全家也都被驚醒,一齊高聲呼救。薛溫帶兵出來,殺死了刺客,才使錢倧倖免於難。此後,錢倧一直在越州居住了20多年後病死。

忠懿王(錢 俶)
  忠懿王,名錢俶(西元929~988年),初名弘俶,字文德。文穆王錢元瓘第九子。胡進思廢錢倧,立他為王。在位30年,納土歸宋,後疑為宋太宗毒死,終年60歲,葬於賢相裏陶公原(今河南省洛陽市郊外)。

  錢俶,胡進思廢其兄錢倧後,立他為王。他依據祖訓,先後向後漢、後周稱臣,並曾隨周世宗征討淮南。

  錢俶在位期間,宋太祖建立了北宋。他就對宋稱臣,貢奉不絕,貢數也比以前進貢給別國的多十倍,試圖以此獲得宋太祖的庇護,並牽制敵國南唐。西元974年冬,宋太祖決心發兵掃平江南,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利用吳越軍力擊破南唐,封錢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命令他整頓兵馬,協同攻滅南唐。南唐後主李煜驚恐萬狀,寫信給錢俶說:“南唐是吳越的屏障,今天如果南唐滅亡,明天難道還會有吳越嗎?到了那時候,你也將成為大樑(今河南省開封市)城中的一個平民了。”勸他不要協助北宋。錢俶不聽,為了表示對宋太祖的忠誠,將來信送呈宋太祖,然後,派兵隨從宋軍,在宋將監督下攻潤州、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南唐被攻滅後,宋太祖于西元976年召他入朝,以重禮相待,然後放他回吳越。臨行時,宋太祖送給他一包文件,囑咐他在路上啟閱。後來他拆開一看,竟是北宋群臣力勸太祖扣留他收並吳越的許多奏摺。他大驚失色,嚇出了一身冷汗,從此對北宋更加懼怕,貢奉更勤,貢物更巨。

  西元978年,錢俶奉宋太宗之命入朝,被扣留。他眼見大勢所趨,於5月上表將所據兩浙13州之地獻給太宗。吳越國滅亡。事後,錢俶被降封為淮海國王,後改封為漢南國王,南陽國王、許王、鄧王。

  西元988年8月24日,錢俶60大壽。當時,南唐李煜、南漢劉倀都已經死去,只剩下錢俶一個廢王。宋太宗派使者贈賜禮物,祝賀他的生日。錢俶設宴招待使者,一直到天晚才罷席。就在當天晚上,錢俶突得暴病而死於汴京。後人懷疑為太宗派使者暗中下毒所致。

  錢俶死後,史稱忠懿王。


十國--楚

武穆王(馬 殷)
  武穆王,名馬殷(西元852~930年),字霸圖。在位4年,病死于長沙府(今湖南省長沙市),終年79歲,葬於今湖南省衡陽市附近。

  馬殷,許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人,有說為扶溝(今河南省扶溝縣)人。年少時為木工,後應募從軍,隨唐將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與楊行密相爭。失敗,孫儒被殺,他隨唐將劉建峰率殘部入江西,攻取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佔據了湖南。西元896年,劉建峰為部下所殺,他被推立為主將。先後受唐朝封為潭州刺史,武安軍節度使,佔有潭、衡(今湖南省衡陽市)等七州,又先後攻取桂、管六州和嶺南五州(均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等地。西元907年,受後樑朱溫封為楚王。西元927年7月建國,國號楚,以潭州為都城,改名長沙府,用後唐年號。

  馬殷在位期間,向中原王朝納貢稱臣,種植茶葉,進行貿易,又鑄造鉛鐵錢,獲利至富。時國內戰事稀少,經濟發展,社會富庶。但是,他生活荒淫,兒子們又驕橫奢侈。

  西元930年11月,馬殷病死于長沙府,遺命兒子們實行兄終弟及的繼位制。馬殷史稱武穆王。

衡陽王(馬希聲)
  衡陽王,名馬希聲(西元?~932年),字納諾。武穆王馬殷次子。馬殷時已掌握朝政實權,馬殷病死後繼位。在位3年,病死,葬處不明。

  馬希聲,其父馬殷稱楚國王後,任他判內外軍事,掌兵權。時楚國謀臣高郁對馬殷忠心耿耿,卻為南平國君季興所恨,派人行反間計。馬殷不聽,馬希聲則輕信謠言,以為高鬱今後會謀反,削奪了他的兵權。高鬱憤懣,聲言要隱居以避禍。馬希聲馬上假造父王的命令殺死了高鬱。馬殷知道後,大哭說:“我已經老了,政非己出,致使功臣慘遭橫死。”可見馬希聲這時已經掌握了朝政實權。馬殷於西元930年11月病死後,長子馬希振懾于馬希聲的權勢,未行兄終弟及之制,把王位讓給了他。他便於同月襲位,並被後唐授為武安,靜江軍節度使,用後唐年號。

  馬希聲生平最喜歡喝雞湯,每天都要殺雞50只燒湯喝,連送馬殷的靈柩出葬時,他也喝下幾罐雞湯後才動身。西元932年?月,馬希聲病死。馬希聲史稱衡陽王。

文昭王(馬希範)
  文昭王,名馬希範(西元899—947年),字寶規。武穆王馬殷第四子。馬希聲病死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49歲,葬處不明。

  馬希范,馬希聲於西元932年7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先後用後唐、後晉、後漢年號。

  馬希範在位期間,奢侈無度,賦稅繁重,迫使農民大批逃亡,階級矛盾激化。學士拓跋恒上書勸諫減輕賦稅,馬希範因此而大怒,逐走了拓跋恒。牙將丁思瑾奏請趁當時遼軍攻滅後晉,中原大亂的時機,出兵荊襄,進攻汴京,成就大業。馬希範也認為這是奇論,不予置理,只顧荒淫享樂,導致重病。

  西元947年4月,馬希範病重,這時他才醒悟拓跋恒是忠臣,就將他召來,託付他立弟馬希廣為王。不久死去。馬希范史稱文昭王。

廢 王(馬希廣)
  廢王,名馬希廣(西元?~950年),字德丕。武穆王馬殷第5子,文昭王馬希范弟。馬希範病死後繼位。在位3年,被兄馬希萼勒殺,葬於今湖南省瀏陽市。

  馬希廣,其兄馬希范於西元947年4月病死後,拓跋恒雖按遺命應立馬希廣為王,但是,考慮到馬希廣還有兄長馬希萼在,時任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節度使,擔心會因此而引起內亂,力勸馬希廣讓位給兄長。都指揮使劉彥蹈、天策學士李弘皋則堅決主張遵照先王遺命,支持馬希廣於同月繼位,用後漢年號。

  馬希廣稱王后,馬希萼果然不服,起兵爭奪王位。馬希廣得訊,對臣下歎息說:“馬希萼是我的兄長,我不能與他爭戰,情願將王位讓給他。”但在劉彥蹈等力勸下,還是出兵將馬希萼打得大敗。眼見即將生俘馬希萼,馬希廣又傳令不准傷害其兄長,部下只得讓馬希萼逃走。馬希萼轉而向南唐中主李璟稱臣求援,李璟遣楚州刺史何敬洙帶兵援助,共同攻打馬希廣。

  馬希廣採納劉彥理奏請,先向後漢稱臣求援,未得答覆。他又派兵直撲朗州,企圖攻佔馬希萼駐地,結果大敗而歸。馬希廣急得束手無策,只是整天哭泣。臣下報告說,王弟馬希崇與馬希萼暗通,正在都城中大肆活動,請求處死馬希崇以穩定人心。馬希廣流著淚說:“我如果殺死弟弟,還有什麼臉面見先王於地下。“將士們見他大難臨頭還如此迂腐懦弱,頓時軍心瓦解。馬希廣因連接敗北,派使者去向馬希萼求和。馬希萼回答說:“你我兄弟情義已絕,只有日後到九泉之下才會相見了。”接著自稱順義王,提兵進攻都城。馬希廣再次遣使至後唐求救,後唐又正值內亂,無力顧及。

  西元950年12月,馬希萼攻陷都城長沙府,馬希廣帶著妻妾兒子慌忙躲入慈堂。馬希崇又引馬希萼軍士入慈堂,將他們全部搜獲,押到馬希萼面前。馬希萼責問他:“你我繼承父兄遺業,難道可以不分長幼嗎?”馬希廣流著淚回答說:“繼承王位並非出於我本人心願,而是將吏們的推擁,朝廷(後漢)的任命,我不過是權且接受而已。”馬希萼回顧左右說;“這樣一個傻瓜能作什麼惡!他只是受小人蒙蔽,以致落到今天的下場罷了。”命令左右將他押入牢房,不想殺他。部下朱進忠曾經受過馬希廣的笞責,一直懷恨在心,這時挑唆說:“一國容不得二主,今日不除去他,以後後悔就晚了。”馬希萼沉思良久後,便命兵士將馬希廣勒死。馬希廣信奉佛教,這時還喃喃誦佛經,直到被勒死才絕口。

  馬希廣史稱廢王。

恭孝王(馬希萼)
  恭孝王,名馬希萼,生卒年不詳。武穆王馬殷子,殺弟廢王馬希廣後繼位。在位4個月,被南唐俘虜後病死,葬處不明。

  馬希萼奪得王位後,大殺馬希廣舊臣,又荒淫縱酒,濫用民力,將軍政大權統統委託給弟馬希崇處理,失盡了人心。馬希崇大權在握,見兄長又是如此糊塗,就糾集部下徐威,陸盂俊、魯綰等伺機奪位。

  西元951年4月的一天,馬希萼在宮中端陽門大擺宴席,招待將吏。徐威等人沒得到請帖,便與馬希崇密謀趁機發動政變。馬希崇藉口身體不適,謝絕赴宴,暗中則在指揮政變。由徐威率領一群兵士,驅趕10幾匹劣馬,闖入端陽門擾亂了宴會的進行,並趁混亂之機,兵士們以追馬為理由,手持大棒沖入府中,打開兵器庫取出兵器,在宴席上大砍大殺,使許多將吏死於非命。馬希萼起身狂逃,想翻牆脫身,也被徐威趕來抓住,用囚車送去見馬希崇。

  馬希崇不願落個弑兄的罪名,便派彭師焉將馬希萼押往衡山縣(今湖南省衡陽市)監禁,並暗令伺機除掉他。彭師籬將馬希萼押到衡山縣後,與衡山指揮使廖偃商量說:”要我弑君,我不願意。我寧願以德報怨,而不願枉受惡名。”廖偃也表示同意。兩人便推立馬希萼為衡山王,改衡山縣為府,阻斷大江,修築營柵,用竹子編成戰船,招募兵士一萬余人,與馬希崇相抗衡,並派人再次向南唐稱臣求援。西元951年 10月,南唐趁機派袁州戍將邊鎬統領大軍進入楚國,直撲長沙府,迫使馬希崇出降。接著,邊鎬又派將軍李承戩帶兵幾千圍困衡山,迫使馬希萼投降,並押著馬希萼沿江東下,到達金陵,封他為江南西道觀察使,號楚王,駐守洪州,實則不過在那裏閒居罷了。

  馬希萼病死後,史稱恭孝王,又稱恭王。

後 王(馬希崇)
  後王,名馬希崇,生卒年不詳。武穆王馬殷子,恭孝王馬希萼弟。發動政變奪取了王位,但在位半年,又被南唐軍俘往金陵,後病死,葬處不明。

  馬希崇,曾為楚國天策左司馬。他為人狡詐陰險,于馬希廣繼位後,便秘密和馬希萼聯絡,勸馬希萼發動兵變,奪取王位。馬希萼奪位後,他大權在握,又趁機發動政變,將馬希萼押往衡山,於西元951年4月奪得王位。

  不久,馬希萼在衡山樹幟對抗;朗州守軍又發動兵變,擁城自守,使他兩面受敵,無力征討,只得派使者向南唐求助。南唐派邊鎬帶兵入楚,圍攻長沙府。部下徐威等見形勢危急,密謀要殺死馬希崇,獻城出降。馬希崇察覺此事,眼見得內外交困,便率領臣屬開城投降。南唐中主李璟命令他帶領全族前赴金陵。他不願離開故土,以重賄要邊鎬代為向李璟求情,允許他留居長沙府。邊鎬回答說:“我朝與你朝世代為仇,已經有近60年了,但從不敢存滅掉你們楚國的念頭。現在你們兄弟間相互爭奪,你走投無路了才歸降我朝,這乃是天意。如果你想反悔,只怕人肯饒你,天卻不肯饒你呀!”馬希崇只好攜帶全族及隨從l千余人,號哭著登船東行。楚國滅亡。

  馬希崇到了金陵,被廢封為永安軍節度使,閒居于揚州。後病死。馬希崇史稱後王,也稱武安留後。


十國--閩

閩太祖(王審知)
  太祖,名王審知(西元862~925年),字信通,號白馬二郎。農民出身,唐時為節度使,後立閩國。在位17年,病死,終年64歲,葬於今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山。

  王審知,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家中世代為農。黃巢起義後,他與在唐朝任縣吏的兄長王潮一起,跟從王緒起兵。後王潮殺王緒,命他攻入福建,翦除了各個割據勢力,佔據了福建五州之地。王潮受福建觀察使陳岩舉薦,被唐朝任為泉州刺史。陳岩死,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旋升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為副觀察使。王潮病死,他被封為威武軍節度使,福建觀察使、琅琊王。後樑時,他被加封為中書令,閩王。後立國,定都閩州(今福建省福州市),用後樑年號。

  王審知立國後,選用唐朝的流亡文士為輔佐,提倡與民休息,省刑罰,減賦役,建立學校,開闢海港,招徠外國商人,發展貿易,使閩國得以偏安一隅,經濟文化開始發展起來。

  西元925年12月,王審知病死於閩州。王審知死後被迫諡為太祖。

閩嗣主(王延翰)
  嗣主,名王延翰(西元?~926年),字子逸。太祖王審知長子。王審知病死後繼位。在位1年,被弟王延稟攻殺,葬處不明。

  王延翰,王審知於西元925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並受後唐封為節度使,用後唐年號。第二年稱閩國王。

  王延翰繼位後,生活荒淫,廣選良家女子入宮。他的妻子崔氏相貌醜陋而性潑辣,好妒忌,一年之中被她害死害傷了的入宮女子竟達84個。不久,崔氏死去,王延翰益發荒淫,朝政更加昏暗。弟王延鉤上書極力勸諫,被降為泉州刺史。王延鈞便與王審知養子王延稟密謀除去王延翰。

  西元926年12月,王延鈞和王延稟合兵突襲福州。王延稟的部隊先一日到達,爬城牆進入福州,直撲內宮。王延翰這時才知有變,慌忙躲入床後,卻早已被王延稟發現,命令士兵將他拖出宮外,列數他的罪惡後,一刀將他砍死。

  王延翰史稱嗣主或閩國王。

閩太宗(王延鈞)
  太宗,名王延鉤(西元?一935年),太祖王審知次子。王延稟殺閩國王後,他被推立為主。在位l0年,被子王繼鵬殺死,葬於今福建省福州市蓮花山。

  王延鈞,繼位後改名鑄。王延翰於西元926年12月被殺的第二天,他帶兵趕到都城,被部下推立為主,自稱威武留後。西元929年,受後唐封為閩王。西元933年稱帝.建年號為“龍啟”。

  王延鈞繼位後,生活荒淫無度,日夜沉溺於酒色,以致終年瘋癱在床。皇后陳金鳳則大肆淫亂。

  西元935年10月,王延鉤子繼鵬和皇城使李傲殺死了陳金風的姘夫李可殷。陳金風懷恨在心,趁王延鈞清醒時,百般進行挑唆。王延鈞不分皂白,頓時大怒,並支撐著上朝,責問李傲為何擅自處死李可殷。李傲不敢明說皇后的姦情,只是含含糊糊地應付了幾句,說等他查明後再奏告。李傲出得宮來,趕去與王繼鵬密商。兩人決定一不做,二不休,馬上召集皇城衛兵殺進寢宮,隔著紗帳用長槊亂刺。王延鈞身中數槊,血流滿床,昏暈了過去。衛兵們以為他已經死去,又轉身去搜殺陳金風等人。幾個躲在暗處的宮人這才走去揭開紗帳,王延鈞卻還沒有斷氣,痛苦萬狀,只求速死,命宮人割斷了他的喉管後死去。

  王延鈞死後諡為太宗。後稱惠宗。

閩康宗(王 昶)
  康宗,名王昶(西元?~939年),初名王繼鵬。太宗王延鈞長子。他殺王延鈞後繼位。在位4年,被王繼業所俘,絞死於今福州郊外的陀莊,葬於今福建省福州市胭脂山。

  王昶,封為福王。他與李傲合謀於西元935年11月發動兵變殺死了王延鈞,陳皇后及弟王繼韜後,便假傳皇太后詔命,于當天任監國。幾天後,他又誘殺李傲,將弑君、弑後的罪名推在他頭上。然後,他又於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通文”。

  王昶奪位後,寵倖皇后李春燕,一味荒淫好酒,不理朝政。他又相信迷信,大興土木,修建白龍寺、三清殿,還用黃金幾千斤鑄成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塑像,置於三清殿,每天早晨親去禱告。他命巫師林興主持三清殿,一切國政都要由林興問過塑像玉皇大帝後才決定,十分荒誕。林興趁機誣害與他不和的人,如王昶的叔父王延武、王延望,被誣告企圖謀反而遭殺。叔父王延羲為了避禍,佯裝發瘋,才免於一死,被安置在武夷山的道觀中作道士。王昶不放心.後將他召回福州軟禁起來。王昶揮金如土,費用不足就增加苛捐雜稅,直鬧得民怨沸騰,眾叛親離。

  王延鈞時,建有兩支都城禁衛軍,稱作控宸、控鶴二都。王昶繼位後,另外建立了一支由他的心腹組成的衛軍,稱宸衛都,有2千人,待遇比控宸、控鶴二都優厚,致使二都衛兵怨言不斷。王昶擔心二都作亂,便將他們調往地方駐防,使二都衛兵的軍心更為不穩。控宸軍使朱文進、控鶴軍使連重遇也因屢受王昶侮辱責駡,心懷不滿。一天,北宮失火,王昶一面命令連重遇率領內外營兵平整火餘瓦礫,一面懷疑是連重遇縱的火,打算殺他。這消息由內學士陳郯暗暗通知了連重遇,連重遇決定發動政變。

  西元939年閏7月,連重遇趁進宮值夜的機會,號召二都衛兵反叛。衛兵回應,焚燒了王昶居住的長春官,並且接出太宗少子、王昶叔王延羲奉為新君,然後與外營兵一起攻逼王昶。王昶倉皇帶了皇后、妃嬪,兒子們逃奔到梧桐嶺。王延羲的侄子王繼業帶領追兵趕到,王昶責問王繼業說:“你作為臣下,難道不懂得臣節嗎?”王繼業回答說:“君沒有君德,臣怎能講臣德呢?而且新君是我叔父,你我是堂兄弟,誰親誰疏,不問而知。”王昶無言可答。王繼業指揮士兵將他及妻兒一行押回福州。行至施莊,王繼業命令士兵將王昶用酒灌醉,再用帛帶將他勒死。李皇后和諸子及王昶弟王繼恭也都一起被殺死。據說,後來王昶和李皇后的墓上長出一棵樹,樹上生出一種少見的花,如同鴛鴦交頸一樣,時人稱為鴛鴦樹。

  王昶死後諡號為康宗。

閩景宗(王延羲)
  景宗,名王延羲(西元?一944年),太祖王審知子,康宗王昶叔。朱文進、連重遇發動政變後,擁立他為帝。在位6年,又被朱文進、連重遇派人拉死,葬於今福建省福州市。

  王延羲,繼位後改名曦。西元939年閏7月朱文進,連重遇發動政變後,擁立他為帝,改年號為“永隆”。

  王延羲即位後,貪杯好酒。皇后為司空李真之女,也好酒,兩人整天酗酒,不醉不休,醜態百出。有一天,他在九龍殿設宴招待群臣,並下令一律以大杯飲酒。養子王繼柔平時不喜歡飲酒,這時實在喝不下去,趁他不注意的時候,將杯中的酒倒回壺中,卻被他看到。他大發脾氣,說王繼柔違抗命令,當場喝令推出宮外斬首。群臣嚇得紛紛溜了出去,只有翰林學士周繼岳還在。王延羲醉眼惺忪地問周維嶽說:“你身材矮小,為什麼酒量倒很大?”周維嶽回答說:“酒量大小不在於身材,而在於腸胃。”他竟下令要將周維嶽的肚腹剖開,看看他的腸胃究竟與眾有什麼不同。後經左右再三勸諫,才免了一死。

  王延羲又貪財。泉州刺史余廷英假傳王命,強搶民女。事發後.王延羲要殺他。他立刻獻上白銀10萬緡,稱“買宴錢”,以此賄賂求生。王延羲收到後說:“為什麼沒有給皇后的買宴錢?”余廷英又奉上10萬緡,王延羲便免了他的罪。

  王延羲有個寵妃尚氏,兇悍殘忍。每當王延羲酒醉沉睡時,就由她主持朝政。她可以憑自己的喜怒殺戮大臣,使朝政混亂,怨聲四起。

  王延羲的弟弟王延政,當時任建州(今福建省建甌縣)刺史,見到這些情況,幾次上書勸諫,王延羲卻回信痛駡他,還派親信鄴翹去建州任監軍監視他。王延政一怒之下,起兵反叛,雙方爭戰9年,不分勝負。王延政也稱帝,建殷國,閩國分裂。

  王延羲即位後,因連重遇擁立有功,升任閥門使,控鶴軍都由連重遇,朱文進的黨羽魏從朗統轄。不久,魏從朗因故被王延羲殺死,連、朱十分不滿。有一次王延羲請他們入宮赴宴。飯到一半,他忽然吟了兩句白居易的詩:“唯有人心相對間,咫尺之情不能料!”兩人聽了知王延羲有猜忌自己的意思,忙離座跪拜,表示忠心。王延羲只是笑而不答。兩人于宴席結束離宮後,只感到膽戰心驚,便決定伺機除掉王延羲。這時李皇后因為妒忌尚妃,也想幹掉王延羲,以便改立自己兒子王亞澄為帝,派人對連重遇、朱文進說;“主上準備加害二位了,你們快想辦法吧。”

  西元944年3月,李皇后的父親李真生病,王延羲赴李宅問安。李真設宴款待,王延羲又喝得酩酊大醉,由左右扶著回宮。隨行的連重遇、朱文進指使拱宸馬步使錢達,以扶王延羲上馬為名,用力將他活活拉死。

  王延羲死後諡號為景宗。


天德帝(王延政)
  福恭懿王,名王延政,生卒年不詳。太祖王審知子,景宗王延羲弟。在位3年。國亡被俘,後事不明。

  王延政,曾封為富沙王。因與其兄景宗王延羲不和,於西元943年在建州稱帝,國號“殷”,建年號為“天德”。第二年3月王延羲被殺,朱文進自立為閩王,殺盡王審知子孫50餘人。不久,朱、連舊部起事,殺死了連重遇,朱文進,請王延政入福州為帝。王延政因當時有南唐軍的進攻,便命令養子王繼昌入福州鎮守。改福州為南都,複國號為閩。在位期間,他加重賦稅,鑄制大鐵錢,以1錢作1百文,盤剝百姓。

  西元945年8月,南唐中主李璟再次派都虞侯何敬洙、將軍祖全恩、都監姚風率領幾千兵士入閩,進攻建州。王延政遣將迎戰,大敗,只得閉城死守,並調泉州,福州防軍前來增援。有人又密告說:“福州兵看來企圖叛變。”王延政不問真偽,下令收繳了他們的兵器,要他們折回福州;暗中又在半路上設下埋伏,將8千多福州兵全部殺死,再將屍體運回建州,作為兵士的食糧。兵士無不痛恨王延政的殘忍,軍心渙散。南唐先鋒使下令攻城,守軍一哄而散,南唐軍乘勢進入城內,王延政只好將自己綁起來,去南唐軍營求降。後被押送到金陵,廢封為鄱陽王、羽林大將軍。後事不明。

  閩國滅亡。

  王延政史稱福恭懿王,也稱天德帝。


十國--前蜀

高 祖(王 建)
  高祖,名王建(西元847~918年),字光圖。無賴出身,唐朝時壁州刺史,後稱帝。在位16年,病死,終年72歲,葬於永陵(今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外)。

  王建,許州舞陽(今河南省舞陽縣西北)人,一說陳州項城(今河南省沈丘縣)人。少年時為無賴,以屠牛驢和販私鹽為業,鄉里稱為“賊王八”。後投忠武軍。黃巢起義後,他隨唐僖宗逃奔四川,為“隨駕五都”之——。又跟從杜審權鎮壓黃巢起義軍,並被宦官田令孜收為養子。後被封為壁州(今四川通江縣附近)刺史,逐步佔有西川、東川、漢中,成為割據勢力。西元903年,受唐朝封為蜀王。西元907年朱溫滅唐建後樑,他於9月在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第二年建年號為“武成”。

  王建不識字,卻喜歡與文士談論,優待避難於四川的亡唐文士。他又信任宦官,收養大批義士。晚年好色,將軍政人權交給宦官唐文以。他對北方小朝廷後樑、後唐持對立態度,立下法令禁止蜀國將錦綺珍奇輸往北方進行貿易,只許用粗劣產品與北方交換,時稱為“入草物”。王建的太子原為王宗懿(後改名元膺),善於射箭,好逞性鬥勇,經常在大庭廣眾侮辱樞密使唐道襲。唐道襲是王建最寵信的大臣,凡事王建必與他商量。唐道襲伺機一再在王建面前誣告太子企圖謀反,並授意于被太子侮辱的一些臣子作假證。王建便命令唐道襲率兵進宮負責禁衛。太子怕唐道襲下手殺掉自己,就先發兵突襲,殺死了唐道襲。王建遣將征討,太子逃入泊于龍池的船中躲藏。第二天,太子上岸覓食,被衛兵發覺,攻殺,被王建追廢為庶人,改立幼子 (第11子)王宗衍為太子。

  西元918年6月,王建得病。養子王宗弼趁機殺死專權的宦官唐文以。王建急忙抓緊安排後事,任宦官宋光嗣為樞密使,統領軍隊,執掌政務。不久病死于成都。

  王建死後被諡為高祖。

順正公(王宗衍)
  順正公,名王宗衍(西元?~926年),字化源。王建第11子。王建病死後繼位。在位7年,國亡降後唐,被唐莊宗李存勖殺死,葬於今陝西省西安市郊長安縣三趙村。

  王宗衍,曾封為鄭王。王建在位時被立為太子。王建於西元918年6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乾德”。

  王宗衍擅長浮豔文字。即位後,他荒淫無度,將國政交給宋光嗣等一群宦官,而自己則終日與韓昭等號稱狎客的一群佞臣飲酒賦詞,無恥地享樂。他還作詩說:“有酒不醉是癡人。”有一次,他與佞臣濫飲,王建養子王宗壽哭著勸諫,狎客們起哄,反說王宗壽發酒瘋了,

  西元925年,正當王宗衍醉生夢死、人妖不分之時,後唐莊宗李存勖派大軍進攻前蜀。 11月,王宗弼趁王宗衍和徐太后前往軍營慰勞將士之機發動兵變,將他們劫持關押於西宮,然後放後唐軍進城。王宗衍無可奈何,只得同意投降,率領群臣出城,到七裏亭後唐軍營求降。唐莊宗廢封他為順正公,命他攜帶宗族、百官數千人去洛陽。西元926年4月,唐莊宗派宦官向延嗣趕到秦川驛,將王宗衍和他的全部宗族、百官一併殺死。

  前蜀亡。


十國--後蜀

高 祖(孟知祥)
  高祖,名孟知祥(西元874~934年)。字保胤(一作保裔)。後唐太祖李克用侄婿,後蜀國的創立者。在位不足1年,癱瘓死于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終年61歲,葬於和陵(今地不可考)。

  盂知祥,邢州龍崗(今河北省邢臺縣)人,後唐太祖李克用的侄婿。後唐初建時,任太原(今山西太原南)留守。後唐滅前蜀後,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蜀地穩定後,他殺死後唐監軍李嚴,擁兵割據。後又擊敗東川節度使董璋,並有東川之地。西元933年,受後唐封為蜀王。西元934年閏1月,稱帝于成都,國號蜀,史稱後蜀。建年號為“明德”。

  西元934年6月的一天,孟知祥設宴慰勞諸將。席上,部下紛紛向他敬酒,祝他長壽。他伸手去接將領張虔釗所敬的酒杯時,忽然手臂一陣酸麻,接過酒杯後,已不能舉到唇邊,只得俯身呷飲。宴會結束,他掙扎著走入臥室,就撲倒在床上,癱瘓不起,秋天病死于成都。

  盂知祥死後諡號為高祖。

楚恭孝王(孟昶)
  楚恭孝王,名孟昶(西元919~965年),初名仁贊,字保元。高祖孟知祥第3子。孟知祥病死後繼位。在位31年,國亡被廢後疑為宋太祖毒死,終年47歲,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盂昶,生於太原。其父盂知祥在位時,任兩川節度行軍司馬。孟知祥病時,由他監國。孟知祥於西元934年7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西元938年改年號為“廣政”。

  盂昶繼位後的西元947年,原屬後晉的秦(今甘肅省秦安縣)、成(今甘肅省成縣),階(今甘肅省成縣西)三州前來歸附,他又派兵攻佔風州(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擴張到前蜀的疆域,並試圖進軍關中。

  不過孟昶在位期間,生活荒淫,揮霍無度,連夜壺都用珍寶製成,稱為七寶溺器。朝政昏暗。

  西元965年正月,北宋軍攻入成都,盂昶投降。他奉命攜全家到達汴京,被降封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居住於汴京。不久,宋太祖請他赴宴,飲到半夜回宅。第二天覺得胸悶腹脹,不能進食,幾經醫治無效而死去。後人懷疑為宋太祖毒死。後蜀亡。

  盂昶史稱後蜀後主或楚恭孝王。


十國--南唐

烈 祖(李 昪)
  烈祖,名李昪(西元888~943年),初名徐知誥,宇正倫。吳國大臣徐溫養子。原掌吳國朝政,後自立稱帝。在位7年,服用丹石中毒而死,終年56歲,葬於永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南郊牛首山)。

  李昪,徐州(今江蘇省徐州市)人.一說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西)人。少年時為孤兒,被五代十國的吳國武帝楊行密收養,後被吳國大臣徐溫收為養子,改名徐知誥。徐溫專權,他被任為異州(今江蘇省南京市)刺史,後任左僕射。徐溫子徐知訓在揚州被吳將朱瑾殺死的當天,李昪帶兵趕至揚州執掌朝政,任參知政事。執政期間,他改革舊習,選用廉潔能幹的官吏,重視士人,改革賦稅,發展農桑,逐漸形成為吳國最強的一股勢力。徐溫死後,他出鎮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封為齊王,留子李景通在場州執掌朝政。西元937年10月,他廢吳國睿帝楊溥而稱帝,改國號為大齊,建年號為“外元”,定都金陵。3年後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李昪稱帝后,對外堅持弭兵休戰.以保境安民。西元941年,吳越國遭受自然災害,南唐群臣都勸李昪趁機出兵攻滅吳越國。李昪卻堅決拒絕,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並派使者去慰問吳越國,送去許多禮物。對內方面,李昪興利除弊,實行了一些改革,使南唐在他統治期間保持了安寧的局面,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

  李昪本人生活節儉,不愛聲色,專心國政,常常夜以繼日地處理政務。他希望自己長壽,晚年信奉長生道術,服用丹石中毒,於西元943年3月,在背上生出一個大瘡,醫治無效。他曾拉著長子李璟(即李景通)的手說:“我不行了。德昌宮裏儲藏著的兵器、金銀財帛,約價值7百余萬,你守著這些,應當和鄰國友善相處,以保全國家。”又說:“我想延年益壽,服用丹藥,想不到反而導致死得早些。你千萬要以我為戒啊!”激動中竟將他拉著的李璟的手咬出血來。最後他又流著淚說:“我國眼下無事,但是,今後北部邊境一定會有變端的,你可要注意防範!”當天晚上,李昪死于金陵。

  李昪死後的廟號為烈祖。

元 宗(李 璟)
  元宗,李璟(西元916~961年),初名景通。烈祖李昪長子。李昪病死後繼位。在位19年,病死,終年46歲,葬於順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南郊牛首山)。

  李璟,西元931年,李昪(時名徐知誥)專吳國朝政出鎮金陵時,留李璟于揚州管理朝政。後李璟受封為齊王。李昪於西元943年3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改年號為“保大”。

  李璟秉性庸懦,愛好文學,又喜歡受人阿諛奉承。他重用了5個擅長文學和專事諂媚的大臣,他們是陳覺、馮延巳、馮延魯、查文徽、魏岑,時人稱為南唐五鬼。他們改變了烈祖保境安民的國策,先後趁閩國、楚國內亂之際,出兵攻打它們。並先後攻滅閩、楚兩國。不過這也損傷了南唐的國力,南唐政權開始走向衰落。

  西元955年,周世宗柴榮派兵攻打南唐。經過3年戰爭,李璟不得不將江北淮南14州獻給後周;又於西元958年6月廢去帝號,向後周稱臣,南唐的國力更加衰弱。公兀961年6月,李璟病死于南都(今江西省南昌市)。

  李璟死後諡號為元宗,又稱中主玄宗,中宗。

後 主(李 煜)
  後主,名李煜(西元937~978年),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元宗李璟第6子。李璟病死後繼位。在位14年,國亡投降後被宋太宗趙匡義派人毒死,終年42歲,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北邙山。

  李煜,他先後受封為安定公、鄭王、吳王。元宗李璟遷居南都後,他被立為太子監國。元宗於西元961年6月病死,他于同年7月繼位。時北宋已建立,他迫於北宋的威勢,用北宋太祖的年號“建隆”。

  李煜好讀書,善於作文填詞,是個詞人,又工書畫,精音律,是位高級文士。他的詞多以白描手法和貼切的比喻,直接抒發感情。前期之作多寫宮廷靡華生活,後期之作多反映亡國之君的衰痛,留傳至今的有《南唐二主詞》。

  在政治上,李煜是個昏君。他即位時,北宋已發動統一戰爭,南唐岌岌可危,他仍然怠于朝政,縱情聲色,填詞作文、高談佛理。他寵愛一個名叫育娘的宮女,她體態美麗輕盈,能歌善舞,用帛纏腳纖小彎曲如新月,穿著素色襪子,在六尺高的金制蓮花上跳舞,飄飄然如水仙乘波。國難當頭,李煜卻還是醉生夢死,只是每年向北宋進貢大量財物,以博取宋太祖的歡心,維持苟安的局面。後來,他見宋太祖接連攻滅了周圍的三個割據政權,忙除去南唐國號,改稱“江南國主”,希望宋太祖因此而不再攻伐他。

  西元974年9月,宋太祖派大軍進攻南唐,水軍已進據—長江南岸的採石礬(今安徽省馬鞍山市),步軍也抵達長江北岸。消息傳來,李後主還在金陵和群臣飲酒填詞。李煜問左右該如何應付?左右說:“自古以來,沒有軍隊能搭浮橋過江的,宋軍過不了長江!”後主也哈哈大笑說:“我早就說宋軍是孩子在玩遊戲罷了。”3天后,宋步軍搭浮橋渡江,南唐守軍有的逃遁,有的投降,10萬宋軍很快就兵臨金陵城下。李後主卻還在宮中和僧人念經講道,全然不知道軍情已經十萬火急。一天,他上城頭巡視,見城外全是宋軍旗幟四處飄揚,這才大驚失色,連忙派大臣去汴京向宋太祖求和說:“我待陛尤如兒子孝順父親一樣,陛下為何還要攻伐我?”宋太祖反問說:“父親與兒子能分成兩家嗎?”一個月後,李後主又派使者去懇求宋太祖不要攻打金陵。宋太祖手按佩劍怒氣衝衝地說:“用不著多說了。李煜並沒有什麼罪,但如今天下一家,我的床邊豈容別人打著呼嚕酣睡呢?”李後主見求和絕望,只得調兵前來救援金陵。援軍又在途中受到宋軍夾擊,南唐軍原想放火燒宋軍,不料正遇到刮北風,反燒了南唐軍自己,全軍覆沒。宋軍要李後主投降,他不甘心,卻又拿不出主意,只是整天借飲酒填詞來澆愁解悶。臣子潘佑上書勸諫,要他振作精神,抗宋救亡,他反大怒而將潘佑投入大牢。

  西元975年11月,宋軍攻破金陵。李後主命左右在宮中堆起柴草,準備自焚,但到了最後關頭又沒了勇氣,只得率領群臣投降。南唐亡。李煜不久被押送到開封,降封為違命侯、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右千牛衛上將軍,居住在汴京。第二年,宋太祖即位,又封他為隴西公。

  李煜居於汴京,行動處處受人監視。他撫昔思今,滿懷哀怨和悔恨,天天流淚,寫了許多詞來抒發自己的哀怨之情和追念舊日奢侈淫逸的宮廷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叫《虞美人》,他寫道;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徹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的內容雖無可取,但是它的表現手法洗練、生動,以致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李煜的哀怨情緒為宋太宗所疑慮。西元978年7月,宋太宗派人毒死了他。毒藥名為“牽機”,李煜服後頭足弓曲數十次,狀如牽機,痛苦而死。

  李煜史稱李後主、南唐後主。


十國--南平

武興王(高季興)
  武興王,名高季興(西元858~928年),初名季昌。後樑時封為荊南節度使,後割據稱王。在位5年,病死,終年7l歲,葬於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龍山)。

  高季興,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東南)人。少年時為汴州富豪李讓養子,曾隨養父投奔朱溫,冒稱朱姓。後隨朱溫攻鳳翔李茂貞立功,任穎州防禦史,複姓高,又任唐朝荊南留後。

  西元907年,高季興受後樑朱溫封為荊南節度使,給兵5千作為牙兵,衣食由梁朝發給。高季興到任後,招集流亡,鼓勵耕織,收用文武官員作輔佐,以亡唐進士梁震為謀主,暗中準備割據。後樑末帝時封為渤海王。

  西元924年3月,受後唐莊宗李存勖封為南平王,都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後唐攻伐蜀國時,他乘機攻佔歸、峽二州,連同荊州,共有地三州,是十國中最小最弱的一個政權。高季興在位期間,須靠徵收商稅和掠奪過境財物維持用度。

  西元928年12月,高季興病死於江陵。

  高季興死後被諡為武興王。

文獻王(高從誨)
  文獻王,名高從誨(西元891—948年),字遵聖。武興王高季興長子。高季興病死後繼位。在位20年,病死,終年58歲,葬於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龍山)。

  高從誨,其父高季興於西元928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

  高從誨繼位後,因國小力弱,馬上歸附後唐,於西元934年受封為南平王。此後,他先後向後晉、遼、後漢及吳、楚、蜀、閩、南漢等政權稱臣,以博取歲賜。他又專事掠奪各政權過境使者的貢物;如果受損失的國家遣使責問或派兵征討,他又馬上歸還財物並請和求饒。諸國都恥笑他的無賴行為,蔑稱他為“高賴子”。

  西元948年10月,高從誨病死於江陵。高從誨死後諡為文獻王。

貞懿王(高保融)
  貞懿王,名高保融(西元920~960年),字德長。武興王第3子,高從誨弟。高從誨病死後繼位。在位12年,病死,終年41歲,葬於(今湖北省江陵縣龍山)。

  高保融,其兄高從誨病重時,命他代理內外兵馬事。高從誨於西元948年10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並向後漢稱臣,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

  西元960年8月,高保融病死於江陵。

  高保融死後諡號為貞懿王。

侍 中(高保助)
  高保助(西元924~962年),字省躬。文獻王高從誨第11子,高保融侄。高保融病死後繼位。在位2年,病死,終年39歲,葬處不明。

  高保助,其叔高保融於西元960年8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

  西元962年11月,高保助病重,採納部將梁延嗣奏請,立侄高繼沖為嗣君,授與內外兵權,未幾病死於江陵。

  高保融死後諡號為貞懿王。

侍 中(高繼沖)
  高繼沖(西元943—973年),字贊平,又字成和。貞懿王高保融長子,高保助侄。高保助病死後繼位。在位不足4個月。納土降宋,後病死,終年31歲,葬處不明。

  高繼沖,曾封為貞懿王。其叔高保助於西元g62年11月炳死,他於同月繼位。

  西元963年2月,宋太祖趙匡胤派兵赴河南攻滅割據者周保權。宋軍路過江陵時,高繼沖納土歸降,南平亡,並奉宋太祖之命,率領全族及將吏5百餘人到汴京,被降封為武甯節度使。

  西元973年,高繼沖病死於汴京。


十國--南漢

烈 宗(劉 隱)
  烈宗,名劉隱(西元874~911年),終年38歲,為南漢的實際開創者,稱王5年。病死於南海(今廣東省廣州市),葬於德陵(今地不可考)。

  劉隱,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一說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祖父劉安仁經商而始遷居南海(今廣東省廣州市)。父劉謙為唐朝封州(今廣東省德慶縣) 刺史。劉謙死後,劉隱襲職,並由嶺南節度使徐彥若推薦,任嶺南節度副使。徐彥若死,部將推立他為嶺南留後。西元905年,唐朝又任為清海軍(嶺南東道)節度使。西元907年,他納賄後樑太祖朱溫,被封為大彭郡王。此後,他派兵削平了嶺南東西兩道的割據勢力,佔據嶺南,建立起劉氏政權

  嶺南離中原距離較遠,唐朝的許多文士、大臣避難移居此地,原為唐朝嶺南一帶的地方宮,也因戰亂和唐朝滅亡而留居此地,人才不少。劉隱選拔這些人中的優秀者作為輔佐,經營嶺南。

  西元911年,劉隱病死於南海。劉隱死後被迫諡為烈宗。

高 祖(劉 掩)
  高祖,名劉掩(西元889~942年),初名岩,又名陟、龔。烈宗劉隱庶弟。劉隱病死後繼位。在位32年,病死,終年54歲,葬于康陵(今地不可考)。

  劉掩,烈宗劉隱庶弟,劉隱為嶺南節度使時,他為副使,曾奉命帶兵削平了嶺南東西的割據勢力。劉隱病死,他襲職,受後樑封為大彭郡王。西元917年稱帝於南海,國號大越,第二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建年號為“乾亨”。

  劉掩稱帝后,任用文人為地方官,不讓武將兼諸州刺史,所以境內較安定。但是,劉掩喜歡殺人,設立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有灌鼻、割舌、肢解、炮炙、烹蒸等,又設置一種水牢,牢中滿是毒蛇,犯人投入水牢,便被毒蛇活活咬死。每當處死犯人時,他都要親自前往監視,邊看邊呲牙咧嘴,嘴中噴嘖有聲,引以為樂。他生活奢侈,曾搜括境內珍寶建造了一座玉堂璿宮;晚年又修築了一座南薰殿,殿柱都用金玉鑲嵌,四壁修有暗香爐,日夜燃香,殿內香氣撲薄.終年不絕。他酷刑、搜括如是,致使民怨沸騰。

  西元942年4月,劉掩得病,醫治無效。他宣召左僕射王翻來商量說:“我生有19子,至今還沒有立太子。他們都不行,看來將來要自相殘殺,就如同老鼠鑽入牛角,越鬥越小。”說完唏噓不已。後在王翻勸慰下,打算立幼子弘昌為太子,但崇文使蕭益卻諫阻說,廢長立幼易導致內亂,他又猶豫不決。幾天後,病死南海。

  劉掩死後廟號為高祖,諡號為天皇大帝。

殤 帝(劉 玢)
  殤帝,名劉玢(西元920~943年),初名洪度,又作弘度。高祖劉掩子。劉掩病死後繼位。在位2年,被弟劉弘熙指使力士活活拉死,終年24歲,葬處不明。

  劉玢,曾封為秦王。其父劉掩于西元942年4月病死,他以年長而於同月繼位,改年號為“天光”。

  劉玢繼位後,不理政事,生活則奢侈如父,又荒淫無度,夜間常便服出宮尋花問柳,甚至隨意闖入民戶侮辱婦女。左右有敢勸諫的,立刻被他處死。弟劉弘熙為奪取王位,故意投其所好。劉玢愛好徒手搏鬥,劉弘熙指使指揮使陳道庠招募力士劉思潮、譚令樘、林少疆、林少良、何昌廷5人,在劉弘熙府宅中訓練後進獻給劉玢。劉玢見5人精通拳法,大喜,留為侍衛,並常命令他們表演格鬥,以供自己欣賞。

  西元943年3月的一天,劉玢召集各王弟來長春宮聚宴,由5力士表演格鬥助興。劉玢看得高興,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劉弘熙暗中命令陳道庠指示力士劉思潮等人,以攙扶為名掖著劉玢,各自用力將他活活拉死。

  劉玢死後諡號為殤帝。

中 宗(劉 晟)
  中宗,名文,劉晟(西元920~958年),初名劉弘熙,又作洪熙。高祖劉掩次子,殤帝劉玢弟。他指使拉死劉玢後繼位。在位16年,荒淫過度而死,終年39歲,葬於昭陵(今廣東省廣州市北)。

  劉晟,曾封為晉王。他指使力士將其兄劉玢拉死後繼位,改年號為“應乾”。

  劉晟奪位後,一方面以嚴刑峻法威嚇臣下,禁止他們議論自己弑兄篡位之事:另一方面設計將l0幾個弟兄一一殺死,以鞏固其帝位。他又趁楚國兄弟內爭,出兵進攻楚地,大掠而歸。他驕奢淫逸,不理朝政,揚言說:“只要我身免禍患,就是幸事,還管他什麼子孫不子孫!”

  西元958年8月,劉晟因荒淫過度而致病,不久死於南海。

  劉晟死後廟號為中宗,諡號為明帝。

南越王(劉 銥)
  南越王,名劉銥(西元942~980年),初名劉繼業。中宗劉晟長子。劉晟病死後繼位。在位14年,國亡被廢後病死,終年39歲,葬於今廣東省曲江縣越王山。

  劉銥繼位時,年僅16歲,又昏憒無能,荒淫無度,賦稅繁重,民不聊生。他將朝政委託給宦官龔澄樞、陳延壽和才人盧瓊仙等,使政治更加黑暗。

  西元971年2月,北宋大軍南下圍攻廣州,劉銥無力抵擋,只好投降,被押送到汴京,降封為恩赦侯、檢校太保左千中衛大將軍,後加封為衛公,閒居汴京。

  南漢亡。

  西元980年3月己醜日,劉銥病死於汴京。劉銥死後史稱南越王,也稱後主。


十國--北漢

世 祖(劉 旻)
  世祖,名劉旻(西元895~954年),初名崇。後漢高祖劉知遠堂弟。後漢滅亡,他自立為帝。為北漢創立者。在位4年,憂憤成病而死,終年60歲,葬於交城(今山西省交城縣境內)。

  劉旻,少年時為無賴,隨劉知遠從軍。劉知遠鎮守河東時,他任都指揮使。後漢建立後,他為太原尹、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南)留守,河東節度使郭威滅後漢而建後周,他於西元951年正月戊寅日在太原自立為帝,國號漢,史稱北漢,沿用後漢乾祐年號。

  劉旻即位後,馬上遣使遼國通好,稱侄皇帝,以求得遼國的支持與後周相抗衡。

  劉旻稱帝時,臣下奏請建立宗廟。他感慨地說:“我國為高祖皇帝創建的基業被毀,不得已而即位,只是暫且據位。我算不上是什麼天子,你們也算不上是什麼將相,宗廟就不必建了。待收復中原後,再建也不遲。”北漢地窄民窮,財政收入很少,百官的俸祿少得可憐,宰相每月只有100緡,節度使每月只有30緡。

  劉旻依靠了遼國的兵力,一再南下進攻北周,但均被戰敗。西元954年,劉旻乘北周太祖郭威病死,乞求遼國發兵,一起進攻北周,又被周世宗柴榮大敗于高平(今山西省高平縣)。劉旻單槍匹馬,倉皇歸逃,一路上,狼狽不堪,回太原就憂憤成病,於西元954年冬病死。

  劉旻死後諡號為世祖。


孝和帝(劉 鈞)
  孝和帝,劉鈞(西元926~968年),初名承鈞。世祖劉旻次子。劉旻病死後繼位。在位13年,憂急成病而死,終年43歲,葬處不明。

  劉鈞,其父劉旻于西元954年冬病死後,他向遼國告哀,於同月被冊封為帝,自稱兒皇帝。西元957年改年號為“天會”,建立宗廟。

  劉鈞繼位後,馬上乞求遼國借兵再攻後周,以報高平之仇。大敗後,自知難以戰勝後周,便轉而罷兵,治理內部,禮賢下士,與民休息,使北漢政權暫時安定了些。

  西元968年,遼帝為一些小事,遣使者斥責劉鈞屢次未合他心意。劉鈞卑恭請罪說:“父親要替兒子隱醜,望父王赦免兒子之罪。”遼帝不理。他又幾次派使者赴遼謝罪,遼帝都將使者扣留了。他自思勢單力弱,無法可施而憂憤成病。7月,死於太原。

  劉鈞死後諡為孝和帝,又稱和帝。

少 主(劉繼思)
  少主,名劉繼恩(西元935—968年),孝和帝劉鈞養子。劉鈞病死後繼位。在位僅2月,為部下殺死,終年34歲,葬處不明。

  劉繼思,本姓薛。其養父劉鈞于西元968年7月病死,他于同月向遼國告哀,獲得遼同意後繼位。

  西元968年9月,劉繼思設宴大會群臣和宗室。他一時高興,喝得大醉,被左右扶入臥房安睡。司空郭無為本反對劉繼思繼位,並主張納土降宋,此時趁機指使供奉官侯霸榮帶領10幾個死黨,手持兵器,暗暗進入劉繼思臥房,關緊門窗,準備謀殺。劉繼思被驚醒,慌忙滾下床來繞著屏風躲避。侯霸榮追上一刀刺入他胸部,將他殺死。郭無為聞報,立刻再派人用梯子爬入牆內,把侯霸榮一行殺死以滅口。

  劉繼思史稱少主。

英武帝(劉繼元)
  英武帝,名劉繼元(西元?~991年),孝和帝劉鈞養子,少主劉繼恩弟。郭無為殺劉繼思後,立他為帝。在位11年,國亡降北末後病死,葬處不明。

  劉繼元,本姓何。其兄劉繼恩於西元968年9月被郭無為殺死後,于同月郭無為立他為帝。西元974年改年號為“廣運”。

  西元976年,宋太祖乘北漢內亂,遣侍衛都指揮使党進率軍擊退了遼國的援兵,並引汾河水灌太原城。劉繼元統率軍民死守,遼又發兵前來救援,宋太祖只得下令退兵。

  西元979年,宋太宗在統一了南北各割據小政權後,帶兵親征北漢,圍攻太原。這時,遼國因受北宋壓力,以重兵守幽燕,只能抽調大同一路兵援助,很快被北宋軍擊敗。城中兵寡糧缺,原樞密副使馬峰抱病力勸劉繼元投降。劉繼元便於5月5日率領群臣出城到宋營投降。宋太宗在城北築起高臺受降,降封他為彭城公,檢校大師,右衛上將軍。北漢亡。

  西元991年,劉繼元病死。

  劉繼元史稱英武帝,又稱彭城王。

2008年3月25日星期二

北漢世祖

劉崇建北漢又蠢又精

美髯公卻是少年無賴

劉崇,沙陀部人,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後改名為劉文。劉崇長相出眾,有一副美髯,而且重瞳。但劉崇年輕的時候嗜酒成性,又喜好賭博,基本上也是個無賴。在他二十歲時應募到河東李克用的軍隊中,後來升為軍校。

劉崇自己並沒有多少本事,能力也欠缺,但他有哥哥劉知遠的提拔,因此升得很快,在劉知遠做河東節度使的時候,就提拔他為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居於哥哥之下,做了第二號的人物,專管軍事事務。


佔據太原

等契丹滅掉後晉,劉知遠起兵太原,最後做了後漢皇帝,劉知遠領兵南下,驅逐了契丹勢力,奪取開封後,便以開封為首都,將原來河東這塊根據地交給了弟弟崐掌管,以太原為北京,任命他為北京留守,又加授等同于宰相的同平章事職銜以示恩寵。

劉知遠在的時候,兄弟之間沒有什麼隔閡與矛盾,等他的侄子後漢隱帝繼位元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郭威等一些元老功臣開始把持朝政。雖然他們也給劉崇許多很高的榮譽職銜,如檢校太師,兼侍中,兼中書令,但他和郭威等人的矛盾卻日益加深,郭威等人對於他這個權勢極大的皇親也很不放心,雙方的猜疑使得他們的關係逐漸緊張起來。

等郭威平定三地叛亂後,劉崇對郭威更加畏忌了,他向謀士們問怎麼辦,判官鄭珙向他獻出了固守河東的大計:“現在看來,漢朝江山以後必會大亂,我們太原將士原來就名揚天下,再加上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單憑我們的轄地就能供應軍需,您要當機立斷,定下大計,固守河東,做到有備無患,以防將來被他人所制。”

劉崇聽了,高興地說:“先生所言正是我的想法。”

劉崇隨即便下令停止向朝廷進奉租稅、財物,全部留下歸入自己的府庫。然後劉崇便招募一些亡命之徒充實軍隊實力,又儲存大量的兵甲裝備。朝廷的命令他也不再聽從了,專心固守河東,為積累錢財防備以後的戰爭,劉崇又加重了對百姓的賦稅徵收,使百姓苦不堪言。

劉崇名義上還和後漢朝廷保持著君臣關係,但他的所作所為卻將河東建成了自己的小王國。郭威等人對他也無能為力,加上朝廷內部鬥爭激烈也無精力處理河東的事情。

後漢隱帝在郭威到鄴都駐守後,發動政變殺死了史弘肇等人,郭威起兵討伐,隱帝出戰身亡。郭威攻進開封後,為穩定局勢和人心,沒有立即稱帝,而是讓太后出面處理一些大事,自己在幕後操縱,為掩人耳目,郭威還派人到徐州去請劉崇的兒子劉暈,說是要讓他繼位。

當時,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都看出了郭威用意,知道郭威在耍花招,矇騙輿論。劉崇在這方面政治經驗很少,他看不出郭威這樣做的意圖,還天真地認為自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喜形於色地說:“我兒要做皇帝了,我還有什麼擔心的呢!”。身邊的謀士們提醒他小心,早做準備,他根本聽不進去。但劉崇還算有點心眼,為探聽虛實,他派了人到開封去瞭解情況。


被郭威欺騙

郭威面對劉崇的使者,知道了劉崇派人來的意圖,便用手指了指自己在身份低微時脖頸上刺的飛雀,說:“自古以來哪有雕青的天子,你回去告訴劉公,請不要猜疑我,我對朝廷沒有二心。”劉崇聽了使者的報告,更加相信了,心裏想著以後可以憑藉兒子的帝位獲得更大的榮耀了。

劉崇的屬下李驤站出來提醒他:“郭威發兵犯上,他不會甘心做臣子的,更不可能讓劉姓人做皇帝,我們應該出兵太行山,把守關口觀察事態發展,等劉暈登基後,我們再撤兵回來。”劉崇聽了不但不感激李驤的提醒,反而大罵:“李驤!你這個臭儒生,想挑撥我們父子關係嗎!”劉崇命人將李驤推出門外斬首,李驤悲憤地歎道:“我為愚蠢的人謀劃大事,真是該死!但我的妻子有病,沒法自己生存,請與她同死。”劉崇便將李驤和他的妻子都殺死了。


建北漢屢敗屢戰

劉崇冤殺了李驤沒多久,郭威便稱帝了,還派人將劉崇的兒子殺死。劉崇聞訊,這才徹底醒悟過來,但已經晚了,他為李驤建了祠堂,年年供奉進香。然後和郭威對立為敵,自己緊跟著也稱帝,沿用後漢的國號和年號。劉崇建的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漢。

劉崇為報殺子之仇,也和石敬瑭一樣聯合契丹,但他比石敬瑭稍微聰明一點,沒有做兒皇帝,在契丹要和他以父子相稱時他反對,最後確定了叔侄關係,契丹將劉崇封為大漢神武皇帝,還賞賜給他一匹黃騮馬。

得到了契丹大力支持,劉崇便發兵向郭威問罪了。在契丹精銳騎兵的幫助下,劉崇大舉進攻後周邊界兩州,結果在相持六十多天后被後周大將王峻擊潰,劉崇向太原敗退途中,又遇上大雪,士卒棉衣缺乏,糧食又不足,凍餓而死的有十分之三四。

第一次出兵失敗了,劉崇並不死心,第二年,他又領兵出戰,先派三千兵馬攻打府州(今陝西府穀),這次又被後周將領打得大敗而歸,岢嵐(今山西岢嵐)的守軍也被後周殲滅。

北漢領土狹小,國力也很弱,加上供奉契丹大批財物,賦稅又重,使得民不聊生,紛紛逃亡到後周境內。

兩次出兵都以失敗告終,劉崇還不死心,恰好這年郭威病死,劉崇以為有了出兵擊敗後周的大好時機,於是請求契丹發兵支援,一起攻打後周。契丹派楊袞率領五萬軍隊,號稱十萬來助劉崇。

劉崇先派大將張元徽為先鋒,自己率領大部隊跟進,包圍了潞州(今山西長治),張元徽初戰告捷,然後劉崇領兵繼續進攻。

後周世宗柴榮也領兵親征,在高平和劉崇展開了激戰。

劉崇見後周軍隊較少,便輕敵了,楊袞提醒他要謹慎,他卻震動著自己的美髯說:“機不可失,不要亂說,且看我如何退敵!”楊袞氣得將軍隊帶到一邊觀戰。

劉崇命令東邊的張元徽出擊,大臣王得中勸他說:“現在南風很大,對我軍不利,應暫緩出兵。”

劉崇張嘴罵道:“你個老東西,別喪我士氣!”

劉崇下令出擊,張元徽先取得勝利,俘獲後周幾千降卒,柴榮見狀親臨戰場衝殺,趙匡胤等將領也領兵拼死搏殺,結果劉崇的軍隊被打得大敗,楊袞在一邊見後周軍隊氣盛,也不敢上來支援劉崇,加上楊袞還在恨劉崇無禮對待他,就坐視劉崇戰敗,自己帶著軍隊回北方了。

劉崇拼命逃往太原,但晚上又迷了路,找了個嚮導,又走錯了一百多裏,惱怒之下殺死了嚮導,繼續逃命,中間在一個地方剛拿起筷子要吃飯,聽說後周追兵將到,又倉惶出逃,狼狽至極。在契丹送的黃騮馬上,劉崇沒法動彈,恐懼加上年老體弱,到了太原幾乎要散了架子。為感謝黃騮馬的救命之恩,他專門給它建了一個馬廄,給它身上裝飾滿了金銀,還讓它吃三品官的飯食,封它為“自在將軍”。

柴榮領兵又追到太原城下,圍困了很長時間,幸好契丹軍隊又來增援解圍,柴榮因為陰雨連綿不停,士卒得病的很多,只好撤兵而去,太原這才轉危為安。但劉崇因為恐懼和憂慮而得了病。三戰三敗,第三次還差一點丟了性命,劉崇驚嚇得一年後便病死了。終年六十歲。


北漢亡於北宋

劉崇的兒子劉承鈞繼位,甘做契丹的兒皇帝,但他做事比劉崇多了一些主見,因此常被契丹侮辱。後來劉承鈞的養子劉繼元繼位,殘忍地殺死了劉氏全部後代。等到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劉繼元投降了北宋,北漢滅亡。

宋太宗沒有殺劉繼元,對他禮遇很重,宋太宗說:“原來晉朝的司馬昭戲問劉禪,是不仁義之舉,亡國之君都是懦弱之人,如果有遠見卓識又怎麼會亡國呢。應該憐憫他們,何必又戲弄侮辱他呢?劉繼元是朕所俘之人,待他即使像賓客一樣還是怕不能撫慰其心,更不用說侮辱加害了。”但這是對甘心做亡國之君的劉繼元,對於填詞表示亡國之痛又讓伶人奏樂借酒澆愁的李煜,宋太宗就不那麼仁慈了。

荊南武信王

建荊南的高無賴

朱溫的護衛將軍

高季興,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字貽孫,原名季昌,在後唐莊宗繼位後,為了避諱李存勖的祖父李國昌的名字,改名為季興。

高季興從小就離開了父母,到汴州商人李讓李三郎家裏當家童,他相貌出眾,而且機智過人。在朱溫佔領汴州後,李三郎主動送去大批財物犒軍,以求得朱溫的庇護。朱溫收他為養子,讓李三郎改名為朱友讓。高季興也有機會見到了朱溫,朱溫見他異常聰明伶俐,長相出眾,非常高興,便讓朱友讓收他為養子,也改姓朱。

憑藉著事實上的養孫關係,高季興進入了朱溫軍隊中任職,不久便升為牙將,經常在朱溫的身邊擔任護衛的重任。

後來朱溫和割據鳳翔的李茂貞爭奪對唐昭宗的控制權,朱溫發兵圍攻鳳翔城,長時間無法攻下。朱溫便想撤兵,眾將攻城很疲憊,也主張先撤兵,以後尋機再戰。這時,高季興卻站出來說:“現在天下的豪傑們關注此事已經一年了,不應倉促撤兵,敵軍和我們一樣疲憊,城破就在旦夕之間。大王擔心的只是敵方總是閉門不出,以消耗我們的給養和士氣。這不難對付,我有辦法可以將敵人引出來。”


機智立功敗李茂貞

正在發愁的朱溫聞聽此言,興致馬上來了,便讓高季興負責此事。高季興早已物色好了人選,高季興帶著馬景去見朱溫,馬景向朱溫說,這次去誘敵,很難活著回來,希望能照顧他的親屬。朱溫答應了他,馬景便來到城門下,向著城頭高喊:“汴軍就要東撤啦!先頭部隊已經出發了。”守城的將官聽了,以為汴軍久攻不下,真的撤退了,打開城門想出城追殲汴軍。馬景見狀,飛快地沖了過去,埋伏在後邊的汴軍也殺出來,一舉攻進城內,殲滅城內守軍九千多人。這一仗大挫李茂貞軍的銳氣,李茂貞無力再守,殺掉一些宦官,和朱溫講和,並將唐昭宗送了出來。

高季興立下大功,朱溫和眾將士從此對他刮目相看,回到長安後,唐昭宗賜給高季興“迎鑾毅勇功臣”的榮譽稱號。

不久高季興又被任命為宋州刺史,做了朱溫老家的地方官員,可見朱溫對他也非常器重。後來他又隨朱溫掃平了青州(今山東益都),因功升任潁州(今安徽阜陽)防禦使,並複姓高氏。


佔據荊南

在朱溫收復荊南後,高季興又被任命為荊南留守,從此高季興便以荊南為根據地,經營起他新的人生。

荊南就是以荊州(今湖北江陵)為中心的湖北南部的一部分地方,因為此地可以西進蜀地,又聯接中原和南方,在軍事上戰略地位極高。朱溫派兵從割據的趙匡明手中收復後,便給了功臣高季興。

高季興上任時,荊南已經成了一片破敗之地。長年的戰火使當地的百姓逃亡得所剩無幾。高季興安定下來後,立即開展工作,他首先建立了完整的軍政機構,管理地方事務,像梁震等人被他招至身邊做了謀士,輔佐他將當地經濟推上了正軌。朱溫聽說了他的政績,下令嘉獎他。

梁震本是四川人,考中進士後因為遇上戰亂流落到荊南避禍。在當地他以智謀出名,高季興聽說後便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治理荊南,開始想讓他做自己屬下的要職判官。但梁震心裏不願意在荊南這個小小的地方政權中做事,但在高季興的面前又不好說出來。他便說不擔任任何職務,只以“白衣”(即做官之前的讀書人)的身份幫高季興處理政務。高季興見他願意幫忙,就答應了,對梁震高季興異常尊敬,稱他為前輩。梁震卻總是以“前進士”自稱,不肯認同于荊南官府。

因為高季興治理成效顯著,朱溫便正式任命他為荊南節度使。朱溫在世時高季興沒有什麼動作,等朱溫一死,後樑走向衰落時,高季興便開始有了獨立一方的計畫。整頓擴充軍隊,加固城池,又大量徵收賦稅,儲備軍需,他還暗中向吳和蜀稱臣,請求他們支持自己。然後高季興便發兵擴充領土,但他的軍隊很不爭氣,兩次出兵都以失敗而告終。

地方沒有到手,高季興卻損兵折將,他一氣之下停止了對後樑的供奉。梁末帝朱友貞沒能力控制他,只能再施加恩惠籠絡,封他為渤海王。

後唐建立後,李存勖下詔給高季興,撫慰他的同時要他表明對新朝的態度。有的大臣主張高季興親自去洛陽拜見後唐莊宗李存勖,以免他猜忌。

梁震堅決反對:“大王本來是梁的舊臣,和河東血戰長達二十年,成了死敵,現在河東人奪梁位,恐怕其餘怒未消。再說他的將領也難免有加害之心,還是小心為好。還有,大王現在手握重兵,佔據要地,一旦入朝,難免不被他扣留。”

高季興聽不進去,一心要去,帶了三百騎兵到了洛陽。李存勖熱情招待他,曾一度聽信大臣的話要將他留下來。郭崇韜阻止說:“天下已經安定,四方的諸侯雖然相繼奉表稱賀,但親自來的只是其子弟和將吏而已,只有季興親自來拜見,可見他是真正尊崇陛下的人,但陛下不以重禮相待,反而要扣留,那怎麼能使更遠的人來稱臣呢?恐怕一扣留他,則天下便解體了。”李存勖聽了,便放了高季興。

李存勖曾經問高季興:“我現在已經滅掉了梁,想再征服吳和蜀,你說先出兵哪里為好呢?”

高季興覺得蜀道險要難攻,就故意說:“吳國地薄民窮,打下也得不到好處,不如先打蜀。蜀地富庶,而且君主無能,百姓怨恨,發兵必勝。蜀地到手,再順流東下,取吳易如反掌。”高季興這個主意是想把後唐軍隊引向易守難攻的蜀地去消耗實力,沒成想蜀地被郭崇韜兩個月就拿下了,高季興聽到這個消息時正在吃飯,刀和筷子一下子就從手中掉了,歎道:“這是老夫之過啊。”梁震卻安慰他說:“這不足為慮,唐主得到蜀後會更加驕橫,他的滅亡也指日可待了,這對我們來說怎麼不是福呢!”


僥倖逃脫

高季興從洛陽出來後,走到了襄州,還沒出後唐疆界,他心有餘悸地對左右人說:“我此行共有二失,我去朝見是一失,他放我走是一失。現在我方寸很亂,難道朝廷正讓人追殺我!”於是扔下輜重,帶人連夜沖出城去。他的擔心並非多餘,李存勖在他走後確實很後悔,密令襄州的守將劉訓尋機將他截留囚禁。但密令送到時高季興已經逃出了後唐邊界。好不容易回到老家,高季興心驚膽戰地對梁震說:“我不聽先輩之言,差一點就回不來了。天子很驕橫,他憑將士百次血戰才得到河南,卻誇耀說自己像手抄《春秋》一樣容易。他還豎起手指說‘我於指頭上得天下’,輕視功臣,將功勞歸於他一人。還有,他喜歡狩獵,十多天也不回來,怎麼能及時處理大事。看來我可以高枕無憂了。”

李存勖雖然後悔,但為了籠絡高季興,又封他為南平王,有了王的稱號,高季興便安安穩穩地做起了自在王。


亂世苟活做無賴

高季興的荊南地區兵不多,地不廣,但在亂世之中卻能長期生存,這並不是高季興的才幹所致,而是大國以荊南為緩衝地帶,典型的就是楚國。荊南被後唐、吳、楚和蜀夾在當中,比其他地方窮得多,高季興和他的兒子不是勸農發展經濟,而是採取了一個不光彩的做法:搶,而且是政府出兵去搶。南漢和楚向後唐進貢要經過荊南,閩進貢也要經過,因為吳將東邊的路擋住了。在這些國的貢物經過時,高季興和後來他的兒子就派兵奪為己有。等對方抗議或者出兵討伐問罪時,又毫不知恥地將財物退回,臉皮厚得無法丈量。為了得到財物,高季興還向蜀和閩稱臣,討得一點賜品,時間一長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品性,便一致給他和他的兒子起了一個恰當的外號“高賴子”,有時又叫他“高無賴”。

蜀地被郭崇韜平定後,魏王李繼岌將四十萬金帛用船送往洛陽,經過荊南時正好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高季興聽到李存勖被殺的消息,便落井下石,趁人之危,將財物全部搶了過去,還將十多個使者殺死。這和殺人越貨的強盜沒什麼兩樣了。

明宗李嗣源繼位後,高季興又要幾個州歸自己管轄,被明宗拒絕,他不死心,又厚著臉皮要,明宗只好口頭上答應了他,但刺史要由朝廷派遣。高季興則要讓自己的子弟去作刺史,明宗沒有答應。明宗還向他追查那四十萬金帛的下落,高季興竟恬不知恥地說:“舟船順流而下,路途數千里,要知翻船的原因,去問問水神就知道了。”李嗣源聞言大怒,下詔罷去高季興的所有官爵,發兵征討這個賴子,又讓蜀兵和湖南兵聯合夾攻。高賴子知道打不過,就縮回去固守不出,然後又急忙向吳國求援,吳國派水軍支援。由於雨季使糧草接濟困難,將士得病的很多,李嗣源命令撤兵,高季興這才躲過一難。但高季興最後也只剩下了三個州,他拿這三個州歸順了吳國,吳封他為秦王。

秦王沒當一年,高季興便一命歸西了,終年71歲,後唐明宗沒有和他一般見識,還給了他一個諡號:武信。諡號滿含褒義,也算寬容對待了,高賴子地下有知應該悔過自新,在陰間重新做鬼了。

後蜀高祖

孟知祥占兩川建後蜀

隨李克用起家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西南)人,祖父孟察,父親孟道,在郡裏承襲做軍官,伯父孟方立和叔父孟遷都做到節度使,在後樑和河東爭戰的時候,孟遷以自己管轄的澤州(今山西晉城)和潞州(今山西長治)投降了後樑,而父親孟道始終在河東任職。

在有利的家庭環境影響下,孟知祥年輕的時候就被李克用看中,任命他做了左教練使,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他,孟知祥從此有了發展的良好基礎。

等李存勖繼承晉王之位後,對孟知祥也很器重,非常欣賞他的才幹,讓他做權勢很重的中門使,這是李存勖身邊的要職,但孟知祥卻極力推辭,因為以前的中門使幾乎都因為得罪主子而被殺。見孟知祥執意要辭去中門使,李存勖只好答應,但他要孟知祥推舉一個人代替他,孟知祥便舉薦了郭崇韜。孟知祥改任馬步軍都虞侯,是個級別很高的將領。


李存勖的重用

李存勖繼位建後唐滅後樑之後,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將太原定為北京,孟知祥被任命為北京留守,全權負責軍政事務。

後來後唐派郭崇韜領兵滅蜀,臨行時郭崇韜為報當初孟知祥的舉薦之恩,就向李存勖推舉孟知祥為以後蜀地的軍政長官。郭崇韜很快就平定了蜀地,李存勖按照郭崇韜的推薦讓孟知祥到蜀地主持軍政事務,還擺宴為他送行。但這時宦官們也正在誣陷郭崇韜,李存勖也猶豫著是否要殺郭崇韜,孟知祥勸道:“崇韜是國家的功臣,肯定沒有二心,等臣到蜀地調查一下,如果沒有事就讓他回來。”孟知祥走到半路遇上拿著劉皇后教令前去殺郭崇韜的宦官,於是晝夜兼程趕赴成都,但到時郭崇韜已經被殺,他於是安定眾將,又派兵到各地平定盜賊,穩定地方治安。不久,康延壽領兵反叛,佔領並割據漢州(今西川廣漢),孟知祥派兵擊潰並俘獲了康延壽,收降了他的幾千士卒,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暗中割據

不久後唐內部出現變故,明宗李嗣源取代了李存勖,然後對以前的軍政人員做了調整。孟知祥對李嗣源不信任,於是就萌生了割據蜀地稱王的念頭。但表面上他還是對明宗很尊敬的,保持著君臣之禮。暗地裏他卻開始準備起來,以他原有軍隊為基礎,大幅度地擴軍,軍事實力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兵力擴充了七萬多人。然後加緊訓練士卒,提高戰鬥力。

李嗣源的重臣安重誨發現了孟知祥的反常舉動,有兩件事讓他警覺起來。一件是朝廷要孟知祥將原來後唐軍入蜀後徵收剩餘的二百萬緡犒軍錢上交,同時又為蜀地定了向朝廷每年上交的租賦,孟知祥因此惱怒,拒絕執行。第二件是安重誨看出了孟知祥的割據跡象,於是在明宗已經廢除向各地派監軍後又向蜀地派去監軍,以加強對孟知祥的約束。孟知祥派兵阻擋要赴任的李嚴,見李嚴不肯回去,就以李嚴假傳詔書的罪名將他殺死。明宗知道安重誨的用意,但被孟知祥抓住把柄殺了李嚴又不好治罪,同時為穩定拉攏孟知祥,明宗還將被扣的孟知祥的妻兒送回成都。當時孟知祥的家屬路過鳳翔,當地官員聽說李嚴被孟知祥殺死後就扣留了她們,明宗將孟知祥的妻子瓊華公主和兒子孟昶送回去,把其他的家屬留下做人質。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雙方依然保持著名義上的君臣關係。

等孟知祥基本安定下來後,明宗就開始採取措施削弱孟知祥的力量。他下詔調孟知祥的心腹謀士趙季良到別的地方任職,然後又派何瓚做西川節度副使,牽制孟知祥的權力。孟知祥心裏早有準備,他將詔書壓下,然後請求留下趙季良,被拒絕後他又派屬將雷廷魯趕赴洛陽力爭,明宗只好讓步。見明宗答應了,他也允許何瓚去成都赴任,但不是節度副使,而是降為行軍司馬。

後唐軍隊在討伐荊南的時候,讓孟知祥派兵夾攻支援,孟知祥僅派兵三千駐守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東)了事,並沒有出擊配合。後來荊南表示聽命後唐,孟知祥便要求退兵,沒等明宗回話,他就讓將領教唆士卒自己返回。明宗要舉行郊祀大禮,派使者向孟知祥要一百萬緡禮錢,孟知祥開始不願出,最後只拿出五十萬緡。

安重誨比明宗心急,見孟知祥割據跡象日益明顯,就先採取措施。一方面把心腹將領安插到蜀地做節度使,分化孟知祥的勢力。另一方面將西川和東川一部分地區分離出來讓自己的親信擔任節度使。

面對安重誨咄咄逼人的攻勢,孟知祥覺得應該採取行動了,但東川的董璋比他更著急,原有的矛盾也放到一邊,董璋急忙派人找到孟知祥,提出聯合對付朝廷,同時請求和孟知祥聯姻,以加強雙方的關係。孟知祥開始不願答應,但在趙季良的反復勸說下終於答應了。雙方馬上就達成了協定,然後聯名上奏明宗,請求收回成命,召回派出的刺史和節度使。

明宗並沒有讓步,而是好言安撫,想以此平息事端,而安重誨卻認為真正想反叛的是孟知祥,至於董璋則是被迫的,絕不會反叛,他還幻想著聯合董璋來對付孟知祥,結果未等他採取措施,董璋卻率先反叛了。

董璋反叛後,馬上攻佔了朝廷控制的閬州(今四川閬中),孟知祥也跟著反叛,他比孟知祥智謀還多一點,他召集將士,然後向東北洛陽的方向跪拜,伏地大哭,淚水將衣襟都濕透了,以此表明他是被逼而反的,從而贏得了將士的同情,紛紛表示要追隨他。孟知祥發兵進攻安重誨派人控制的各州,還出兵協助董璋堅守東川。


戰勝石敬瑭為後蜀奠基

後唐派石敬瑭來平定叛亂,石敬瑭在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之戰中最終戰敗,只得撤兵,孟知祥於是佔領了利州(今四川廣元)和夔州,擴大了轄境。石敬瑭一撤,兩川便被董璋和孟知祥全部佔據。

後唐軍隊的失敗,主要原因是輜重供應缺乏,明宗於是藉故把專權跋扈的安重誨治罪,先貶官,然後賜死於中途。接著明宗派人到西川,對孟知祥說君臣刀兵相見都是因為安重誨,現在君臣應該和好如初,況且還有姻親關係。還讓使者告訴孟知祥,他的家屬在京城都很好,讓他放心。

孟知祥也不願和朝廷成為死敵,那對自己的家屬也很不利。於是就想和朝廷和解。他派人找到董璋,希望他們一起向朝廷謝罪,以求和解。但董璋和孟知祥的看法不一樣,他還懷疑孟知祥已經出賣了自己,想拿自己去請功,他對孟知祥的使者說:“孟公的家屬都沒事,但我的家屬卻都被殺死了,我去謝什麼罪!”

使者回去告訴了孟知祥,還說董璋對他非常不滿,勸孟知祥早做準備以防不測,沒等孟知祥採取行動,董璋已經先派兵攻佔了漢州。孟知祥只好領兵反擊,把董璋殺得大敗,董璋被屬將殺死,孟知祥便將東川也收歸自己所有。

孟知祥要求明宗給他獨自治理兩川的權力,明宗顧及親屬關係,而且又不願兩川真的獨立,喪失大量的租賦收入,就答應了他,蜀地中刺史以下的官員由孟知祥自己派任。後來,明宗又封孟知祥為蜀王,以示恩寵,這也是為了安撫他。但在孟知祥提出要將留在蜀地的後唐幾萬官兵禮送出境時,明宗沒答應他,看來明宗還是想儘量地約束他。


明宗死後方稱帝

明宗在世時,孟知祥一直沒有稱帝,也是對明宗恩遇的一種回報,等明宗一死,他就聽從了趙季良的勸告,在第二年,即後唐應順元年(西元934年)在成都正式稱帝,建國號蜀,史稱後蜀。孟知祥廟號高祖,史稱前主。這時的後唐也處於混亂之中,李從珂起兵爭奪皇位,沒精力顧及蜀地。

在兩川地區,孟知祥也做了一些惠民措施,減輕了百姓的沉重負擔,把一些苛捐雜稅廢除了。對水利設施他也組織進行修繕,以促進農業生產。他還整頓了地方政治,派遣清廉官員上任,收攬民心,鞏固兩川的統治。

孟知祥在皇帝的寶座上呆的時間很短,只有半年。在歡迎後唐歸附將領的酒宴上突發重病,不久便死去了。他的兒子孟昶繼位,為他又守了長達三十二年的皇帝之位,最後被北宋統一。

前蜀高祖

從開明到昏庸的王建


少年無賴

王建,許州(今河南舞陽)人,字光圖。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殺牛、偷驢、販賣私鹽,在百姓眼裏是個不務正業的人,大家都很討厭他,正巧他姓王,又排行第八,所以鄉里人給他起了一個不好聽的外號:賊王八。

雖然名聲極壞,但王建的相貌卻很出眾,人也很強壯,在戰亂時期,他也和其他人一樣投軍去了,他先參加了本地的忠武軍,等秦宗權重金招募勇士的時候他又投奔了秦宗權,不久就升為隊長。


護駕立功

黃巢攻佔長安後,唐僖宗被迫出逃,到了蜀地。秦宗權開始讓監軍楊複光率領鹿晏弘等將領一起鎮壓黃巢起義軍,擊潰黃巢後,楊複光將所率八千軍隊分成八都,每都一千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命為都將。楊複光死後,鹿晏弘就率領八都人馬到成都護駕。後來,王建和鹿晏弘發生了矛盾,鹿晏弘就領一部分軍隊向東發展去了,王建比他有點遠見,他和晉暉、韓建等人領兵直接去投靠唐僖宗。正愁無人救駕的皇帝大喜過望,先重賞了他們,然後又將他們率領的軍隊分為五都,賜號“隨軍五都”,讓他們歸最高統帥觀軍容使田令孜指揮,田令孜是個掌握重權的宦官,他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就將王建他們五人全部收為養子。

等長安收復後,唐僖宗又回到了故都,王建等人因為護駕有功,被任命為禁軍的將領,負責宮廷的護衛。當初投奔唐僖宗這一步算是走對了,王建在皇帝身邊積累了很豐富的軍事和政治經驗。

安定的日子並沒有太長,田令孜因為和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爭奪鹽利,王重榮便聯合河東兵進攻長安,唐僖宗只得再次出逃,先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後又轉到興元(今陝西漢中),王建被任命為清道使,擔負起保護玉璽和唐僖宗的重任。逃亡途中,山中的棧道被火燒得幾乎要斷了,濃煙中路也看不清了,王建就奮不顧身地沖在前面,為唐僖宗開路。休息的時候,唐僖宗累得枕著王建的腿就睡著了,唐僖宗醒來後,見王建為保護他自己也沒有休息,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當即脫下禦衣賜給了他。


佔據西川

到了興元,田令孜心裏害怕唐僖宗懲罰他,因為他覺得這次皇帝的出逃和他有很大的關係,於是就主動提出來去他弟弟西川節度使陳敬宣軍中去任監軍。田令孜走後,宦官楊複恭接任了觀軍榮使的職務,王建被他視為和田令孜一夥的人,於是把他調出京城,到外地去當了一個小刺史。王建的刺史任地是蜀地的壁州(今四川通江),當地是個民族雜居的地方,有個溪洞部落驍勇善戰,王建便將他們收歸自己屬下,擴建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部隊,王建以此為資本,又攻下了附近的兩個州:閬州(今四川閬中)和利州(今四川廣元),這樣他的地盤就逼近了西川的地界。

當時的川蜀分為兩部分,即東川和西川,東川被顧彥朗控制,西川就是王建養父田令孜的弟弟陳敬宣的領地。王建想向四處發展,就勢必和他們發生磨擦。但他和顧彥朗早在長安一帶作戰時就有了一些交情,所以王建暫時無法用兵,只好靜觀事態發展,等待時機。

沒等王建行動,陳敬宣就坐不住了,他非常擔心王建對西川構成的威脅,就和田令孜商量對策,田令孜不慌不忙地說:“王八,是我的兒子,沒什麼可擔心的,他現在做賊也是被迫不得已。只要我寫封書信派人送去,他便自會過來投奔在你手下。”正愁沒機會發展的王建看見養父的書信,非常高興,立刻派人去告訴顧彥朗:“監軍阿父來信招我去,我很想去成都看望阿父,只要能在陳敬宣手下得到一個大郡我就很滿足了。”王建將自己的家屬委託顧彥朗照顧,就領兵三千出發了。

還沒等他到成都,陳敬宣就反悔了,西川的參謀李義提醒陳敬宣:“王建乃是一個有虎狼之心的奸雄,一心想奪取他人的土地,等他來了,公打算怎樣任用?他來了也不會長期安居在公的手下,假如讓他做名將校,恐怕對您極為不利!”陳敬宣聽信了李義的話,下令前方阻擋王建。遠道而來疲憊不堪的王建聽說後,勃然大怒,領兵就攻陷了漢州(今四川廣漢),然後揮師直指成都。到了城下,田令孜上城牆勸慰王建,王建在城下跪下大聲說:“現在已經沒有歸路了,我今天辭別阿父去做賊啦!”

王建又派人請顧彥朗來援助他,東川軍隊到了之後,王建指揮大舉攻城,但成都城牆堅固難攻,苦戰三日也沒能攻進城內,王建沒有戀戰,下令撤兵,以漢州為根據地,向四處發展。後來,王建又一次兵臨成都,但這時的顧彥朗怕王建佔領成都後對自己也構成了威脅,就出了個主意,他對王建說:“我在軍中時,看見用兵的人如果不用天子的名義,大家就不容易團結。現在我們不如向皇帝奏報陳敬宣的罪行,讓朝廷另派大臣來統帥,我們一同輔佐他,那樣或許能有所收穫。”

等宰相韋昭度奉命到達後,陳敬宣又拒絕交出兵權,韋昭度指揮王建和顧彥朗攻成都也沒能成功。王建見韋昭度來也沒能如願,他不願受他管制,於是勸他回去輔佐皇帝辦大事,陳敬宣只是個小問題,由他自己處理就足夠了。韋昭度猶豫不決,王建就使出流氓式的手段:暗中命人將韋昭度的親信屬吏抓住殺死,然後割碎吃了。王建卻對韋昭度說軍士饑餓,要以此為食,嚇得韋昭度把印信交給了王建就啟程回去了。王建又親自送行,還和韋昭度灑淚而別,戲演得很像,五代時期許多稱帝的人都演過哭戲,比如朱溫派人殺死唐皇帝後大哭,以示自己無過。

有了節度使的印信,王建出兵四處征討,打得理直氣壯,在解決了周圍的地區之後,王建又率兵來攻已經是一座孤城的成都。在田令孜的說合下,陳敬宣只得出城投降。王建終於如願進入成都,他沒有饒恕陳敬宣,給他扣上一個謀反的罪名殺死了,就連他的養父田令孜他也沒有放過,先是告發他私通鳳翔的李茂貞,然後關進牢房將他餓死。

西川已經到手,王建不知足地又打起了東川的主意。但顧彥朗畢竟對自己有恩,況且又幫助他攻打成都,還有,他和顧彥朗有姻親關係,更讓他難以發兵。但不久顧彥朗病故,他的弟弟顧彥暉繼承了他的職位。割據鳳翔的李茂貞這時和顧彥暉結盟,共同對付王建,這給王建提供了出兵的機會,於是他發兵進攻東川,但顧彥暉有李茂貞的支援,王建一時無法取勝,雙方對峙起來。


稱霸兩川

王建一方面發展生產,一方面尋找時機吞併東川,幾年後,時機果然來了。李茂貞和顧彥暉有了隔閡,顧彥暉竟然慌不擇路地向王建求救來了,王建忙不迭地派兵出征,在打敗李茂貞的軍隊後,順便將東川的統治中心梓州(今四川三台)也佔領了,顧彥暉被俘後自殺。

西川和東川都到手了,王建的目的終於達到了。王建的軍隊戰鬥力很強,紀律嚴明,所向無敵,有意思的是他的軍中還有很多隱語,比如劍叫做奪命龍,槍叫做肩二,弩叫百步王,箭叫飛郎,鼓叫聖牛兒,鑼叫響八。

這時的中原地區正是朱溫和李茂貞爭奪控制唐昭宗的時候,朱溫發兵圍困鳳翔,李茂貞挾持唐昭宗在鳳翔城內抵抗。王建也趁機大撈好處,對朱溫他痛斥李茂貞,對李茂貞他又鼓勵他堅守,必要時他王建會出兵相助。事實上他卻趁李茂貞無力他顧的有利時機把李茂貞的許多領地都占去了。等朱溫撤退後,李茂貞也沒法再收回了。

王建向北得了些好處後,又趁人之危佔領了東面荊南的四州。這年荊南節度使死後內部發生戰亂,王建便趁機出兵攻佔了和東川相臨的夔州(今重慶奉節東)、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慶忠縣)和萬州(今重慶萬縣),又大大擴充了領土。第二年,唐朝廷封王建為蜀王,等於承認了他在兩川的地位。

朱溫稱帝的時候,派使者去見王建,想讓他歸附,王建沒有答應,反而四處散發檄文討伐朱溫,其實也是做做樣子,根本沒有出兵。幾個月後,在當年的九月,王建也學著朱溫的樣子在成都稱帝,建國號蜀,後來曾改為漢。為和以後孟知祥建立的後蜀區別,史稱前蜀。


為民做好事

王建在稱帝之後,也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蜀地下詔勸農桑,發展生產,命令官吏不得侵擾百姓,以使他們能安居樂業。政治上的成就來自于王建對文臣的重視和重用。他對於唐朝大臣的後代都予以重用,而且禮遇很重,屬下有人提出這樣有點過分,但王建卻說:“你們這些人見過什麼,當初我在禁軍時,負責宮門守衛,見皇帝對待翰林學士的態度比一般人的朋友關係還要親密,現在我對待文臣只是當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麼說過分呢!”因為禮遇文臣,所以對於他們的意見王建也經常聽從。對於鳳翔的態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屬將們見李茂貞的力量削弱了許多,就極力主張趁機奪取,王建問節度判官馮涓,馮涓說:“用兵要慎重,不能任意地消耗國力,使民遭難。現在梁晉爭雄,假如兩家以後合為一處,發兵攻蜀,即使諸葛亮再生也不能阻擋。而鳳翔是蜀地的屏障,不如與之和親通婚,無事就務農練兵,堅守疆界,有事則靜觀其變,待機而動,這樣可保萬無一失。”王建聽從了馮涓的意見,實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後來馮涓還勸諫王建,罷去了一些重賦。當時其他人不敢說,馮涓就趁一次給王建祝壽的機會獻頌表,表中先頌功德,然後再說百姓疾苦。王建看後讚歎道:“像君這樣忠諫,功業就沒什麼可擔憂的了!”接著王建便下令減輕了賦稅。

還有一次,王建登上興義樓,有個和尚挖出一隻眼珠獻給王建,王建感動得下令供一萬名僧人飯食相報。翰林學士張格阻止說:“小人無故自殘,赦免他的罪過已經是寬恕了,不應該再這樣重賞飯食,導致不良風俗氾濫。”王建聽了醒悟過來,就收回了成命。

憑藉著內部安定,以及地勢易守難攻,王建才能和後梁對峙,毫不示弱。後梁派使臣到前蜀,官文落款是“大樑入蜀之印”,將前蜀當夷狄等落後的少數民族對待,王建很生氣,後來朱溫被殺,王建派使臣去弔唁,在後梁辦喪事的時候也不忘報當初的一箭之仇,王建的落款是“大蜀入梁之印”。


兒子荒淫 前蜀滅亡

王建死時七十二歲,廟號高祖。他的兒子王宗衍繼位,即前蜀後主。後主不如王建,既奢侈又荒淫,每天和太后、太妃到大臣家裏遊玩,吃喝作樂,太后和太妃又經常賣官取財。後主喜歡豔體詞,還搜集二百首編成《煙花集》。有一次他見一個民女貌美,也不管人家就要出嫁強奪過來霸佔,然後賜給夫家帛一百匹,被奪走心上人的未婚夫氣得慟哭而死。

後唐李嚴出使前蜀,見蜀國衰敗,王宗衍荒淫無度,就回去建議攻打前蜀。結果郭崇韜只用了七十天就滅了前蜀,王宗衍獻城投降,後來也被殺于長安。

南漢高祖

亂世英雄劉陟建南漢


私生子的福氣

劉陟,稱帝後改了很多名字,有岩,有龔,還自己造了一個字,上邊是龍,下邊是天,和岩同音:劉龑。劉陟是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原是大食商人的後代,祖父遷到了閩地,後來因為經商又到了嶺南。他的父親劉謙在唐朝末年參加了廣州的軍隊,開始職務很低,後來被當時任南海節度使的唐朝宰相韋宙看中,不但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還在官職上提拔了他,後來,劉謙升任封州(今廣東封開)刺史,勢力逐漸強大,有兵上萬,戰船一百多艘。

劉謙死後,劉陟的哥哥劉隱繼承了父親的封州刺史之職,而且又有了大的發展,後樑封他為南海王,於是劉隱便成了兩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

劉陟是一個私生子,他的母親把他生在了外面,父親的正妻韋氏非常生氣,讓人把劉陟奪去,拿劍就要殺他,但一見劉陟長得很討人喜歡,又馬上改變了主意,把劉陟收為自己的兒子,將劉陟的生母殺死了。


特殊的身材

劉陟長大後身體魁梧高大,而且擅長騎馬射箭,武藝超群。身體也很特殊,像劉備那樣垂手能過膝。在很有成就的哥哥身邊,劉陟也很容易地便得到了要職,劉隱做節度使時,他當了副使,輔佐哥哥統治嶺南一帶。
唐朝末年,嶺南地區也是一片大亂,大小軍閥割據,戰爭不止,其混亂程度不亞于中原:

曲顥,割據在交州(今越南河內)。
劉士政,佔據桂州(今廣西桂林)。
葉廣略,佔有邕州(今廣西南寧)。
龐巨昭,割占容州(今廣西北流)。

此外,盧光稠佔據虔州(今江西贛州),他的弟弟盧光睦佔據潮州(今廣東潮州),他的兒子盧延昌佔據韶州(今廣東韶州)。再加上劉昌魯佔有的高州(今廣東高州),大小70多股勢力各自為政,霸佔一方。作為南海王的劉隱根本不能控制他們。

為統一嶺南地區,平定這些割據勢力,劉隱決定發兵攻擊,他將進攻的首要目標定在了韶州。但劉陟反對哥哥這麼做,他分析道:“韶州被盧延昌佔有,但他是依靠其父親的力量維持其權力,如果先打韶州,虔州肯定會發兵相救,這樣我們就腹背受敵了。因此,韶州不應力戰,而應智取。”


軍事謀略

哥哥沒有聽劉陟的話,領兵去了,結果不出劉陟所料,被打得大敗而歸。吃了虧的劉隱服了這個弟弟,乾脆將兵權交給了他,讓他領兵四處征討。劉陟改變了作戰計畫,將兵鋒先指向了弱敵,從易到難,一邊平定一邊擴充軍隊,最後基本將各個割據勢力平定了。

哥哥死後,劉陟繼承了哥哥南海王的職位。他繼續征服少數沒有平定的割據勢力,同時又向後樑稱臣,以換取中原政權的支持,以此表明自己是當地正統的合法政權。

但後來他聽說佔據吳越地區的錢留也被後樑封為吳越王后,非常生氣,對於南海王這個稱號也不滿意了,他惱火地說:“中原地區正是混亂時期,我真不知道究竟誰是中原之主,我佔有南海廣大領土,怎麼甘心到萬里之外的中原去向他們稱臣!”劉陟受朱溫稱帝的啟發,也有了登基的願望。


稱帝建南漢

在後樑貞明三年(西元917年),劉陟下令停止向後樑朝貢,在番禺(今廣東廣州)稱帝,建國號大越,第二年,又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稱帝后,劉陟為了穩定邊疆,與北邊的楚和西邊的南詔聯姻,鞏固了雙方的政治關係。他娶了楚王馬殷的女兒,封為越國夫人,後來又冊封為皇后。他把自己的女兒增城公主嫁給南詔王為妻。政治聯姻使南漢有了比較穩定的發展環境。

稱帝之後,劉陟繼承了哥哥的做法,厚待士人。唐朝被流放到這裏的大臣們的後代,以及為躲避戰亂而逃到本地的士人,都受到劉陟的重用。趙光胤被劉陟任命為宰相後,總以為自己是唐朝名門望族之後,在南漢任官是身不由己,因此情緒一直很低落,加上親屬在北方,所以言語之中總流露出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劉陟瞭解情況後,便讓人仿照他的筆跡寫了封信,然後派人到北方把他在洛陽的家屬都接了過來。趙光胤感激不已,從此全心全意地為劉陟處理政事。對於和他意見不一的人,劉陟也沒有生氣加害,而是想其他辦法解決。在他要稱帝時,王定保極力反對,劉陟便讓他出使荊南,然後進行稱帝,王定保回來見生米做成了熟飯,又發牢騷,又譏諷劉陟,劉陟並不往心裏去,只是有點得意地笑笑。

由於離北方政權較遠,劉陟和中原政權的關係並不密切,稱帝后和後樑一直沒有聯繫。等後唐滅掉了後樑,劉陟聽說其軍隊很強大,擔心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便派人到中原去探聽虛實,書信中自稱“大漢國主”,對後唐則恭敬地稱呼“大唐皇帝”,還說南漢已經派遣了使臣,正在準備大批的貢物,等秋天的時候就能送到了。使者回來後卻告訴劉陟,後唐內部政治混亂,大亂的跡象已很明顯,根本就沒有力量南下。劉陟聽了非常高興,就連本來就沒有派的進貢的使臣也不派了,與後唐的來往也停止了,言談之中還稱後唐皇帝為“洛州刺史”,諷刺後唐的疆域狹小。


做了皇帝不高興

雖然劉陟有點狂妄,諷刺後唐皇帝是洛州刺史,但同時他也總覺得自己做南漢的皇帝非常委曲,因為當地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劉陟的心裏很矛盾,狂妄裏面又夾雜著不少的自卑,所以他覺得做蠻夷之王不光彩,每當有北方人來時,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對人家說他的老家在咸陽,他不是當地人。

劉陟做皇帝比中原的皇帝更迷信,他非常喜歡《周易》,也經常算卦,年號的改變,以及名字的變動,原因都是算卦所致。遇到大事就拿出《周易》算一卦卜蔔吉凶,他改名為劉龔後,有個僧人說根據讖書所說,叫龔的人會滅掉他的南漢,於是他就根據《周易》裏的“飛龍在天”,自己造了個字,上龍下天,定發音為岩,以此為自己的名字。 後來楚王馬殷派兵攻打封州,守將打了敗仗,劉陟也趕忙拿出《周易》算卦,得到“大有”二字,於是把年號改成了大有,還大赦罪犯以求吉利。然後派大將蘇章領兵三千,增援封州,蘇章假裝戰敗誘敵深入,然後用鐵索鎖住了楚的戰船,全殲了楚軍,取得了勝利,劉陟聽到喜報,高興地摸了摸《周易》,對算卦更深信不疑了。

劉陟在位期間,轄境的南部發生了一件大事。在大有十年(西元937年),南漢的交州發生兵變,屬將皎公羨殺死了主管官員,割據一方,另一屬將吳權領兵攻打皎公羨,皎公羨便求救于劉陟,劉陟封兒子劉洪操為交王,然後領兵進攻吳權,結果被吳權打敗,劉洪操陣亡,劉陟只得撤兵。吳權從此佔有了交州,吳權建立的王朝即越南吳朝。所以,吳朝是從南漢分離派生出去的。


奢侈惡習

劉陟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是奢侈,在位晚期建造玉堂珠殿,極盡奢華,金銀珠寶,奇異珍玩裝飾其中,令人眼花繚亂。此外,他還非常殘忍,處死人時常用一些酷刑,如炮烙、截舌、灌鼻、刀鋸等,而且在行刑時,劉陟還喜歡觀看,見到殺人場面,看著受刑人痛苦地掙扎他竟高興得手舞足蹈,嘴裏還念念有詞,口水都流了出來,大家都以為是怪物投胎而生。這些酷刑給百姓帶來了災難。

劉陟死前對自己的兒子們很不滿意,說他的子孫沒什麼才能,南漢就像老鼠進了牛角,國運肯定會走下坡路。劉陟病死時54歲,在位共26年,廟號高祖。


不肖子孫賽阿斗

他的子孫果然像他說的那樣,不是殘忍便是荒淫。南漢中宗劉晟以殘忍出名,為保自己做皇帝,竟先後殺死十三個弟弟,殘忍至極。殺了弟弟後他又將其府第所有男的殺死,然後將女的納入宮中供自己淫樂。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讓人把瓜放在伶人的頭上,試試寶劍是否鋒利,結果瓜劈開了,人也被他殺死了。第二天要那個伶人侍奉,別人說昨天晚上已經死了,他又歎息不已。

南漢後主劉繼興不但繼承了先輩的奢侈,而且淫亂得無法用語言表達。他的後妃中有一個波斯人,長得光豔絕倫,而且和後主一樣喜歡淫亂,擅長淫亂,後主最寵愛她,大概是因為她臉色比較黑,所以賜名“媚豬”,後主不僅和媚豬淫亂,而且還招來一些不良少年,和宮女們一塊脫掉衣服,成雙配對,然後他和波斯女來回觀看取樂,還取名為“大體雙”。在殘忍方面,後主也不亞于劉陟,他用燒煮剝剔和刀山劍樹等酷刑來折磨犯人取樂。或者讓犯人和猛虎、大象決鬥,看犯人慘死的情景。

最後,南漢被北宋滅掉。後主投降後,趙匡胤沒有殺他。後主經常獻媚趙匡胤,以保性命。他用珠寶做成了“珠龍九五鞍”送給趙匡胤,趙匡胤給了他一百五十萬錢,但卻對左右侍臣們說:“他喜歡做巧工,而且習以成性,假如把這些辛勤的功夫用在治國上,怎麼會亡了國呢!”

後來,宋太宗要北伐時,設宴招待眾臣,後主也去了,極盡討好地說:“大朝的威名遠近聞名,四方的偽朝廷之主,沒多久便會都坐在這裏,臣是最先來的,希望以後做諸國降王的首領。”太宗大笑,重賞了他。比起阿斗來,他更進了一步,阿斗只是說樂不思蜀,他還想當降王的首領,劉陟如果知道了,不知道怎麼斥責這個不肖子孫。

閩太祖

閩國偏安建亂世桃園

亂世中的孝子兄弟
王審知,字信通,光州(今河南固始)人,他的五代祖曾做過固始縣令,後來一直到父親王憑都以務農為生。王審知的哥哥王潮在縣裏做小吏,二哥和他在家,在當地兄弟仨以勇武出名。在黃巢起義軍打進長安,各地起義不斷時,壽州人王緒也起兵打進了固始,然後擴充軍隊,發展勢力,聽說王潮兄弟很有名氣,便將他們招進軍中,任命王潮為軍校。

王緒因為兵少勢薄,為了站穩腳跟,他投靠了據守蔡州的秦宗權。秦宗權便任命他為光州刺史,然後讓他配合攻打黃巢起義軍。王緒恨他經常徵收賦稅,而且自己也不願意受他控制,就遲遲不肯發兵。秦宗權便興師問罪,王緒寡不敵眾,只好退出了固始,南下尋找發展機會。他們一直打到了福建境內,軍隊也發展到了數萬人,但這時內部卻發生了變故。

王緒趁亂世起兵,沒有什麼大志,雖然豪爽,但度量極小,加上當時有個術士對他說,他的軍中有暴亂之人,於是他便將長得魁梧的和有些才幹的人借機殺死,最後惹惱了王潮兄弟。

王緒率領軍隊到了漳州(今福建漳浦),藉口路險糧少,命令軍中不得攜帶老弱之人。當時只有王潮兄弟仨扶著老母親隨軍而行,王緒將他們叫去斥責道:“軍中都有法令,沒有無法之軍。你們違抗我的軍令不殺老母是不守軍法。”王潮兄弟齊聲說:“人都有母親,沒有無母之人,你為什麼讓我們捨棄老母!”王緒大怒,命人殺王潮的母親,兄弟三人擋住說:“我們侍奉老母如同侍奉將軍,你既然要殺我們的母親那就等於殺我們,請先殺了我們吧!”眾將士見狀,紛紛為他們求情,王緒只好作罷。

此事過去了,但王潮仍擔心日後被王緒再找藉口加害,於是就先下手了,他對先鋒說:“我們丟棄祖墳和家人來做強盜,原是被王緒所逼,現在他竟妄加猜疑,橫加殺戮,你我不知何時就要被他加害了,每天如此提心吊膽,大家怎麼能成事呢?”先鋒和王潮處境相同,聽後眼淚便流了下來,於是大家商議如何除掉王緒。他們挑選了幾十個心腹勇士,埋伏在竹林裏,等王緒一來,一擁而上將王緒拿獲,王緒不久便自殺了。

王緒一死,眾將一起推選首領,先鋒說王潮有勇有謀,而且殺王緒也是他出的主意,對大家有救命之恩,在先鋒的推舉下,王潮便當了軍隊主將。然後,王潮又整頓了軍隊,和得力的將領結拜,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又整肅軍紀,禁止將士騷擾百姓,搶掠財物。王潮兄弟孝敬母親,為了母親不惜以性命相爭,這就足以令將士們由衷地欽佩,在王潮的大力整頓下,這支軍隊沒有了其他軍隊的搶掠惡習,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因此所到之處大受百姓歡迎,贏得了民心。

王潮原來打算向西進軍,跋涉到蜀地去保護唐朝皇帝,還沒等出兵,便被當地百姓攔住了。當時的泉州刺史廖彥若橫徵暴斂,殘忍無道,百姓將士不堪忍受,但無人敢反抗。在王潮領兵經過泉州轄境時,軍民派張彥魯為代表,找到王潮,請求他帶兵驅逐廖彥若,救泉州軍民於水火之中。泉州的父老鄉親也攔在路中,帶來犒軍的牛和酒,流著眼淚懇求王潮為他們除去一害。

泉州當時是福建的一座大城,而且是個良好的港口,海上貿易發達,當地很富庶,見百姓這樣懇求,王潮便答應了。他順應百姓意願,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號,領兵包圍了泉州城。

泉州城牆堅固,加上廖彥若死守,一時難以攻下,但王潮有泉州百姓的支持,糧草供應充足,天時加上人和,圍困一年之後,王潮終於佔領了泉州,處死了廖彥若。

福建的觀察使陳岩也順應民意,任命王潮為泉州刺史。打下泉州後,王潮收編了泉州守軍,擴充了軍隊。他又減輕原來的賦稅,受到軍民的擁戴。站穩腳跟的王潮等待時機再擴大地盤。

駐守福建中心的陳岩臨死之前想讓王潮代他主持福建軍政,未等發出書信就死了,他的妻弟范暉奪取了政權。王潮不承認範暉主政,讓王審知進兵福州討伐。

福州城比當初的泉州更難攻,王審知圍攻了很長時間也沒奏效,而且傷亡很重。這時吳越援軍又將要逼近,王審知便請求退兵,王潮不准。王審知又請求援兵,讓王潮親自去督戰。王潮回信嚴厲地說:“兵盡添兵,將盡添將,兵將俱盡,吾當自來。”王審知見信,知道了大哥的決心,這也激發了他決一死戰的勇氣,他親臨前線,指揮將士一次次猛攻。消耗加上圍困,一年後,福州城終於拿了下來,因為城內糧草已盡,屬將殺了範暉,開城投降。

王潮將官署搬到了福州,又禮葬了陳岩,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陳岩的兒子,厚待其家屬。王潮的言行又贏得了福州的民心。佔領福州後,王潮已經有了福建的五個州,唐昭宗任命他接替了陳岩福建觀察使的職位,承認了他對福建的控制。

王審知被大哥任命為副使,他沒有一點驕橫之氣,因為他喜歡騎白馬,因此將士們稱他為“白馬三郎”。王審知很有度量,有過錯時被大哥責打斥駡也毫無怨言,這使王潮對這個弟弟異常信任器重。在王潮病倒後,沒有讓四個兒子主政,而是把軍政大權交給了弟弟王審知。

王潮死後,王審知想讓位給二哥,二哥說他沒有三郎功勞大,堅辭不受,王審知只好繼任,不久唐朝廷在福州建威武軍,任命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封他為琅邪郡王。朱溫建後樑之後,封王審知為閩王。一為籠絡他,二是用他牽制楊行密。王審知不管朱溫怎麼想,一直對朱溫稱臣納貢。即使楊行密佔據江淮地區,阻擋了進貢的通道,他也讓人走海上到達山東的登州或萊州,再到開封,沒有間斷。海上風浪很大,每次都有不少船出事,但王審知知恩圖報,不因這些困難而中止。和荊南搶奪他國進貢財物出名的高季興即高賴子比起來真是天壤之別。

造福福建 亂世桃園
李存勖滅掉了後樑,王審知便向後唐進貢稱臣,後唐也封了他官爵。

王審知對福建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當時的亂世,他治理三十年,使福建有了世外桃園之稱。在用人方面,他對士人極其恭敬,大加重用。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和楊涉之弟楊沂都被他招進幕府,參與軍政事務。

王審知還注意發展當地的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培養福建有才學的人。

王審知又讓他的侄子王延彬治理泉州,使海上貿易發達興旺起來,被人們尊稱為“招寶侍郎”。

王審知的節儉最讓人欽佩,他為屬下做出了表率,一次,他的衣服破了,就拿酒庫中的舊袋子來補,繼續穿在身上。有使者從南方回來,獻給他一個玻璃瓶,王審知玩了一會兒,就把瓶子摔碎了,他說:“喜歡奇異之物,這是奢侈之本,現在我摔了它,免得後代染上壞毛病!”

王審知一直沒有稱帝,有人勸他,他說:“我甯為開門節度使,也不做閉門天子。”百姓很喜歡他,有一次,雷電將海邊劈出一個優良港口,百姓們紛紛說這是王審知的仁政感動了上蒼。

王審知死後,他繼位的兒子們卻奢侈腐化起來。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在福州的西湖邊建了十幾裏長的樓閣,稱為水晶宮,經常遊玩不歸。王延鈞後來稱帝建立閩國,尊王審知為太祖。他的第二十八子王延羲在位時,達到了荒淫無度的地步,一是喝酒,二是淫樂。

一次,王延羲和群臣喝酒,大家都喝醉被扶走了,只有翰林學士周維岳還在旁邊陪他喝,王延羲問道:“維岳身體很小,怎麼這麼能喝?”左右侍者答道:“他喝酒有別的腸子,身體不用長很大。”王延羲很高興,讓人將周維岳揪到殿下剖腹看看他的別腸,旁邊有人勸道:“殺了維岳以後就沒人再陪陛下喝酒了。”於是又將他弄了回來。

在喝酒時,王延羲也不忘奢侈,他讓人將銀葉打造成酒杯,,賜給大臣飲酒,銀葉柔軟,他們稱之為冬瓜片和醉如泥,酒倒滿後,就沒法放下了,只能喝完後才能放下,群臣不勝酒力,因為喝酒出錯而被殺的人不計其數,

不但和大臣喝酒作樂,王延羲與皇后陳金鳳也經常在後宮裏飲酒淫樂。點上幾百支蠟燭,亮如白晝,喝酒時不擺桌子,讓幾十個宮女端盤子遞酒,喝到最後,他和皇后便裸體嬉逐取樂。他又讓人打造大床,放上長枕頭,攬著皇后和幾個宮女裸臥床上淫亂。他淫亂得不知如何是好,用水晶屏風圍住大床,他和皇后在裏邊淫亂,讓宮女們隔著屏風觀看。王審知為兒子們種了大樹,兒子們卻如此乘涼淫亂,絲毫不知珍惜。

王審知死後,二十年間有五個兒子掌權,但因為荒淫敗政,導致大亂,南唐趁機進兵,王延政無力抵抗,只得投降。閩國最終滅亡。

楚武穆王

馬殷建楚造福於民


亂世起家

馬殷,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他出身很特別,年輕時做木匠謀生,但在戰亂年代,木匠也不好做,他只好和許多人一樣也投軍從戎,到了秦宗權的軍中,成了秦宗權部將孫儒的一員偏將。

不久,馬殷便隨軍南下。當時秦宗權和楊行密正在爭奪淮南地區,秦宗權派弟弟秦宗衡率領孫儒、劉建峰等將領渡過淮河,攻打廣陵(今江蘇揚州)。孫儒由於不滿秦宗衡的指揮,就將他殺死了,然後自己掌握了軍隊,繼續和楊行密交戰。馬殷則跟隨劉建峰奉命到其他地方徵集糧草,供應大部隊。後來,孫儒也陣亡,所部大部分被楊行密收編。馬殷和其他將領便推舉劉建峰為首領,馬殷任先鋒,一起轉戰到江西一帶,佔領了洪州(今江西南昌)、鄂州(今湖北武昌)、潭州(今湖南長沙)等地,佔領了湖南的中心地區。唐僖宗封劉建峰為湖南節度使,馬殷為馬步軍都指揮使。

原來的湖南降將蔣勳向劉建峰要刺史做,被拒絕後便發兵叛亂,馬殷奉命前去鎮壓。在馬殷出征的時候劉建峰又出事了,劉看中了一個士卒的美貌妻子,與她通姦,被士卒發動兵變殺死。將士們商量後決定推舉行軍司馬張佶為帥,張佶說自己沒有帥才,才能比不過馬殷,讓大家以馬殷為帥。眾將同意了,派人到前線去迎回馬殷。


推舉為帥

馬殷當了主帥後,沒有辜負張佶的推舉,也沒有讓將士們失望。上任開始便將發動兵變的士卒處死,以肅軍紀。然後他派兵征討各地的割據勢力,時間不長便將湖南基本上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範圍,在湖南建立了一個獨立王國。

馬殷佔據了湖南後,又乘勢向外擴張,他將進攻方向定在了廣西。發兵前他派人招撫桂州的劉士政,但使臣被劉士政阻止在全義嶺前,於是馬殷派屬將李瓊領兵出擊。李瓊攻陷了全義嶺,又佔領桂州,俘虜劉士政,桂州也為馬殷所有了。

接著,馬殷又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北面。當時,楊行密派劉存攻打鄂州的杜洪,馬殷派秦彥暉領兵支援,因為鄂州是湖南的一個屏障,鄂州一失,湖南也就受到了楊行密的威脅。杜洪陣亡後,劉存進攻馬殷,馬殷便沿江佈防,埋下伏兵,將劉存殺得大敗,請求講和。秦彥暉反對說:“淮人很狡詐,他們這是想麻痹我們,絕不能聽信!”馬殷便回絕了,率軍水陸夾攻,劉存軍隊大敗,劉存也被殺。此後,嶽州(今湖南岳陽)也被馬殷佔領。

湖南的朗州(今湖南常德)當時被雷彥恭佔據,還沒有統一,雷彥恭趁人之危,在楊行密攻打杜洪,荊南派重兵相救時,他偷襲了荊南的中心荊州,掠奪之後還把城給燒了。得手後,他又和楊行密一起阻斷長江交通,斷絕了嶺南和北方的聯繫。馬殷和荊南的繼承人高季興聯合進攻朗州,幾年後終於平定,雷彥恭也被俘獲。


承認朱溫得楚王

在朱溫稱帝后,馬殷隨即宣佈承認,派人進貢以示臣服。朱溫則投桃報李,封他為楚王。

馬殷四處征討,以及承認中原政權,都是聽從了他的謀士高郁的計謀。最初,馬殷剛在湖南立足時,問高鬱穩定局勢以及以後發展的戰略,高鬱說:“荊南地域狹小,不足為患,南方的劉陟也只是想獨佔嶺南而已。東邊的楊行密是我們的死敵,以財物相送他也不會與我們和好。我們應當尊奉中原王朝,以成就我們的霸業。現在的做法應是恭奉朝廷,以求官爵,然後興農練兵,積蓄力量待機發展。”馬殷採納了高鬱的計策,對中原稱臣,然後借勢對抗周圍的敵對勢力,尋找機會擴大自己的地盤。以後楊行密幾次要他一起對抗朱溫他都堅定地回絕了,連在楊行密身邊任職的馬殷的弟弟被楊送回潭州,以示友好時,馬殷還對勸他的弟弟厲聲說:“楊王不尊敬天子,一旦朝廷發兵討伐,我們就會被連累,你不要再說了,免得招惹禍端。”

做了楚王,馬殷非常高興,因為這和實際的獨立王國沒有什麼區別。他又請求朱溫准許他設立天策府,任命官員。這對朱溫的帝位沒什麼妨礙,所以朱溫也順水推舟,做了個人情,還封他為天冊上將軍。馬殷於是開府設官,將他的楚地系統地管理起來。


保境安民 造福百姓

馬殷在湖南基本上實行的是保境安民的政策,和吳國的幾次戰爭也是對方先發動進攻的。對於北邊的荊南,馬殷也只進行了相當有效的戰爭。有一年,馬殷派大將王環領兵進攻荊南,王環連戰連勝,勢如破竹,幾乎要滅掉荊南了,但荊南高季興派人求和後,王環卻答應了,然後班師回來。馬殷責備王環為什麼不乘勝奪取荊南。王環卻說:“荊南處於中原和吳、楚、蜀之間,是個兵家激烈爭奪的四戰之地,我們不能奪取,應該讓他存在,作為我們的屏障。”馬殷聽了,馬上轉怒為喜,對王環的精闢見解非常佩服。

馬殷在湖南也採取措施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的賦稅。為此他下令百姓可以用帛代替錢交納賦稅,這樣做一舉兩得,一是減少了官吏加重賦稅的機會,二是促進了湖南的桑蠶業的發展。

馬殷還根據本地的優勢,將茶葉生產當做重要經濟作物來大量種植,以此加快地方經濟的發展。他採取措施鼓勵百姓種茶樹,制茶賣茶到中原地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他還在洛陽和開封以及襄州(今湖北襄陽)、複州(今湖北天門)等地設置了專門機構經營管理茶葉貿易,不但使百姓受益,楚國也充實了國庫。除了政府管理的貿易外,馬殷還允許百姓在境內自由經營茶葉,從而吸引各地的茶商紛紛到楚國來,然後再從中收稅。有了大量的茶葉,向中原進貢時也就不用珠寶珍玩了,進獻大量茶葉即可,這又節省了巨額錢財。

馬殷的經濟措施也很獨特,為了使本地產品能大量銷售出去,除了茶稅,他免掉了其他的稅收,使大批客商擁入楚地經商。商人來了,馬殷又進一步採取非常聰明的一項貨幣措施:他在楚國製造鐵錢流通,而且規定鐵錢對銅錢的兌換比例為一比十,而在楚國之外,鐵錢很不值錢,這就逼著客商們在楚國賺了錢後不得不換成其他楚國的產品帶走,這從根本上達到了促進本地產品銷售的目的。

楚國的經濟因此非常繁榮,馬殷對百姓也算做了不少好事。

後樑被後唐滅掉後,馬殷反應很快,他又宣佈承認了後唐,派兒子馬希范到洛陽進貢稱臣。馬希范很聰明,在李存勖狡猾地問洞庭湖有多大時,他就機智地說:“如果陛下駕臨此地,湖水也只夠飲馬用了。”以此暗示李存勖的後唐勢力強大。

李存勖聽了很高興,他又撫摸著馬希範的背陰險地說:“朕聽說以後馬家的政權要被高郁奪取,馬殷有你這樣出色的兒子,他高鬱怎麼會得逞呢?”馬希范記住了李存勖的這句話,回來之後便開始對付高鬱。

高郁對馬殷的政權立下了奇功,但他卻很狂妄自大,對馬希範也不怎麼恭敬。馬希范從中原回來後,為絕後患,就對高鬱下了手,也為以後自己繼位掃清道路,免受高鬱這樣的重臣的約束。馬希范先利用自己手中的軍事權力解除了高鬱的軍職,然後又假傳聖旨誣陷高鬱謀反,將他全族都處死了。


長壽七十九歲

馬殷這時年紀已經很大了,在被後唐明宗封為“楚國王”後,就把權力交給了兒子,自己很少處理政務了。但聽說有功的舊臣高郁被兒子殺死後,悲痛不已,捶胸大哭:“我又老又無能,竟然連自己的功臣都沒能保住,事到如今,我也沒多少陽壽啦!”

馬殷在他79歲的時候撒手西去。後唐明宗罷朝三天來悼念馬殷這個忠於後唐的臣子,還下詔說:“馬殷的官爵已經很高了,沒什麼更高的官爵相贈,就贈他個武穆的諡號吧。”在封建社會,這個諡號極少有人能得到,評價是最高的,像嶽飛死後得的就是這個諡號。

馬殷死後,兒子馬希聲、馬希範等相繼掌權,馬希聲遵從父親的遺命,不再稱楚國,而是降低規格,恢復了節度使的稱號,將楚政權延續了二十一年,最後,馬希萼投降了南唐,十國之一的楚國正式滅亡。

吳越武肅王

留下警枕故事的吳越建立者錢鎦

原是販鹽的無賴
錢鎦,字具美,或巨美,小名婆留,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家裏世代以種田打魚為業。

錢鎦年輕的時候,和五代十國時期許多人一樣不喜歡下地勞動,而好練拳腳,在鄉里行俠仗義,但鄉親們卻把他當無賴看待。後來他又販賣食鹽,做過盜賊。唐朝末年,浙江西部的偏將王郢也率部作亂,當地的另一個將領董昌便在鄉里招兵討伐王郢,錢鎦因為在鄉里頗有名氣,被董璋招進軍中,任命為偏將,他跟隨董璋征討王郢,立下了戰功。

作戰有勇有謀

擊潰了王郢,黃巢的先頭部隊又進入了浙東,逼近臨安。錢鎦當時已是董璋手下的一員驍將,他對董璋說,因為敵我眾寡懸殊,所以只能智取。他帶領二十名勇士在山谷中伏擊了敵方的先鋒部隊,殺死數百人。然後他將部隊佈署在一個叫做“八百里”的地方,告訴路旁的一位老婦人,如果後邊有人問,就說臨安兵駐守八百里,黃巢的部隊到了後,不知道八百里是地名,以為是駐兵有八百里之遠,就說十幾個士卒都不能敵,何況是八百里的軍隊,趕忙撤兵走了。錢鎦一戰而聲名遠揚。

董昌在保衛家鄉的戰鬥中逐漸地擴大了實力,控制了杭州一帶的八個縣,然後他在每個縣又招募一千人建成一都,組成了他的“杭州八都”,讓剛剛出名的錢鎦做了統帥,即都指揮使。

當地的割據勢力並不是僅董昌一人,為擴充地盤,各派難免發生磨擦,越州(今浙江紹興)的觀察使劉漢宏和董昌隔著錢塘江對峙,想吞併董昌的部隊。錢鎦奉命領兵渡江出擊,他把部下化裝成劉漢宏的部隊,摸進了對方的大營,大敗劉漢巨集,劉漢巨集換上廚師的衣服才趁亂逃走。唐僖宗派使者調解,但雙方都拒絕了,可見,當時皇帝的權威有多麼小。後來,錢鎦在準備充足之後,領兵直搗越州,劉漢宏兵敗被殺。董昌於是進入越州,繼承了劉漢宏的職位,而錢鎦則做了杭州刺史。

隨著力量的壯大,錢鎦也想進一步擴充實力。正好當時淮南地區混亂不止,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守將周寶被屬下薛朗趕了出來,錢鎦趁機支援周寶,派兵攻佔了潤州,俘獲薛朗並將他處死。然後又派自己的弟弟奪取了蘇州等地。

錢鎦在軍事擴張的同時非常注意培養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武部下,武將有成及、阮結和顧全武,謀士有皮光業和羅隱等,錢鎦還和武將成及結親,拉攏將領。


師出有名 討伐董昌

錢鎦為董昌攻城掠地,擴大勢力,董昌逐漸飄飄然起來,在道士應智等人的唆使下,竟稱帝建立了大越羅平國,錢鎦見時機來臨,便向唐朝廷舉報了董昌的反叛之事,唐昭宗便下詔罷黜董昌的所有官爵,封錢鎦為彭城郡王,讓他用浙江東道招討使的名義討伐董昌。

得到了正統皇帝的任命,錢鎦發兵征討董昌,但在交戰前,他為向將士表明自己不是為私仇興兵,不是忘恩之人,先派人到城裏勸董昌投降。董昌手下的精兵都被錢鎦統領,越州城內的守軍根本無法和錢鎦決戰,董昌便使出軟的一手,先向錢鎦謝罪,又獻出二百萬錢犒軍,還將原來勸他稱帝的道士應智等人交出,讓錢鎦處置。錢鎦見董昌如此態度,也無法再下令攻城了,因為屬將和他一樣也都是董昌原來的部下,強令攻城反倒讓人說他忘恩負義。錢鎦聰明地下令撤兵,靜觀事態的發展。

錢鎦的軍隊一走,董昌不知趣地又打出了皇帝的旗號,派兵固守關口,並向楊行密乞求救援。錢鎦見此,又回師再攻越州,不再給董昌喘息的機會。但由於楊行密發來救兵,錢鎦和董昌以及楊行密的援軍連續打了幾年,終於利用其內部矛盾,徹底打敗並活捉了董昌,董昌在被押送杭州的路上跳水自盡。


佔據浙江 為民謀福

董昌一滅,錢鎦便擁有了浙江地區。唐朝廷對掃滅董昌的大功臣錢鎦大加封賞,除了鎮海和鎮東兩個節度使外,還封錢鎦為越王,後又改封吳王,還賜他免死鐵券。

錢鎦經過奮鬥,終於出人頭地,他風風光光地回到了原來很多人把他視為無賴的家鄉。把老家的房子修得異常豪華,還把家鄉的名字改成了衣錦鄉,把家鄉的石鑒山改成衣錦山,就連他小時候常玩的樹也封為衣錦將軍。在眾人誇獎錢鎦的時候,他的父親卻躲了起來,錢鎦趕忙下車去問原因,父親說:“我們家世代以打魚種田為生,從沒有這麼富貴。你現在發跡了,但卻三面有威脅,我不願見你,是怕將來你把災禍帶回來。”錢鎦哭了,父親的一番話讓他猛醒過來。從此不再講究排場,將精力用到為民謀福利方面來。

在為民謀福方面,錢鎦最大的功績就是造了捍海石塘,這使兩岸的百姓免遭錢塘海潮的襲擊,同時也為兩岸的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建造的時候,錢鎦親自指揮監督,因為海潮太大,晝夜猛烈地沖刷著堤岸,一般的河堤無法築成。錢鎦便發動百姓想辦法,最後,將高大的竹子劈開,然後編成巨大的竹籠,再往竹籠裏裝上巨石,放進水中阻擋海潮,護住河堤。又砍來山中的幾丈長的大樹,打入岸邊的水中,前後樹立了九排,終於擋住了瘋狂的潮汐,時間長了,沙土堆積下來,又進一步穩固了河塘。關於錢鎦修捍海石塘的故事,流傳最廣的是錢鎦射潮。在修造的過程當中,因為海潮太大,為了增加大家的信心,錢鎦命五百名硬弩手在岸邊站成幾排,一齊向潮頭射箭,結果潮頭馬上落了下去。這也許是巧合,但百姓們就認為是神靈在保佑他們修石塘,射潮確實鼓舞了軍民一心修塘的鬥志。


雅號“海龍王”

錢鎦的功勞從歷史上一直流傳下來,後來,兩浙地區的人民記不得了錢鎦的真名,但他的“海龍王”的雅號卻都知道。

錢鎦為了使修好的水利設施得到經常的護理,又專門設置了都水營使,來管理各項事務,都水營使手下有撩淺軍,專門用來治河築堤,百姓遇旱時便運水種田,有澇時就將水引出農田。錢鎦的措施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在軍事上,錢鎦沒有像中原政權那樣四處征討,擴充領地,而總是向中原政權稱臣,以此作為和周圍割據勢力抗衡的資本。不管中原由誰主政,他都納貢稱臣,以換取其支持,從而保持本地的安定。後樑剛建立時,朱溫為回報錢鎦尊他為中原正統皇帝,封錢鎦為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朱溫稱帝時有人也勸錢鎦和朱溫斷絕關係,登基稱帝。但錢鎦卻笑了笑說:“我怎麼能再學孫權呢!”他還是站在了朱溫一邊,共同對付楊行密。他一直向朱溫進貢,後來吳國攻佔了虔州(今江西贛州),錢鎦在陸地上進貢的道路被切斷,他仍然命人走海路,很認真地盡這份義務。

後樑被後唐滅掉後,錢鎦又派出使者到洛陽進獻貢物,同時請求後唐賜給金印,承認他的地方政權。後唐的大臣們都認為錢鎦的要求太過分了,主張拒絕他,但李存勖還是從大局著想,答應了錢鎦的要求。錢留於是就自稱吳越國王,他住的地方稱為宮殿,處理政務的地方叫朝廷,雖然沒有稱帝,但許多制度和皇帝基本相同。

錢鎦一直活到了八十一歲,在五代時期的皇帝中算是壽星了,不知和他委曲求全保境安民的做法是否有關係。臨死的時候他還不忘叮囑兒子們:“你們一定要善事中原政權,千萬不要因為中原政權更替頻繁而改變這個治國的大方針。”

錢鎦還很喜歡詩,不但和有才的人交往,重用才子,而且自己高興了也寫上一兩首。羅隱是當時有名的才子,詩名遠揚,錢鎦錄用他為自己的參謀。羅隱是個恃才自傲的人,就是對錢鎦也不客氣,有一次,羅隱用詩來譏諷錢鎦小時候曾經騎牛的事,意思是說他出身微賤,錢鎦毫不在意,仍然和羅隱談笑自如。錢鎦回家鄉時寫過一首《還鄉歌》:“三節還鄉兮掛錦衣,父老遠來兮相追隨。牛鬥無孛人無欺,吳越一王兮駟馬歸。”雖然充滿了誇耀自己衣錦還鄉的意思,但還是有些文才的,比其他的皇帝和軍閥們強了許多。在錢鎦的影響下,子孫們也都有些才華。


警枕故事警示後人

錢鎦還有一個很受人推崇的關於警枕的故事。他從小就在軍隊中長大,夜裏從未上床睡過,太困了就枕著一個小圓木睡覺,有時枕一個大鈴鐺。睡著後一翻身圓木或大鈴鐺便會把他弄醒,所以他將這種枕頭叫做“警枕”。另外他還在寢室裏放了一個粉盤,在裏邊記下一些要辦的事,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他老年。有時他睡得正酣,如有緊急情況,他讓侍女拍響窗戶紙便能叫醒他。他還經常將銅丸扔到牆外邊,提醒打更的人。有一回他偷偷出城,半夜裏回來叫城門,守城官不給他開,說:“就是大王來了也不能開。”他只好從別的門進去,第二天,他叫來守城官,重賞了他。可見錢鎦的警惕性是很高的,賞罰也很嚴明,這也許是他作戰經常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李煜

公元975年的十一月末,天空晦暗,烏雲低垂,寒風透骨。細雨夾雜着雪花籠罩着灰蒙蒙的金陵(今南京)城,使這個江南第一名城失去了往日熱鬧繁華的景觀,讓人壓抑、窒息。在揚子江和秦淮河的交匯處,船桅林立,戰艦密集,一隊隊荷槍持矛的士兵威武地站立船頭。隱約可看出,桅杆頂梢懸掛着寫有「宋」字的牙旗。原來,這是宋軍剛剛一舉踏平了南唐王朝,滿載被繳獲的金銀財寶、古玩書畫、圖籍經卷等戰利品,還有被俘的南唐王公貴戚、朝廷要員、嬪妃宮女,整艦待發。當然,已做了俘虜的南唐後主李煜也在其中。

昔日天下主,今日階下囚。人間事地覆天翻,無可預料。李煜站在船頭,望着向東浩浩流去的江水,心中感到無限的悲愴。痛苦、懊惱、悔恨、絕望,什麼滋味都有,他意識到這一走永遠就不會再回來了,他要同美麗的金陵城永別了。想到這裡,他不禁黯然淚下,低聲吟出了一首悲哀淒涼的詩: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雲籠運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

李煜的一生悲劇與喜劇交互演出,最後以悲劇告終。他不僅是個風流君王,更是一代詞宗。作為君主,他是失敗的,愚不可及;作為詞人,他卻是了不起的,尤其是亡國後,在三年的實際囚禁生活中,他用生命蘸着淚水,寫出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絕句,把感傷詩詞的寫作藝術推到了前無古人的境界。

南唐從先主李昪於公元937年立國到李煜975年降宋,只歷經三代,是個短命的王朝。李煜及其父祖生活的時代是個特殊的時代,此時的中國社會正是由統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即將走向統一的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大勢瞬息萬變,群雄逐鹿,刀光劍影,武力爭雄。中原大地,長江南北,到處都是烽火連天,餓殍遍地。史載,中州腹地「魚爛鳥散,人煙斷絕」;黃河兩岸「里邑荒廢,悉為榛莽」。人民期待安寧的生活和短暫的和平。

南唐的創建者是李煜的祖父李昪。李昪,字正倫,因出生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又被稱為「彭奴」。李昪早年家境貧寒,父母早亡,六歲就成了流浪兒,由唐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收為養子,後又成為楊的部將、「三十六英雄」之一徐温的養子,李昪從此改姓為徐名佑誥。知誥讀書用功,才華出眾,九歲就寫出了不同凡俗的詩句: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樽前不盡心。

知誥對徐温唯命是從,極盡孝道。有一次徐温外出,心煩意亂,遂拿起手杖朝知誥出氣,但知誥毫無怨言。待徐温回府,見知誥在門前跪迎,徐温深受感動,認為這個養子勝過親生兒子,對他另眼相看,厚愛有加。成年的知誥文武雙全,胸懷大志,決心成就一番事業。

說起南唐,不得不追溯它的前身──十國之一的吳。吳與南唐瓜葛難分,李昪與吳的創建者楊行密衣鉢相承。唐末,楊行密乘藩鎮混戰,皇室式微的亂世,佔據了以揚州為中心的江淮地區。唐乾寧四年(897年),楊行密大敗進犯的朱温名將龐師古、葛從周,站穩了腳根。902年,朱温鑒於已無法控制羽翼已豐的楊行密,就索性封他為吳王。919年,楊行密次子楊隆演宣布自己稱帝,改元武義。徐温身懷異志,圖謀篡吳,自己出鎮戰略要地金陵,令其子徐知訓留守揚州,在吳朝廷輔政,伺機裡應外合,取代吳國。由於徐知訓專橫暴虐,凌侮諸將,為部將朱謹所殺。於是當時已升為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的徐知誥乘機渡江,赴揚州執吳政。937年,徐知誥在心腹將士的擁戴下,演了一場強制吳帝楊溥「禪位」的逼宮戲,自己稱帝,建都金陵,國號齊,改元升元。為了穩住江山,兩年後,他又煞費苦心地附會祖宗,與李唐王朝賡續家譜,自稱是唐室後裔,復易姓更名為李昪,並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由孤兒至將帥並最後成為皇帝的李昪,是十國當中少有的極為傑出的政治家。他自幼生長在金戈鐵馬之中,深知戰爭對社會的危害,所以他俟成為一國之主,就堅決反對戰爭,決計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941年,吳越京城發生特大火災,宮室、府庫全部焚燒殆盡,吳越王也驚悸而死。此時,南唐群臣力主趁火打劫,慫恿李昪進兵杭州,但他堅決反對,說「橫生屠戮,朕所弗忍」,「救災睦鄰」方為「治古之道」。因此,他不僅沒有出兵,反而資助吳越大量財物,幫助吳越重建京城。另外,他還節儉勤政,選用人才,勸課農桑,勵精圖治,僅五六年的時間,南唐就成為十國之中的佼佼者。

南唐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因服丹藥中毒去世,長子李景通(後改名李璟)繼位,是為中主。在李景通兄弟五人中,論文學才賦,非景通莫屬。他七歲時就寫出了構思精巧的傳世佳句:「棲鳳枝梢猶軟弱,化龍形狀已依稀。」他不僅精通詩詞,還擅長書法,楷、草、隸、篆四體皆佳。但自從當太子起,他就對齊家治國平天下毫無興趣,天天徜徉於詩詞歌賦、音樂舞蹈之中,最喜歡與樂部宮妓在一起吹拉彈唱。他年輕時雖然也習過武,騎馬射箭也算可以,但他習近文儒,對軍旅生活十分厭惡。他留戀在廬山的讀書生活,曾希望隱居一生,不涉時事,只是因為被迫召去繼位,才斷了這個念頭。當皇帝不久,他就對那單調乏味的例行公事不感興趣,甚至想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弟弟,三五天才上一次朝是常有的事。李璟還一改烈祖勤儉治國傳統,崇尚奢侈豪華生活,增加百姓租稅,導致國內暴亂四起。從保大三年(945年)到保大十一年(953年),南唐多次對外用兵,建效甚微,損失慘重。此時,後周在世宗的經營下,迅速強大起來,對南唐虎視眈眈,而李璟卻一廂情願打算永遠休兵。他斥退忠良,任用佞臣,國勢一天天衰退。保大十三年(955年),後周世宗下詔進軍南唐,南唐軍節節敗退。在後周強大的軍事威懾面前,李璟表示願意取消帝號,改稱藩王(後又改稱南唐國主),割讓江北全部領土,進貢方物,甘心作後周的附庸。這樣,李昪辛辛苦苦經營二十多年的帝業,傳到李璟手中就斷送了。

李璟曾經把他的弟弟景遂立為皇太弟,想傳位給他。景遂不願居儲位,在後周世宗大兵來攻時,要求率軍出征抵抗。李璟只好應允,而立自己的兒子弘冀為太子。弘冀嫉賢妒能,設計毒死景遂。其後不久,弘冀病死。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將國都南遷洪州(今江西南昌),同時立李煜(原名從嘉)為太子,留金陵監國。這年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嗣位。以上就是李煜嗣位前的南唐概況。

李煜於公元937年七月初七乞巧節,誕生於金陵城裡一座豪華王府中。他的父親、皇太子景通又喜得貴子,高興非常。乞巧節是個吉利日子,為祝願兒子終生幸福,萬事如意,乃給新生嬰孩取名為「從嘉」。

從嘉的幼年是在幸福中度過的,祖父李昪勵精圖治,國力強盛。但在他七歲剛剛懂事的時候,也就是升元七年(943年),祖父溘然長逝,父親景通繼位。理所當然,從嘉及他的兄長們自然就成了皇子。後來其兄弘冀被立為太子,而弘冀猜忌嚴刻。為免遭殺身之禍,從嘉自少年起就只潛心於文章典籍、琴棋書畫。他自甘寂寞,把功名利祿視作身外之物。「思追巢(父)許(由)之餘塵,遠慕(伯)夷(叔)齊之高義」,是他青少年時期的理想和信條。他喜歡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生活,憧憬終生隱居世外桃源,以擺脫塵世間的一切煩惱。為此,他曾自號鍾隱,別號鍾山隱士、鍾峰隱居、蓮峰居士、鍾峰白蓮居士等,以明心志。有時他甚至想皈依佛門,去過那種晨鐘暮鼓、清心寡欲的生活,他在一首七律《病中書事》裡寫道:病中堅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月照靜居惟搗藥,門扃幽院只來禽。庸醫懶聽詞何取,小婢將行力未盡。賴向空門知氣味,不然煩惱萬途侵。

但是,從嘉並沒有因此去過那種隱居生活或循入空門,這可能是他的皇家生活並不能完全憑自己好惡而行事的緣故吧。為了避免禍起蕭牆,他只以書為友,廢寢忘食地徜徉在詩詞、歌律、音樂、繪畫、書法之上。只有在這個廣闊的天地裡,他才直正找到了歡樂和自由,在精神上尋覓到了歸宿。父祖兩代皆鄙武尚文,廣開學館,搜羅文物古籍圖書,使南唐的文化事業在五代十國之中發展到了頂峰。

從嘉繼承先志,在書法方面,初學柳公權;繼而揣摸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陸彥遠諸名家;最後溯源於魏晉書法大家鍾繇、衛鑠、王羲之。他常以能深悟女書法家、王羲之的業師衛鑠書法的神韻而自鳴得意。他善博采眾長,為己所用,又善於推陳出新,獨運匠心,終於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金錯刀」體書法。他對於這種「作顫筆擺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陽剛美與陰柔美相結合的書法,可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出神入化,小大由之。有時書寫斗方,竟可棄筆不用,卷帛而書,用筆結構盡如人意,世稱「撮襟書」。從嘉平生喜作行書,落筆瘦硬,風骨嶙峋,被後人讚喻為「倔強丈夫」。他的書法手跡,曾在世間盛傳一時,直到南唐滅亡一百五十多年後,宋徽宗詔令編撰《宣和書譜》時,內府還收藏有他的行書墨帖二十四種,可惜歲月迢迢,滄桑迭變,今無一倖存,鮮為人知,使後人無緣一睹風采。從嘉不僅是位書法家,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的書法理論作品有篇傳世,一是《書述》,專論書法的風格、流變和基本要領;二是《書評》,評論幾位著名書法家的得失長短。他見解獨到,持論得當,發前人之所未發,為書法理論傑作。

繪畫方面,從嘉亦頗有建樹,而且書畫同體,風格如一。他作畫題材很廣,山水人物,花木蟲鳥,無不涉獵。花木之中,墨竹尤精。他揮毫畫竹,亦如握管書寫「金錯刀」體字,取遒勁與顫曲交融技法,從根到梢,一一勾勒,老幹霜皮,烟梢露葉,披離俯仰,宛若古木,筆鋒凌厲,狀如削玉,神韻清爽不凡。後人品評,稱其畫法為「鐵鈎鎖」。他作畫不拘一格,有的莊重嚴謹,如工筆觀音羅漢;有的詼諧灑脫,如寫意戲猿游蟹,或莊或諧,均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他的繪畫作品,據《宣和畫譜》載,到北宋末年還藏有九幅,但這些作品未能傳到今天,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至於從嘉的詩詞,尤其是他的詞,則更令人嘆為觀止,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不朽的地位。下面隨着對李煜生活及事蹟敘述的展開,讀書可同時欣賞到他那美妙的傳世佳句。

那麼,生活中的從嘉是怎樣的呢?幼年和少年的經歷及特殊的生活環境,使從嘉養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成年後,他對政治仍不感興趣,繼續專心於詩詞書畫之中。保大十二年(954年),從嘉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一年他剛好十八歲,按古代早婚風俗,他已到了男大當婚的年齡。於是,他與南唐開國功臣周宗的長女俄皇喜結伉儷。俄皇是位非常漂亮的女子,她丹眉鳳眼,朱唇皓齒,冰冗玉膚,如出水芙蓉。在從嘉的眼裡,俄皇儼然就是傾國傾城的絕代美人西施轉世。更重要的是俄皇不但秀美,而且「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至於彩戲奕棋,靡不絕妙」。這樣,她同善詩詞、通音律、精書畫的從嘉可謂高山流水,情投意合,相互尋找到了才藝和感情上的知音和伴侶。二人初次見面時,從嘉就為俄皇迷住了,恨不得馬上就能同她在一起。為此,他曾以詞代箋,贈她一首《長相思》:雲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婚後,二人感情更深,卿卿我我,纏纏綿綿,如膠似漆,形影不離。俄皇成了從嘉感情上的全部寄托,不容許俄皇離開他一步,否則他會感到無限的空虛和失落。他們在宮中盡情地享受人生的快樂,有時竟像兩個無拘無束的小孩。有一次,俄皇在酒後似醉非醉地揮動着被酒跡沾污的羅袖,信手摸過一根繡線放在嘴裡,向從嘉頻送秋波,最後頑皮地將濡濕的紅絨線唾向從嘉。一年中秋,俄皇省親未歸,他痛苦非常,寫了一首《長相思》,遙寄思念: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帘風月閑。

俄皇與從嘉的結合,使從嘉原來苦悶憂悵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二人朝夕切磋,技藝不斷長進。俄皇最精琵琶,據說聽了她的演奏,無不有餘音繚繞、三日不絕之感。俄皇還善於作曲。一個雪夜,二人飲酒作樂,酒酣之際,俄皇讓從嘉起舞。他說:「你要能馬上創作一首新曲,我就隨曲起舞。」俄皇並不推諉,口不停歇,筆不停書,頃刻譜成一曲,起名《邀醉舞破》;又立就《恨來遲破》一曲。最能顯示俄皇才華的是她復原了已失傳二百年的《霓裳羽衣曲》。這支大型舞樂,是禮讚大唐開元、天寶盛世的太平法曲,流行於唐中期。後來因為戰亂,留傳下來的曲子殘破不全;更因時間太久,這支優美的旋律幾為人所淡忘。俄皇憑借殘譜及自己的音樂天賦,用琵琶反復彈奏,終於把它續補完整。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蹟。

從嘉繼位後,改名李煜。俄皇被封為周后,二人恩愛如初,感情益深,但命運對每個人並非都是那麼恩惠。在他們婚後的第十個年頭(964年),俄皇突然一病不起,久治不癒。李煜心急如焚,想方設法療救。他噓寒問暖,審藥查食,關心備至。為喚起俄皇對往事的懷念和留戀,祝願她永葆青春年華:玉樹後庭前,瑤草妝鏡邊;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圓。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長少年。

然而天公不作美,禍亦不單行。有一天,他們四歲的小兒子在佛堂模仿宮女們為俄皇祈禱,忽然一隻大貓竄上高懸的玻璃燈,那盞燈繫得不牢,同貓一起墜落在地上,砰然作響,嚇得小孩子失魂落魂,隨後竟一病不起,驚悸身亡。消息傳出後,俄皇病情急轉直下,沒過幾天便溘逝了。俄皇的去世,使李煜痛苦不堪,為了表達對愛妻的思念,他親臨靈堂哭祭。深夜,他作五律一首,以誌紀念嬌妻和愛子: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消心裡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猶殘藥,香奩已燃塵。前哀將後感,無淚可沾巾。又作《採桑子》詞一首,希望能與心愛的俄皇在夢中再次團圓,令人悲歎: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徘徊,細雨霏微,不放雙眉時展開。  綠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可奈情懷,欲睡矇矓入夢來。

李煜對俄皇的思念是真,但畢竟俄皇年長色衰,容顏再也比不上妙齡少女;加之俄皇長期病魔纏身,形容枯槁,再也無法滿足李煜的要求。就在此時,又一位美麗絕世、多才多藝的少女走進了李煜的生活,使李煜很快就恢復了以前的浪漫情調。

在後周強大的軍事威脅下,中主李璟膽小怕死,認為金陵太不安全,決定遷都洪州。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故。第二年,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取代了七歲的後周恭帝小皇帝柴宗訓,篡周建宋。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二月,李璟遷都洪州,並以李煜為吳王、知政事、居東宮、留監國。遷都後,文武百官紛紛上書要求重回金陵。無奈,李璟只好同意。然而,剛剛準備上路,李璟就一病不起,六月,李璟駕崩於南都長春殿,時年四十六歲。李煜在金陵繼立為國主,並行了金雞頒詔的大禮。這年他已二十五歲。

對李煜來說,歷史同他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如果這位才華橫溢的公子只是舞文弄墨,寫寫詩,填填詞,說不定會有更大的成就。但命運並未給他這樣的安排,他卻做了江南的國主,而且是「生於末世運偏消」的皇帝。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即便是雄才大略的英主,也難挽狂瀾於既倒,扭轉這半壁江山岌岌可危的頹勢,更何況李煜是個既無計謀又無戰略的文人!

就當時的形勢看,南唐仍控制着長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區,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人力充足。如果政策得當,勵精圖治,中興南唐固然着實不易,但與趙匡胤抗爭較長一段時間還不成問題的。但正如趙匡胤所嘲諷的那樣,李煜只能算是一個好翰林學士,卻不是一個好的君主。他不思振作,而是竭盡全力曲意奉承趙宋,只求做宋的藩屬國,能讓他保存這半邊江山,做個偏安江南的美夢。但是,李煜畢竟是一國之主,他又不甘心徹底歸順宋朝,而是希望通過大量供奉和小心周旋,感動宋廷不再飲馬江南,求兩國相安無事。當然,這一方面說明李煜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更說明他的無知。試想看,這樣一個文儒怯弱的國主哪是趙匡胤的對手?

李煜嗣位慶典的消息傳到汴梁,趙匡胤傳旨召見南唐常駐北宋京城的進奏使陸昭符,嚴厲責問李煜為何超過罪臣的禮儀而用金雞頒詔之禮。能言善辯的陸昭符說:「伏乞陛下息怒。南唐乃中原屬國,國主嗣位,大赦境內,安敢動用金雞?只能另用怪鳥。國主所為不能稱金雞消息,只能稱怪鳥消息。此等小事,陛下何需介意?」趙匡胤聽了這奴顏婢膝的話,頗覺可笑,也就不再追究。

這樁關於金雞與怪鳥的消息傳到金陵,更加重了李煜的精神負擔。他憂心忡忡,夜不能寐,生怕宋廷興師問罪,馬上派大臣馮延魯入宋進貢,以求暫時偏安。這次進貢,共金器兩千兩,銀器二萬兩,紗羅繒綢三萬匹。李煜親自草擬和撰寫《即位上宋太祖表》,歷述自己無才無德,全賴父兄庇蔭,即位乃逼不得已,而非己意;江南得有今日,全靠中原遺澤,陛下登極以來,江南受益尤深;今微臣襲位,定恪守先君遺訓,竭盡為臣之道,奉朔稱號等禮。另外,為了表白「以小事大」的虔誠,李煜在政治上進一步降格,徹底奉行藩臣禮儀,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各級官員依次普遍降級,下書不再稱「詔」而改稱「教」;會見宋使,要脫掉天子的黃袍,改服臣子的紫袍,已封為「王」的李氏子弟一律降為「國公」。

李煜畢竟是精通文墨之人,他知道要阻止宋太祖南下是不可能的,多少也要做些準備。於是他下令築城聚糧,準備固守;又派能言善辯的徐鉉出使汴京,想以他的口舌說服宋太祖。徐鉉責問太祖:「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太祖欣賞他說話坦直,讓他把話說盡。徐鉉從容地說:「李煜以小國服待大宋,好比孝子服侍雙親一般周到,從來沒有什麼過失,有什麼理由出兵南下呢?」宋太祖無言以對,強詞奪理地喝道:「你南唐到底有罪無罪這無所謂,你說李煜與我好比子之於父,請問,父子可以是兩家人嗎?天下本是我趙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還有什麼好爭辯的呢?徐鉉只能黯然而退。

李煜不是個政治家,不思振作,更無意中興南唐。以珠寶金銀財帛換取殘喘苟延的時間,已成為李煜當時對宋的基本國策。南唐對宋實行無休止的獻納,幾乎到了無事不貢的地步:每逢宋廷出師克捷及嘉慶之事,必遣使犒師修貢;其大慶節日更以辦宴為名,別奉珍玩為獻;吉凶大禮,皆別修貢。李煜就是用這些貢物企圖換取自己的苟安。

上文說到李煜與大周后俄皇感情甚篤,被後世傳為佳話。實際上,在俄皇病重時間,李煜就同另一位妙齡少女熱戀上,二人並坐於花前月下,同眠共宿於宮中密室。這少女不是別人,正是俄皇的胞妹,後來被立為皇后的小周后(可惜史書佚其名)。李煜為她作了幾首《菩薩蠻》,描述了他與小周后恩愛的情景,其中一首: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劃袜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晌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此首寫李煜約小周在畫堂南畔偷情約會,害得年輕膽怯的小周后,在深更半夜,手提金絲縷鞋,心驚膽戰地到花香飄逸的幽徑赴約,直到撲到他的懷中還在瑟瑟發抖。小周后被正式立為皇后以後,二人更肆無忌憚地過起了朝朝歌舞、夜夜宴樂的奢侈生活。由於小周后也精通詩詞歌律、琴棋書畫,而且「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靜」,有傾城之美貌,李煜對小周后的寵愛甚至超越了對她的姐姐俄皇。為了博取小周后的歡心,李煜別出心裁地下令在御花園的梅林中,修建一座只能容納二人對坐的小巧花亭。頂、柱、座皆以名貴的紫檀木製作,以紅羅圍繞,飾以白銀、玳瑁、珍珠。二人在這裡飲酒樂,放浪形骸,無所顧忌。在宮中,他們甚至也是如此。此外,李煜還常同其他美麗的宮女廝混。他有一首《浣溪沙》,描述了宮內這種腐化的場面:徹夜的歌舞,把紅地毯都踏皺了,歌聲、樂聲越過森嚴的皇宮,傳到宮外──「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臭,別遙殿聞簫鼓奏。」

尋歡作樂之餘,李煜又不免憂心這樣的日子能持續多久。在趙匡胤軟硬兼施的壓力下,李煜六神無主,不知所措,感到極度的死怖和不安,似乎有個惡魔隨時可以吞噬他的生命。為了擺脫這種「鴉啼影亂天將暮」的王朝末日苦惱,他曾篤信佛教,寄情佛門,但仍無濟於事,萬般無奈,只有逃避醉鄉,借酒澆愁。豈不知借酒澆愁愁更愁,只能無可奈何花落去。他有一首《烏夜啼》,最能披露他的這種愁苦:昨夜風兼雨,帘幃颯颯風聲。燭殘漏斷頻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夢裡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倒,此外不堪行!

李煜這種消極度世、不思有為的行徑激怒了群臣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他們出於忠臣的義憤,不惜冒死犯顏直諫,規勸李煜迷途知返、亡羊補牢。如忠心耿直的三朝元老、大理寺卿蕭儼,向來以敢於直諫著稱。當他得知李煜不理朝政,連日與嬪妃對奕消磨時光時,衝破禁軍擋駕,徑直入宮,乘李煜不備,怒將棋盤掀翻在地,嚇得嬪妃心驚膽戰。李煜大怒,厲聲責問:「你如此放肆,難道要當魏徵不成?」蕭儼針鋒相對地回答:「臣固然不敢以魏徵自詡,但陛下也並非唐太宗轉世!」李煜啞口無言。然而忠臣盡責,但昏君卻仍然不悟。一些大臣嚴厲譴責李煜的行為,要他振作,免遭國亡家破之恨。但李煜卻對這些忠臣動了殺機,內史舍人潘佑、司農衛尉卿李平等皆因直諫而死。同時,李煜還因猜忌,派人毒死了忠於國家、以沉毅果敢著稱的將軍林仁肇。李煜倒行逆施、濫殺忠良的消息傳到汴梁,趙匡胤和他的大臣們幸災樂禍、拍手稱快。

974年,趙匡胤派使臣到金陵,「邀請」李煜到東京(今河南開封),與他一起參加祭祀活動。李煜不敢正面拒絕,托言身體不適、政務繁忙而敷衍過去。不久,宋使又到,再次要求北上參加祭典,李煜仍是不肯北上。同年九月,趙匡胤毅然宣諭出征南唐,由宣徽南院使曹彬掛帥,大將曹翰、李瓊、田興祚、潘美、劉遇、梁迥等率領大軍,水陸並進,向南唐發起了全面進攻。宋軍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南唐軍則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975年六月,宋軍打敗護守長江天塹的南唐實力最強的朱令贇部隊,順利渡過長江,兵臨金陵城下,並形成合圍之勢。在這種危機情況下,李煜不是想方設法鼓勵將士勇敢作戰,自救解圍,反而依然歌舞昇平,飲酒作樂,儼然太平無事的樣子;他還派人入宋進貢,乞求宋廷緩兵。更荒唐的是,篤信佛教的李煜竟相信搬神弄鬼的小長老的胡言亂語。小長老游說李煜說:「南唐有佛保佑,必能逢凶化吉,以逸待勞,必使宋軍師老自退。」李煜信以為真,愈加虔誠禮拜,廣建佛寺,致使南唐軍一再貽誤戰機。李煜哪會知道小長老竟是宋廷派來南唐的奸細。十一月二十七日深夜,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走投無路,只得率全體文武官員繳械投降。翌日,李煜帶着全族上下三百餘口和被俘的文武百官,被押上宋軍的戰艦。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所敘述的那令人難忘的一幕。

宋軍浩大的船隊押着李煜一行人,先是沿大江東下,至揚州入古運河北上,到楚州再入淮水並經洪澤湖西北行,最後入汴水直抵汴梁。時值隆冬季節,河道水枯,舟行不便。宋太祖下令沿途州縣衙署,設法保障船隊暢行無阻。船隊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跋涉,揚帆鼓棹,在運河兩岸辭舊迎新的爆竹聲中,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抵達汴京。正月初四,宋太祖駕御明德樓,舉行莊嚴的受降儀式。南唐君臣一律着白衣紗帽,畏縮於明德樓下,等候發落。李煜往日風流倜儻的神態,今日一絲也不見了。當曹彬向趙匡胤面呈《平江南露布》後,趙匡胤掃了一眼垂頭喪氣的南唐君臣,隨即口諭:「念李煜對我大宋一向稱臣奉朔,傳召有司勿宣露布,另誥赦罪開釋,特加恩惠,獎其歸順。」並特封李煜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右千牛衛上將軍。同時,為了懲罰他未能及時歸順,外加一個侮辱的頭銜──「違命侯」。從此,李煜開始了三年在異國他鄉痛苦辛酸的俘虜生活。

開寶九年末,趙匡胤在皇室內部爭權奪利的「燭影斧聲」中死去,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改這年為太平興國元年(史家常疑太祖為其弟趙光義所弒,但卻於史無証,仍為歷史懸案)。十一月,趙光義為廣布恩澤,下詔廢除李煜「違命侯」的頭銜,改封「隴西郡公」。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李煜為了偷生,不得不奴顏婢膝地忍受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他的住處儘管裝飾豪華,宋廷給他的待遇也不錯,但實際上是被軟禁,行為毫無自由。他整日蝸居小樓,高牆深院,戒備森嚴,沒有上諭,不准外出和會客。他在給金陵舊宮人的信中形容自己的處境說:「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可見其處境是多麼的悲慘。他夜深不能入睡,披衣站在窗前,凝視着天上閃爍的星光;園外月下婦女搗衣的聲音不時傳到他的耳邊,他情不自禁地吟了一首《搗練子》:深靜院,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帘籠。

最使李煜痛苦的是往日朝夕與他相伴的小周后,被宋廷封為鄭國夫人,常被趙光義召進宮內陪宴侍寢。夫妻二人咫尺天涯,不得團聚,使李煜蒙受天大的恥辱。這真是「江南剩有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李煜對此一籌莫展,只好違心迴避。小周后每次被召入宮,李煜都失魂落魄,徹夜難眠;回來後,夫妻兩個抱頭痛哭,互相勸慰。李煜的一首《喜遷鶯》的詞透露了他這種痛苦的心情:曉月墜,宿雲微,無語枕頻倚。夢回芳思依依,天遠雁聲稀。  鶯啼散,餘花亂,寂寞畫堂深院。片紅休掃盡從甲,留待舞人歸。

冬去春來,冰霜消融,萬物復醒。煦風悄悄吹進庭院,可以在一夜間神奇地染綠垂柳枝條。但這一切並不能復甦李煜枯槁的心靈;相反,只能增加他內心的隱痛。年僅四十的李煜,因愁苦難解,早已兩鬢冰霜,身心憔悴。他感慨萬分,吟出一首《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堂深,滿鬢清霜殘雪似難任。

暮春時節,為朝雨晚風摧殘的滿地落紅,更使這多情才子為自己的處境傷感不已。他為此作了幾首《烏夜啼》,其中一首:桃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在萬籟俱靜、思緒紛亂的秋夜,李煜常常是通宵達旦不能入睡。他披衣走進庭院,望着那高掛西天的一彎殘月,冷冷地把光輝灑向光禿禿的梧桐枝椏,心緒更加煩亂,愈覺往事不堪回首,又寫出一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遠離故土,身為異客。夢中回到故鄉,醒來卻是一場空。他仰天發問:命運為何對我如此不公?為何要使我遭受如此大的痛苦?往日已不堪回首,回首也只是傷痛,還是回到夢中吧!他在《子夜歌》中哭訴: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不知不覺,李煜到汴京已兩年多了,又迎來了難煞的第三個春天。對李煜來說,春天是最傷神的季節。漫漫長夜,他時醒時夢,醒時一片愁苦,夢時一陣妄想。想當年無限江山,而今卻已是過眼煙雲,一去不返了,是多麼殘酷的現實。他在《浪淘沙》令中吟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屈辱的囚徒生活怎堪忍受?李煜越是愁眉不展,就越是令人想起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上,李煜撫今追昔,感悲萬千,舉起一杯酒,一口灌進那燃燒的胸膛,揮毫濡墨,寫下了令人心碎、傳頌千古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哪曾想到,這首《虞美人》竟成了他的絕命辭!

宋太宗儘管看到李煜懦弱無能,但留着總是禍源,因此早有意把他除掉。此時,李煜的詞句四處流傳,尤其在江南傳布更廣,如「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夢裡不知身是客」等句,說明了他仍在思念故土,更加重了太宗對他的疑忌。

978年七月七日,又是乞巧節,也是李煜的生日。宋太宗有意要在這天處死他,並發誓要李煜不得好死,死後也不能讓他揚眉吐氣。宋太宗傳旨御醫試製了「牽機藥」。當天晚上,太宗派人來李宅「賜酒祝壽」。李煜不敢違旨,只好喝下太宗所「恩賜」伴有牽機藥的毒酒。隨後藥性發作,全身痙攣,五臟俱痛,頭足相就,痛苦異常,一直折磨到第二天早上才死去,此年他剛剛四十二歲。這就是李煜的最終結局。

南唐三代君主,若論文學才能,則一代勝過一代;可惜,若論政治才能,則一代不如一代。從客觀地說,作為好聲色、喜浮華、治國無方、國亡身虜的李煜早已被埋進歷史的黃土下,為人們所淡忘;而作為工書畫、通音律、醉心翰墨、才華超群的李煜卻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尤其是他在文壇中自塑的獨領風騷的詞宗形象和他那美妙無比的佳作,將永遠在中國文學史上佔重要的地位。

南唐後主

李煜——亡國之後成詞宗

多才多藝
李煜即南唐後主,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山隱士、鐘峰隱者、蓮峰居士、鐘峰白蓮居士,徐州(今江蘇徐州)人。他是南唐中主的第六個兒子,歷史上稱他為李後主,祖父就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

李煜從小就與眾不同,尤其是他的長相,豐額駢齒,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說法,他很有富貴相。李煜多才多藝,不僅文章出眾,而且擅長書法和繪畫,造詣也很深。加上他為人厚道,所以備受大家喜愛。按照一般的順序他是沒有機會做皇帝的,但他的五個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為吳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繼承人。

李煜繼位前幾年,南唐國勢走上了衰落,他的父親在後周強大的攻勢面前,最終將江北領土割讓,南唐和後周隔長江對峙,但面對後周強勁的發展勢頭,南唐上下只是聽從命運的安排,已經無力挽救敗勢了。

青年皇帝無謀略

在北宋建立後,李煜的父親就將南唐的都城遷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裏去了,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幾個月後,李煜的父親病逝,李煜正式繼位,當時年僅25歲。李煜非常信佛,結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李煜用宮中的錢招募人為僧,金陵的僧人多達萬人。李煜退朝後,就和皇后換上僧人的衣服,誦讀經書。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讓他誦佛,然後赦免。北宋皇帝聽說之後,就精選了一名口齒伶俐聰明善辯的少年,南渡去見李後主,和他討論人生和性命之說,李後主信以為真,以為是難得的真佛出世,從此就很少注重治國安邦以及邊防守衛了,而是整天念佛。

李煜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文人,一個很有才華的詞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華的排場,書法、繪畫和文章都很出色,總之他是一個優秀的文人。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沒有皇帝特別是沒有周世宗那樣的豪氣和統一天下的壯志,所以對於軍事不感興趣,即使有將領提出來,他也是極力壓制。南都留守林仁肇說,他願意領兵幾萬人北上,收復舊地。林仁肇還為李煜擬好了開脫的理由:他起兵的時候,李煜就向外發消息說林仁肇叛變,讓宋朝廷知道,以後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國家,如果失敗就殺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就是這樣已經為李煜想好托詞的計畫,他也沒有同意,只知念佛、添詞、醉生夢死,靜候亡期的到來。北方的後周他不敢與之交戰,就連東邊比較弱的吳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檢盧絳曾經對他說:“吳越是我們的仇敵,將來肯定會和宋朝一道攻擊我們,做其幫兇,我們應當先下手滅掉他,免去後患。”李煜卻說:“吳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麼能輕舉妄動,發兵攻擊呢?”盧絳說:“臣請陛下以屬地反叛為名先予以聲討,然後向吳越乞求援兵,等他們的援兵到了,陛下就發兵阻擋,臣再領兵悄然前去偷襲,就能一舉滅掉吳越。”李煜根本就聽不進去。文武大臣們也只好隨他一起等著北宋軍隊來收拾南唐了。

降格求安定
在北宋滅掉南漢後,李煜異常恐懼,上表給宋太祖,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然後又自己把政權降格,他下的書不稱詔,改稱為教,中央的行政機構也改變了稱呼,如尚書省改稱司會府。

雖然不喜歡大修武備,不北伐,但李煜詞的成就卻很大。他的父親就非常有才華,詞也添得很好,在父親以及當時濃郁的文化環境的薰陶下,李煜的詞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加上他喜歡的大臣馮延巳也擅長添詞,君臣之間切磋技藝,最後將疆土切磋完了,但詞的成就卻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李煜的詞總結一下,可以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描寫宮廷之中豪華奢侈以及風花雪月之類的內容,第二是體現極度憂愁的心情,第三是亡國之後在被軟禁時寫的反應亡國之情的詞,這是李煜詞成就最高的時候,但時間不長他便撒手西去了。

描寫宮廷豪華生活的詞中《玉樓春》是一個代表作:曉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風簫聲斷水雲閑,沖按《霓裳》歌徹遍。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欄杆情未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還有一首是《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縐。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作為一國的君主,李煜也實施過一些仁政的措施,減輕賦稅,放寬刑罰,這應當肯定,但他在強敵面前不思進取,積極備戰迎敵,而是借酒澆愁,聽任國家的衰亡,大的歷史形勢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事在人為,只要努力,任何事總會有起色的。後來北宋發兵進攻時,南唐能夠抵抗一年多,就說明南唐經過長期的經濟發展,國家還是有很大實力的,如果李煜再像後周世宗那樣勵精圖治,南唐就不會只抵抗一年就落個國亡君被俘的慘痛結局。

李煜並沒有勵精圖治,而是借酒澆愁,不過,在這種真實的情感下寫出的詞水準還是非常高的,這方面的詞有代表性的是《清平樂》: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還有一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酒雖然可以暫時將憂愁澆走,但北宋的軍隊是幾壺酒不可能澆走的,噩運終於來臨了。開寶七年(西元974年)的秋天,趙匡胤派使者來請李煜去開封。李煜清楚請去就回不來了,於是就說有病,沒有去。不久,到冬天的時候,趙匡胤的軍隊就渡過長江,將金陵包圍了。前線將士拼死抵抗的時候,李煜還在宮中填了一首詞《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嫋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據說這首詞還沒有填完,宋軍就攻陷了金陵,最後的三句是後來補上的。當年臘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虜。後來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開封。因為李煜曾經對宋稱臣,所以趙匡胤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他一個違命侯,實際上是名副其實的亡國奴,享受高級待遇的亡國奴。

不幸亡故國 有幸成詞宗
當了囚徒,李煜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吃喝不愁,但身份畢竟不同了,也不能隨心所欲地生活和享樂了,再加上亡國之痛,所有這些切身的體會,李煜都融進了詞中,由此誕生了詞史上最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這方面有三首詞最具代表性。

其一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尤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其二是《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其三是《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沉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在生命的最後時期,李煜的詞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他的詞沒有絲毫的雕琢痕跡,純粹是天然而成,可謂鬼斧神工。歷代成就高的詩詞都是將感情和藝術手法融為一體的,一般的詩詞,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澀,不能使讀者很通暢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詞就將兩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語一樣的語言包含的卻是一般人難以有的也難以體會到的感情,可以說,李煜的詞達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藝術成就。為兩宋詞的發展開拓了眼界。

詞成就了李煜詞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傳唱的《虞美人》也將他送上了西去之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為心情鬱悶,就讓歌妓奏樂,聲音很大,外面都能聽到,宋太宗知道後非常惱怒,又聽說李煜的詞中有“小樓昨夜又東風”和“一江春水向東流”,更是生氣,當晚就讓人給李煜送去了毒藥。李煜死時年僅四十二歲。

南唐烈祖

李弁保境安民


聰明忠厚的少年

李弁,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字正倫,小名彭奴,其父親本姓潘,名榮,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六歲時李弁的父親就在戰亂中去世了,他隨母親跟著伯父一起到了淮南。不久,母親也不幸去世,成了孤兒的李弁只好到寺廟裏勉強維生。後來楊行密派兵支援山東的王師範,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時得到了他,見他聰明機靈,長得也很招人喜愛,於是就想將他收為養子,但親生兒子們極力反對,楊行密無奈只好把他給了屬將徐溫,李弁就做了徐溫的養子,改名為徐知誥。

楊行密去世後,徐溫逐漸排除對手掌握了軍政大權,擁立楊隆演建立了吳國,以後又主持為楊溥謀劃稱帝,因而成為吳國的第一大臣。他讓自己的長子徐知訓駐守揚州(今江蘇揚州東北),自己則坐鎮潤州(今江蘇鎮江),隔江控制朝中大權。

徐知誥長大後,不但相貌出眾,而且膽略過人,他為人厚道,待人誠懇,人緣也很好,威望高過徐溫的其他兒子們。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對他異常忌恨,好幾次想加害於他,但都因為徐知誥人緣好而化險為夷。


勤勉愛民

徐溫讓徐知誥做樓船軍使,率領水軍駐守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後隨軍出征立下戰功,被升為升州(今南京)刺史。當時江淮一帶剛剛平定,各地的官員都是一些武將出身的人,他們不知愛民,關心百姓疾苦,只知道橫徵暴斂,搜刮錢財。而徐知誥卻與眾不同,他一上任就改變了武將們的那種做法,勤於政事,做事力求節儉,他還廣交儒生,實施寬仁政治,大大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因而時間不長,徐知誥愛民的名聲就傳遍了吳國,威望也因此大升。

養父聽到後,就親自來查看,不禁暗自讚歎。徐知誥管轄的升州和過去大變了樣,府庫充實,城牆修得高大堅固,城內也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派太平盛事的景象。徐溫看後非常高興,於是就坐享了這個養子的功績:他讓徐知誥到他坐鎮的潤州去治理,自己則搬到了升州來了,同時又將升州升格為金陵府。

徐知誥開始不願意去,向養父提出要去宣州(今安徽宣州),說了好幾次,徐溫都沒有答應他,徐知誥因而整天悶悶不樂。他的謀士宋齊丘見他這樣,便極力勸說他,說還是去潤州為好:“徐知訓傲慢而又昏庸,難成大事,而且他又對老臣舊將橫加侮辱,我看他將來必定要出事,而且時間不會太長,您如果去了宣州,因為離那裏很遠,有事時無法及時應付,而潤州離揚州只有一水之隔,用不了一個晚上就可以安定大事。您現在反而要捨棄這種有大好處的地方去宣州,到那裏枉度歲月,無聊得很啊!”

徐知誥聽了,恍然大悟,他馬上出發到潤州上任去了。宋齊丘分析得果然非常準確,不久,徐知訓就出了事。他因為對屬下極度欺淩,惹惱了大將朱瑾,朱瑾忍不下這種待遇,就尋機將他殺死了。揚州頓時大亂,徐知誥隔著長江見對岸火光閃爍,馬上召集部下渡江過來,進城之後,很快就平定了朱瑾的叛亂。


施惠政得民心

徐溫得知揚州出事,趕忙領兵過來查看,見徐知誥已經平息了叛亂,穩定了局勢,非常高興,誇獎徐知誥說:“這次幸虧你在潤州,離得近,否則我家大事已去,兄弟當中,你是有大功的!”然後,徐溫便讓徐知誥代替徐知訓治理揚州。

徐知誥執政後,像他在升州時一樣施惠政於民,收攏民心。他完全改變了徐知訓的那種盛氣淩人的狂妄做法,對待吏民都很和藹,他還廢除了一些嚴酷的刑法,實行仁政。為減輕百姓負擔,他又下令免去一些不合理的稅收。此外鼓勵百姓積極生產,為百姓創造良好的條件。奴婢的買賣也被他嚴令禁止,就是百姓家裏有了什麼婚喪之事,他也遍施恩惠,有困難的家庭也能及時得到他的救濟。為了更好地治理當地政務,徐知誥又廣泛收攏有才幹的文人,而且加以重用。為此他還專門建造了一個延賓亭來接待四方的有識之士。像駱知祥、宋齊丘等人就成了他的心腹謀士,此外,他還注意打聽一些流落到他轄境內的士人,把他們請來委以重任,即使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他也給個職務錄用。

徐知誥關心民間疾苦,並不只是做個樣子,而是身體力行。有一次,徐知誥在盛夏酷暑時外出,他不用傘也不拿扇子,隨從們看他熱得直流汗,便要撐開傘蓋,徐知誥婉言拒絕說:“士卒都暴露在驕陽下,我怎麼能用這東西呢?”徐知誥憑著他愛民如子的作為贏得了當地百姓和將士的深深愛戴,雖然當時掌握大權的是徐溫,但大部分的民心已經傾向于徐知誥。

徐溫病死在金陵時,徐知誥馬上行動起來,他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將金陵接管過來,另一方面派兵阻止徐溫親生兒子徐知詢來繼承徐溫之位。徐知誥代替了徐溫的權臣職位,最後將楊溥推上了皇帝的寶座,自己掌握朝中實權。他也效仿原來徐溫的做法,自己到金陵,讓兒子徐景通駐守揚州。楊溥封徐知誥為東海郡王。


嚮往帝位

徐知誥的願望比他的養父徐溫要大得多,他不想總當第一大臣,他想的是皇位。但他又不好明說,就在一次照鏡子時對身邊的心腹周宗說:“我的功業已經完成了,可是我也老了。唉,這該怎麼辦呢?”

周宗早就看出了徐知誥的心思,但主人不說他也不便挑明。見徐知誥這樣說,就明白了。於是,他就去聯合其他人,一起活動起來。大家輪流勸徐知誥繼位稱帝,最後,徐知誥推辭謙讓了一番,終於答應了。

天祚三年(西元937年),楊溥被迫讓位,徐知誥正式稱帝,建國號大齊,以金陵為都城。稱帝建國後,徐知誥覺得姓徐不太好了,就在兩年之後恢復了李姓,改名為李弁,自稱為唐憲宗李恪的四世孫,所以他又將國號改為唐,為與唐朝和後唐區別,史稱為南唐。大凡皇帝都有一些神靈之類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常以民謠的形式傳播。在徐知誥稱帝前後,江南就有一句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等徐知誥當了皇帝,就有人出來解說這個民謠,東海指的是徐氏的封爵之名,即東海王,鯉魚指李弁,以此證明李弁的稱帝是有神靈啟示的。其實在封建社會,有很多人即使是很有威望的人為了爭取其他人的擁戴,也想借助這種大家都相信的民謠來為自己製造有利的輿論,特別是小孩子唱的童謠,更是覺得童言無欺,容易讓大家相信,所以就編了朗朗上口的民謠讓兒童傳唱,以後再行動的時候百姓就以為是天意了,接受得也就非常容易了。


保境安民做仁義之君

登上了帝位,徐知誥沒有像其他的皇帝那樣變得昏庸起來,而是繼續施仁政,儘量為百姓謀福利。為了政權的長期穩定,也為了百姓長久地享受太平,徐知誥制定了一個根本的國策長期奉行,這就是保境安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和中原的勢力相比還有差距,所以制定了這個總的治國方針,對外邊的政權他盡力與之和好,萬不得以時才北伐抗擊中原勢力,向南開拓疆土。有一次,因為江淮連年豐收,群臣都要求趁北方混亂之機北伐,恢復唐朝原來的疆土。徐知誥說:“我從小在軍旅中長大,經常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嚴重危害,能使百姓安定,我也就放心了,其他還要奢求什麼?”

對於東邊的吳越國,徐知誥繼承了楊行密的做法,與之和平相處。有一年,吳越國發生了特大的火災,宮室和府庫都被燒得異常慘重,兵器鎧甲幾乎被燒盡了。這時,大臣們又提出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發兵,一舉滅掉吳越。徐知誥不但沒有答應,反而派人到吳越去慰問,此後又送去大量物資救濟,從此兩國盡消恩怨,長期地友好相處起來。

吳越國在楊行密的時候就和江淮互相敵視,徐知誥見當時天下長期戰亂不止,厭惡用兵擾民,禍亂百姓。因此在稱帝之前就和吳越錢氏政權開始修好,把俘虜的吳越將士全部歸還,而錢氏也以桃報李,將俘虜的吳國的將士禮送回來,兩方面的關係有了根本性的轉折。

徐知誥不喜歡用兵,但他的大臣中卻有不少喜歡談論戰爭的人,尤其是馮延巳,經常發表一些主張用兵的長篇大論,還狂妄地對徐知誥說:“田舍翁怎麼能成大事呢!”但徐知誥也不生氣,一心堅實自己的領地,不再想擴充領土之事。但這樣百姓也得到好處,一是太平,二是賦稅較輕,因為沒有戰爭的巨大消耗與需求。


節儉的好榜樣

徐知誥值得稱讚的要數他的節儉了,稱帝后他也沒有改變這種良好的習慣。穿的鞋是草編的,洗臉用具也是鐵製品,沒有什麼金盆銀盆。暑熱天氣時就睡在用青葛布做的帷帳裏面,左右聽候使喚的只有一些老而醜的宮人,他們穿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至於綾羅綢緞極少見到。徐知誥還很勤于政事,有時日夜連續地批閱奏章,設宴奏樂之類享樂的事也很少做,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但對於為國犧牲的人他毫不吝嗇,一般都給家屬三年的俸祿。對於農田的賦稅也儘量公平,他派使者到各地去調查記錄各戶農田的肥瘠,然後分出等級納稅,百姓紛紛稱其公允。從此江淮一帶調兵和攤派賦役時就以土地的肥瘠為標準,杜絕了官吏的層層盤剝,從根本上減輕了百姓負擔。

徐知誥之所以採取保境安民的方針,並非只是厭惡用兵禍亂百姓一條原因,他在一次和大臣討論政事時透露了他的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當時宋齊丘和馮延巳都說應當出兵吞併楚、吳越和閩國,徐知誥則說:“吳越的錢氏父子總是奉事中原政權,發兵攻打,弄不好要招來中原軍隊。閩國地方山險而地貧瘠,即使發兵攻打也要半年以上才能結束戰爭。就是佔領了恐怕也是得到的少損失的大,而且當地人好作亂不好治理。要出兵只有楚國的馬氏政權可以作為物件,也能輕易奪取,因為他不施仁政,枉法亂國。總之,就像孟子說的那樣,燕人取齊,恐怕驚動四鄰。就算是得到了尺寸之地卻得到了天下皆知的惡名,我不想落這麼個結果。”

因為有了徐知誥的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治理有方,南唐最終成為十國中經濟和文化最先進的地區,徐知誥也因此成為十國當中最傑出的政治家,他對江淮一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太祖

寬仁愛民 楊行密奠基吳國


起家于唐末起義

楊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湣,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小時候就成了孤兒,因此性格內向,喜歡獨處。成年後的楊行密力氣很大,據說可以輕而易舉地舉起一百斤重的東西,而且日行三百里。唐朝末年,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楊行密為了生存也參加了江淮的起義,後來被抓。一般情況下不是處死就是入獄,但刺史卻被他很有英雄氣的相貌打動了,路上放他了。

後來,楊行密在州裏募兵的時候參加了本地的軍隊,由於他力氣大膽子也大,在和秦宗權的戰鬥中經常立功,所以很快就升為隊長,不久又被派到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守邊服役。一年後期滿回來,但他的上司不喜歡他,又讓他到邊疆戍守,軍吏假裝好言勸說,還問他需要什麼,楊行密大聲呵斥道:“就少你的腦袋!”說完,軍吏的人頭應聲落地。楊行密殺了軍吏,然後召集了一百來號人,發動了兵變,自稱為“八營都知兵馬使”,當地的刺史郎幼複嚇得落荒而逃,楊行密就趁勢接收了城內的軍隊,佔領了廬州。唐朝廷承認了既成事實,任命他為廬州刺史。


智取揚州

此後,楊行密參與了江淮地區軍閥之間的鬥爭,當時淮南的中心不是廬州而是揚州(今江蘇揚州東北),揚州則在唐朝末年名將高駢控制之下。高駢日子一長變得非常昏庸,迷信神鬼,不再專心政治。他的一員屬將畢師鐸不滿他的所作所為,就起兵反叛,聯合另一個地方軍閥來攻打揚州,高駢派人向楊行密求救,未等楊行密趕到,高駢已經被畢師鐸俘虜了。

楊行密領兵和畢師鐸展開了拉鋸戰,在這次交鋒中,楊行密顯露出了過人的智謀。為誘敵出戰,楊行密先命人堆積金帛做成一寨,派一些老弱的軍士去守衛,但在周圍卻埋伏了兩層伏兵。然後,楊行密就自己領兵千人去挑戰,一交手就佯裝不敵,棄營而走,敵兵饑渴難忍,見楊行密領兵敗走,就進了大營搶奪財物,結果中了埋伏,被殺得大敗而歸。畢師鐸一人回到了城中,一氣之下殺了高駢。楊行密得知後,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自己向著城內的方向大哭了三天,士兵們被楊行密哭得怒氣滿胸,然後楊行密下令攻城,哀兵必勝,將士一戰攻下揚州城。畢師鐸奪路而逃。

進城後,慘狀讓人不忍再看,人們餓得將草根都吃完了,有的竟用泥做餅來吃,餓死了一多半。更令人髮指的是,人也被買賣後宰殺出售,父親賣兒子,丈夫賣妻子,屠夫將剛買來的人像殺牲畜一樣殺掉,然後再分割成小塊賣。楊行密下令用軍糧救濟百姓,但也無法滿足百姓的需求。佔領揚州後,楊行密派遣使者到了汴州(今河南開封),向兼任淮南節度使的朱溫遞上了歸降書。朱溫也很狡猾,表面上答應了楊行密的請求,但暗中卻又另派將領去任淮南留後,接管揚州,楊行密發覺了朱溫的陰謀,就派兵把來將趕走了。朱溫無力討伐,只好讓楊行密擔任了淮南留後的職務,但雙方的關係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裂痕。


與孫儒對陣

揚州城一無糧草,二無外援,楊行密就想放棄揚州,到其他地方尋求發展。未及行動,大兵就壓了過來。秦宗權的部下孫儒殺死了投奔他的畢師鐸,吞併了他的軍隊,然後發兵圍攻揚州,想一舉消滅楊行密,將揚州也收歸己有。

由於寡不敵眾,楊行密只好採納謀士袁襲的建議,放棄揚州,先退守廬州,然後再襲擊宣州(今安徽宣城),謀求發展。楊行密依計行事,到廬州後便改變了發展戰略,先將守備空虛的宣州攻克,然後趁勢向東、南、西三個方向發展,佔領了蘇州、常州、楚州(今江蘇淮安)等地,勢力急劇擴大,領地包括了現在的江蘇、浙江和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楊行密的發展,使佔有揚州的孫儒受到三面包圍,孫儒守不下去了,就殘忍地放火毀城,又將城中老弱病殘的百姓殺了,當做軍糧,然後驅使其他人殺向宣州,軍隊號稱五十萬。

由於敵眾我寡,楊行密的部將幾次戰敗,楊行密又覺得沒有辦法守了,想棄城向西撤退。謀士戴友規出來勸阻說:“孫儒現在士氣旺盛,而且兵多將廣,不過,他們的鋒芒雖然不可擋但可以挫掉,人多勢眾不可戰勝但可以拖垮他們。如果我們真的棄城而走,就很可能被他們追上擒獲。”

屬將劉威也不同意撤退,他主張全力固守,依靠城池修建堅固的營寨抗敵,用持久對抗的方式來消耗孫儒。這樣既能休整部隊,又能瓦解敵人的鬥志,耗盡敵人的糧草。

楊行密聽從了屬將們的建議,不再撤退,就地堅守。時間一長,孫儒果然糧食開始短缺,而且在軍中又發生了嚴重的瘟疫,部隊戰鬥力急劇下降,連孫儒自己也得了病臥床不起。楊行密見時機來臨,就大舉反攻,一戰擊潰孫儒,還將他活捉。孫儒被楊行密當眾斬首,但對於孫儒的部下,楊行密並沒有濫殺,他在孫儒的軍隊中精選了5000名強壯的士兵,組成了自己的親軍,這支親軍的鎧甲都用黑衣包裹,所以又號稱“黑雲都”,待遇優厚,在後來成了楊行密作戰時衝鋒陷陣的主力。

孫儒一滅,楊行密又順利地開進了揚州城。唐朝廷任命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


占江淮為吳國奠基

此後,楊行密又出兵擴大地盤,將淮河以南和長江以東的大片領土都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楊行密為後來吳國的疆土基本上定了型。

在和四處的軍閥爭戰中,楊行密勝多敗少,特別是在朱瑾和李承嗣投奔來了以後,戰鬥力更是大增。李承嗣在朱溫攻打朱瑾的時候被李克用派出相救,但被朱溫擊潰,回河東的退路也被朱溫截斷,只好和朱瑾南下投奔了楊行密,李承嗣的騎兵戰鬥力很強,他的到來使楊行密的軍隊實力陡然增加了許多。楊行密於是就四處用兵,擴張勢力。西邊鄂州(今湖北武漢)一帶的杜洪和東邊兩浙一帶的錢鎦都受到了楊行密的壓力,紛紛向朱溫求救。朱溫便派朱友恭率領步騎兵上萬人南征。楊行密命大將瞿章先固守黃州(今湖北黃岡),等到朱友恭到的時候就南撤,再堅守武昌寨(今湖北武漢),以靜制動,消耗敵軍。同時,楊行密另派屬將領精兵五千支援瞿章,但最後卻被朱友恭擊敗,瞿章和三千士兵被俘。不久,朱溫又派名將葛從周和龐師古分別領兵大舉南下。這次楊行密親自領兵迎戰,他先集中自己的精銳主力攻擊東邊的龐師古,掘開了河堤用水大淹龐師古的軍隊,同時命令朱瑾領兵襲擊龐師古,汴軍結果損失慘重,大敗而歸,龐師古死於戰場之上。葛從周得知龐師古陣亡的消息,趕忙領兵撤退,半路上又遭到伏擊,葛從周率領殘兵敗將退了回去。

此後,東邊的錢鎦又派兵攻打楊行密的蘇州,結果楊行密的屬將周本作戰失利,丟失了蘇州。楊行密經過充分準備,又派李神福進攻錢鎦,在臨安(今浙江臨安北)大敗錢鎦軍隊,還活捉了大將顧全武。

經過長期的混戰,楊行密在江淮一帶紮下根來,雖然四處都是敵手,但經過交手,彼此的邊界都基本穩定下來,連朱溫這樣的強敵楊行密都能戰勝,其他人就更不敢輕舉妄動了。

在唐朝末年,皇帝已經沒有控制地方軍閥的力量了,各地的混戰不斷,誰有力量有能力將一個地方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唐朝的皇帝便任命他為當地的軍政長官,借此安定一方。這樣省力,但這也等於鼓勵其他人發動兵變奪取軍權,因為朝廷極少發兵討伐,而是承認既成事實,發一道詔書任命了事。楊行密在牢固地佔領了江淮地區後,唐朝廷又進封官爵,封他為吳王。楊行密由此名正言順地當起了地方的自在王。在封建社會,對於人名的避諱非常重視,特別是皇帝和官吏的名字,那句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楊行密也不例外,他的名字在江淮一帶也要避諱,當地的“荇(音行)溪”要改稱“菱(音玲)溪”,還有平時人們吃的較多的“蜜”也要改稱“蜂糖”,因為和楊行密的名字同音。在東漢時期因為要避諱劉秀的名字,所以將秀才改稱“茂才”。

朱溫打了敗仗以後,不再南下,而是向東進攻青州(今山東益都)的王師範,王師範急忙向楊行密求救,楊行密便派大將王茂章領兵出征。王茂章將朱溫的軍隊殺得大敗,還將朱溫的兒子朱友甯斬殺於戰場。朱溫異常惱怒,親自率軍討伐,要替兒子報仇,結果又被王茂章擊敗。這一仗,使得朱溫再不敢向江淮輕易用兵。


為百姓罷兵謀福

局勢的穩定,為楊行密在江淮地區的治理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楊行密因為小時候就瞭解民間疾苦,所以在治理江淮時非常注意維護百姓的利益。在擊敗孫儒後,他便在淮南召集逃亡的百姓,分給田地,讓他們耕種,收的租賦也很輕,百姓們從此安居樂業,這對江淮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對於屬下的將士,楊行密也很寬容,和屬下的關係非常好。楊行密對於騎射並不擅長,但他很有謀略,而且與將士們能同甘共苦,推心置腹,從而贏得了眾人的愛戴。楊行密平時很節儉,經常將早些時候穿的有補丁的衣服套在裏面,說是不敢忘本。就是賞賜將士時也沒有大手大腳地奢侈浪費。剛到淮南時,他賞賜給將士的東西不過是幾尺布帛,幾百緡錢,不是公宴絕不奏樂,上下一心地經營江淮,最後終於佔有了一塊廣大富庶的領地,同時也為百姓創造了一片安居樂業的地方。

楊行密為了保境安民,與錢鎦通婚,將女兒嫁給了錢鎦的兒子,從此兩方罷兵,和平相處。在這之前,雙方不僅交戰,而且互相攻擊,楊行密讓人用大的繩索做錢貫,稱之為“穿錢眼”。錢鎦也不示弱,每年讓人用斧子砍柳樹,叫做“斫楊頭”,因為楊柳是柳樹的泛稱。

楊行密的度量很大,所以對待將士和身邊的人非常寬容。他經常早出,不知哪個隨從在跟他早出時將兜馬屁股的帶子割斷,偷走了上面鑲嵌的金子,楊行密知而不問,第二天,還像以前那樣早出,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度量。有人反叛,將楊行密的祖墳給毀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奇恥大辱,等叛將被擊敗後,有人就提出將叛將的祖墳也給他毀掉,報先前之仇,楊行密歎道:“他以此做惡,我怎麼能再和他一樣做這種惡事呢?”楊行密有個非常信賴的親從張洪,楊行密經常讓他背劍隨行,有一次張洪竟用劍行刺,但沒有擊中楊行密,張洪被其他侍從殺死,楊行密又讓和張洪關係極好的陳紹貞背劍隨行,一點也不猜疑他。

楊行密死時只有五十四歲,以後他的兒子楊隆演建立吳國,楊溥稱帝,將楊氏的江淮政權又延續了三十多年,最後被南唐取代。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