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第九章 西晉之政局與衰亡

(一) 西晉建國及統一的經過:

A. 司馬氏原是河內的世族。司馬懿仕魏,在明帝時西拒蜀漢,東平遼東,軍功卓越。明帝死,遺詔以司馬懿及曹爽同輔廢帝。司馬懿殺曹爽,獨專朝政。

B. 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政,廢廢帝,改立曹髦,其後司馬昭又殺髦,改立曹奐為元帝,自為相國。公元263年,司馬昭命鍾會、鄧艾滅蜀,因功封為晉王。

C. 公元265年,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襲位,迫元帝讓位,改國號為晉,改元泰始,仍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晉」。

D. 公元280年,晉武帝命杜預、王濬率兵攻吳,吳主孫皓出降,吳亡,晉統一中國。


(二) 晉武帝之政治措施:**

武帝建晉之後,全國剛剛統一,本應有一番新興氣象才是。但事實不然,從一開始,西晉舉國上下就沈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之中,不能自拔,註定它要成為一個短命的王朝。晉武帝出身於豪門世族,靠父親之庇蔭而奪得天下,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一個龐大的權貴集團。因此自西晉建立,政風即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西晉初年的劣政不僅顯露在朝廷的奢侈腐敗,還表現在武帝立國後所採取的錯誤國策,這對後來西晉的速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茲略述如下:

1. 復行封建,種下亂根:

晉武帝即位後,鑑於曹魏敗亡之原因,是因為沒有分封子弟為王,皇室缺乏屏藩的綠故,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監督異姓功臣及吳、蜀殘餘勢力,於是仿照西漢初的辦法,恢復封建制度,在公元265年,大封皇族二十七個為王。這些諸侯除管轄封地外,還擁有兵權。結果諸王或稱雄地方、或專擅朝政,終於釀成八王之亂。

2. 去州郡兵,地方力弱:

武帝鑑於漢在黃巾之亂後,州郡軍政權被加強,因而釀成州牧割據之局,於是在平吳之後盡去州郡之兵,使刺史只能掌管察舉等事,不再領兵。這就造成地方兵力薄弱的弊病,以致後來外敵入侵,各地也無力抵禦。

(據載:「吳平之後,帝詔天下罷兵役,示海內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3. 維護世族,政風腐敗:

武帝非英明君主,於政治上並沒有任何建樹。平吳之後,他的生活更日益腐化,全不以國事為重。由於他出身於世家大族,因此在即位後,便維護世族的特權。使森嚴的寺等級制度進一步發展起來,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影響極大。

4. 許胡歸附,內遷雜居:

自漢魏以來,北方胡人逐漸內徙,雜居邊地,造成嚴重的民族問題及潛在的政治危機。西晉初,胡漢衝突日趨嚴重,一些大臣提出「徙戎」北返之主張,但武帝不僅不接受,反而准許北邊大批匈奴歸附,使隱憂愈來愈大,終至西晉的滅亡。



(三) 八王之亂:

武帝死,子惠帝繼位不久,即爆發一場席捲全國、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參與這場亂事的共有八個同姓王,分別為:楚王瑋、汝南王亮、趙王倫、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長沙王乂、東海王越。

A. 八王之亂之起因:

1. 復行封建:晉武帝鑑於曹魏王室孤立無援而亡,乃復行封建,大封同姓子弟二十七人為王,分鎮要地,以作屏藩,諸王得自行選任官吏,編制軍隊,諸王擁兵自重,因而形成外重內輕的形勢。

2. 撤州郡兵:武帝鑑於東漢末州郡割據的教訓,在平吳之後,盡撤州郡兵備,以致地方力弱,一旦地方有亂,便無力收拾。

3. 重用外戚:武帝沉迷酒色,國事多交予外戚楊駿處理,楊駿大權獨攬,橫行無忌,故賈后利用楚王瑋殺駿,遂啟八王之爭。

4. 惠帝愚昧:惠帝愚昧,皇后賈南風乘機亂政,為取得政權,先後殺害汝南王亮與楚王,遂啟八王互相殘殺之局面。


B. 八王之亂之經過:

1. 惠帝繼位賈后專政:公元209年,晉武帝死,其白痴兒子惠帝繼位,由皇太后之父楊駿輔政。皇后賈氏與禁軍將領司馬瑋(楚王)合謀殺害楊駿,約同汝南王亮入朝輔政。不久賈后先後殺亮及瑋,專權達八、九年之久。

2. 趙王起兵殺后廢帝:趙王倫起兵殺賈后,更廢掉惠帝,自己稱帝,引起諸王不滿。

3. 諸王混戰惠帝被殺:齊王聯合成都王、河間王起兵殺趙王,後來長沙王、東海王也先後出兵,加入混戰。公元306年,東海王弒惠帝,立懷帝,掌握大權,戰亂才告結束,史稱「八王之亂」。


C. 八王之亂的影響:

1. 元氣大傷:西晉統一三國紛亂之局未久,即有八王之亂,亂事長達十六年,諸王骨肉相殘,洛陽、長安因戰亂而遭嚴重破壞,軍民死傷數十萬,嚴重損害了西晉的元氣,動搖了統一的根基。

2. 胡人作亂:晉室邊郡勢弱,武備不修。八王之亂使西晉內政混亂,雜居在北方的胡人,乃乘機入侵,終致「五胡亂華」,西晉滅亡。


(四) 五胡亂華:**

A. 五胡亂華的定義:自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稱王,至公元439年,鮮卑族的北魏統一北方,期間136年,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擾亂中華,前後建立十六個割據政權,即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涼、後涼、北涼、西涼、前秦、西秦、夏等十六國,史稱「五胡亂華」。

B. 五胡亂華之原因/永嘉之亂之成因:

1. 徙居塞內:漢武帝以後,中國西北邊境外的胡人 (匈奴、鮮卑、羯、氐、羌) 逐漸內徙。如魏晉時關中地區中口百萬,其中胡人約佔一半。胡人內徙後未能為中國所同化,他們隨時會乘機作亂。

2. 未能徙戎:晉武帝時,郭欽主張徙胡;惠帝時,江統主張徙戎,但均未能被朝廷採納,使胡人有入侵機會。

3. 民族仇恨:晉西北邊境一帶的官吏,對內徙的胡人,非但不加教化,反而加以虐待,故胡人時思報復,以致造成民族仇恨。

4. 重用胡將:自東漢以來,漢族統治者常以胡人為兵,選取優秀的胡人為將,所以胡人熟知西晉內政及邊防的虛實,兵權因而逐步掌握在胡人手中。

5. 裁州郡兵:晉武帝鑑於東漢末州郡割據,故盡撤州郡兵備,以致地方力量薄弱,胡人在胡漢雜居地作亂,州郡亦無力控制。

6. 八王之亂:晉武帝立國之初,王室貴族已是十分腐敗,其後賈后專政,釀成八王之亂,亂事長達十六年,晉室元氣大傷,使胡人有可乘之機。

7. 清談誤國:西晉士大夫崇尚清談,態度消極,漠視國計民生,因而政事荒廢,朝野均乏振作精神,對中國境內胡族勢力的滋長,漫不經心。

8. 連年災荒:黃河流域相繼發生水旱災荒,人民生活困苦,政府又不能及時救援,人民對朝廷日益不滿,胡人乃乘機叛亂。

C. 五胡亂華之影響:

1. 永嘉之亂:晉惠帝時,匈奴劉淵首先叛晉自立,其後匈奴分別擄懷、愍二帝北去,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

2. 南北分裂:晉室南渡,北方陷入胡人手中,造成南北長期分裂。北方經歷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後演變成北朝;南方東晉政權偏安江左,東晉滅亡後,更有宋、齊、梁、陳的更替,史稱「南朝」。

3. 文化南傳:長安、洛陽因遭受戰禍而殘破,北方世家大族攜帶圖書文物南遷,遂使中原文化傳播江南,從此南方文物突飛猛進,東晉、南朝的經學、玄學、文學、藝術均有卓越成就。

4. 開發江南:北方漢族士庶因戰亂而相率南移,給江南地區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又提供了北方的勞動力,與江南人民共同開發,使南方經濟逐漸趨向繁榮。

5. 民族融和:東晉偏安江左後,入居中原的胡人,不但在文化上趨於漢化,而且與北方漢人通婚,血統混合,不知不覺同化於漢族;而北方南下的僑民,則促進了內地及南方部族的融合,中華民族更形擴大。


(五) 永嘉之亂之經過/西晉滅亡之經過:**

1. 劉淵稱帝: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叛晉,稱王於左國城,國號漢。公元308年,又改稱帝,建都平陽,劉淵連敗晉軍,佔領了山西中部及南部一帶地方。

2. 懷愍被俘:公元310年,劉淵死,次子劉聰繼位,派兵攻打洛陽。公元311年,劉聰攻陷洛陽,擄懷帝北去,並縱兵燒掠,殺太子、諸王及百官等三萬多人,又發掘皇陵,焚掠官府宮廟,史稱「永嘉之亂」。

3. 愍帝投降:晉懷帝被擄後二年被殺,秦王司馬鄴於長安即位,是為愍帝,改元建興。公元316年,劉聰派劉曜攻長安,愍帝投降,乃擄愍帝北返,西晉滅亡,國祚僅歷51年。


(六) 西晉衰亡之原因:

1. 不被尊重:晉武帝之得國,乃是承襲其祖先的權勢及陰謀,且以篡奪方式建國,為正義人士所不齒,一般朝臣,亦缺乏忠君愛國的觀念。其得國既不光明,自然不能贏取人民的信服。

2. 君主昏庸:晉武帝平吳之後,生活日趨腐化荒淫,廣蓄後宮,縱情聲色,終日遊樂,缺乏高遠的政治理想。而繼位的惠帝又愚昧不堪,賈后遂得亂政。

3. 風氣敗壞:君主既腐化荒淫,影響所及,朝臣親貴亦以豪奢相尚。朝野均乏振作精神,對胡人的入侵漠不關心。

4. 清談誤國:西晉士大夫崇尚清談,態度消極,漠視國計民生,因而政事荒廢,朝野均乏振作精神,對胡人的入侵漠不關心。

5. 撤州郡兵:晉武帝鑑於東漢末州郡割據,故盡撤州郡兵備,以致地方力量薄弱,胡人作亂,州郡亦無力控制。

6. 八王之亂:晉武帝分封諸王,並使諸王出掌地方重鎮,當賈后專政,釀成八王之亂,歷時長達十六年,骨肉相殘,晉室元氣大傷。

7. 連年災荒:黃河流域相繼發生水旱災荒,人民生活困苦,政府又不能及時救援,人民對社會日漸不滿。

8. 五胡亂華:晉初君臣對五胡崛起,不加理會,既不接納徙戎之議,又不設兵守邊,亦不能徹底予以同化,任其勢力坐大,以致釀成永嘉之亂,直接導致西晉速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