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5年3月28日星期一

中華帝國五千年

●黃帝時代

建都:有熊(河南新鄭)

年數:約100年

起訖:西元前2690年至西元前2590年

傳世:
史記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堯舜傳賢,史稱「禪讓」。

疆域概要與說明:黃帝時期:東至於海,西至崆峒(甘肅平涼),南至長江,北與葷粥為鄰。

黃帝名為公孫軒轅,因為南方的蚩尤率軍北上,所以,在北方的黃帝率兵迎擊,想不到大戰一開始,蚩尤便施法變出了白茫茫的一大片白霧,黃帝便發明了「指南車」,來辨認方向,最後,黃帝大敗蚩尤,統一天下,於是中華民族開始建國。黃帝造宮室;倉頡創造文字;嫘祖發明養蠶抽絲,製作衣服。之後經過少昊、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最後傳給了堯(唐)。

●唐朝(堯帝)

建都:平陽(山西平陽)

年數:約100年

起訖:西元前2333年至西元前2234年

傳世:
史記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堯舜傳賢,史稱「禪讓」。

疆域概要與說明:黃帝時期:東至於海,西至崆峒(甘肅平涼),南至長江,北與葷粥為鄰。

經過顓頊、帝嚳二帝之後,傳到了堯帝,堯為陶唐氏,名放勳,在位期間,人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將帝位禪讓(傳賢不傳子)給以孝順聞名的舜。儒家的經典,在歷史上的記載就是從堯開始記載的。堯在位約100年。

●虞朝

建都:蒲阪(山西臨汾)

年數:約50年

起訖:西元前2233年至西元前2184年

傳世:
史記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堯舜傳賢,史稱「禪讓」。

疆域概要與說明:黃帝時期:東至於海,西至崆峒(甘肅平涼),南至長江,北與葷粥為鄰。

舜為有虞氏,名重華,因孝行而受堯禪讓為帝,建「虞」。舜任用許多賢能的人,如:禹、棄、契、益等,舜也仿堯的作法,將帝位禪讓(傳賢不傳子)給治水有功的禹。舜在位約50年。

●夏朝

建都:陽翟(河南禹縣) 安邑(山西安邑)

年數:432年

起訖:西元前2183年至西元前1752年

傳世:
自大禹受舜禪讓,傳至桀王,計十七主。(其中曾有寒浞篡位四十年。)

疆域概要與說明:少康中興時期:約為今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和陜西、河北、山東的一部分。

西元前二十一世紀至西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夏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後,都於陽翟,又曾都安邑。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定貢賦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擾,是遠古時代的嚴重編患。「少昊」、「顓頊」的時候,黎、苗繼作亂,堯、舜曾征討,至大禹時代才將之平服。從此,長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這是遠古對抗南方部族的一長期的艱苦戰爭。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十分賢能,百姓都非常愛戴他,所以禹把王位傳給了啟,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后緡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今山東濟零縣),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之子「杼」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併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當時已經能冶鍊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曆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夏朝年數共432年。

夏朝王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前)

帝禹 姒文命 8年( 2205─2198 )

帝啟 姒啟 9年( 2197─2189 )

太康 姒太康 29年( 2188─2160 )

仲康 姒仲康 13年( 2159─2147 )

帝相 姒相 28年( 2146─2119 )

少康 姒少康 22年( 2079─2058 )

帝杼 姒杼 17年( 2057─2041 )

帝槐 姒槐 26年(2040─2015)

帝芒 姒芒 18年( 2014─1997 )

帝泄 姒泄 16年( 1996─1981 )

不降 姒不降 59年( 1980─1922 )

帝扃 姒扃 21年( 1921─1901 )

帝廑 姒廑 21年( 1900─1880 )

孔甲 姒孔甲 31年( 1879─1849 )

帝皋 姒皋 11年( 1848─1838 )

帝發 姒發 19年( 1837─1819 )

帝桀(履癸)姒桀 52年( 1818─1767 )

●商朝

建都:亳(安徽亳縣) 殷(河南安陽)

年數:640年

起訖:西元前1751年至西元前1111年

傳世:
自成湯伐桀滅夏,歷興衰,至帝辛(紂),計二十八主。(遷都殷,兼稱殷商)

疆域概要與說明:武丁(高宗)中興時期:約為今河南、河北的大部,山東、山西、陜西和安徽的一部分。

商湯姓子名履,因祖先在禹治水時,協助有功,被封在商地,因此號商,傳至湯時,正好夏桀無道,於是起兵伐夏,放逐夏桀於南巢,受諸侯推戴為天子,夏亡,建商朝。商湯王任用伊尹為相,施行仁政。後傳太甲,太甲敗禮縱度,始亂湯法。伊尹放王,另立外丙、仲壬為天子。太甲居桐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復迎親政,商道復興。接傳沃丁,伊尹薨(死),以咎單為相。後傳太庚、小甲之後,傳雍己,商道衰,諸侯不至,傳太戊,商道復興,諸侯再朝。傳仲丁,國都由亳遷至囂(河南滎陽),經外壬後傳河亶(此字下是且),又遷都至相(河南外黃),傳祖乙,再遷都至邢,又遷庇(山東魚臺)。經祖辛、沃甲,傳祖丁,沃甲崩,國亂。接傳南庚,再遷都至奄(山東曲阜),傳陽甲,商道復衰,諸侯不朝,接傳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改國號殷。傳小辛,殷道復衰,經小乙後傳武丁,以傅說為相,文治武功均盛,曾征伐北方的鬼方和土方。殷道復興。經祖庚後傳祖甲,改曆法,整理祀典,克鬼方,氐羌來朝。經廩辛、庚丁,傳武乙,無道,殷政再衰。傳太丁,廢新政復古,接傳帝乙,復行新政,畫一祀典,命周公季歷為牧師,傳帝辛,殷政復衰,周武王伐紂,紂大敗於牧野,自焚死,殷亡,年數共640年。

商朝帝系表

帝王 姓名 在位期間(西元)
成湯 子履 前1751年─前1739年

太甲 子至 前1738年─前1727年

沃丁 子絢珣 前1726年─前1698年

太庚 子辨 前1697年─前1673年

小甲 子高 前1672年─前1656年

雍己 子伷 前1655年─前1644年

太戊 子密 前1643年─前1569年

仲丁 子莊 前1568年─前1558年

外壬 子發 前1557年─前1543年

河亶甲 子整 前1542年─前1534年

祖乙 子滕 前1533年─前1514年

祖辛 子旦 前1513年─前1498年

沃甲 子踰 前1497年─前1473年

祖丁 子新 前1472年─前1441年

南庚 子更 前1440年─前1416年

陽甲 子和 前1415年─前1399年

盤庚 子旬 前1398年─前1371年

小辛 子頌 前1370年─前1350年

小乙 子歛 前1349年─前1340年

武丁 子昭 前1339年─前1281年

祖庚 子曜 前1280年─前1274年

祖甲 子載 前1273年─前1241年

廩辛 子先 前1240年─前1235年

庚丁 子囂 前1234年─前1227年

武乙 子瞿 前1226年─前1223年

太丁 子托 前1222年─前1210年

帝乙 子羨 前1209年─前1175年

帝辛 子受 前1174年─前1111年

●西周

建都:鎬(陜西長安西南)

年數:341年

起訖:西元前1111年至西元前771年

傳世:
自武王伐紂,至幽王,計十二主。(其中有共和十四年。)

疆域概要與說明:宣王時:西起隴東,東至魯、蘇,南抵鄂北,北達冀、遼。

殷紂王二十一年,繼位周西伯。紂王三十二年,周武王派兵伐紂,於牧野展開大戰,殷軍大敗,殷紂王自焚身亡,殷亡。明年武王為天子,國號周,都鎬(陜西長安西南)實行封建制度。

後成王即位,由周公姬旦輔政,確立宗法、井田、禮樂、官制、學制和兵制等典章制度。後接康王,四夷賓服,海內和協。接傳昭王,昭王南巡時,不幸覆舟於漢水,溺死。穆王即位,十七年時,東征徐戎。三十五年西征犬戎。遷都南鄭(陜西華縣),恭帝時仍都南鄭。懿王即位後遷都槐里(陜西興平),王室衰微。接傳孝王,命非子養馬於渭間,封非子於秦(甘肅天水)。還都鎬京。夷王即位,夷王對諸侯過度謙卑,諸侯抗禮,王室益衰。後接厲王,行暴政,萬民共叛,王逃往彘地(山西霍縣)。之後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政十四年,史稱共和。接下來宣王即位,宣王北伐玁狁,南征荊蠻,平淮夷、徐戎,王室中興,可是接下來傳王位的幽王,因為寵愛美女褒姒,為得褒姒一笑,亂點烽火臺,使大軍匆忙趕過來,又請大軍回去,使大臣不滿,接又廢申皇后,改立太子,雖然得到了褒姒一笑,可是致使申侯叛周,引犬戎殺幽王,幽王被殺,西周亡,年數共341年。

西周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周武王 姬發 7年( 前1122─前1116 )

周成王 姬誦 37年( 前1115─前1079 )

周康王 姬釗 26年( 前1078─前1053 )

周昭王 姬瑕 51年( 前1052─前1002 )

周穆王 姬滿 55年( 前1001─前947 )

周恭王 姬翳扈 12年( 前946─前935 )

周懿王 姬囏 25年( 前934─前910 )

周孝王 姬辟方 15年( 前909─前895 )

周夷王 姬爕 16年( 前894─前879 )

周厲王 姬胡 37年( 前878─前842 )

共和

周宣王 姬靖 46年( 前827─前782 )

周幽王 姬涅(下工) 11年( 前781─前771 )

●東周

建都:洛邑(河南洛陽)

年數:515年

起訖:西元前770年至西元前256年

傳世:
自平王東遷,至赧王為秦所滅,計二十三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稱「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始列為諸侯,春秋時代開始。後傳桓王,十三年伐鄭,戰敗負傷,天子政令不行於天下,王室衰微。傳莊王,周公黑肩謀改立莊王子未成,周公被殺。傳僖王,僖王作華麗宮室,輿馬奢侈。齊桓公稱霸於諸侯。傳惠王,諸大夫擁莊王子頹為王,惠王暫居櫟(河南禹縣),後鄭伯、虢公殺頹,惠王返國。

傳襄王,襄王弟帶率狄入寇,襄王奔氾(河南襄城),晉文公殺帶,襄王返國。晉文公稱霸於諸侯。傳頃王,元年二月派使節赴魯,求致出葬襄王之賻金。經匡王傳定王,定王元年,楚伐戎,觀兵周疆使人問鼎之大小。傳簡王,晉楚戰於鄢陵,楚勝。傳靈王,靈王對諸侯無惡感,王室稍振。傳景王,孔子問禮於老聃。景王去世,先立子猛為悼王,六月而卒。傳敬王,悼王猛弟朝自立,敬王出走,居狄泉,晉定公迎敬王至洛陽,朝乃奔楚。傳元王,越人進貢,封為伯。

傳貞定王,韓、趙、魏三家減智伯,分晉。傳考王,考王封弟揭於河南,為西周桓公,傳至西周惠公,封少子班於鞏,是為東周公,是時周有一王二公。傳威烈王,二十三年,韓、趙、魏封為諸侯,戰國時代開始。傳安王,齊田和封諸侯,傳烈王,諸侯多不朝天子,僅齊威公來朝。傳顯王,十六年,齊稱王。三十六年起,秦、燕、韓相繼稱王。傳慎靚王,慎靚王三年,魏稱王,趙自稱君,稍後亦稱王。此時,秦國勢力龐大,其他六國深怕被滅,於是接受蘇秦合縱六國抗秦法,蘇秦一次當了六國宰相;而秦國,則是張儀來協助破六國之法。使用「遠交近攻」之法,先滅鄰近的國家,遠的國家則是相互邦交。秦國出了許多名人:王翦、張儀、晏嬰等人。接傳赧王,赧王五十九年,降秦,周亡。東周公維持六年殘局,亦被秦消滅。年數共515年。

東周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周平王 姬宜臼 51年( 前770─前720 )

周桓王 姬林 23年( 前719─前697 )

周莊王 姬佗 15年( 前696─前682 )

周僖王 姬胡齊 5年( 前681─前677 )

周惠王 姬閬 25年( 前676─前652 )

周襄王 姬鄭 33年( 前651─前619 )

周頃王 姬壬臣 6年(前618─前613)

周匡王 姬班 6年( 前612─前607 )

周定王 姬瑜 21年( 前606─前586 )

周簡王 姬夷 14年( 前585─前572 )

周靈王 姬泄心 27年( 前571─前545 )

周景王 姬貴 25年( 前544─前520 )

周敬王 姬匄 44年( 前519─前476 )

周元王 姬仁 7年( 前475─前469 )

周貞定王 姬介 28年( 前468─前441 )

周考王 姬嵬 15年( 前440─前426 )

周威烈王 姬中 24年( 前425─前402 )

周安王 姬驕 26年( 前401─前376 )

周烈王 姬喜 7年( 前375─前369 )

周顯王 姬扁 48年( 前368─前321 )

周慎靚王 姬定 6年( 前320─前315 )

周赧王 姬延 59年( 前314─前256 )

春秋十四國簡表

齊國
爵位:侯
姓:姜
始封:太公望
與周室關係:武王勳臣
都城:營丘臨淄
今地:山東昌樂臨淄
滅其國者:田氏所篡

魯國
爵位:侯
姓:姬
始封:周公旦
與周室關係:武王弟
都城:曲阜
今地:山東曲阜
滅其國者:楚國

曹國
爵位:伯
姓:姬
始封:叔振鐸
與周室關係:武王弟
都城:陶邱
今地:山東定陶
滅其國者:宋國

衛國
爵位:侯
姓:姬
始封:康叔
與周室關係:武王弟
都城:朝歌
今地:河南淇縣
滅其國者:秦國

鄭國
爵位:伯
姓:姬
始封:桓公友
與周室關係:厲王子
都城:新鄭
今地:河南新鄭
滅其國者:韓國

宋國
爵位:公
姓:子
始封:微子啟
與周室關係:商紂王庶兄
都城:商丘
今地:河南商丘
滅其國者:齊國

陳國
爵位:侯
姓:媯
始封:胡公滿
與周室關係:虞舜後裔
都城:宛丘
今地:河南淮陽
滅其國者:楚國

蔡國
爵位:侯
姓:姬
始封:蔡叔度
與周室關係:武王弟
都城:新蔡
今地:河南上蔡
滅其國者:楚國

燕國
爵位:伯
姓:姬
始封:召公奭
與周室關係:武王勳臣
都城:薊
今地:北平
滅其國者:秦國

晉國
爵位:侯
姓:姬
始封:唐叔虞
與周室關係:武王子
都城:故絳新絳
今地:山西翼城曲沃
滅其國者:三家分割

秦國
爵位:伯
姓:嬴
始封:非子
與周室關係:顓頊後裔
都城:雍
今地:陜西鳳翔
滅其國者:始皇一統

楚國
爵位:子
姓:芊
始封:熊繹
與周室關係:顓頊後裔
都城:丹陽 郢
今地:湖北秭歸 江陵
滅其國者:秦國

吳國
爵位:子
姓:姬
始封:太伯
與周室關係:文王伯父
都城:姑蘇
今地:江蘇吳縣
滅其國者:越國

越國
爵位:子
姓:姒
始封:無余
與周室關係:夏少康庶子
都城:會稽
今地:浙江紹興
滅其國者:楚國

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句踐。

「春秋」是因孔子據魯史作春秋而得名。春秋時代是東周的前期,共二四二年(自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也就是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是西元前七二二至四八一年)。如往上推到東周開始,往下延到接連戰國時代,先後共三六八年(西元前七七○年至四○三年)。

戰國七雄簡表

秦國
姓氏:嬴
始封:非子
爵位:伯
始僭(上先)王號者:惠文王
始稱王年次:西元前三三七年
都城:咸陽
今地:陜西咸陽
滅亡時間:(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年統一)
滅亡次序:

楚國
姓氏:芊
始封:熊繹
爵位:子
始僭(上先)王號者:武王
始稱王年次:西元前七四○年
都城:郢 壽春
今地:湖北江陵 安徽壽縣
滅亡時間:西元前二二三年
滅亡次序:四

燕國
姓氏:姬
始封:召公奭
爵位:侯
始僭(上先)王號者:易王
始稱王年次:西元前三三二年
都城:薊
今地:河北宛平北
滅亡時間:西元前二二二年
滅亡次序:五

齊國
姓氏:田
始封:田和
爵位:侯
始僭(上先)王號者:威王
始稱王年次:西元前三七八年
都城:臨淄
今地:山東臨淄
滅亡時間:西元前二二一年
滅亡次序:六

趙國
姓氏:原嬴姓,後氏趙
始封:烈侯籍
爵位:侯
始僭(上先)王號者:武靈王
始稱王年次:西元前三二五年
都城:邯鄲
今地:河北邯鄲
滅亡時間:西元前二二八年
滅亡次序:二

韓國
姓氏:原姬姓,後氏韓
始封:景侯虔
爵位:侯
始僭(上先)王號者:宣惠王
始稱王年次:西元前三三二年
都城: 陽翟 新鄭
今地:河南禹縣 新鄭
滅亡時間:西元前二三○年
滅亡次序:一

魏國
姓氏:原姬姓,後氏魏
始封:文侯斯
爵位:侯
始僭(上先)王號者:惠王
始稱王年次:西元前三七○年
都城:安邑 大梁
今地:山西安邑 河南開封
滅亡時間:西元前二二五年
滅亡次序:三

「戰國」是因漢劉向所著戰國策一書而得名。戰國時代是東周的後期,共一八三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起,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吞滅六國止;是西元前四○三至二二一年)。

●秦朝

建都:咸陽(陜西咸陽)

年數:15年

起訖:西元前221年至西元206年

傳世:
自始皇嬴政統一稱帝,至秦王子嬰覆亡,計三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始皇帝時期:東至遼東,西至臨洮,南至象郡,北至九原。

秦王嬴政滅七國(韓、趙、楚、齊、燕、魏、周),統一天下,自認功業超過三皇五帝,於是自稱「秦國的始皇帝」。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中央集權。修築長城和馳道,統一文字、曆法和度量衡。這本是一個很好的功業,可讓他流芳百世的,可是為了建長城及驪山陵,讓全國百姓都成了勞役,痛苦不堪,使得秦始皇漸漸失去民心。

在一次的巡行中,秦始皇病死了,在他臨死前,下詔讓在北方的扶蘇回京為帝,但是卻被中車府令趙高及宰相李斯偷改詔書,改立胡亥為帝,並將扶蘇賜死。可憐的扶蘇,不聽蒙恬將軍的勸告,還說:「父要子死,子不敢不死」,說完便自刎而死。

胡亥登基後,視趙高為心腹,整天只知玩樂不理國事,趙高掌權,計殺李斯。此時天下大亂,陳勝、吳廣首先揭竿起義,人民響應紛紛立舊國主,如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號楚懷王,又稱義帝;其他有趙王趙歇、齊王田廣。劉邦起兵沛縣,號沛公,與項梁結盟,受義帝命令,西征秦國都─咸陽,並說誰先入漢中誰便是漢中王。秦將章邯、董翳、司馬欣受命掃蕩民間反叛軍,最後投降項羽,項羽卻在新安活埋二十萬投降秦兵,真殘忍。不久後,趙高殺胡亥迎立子嬰為帝,子嬰卻反而殺趙高,夷其三族。子嬰登基後不久,劉邦殺入咸陽,此時秦已經沒有防衛能力了,子嬰大開城門投降。秦亡,年數共15年。

在秦朝時有著算學的書籍:「周髀算經」、「九章算數」。不久後項羽入關,大封群王,自封為西楚霸王,封英布為九江王、鄭昌為韓王、劉邦為漢王、共敖為臨江王、田安為濟北王等。最後劉邦敗眾王,敗項羽於垓下,建漢朝。

秦朝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秦始皇 嬴政 37年( 前246─210 )(包含未統一中國前)

秦二世 嬴胡亥 3年( 前209─207 )

秦王嬰 嬴嬰 46日( 前206 )


●西漢

建都:長安(西安市)

年數:214年

起訖:西元前206年至西元8年

傳世:
自高祖劉邦於咸陽稱漢王,滅秦,至平帝,計十一君(呂后稱制兩少帝不計)。

疆域概要與說明:
武帝時期:東至朝鮮北部,西至新疆,南至日南,北至大漠。

經過秦朝的暴政之後,終於被一個由平民出身的人──劉邦──所推翻。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以低微的身份,擊敗西楚霸王項羽,統一天下,都是因為他最喜歡交朋友,也因為很多將臣的幫忙,成就了創立漢朝的大業。如: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以及其他同鄉好友,如:夏侯嬰、樊噲、曹參、周勃、灌嬰等人。這麼多人的協助,終使他以寡敵眾,統一天下。

漢朝建立之初,大封王侯,定都長安(西安市),可是不久後,高祖聽信謠言,將楚王韓信降為淮陰侯,最後韓信受了高祖的怨氣,便與陳豨密謀造反,後被呂后殺死。最後高祖病死,太子劉盈登基為帝,是為漢惠帝。可是,呂后殘暴,「人彘」是呂后想出的酷刑,將犯人的手腳砍掉,將耳朵弄聾、嘴巴灌毒藥弄啞,最後將犯人扔到廁所的糞坑裏。以「人彘」的刑罰害戚夫人,惠帝看了,很害怕,從此不理國政,因此呂后專權,大封呂氏為官,想佔有劉家天下,八年後,呂后去世,劉平、陳平與周勃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此後的文帝、景帝,仁政愛民,史稱「文景之治」。唯有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為太尉周亞夫平定。

之後,武帝即位,始建年號,六次伐匈奴,大勝,顯出大漢天威,還有張騫通西域、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放到北海去牧羊,蘇武仍不肯投降,就這樣留了十九年才回去,真是愛國。司馬遷著「史記」,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年間的史事。武帝去世於五祚宮,昭帝即位,霍光攝政,元平元年,昭帝去世,宣帝即位,霍光繼續輔政。地節二年,霍光去世,宣帝親自主政,甘鳳三年匈奴呼韓單于來朝,烏孫解憂公主來歸。

元帝即位,初元二年宦官弘恭石顯專權,竟寧元年嫁宮人王嬙(王昭君)為閼氏,元帝去世,成帝即位,成帝迷戀趙飛燕姊妹,生活糜爛,寵信外戚王氏,大封王氏,不久成帝去世;農學家汜勝之完成「汜勝之書」,但傳到宋元時代時便失傳了。哀帝即位,不過哀帝身體很不好,僅當了六年的皇帝就去世了。哀帝時,劉歆求出圓周率為3.1547。平帝即位,封王莽為安漢公,元始五年平帝去世,立宣帝玄孫嬰為帝,王莽攝政。居攝元年王莽假稱皇帝,居攝二年翟義起兵討王莽,初元年王莽廢孺子嬰自即帝位,國號新,西漢亡。西漢年數共214年。


西漢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漢高祖 劉邦 12年(前206年─前195年)

漢惠帝 劉盈 7年(前194年─前188年)

漢文帝 劉恆 23年(前179年─前157年)

漢景帝 劉啟 16年(前156年─前141年)

漢武帝 劉徹 54年(前140年─前87年)

漢昭帝 劉弗陵 13年(前86年─前74年)

漢宣帝 劉詢 25年(前73年─前49年)

漢元帝 劉奭 16年(前48年─前33年)

漢成帝 劉驁 26年(前32年─前7年)

漢哀帝 劉欣 6年(前6年─前1年)

漢平帝 劉衎 5年(元年─5年)

孺子嬰 劉嬰 3年(6年─8年)

●新朝

建都:長安(西安市)

年數:15年

起訖:西元9年至西元23年

傳世:
王莽篡位建「新」,施新政失敗身亡。(新莽亡後,劉玄稱更始皇帝入長安二年。)

疆域概要與說明:
新莽不准四夷稱王,盡降為侯,北方匈奴首先入侵,西域及高句麗相繼叛變。

王莽篡漢建「新」,改年號建國,建國元年王莽改制:推行王田制度,收全國田地為國有;解放奴婢,禁止人口買賣;廢五銖錢,施行鹽鐵酒公賣。建國五年王莽姑母王太皇太后去世。

天鳳四年綠林兵起,王莽作威斗,地皇三年劉秀起兵南陽舂陵。淮南王更始元年,劉玄稱帝國號更始。昆陽大戰,漢兵入長安,王莽被商人杜吳所殺。淮南王更始二年,劉秀滅王郎,大破銅馬賊。新朝亡,年數共15年。劉秀即帝位,定都洛陽,為東漢光武帝。

●東漢

建都:洛陽(河南洛陽)

年數:196年

起訖:西元25年至西元220年

傳世:
自光武帝劉秀傳至獻帝劉協禪位(為曹丕所廢),計十三君。

疆域概要與說明:東漢章帝以後政治惡化,外戚、宦官衝突不已,禍亂頻仍,乃至群雄割據,趨於衰亡。

光武帝劉秀即位,當年赤眉入長安殺更始帝劉玄。光武帝開始偃武修文、勵行節約、崇尚名節、選舉孝廉,是個好皇帝。建武十一年,馬援為隴西太守,大破先零羌,隔年平參狼羌,續又平交趾、擊烏桓。中元二年光武帝去世,太子即位,是為明帝。明帝永平十六年,廉范竇固大破匈奴,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復通。班固、班昭繼父親班彪完成:「漢書」一書,記載自
漢高祖至王莽間的正史。明帝去世,章帝即位,元和元年班超平疏勒之亂,續破龜茲莎車。章帝去世,和帝即位。明、章二帝勤儉愛民,史稱「明章之治」。

和帝永元元年竇憲至燕然山大破北匈奴,拜為大將軍。永元七年,班超受封定遠侯,十四年回京去世於洛陽。元興元年蔡倫造紙,和帝去世,殤帝即位,鄧騭為車騎將軍,殤帝只當一年皇帝就去世了,安帝即位,元出四年張衡製作「渾天儀」,後又製作「漏水轉渾天儀」。建光元年安帝親政,誅鄧氏族人,延元四年,安帝去世,順帝即位,陽嘉元年立梁皇后,梁商當政,張衡製作「候風地動儀」。

永和六年大將軍梁商去世,梁冀為大將軍。建康元年順帝去世,沖帝即位,當皇帝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質帝即位,梁太后主政,最後被梁冀毒死,只當一年皇帝,桓帝即位,殺大將軍梁冀,永康元年,桓帝去世,靈帝即位,竇武為大將軍,黨錮之獄再起,殺李膺百餘人,靈帝受宦官所騙,整天吃喝玩樂、愛女人、貪錢財,更建「裸遊館」。還封狗為官。光和六年,黃巾之亂起,中平六年靈帝去世,立劉辯為帝,董卓入京廢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初平元年討董卓,初平二年孫堅大敗董卓入洛陽,初平三年王允呂布計殺董卓。曹操破黃巾賊。初平四年曹操破袁術。建安元年曹操入朝領隸校尉,遷獻帝於許。二年袁術稱帝。四年劉備起兵徐州,討曹操。五年孫策去世,弟孫權替代。十三年孫權大破曹操於赤壁。十七年曹操自立為魏公,二十一年曹操自進為魏王。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魏文帝黃初元年,曹操死,子曹丕即位,東漢亡。東漢年數共196年。

班超降服的五十餘國,所查到的有三十個國家:
車師、危須、尉犁、烏壘、焉耆、渠犁、龜茲、姑墨、溫宿、尉頭、疏勒、鄯善、小宛、且末、精絕、拘彌、于闐、莎車、蒲類、卑陸、單桓、東西且彌、烏孫、大宛、大月氏、康居、安息、奄蔡、庫車、高昌

「裸遊館」
為漢靈帝所建;在花園中建築很多小橋,在橋上蓋好多裸遊館。潺潺的溪水從橋下流過花園,靈帝挑選年輕美麗的女孩子,讓她們坐著小船遊玩,或是光著身子,在溪水中跟皇帝嬉戲,所以叫「裸遊館」。

東漢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漢光武帝 劉秀 33年(25年─57年)

漢明帝 劉莊 18年(58年─75年)

漢章帝 劉炟 13年(76年─88年)

漢和帝 劉肇 17年(89年─105年)

漢殤帝 劉隆 1年(106年)

漢安帝 劉佑 19年(107年─125年)

漢順帝 劉保 19年(126年─144年)

漢沖帝 劉炳 1年(145年)

漢質帝 劉纘 1年(146年)

漢桓帝 劉志 21年(147年─167年)

漢靈帝 劉宏 22年(168年─189年)

漢少帝 劉辯 1年(189年)

漢獻帝 劉協 32年(189年─220年)

●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政治紊亂,群雄爭霸,其中曹操、袁紹、袁術、呂布、孫堅、劉備最有勢力,最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滅袁紹、袁術、呂布,而孫堅則經孫策後傳孫權,劉備得諸葛亮協助,聯東吳大敗曹操於赤壁,這就是有名的「赤壁大戰」。最後曹操之子曹丕廢漢獻帝建魏,或稱曹魏;孫權稱吳大帝建吳,或稱東吳;劉備建漢,或稱蜀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稱「三國時代」。最後,魏被司馬炎所篡,吳為晉滅,蜀漢降魏,為晉朝統一天下,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魏國
建都:洛陽(河南洛陽)
年數:46年
起訖:西元220年至西元265年
傳世:自文帝曹丕篡漢,至元帝曹奐為司馬炎所篡,計五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據有黃河流域,地廣人多。

曹操死後其子曹丕廢漢獻帝建魏,是為文帝,文帝能文好學,但刻薄寡恩,未能建立統一基礎,大權旁落。不久,曹丕身染沉痾,一病不起,駕崩時,年僅四十。曹叡遵從遺詔,繼位為帝,年方十五歲,由大將軍曹真、鎮軍將軍陳群及撫軍將軍司馬懿輔佐。曹叡初能舉賢良,容諫言;後不恤民力,好興土木,農桑失業,百姓疲弊。三重臣之一的司馬懿出任驃騎大將軍,兼任雍、涼兩州的兵馬提督,鎮守西涼。諸葛亮用反間計離間司馬懿與曹叡的君臣關係。司馬懿被貶回鄉,不久,蜀軍來攻,魏軍大敗,於是重新任用司馬懿為平西都督,大敗蜀軍。曹叡因荒淫無度,終日恣意縱情於聲色犬馬,以致健康每下愈況。他將帝位傳給其養子曹芳,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輔政,初由曹爽專政,嗣曹爽被司馬懿除掉,帝頗不滿司馬氏之擅權,終為司馬師廢黜,改立曹髦為帝,不久,司馬師死,弟司馬昭接權,群臣奏請封司馬昭為晉公,帝欲除司馬昭,司馬昭部下賈充鼓動成濟刺殺少帝,迎曹璜為帝,曹璜即位後改名曹奐,升司馬昭為宰相,封晉公,司馬昭攻蜀,大敗蜀軍,蜀後主投降,蜀漢滅亡。封司馬昭為晉王,其死,其子司馬炎繼承其位。不久,司馬炎篡魏,建晉,魏亡。

魏國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魏文帝 曹丕 7年(220─226)
魏明帝 曹叡 13年(227─239)
魏齊王 曹芳 14年(240─253)
魏少帝 曹髦 6年(254─259)
魏元帝 曹奐 5年(260─264)

◎蜀國
建都:成都(四川成都)
年數:43年
起訖:西元221年至西元263年
傳世:自昭烈帝劉備稱帝,至後主劉禪降魏,計二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據有今長江上游,及雲、貴一帶,地狹人少。

曹丕篡漢後,劉備建蜀漢,為蜀昭烈帝,改元章武元年;立長子劉禪為太子;封諸葛亮為相、許靖為司徒,其餘官員各有封賞;並大赦天下。在建國之前,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發生了很多傳奇故事:溫酒斬華雄、王允巧設連環計、關羽立功報恩、過五關斬六將、官渡大戰、劉備三顧茅廬、趙雲單騎救主、孔明奇謀借箭、孔明借東風、赤壁大戰。其後,關羽大意失荊州,被吳軍處斬,劉備傷心不已。建國後又發生范疆、張達刺死張飛的事,與吳軍大戰大敗,最後劉備病死,享年六十三歲。

劉禪繼位,由諸葛亮輔佐。不久南蠻犯境,諸葛亮七擒孟獲,使孟獲心服口服,立誓歸順蜀國。不久,諸葛亮揮師中原,攻魏,蜀軍一開始鬥志高昂,勢如破竹,一連拿下南安城、安定城、天水城,並收服隴右名將姜維,聲威大振,最後魏軍請出司馬懿出戰,馬謖自傲自己熟讀兵書,將軍隊停在山上,結果大敗,馬謖為諸葛亮處斬。魏軍殺向西城,諸葛亮使空城計退敵,張苞、關興在山路嚇退魏軍,收穫許多輜重、兵器、糧食。不久,趙雲病逝,諸葛亮再次出征,蜀軍捷報連連,再兩次伐祈山,魏軍主將張郃陣亡。諸葛亮再使計騙魏軍來攻,魏軍大敗,魏將秦朗陣亡。後來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來運糧,再度使計大敗魏軍。魏軍退走,諸葛亮將軍隊移往五丈原。不久,諸葛亮病逝,享年五十四歲。蜀軍依計退成都,魏軍追趕,卻被諸葛亮的木像嚇跑,司馬懿深感佩服。楊儀、馬岱除叛賊魏延。

蜀軍退回成都後,後主將諸葛亮安葬於定軍山,追諡忠武侯,並於沔陽建廟,四時享祭。自孔明去世後,接替他的蔣琬、董允、費禕等人,能力都遠不及他,姜維雖得到了孔明的兵法遺著,但畢竟資質有限,仍難望其項背。

後主寵信宦官黃皓,整天只知享樂,姜維北伐無功。最後魏軍來攻,大臣建議投降,皇子劉諶極力勸阻,後主不聽,當下命譙周作降書,向魏軍請降。劉諶全家自刎殉國。蜀漢降魏,蜀漢滅亡。年數共43年。劉禪到魏國去還樂不思蜀。

蜀國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蜀昭烈帝 劉備 2年(221─222)
蜀後主 劉禪 41年(223─263)

◎吳國
建都:建業(南京市)
年數:59年
起訖:西元222年至西元280年
傳世:自大帝孫權,至烏程侯孫皓為晉所滅,計四君。
疆域概要與說明:據有今長江下游,珠江流域一部分和越南地區。

劉備稱帝後,孫權也自己登基為帝,建吳,是為吳大帝。黃龍二年,孫權遣兵浮海征夷州(臺灣)。遣使前往林邑(越南)、天竺(印度)、獅子國(錫蘭)等地,海上貿易日漸發達。舉賢任能,確保東吳政權,但末年性多猜忌,無大發展。

神鳳元年,孫權病逝,太子孫亮即位,由諸葛恪、孫峻、孫琳等人輔政,減稅施恩,民間大悅。後因孫琳專政,孫亮非常不滿,於是和大姊全公主、將軍劉丞密謀誅殺孫琳。結果事機不密,與事者全遭屠戮,孫亮被孫琳罷黜,貶為會稽王,另立琅琊王孫休為帝,改年號永安。孫休誅除孫琳,偃武修文,尚能守成。

永安七年,孫休病逝,本應由太子繼位,但朝中大臣一致認為,蜀漢剛剛滅亡,去年交趾郡又爆發大規模叛變,全國正動蕩不安,人心煌煌,必須有一個年紀較長的君主來主持國政,才能安撫民心,穩定局勢,而太子年紀太輕,並不適合。於是決定由烏程侯孫皓繼位,改年號元興,原太子為豫章王。

孫皓剛登基時,頗有明主的風範,很能體恤人民,致力改革吏治,關注國是,全國上下無不慶幸遇到了一位英明仁慈的賢君。可惜好景不常,等他實際掌握了政權後,立刻露出本性,不但傲慢自大、酗酒好色、荒淫無度,而且殘暴至極,令全國人民大失所望。有許多忠心正直的臣子,極力規勸,卻被斬首,夷滅三族,前後共殺了四十多名的臣子,此後,孫皓更加恣意妄為,經常大興土木,還強逼大臣們陪他歡飲達旦。不久,晉朝攻吳,孫皓得報,大驚失色,慌忙命伍延、孫歆、諸葛靚等人分頭迎擊,但哪擋得住如狼似虎的晉國大軍?加之軍民早就對孫皓的暴虐無道痛恨至深,都不願拚死效命,使得晉國大軍一路暢行無阻。孫皓見眾叛親離,大勢已去,只得出城投降。於是司馬炎封他為歸命侯。吳亡,年數共59年。

吳國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吳大帝 孫權 31年(222─252)
會稽王 孫亮 6年(253─258 )
吳景帝 孫休 6年(258─263)
烏程侯 孫皓 17年(264─280)

●西晉

建都:洛陽(河南洛陽)

年數:52年

起訖:西元265年至西元316年

傳世:
自武帝司馬炎篡魏,至愍帝司馬業為前趙所滅,計四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統一僅三十餘年,先後有八王之亂及五胡亂華之紛擾。

武帝司馬炎篡魏滅吳,統一天下,建都洛陽,大封宗室。但是西晉的統一,並沒有為人民帶來安定與繁榮,反之,晉武帝的奢靡縱樂,為晉朝的腐敗政治種下了禍端。武帝死後,惠帝即位,他是中國史上罕見的愚昧低能皇帝,因此皇后賈南風乘機干政。有一次,全國鬧饑荒,惠帝竟然說:「為何不吃肉呢?」這句話成了天下的笑柄。賈皇后先聯合楚王司馬瑋(晉武帝的五皇子)殺死掌握軍權的宰相楊駿,引起司馬諸王的骨肉相殘。這歷時十六年的大內亂,史稱「八王之亂」。其後,皇后賈南風被親王司馬倫逮捕,強迫灌入滿是金屑的酒而死。

當諸王混戰時,雜處在中國境內的胡人,趁機叛變,晉惠帝永興元年,劉淵首先起兵,死後子劉聰遣劉曜、石勒攻陷洛陽,懷帝於永嘉五年被俘虜,送往平陽旋被殺,史稱「永嘉之亂」。愍帝即位於長安,由於連年的戰亂與饑荒,西晉王朝苦撐了四年後,劉聰進逼長安,建興四年愍帝出城投降被俘,送往平陽旋被殺,西晉亡,共52年。

西晉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晉武帝 司馬炎 25年(265─289)

晉惠帝 司馬衷 17年(290─306)

晉懷帝 司馬熾 6年(307─312)

晉愍帝 司馬業 4年(313─316)

●東晉

建都:建康(南京市)

年數:104年

起訖:西元317年至西元420年

傳世:
自元帝司馬睿,至恭帝司馬德文為劉裕所篡,計十一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南遷後北伐無功,權臣之亂迭起,且有五胡十六國之擾。

前趙滅西晉之後,司馬睿南遷建東晉,是為元帝,元帝即位後王敦擅權,祖逖北伐失敗,元帝當六年皇帝就去世了,明帝即位,王導討王敦。明帝去世,成帝即位,蘇峻叛變,陶侃討平,後經康帝後傳穆帝,桓溫將軍滅成漢,殷浩北伐失敗。

哀帝即位,桓溫專權,哀帝去世後立司馬奕為帝,卻被桓溫廢為海西公,經簡文帝後傳孝武帝,前秦王苻堅南征東晉,宰相謝安推薦其弟謝石、姪子謝玄應戰,果然不負眾望,在淝水以寡敵眾大破前秦兵,苻堅敗後回北方被殺。安帝即位,桓玄篡位,劉裕討平,因此橫行無忌,最後弒帝。恭帝即位,劉裕稱帝,廢恭帝為零陵王,東晉亡,年數共104年。劉裕篡晉後建宋。

東晉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晉元帝 司馬睿 6年(317─322)

晉明帝 司馬紹 3年(323─325)

晉成帝 司馬衍 17年(326─342)

晉康帝 司馬岳 2年(343─344)

晉穆帝 司馬聃 17年(345─361)

晉哀帝 司馬丕 4年(362─365)

海西公 司馬奕 5年(366─370)

晉簡文帝 司馬昱 2年(371─372)

晉孝武帝 司馬昌明 24年(373─396)

晉安帝 司馬德宗 22年(397─418 )

晉恭帝 司馬德文 2年(419─420)

五胡十六國簡表

「五胡十六國」是因北魏崔鴻所著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得名,成為一個時代名稱。這時代自前趙劉淵建國(晉惠帝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北方(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共一三六年(西元三○四至四三九年)。

前趙(初號漢)
建國者:劉淵
族種:匈奴
國都:初平陽(山西臨汾縣) 遷長安(陜西省城)
盛時疆域約計: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四省的一部分。
年數(西元):26年(304─329)
滅其國者:後趙

後趙
建國者:石勒
族種:羯
國都:初襄國(河北邢臺縣) 遷鄴(河南臨漳縣)
盛時疆域約計:中國北部的大半
年數(西元):33年(319─351)
滅其國者:冉魏

前秦
建國者:苻洪
族種:氐
國都:長安
盛時疆域約計:中國北部全部跟西南部
年數(西元):45年(350─394)
滅其國者:西秦

後秦
建國者:姚萇
族種:羌
國都:長安
盛時疆域約計:陜西、甘肅、河南三省地
年數(西元):34年(384─417)
滅其國者:東晉

西秦
建國者:乞伏國仁
族種:鮮卑
國都:苑川(甘肅榆中縣)
盛時疆域約計:甘肅西南部
年數(西元):47年(385─431)
滅其國者:夏

前燕
建國者:慕容(上包的上面,下鬼)
族種:鮮卑
國都:初龍城(熱河朝陽縣) 遷鄴
盛時疆域約計:河北、山東、山西、河南跟遼寧的一部分
年數(西元):64年(307─370)
滅其國者:前秦

後燕
建國者:慕容垂
族種:鮮卑
國都:中山(河北定縣)
盛時疆域約計:河北、山西二省跟河南山東遼寧的一部分
年數(西元):26年(384─409)
滅其國者:北燕

南燕
建國者:慕容德
族種:鮮卑
國都:廣固(山東益都縣)
盛時疆域約計:山東跟河南的一部分
年數(西元):13年(398─410)
滅其國者:東晉

北燕
建國者:馮跋
族種:漢
國都:龍城
盛時疆域約計:河北東北部遼寧西南部及熱河東南部
年數(西元):28年(409─436)
滅其國者:拓跋魏

前涼
建國者:張駿
族種:漢
國都:姑臧(甘肅武威縣)
盛時疆域約計:甘肅西北部新疆東部陜西跟蒙古等地
年數(西元):53年(324─376)
滅其國者:前秦

後涼
建國者:呂光
族種:氐
國都:姑臧
盛時疆域約計:甘肅西北部新疆東部陜西蒙古等地
年數(西元):18年(386─403)
滅其國者:後秦

南涼
建國者:禿髮烏孤
族種:鮮卑
國都:樂都(青海樂都縣)
盛時疆域約計:甘肅西部
年數(西元):18年(397─414)
滅其國者:西秦

北涼
建國者:沮渠蒙遜
族種:匈奴
國都:張掖(甘肅張掖縣)
盛時疆域約計:甘肅跟陜西的一部分
年數(西元):39年(401─439)
滅其國者:拓跋魏

西涼
建國者:李暠
族種:漢
國都:敦煌(甘肅敦煌縣)
盛時疆域約計:甘肅極西北部
年數(西元):21年(400─420)
滅其國者:北涼


建國者:赫連勃勃
族種:匈奴
國都:統萬(陜西橫山縣)
盛時疆域約計:陜西北部跟綏遠
年數(西元):25年(407─431)
滅其國者:拓跋魏

成漢(前蜀)
建國者:李雄
族種:巴氐
國都:成都
盛時疆域約計:四川省
年數(西元):44年(304─347)
滅其國者:東晉

十六國以外


建國者:拓跋猗盧
族種:鮮卑
國都:盛都(綏遠和林格爾) 遷平城(山西大同)
盛時疆域約計:山西北部跟熱河察哈爾綏遠一帶
年數(西元):67年(310─376)
滅其國者:前秦

冉魏
建國者:冉閔
族種:漢
國都:鄴
盛時疆域約計:前燕全地
年數(西元):3年(350─352)
滅其國者:前燕

西燕
建國者:慕容泓
族種:鮮卑
國都:長安後遷長子(山西長子縣)
盛時疆域約計:晉陜二省的一部分
年數(西元):11年(384─394)
滅其國者:後燕

仇池
建國者:楊茂搜
族種:氐
國都:
盛時疆域約計:甘肅東南部
年數(西元):211年(296─506)
滅其國者:十一傳為前秦所滅,復立又十三傳為拓跋魏所滅。

蜀(後蜀)
建國者:譙縱
族種:漢
國都:成都
盛時疆域約計:四川省
年數(西元):9年(405─413)
滅其國者:晉

北魏
建國者:拓跋珪
族種:鮮卑
國都:平城後遷洛陽
盛時疆域約計:統一北方
年數(西元):149年(386─534)
滅其國者:北朝,分裂為東、西。

●南朝

南朝是指西元420年至西元589年間先後建都於建康(南京)的四個國家。起於劉裕篡晉建宋,接下來經齊、梁兩朝接陳朝,為隋所滅。南朝終。南北朝對峙,起於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十六年,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終於隋文帝楊堅滅陳。也就是西元四三九至五八九年,先後歷時一五一年。南朝四代,加上以前的吳和東晉,統稱「六朝」。

南朝四代簡表

◎宋朝
建都:建康(南京)
年數:60年
起訖:西元420年至西元479年
傳世:自武帝劉裕至順帝劉準,為蕭道成所篡,計八主。

大事記要:
●文帝在位三十年,內政修明,史稱元嘉之治。但兩次北伐都失敗。
●孝武帝在位時集權中央。
●明帝時,北魏南侵,青、豫、兗、徐諸州全失。

宋朝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廟號 姓名
1宋武帝 劉裕 2宋少帝 劉義符
3宋文帝 劉義隆 4宋孝武帝 劉駿
5宋明帝 劉彧 6宋前廢帝 劉子業
7宋後廢帝 劉昱 8宋順帝 劉準

◎齊朝
建都:建康(南京)
年數:24年
起訖:西元479年至西元502年
傳世:自高帝蕭道成,至和帝蕭寶融為蕭衍所篡,計七主。

大事記要:
●為防範劉宋宗室的報復,把劉宋宗室全部誅滅。
●武帝在位時,留心吏政,為小康之士。
●武帝死後,骨肉相殘,政權最後由蕭衍取得。

齊朝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廟號 姓名
1齊高帝 蕭道成 2齊武帝 蕭賾
3齊鬱林王 蕭昭業 4齊海陵王 蕭昭文
5齊明帝 蕭鸞 6齊廢帝 蕭寶卷
7齊和帝 蕭寶融

◎梁朝
建都:建康(南京)
年數:56年
起訖:西元502年至西元557年
傳世:自武帝蕭衍,至敬帝蕭方智為陳霸先所篡,計四主。

大事記要:
●武帝在位時,對內修明內政,對外遣兵北伐,曾一度收復洛陽等地,文治武功為南朝之冠。
●武帝晚年迷信佛教,內政荒廢,國事日衰。

梁朝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廟號 姓名
1梁武帝 蕭衍 2梁簡文帝 蕭綱
3梁元帝 蕭繹 4梁敬帝 蕭方智

◎陳朝
建都:建康(南京)
年數:33年
起訖:西元557年至西元589年
傳世:自武帝陳霸先,至後主陳叔寶為隋所滅,計五主。

大事記要:
●高祖武帝即位後,對北周、北齊採取和平共存邦交。
●文帝在位時收回長沙、江郢、巴湘等地。
●宣帝遣吳明徹北伐,收復江北。
●宣帝太建二年,穆罕默德誕生。

陳朝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廟號 姓名
1陳武帝 陳霸先 2陳文帝 陳蒨
3陳廢帝 陳伯宗 4陳宣帝 陳頊
5陳後主 陳叔寶

●北朝

北朝是指西元386年至西元581年,先後建國在北方的五朝,西元386年拓跋珪建北魏,經東魏、西魏、北齊後接北周,北周為楊堅所篡,北朝終。北魏民族係鮮卑族,拓跋氏原居於西伯利亞,經遂次南遷,東漢末年據有匈奴舊地,三國後期遷居盛樂,漸有今山西北部及察哈爾地區。至晉封為代(大同)公,進為代王,後為前秦所滅。淝水戰後,拓跋珪復國(西元三八六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傳至孝文帝拓跋宏力求華化,融和胡漢,遷洛改姓元氏,故又稱「元魏」。

北朝五代簡表

◎北魏
建都:盛樂(綏遠境) 平城(山西大同) 洛陽(河南洛陽)
年數:149年
起訖:西元386年至西元534年
傳世:自道武帝拓跋珪,至孝武帝元修西奔關中,計十一主。

大事記要:
●孝文帝時遷都洛陽,提倡漢化,禁止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變姓氏。
●宣武帝即位,外戚、佞臣專權,政紿漸壞。
●禁軍官兵因受文臣排抑,公開殺戮大臣。

北魏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廟號 姓名
1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2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
3北魏太武帝 拓跋燾 4北魏文成帝 拓跋濬
5北魏獻文帝 拓跋弘 6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7北魏宣武帝 元恪 8北魏孝明帝 元詡
9北魏孝莊帝 元子攸 10北魏節閔帝 元恭
11北魏孝武帝 元修

◎東魏
建都:鄴(河南臨漳)
年數:17年
起訖:西元534年至西元550年
傳世:北魏孝武帝西奔後,高歡別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為東魏,僅一主,為高洋所篡。

大事記要:
●大將侯景投效梁朝,與梁朝合力對抗東魏,結果大敗。
●用人唯才,不拘身分,打破晉朝以來的門閥制度。
●高歡死後,其子高洋篡位,是為北齊。

東魏帝系表
廟號 姓名
1東魏孝靜帝 元善見

◎西魏
建都:長安(西安市)
年數:23年
起訖:西元535年至西元557年
傳世:北魏孝武帝依附宇文泰,都長安為西魏。自文帝元寶炬至恭帝元廓,計三主。

大事記要:
●創立府兵軍,把鮮卑人及少數胡化漢人納入,專司戰鬥。
●宇文泰南伐梁,取得梁、益諸州。

西魏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廟號 姓名
1西魏文帝 元寶炬 2西魏廢帝 元欽
3西魏恭帝 元廓

◎北齊
建都:鄴(河南臨漳)
年數:28年
起訖:西元550年至西元577年
傳世:自文宣帝高洋,至幼主高恆為北周所滅,共六主。

大事記要:
●北齊名將斛律光因讒被殺,使周武帝決心北伐。
●齊後主親率二十萬大軍抗周,結果大敗。傳位於太子恒後東逃,後主和太子恒逃至青州,被周所殺。

北齊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廟號 姓名
1北齊文宣帝 高洋 2北齊廢帝 高殷
3北齊孝昭帝 高演 4北齊武成帝 高湛
5北齊後主 高緯 6北齊幼主 高恆

◎北周
建都:長安(西安市)
年數:25年
起訖:西元557年至西元581年
傳世:自孝愍帝宇文覺篡西魏,至靜帝宇文闡,計五主。

大事記要:
●武帝誅權臣宇文護,始得親政。
●周武帝遣大將王軌迎擊北伐的陳軍,擄陳將吳明徹,大獲全勝。
●隋國公楊堅先後派韋孝寬、王誼,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之亂。
●楊堅廢靜帝自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北周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廟號 姓名
1北周孝愍帝 宇文覺 2北周明帝 宇文毓
3北周武帝 宇文邕 4北周宣帝 宇文贇
5北周靜帝 宇文闡

欠隋朝
●隋朝

建都:長安(西安市)

年數:37年

起訖:西元581年至西元618年

傳世:隋內部安定後,南下滅陳,結束了二百七十余年的大混戰,統一了中國,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因為方塊漢字的聚合力,使不同語言卻相同文字的中國人續連在一起,從此,中國境內各民族結合成一個新的中華民族,再沒有鮮卑,匈奴,羯,氐,羌之分,新的中華民族更充滿活力。

文帝採取了予民休養生息的方針,使中國迅速恢復了應有的強大,故有開皇之治之稱。文帝崩,煬帝立,到著名暴君煬帝楊廣的手中後,征高麗,開運河,營造洛陽東宮,終導致民不聊生,烽火頻起,十八年間,兵變、民變和宮廷政變接踵而來,最後勝利屬於隋的太原大將李淵,篡隋立唐,削平群雄,中國再度統一。

隋朝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隋文帝 楊堅 24年(581─604)

隋煬帝 楊廣 13年(605─617)

隋恭帝 楊侑 2年(617─618 )


●唐朝

建都:長安(西安市)

年數:290年

起訖:西元618年至西元907年

傳世:
自唐高祖李淵,至哀帝李祝為朱全忠所害,計二十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高宗(李治)時期:東至朝鮮南部,西至今俄屬中亞,南至越南中部,北至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

李淵削平隋末群雄,廢隋恭帝楊侑,統一天下,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武德九年時,發生了高祖次子李世民與長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繼承的政變。

李世民從長孫無忌等計策,決定先發制人,率尉遲恭等伏兵玄武門,乘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入朝的機會,突起襲擊。李世民射死太子李建成,尉遲恭殺死李元吉。東宮和齊王府的衛隊,聞訊猛攻玄武門,李世民率衛兵迎擊,並使尉遲恭進宮,迫高祖下令諸軍均受秦王處置。高祖遂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傳位李世民,自稱太上皇。這次的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後改元貞觀,是為唐太宗。

貞觀三年玄奘赴印度求佛經,貞觀四年李靖破突厥,西北君長奉太宗為天可汗。滅東突厥、高昌,征高麗,中國聲教四被。太宗將文成公主嫁往吐蕃。這時出了許多名人:李靖、房玄齡、魏徵等人。太宗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留下了「貞觀之治」的美譽。

接傳高宗,平西突厥,滅高麗,不過,高宗寵愛武媚娘,高宗又體弱多病,漸漸的政權操控在武后手中,高宗去世後立中宗,卻被武后廢為廬陵王,武后自為皇帝,稱武后則天皇帝。武后後來自己退位,由中宗復位,後被皇后韋氏毒殺。臨淄王李隆基起兵討滅韋氏,擁立睿宗。

接傳玄宗,玄宗二十九歲即位,它通曉音樂,還寫得一手好字;擅騎馬擊毬,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年輕皇帝。在他即位之初,滿懷雄心,努力推行各種改革,他首先招攬人才,如:姚崇、宋璟,因為有這兩個正派的人在朝裏當宰相,政事一切都很上軌道。接著推行各項改革,如:立節度使等,使得唐朝全盛。寵愛楊貴妃。但自入中年後對朝廷感到倦怠,結果誤用奸臣李林甫做宰相,國勢日衰。後又用蕃人做節度使,如:安祿山、安思順等人,結果於天寶十四年鬧出「安史之亂」。

安祿山攻入長安,玄宗帶楊貴妃、楊國忠逃命,逃到馬嵬坡,士兵抱怨,最後賜白綾讓楊貴妃自縊死。之後肅宗(四十六歲)即位,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中興唐朝,郭子儀破賊軍。不久,肅宗病死,代宗即位,雍王收復洛陽,史朝義被李懷仙所殺。安史之亂終。不久,鐵勒人僕固懷恩又叛,已攻陷涇、邠二州,代宗一面逃難,一面下詔以雍王、郭子儀為正副元帥,出兵抵禦叛賊,郭子儀單槍匹馬見回紇,回紇大吃一驚,因為魚朝恩誘他們出兵時,說郭令公(郭子儀)已死,他們才出兵的。最後回紇投降。破吐蕃,此亂終。

接傳德宗,郭子儀病逝,享年八十五歲。節度使李希烈、朱泚、李懷光等先後作亂。接順宗傳憲宗,此時,宦官權盛,最後太監陳弘志弒皇帝。傳穆宗,朋黨之禍漸興。傳敬宗,敬宗為宦官劉克明所殺。傳文宗,牛、李黨爭。傳武宗,武宗崇信道教,毀天下佛寺。傳宣宗,選立皇帝之權被宦官操縱,唐政越亂。傳懿宗,南詔入寇。傳僖宗,王仙芝、黃巢先後作亂,殺戮極慘。傳昭宗,朱全忠大殺宦官,獨專朝權。傳哀帝,朱全忠篡位,唐朝亡,年數共290年。

唐朝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唐高祖 李淵 9年(618─626)

唐太宗 李世民 23年(627─649)

唐高宗 李治 34年(650─683)

武后 武曌(媚娘)(則天) 21年(684─704)

唐中宗 李顯 5年(705─709)

唐睿宗 李旦 2年(710─712)

唐玄宗 李隆基 44年(713─755)

唐肅宗 李亨 7年(756─762)

唐代宗 李豫 17年(763─779)

唐德宗 李适 25年(780─804)

唐順宗 李誦 1年(805)

唐憲宗 李純 15年(806─820)

唐穆宗 李恒 4年(821─824)

唐敬宗 李湛 2年(825─826)

唐文宗 李昂 14年(827─840)

唐武宗 李炎 6年(841─846)

唐宣宗 李忱 13年(847─859)

唐懿宗 李漼 14年(860─873)

唐僖宗 李儇 15年(874─888 )

唐昭宗 李曄 15年(889─903)

唐哀帝 李祝 4年(904─907)

●五代

唐時稱宋齊梁陳隋為五代,是「前五代」。趙宋以後,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為五代,是「後五代」。今通以後五代為五代。五代先後有八姓,十三君,五十三年。後唐三姓:明宗李嗣源系李克用養子,原名邈佶烈;廢帝李從珂原本姓王。這時江南和河東另有十國並立。

這時的國號因與前面的朝代、國名一樣,因此國號前加後,或南、北、前一字。

◎後梁
建都:汴梁(河南開封)
年數:16年
起訖:西元907年至西元923年
傳世:自太祖朱全忠篡唐,至末帝朱瑱亡國,共二主。

朱全忠篡唐,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篡唐時,各地節度相繼獨立,建號稱王,逐漸形成十國,不受後梁管轄。之後末帝即位,最後被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所滅,年數共16年。

後梁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梁太祖 朱全忠 6年(907─912)
梁末帝 朱瑱 10年(913─922)

◎後唐
建都:洛陽(河南洛陽)
年數:14年
起訖:西元923年至西元936年
傳世:自莊宗李存勗(李克用子)滅後梁,至廢帝李從珂,計四主。

李存勗滅梁,改國號為唐,史稱後唐。莊宗在位期間,南唐疆域為五代中最大的。莊宗曾派兵攻取岐、蜀,國勢日漸強大。

吳、楚、吳越先後受封納貢。莊宗死後,其養子李嗣源(原名邈佶烈)繼位,是為明宗。明宗在位時,勤政愛民,人民生活安定,是五代中最安定的時期。之後傳閔帝,在位僅四個月為潞王李從珂篡立,改元清泰。最後為明宗的女婿石敬塘所滅。年數共14年。

後唐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唐莊宗 李存勗 3年(923─925)
唐明宗 李嗣源 8年(926─933)
唐閔帝 李從厚 4月(934)
唐廢帝 李從珂 2年(934─935)

◎後晉
建都:汴梁(河南開封)
年數:11年
起訖:西元936年至西元946年
傳世:自高祖石敬塘借契丹兵滅後唐,成為傀儡「兒皇帝」,至出帝石重貴為契丹所滅,計二主。

沙陀人石敬塘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向契丹人求援,滅後唐,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並向契丹稱臣為「兒皇帝」,每年要輸帛三十萬疋給契丹。之後傳出帝,出帝不肯再對契丹稱臣。契丹南下,滅了後晉。年數共11年。契丹改國號遼。

後晉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晉高祖 石敬塘 6年(936─941)
晉出帝 石重貴 5年(942─946)

◎後漢
建都:汴梁(河南開封)
年數:4年
起訖:西元947年至西元950年
傳世:自高祖劉知遠稱帝,至隱帝劉承祐為郭威所篡,計二主。

遼太宗滅晉後,本想入主中原,因水土不服,加上反抗勢力漸大,遂引兵北返,中途得病去世。而南方的劉知遠趁著契丹人退回北方之際,進兵開封自立,國號漢,史稱後漢。之後傳隱帝,王崇景叛亂,為大將郭威平定。最後被漢將郭威所篡。年數共4年。

後漢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漢高祖 劉知遠 1年(947)
漢隱帝 劉承祐 3年(948─950)

◎後周
建都:汴梁(河南開封)
年數:10年
起訖:西元951年至西元960年
傳世:自太祖郭威篡後漢至恭帝柴宗訓滅亡,計三主。

郭威乘兵變自立,國號周,史稱後周。太祖養子柴榮繼位,是為世宗,世宗在位時留心政治,修禮定樂,設賢良諸史學吏等科。世宗銳意圖治,文治武功都好,是五代時期最有治績的君主。頒布均田圖;整頓、訓練禁軍;派兵平定南唐,西蜀。親征遼國,收復瀛州、莫州、易州,以及瓦橋、益津二關。之後傳恭帝,遼兵入侵,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兵迎擊,卻引發陳橋兵變,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廢後周恭帝而自立,建國號宋,是為宋太祖。後周亡,年數共10年。

後周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周太祖 郭威 3年(951─953)
周世宗 柴榮 5年(954─958 )
周恭帝 柴宗訓 1年(959)

十國簡表

◎吳
建都:廣陵(揚州) 金陵
據地:淮南、江南、江西
歷年(西元):36年(902─937)
滅其國者:南唐

吳國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吳太祖 楊行密 4年(902─905)
吳烈祖 楊渥 2年(906─907)
吳高祖 楊隆演 13年(908─920)
吳睿帝 楊溥 17年(921─937)

◎前蜀
建都:成都
據地:東西川及陜、甘的一部分
歷年(西元):23年(903─925)
滅其國者:後唐 (國祚最短)

前蜀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蜀高祖 王建 16年(903─918 )
順正公 王衍 7年(919─925)

◎南漢
建都:廣州
據地:嶺南(兩廣)
歷年(西元):63年(909─971)
滅其國者:宋

南漢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漢烈宗 劉隱 2年(909─910)
漢高祖 劉龔(烈宗弟) 31年(911─941)
漢殤帝 劉玢 1年(942)
漢中宗 劉晟(高祖子) 15年(943─957)
漢後主 劉鋹 14年(958─971)

◎閩
建都:福州
據地:福建
歷年(西元):37年(909─945)
滅其國者:南唐

閩國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閩太祖 王審知 17年(909─925)
閩嗣王 王延翰 1年(926)
閩惠宗 王璘(太祖子) 9年(927─935)
閩康宗 王昶 3年(936─938 )
閩景宗 王曦(太祖子) 6年(939─944)
閩天德帝 王延政(太祖子) 3年(943─945)

◎吳越
建都:杭州
據地:兩浙(浙江)
歷年(西元):77年(902─97
滅其國者:宋 (國祚最長最安定)

吳越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吳越太祖 錢鏐 30年(902─931)
吳越世宗 錢元瓘 10年(932─941)
吳越成宗 錢弘佐 6年(942─947)
吳越忠遜王 錢宏倧(世宗子) 1年(947)
吳越忠懿王 錢俶(世宗子) 31年(948─978 )

◎楚
建都:潭州(長沙)
據地:湖南跟黔桂一部
歷年(西元):45年(907─951)
滅其國者:南唐

楚國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楚武穆王 馬殷 24年(907─930)
楚衡陽王 馬希聲 2年(931─932)
楚文昭王 馬希範(武穆王子)14年(933─946)
楚廢王 馬希廣(武穆王子) 4年(947─950)
楚恭孝王 馬希萼 1年(951)
楚後主 馬希崇(武穆王子)1年(951)

◎荊南
建都:江陵
據地:荊州(湖北)
歷年(西元):51年(913─963)
滅其國者:宋 (疆土最小)

荊南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荊南武信王 高季興 16年(913─928 )
荊南文獻王 高從誨 20年(929─948 )
荊南貞懿王 高保融 12年(949─960)
荊南侍中 高保勗(文獻王子) 2年(961─962)
荊南侍中 高繼沖(貞懿王子) 1年(963)

◎後蜀
建都:成都
據地:四川、陜南
歷年(西元):32年(934─965)
滅其國者:宋

後蜀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後蜀高祖 孟知祥 1年(934)
後蜀後主 孟昶 31年(935─965)

◎南唐
建都:金陵
據地:淮南、江西、湖南、福建
歷年(西元):39年(937─975)
滅其國者:宋 (疆土最大)

南唐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南唐烈祖 徐知誥 6年(937─942)
南唐元宗 李璟 18年(943─960)
南唐後主 李煜 15年(961─975)

◎北漢
建都:太原
據地:河東(山西)
歷年(西元):29年(951─979)
滅其國者:宋 (最後滅亡)

北漢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北漢世祖 劉旻(崇) 4年(951─954)
北漢睿宗 劉承祐 14年(955─968 )
北漢少主 劉繼恩 二月(968 )
北漢英武帝 劉繼元 12年(969─979)

●北宋

建都:汴梁(河南開封)

年數:167年

起訖:西元960年至西元1127年

傳世:
自太祖趙匡胤推翻後周,至欽宗趙桓於靖康二年為金人所執,計九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太宗(趙光義)時期:北至河北中部的瓦橋關和晉北雁門,與契丹為鄰。西至隴東,與黨項(夏)、吐蕃為鄰。西南至大渡河,與大理國相接。南至交州。

後周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趙匡胤奉恭帝命伐遼,明年出師時發生陳橋兵變,趙匡胤被黃袍加身,擁立為帝,建宋,是為宋太祖。

太祖消滅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四小國,文治方面,建樹也多。不過太祖「杯酒釋兵權」,太祖與大將聚會,不久,太祖假借醉意,要求石守信、王審琦交出兵權,封節度使,這樣造成「強幹弱枝」(中央強,邊疆弱),並用文人當將軍。傳太宗,太平興國四年,滅吳越、北漢兩小國後,十國盡亡,北漢「無敵將軍」楊業歸降。雍熙三年攻契丹(遼),收復幽、順、薊三州,後耶律休哥敗宋軍於高梁河,七年後再攻,仍敗。

傳真宗,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遼兵侵宋,攻至澶州,真宗親征,大敗遼兵,結「澶淵之盟」,宋每年送遼財物以維持和平。傳仁宗,宋遼和平相處,宋朝不修軍備,國力漸衰,明道元年(西元1032年)西夏獨立,天下三分。韓琦、歐陽修、范仲淹變法,後失敗。傳英宗,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西夏犯邊,由蔡挺擊退。傳神宗,熙寧元年(西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頒布: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後司馬光、韓琦等反對新法,致新法不能順利進行。寶元元年畢昇創活版印刷法。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鑑。傳哲宗,哲宗於元豐八年即位,開始取消新法,明年改元元祐(西元1086年),徹底取消新法,黨爭激烈。傳徽宗,女真興起,創國號金,用蔡京「聯金滅遼」政策,宋金夾攻遼,遼亡。

金人為患更烈,徽宗因金人攻宋甚急,於宣和七年(西元1125年)讓位太子,是為欽宗。宋向金求和,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和金銀六萬兩給金國,金國退兵。靖康二年金兵南下,破汴京,金兵將汴京府庫文物搜括一空,徽、欽二宗、太子、后妃、親王、宗室三千多人全被擄走,宋亡。年數共167年。

王安石變法:
(1)青苗法:又稱「常平給斂法」,是王安石倡儀的新法之一。地方政府將諸路救濟貧民常用的常平、廣惠等倉的實物或錢,借給農民,使能順利播種或修建水利。秋收時,將利息二分收回,可避免地方富豪剝削。

(2)均輸法:設「發運使」,總管各地的賦稅收入,掌握供需情況。對於京都庫藏的支存,發運使也有權了解核對。如此一來,既保證了朝廷在物資上的需求,也節省了購物的錢鈔和運費,是調節物資供需關係,平抑物價的一項政策。

(3)市易法:先在京城設「市易務」,凡貨物滯銷的,由政府買進。又任人民以田產、金帛來貸款或貸實物,取息十分之二。此法遍行於全國二十多個城市,是一種官營商業的政策。

(4)方田均稅法:為了避免大地主隱田逃稅,政府規定地方在每年秋收後丈量土地。每戶土地確定,以土質好壞及面積大小來決定稅額。是一種丈量土地並確定田賦的措施。

(5)保甲法:是為實行徵兵制的準備。百姓以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都有公推的長官。凡是每戶有兩名壯丁,就要選一人做為「保丁」,農暇時習武,兼防盜維持治安。「甲」是以二、三十家排比而成,各家輪流當「甲頭」,負責督促賦稅及青苗錢。

北宋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北)
宋太祖 趙匡胤 16年(960─975)

宋太宗 趙光義 22年(976─997)

宋真宗 趙恒 25年(998─1022)

宋仁宗 趙禎 41年(1023─1063)

宋英宗 趙曙 4年(1064─1067)

宋神宗 趙頊 18年(1068─1085)

宋哲宗 趙煦 15年(1086─1100)

宋徽宗 趙佶 25年(1101─1125)

宋欽宗 趙桓 1年(1126─1127)

●南宋

建都:臨安(浙江杭州)

年數:153年

起訖:西元1127年至西元1279年

傳世:
自高宗趙構南渡,至帝昺(衛王)為元所滅,計九主。

疆域概要與說明:南宋受金兵逼侵,先後三次議和,步步屈辱退讓。

金人擄徽、欽二宗北去,康王趙構於南京即位,是為高宗,仍有長江南北、河南、陜西等地,宰相李綱、大臣宗澤勸主回汴京,但高宗畏懼金人,於是定都臨安。用秦檜計,與金人議和,保持偏安之局。韓世忠、岳飛、劉錡主戰,秦檜主和。建炎三年(西元1129年),金兀朮的大軍攻下金陵、臨安、明州,南宋守衛長江下游的大將韓世忠,率船艦抵擋,在黃天蕩擊破金軍。紹興元年,兀朮又進軍關中,被吳玠、吳璘兄弟聯合攻退。建炎四年,金主命劉豫在大名成立傀儡政權,國號齊。劉豫率兵攻打南宋時曾被岳飛打敗。紹興四年(西元1134年),金元帥兀朮南下協助劉豫,仍被韓世忠擊退。紹興十年,兀朮的軍隊再被岳飛以輕騎大敗在朱仙鎮。南宋對金的戰役因宰相秦檜主張和金人講和而破滅。秦檜二度為相,主講和,主使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抗金名將岳飛,並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之後奸臣不斷,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相繼為相。

紹興十一年,宋金和議,由金封宋主為皇帝,宋對金稱臣,每年宋付銀兩廿五萬(歲貢)、絹二十五萬給金,宋暫安定,秦檜的「大奸賊」之名遺臭萬年。(後人作秦檜夫婦銅像跪在岳飛像前)。和議二十年後,金國海陵王亮殺金熙宗,紹興三十一年(西元1161年),率兵南侵,被宋將虞允文大敗在采石(安徽當塗)和京口(鎮江),史稱「采石之戰」。

傳孝宗,隆興元年(西元1163年),命張浚伐金,失利,乾道元年和議,宋稱金為叔父。傳光宗,金人與宋和平相處。內有悍后逞凶,致帝不孝不慈,國事日非。傳寧宗,開禧二年,命韓侂冑伐金,失利,明年二度與金人議和,宋稱金為伯父,並獻韓侂冑人頭與金。

傳理宗,端平二年「結元滅金」,元人較金人尤為兇猛,經常入侵。傳度宗,以賈似道為太師,迭失重地,蒙上不報。邊疆死節及降元者頗多,國勢怙危。傳恭帝,德祐二年三月,元人破臨安,帝被擄北上。江西提刑文天祥起兵拒元。端宗即位於福州,以少保樞密使文天祥拒元。次年陸秀夫等護帝奔惠州、潮州、碙州,帝因驚悸死。帝昺於祥興元年即位,六月奔崖山,十一月文天祥被俘,次年二月,帝及陸秀夫、張世傑殉國。宋亡,年數共153年。


南宋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宋高宗 趙構 36年(1127─1162)

宋孝宗 趙眘 27年(1163─1189)

宋光宗 趙惇 5年(1190─1194)

宋寧宗 趙擴 30年(1195─1224)

宋理宗 趙昀 40年(1225─1264)

宋度宗 趙禥 10年(1265─1274)

宋恭帝 趙顯 1年(1275─1276)

宋端宗 趙昰 2年(1276─1277)

帝昺(衛王)趙昺 2年(1278─1279)

●元朝

建都:大都(北平市)

年數:90年

起訖:西元1279年至1368年

傳世:
自世祖忽必烈(蒙古族)滅宋,至順帝妥懽帖睦爾北走大漠為明所滅,計十一主。蒙古自成吉思汗稱帝至忽必烈滅宋,共七十三年(西元一二○六年至一二七九年),其後入主中國九十年,合計為一百六十三年。

公元1206年,52歲的蒙古酋長鐵木真被推舉為大可汗,稱成吉思汗,意為"世界的統治者"。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他的帝國經不斷的征戰,最終導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的形成----"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並沒因他的逝世而停止擴張,相反他的子孫們把他的帝國席捲延伸至歐洲,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空前帝國。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歐亞大陸間的相互影響,建立了通行無阻的商道,使當時的人對世界有更新的了解。

蒙古帝國是一個超級大帝國,地域之廣,幾乎無法作有效的統治,蒙古人採取分制的制度,把他們的帝國分為幾個汗國,分別為"元帝國,吐蕃宗教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把原來屬西夏帝國、金帝國、宋帝國、大理帝國和蒙古本土合併成一個帝國,國號"大元",為<<易經>>"大哉乾元"之意,蒙古國從此由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變為中華帝國正統王朝的一個朝代。元世祖建立帝國後,把境內的子民分為四等,第一當然是蒙古人(國人),第二是色目人(中亞人),第三是漢人(中國北方人),第四是南人(中國南方人)。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的地位確是最低。把職業的等級分十級:1.官 2.吏 3.僧 4.道 5.醫 6.工 7.匠8.娼 9.儒 10.丐。儒者的地位比娼妓還低。世祖忽必烈建都燕京(後改稱大都),統一中國,逐漸漢化,降服高麗,東征日本,製蒙古文字。

後其孫鐵木兒即位,是為成宗。安南入貢,平海都之亂。喜好佛事,尊重儒教。

武宗即位,置尚書省,設左右丞相,分中書省之權。

仁宗即位,罷尚書省,提倡教育,通達儒術,體察民隱。

英宗即位,減免民租,整飭綱紀,後為御史大夫鐵失弒殺。

泰定帝即位,擇定師傅,令太子及大臣子孫受學,禁止西域番僧擾民。

明宗即位,在位僅八個月,尚未入京即死。

文宗即位,擊敗天順帝(泰定帝之子),尊孔子,尊佛。

寧宗即位,在位僅四十三天。

順帝(惠宗)即位,荒淫不理國事,重開黃河故道,變更鈔法,搜刮民間財富,激起民變,群雄並起,與元軍戰鬥十餘年,最後順帝離開大都,元朝滅亡。


元朝帝系表

廟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元世祖 忽必烈 36年(1259─1294)

元成宗 鐵木兒 13年(1295─1307)

元武宗 海山 4年(1308─1311)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9年(1312─1320)

元英宗 碩德八剌 3年(1321─1323)

元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5年(1324─1328 )

元明宗 和世王束 1年(1329)

元文宗 圖帖木兒 3年(1330─1332)

元寧宗 懿璘質班 43天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36年(1333─1368 )
(惠宗)



●明朝

建都:金陵(南京市) 北京(北平市)

年數:277年

起訖:西元1368年至西元1644年

傳世:
自太祖朱元璋滅元,至思宗朱由檢覆亡,計十六主。南明福王、魯王、唐王、桂王抗清,先後共十七年(西元一六四五至一六六一年)之久,合計為期共二百九十四年。

疆域概要與說明:成祖(朱棣)時期(永樂年間):疏鑿運河,修築長城;開拓西南,遠征塞北;鄭和多次遠航,促進南洋開發;銳意經營東北,聲譽遠邁前代。疆域東至苦夷(庫頁島),西至哈密,南至交趾,北至大漠。

朱元璋滅元末群雄:徐壽輝、張士誠、韓林兒、陳友諒等人,又把元順帝趕回北方(後病死於應昌,今熱河經棚縣),滅元,改國號明,都應天(南京),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行封建制度,封了二十五個親王。廢宰相。後傳孫子朱允炆,是為惠帝,改元建文,由於太祖的傳孫不傳子,引起太祖之子燕王朱棣的不滿,因此惠帝剛即位時,燕王舉兵靖難,於建文四年陷京師,惠帝失蹤,燕王即位,改元永樂,是為成祖。修「永樂大典」,永樂十九年遷都北平,五次親征西北邊陲,修長城。設司法機關「東廠」,由宦官總管。永樂三年鄭和初次西航。

傳仁宗,改元洪熙,仁宗性仁厚,尊重儒臣,提倡學術,可惜在位僅一年,未展所長。傳宣宗,改元宣德,削強藩,修吏治,但教宦官讀書,致使宦官做壞事的手段更高妙了。

傳英宗,改元正統,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帝被俘。傳代宗,改元景泰,英宗被釋,將代宗移出宮外,就是「奪門之變」。景泰八年英宗復位,改元天順。傳憲宗,改元成化,即位之初任用時賢,但後來又設祕密警察機關「西廠」,政事日非。

傳孝宗,改元弘治,孝宗勵精圖治,雖有邊患,但不嚴重。

傳武宗,改元正德,武宗好遊樂,造豹房及密室,寵信宦官劉瑾,寧王朱宸濠造反,於正德十四年為王守仁所平,武宗年三十即死於豹房中,無子,傳位堂弟。

傳世宗,改元嘉靖,世宗寵任嚴嵩,朝政大壞,做了四十五年皇帝,竟有二十年不上朝。嘉靖三十六年葡人租借澳門。帝國主義開始入侵。

傳神宗,改元萬曆,神宗不理朝政,萬曆四十三年發生挺擊案,引起黨爭。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後金國。

傳光宗,改元泰昌,光宗剛即位,患痢疾,吃了大臣所進的紅丸就暴斃了。黨爭又起。傳熹宗,改元天啟,非東林黨主張移宮,東林黨反對,就是移宮案,黨爭更烈。傳思宗,改元崇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闖王)陷北京,思宗在煤山自縊而死。明亡。年數共277年。

福王在南京即位。吳三桂聞訊李自成擄走其父及妻子陳圓圓,大怒,於是想借助清兵的來殺李自成,於是迎清兵入山海關。俄人入侵黑龍江。清兵南下,李自成大敗,史可法戰死。

鄭成功攻臺灣,清兵至緬甸擒桂王,明亡。自福王開始,魯王、唐王至桂王抗清,史稱南明,為期十七年。

明朝帝系表

廟號 年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明太祖 洪武 朱元璋 31年(1368─1398 )

明惠帝 建文 朱允炆 4年(1399─1402)

明成祖 永樂 朱棣 22年(1403─1424)

明仁宗 洪熙 朱高熾 1年(1425)

明宣宗 宣德 朱瞻基 10年(1426─1435)

明英宗 正統 朱祈鎮 14年(1436─1449)

明代宗 景泰 朱祈鈺 7年(1450─1456)

明英宗 天順 朱祈鎮 8年(1457─1464)

明憲宗 成化 朱見深 23年(1465─1487)

明孝宗 弘治 朱祐樘 18年(1488─1505)

明武宗 正德 朱厚照 16年(1506─1521)

明世宗 嘉靖 朱厚熜 45年(1522─1566)

明穆宗 隆慶 朱載垕 6年(1567─1572)

明神宗 萬曆 朱翊鈞 47年(1573─1619)

明光宗 泰昌 朱常洛 1年(1620)

明熹宗 天啟 朱由校 7年(1621─1627)

明思宗 崇禎 朱由檢 17年(1628─1644)



●清朝

建都:北京(北平市)

年數:268年

起訖:西元1644年至西元1911年

傳世:
自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入關,至末帝溥儀退位,計十主。宣統三年辛亥(西元一九一一)武昌起義,次年(西元一九一二)元旦中華民國開國。

疆域概要與說明:高宗(弘曆時期─即乾隆年間):東抵太平洋,西踰蔥嶺至帕米爾高原,北至蒙古、西伯利亞,南被南洋,為亞東第一大國。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五月吳三桂迎清兵入山海關,奪得北京,乃遷都之,明亡,建清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登基,年號順治,封明朝降將尚可喜為平南王,進駐廣東;吳三桂為平西王,進駐雲南;耿精忠為靖南王,進駐福建。此三王為三藩。

之後傳聖祖,年號康熙,康熙十二年,聖祖命張玉書等編輯「康熙字典」,四萬多字,是我國最完備的一部字書。十七年發生三藩叛亂的事變,吳三桂以「反清復明」的口號背叛清朝,不久,吳三桂稱帝,國號周,歷時八年後被平定。二十二年聖祖命施琅攻打臺灣,鄭克塽投降。二十八年與俄簽定尼布楚條約。後服蒙古,定西域,崇儒重道,勵精圖治,為清朝奠定良好基礎。

聖祖晚年皇子爭權,傳說聖祖原欲傳位第十四子,但第四子卻偷改遺詔,將「傳十四子」改成「傳于四子」,又傳說後來四子假借探病,而將聖祖殺了,並不留痕跡,然後就依假詔書順利當上皇帝,後傳世宗,年號雍正,雍正四年雲貴改土歸流。平青海,定苗亂,刻薄好殺,大興文字獄。

傳高宗,年號乾隆,文治武功,已達顛峰,提倡文學,擅書法詩文,開四庫全書館。四年平準噶爾部及回部。四十六年發生回亂,三年後平定;五十一年天地會成立,林爽文佔彰化、鳳山一帶。六十年發生苗亂。高宗晚年封自己為「十全老人」,刻碑記載十次武功。

傳仁宗,年號嘉慶,嘉慶年間,白蓮教興起,七年肅清;十二年平苗亂。十八年天理教興起。武力不競,異教紛起,苗回亂作,國勢漸衰。

傳宣宗,年號道光,六年發生回亂;二十年,鴉片戰爭起(將軍林則徐),滿清大敗,訂六月三日為禁煙節。二十二年,中、英簽定南京條約。三十年洪秀全建「太平天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尊上帝為天父、耶穌為天兄,洪秀全自稱天王、國稱天國、軍稱天軍、曆為天曆;女可考試作官、男不可納妾,是第一個男女平等的國家。

傳文宗,年號咸豐,內有太平軍擾十餘省,外有英、法聯軍廣州、天津、北京。曾國藩滅太平天國;五年發生苗亂;八年中、俄訂璦琿條約。與英、法、美、俄訂定天津條約。十年英、法攻大沽、天津直抵北京,火燒圓明園,與英、法訂北京條約。清設總理衙門。

傳穆宗,年號同治,帝幼無知,太后聽政。同治年間發生回亂;十一年湘軍平苗亂;十三年越南、法國簽西貢條約,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沈葆禎至臺灣開發,建北、中、南向東的三條鐵路。

傳德宗,年號光緒,二年西征新疆,中、英簽煙台條約,開放宜昌、蕪湖、溫州、北海、重慶,為外國通商地。十年中、法越南戰爭,清朝敗,越南讓給法國;十一年新疆為我國新的省「新疆省」。派劉銘傳為臺灣第一任巡撫,推展各項建設:架設電報線、辦現代化的郵政局、建設基隆、臺北、新竹的鐵路,並在臺北架設全國最早的電燈,使得臺灣成為當時中國最進步的一省。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同年國父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第一次廣州起義。二十一年詹天佑為津蘆段鐵路工程師,正式開工;同年三月,中、日簽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給日本,開放蘇州、杭州、重慶、沙市為通商口岸,臺灣人極力反對,並自組「臺灣民主國」,可惜在實力不足的情況下,終告失敗。

同治光緒年間,五國在中國瓜分勢力,如下表:
國名 勢力範圍 租借地區 期限
法 西南地區 廣州灣 九十九年

英 長江流域 威海衛 廿五年
九龍界址 九十九年

俄 東北、華北地區 旅順、大連 廿五年

德 山東、黃河流域 膠州灣 九十九年

日本 福建


光緒二十四年,德宗聽取康有為、梁啟超的意見,在戊戌年頒行新政,從事變法改革,一百天內就下詔:(一)廢除八股考試的方式,在京師設立大學堂,各地的書院也改成中西學併修的高、中等學堂和小學堂。(二)撤除閒置沒用處的衙門和官僚,改聘新人,革新吏治。(三)軍隊裡改變訓練的方式,學習使用洋槍洋砲。(四)獎勵工商業的發展。最後慈禧太后因不滿大權被削弱,加上守舊派的反抗,於是慈禧太后下令停止變法,德宗被軟禁,康有為、梁啟超逃走。這段只維持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稱為「百日維新」,又因是戊戌年,於是又稱「戊戌變法」。

光緒二十七年,庚子軍、義和團(自稱刀槍不入)和清軍圍攻各使館,日、英商議決定聯合俄、法、義、美、奧、德八國出兵平亂。八國擊退清兵,攻下天津,進佔北京,慈禧太后帶德宗逃到西安避難,宮中寶物被搶。這場八國聯軍攻清朝的大戰,使天津、北京一片混亂。二十七年中和各國簽辛丑條約,禁止清廷進口軍火二年,賠四萬五千萬兩,拆大沽、北京到海口的砲台。三十一年國父成立「同盟會」。

傳末帝,年號宣統,三年國父武昌起義,光復武昌,佔漢口、漢陽,此時滿清只剩山東、河南和東三省的保有權,面臨滅亡。國父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溥儀下詔退位,清亡,年數共268年。清帝退位後由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無遵守約定,一心想恢復帝制,改元洪憲,後來各省起義反對,羞憤而死。




清朝帝系表

廟號 年號 姓名 在位年數(西元)
清世祖 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 18年(1644─1661)

清聖祖 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 61年(1662─1722)

清世宗 雍正 愛新覺羅胤禎 13年(1723─1735)

清高宗 乾隆 愛新覺羅弘曆 60年(1736─1795)

清仁宗 嘉慶 愛新覺羅顒琰 25年(1796─1820)

清宣宗 道光 愛新覺羅旻寧 30年(1821─1850)

清文宗 咸豐 愛新覺羅奕詝 11年(1851─1861)

清穆宗 同治 愛新覺羅載淳 13年(1862─1874)

清德宗 光緒 愛新覺羅載湉 34年(1875─1908 )

清末帝 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 3年(1909─1911)

2005年3月23日星期三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自商朝起算約有3609年,自黃帝時代起算約有4000多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發明時起算,那之前則稱為「史前」;中國歷史中傳説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形態區分中國歷史,可見商朝以前長達1000年以上的三皇五帝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時代,而商朝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俻的封建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首度一統各囯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促成中華民國的建立,並於其後四、五十年再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由於內戰失敗,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

由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民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民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由官商壟斷。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路的開通,促進了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宋代時出現了紙幣;元代時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清兩代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自中華民國成立起試圖建立民主國家,實行自由經濟,直到1990年代台灣落實民主制度,1950年代以後30多年迅速實現了向工業化社會的轉型;而中國大陸則在1949年後實行中國共產黨完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統治,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產業工人(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伴隨經濟的迅速國際化,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


史前時代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中華曙猿在450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江南一帶。考古証據顯示224萬年至25萬年前,中國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這些都是目前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以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接著進入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在20至10餘萬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崗文化,緊接著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而以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出現在前1500年到前1000年間。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前5000年到3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在同一時間,尚有在浙江省北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山東省的大汶口文化。而之後發現的如二里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則為青銅器時代的代表。


傳說時代

華夏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口口相傳。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説法。傳説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説法。一般認爲,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首領,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但據《史記》及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諸侯國商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先秦時期

三代

最早的世襲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目前沒有發現文字性文物做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中國學者一般認為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是夏朝首都遺址,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準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自唐堯、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春秋戰國

前770年,由於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蕩,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六國最後的齊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吳起等等。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

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秦漢時期

前221年,秦併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馳道,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殺害太子扶蘇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派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大將北伐,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佈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而他就是漢光武帝。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把漢獻帝迎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逝世,長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建立魏國,同時尚有劉氏的蜀和孫氏的吳,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5年,魏權臣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晉朝的文化也有一定發展,當時由於戰亂紛紛,很多學士選擇歸隱,不問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陶潛),當時的書法藝術也十分興盛。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利鬥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 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隋唐五代時期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並於589年滅掉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不過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在修築了巨大工程——京杭大運河後就滅亡了,只經歷了兩代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淵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係,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湧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唐朝再度分裂,並於907年滅亡,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宋元時期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太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初期雖然曾出兵討還(宋太宗)但是以失敗告終,木以成舟,無可奈何,不得不嚮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黨派鬥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也就是後來的滿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偏安江南。

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如名將岳飛)。直到1234年,蒙古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了空前絕後的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軍於1279年與南宋進行了崖山海戰,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民族英雄陸秀夫背著以身殉國慘烈地跳海而死。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南宋隨之滅亡。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藥。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400到500萬人口,相對當時佛羅倫斯和巴黎十幾萬人口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以至於宋朝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元朝建立後,一方面吸收了許多中原、漢族文化,以中原的統治機構和方式來統治人民,並大力宣揚朱熹一派的理論(即程朱理學),使得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朝代)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卻實行了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統治區以及來自西域、中亞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制度導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反抗。元朝政府除了傳統的農業外,也比較重視商業。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華,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雲集。在文化上,則出現了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湧現出諸如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等著名作曲家。


明清時期

1368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朱元璋推翻元朝並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建都南京,1405年曾幫助明成祖篡位的太監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但後來明朝逐漸走向閉關鎖國。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明朝文化上則出現了王陽明、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長篇小說。由於明朝末年行政混亂及嚴重自然災害,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鬥,仍為當時強盛的清朝所滅。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臺灣島,並驅逐了那裡的荷蘭殖民者,後來被清朝軍隊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成功地收復了許多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臺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停戰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由於取消了丁稅(人頭稅),導致人口增加,到19世紀已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多促進當時農業的興盛,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到1820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然而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佈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不得不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清末的內憂外患

鴉片戰爭持續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清廷恐懼英軍會進逼北京,於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署。香港島被割讓;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和寧波開放作為通商口岸,還賠償款銀(西班牙銀圓)2100萬元。1844年,美國與法國也與清廷分別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國的主權受到破壞。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鬥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並創建了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曾經一度占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一時期其它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這些反抗清朝的鬥爭直到1860年代才基本平息下來。

19世紀後期,英、美、法、俄、日等國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58年中俄簽定《璦琿條約》,俄國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並於1860年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各賠英法800萬兩白銀,開放更多通商口岸。同年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為了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1860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占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了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然而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次年被迫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甲午戰爭的失敗,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898年,光緒帝在親政後同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劉光第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后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侵入中國,史稱八國聯軍。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20世紀至今

民國的建立與變遷

1901年,革命黨開始興起,孫文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指揮國內的多次革命運動。經過十次失敗的起事後,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在武昌起事獲得成功。1912年1月,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以清帝退位為條件,孫文辭去總統位置,由袁世凱接任。2月12日,隆裕皇后發表退位宣言,清朝正式走入歷史。袁世凱任大總統後妄圖恢復帝制。此後,孫文發起護法運動與護國運動討伐袁世凱。1916年,袁世凱在稱帝83天之後死去,中華民國進入北洋軍閥控制中央政府時期,地方政府則由各個軍閥派系占據。

孫文之後多次試圖聯合南方軍閥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成立,並成為共產國際中國支部。1924年,孫文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確立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中國國民黨在共產國際幫助下改組,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國共兩黨進行第一次合作。孫文自建立廣州軍政府(1923年改稱大元帥府)以後,曾經三次進行北伐,均因條件不具備而未果。1925年春,孫文病逝於北京。同年,廣州國民政府為統一與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先後舉行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與南征,肅清廣東境內的軍閥勢力和反革命武裝,並將廣東境內傾向革命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下轄第1至第6軍。不久又將廣西部隊改編為第7軍。為北伐戰爭作了重要準備。1926年6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通過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並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正式開始北伐。然而隨著北伐和國民革命的深入,中國國民黨不能容忍中國共產黨激進的工人運動, 1927年4月和7月,國民黨內蔣介石和汪精衛集團,勾結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國共兩黨分裂,大量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國民黨,有的被拘捕和殺害。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賀龍(此時尚未入黨)、葉挺、朱德、劉伯承為首的共產黨員在江西南昌發動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從此有了自己獨立的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8月1日被定為建軍節)。並於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個蘇維埃地方政權。此後南京國民政府先後對中央蘇區進行五次圍剿,紅軍抵禦了前四次圍剿,在第五次戰爭失敗,被迫離開蘇區。1934年開始,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史稱二萬五千里長征),在貴州遵義確立了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和指揮權,四渡赤水河,終於擺脫了追擊,途經江西,貴州,四川,甘肅,陜西,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最後在陜西北部與陜北紅軍劉志丹部會師,建立陜甘寧共產黨臨時政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出兵占領了東北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的演說,號召全國人民一致抗日。在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前夕,國民政府首都從南京遷至武漢,後來遷至重慶,在八年間蔣介石為統帥的國、共抗日力量共進行了22次大會戰,和成千上萬次大小戰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從日本手裡獲得了臺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其他一些領土,但也在1946年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中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1951年,遷往臺灣的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以蘇聯未履約為由,不承認該條約及依據該條約而獨立的外蒙古的獨立地位;但是,蒙古獨立已為既成事實)。1946年6月,國共內戰開始。中國共產黨最終於1949年獲得決定性勝利,國民政府遷往戰後的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平成立,並將北平改名為北京,毛澤東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包括臺灣在內的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此同時,蔣介石宣佈臺北為國民政府臨時首都,宣誓三年內反攻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共執政之初,採用「土地革命」「公私合營」等方法,國內紛亂的局勢暫時得到了穩定。按照中共的史觀,自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後,中國正式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並制訂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重工業,國家經濟一度好轉。但是1958年,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各地浮誇風「放衛星」等謊報數據的情況盛行。自1959年到1961年,國家經濟又陷入瀕臨崩潰的境地,中共稱其為「三年自然災害」。毛澤東因此退居幕後,以劉少奇為首的一批官僚著手恢復經濟,國家形式得到了回穩。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被打倒,毛澤東再度成為政治領導,林彪一度成為內定接班人。在林彪陰謀敗露後,四人幫成為新的重要政治勢力。1976年,周恩來、朱德先後去世;9月9日,毛澤東去世。華國鋒接替了毛的領導地位,四人幫被打倒。但是華提出了「兩個凡是」的路線,國家實質上仍然沒有完全脫離文化大革命階段。1978年,鄧小平復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時代正式到來。到1984年,中國的經濟開始步入正軌。但是,由於通貨膨脹與政治腐敗,民間不滿情緒開始醞釀。1989年,胡耀邦的去世成為憤怒爆發的導火索,終致爆發了六四事件。江澤民也接替鄧成為了新的中國領導人,為了保持國家的穩定,改革開放的步伐一度停滯,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得以改變。1997年,中國收復香港的主權。2002年後,胡錦濤成為新的國家領導人。20世紀末葉,中國政府漸漸放棄「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在外交舞臺上動作頻繁,並強化國際地位。此時中國經濟改革已經得到了輝煌的成就,中國人均生活水準大幅提高,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使中國亦被譽為「世界工廠」,中國的政治改革也在循序漸進逐步進行,此時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社會仍然面臨挑戰,主要表現在: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民主制度化停滯、社會缺乏公正、公平、和諧。


中華民國

自1949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始終保持對政治與言論自由的強力控制。由於民國50、60年代的經濟成就造就了一整代的中產階級,導致民國70年代左右,臺灣的威權社會控制體系開始鬆動。1986年,中華民國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1987年7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宣告臺灣省解嚴,解除了長達39年政府對臺灣社會的嚴密控制,從此,臺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1991年4月30日,中華民國政府宣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得臺澎地區單方面解除對大陸的積極軍事對峙(即正式以成文方式宣告放棄反攻大陸政策)。之後,1996年舉行了第一次總統公民直選,由中國國民黨籍的原總統李登輝當選連任;2000年,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民選,由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所推舉的陳水扁當選,此次總統選舉亦實現了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的和平政權輪替。2005年,末代國民大會召開,中華民國憲法出現了重大更改。


臺海兩岸

由於1949年之後,北京及台北政府皆宣佈自己是唯一的合法中國政府並否定對方的合法地位,因此兩岸對峙長達50餘年。但是由於北京政府掌握了中國絕大部份的領土,因此自1971年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後,國際一般都認定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至於面對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態度則多與北京相同,不承認其主權國家地位。不過亦有少數國家保持與中華民國之正式邦交關係,或如美國等,宣佈認定台北政權為「主權未定」。

臺海兩岸各自的政府於1980年代,在以中國統一的前提之下,開始有了較為開放的互動關係,並在往後數年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文化上的交流。2000年後,台灣政黨輪替,由於新上任的民進黨政府在臺海兩岸的議題上,偏向一邊一國、台灣不隸屬中國的態度,因此為臺海兩岸的局勢發展帶來了全新的變數。

目前,北京面對臺灣主權相關議題,堅持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並以「和平統一」為主軸,一國兩制作為處理臺海兩岸議題的框架,希望台北歸化北京的統治;台北方面,民進黨則以「臺灣國」政府自居,否定與中國的隸屬關係,並且以民進黨為首,一面對抗北京的統一歸化,一面推動「臺灣國」的成型;而國民黨,則領導臺灣其他的統一勢力,持續推動兩岸的統合,反抗民進黨官方的建國運動。

臺海兩岸的未來發展,仍充滿未知數,有待後人解決。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