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第二十五章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推行於同治、光緒之世,亦稱「同光新政」。這一時期的清室中樞政權是一個「母后臨朝」的格局,由同治皇帝穆宗的生母、光緒皇帝德宗的嬸母慈禧太后執掌大權。慈禧本人頑固守舊,對洋務運動虛與敷衍,而其主要輔政者恭親王奕訢則較為開通,是洋務運動的積極倡導者。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在內憂外患乘的局勢下,由清廷內部的樞臣疆吏倡導的一個學習西法、求強求富的運動,目的是為了應變圖存、安內攘外。現將洋務運動之背景、及其在軍事、工業及培養人才方面之成就、失敗之原因分述於下:

(一) 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

1. 戰敗之刺激:

恭親王奕訢親歷英法聯軍之役,負責簽訂北京條約,深感喪權辱國之恥,故欲發憤圖強,提高軍事實力,乃匡扶洋務運動。

2. 官員之倡導:

湘、淮軍之將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均為開明之士大夫。他們在平定太平天國後,地位日尊,故能影響政府推行洋務。此外洋務派代表人物尚有張之洞、沈葆楨、劉坤一、盛宣懷等皆倡導並推行學習西方的事務。

3. 士人之醒覺:

朝野有識之士漸知中國非尋求新知識,不足以圖存。林則徐令人譯西方書報,以了解世界大勢,肇洋務之開端。其他如魏源、馮桂芬、王 、鄭觀應、郭嵩燾等政論家,皆倡導西學,尤其是魏源【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種思想對後來洋務運動頗有影響。可見洋務遂成為當時一股新思潮。

4. 教士之影響:

在華之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美國傳教士林樂知等,傳播西學,不遺餘力,對士流影響頗大。

5. 軍事之腐化:

清廷軍政敗壞,致內幾為太平軍所滅,對外則屢戰屢敗。至湘、淮將領得常勝軍之助,對西洋武器之威力,有深刻之認識,於是乃要求軍備有所革新,以期船堅砲利、國富兵強。

6. 經濟之衰蔽:

五口通商後,洋貨充斥,白銀流失,社會經濟崩潰。故有識之士認為自強必先致富,致富則須開採資源、設立工廠,而開採資源與貨暢其流,又須發展交通。由是一連串之洋務建設由此而生。

(二) 洋務運動領袖簡表:

姓名

籍貫及仕宦背景

興辦之洋務新政

備註

奕訢

(1832-1898)

滿州人。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封恭親王。1861年掌管軍機處及總理衙門。1884

年被慈禧太后罷職,1894年再起用。

1861年奏請設立總理衙門。

1862年創立京師同文館。

支持地方督撫開辦洋務新政。

是清廷中樞主持洋務的首腦人物。

曾國藩

(1811-1872)

湖南湘鄉人。道光年間進士。

累官至禮部侍郎。後為湘軍領袖,授兩江總督。1868年調任直隸總督。

1861年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試造槍炮炸彈。

1863年,派容閎赴美採購機器,準備設立機器廠,又與李鴻章奏請選派幼童赴美留學。

是最早倡辦洋務的督撫大臣。

李鴻章

(1823-1901)

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間進士,師事曾國潘。後為淮軍領袖。

1870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和金陵機器局,並接辦天津機器局。創辦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局、開平

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及漠河金礦,籌辦海防並建立北洋海軍。

是繼曾國藩後洋務的首領。

左宗棠

(1812-1885)

湖南湘陰人。道光年間舉人。

1860年由曾國藩保舉襄辦軍務。1860年升任浙江巡撫,1863年遷閩浙總督,1866年遷陝甘總督。此後平定捻亂、回亂並收復新疆。1881年調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

1866年創辦福州船政局。

1880年創辦蘭州織呢局。

1882年興辦徐州煤礦。

1874年至75年李鴻章建議籌辦海防,暫罷西征,左宗棠則力主「海防」與「塞防」並重,並率兵西征,於1877年收復天山南北路,建議設立新疆省。

沈葆楨

(1820-1879)

福建侯官人,林則筡外甥及女婿。道光年間進士,襄助曾國藩對抗太平軍。1866年由左宗棠推薦繼任福州船政大臣。

1874年辦理台灣海防。

1875年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1866年接辦福州船政局。

1874年辦理台灣海防。

1875年督辦南洋海防,擴建南洋水師學堂。

張之洞

(1837-1909)

河北人。同治年間進士。1884年升任兩廣總督,1889年調湖廣總督。1894年任兩江總督,翌年回湖廣總督任,1902年充督辦商務大臣,再署兩江總督

開辦漢陽鐵(1893年建成)和湖北槍炮廠。於湖北設織布、紡紗、製麻、繅絲四局。又架設

電線,籌辦鐵路及興辦新式學堂。甲午戰爭後,仍繼續興辦洋務。

1898年撰勸學篇,主張「舊學(即中學)為體,新學(即西學)為用」。1901年,與劉坤一合奏,建議整頓中法,採用西法,多為清廷採用。



(三) 洋務運動的軍事、經濟、教育措施:

洋務運動由同治元年(1862)至光緒二十年(1894),前後凡歷32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 第一期約自同治元年至十三年(1862-1874)

重點在西洋軍械之購置和製造,及科學知識之介紹。

(2) 第二期約自光緒元年至十一年(1875-1884)

重點在西洋軍事訓練及與國防有關之電報、鐵路設置。

(3) 第三期約自光緒十一年至二十年(1885-1894)

重點在求富國之道(由求強轉為求富),開始發展輕工業以挽回權利而裕餉源。

綜觀整個洋務運動,其重要設施可按外交、儲才、強兵、實業建設等幾方面述之。



1. 改革外交方面:

類別

設施

備註

政治、外交

1/1861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

2/設立南洋及北洋通商大臣。

3/派遣大臣出使各國。

以奕訢主管總理衙門。以李鴻章為北洋大臣,辦理外交、海防及洋務。



2. 興辦實業方面:

類別

設施

備註

交通

1/設輪船招商局,經營航運。

2/設天津電報局

3/修築鐵路。1881年建成唐胥鐵路,全長十一公里,用來運煤。以後陸續伸展至天津各山海關。

這是我國第一家近代輪船航運公司。

經營成功,使電報事業遍及全國各地。

唐胥鐵路是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運貨鐵路。

礦冶

1/設開平礦務局,開採煤礦。

2/設黑龍江漠河金礦局。

3/設大冶鐵礦和漢陽鐵廠。

辦理成功,獲利豐厚。

獲豐厚利潤。

1908年合併擴充為漢冶萍公司,是中國最早的鋼鐵聯合企業。

輕工業

1/左宗棠在蘭州設甘肅織呢總局。

2/李鴻章設上海織布局。

3/張之洞在湖北設織布、紡紗、製麻、繅絲四局。

清政府最早經營的機器毛紡織廠,連年虧蝕。

機器棉紡織廠,1890年投產。

1893年陸續投產。因經營不善,連年虧蝕。



3. 加強軍備方面:

類別

設施

備註

軍械火器製造

1/設江南機器製造局,製造槍砲彈藥和輪船。

2/設福州船政局,製造輪船。

3/設金陵機器局,製造槍砲彈藥。

位於上海,是規模最大的軍事企業。

位於福州馬尾港,是規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廠。

位於南京。

海軍建設

1/1874年,建立福建海軍。

2/1875年後,建立南洋海軍。

3/1888年,建立北洋海軍。

4/築旅順和威海衛軍港,並於大沽口建新式砲台。

中法戰爭時覆滅。

實力遠遜北洋海軍。

有軍艦二十五艘(多從外國購買),官兵四千餘人。由李鴻章控制。



4. 培養人才方面:

類別

設施

備註

培養外語人才

1/於北京設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

2/於上海及廣州設廣方言館,培養外語人才。

學習外語和天文、算學、化學、萬國公法、外國史地等。

翻譯西方書籍

同文館、江南機器製造局都設置翻譯

館,翻譯西方書籍。

派遣留學生

1/派遣一百二十名青少年學生赴美留學。

2/派遣船政、水師等學堂學生往英、法、德學習軍工、造船、駕駛等技術。

其中之一是詹天佑。

培養軍事人才和技術人才

1/設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造船和駕駛技術。

2/派軍官赴德學陸軍,並派學生赴英法學習海軍與製造。

3/在天津先後設立北洋水師學堂和北洋武備學堂。

中國最早的海軍技術學校。



(四) 洋務運動的失敗及其原因:**

洋務派舉辦洋務的目的是自強富國以抵禦外侮,雖然此運動使中國出現了首批新式的軍事工業及民用企業,但其所標榜之「自強」、「自富」等目標並未達到。1883-85年中法戰爭中,福建海軍慘敗,馬尾船政被毀。及至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等洋務派慘淡經營數十年之北洋海軍竟全部覆沒,遂宣告了洋務運動之徹底失敗。深究洋務運動失敗之原因,約有下列數端:

1. 捨本逐末,襲人皮毛:

洋務派誤以為只要效法洋人之「船堅砲利」即可強國,而未能考察其社會、政治體制,研究其富強之本源,故學習西方只襲其皮毛,流於捨本逐末。況且其「自強」主要目的之一乃在對付民變,而不想對腐敗的滿清統治作根本之改革,自不免告敗。

2. 清室腐朽,吏治腐敗:

當時清朝的統治已病入膏肓,政風日非,吏治敗壞,如不自上至下作根本的改變,中國實難富強。此亦洋務運動失敗主因。在洋務運動推行中,獨專朝政之慈禧太后竟挪用大量海軍經費以修建頤和園,供自己玩賞遊宴。此外,許多經辦洋務企業之官吏,亦從中貪污舞弊,藉以飽私自肥。

3. 守舊勢力,百般阻撓:

洋務運動雖然力求維護清朝之統治,並且只學習西方科學而不圖政治體制之變革,但就這樣溫和的「新政」也不見容於清廷中的頑固勢力,如奕訢受制於慈禧,又如朝臣多愚昧無知,認為「天朝無所不有」,把外國科學技術統統斥之為「奇技淫巧」、「形器之末」,因而對洋務運動抱敵視之態度,不單只不通力合作,反而百般加以阻撓。

4. 列強干擾,從中破壞:

洋務運動以抵禦外侮及抵制洋產為目的,同列強要把中國變為次殖民地,作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的意圖相違背,故列強干擾及破壞洋務運動。

(五)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成就:**

在近代中國,向當時先進的西方國家學習,是圖存應變及謀求進步的根本途徑。洋務派雖未能援用西方社會革命學說來革新中國的政治體制,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洋務派順應歷史潮流,學習西方「長技」,創辦了新式軍事工業及民用企業,設立新式學校培養新的人才,開啟了中國近代化,是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必經階段,有其不可抹煞的歷史作用:

1. 肇開近代軍事:

洋務派學習西方的「船堅砲利」以及與軍事相聯繫的科學技術,辦起了一批製造新式兵器的軍事工業,改革陸軍,建立海軍,初步改變了中國軍隊武備落後的狀況,為中國國防武備近代化開拓了始基。洋務運動雖然未能達到自強禦侮的預期目的,但在當時亦已發揮一定之作用,如中俄伊犁交涉時左宗棠進軍新疆、中法戰爭時馮子材鎮南關大捷,中日甲午戰爭時,黃海海戰給日艦以一定之創傷。

2. 啟導近代工業:

洋務運動中,有一部分商人、士紳、官吏或則投資於洋務派舉辦的民用企業,或則獨立經營近代工業。其規模雖小,經營項目亦有限,如紡織、印刷、麵粉、機器修造等,總計從同治十一年到甲午戰爭時,獨資創辦的大小企業達到一百多個,成為與外國企業競爭的潛在對手。

3. 輸入先進科技:

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許多建設事業從無到有,如最早的電線、電報之創設,煤礦的新式開採及鋼鐵廠之建立,最早的鐵路之籌建等,開中國近代代之先河。

4. 興起新式教育:

洋務派採用西方的新式教育法以培養人才,設館教授西文,派遣幼童留學,創辦軍事學堂,選拔軍人出國,這在當時都是新的舉措。一方面,為洋務運動培養了一些新式的人才;另方面,也為新式學校教育取代舊式學校教育開了先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