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平天國興起的原因與背景:**
1. 清廷內外交病:
清代自乾隆末年開始,國勢中衰,官吏貪污受賄成風,政治極端腐敗,庫用日益拮据,軍隊驕奢墮落。內潰加劇,外侮相生。鴉片戰爭之敗,進一步將清廷腐敗無能的一面暴露於國人之前。而且清廷與英國訂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與美的「望廈條約」,與法的「黃埔條約」,喪權辱國,激起人民的公憤。
2. 社會民窮財盡:
清代中期,由於朝廷奢靡、官吏貪婪、庫用衰竭、土地兼併、人口膨脹等原因,已使民生日困。鴉片戰爭前後,鴉片之輸入使白銀大量外流、銀價激增、洋貨的傾銷打擊了民間的工業,巨額的賠款又轉嫁到老百姓身上。鴉片戰爭後十年中,人民的捐稅負擔比戰前增加一倍以上,因而社會更加凋敝,民生困頓不堪,使大規模的民變有一觸即發之勢。
3. 反清活動不斷:
自滿清入主中原後,漢人的反清活動始終未止,乾、嘉間曾爆發過白蓮教、天地會等所發動的民變。此後反清秘密組織在民間仍有極大影響,並往往利用宗教形式,鼓吹「反清復明」。而鴉片戰爭,滿清政府威信已大減,為人民所看輕;而人民生活艱苦,則更加對政府不滿。人民紛紛抗清,在道光二十至三十年間,全國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民變一百多次。加上道光末年,兩廣地區連年災荒,政府又不及時救災,洪秀全遂利用基督教教義而創立「拜上帝會」,進一步鼓吹反清思想,著手組織一次大規模的抗清鬥爭。
(二) 太平天國建國的經過:**
1. 立上帝會 (1844--1850)
洪秀全,廣東花縣人,屢試不第,在廣州應考時曾得基督教「勸世良言」一書,乃創立「拜上帝會」。道光廿四年(1844),洪與馮雲山到廣西秘密傳教。當地人士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林鳳翔皆加入其組織,信徒日增。而參加「拜上帝會」者,多是自廣東前往謀生之客家,平日與土著感情不洽,常有械鬥。這情勢,更增加信徒之團結。
2. 金田起義 (1850)
道光三十年(1850),廣西適值連年凶歉,盜賊如毛,社會秩序紊亂已極。洪秀全乘機以防寇為名,創立「保良攻匪會」,公然練兵籌餉。至道光三十年六月洪秀全、馮雲山下令各地拜上帝會信徒,到桂平縣金田村集合,十二月起事,蓄髮易服,以反清復明為號召。
3. 永安建國 (1851)
咸豐元年(1851)九月,太平軍放棄根據地,北向攻陷永安(廣西蒙山縣),建立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天地會首領洪大全為天德軍師。
4. 定都南京 (1852--1853)
清兵攻太平軍,咸豐二年(1852)4月永安糧盡,太平軍突圍,北上入湖南攻長沙,不克,馮雲山、蕭朝貴戰死,乃轉而北渡洞庭。十二月陷岳陽,取得吳三桂所藏軍械火葯,聲勢益壯。於是下武昌,沿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等地。咸豐三年(1853)佔金陵,建國都,號天京,置百官,立朝儀。
(三) 太平天國敗亡之經過:
1. 攻勢受阻 (1854) :
太平軍席捲東南各省後,再分兵兩路:一由林鳳翔、李開芳率兵進迫京師,但為清將僧格林沁所敗;一由石達開率領,進攻兩湖及江西,但又為曾國藩之湘軍所阻。
2. 諸王內訌 (1856) :
1/ 東王被刺:洪秀全不堪東王楊秀清逼凌,而北王韋昌輝與東王積怨亦深。秀全乃聯合北王殺東王,大權於是落入北王。
2/ 北王被刺:北王專擅橫暴,欲殺翼王,翼王連夜逃走得免,北王竟殺翼王全家。洪秀全對北王所為不滿,北王竟率兵圍攻王宮,但戰敗被殺。天王乃召翼王入京主政,局面始定。
3/ 翼王出走:最初天王對翼王倚重甚殷,但其後卻多方防備,暗使其兄洪仁發、洪仁達干預朝政,並監視翼王。翼王遂以遠征為名,一去不返。天國軍只由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支撐。太平天國因諸王自相殘殺而日漸崩潰。
3. 天國覆亡 (1864) :
1860年,清廷利用曾國藩所訓練的湘軍,以及李鴻章所訓練的淮軍為主力,向太平軍大舉反攻,而且又獲上海的英、美僑民組織常勝軍協助,於是節節勝利。公元1864年,清兵攻下南京,洪秀全自殺,太平天國滅亡。
(四) 太平天國失敗之因素: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終於未能達到推翻滿清政府的目標而中途失敗,演成了「天國悲劇」。其失敗之原因,約有下列數端:
1. 不善鞏固後方基地:
太平軍起事後,聲勢雖甚浩大,前後縱橫十餘省,但往往以流竄方式,只知攻城陷池,未能建立堅強的後方基地,故大兵一過該地很快又落入敵手。
2. 定都之後未圖進取:
從金田起義至定都天京,太平軍發展神速,清兵則狼狽逃竄,但定都之後,洪秀全滿足於「劃江為界」的南北對峙,不及時傾其全力直搗北京,僅以五萬之眾北攻天津,令清廷得以從容部署,反敗為勝。
3. 領導集團發生內訌: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諸王滋長了驕奢之風,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楊、韋之亂,洪秀全對功臣的猜忌,石達開的負氣出走,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國的抗清力量。
4. 不能廣結反清勢力:
在太平天國抗清的同時,全國各地民眾和民間會社紛紛起而響應之。如天地會系統的反清鬥爭在長江以南到處爆發;白蓮教系統的鬥爭遍及大河南北;捻軍則活動於皖北、蘇北、豫東南、魯西南一帶;劉麗川領導的小刀會一度攻佔上海及附近各縣。不過,太平天國並未主動設法與它們聯繫,以致勢力孤立而敗。
5. 違背中國社會傳統:
太平天國標榜的天主神權,排斥中國倫常禮義,輕視中國傳統文化,激起許多民眾不滿。所以曾國藩等人便以保衛鄉土及儒教為號召,深得知識份子的響應。
6. 中外敵手聯合鎮壓:
太平軍方興,清廷因八旗、綠營不堪一擊,遂許各地官紳自辦鄉勇團練,長期與太平軍對抗。而曾國藩、李鴻章訓練的湘軍、淮軍紀律嚴明、鬥志昂揚,而且熟習水戰,給太平軍致命的打擊。
此外,太平天國昧於形勢,不僅沒有爭取國際的同情,謀求與外國建立關係,反而進攻上海,促使外國人與清廷聯手對付太平天國。湘軍、淮軍及洋人組織的「常勝軍」之聯合進攻,也是促使太平天國迅速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 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反清的民族革命,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響是多方面,也是相當深遠的:
1. 滿清統治被動搖:
太平天國和清廷進行了十四年的武裝對峙,其勢力遍及十八省(大半個中國),搖撼了滿清統治的根基。太平天國覆亡後,其殘餘部隊及各地反清鬥爭持續了一段時間,如1864年---1868年太平軍餘部和捻軍的抗清鬥爭,貴州的苗民起義,雲南、陝甘的回民起義等。自此,清之統治遂一蹶不振。
2. 革命思想之啟導:
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但其反對滿清統治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天朝田畝制度」所表現出來的平均地權、發展經濟等社會改革之主張,以及在文化習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都留下很深遠的影響(如田畝平均分配,似為孫中山先生「平均地權」思想的前驅)。對後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及「五四」新文化運動均有啟迪、先導之作用。
3. 漢族官員受重用:
太平天國之平定,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各建殊功,使清室不得不重用漢人,使漢族官員入掌軍機,或委以要職,改變了從前滿族獨攬軍政大權之格局。
4. 軍閥割據地潛伏:
滿清之能平定太平軍,全賴湘、淮軍之力,自此地方官可練兵,為地方勢力勃起之開始。其後湘軍雖散,淮軍仍存,並以將領姓名為軍名,軍隊遂變為私人化。故清末北洋勢力勃興及民初之軍閥割據,實源於此。
5. 外人乘機掠權益:
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曾發生英法聯軍之役,英法強迫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進一步獲取各種在華權益。後來,外國人又利用中國內戰、清廷在上海等處之統治癱瘓的機會,掠得租界之行政權、司法權,以及控制中國海關的行政管理權。
6. 自強思想之引發:
常勝軍之助清,使湘、淮將領目睹外國船堅砲利,而思自強。及後漢人在滿清政權中掌握實權,乃著手推行洋務運動。
(六) 太平天國的創制革新:
太平天國以拜上帝會組織起事,以建立「平等社會」為宗旨,定都天京後,頒行了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主旨,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及社會各方面的政治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政制,其特色是具有創新政制與平等思想的因素,而其缺陷則在於帶有空想。現述其改革的措施於下:
A. 政制方面:
1. 定官制:
天王以下,一二三四等為王,五等列侯,六等丞相,以依次序為殿指揮、將軍、總制、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共十六等。文職以秘書監為最高,總理軍機文件。
2. 定兵制:
「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全軍13,156人。有事則士卒由首領統率征戰,無事則耕田奉上,充份發揮軍政合一,寓兵於農之作用。
3. 立科舉:
男女同有應試權,分男女兩榜開科取士,男官與女官同等。
B. 經濟方面:
1. 公田制度 (天朝田畝制度) :
實行土地公有,將田分為九等,按人口分田,男女十六歲以上者均由國家計口授田,十六歲以下的孩童減半,人民每年收穫除必須外,禁止據為私有。
2. 公產制度:
設立「聖庫」,一切金帛財富由公家支配,不後私藏,生活費由「聖庫」按級分配。
C. 律法方面:頒「十款天條」,略如摩西十誡,犯者貶黜,遵者陞遷。
D. 宗教方面:
1. 無論男女,均強迫信上帝教,兒童與成人皆施以宗教訓練,規定讀「新舊遺詔聖書」、「天命詔書」,與及天條書、天道詔書、天父下凡書等,科舉亦據此考試。另禮拜日則須到教堂聽道與祭奠天父。
2. 禁止人民祭祖、尊孔等傳統習俗。
E. 社會改革:
1. 解放婦女:
1/ 廢除買賣婚姻;主張一夫一婦制,嚴禁納妾。
2/ 禁纏足、蓄婢、娼妓。
3/ 設女館,授以工藝技能,使有謀生技能。
4/ 強姦婦女者處死。
2. 破除陋習:嚴禁吸食鴉片、賭博、飲酒。
3. 男女平等:女官和男官同等;男女同有應試權;男女獲田數量相等。
F. 曆法改革:改行天曆,定366日為1年,單月為31日,雙月為30日。
諸王簡歷如下表:
姓名 | 籍貫 | 出身 | 封號 | 簡歷 | 結局 |
楊秀清(約1820-1856) | 廣西桂平 | 「種山燒炭」的貧農 | 東王 | 貧農出身,目不識丁。有智謀。假托天父下凡附體,代天父傳言。掌握軍政實權。 | 被洪秀全、韋昌輝合謀殺害。 |
蕭朝貴(約1820-1852) | 廣西桂平 | 「種山燒炭」的貧農 | 西王 | 假托天兄耶穌下凡附體,代天兄傳言。起兵後,任前軍主將,衝鋒陷陣,勇敢剛強。 | 圍攻長沙時陣亡。 |
馮雲山(約1815-1852) | 廣東花縣 | 鄉村塾師 | 南王 | 博學,屢試不中。有攻治頭腦和組織才能,與洪秀全共創拜上帝會,在紫荊山區傳教。 | 遭清軍伏擊陣亡。 |
韋昌輝(約1823-1856) | 廣西桂平 | 鄉紳 | 北王 | 頗知文義。曾捐國子監生,鄉人頗信服。猜忌楊秀清,藉機殺害。 | 洪秀全下詔討伐將他殺死。 |
石達開(1831-1863) | 廣西貴縣 | 鄉紳 | 翼王 | 少亦讀書應試,有智謀。楊、韋事變後,為洪秀全所忌,率軍西走。 | 在四川大渡河被清軍殺害。 |
洪秀全、曾國藩出身及思想比較
| 洪秀全 | 曾國藩 |
生卒 | 1814-1864 | 1811-1872 |
籍貫 | 廣東花縣客家人 | 湖南湘鄉人 |
家世 | 出身農家 | 家世力農,至其父積苦力學,如補縣學生員(秀才) |
教育 | 七歲入塾讀書,博覽經史詩文 | 博覽經史 |
仕途 | 從16歲至30歲四次赴廣州考秀才,均落第,抑鬱致病。18歲為鄉塾師。未能進入仕途。 | 24歲中舉人,28歲成進士,選庶吉士,歷任翰林院官職。39歲官禮部侍郎。41歲丁母憂歸。 |
宗教 | 1836年獲基督教傳教士相贈傳道書勸世良言。1843年悟道,1844年至廣西紫荊山傳教,創立拜上帝會。 | 無宗教信仰。 |
思想 | 1/以「皇上帝」為唯一真神,人所共拜。 2/佛、道諸神均為邪神,一切偶像均須搗毀 3/貶斥孔子、孟子,禁讀儒家經 4/自命為上帝次子,奉命下凡誅妖,建立人間天國。 | 1/信奉儒家,尊崇孔孟。 2/不信佛道,但尊重其信仰。 3/指「拜上帝教」為異端邪說。 4/承認及維護滿清統治之正統地位。 |
事跡 | 1851年在廣西金田村誓師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1853年攻克南京。1864年南京被圍糧絕,服毒身亡。未幾城陷,太平天國覆亡。 | 1853年奉朝廷命令幫同辦理湖南團練,翌年成立,稱為湘軍,屢破太平軍。1860年授兩廣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864年破天京,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倡辦洋務新政。1872年病卒。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