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明初之賦役制度:
一. 魚鱗圖冊與黃冊的編訂:
明太祖為使田租力役的課徵能夠公平確實,使國家田賦收入充實和穩定,故大規模進行全國土地丈量和人口普查,編入總登記簿,記載各戶土地之位置、肥瘠、圖形、面積、田界及所有者之姓名,作為產權糾紛判決之根據,名之曰「魚鱗圖冊」,政府據此定賦稅標準。另又調查全國戶口,將一里(一百一十戶)之人口編入一冊,名之曰「黃冊」,分存戶部、布政司、府及縣。
二. 田賦徵收法:
明初田賦仍行「兩稅法」,有「夏稅」與「秋糧」,夏稅不過八月,秋糧不過明年二月。所徵多以土地所出,以米、麥等實物為主,亦可折納銀鈔錢絹代輸。以米糧為徵者稱「本色」,折納謂之「折色」。
三. 徵收率:
明代田賦分官田和民田兩等,官田稅重,每畝課稅五升三合;民田稅輕,每畝課稅三升二合。
四. 攤派力役:
1. 明初役制規定丁男十六歲為丁,必須服役,六十歲免役;
2. 明代力役分三種,一是「里甲」,以戶計算;二是「均徭」,以丁計算;三是「雜泛」,臨時攤派。
3. 三者的役法皆有兩種。「力差」即親身服役,銀差為輸銀代役。
乙. 明中葉後之一條鞭法:
一. 推行之原因:
明神宗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實行一套新的賦役制度,名為「一條鞭法」,用以代替舊制,其施行新制的原因如下:
1. 兩冊失修:
明代自中葉以後,黃冊和魚鱗圖冊久不整理,調查土地和戶口的工作己趨鬆弛;官吏乃乘機舞弊,因而課稅失實,弊病百出。
2. 賦役混亂:
明世宗以後,因國力不足,政府經常額外加派賦稅,項目繁多,使賦役混亂,人民不堪其苦,加上其時土地兼併問題嚴重,失去土地的人民遂大量逃亡,進一步破壞原有的賦役制度。
二. 主要內容:
公元1578年(萬曆六年),張居正任首輔,下令全國進行土地清丈,並於萬曆九年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又稱「條編法」),作為統一的賦稅制度,其主要內容如下:
其辦法是將田賦、力役、土貢合併,計畝徵收,即總計一州或一縣中百姓應出租稅,加上服役的代價,均攤在田畝之上,按畝計算,徵收用銀折納,免徵實物,一次交訖。
三. 優點:
1. 手續簡便:
將田賦力役合併,計畝徵銀,在徵收數字上好像是加了田賦,可是豁免了差役雜賦,省卻甚多麻煩,官民兩便。
2. 貧民受惠:
將力役併入田畝計算,可使家無恒產之貧戶無須負擔是項差遣。
3. 刺激工商:
由於不徵丁稅,無田產百姓可自由流徙向城市,這對疏散較密地區人口及發展城市之工商業,起了刺激作用。此外,由於折現徵銀,無形加重貨幣使用價值,使商品交換得到更大便利,間接促進明代中晚期工商業貿易的發展。
四. 制度之破壞:
一條鞭法實行後,國家在糧食和銀鈔方面都有較大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財政的危機,鞏固了明王朝之統治。不過,至神宗末年,由於與女真族交戰,為籌措軍費,遂大量增加田賦,並徵民服役,一條鞭法遂遭受破壞,思宗時,又有「三餉加派」,人民不堪其擾,而一條鞭法也不能維持。
丙. 明代工商業發展盛況:
明代中期以後的嘉靖、隆慶、萬曆、天啟四朝共百多年,我國手工業生產有進一步發展,地域性分工更加明顯,白銀成為更廣泛使用的通貨,加上國外市場的開拓,整個社會的商品經濟都有飛躍的進展,其中以江南地區最為突出。
1. 棉織業:
明代棉織業普及各地。其時已有腳踏紡輪、手紡雙紗或三紗的紡車,技術也較前代進步,生產效率因而提高,有「棉布衣被天下」之說法。
2. 絲織業:
明代民營絲織業非常發達,江南的蘇州、杭州、嘉興以及山西、四川等地均盛產絲織品。而蘇州及杭州是絲織中心,居民大都「以機為田」,「以梭為耒」,且每所機戶僱用工人數目甚多,存在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關係,可見當時已產生資本主義的萌芽。
3. 瓷器業:
以江西景德鎮最為發達,人口逾十萬,陶戶和舖店十分之七八。除官 外,民 多達二三百座,每座產量比官 多出三、四倍。
4. 印刷業:
明代印刷事業頗發達,能印製精美的彩色套印版畫,由二色至五色,此為前代所無。此外,無錫、常州、蘇州等地均流行以銅活字印書,規模頗大。
5. 造船業:
明代造船工序已有細緻的分工,如南京之龍江船廠設有細木、油漆、鍛鐵、船蓬、纜索等作坊,可見造船業之先進。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3月30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