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顯示包含「中華五千年通史--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中華五千年通史--明」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6年4月4日星期二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十一)

章翠英 《李時珍採藥圖》



科技篇

農業

明朝在農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是宋應星和徐光啟。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約生活於16世紀末到17世紀中葉,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總結了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寫成名著《天工開物》。《天工開物》共3卷18篇,從農作物的種植、收割、加工,到制鹽、糖、油、酒、曲和製衣服、染顏色;從磚瓦、瓷器、紙張的生產,到五金的采冶,器具的鍛鑄,石灰、礬石、硫磺和煤炭的利用,以及車船、朱墨、珠寶等的製作,無所不載。

徐光啟(1562年~1633年),字子先,別號玄扈先生,上海縣人,明末官僚。他生活的時代,歐洲正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天文、地理、數學、機械力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徐光啟吸收了西方的科學知識,並和中國傳統的科學技術相互結合,在天文、數學、生物學和農學方面獲得新的成就。他組織明朝「歷局」工作人員,編製了當時可算很完備的整個天球的恆星圖,並採用新的測算法,使日食月食的推測,較前大為精密。他主持編譯的《崇禎歷書》,是中國天文歷算學中一份完整可貴的遺產。徐光啟還和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把歐洲數學介紹到中國來。他參加翻譯的《測量全義》,介紹了西方三角術和球面三角術,引述了許多新公式。三角函數表也是經徐光啟等首次介紹到中國的。

徐光啟在生物學和農學方面的貢獻很大,代表作是《農政全書》。《農政全書》共60卷,約60萬字,分12個部分。舉凡農業及與農業有關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技術知識等等,應有盡有。同時,作者也寫進了自己親身試驗的成果。徐光啟曾在天津試驗改良水田,又在他父親墳地周圍開了一個試驗園地,引種外地作物,培植高產良種。他從福建引種甘薯獲得成功後,著書加以推廣。《農政全書》不僅總結了17世紀以前中國農業生產知識,而且還融合了部分外來的農業知識。

醫學

明朝出了一位大醫學家李時珍。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湖廣蘄州人,父祖世代行醫。他在青年時便隨父學醫。在醫療實踐中,李時珍發現過去「本草」中記載的中藥,儘管多達-千餘種,但對藥性、藥名和分類的記載,有不少錯誤,還有許多寶貴藥物知識,還沒有被吸收進去。他窮畢生精力,披閱了八百餘家著作,並到北京、河南、江西、南京等地實地考察,還訪問了成千上萬的群眾,前後三易其稿,終於寫成《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全書共分52卷,全書共收藥物1892種,其中由李時珍總結民間經驗而增加的有300多種。書中還附有處方11096則,插圖1000多幅。《本草綱目》對每種藥物的名稱、性能、用途、製作都作了說明,並訂正了歷代相沿的某些錯誤。它是中國16世紀以前醫藥學豐富經驗的總結,是中國醫藥寶庫中一份珍貴遺產,直至今天還有實用價值。此外,《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藥典,也是一部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的重要著作。

地理學

明朝還出了一位著名的遊俠徐宏祖。徐宏祖(1586年~1641年),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他從青年時起就開始有計劃的考察旅行,「不避風雨,不憚虎狼」,足跡遍及今天的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並最終根據自己的經歷,寫成了《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他考察山水三十年的總結,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其中有世界上巖溶考察的最早資料。

《徐霞客遊記》還記載了苗、瑤、果羅(彝)、摩些(納西)、壯、白等少數民族的經濟、歷史、地理和風俗習慣,以及村落城鎮的盛衰,名勝古跡的演變等,是研究中國民族和歷史地理的珍貴資料。

建築藝術

北京皇宮(今故宮)是明代建築的突出代表。

當時的北京城以紫禁城內皇宮為中心,外是周長18里的皇城,皇城之外是周長45里的京城。皇宮正式動工於1417年(永樂十五年),竣工於1420年(永樂十八年)。這所皇宮由幾百座不同的建築物組成,面積約30萬平方米。各個建築物大都用白色大理石做台基和欄杆,建築物木構的本身,如木柱、門、窗等都用朱漆,橫額以藍綠兩色作彩畫,屋頂用黃色琉璃瓦,精美絕倫。其中奉天殿(今太和殿)、華蓋殿(今中和殿)、謹身殿(今保和殿)是中心建築,佔地面積8.7萬平方米。三大殿的台基各由高達二丈餘的三層重迭的須彌座構成,俗稱「三台」,把三大殿襯托得更加巍峨壯觀。台前有精鏤的丹墀,台四周用漢白玉欄杆圍繞,琳麋秀麗。除紫禁城內的皇宮外,還建築了供帝王祭祀天地、祖先、神靈用的天壇、社稷壇、山川壇、太廟和作皇城正門的承天門等。

除了皇宮建築外,明代佛塔和陵墓也有著自己的特色。上述建築多不再用易腐的木材,改用磚石建築。南京報恩寺琉璃寶塔,山西洪洞縣霍山廣勝寺飛虹塔等,都是用琉璃磚砌成。北京昌平定陵,就是一座用大理石、漢白玉和磚砌成的地下宮殿。

明代園林造景,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不僅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因地制宜,開池堆山,種花木、建亭榭,巧奪天工;而且能借迴廊曲院分劃空間,使結構複雜,形成了「景外有景」,「園中有園」。蘇州拙政園、留園等,以幽曲明淨、精巧秀麗著名。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十)

服飾篇

明代服飾在承襲前代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獨特之處。比如明代的官服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材料和工藝水平都超過前朝,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節儉的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禮服不可過繁,祭天地、宗廟只需戴通天冠,穿紗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緋。因為明取法周漢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應尚赤,並規定正旦、冬至、聖節(皇帝生日)、祭社稷、先農、冊拜等大典要穿袞服。

皇帝冠服主要包括袞冕、通天冠等。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袞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時又分別做過補充修改。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捲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裡裱朱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髮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襉),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珮,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

而通天冠是在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蟬,首施珠翠,黑介幘,組纓、玉簪導。與絳紗袍、皂色領、褾、裾的白紗中單、絳紗蔽膝、白色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配套,為皇帝郊廟、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時所穿。

此外,還有用於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祭太歲山川時穿的皮弁服;親征遣將時穿的武弁服。 平常穿的衣服是盤領窄袖黃袍、玉帶、皮靴。黃袍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即一般所稱的四團龍袍。烏紗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稱翼善冠。

皇后冠服主要包括禮服和常服。皇后在受冊、謁廟、朝會時穿禮服,其冠,圓框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小花樹各12,兩博鬢、12鈿(短頭大花的花簪)。穿褘衣,深青地,畫紅加五色翟(雉鳥)12等(行)。配素紗中單,黻領、朱羅、彀(縐紗)褾(袖端)、□(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深青色地鑲醬紅色邊繡三對翟鳥紋蔽膝,深青色上鑲朱錦邊、下鑲綠錦邊的大帶,青絲帶作紐約。玉革帶。青色加金飾的襪、舄。後來又在冠式上做了一些改變。

常服一般是用雙鳳翊龍冠,首飾釧鐲用金玉、珠寶、翡翠。金繡龍紋諸色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長裙,紅背子。冠形如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用織金龍鳳紋加繡飾。

文武官員的服飾包括冠服、祭服、公服和常服。官員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頒詔、開讀、進表、傳制都用梁冠、赤羅衣,青領緣白紗中單,青緣赤羅裳,赤羅蔽膝,赤白二色絹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數區別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籠巾貂蟬(貂原來掛貂尾,後以雉尾代替,蟬是金飾)。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將朝服上衣改成赤羅青緣,長過腰止七寸,不掩沒下裳。中單改成白紗青緣,下裳赤羅青緣,前三幅後四幅,每幅三襞積(褶襉),革帶前綴蔽膝,後佩綬,系而掩之。大帶表裡用素色。萬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賀,不准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此外,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領緣青羅衣,皂領緣白紗中單,皂緣赤羅裳,赤羅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綬。祭太廟社稷時,他們穿大紅便服。

公服包括烏紗帽、團領衫、束帶,其帶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銀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

官員凡常朝視事穿常服。明初常服與公服都是烏紗帽、團領衫、束帶。洪武六年規定一、二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彩繡,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外隨所用。六至九品用雜色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瑪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龍(蟒),許用金繡。

明朝《大學衍義補遺》卷九十八說:"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樣。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不在文武之數;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應服花樣,文官用飛鳥,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鷙也。"接著講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級官員按其等級根據規定款式自制,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統一製作定時分賜。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違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羆至海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裝,不但穿的人極少,而製造的人也幾乎斷絕了。

此外,還有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如蟒服、飛魚服、鬥牛服。

明朝只有皇帝和其親屬可穿五爪龍紋衣服,明後期有的重臣權貴也穿五爪龍衣,則稱為"蟒龍"。嘉靖權相嚴嵩被參劾倒台後,在江西分宜縣嚴嵩的老家抄沒成千上萬件絲綢衣料和各種華貴服裝。

明代服裝的基本款式有:交領式衣衫 、盤領衣、上衣與下裳相連的束腰袍裙、對襟合領或對襟直領式衣服、背間中縫直通到下面的斜領大袖袍,如直裰(又稱直掇、直身)、襴衫、道袍。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唐、宋傳留下來的,有些是遼、金、元遊牧民族流傳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儒巾、軟巾、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都是傳統的巾式。明初有一種用黑色細繩、馬尾鬃絲或頭髮編結的網巾,網口上下用帛包邊,長有二玉或金屬小圈,二邊各系小繩交穿於二小圈內,上面束於頂發,下面可用總繩拴緊,故又名「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的用處是可以保持頭髮不亂。

明朝官服戴紗帽籠巾,下面多先戴網巾起約發作用。天啟時,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為「懶收網」。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頭,余幅後垂,為燕居之飾。純陽巾,頂部用帛疊成一寸寬的硬褶,疊好後像一排竹簡垂之於後,以八仙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名之。這種巾子也可按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的名,稱之為樂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興的巾樣,明太祖用手將頂部按之使之前仰後俯,就依樣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稱老年巾。將巾、結巾,都是用尺帛裹頭,又綴片帛於後,其末端下垂,俗稱扎巾。此外還有兩儀巾,後垂飛葉兩片。萬字巾,上闊下狹形如萬字。鑿子巾,即唐巾去掉帶子。凌雲巾,因形狀詭異被禁用。

明朝民間最流行的是瓜皮帽,當時稱六合一統帽或小帽,是用六塊羅帛縫拼,六瓣合縫,下有帽簷,當時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明朝的鞋子包括:靴、舄、高跟鞋等。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九)

文學、史學和音樂篇

明代小說

明代的小說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產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其中《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堪稱一代巨著。

元明之際,文學家羅貫中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參照歷史,寫成了《三國演義》這部巨作。作者在描寫東漢末年三國相爭的歷史畫卷的同時,還用濃墨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劉備、曹操、諸葛亮等,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南宋以來,在民間就流傳宋江起義的故事。在民間群眾創作的基礎上,施耐庵加工寫成了《水滸傳》。《水滸傳》描寫了晁蓋、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不同的經歷和悲慘的遭遇,以及從個人反抗到聚義梁山,形成強大起義隊伍的鬥爭過程。

《西遊記》,共一百回,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它描述了唐初僧人玄奘不避艱險,赴天竺(印度)取經的歷史。《西遊記》還塑造了孫悟空等非常鮮明的形象,同時向人們展示了佛的莊嚴、神聖和偉大。

明代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兩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三言是《喻世明言》(《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短篇小說集的合稱,編著者馮夢龍。「兩拍」是《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兩部短篇小說集的合稱,作者凌蒙初。

詩文

明代詩文創作數量雖不少,但成就卻不大。永樂至正統年間,文壇上出現了以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台閣體」詩派。他們的作品都是唱和應酬,粉飾太平,藝術上呆板平庸。明中葉,在反對台閣體冗沓文風的鬥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曆間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復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企圖以摹擬古代優秀文學,取代充滿官僚習氣的台閣體。

在前、後七子復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歸有光等。他們提倡唐宋古文,認為秦漢與唐宋文章各具時代特色。「公安派」以湖廣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而得名。他們與復古派針鋒相對地提出,文學是發展變化的,各有時代特點。

雜劇

明前期的雜劇作品鮮有優秀的作品。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如康海的《中山狼》、李開先的《寶劍記》、王世貞的《鳴鳳記》、梁辰魚的《浣紗記》和徐渭的《四聲猿》等。但是,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牡丹亭》作者是湯顯祖(1550年~1616年),江西臨川人,曾任南京禮部主事,因抨擊當權者的腐朽昏庸,被彈劾罷官,隱居著述。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述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神奇愛情故事。

辭書

永樂年間,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縉,組織三千名文臣儒士,歷時五年,編纂成《永樂大典》。它輯入了明以前圖書七八千種,內容包括經、史、子、集、戲劇、評話、天文、地理、醫卜、農工技術以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的著作,全書共22937卷,約3.7億字,裝成11095冊,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永樂大典》是按韻目編纂的。它依照《洪武正韻》韻目,分列單字,在每一單字下,隨類輯入有關著作。輯入古籍時,是整部、整篇或整段抄錄,因此,保留了古書的原來面目,使宋元以前許多佚文秘典,賴以保存流傳。

《永樂大典》有永樂正本一部,嘉靖副本一部,都是繕寫本。正本不知毀於何時何地。至今國內外僅存三百餘冊副本,在國內的約有二百餘冊。

音樂

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陽腔和昆腔。弋陽腔源於江西弋陽,流行於贛北、皖南一帶。昆腔本局限於吳中。嘉靖年間,著名音樂家魏良輔對昆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現了南曲的清柔婉轉的特點,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一種戲曲音樂。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八)

明·董其昌《葑涇訪古圖》



繪畫篇

在中國繪畫史上,明代是一個畫風迭變,畫派繁興的朝代。在繪畫的門類、題材方面,傳統的人物畫、山水畫、花島畫盛行,文人墨戲畫的梅、蘭、竹及雜畫等也相當發達。在藝術流派方面,湧現出眾多以地區為中心、或以風格相區別的繪畫派系。在師承方面,主要有師承南宋院體風格的宮廷繪畫和浙派,以及發展文人畫傳統的吳門派和松江派、蘇松派等兩大派系。在畫法方面,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勃興,成就顯著,人物畫也出現了變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獨特的新面貌。另外,民間繪畫,尤其是版畫,至明末呈現繁盛局面。

明代繪畫的發展大致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3個階段。

明代早期繪畫從洪武(1368~1398)至弘治(1488~1505)年間,這個時期宮廷繪畫與浙派盛行於畫壇,形成了以繼承和發揚南宋院體畫風為主的時代風尚。

明代宮廷繪畫承襲宋制,朝廷徵召許多畫家,皆隸屬於內府管理,使宮廷繪畫創作達到鼎盛時期。正德(1506~1521)以後,吳門派崛起,逐漸取而代之。明代宮廷繪畫以山水、花鳥畫為盛,人物畫取材比較狹窄。山水畫著名畫家有李在、王諤、朱端等人。花鳥畫呈現多種面貌,代表畫家有擅長工筆重彩的邊景昭,承襲南宋院體傳統,妍麗典雅而又富有生意。孫隆從北宋徐崇嗣脫胎而出,專攻沒骨法。林良以水墨寫意花鳥著稱,筆墨洗練奔放,造型準確生動。呂紀工寫結合,花鳥精麗,水石粗健,自成一派。明代宮廷繪畫雖未取得像宋代院畫那樣劃時代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有新的開拓。

浙派以戴進和吳偉為代表,活動於宣德至正德年間。因創始人戴進為浙江人,故有浙派之稱。繼起者吳偉為湖北江夏(今武漢)人,畫史亦稱他為江夏派,實屬浙派支流。戴進、吳偉前後踵接,影響了一大批院內外畫家。追隨者有張路、蔣嵩、汪肇、李著、張乾等人。

明代早期在江南地區還有一批繼承元代水墨畫傳統的文人畫家,如徐賁、王紱、劉玨、杜瓊、姚綬等人。徐賁山水承董源、巨然,筆法蒼勁秀潤。王紱喜用披麻兼折帶皴作山水,繁複似王蒙,墨竹挺秀瀟灑,被稱為明代「開山手」。劉玨山水取景幽深,筆墨濃郁,近王蒙、吳鎮。杜瓊善水墨淺絳山水,多用干筆皴染。姚綬主要師法吳鎮、王蒙,風格蒼厚。他們的畫風堪稱吳門派先驅。

還有一些畫家,雖未歸宗立派,亦各有建樹。如初宗馬遠、夏圭,後師法自然,以畫《華山圖》著名的王履;被稱為院派,給唐寅、仇英以較大影響的周臣;擅長水墨寫意人物和山水的郭詡、史忠;以白描人物著稱的杜堇等人。

約自正德(1506~1522)前後至萬曆(1573~1620)年間蘇州地區崛起以沈周、文征明為代表的吳門派,成為明朝中期繪畫畫壇的主流。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崇尚筆墨意趣和「士氣」、「逸格」的元人繪畫傳統,其間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最負盛名,畫史稱為吳門四家。他們開創的畫派,被稱為吳門派。

吳門四家傑出的藝術成就,在當時產生巨大的影響,從學者甚眾。宗法沈周的有王綸、陳煥、陳鐸、杜冀龍、謝時臣等人。追隨文征明的不下二、三十人,著名的有文嘉、文伯仁、陸治、陳淳、陸師道、周天球等。文嘉山水疏簡,文伯仁縝密,陸治勁峭,錢粗重,陳淳放筆寫意,陸師道細筆勾染,周天球兼善蘭石,諸家各具特色。吳門派諸家中陸治、陳淳、周之冕在花鳥畫領域中尤有新創。吳門派發展到明末,因循守舊,徒仿形貌,其地位被另闢蹊徑、重倡文人畫的董其昌及其流派所取代。

自萬曆至崇禎(1628~1644)年間,是明朝繪畫的後期,繪畫領域出現新的轉機。徐渭進一步完善了花鳥畫的大寫意畫法。陳洪綬、崔子忠、丁雲鵬等開創了變形人物畫法。以董其昌為代表的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形成了許多支派。

徐渭是繼陳淳以後,從根本上完成水墨寫意花鳥畫變革的一代大家,其畫風有力的推進了後世寫意花鳥畫的發展,畫史稱為青籐畫派。徐渭的畫風,對清代的朱耷、石濤、揚州八怪、海派乃至現代的齊白石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代肖像畫在人物畫中較為發達,至明代後期更有發展,曾鯨為其中賦予創新精神的代表畫家,學者甚眾,遂形成波臣派,影響直至清代。

明代後期山水畫畫家中,繼吳門派而起的代表畫家是董其昌。他重倡文人畫,強調摹古,注重筆墨,追求「士氣」,並提出了南北宗論。他所創立的松江派遂取代了吳門派的統治地位。他提出的繪畫理論,尤其是南北宗論,對明末清初的繪畫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時之間蘇松地區形成了許多山水畫支派。較著名的畫家有莫是龍,與他共創南北宗論,陳繼儒與他為至交,趙左亦常為其代筆,他們都是松江派主將;顧正誼創華亭派,董其昌早年曾受其啟導,宋旭亦屬華亭派鉅子,沈士充受業於宋懋晉,兼師趙左,也為董其昌代筆,世稱雲間派。另外,受吳門派影響的晚期畫家還有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邵彌、楊文等人。  

除蘇松地區外,晚明時期還出現了不少地區性的山水畫派。如浙江錢塘的藍瑛創武林派,安徽蕪湖的蕭雲從創姑熟派,浙江嘉興的項元汴、項聖謨創嘉興派,江蘇武進鄒子麟、惲向創武進派等,這些派別大多影響不大。明末清初,雖然形成名目繁多,關係複雜的山水畫派別,但大多受吳門派和董其昌影響,統屬於文人畫的系統。

明代文人墨戲畫也很發達。專門以墨竹著名的有宋克、王紱、夏昶、魯得之,以墨梅著名的有孫以吉、陳憲章,以墨蘭著名的有周天球等。其中夏昶的墨竹被當時稱為第一。  

還有一些有影響的畫家有:文彭、張路、髡殘、倪元璐、孫克弘、王鐸、王鑒、王謙、王時敏、吳彬、項聖謨、蕭雲從、邢侗、張宏、張瑞圖、周之冕、龔賢、程邃、程正揆、傅山等。

明代的民間繪畫比較活躍,木刻年畫尤其是木刻版畫有較大發展。民間創作的卷軸畫的主要內容則為風俗畫、歷史故事、神像畫、水陸畫及肖像畫等。

壁畫和畫論

明代壁畫創作不如前代興旺,存世的主要是寺觀壁畫。但是畫論著述比前代豐富,不僅畫史、畫論眾多,還出現叢書輯錄,題跋、筆記也多成為專集。屬於史傳類的有韓昂《圖繪寶鑒續編》、朱謀垔《畫史會要》、姜紹書《無聲詩史》等。屬於論說類的,有王世貞《藝苑卮言》、董其昌《畫旨》、《畫眼》、《畫禪室隨筆》、莫是龍《畫說》、屠隆《畫箋》、唐志契《繪事微言》、顧凝遠《畫引》等。屬於品評類的,有李開先的《中麓畫品》、王稚登的《吳郡丹青志》等。屬於繪畫叢輯的則有王世貞《畫苑》、詹景鳳《畫苑補益》等。屬於著錄類的,有都穆《寓意編》、張丑《清河書畫舫》、汪砢玉《珊瑚網》、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等。另外,還有王履、沉周、文征明、唐寅、李日華、陳洪綬等人的詩文、題跋、筆記中有關畫論的部份,其中頗多精闢的見解。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七)

關於明朝滅亡的預言

唐朝的《推背圖》第三十二象預言了明朝的滅亡。圖中畫一扇門,門中有馬,一個「闖」字浮現眼前。

讖文是:「馬跳北闕,犬嗷西方;八九數盡 日月無光。」闖王李自成滅明,「日月無光」指「明亡」(日月合在一起是明)。頌文是:「楊花落盡李花殘,五色旗分自北來。太息金陵王氣盡,一枝春色占長安。」 「頌曰」四句詩預示著李自成坐不久(「李花殘」),北方民族終將取得天下。「太息金陵王氣盡」暗指漢人稱帝的氣數已盡。

宋朝的《梅花詩》第四節第四句「開到李花春已非」也預言了明朝的滅亡。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統治下,經歷了他全盛的輝煌。但明朝末年的衰敗,加上多年的農民起義,使得大明王朝終於是「開到李花春已非」。 「李花」應指明末的闖王李自成。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領起義軍功佔了北京,崇禎皇帝於紫禁城後的景山上上吊自盡,明朝滅亡,所謂「春已非」。

明朝的《燒餅歌》對明朝的滅亡也做了預言。「萬子萬孫層疊層,祖宗山上貝衣行,公侯不復朝金闕,十八孩兒難上難。」卦曰:「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戊子已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偶遇饑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其中「祖宗山上貝衣行」暗含崇禎的名字,「木下一了頭,目上一刀一戊丁」暗含李自成的名字。「偶遇饑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指明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後一句暗指吳三桂。

對於崇禎的下場,《燒餅歌》的預言是「奔走梅花上九重」,暗指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

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

1627年(天啟七年),陝北澄縣饑民在白水縣人王二率領下,衝進縣城,殺知縣,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起義的風雲很快就遍佈陝北和陝中。張獻忠也在延安起兵。當時,李自成也參加了起義的隊伍。李自成,陝西米脂人,曾當過銀川驛卒。1629年(崇禎二年),他和夥伴一起參加了王嘉胤起義軍。後來投奔「闖王」高迎祥,號稱「闖將」。 李自成勇敢善戰,在他的謀劃下,起義軍取得了節節勝利,並攻下了明中都鳳陽,斬留守官兵幾千人,樹起了「古元真龍皇帝」旗號,這引起了明王朝的極度恐慌。1636年,因為高迎祥被捕遇害,起義陷入了低潮,李自成不得不率軍長期轉戰於陝、川、鄂接境地帶。此後,明朝政府起用楊嗣昌為兵部尚書。楊嗣昌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網」的軍事圍剿計劃。一些起義軍向明朝投降。

1640年冬,李自成乘明軍主力入川追擊張獻忠,河南空虛之機,率部從鄖陽地區出發,進入河南。當時河南連年旱、蝗、瘟疫,赤地千里,各地民變紛起。李自成一進入河南,立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饑民參加,於是聲勢大振。李自成針對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賦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明確提出了「均田免糧」的鬥爭口號,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到處傳唱著「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和「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歌謠。1641年正月,李自成起義軍攻破洛陽,殺福王朱常洵,發藩邸及大家巨室糧數萬石、金錢數十萬賑濟饑民。這時,河南各地的起義軍都先後接受了李自成的領導。群雄歸附,勢力日強。

1642年冬,李自成進軍湖廣,奪取了襄陽,並進而攻佔除武昌外湖北沿江州縣。1643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並稱"新順王",創立了新順政權。新順中央還設置上相、左輔、右弼等文職官員,其下有六政府(六部)等。新順轄區還建立府、州、縣各級地方政權。不久,李自成再攻入河南。

1643年八月,明軍出關入豫,阻擊李自成。九月,李自成大敗官軍,斬殺四萬餘級,獲器仗輜重數十萬件。十月,李自成乘勝攻破潼關,佔領西安。1644年(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為長安,稱西京,建國號大順,建元永昌。鑄永昌錢,造《甲申歷》,進一步完備大順中央政府機構。同時,開科取士。至此,大順農民政權正式成立。

大順軍進京後,在西安建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政權建設。中央機構基本上因襲明朝,有的只改換名稱。大順政權右武輕文,規定「凡文官俱受權將軍節制」,保證了農民軍將領在政權中的核心作用。在北京期間,大順政權又實行了考選舉人的措施。

隨著農民軍控制地區的擴大,大順軍建立的地方政權也愈來愈多。佔領北京前後,大順軍已在河南、湖北、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寧夏、青海、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區建立了府、州、縣各級政權。

與此同時,張獻忠於1644年十一月,在成都即帝位,國號大西,改元大順,稱成都為西京,造《通天歷》,鑄「大順通寶」。

明朝的滅亡

在農民起義軍的步步進逼下,特別在大順政權建立後,明思宗與大臣們不得不集中全力,加以應對,主要對策是出征、南遷和勤王。

所謂出征,是由剛入閣的李建泰代帝出征,征討李自成。不料軍隊出發不久,就遭遇起義軍。李建泰被俘。

所謂南遷,是把首都從北京遷到南京,以躲避起義軍的鋒芒。但該建議因為內閣中沒有一個大臣全力支持,變成了議而不決,最後不了了之。

所謂勤王,就是將駐紮在山海關外的吳三桂所轄軍隊調入關內,協助消滅起義軍。但是這一決定意味著明朝要放棄寧遠和山海關外大片土地,因而大臣們都借此推委不決。等到太原陷落,京師危急時,崇禎下令徵調吳三桂保衛北京,但為時已經晚了:吳三桂趕到北京時,北京已於前一日陷落了。

走投無路的崇禎在1644年的十九日凌晨,來到煤山(景山),在一棵大樹旁上吊自殺。臨死前他在衣服上寫下遺詔:「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於天上,不敢終於正寢。」明朝隨著崇禎的死去也土崩瓦解了。

從崇禎個人來講,是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皇帝,而且也並不是一個殘暴的皇帝。他上演了一幕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這似乎說明,歷史永遠在按照自己既定的軌道運行著,人類永遠只能順天意而行。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六)

張居正改革和萬曆中興

世宗死後,穆宗即位,年號為隆慶。隆慶初年,高拱以東宮舊臣,受穆宗器重,與徐階抗衡,終於取代徐階。不久,高拱又被張居正取代。

由於宦官專權,明朝特務橫行,土地兼併嚴重,賦稅增加,農民負擔劇增,不僅出現了大量流民,而且激發了大量農民起義。比如正統時,爆發了葉宗留、鄧茂七起義,他們以礦工、農民為主,曾攻佔了閩、浙、贛三省部分地區。天順、成化時,在荊襄山區又爆發了劉通、李原領導的大規模流民起義。正德年間,在河北又出現了楊虎、劉六等領導的起義。起義雖然都被鎮壓下去,但社會矛盾並沒有緩和。

另外,明中葉後,明政府財政危機逐漸嚴重。當時,全國田賦輸京米400萬石,而宗藩歲祿達853萬石,「歲輸亦不足供祿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財政虧空多者近400萬兩,少者也有百餘萬兩。到1567年(隆慶元年),太倉銀僅存135萬兩,只夠三個月的開支。明王朝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在穆宗統治時期,大臣張居正深切的認識到明王朝存在的嚴重積弊和危機,決心加以剔除。他向穆宗上《陳六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治國主張與改革思想,包括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六項措施。但由於當時的首輔稱皇帝不想有所作為為借口而不了了之。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人。他於1572年(隆慶六年)任首輔。

1572年,穆宗死後,神宗朱翊鈞即位,年號為萬曆。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大權在握的首輔張居正開始了全面的改革,這就是萬曆新政。

首先,集中精力整頓吏治。一方面「用人唯才」,同時,裁減了許多冗官;一方面採取了一項措施「考成法」,防止官員瀆職、腐敗。

其次,為了革新政治,培養人才,張居正提出了整頓學政振興人才的措施,規定各級學校的學官、儒生必須「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不許空談廢業;並下令把天下書院改成政府辦公機構,意在提倡實學,防止空談。

第三,在處理北部邊防的問題上,張居正加強了與蒙古的政治經濟聯繫。明政府封蒙古俺答汗為順義王,並在大同、宣府、甘肅等地設立茶馬互市,開展中原與蒙古族之間的貿易往來。他調抗倭名將戚繼光北上守薊門,派李成梁鎮遼東,整飭邊防。又在西起居庸關、東至山海關的長城上,築敵台(碉堡)三千,從而加強了邊防。

第四,在經濟方面,張居正針對政府財政困難的問題,也進行了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整頓賦役制度。他認為,財政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隱占田地,逃避賦稅。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他不顧官僚地主的反對,於1578年(萬曆六年)下令清查全國土地,凡勳戚莊田、民田、職田、軍屯田等,一律丈量。到萬曆九年清查結果,全國總計田7013976頃,大大超過了明前期全國的稅田總數。對改變「小民稅存而產去,大戶有田而無糧」的現象,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清查全國土地的基礎上,針對賦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張居正又推廣了「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內容較為複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賦役合併。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徵收,並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過去按戶丁出辦的徭役,現改為據丁數和田糧攤派。至於攤派的比例,各地執行的情況不同。有的地方以田為主,以丁為助;有的地方以丁為主,以田為輔;有的地方丁田平均分配;個別地方也有全部攤入田畝的。但不管怎樣,丁役攤入田賦的傾向是一致的。

其二,「一歲之役,官為僉募」。農民可以出錢代役,力差由官府僱人承應。

其三,田賦征銀。田賦中除政府需要徵收的米麥以外,其餘所有實物都改為用銀折納。

其四,賦役徵收由地方官吏直接辦理,「丁糧畢輸於官」,廢除了原來通過糧長、里長辦理征解賦役的辦法。

可以說,「一條鞭法」的實行,簡化了賦役的徵收手續,改變了以前賦與役分開徵收的辦法,使兩者合而為一,並出現「攤丁入畝」的趨勢。時人評論說:「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有種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買田,鄉間貧民始不肯棄其田矣。至今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

萬曆新政的經濟改革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明朝的財政赤字消失,史書稱「太倉粟可支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這段時期是明王朝最為富庶的幾十年,又稱「萬曆中興」。

從明末徐光啟《農政全書》的記載看,當時在耕耘、選種、灌溉、施肥、園藝等各方面都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花生種植越來越普遍。蕃薯、玉蜀黍已從南洋引種進來。棉花「遍佈於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松江二百萬畝耕地「大半植棉」,是當時主要的產棉區。福建、廣東廣種甘蔗。湖州地宜蠶桑,種桑養蠶者「在在有之」。煙草在明中葉從呂宋傳入後,很快就從閩、廣傳到長江流域,至明末已「漸傳至九邊」。其它如茶葉、馬蘭草、漆等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種植面積都有所擴大,產量有所提高。

此外,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廣東佛山、山西陽城、福建尤溪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冶鐵、鑄鐵業。制瓷業中心景德鎮,在明中葉時民窯生產有很大的發展。民窯窯身比官窯大三四倍。如官窯青瓷,每座容燒量,以小器計,僅有三百件;而民間的青瓷窯,每座燒制小器可達千餘件。

絲紡織業中「花樓機」的構造比以往又改進了一步,能在綾絹上提織各色花紋。明末,蘇州市場上有綾、絹、紗、綢、羅、布六種織機作為商品販賣。所織成品,「巧變百出,花色日新」。印刷業中已經使用銅鉛活版,這比宋代的膠泥活版又進了一步。

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發展。明中葉以後,商業資本十分活躍。全國各地有許多商人和商業資本集團。最著名的是徽商,其次是晉商、江右商。再其次是閩商、粵商、吳越商、關陝商。他們在各地設立會館,組織了各種商幫。

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南、北兩京是全國最大的都市。東南沿海的廣州、漳州、福州、寧波等地,既是對外貿易的港口,又是商業都會。長江沿岸的武昌、漢陽、荊州和運河兩岸的天津、臨清、淮安,既是交通要津,又是貿易中心。最繁榮的江南地區形成了五大手工業區域,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而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五府,又是江南最繁榮的城市。

白銀的廣泛使用,也是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例證。明中葉後,「朝野率皆用銀」,市場上大小買賣都以銀計算。由於對外貿易的發展,白銀輸入劇增。據估計,嘉、隆兩朝,僅廣東市舶司每年收取的關稅和外商租地稅,就達二百萬銀元。萬曆以來,出自西班牙的墨西哥鷹洋銀幣,已在閩、廣通行。

不過,1582年(萬曆十年)張居正病死後,一些不滿改革的官員群起攻訐,抄沒了張居正全部的家產,改革措施有所被破壞,但尚能維持中興局面。

萬曆二十年後,神宗怠於朝政,縱情聲色,恣意揮霍,使中興局面漸漸消失。官場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十分嚴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貪污腐化,許多衙門缺主管長官,政事無人處理,吏治敗壞到極點。同時,神宗信任宦官,使其到各省開礦,借此勒索。而此時日本豐臣秀吉侵犯朝鮮,明朝派兵數十萬支援,相持七年,不能卻敵,耗費了大量錢糧。神宗後期,政治更趨昏亂。

明神宗寵愛鄭貴妃,想立她生的兒子常洵作太子。許多大臣為維護傳統,要求立長子常洛為太子。於是,朝廷上爆發了「爭國本」的鬥爭。吏部郎中顧憲成在鬥爭失敗後,罷官回故鄉無錫,他與好友高攀龍等在無錫東林書院聚會講學,評論朝政得失。許多在野士大夫「聞風響附」,一部分在朝官員也"遙相應和」。時人稱之為東林黨。東林黨人為了挽救明王朝的危機,要求改革朝政。東林黨人還強烈反對礦監稅使對城鎮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劫奪。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朱常洛在東林黨等支持下,立為太子。東林黨和其它黨派的紛爭更加激烈了。

走向滅亡的明朝

神宗死後,朱常洛即位,是為光宗,但不久就被毒殺。長子熹宗朱由校即位,改元天啟,寵信宦官魏忠賢,使明朝在業已衰敗的基礎上,走向了滅亡。

在唐朝預言《推背圖》和明朝的《燒餅歌》中早已預言了最終將明朝推向深淵的兩個人:宦官魏忠賢和熹宗的乳母容氏。

《推背圖》第三十一象圖中畫有一男一女,男的暗指魏忠賢,女的暗指容氏。讖文是「當塗遺孽,穢亂宮闕。一男一女,斷送人國。」指魏忠賢和容氏穢亂後宮,並把持朝政,斷送了明朝的江山。頌文是「忠臣賢士盡沉論,天啟其衷亂更紛。縱有胸懷能坦白,乾坤不屬舊明君。」意思是說魏忠賢和容氏當道,忠臣志士都被趕盡殺絕,天啟年間後更是厲害。後來崇禎即位,將魏忠賢等或殺死,或流放,但為時已經晚了。

《燒餅歌》中則說 「閹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忠良殺害崩如山,無事水邊成異潭,救得蛟龍真骨肉,可憐父子難順當。」「八千女鬼」是一個「魏」字,指魏忠賢毀了大明天下。

歷史的真實也是如此。

魏忠賢,原來是一個無賴,吃喝嫖賭傾家蕩產,進京做了太監。他勾結熹宗的乳母容氏,升任總督東廠太監,並最終成了皇帝的代言人,並以「九千歲」自居。而熹宗對魏忠賢百般容讓,在詔旨中與他平起平坐。

在熹宗朱由校繼位之初,東林黨人大受重用,分據首輔和吏、兵、禮、都察院等部院長官,勢盛一時。但1625年(天啟五年),魏忠賢借遼東經略熊廷弼和巡撫王化貞失陷廣寧事,誣陷熊廷弼曾賄賂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祈求減罪,大興冤獄,不僅詔決熊廷弼,還將楊、左等人杖斃獄中。一時,東林黨人被逮殺殆盡。魏忠賢總攬內外大權,使明後期政治更加黑暗腐敗。

而這時農民的賦稅越來越重。從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起,明政府借口向遼東用兵,開始按畝加派「遼餉」。經過前後三次增額,至1620年(泰昌元年),每畝加派銀增至九厘,一年得銀520萬兩,相當於全國總賦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又有關稅、鹽課的加派及雜項的增收,三項共加額銀239萬餘兩。一些農民只得賣屋、賣田、賣牛,甚至典妻鬻子,弄得家破人亡。明朝處在了風雨飄搖中。

1627年,熹宗病死,由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即明思宗,年號崇禎。明思宗希望重振朝綱,不動聲色的處死了容氏,迫使魏忠賢自盡,並剷除了閹黨對朝政的干預。不過,此時風雨飄搖中的明朝給思宗並沒有留下太多的時間。

思宗即位後,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國內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另一方面,位於遼東的女真族開始崛起,並於崇禎九年,也就是1636年,由皇太極建立了與明朝抗衡的清朝。思宗徘徊在攘外和安內的兩難選擇中。

明朝末年的天災

由於明朝後期統治更加腐敗黑暗,社會生產力也受到了嚴重破壞,以至水災、蝗災和瘟疫不斷發生。從萬曆到崇禎,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1587年(萬曆十五年),「黃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各縣"有以石為糧者"。第二年,河南饑,「民相食」。1590年(萬曆十八年),湖北麻城死於瘟疫和飢餓的有四萬人。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有人指出:數年來災害不斷,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老百姓有的吃土,有的吃雁糞,「老弱填委溝壑,壯者輾轉就食」。 1639年,兩畿、山東、山西、陝西、江西都發生饑荒,河南「人相食」尤為嚴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萬曆以後,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以及民變、兵變,預示著明王朝即將走向滅亡。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五)

明朝中期的衰敗

1424年,明成祖在第七次出塞親征時,因病去世,終年六十五歲。仁宗和宣宗先後即位。他們遵循成祖舊制,尚能維持明朝表面的繁榮。特別在宣宗時期,任用賢臣楊士奇、楊榮和楊溥輔政,使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昌盛。但是自成祖開始的宦官專權,吏治敗壞,使明朝從1436年明英宗即位開始走向了衰落,不僅農民起義頻發,而且對外防衛也危機四伏。

* 宦官專權和吏治敗壞的惡果

明太祖時期,嚴禁內臣干政。靖難之役,宦官多有軍功。朱棣認為家奴可靠,稱帝后,不僅對宦官委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等軍政大權,而且還設立東廠特務機構,由親信太監掌管。東廠和錦衣衛一樣,只對皇帝負責,不必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開了宦官干政之端。但在英宗之前,皇帝都親自視政,宦官還不敢擅權。但英宗之後,因為皇帝多昏庸無能,宦官便乘機弄權,開始插手內閣、司法等事務。

到了成化年間,明朝又設立了西廠,後又設立內行廠,比東、西廠尤為酷烈。正德以前,廠、衛分立,更迭用事。正德時,廠、衛合勢,特務佈滿全國各地,連居於窮鄉僻壤的人民也受其害。可以說,明代宦官專權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相當突出,為後世的專制體制再一次提供了強化專制的範例。

宦官在政治上弄權的同時,在經濟上也貪污受賄,搜括民財,巧取豪奪,勒索了大量財富,百姓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朝廷官員中的朋黨之爭,自宣宗以來更加激烈。吏治已漸趨腐敗。

宦官專權和吏治敗壞使明朝開始走向衰敗。

關於「土木之變」的預言和英宗到世宗的統治時期

1435年,宣宗死。次年,9歲的英宗(朱祁鎮)登基,年號正統,太皇太后輔政,並委政於內閣,令大學士楊士奇等對題奏本章擬出處理意見,交皇帝裁定。這開創了明朝的「票擬」制度。但是,明閣臣中只有位高望重的首輔(又叫首揆)才有票擬權,次輔、群輔只能參論而已。於是,為了謀當有權勢的閣臣,特別是首輔,朝臣間展開明爭暗鬥。

預言《推背圖》和《燒餅歌》都對英宗時期發生的事件作了準確的預測。

在《推背圖》第三十象的圖中畫著一隻老虎在亂石崗上,虎為獸中之王,暗指英宗時掌權的宦官王振,而石指宦官石亨。英宗在王振的引導下整日享樂,導致英宗被蒙古也先俘虜;後英宗被放回,石亨又幫助英宗復位。這幅畫隱喻了英宗被俘和復辟之事。

讖文是「半圭半林,合則生變。石則有靈,生榮死賤。」「半圭半林」合起來指土木,暗指在土木堡事變。「合則生變"指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也先俘虜。「石則有靈,生榮死賤」指英宗被俘後,景帝即位,但後來英宗被放回來,石亨發動宮廷政變,使英宗復辟。但石亨因為以功自傲,終被處以極刑。

而明朝的《燒餅歌》預言道:「北方胡虜殘生命,御駕親徵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諫,舊靈遮掩主驚魂。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靈明日月振邊疆。」 「天下饑寒有怪異,棟樑龍德乘嬰兒,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老揀金精尤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這段話預言了英宗被俘和復辟之事。

歷史的真實又是怎樣的呢?

1439年(正統四年),蒙古殘餘勢力首領脫歡死,子也先嗣太師位,自稱淮王。他北服乞兒吉思,西征中亞細亞諸國;西南取哈密,控制西域要道,與沙州、罕東、赤斤蒙古三衛聯姻,設置「甘肅行省」,羈以官爵,破明朝西北屏蔽;東攻兀良哈三衛,席捲女真諸部,進逼朝鮮,數擾明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各邊鎮,勢力開始強盛。也先夢「求大元一統天下」,力圖向中原擴張。

1448年(正統十三年),也先分兵四路進攻明朝。1449年七月,也先自率一路攻打大同。當時朝中宦官王振專權,他挾英宗倉猝親征。八月初,英宗帶50萬大軍剛到大同,王振各路軍接連失敗,就急忙決定退兵,回師至土木堡(河北懷來縣境內),被也先追上,明軍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明軍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舉朝大震,百官張皇失措,有人甚至主張遷都南逃。這時主張抗擊的大臣于謙挺身而出,被皇太后任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北京。于謙提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於九月輔佐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是為景帝,年號景泰。這使也先企圖以英宗作為要挾工具的陰謀不能得逞。十月,也先逼近京師,于謙率軍民抵抗,大敗瓦剌軍,擊斃萬餘,俘將領幾十人,奪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

第二年春、夏,也先又對明朝接連進攻,但均遭失敗。這時,瓦剌內部脫脫不花汗等不滿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張與明廷議和,放回英宗。八月,英宗被釋返京,居皇城南宮,稱太上皇。

也先進攻明朝失敗後,勢力漸衰。1454年(景泰五年),瓦剌內訌。第二年,也先被殺,蒙古各部陷入分裂狀態。明朝北部邊境的威脅暫時得以緩解。

1457年正月,在宦官石亨等的幫助下,英宗乘景帝病重,重新登極。史稱「南宮復辟」。英宗復位後,于謙遭到殺害。英宗從新做了皇帝後,並無善政。

1464年,英宗死,兒子憲宗即位,年號成化。憲宗在位期間,寵信宦官汪直。憲宗死後,孝宗即位,政治還算清明。孝宗死,武宗朱厚照即位,年號為正德。這幾個皇帝常常深居內宮,不理朝政,很少與大臣商議國事。而朝政基本由宦官操縱,為宦官擅權、廠衛橫行提供了條件,先後出現了宦官頭目王振、汪直、劉瑾專政的現象,形成了天下人「但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的怪事。這樣政治日趨腐敗,並導致土地兼併嚴重,使農民的生活開始惡化。

武宗無子,死後由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世宗,年號嘉靖。世宗上台後,想尊生父興獻王(朱佑杭)為帝。首輔楊廷和等認為,繼統同時要繼嗣,應尊孝宗(朱祐樘)為皇考,生父只能為皇叔考。中下級官吏張璁、桂萼、方獻夫等為了個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上疏論應尊興獻王為帝。這就是「大禮議」之爭。鬥爭結果,楊廷和罷官,同派官吏180餘人受杖責,134人下獄。張璁當了首輔,恃寵跋扈,頤指百僚。不久,夏言入閣,並為首輔。以後,嚴嵩攻倒夏言,入為首輔。嚴嵩操政柄,「遍引私人居要地」。兒子嚴世蕃任工部左侍郎,因善於揣測皇帝心思,就代嚴嵩票擬,京師因此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謠。

嘉靖末年,嚴嵩失寵,御史鄒應龍、林潤相繼彈劾世蕃,世蕃被殺,嚴嵩也被革職。徐階繼任首輔。

世宗在位期間,雖然沒有了宦官專權,但由於世宗醉心於學道成仙,同樣不理朝政,出現了嚴嵩長達二十年的擅權時期。吏治同樣腐敗。而且此時倭寇大起,沿海七省,無一不遭受倭寇的侵擾。但這一時期,卻出了一位留名青史的清官海瑞和抗倭英雄戚繼光。

一代清官--海瑞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賢,一字國開,別號剛峰,世稱剛峰先生,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回族。海瑞四歲而孤,家境清寒。母謝氏矢志勵節,教訓惟嚴。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中舉,三十七年開始步入仕途。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體察民情,革除弊政,積極反對貪污和奢侈;禁饋贈,懲貪官,秉公執法,鐵面無私,審理積抑,昭雪了許多冤獄。

公元1566年,海瑞在京城做官時,曾批評嘉靖皇帝沉迷道教,不理朝政。嘉靖皇帝大怒,命人去抓捕海瑞,處以斬刑。可是海瑞毫無畏懼,並已經準備好了棺材等皇帝賜死。正在此緊要關頭,宰相徐階再三為海瑞求情, 海瑞才免一死。

海瑞到南京做官不久,徐階被免官回家養老。一天,海瑞收到許多百姓的狀紙,狀告徐階的兒子。原來徐階的兒子是當地有名的惡霸,強佔了老百姓很多土地,老百姓恨透了他。

海瑞查明情況後,受到很大的震動。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向敬重的恩人,竟會支持兒子為非做歹,不禁左思右想,思想鬥爭十分激烈:嚴肅處理吧,難為了恩人;放任不管吧,違背了國法。他想來想去,還是覺得不能以私恩廢了國法,決心依法辦事。他毅然親自來到徐階家中,說服徐階正確對待這件事。

徐階見海瑞竟然來查辦自己的兒子,臉上頓時變了色,心裡非常氣憤。但他自知禮虧,只得忍氣說:「我兒子做的事,我一點也不知道,看在過去救過你的面子上,這回就饒了他吧!」

海瑞見徐階這樣講,便嚴肅地說:「老相爺當年救過我的命,為的是要我為官公正,多給國家和百姓辦好事;現在,我秉公執法,也正是報答老相爺的救命之恩啊!」

對於海瑞的話,徐階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大動肝火。但海瑞毫不退讓,最後終於秉公治了徐階兒子的罪,並勒令退回霸佔的良田。

海瑞不僅為官清廉,生活也十分儉樸,清苦之行舉朝第一。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月,七十四歲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於官捨後,死後僅餘葛幃舊衣,賴同僚捐治葬具才得葬殮。同鄉蘇民懷檢點其遺物,只有竹籠一隻,內有俸金八兩,舊衣數件而已。故海瑞深得百姓擁戴,發喪之日,市民送者夾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絕,被百姓呼為「海青天」。時人王世貞以九字評:「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明.周暉《金陵瑣事》卷一)

明代蘇州人朱良曾作歌頌海瑞的詩:「披鱗直奪比干心,苦節還同孤竹清。龍隱海天雲萬里,鶴歸華表月三更。蕭條棺外無餘物,冷落靈前有草根。說與旁人渾不信,山人親見類如傾。」(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編》)。這首詩與一般頌詩不同,由於朱良親眼目睹海瑞如此簡樸的行囊,以及士大夫湊錢為海瑞買棺的情景,感慨萬分,惟恐後世人不相信有這等事,特地寫下這首吊海瑞詩,以期與山河作證,讓海瑞的兩袖清風,長留人間。事實上,海瑞生前儉樸到一般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張破席上,蓋著夫人的舊裙……

海瑞成為後世為官者的榜樣。

抗倭英雄戚繼光

元末明初,日本處在南北朝分裂時期,一些封建主、沒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經常在中國沿海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歷史上稱為倭寇。明初,由於國家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正統以後,隨著政治的腐敗,海防鬆弛,倭寇盛行。如1439年(正統四年),倭寇侵擾浙江台州的桃渚村,屠戮人民,燒燬房屋,「積骸如陵,流血成川」。

到了嘉靖時期,東南沿海一帶的官僚、豪富地主與倭寇勾結,為患一方。此時,出了一位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山東牟平人,曾用「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來表達自己決心消除倭寇的志向。為了消滅倭寇,他特地招募浙江義烏的礦夫和農民組成「戚家軍」。這支隊伍經過嚴格訓練,勇敢善戰,紀律嚴明,是抗倭鬥爭中的主力。

1561年,倭寇幾千人焚掠浙江台州一帶,在廣大人民群眾的配合和支持下,戚繼光率領精銳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掃除了浙東的倭寇。隨後,在福建的倭寇重新猖狂起來。戚繼光又奉命率戚家軍入閩剿倭,連戰皆捷。不久,戚繼光和抗倭名將俞大猷一起,再次平定了在福建的倭寇。

戚繼光成為後世人們敬仰的一位英雄。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四)

關於燕王稱帝的預言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建文帝即位,並著手削藩以鞏固自己的勢力。在剷除了幾個勢力較小的藩王后,將矛頭指向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朱棣雖負抵禦蒙古之重任,是舉足輕重的藩王,但是這一次,即使裝瘋都不能倖免被削藩之運。最後燕王朱棣起兵打敗建文帝,攻佔南京,作了皇帝。

據《明史·五行志》記載,當時建文帝削藩期間,曾有一瘋道士在街頭唱曰,「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事後人們終於知道「莫逐燕」,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則燕王必將高飛,最後作皇帝。這也就是「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的意思。

《推背圖》第二十八象對這一時期發生的事情做了如下的預言。圖中畫的是建文帝焚燬皇宮。讖文是「草頭火腳,宮闕灰飛。家中有鳥,郊外有尼。」「草頭火腳」意思是燕王朱棣將有逼宮之舉;「宮闕灰飛」指建文帝在朱棣進攻下,將皇宮焚燬;後兩句的意思隱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流落郊外做了和尚。頌文是「羽滿高飛日,爭妍有李花。真龍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前兩句指朱棣成為皇帝之時,連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也向他獻媚。後兩句是說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為家。

而宋朝的《梅花詩》第四節中的第三句「飛來燕子尋常事」也預言了這一史實。

「飛來燕子尋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奪取帝位的歷史。燕王得天下,仔細想來也確為「尋常事」,在情理之中,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頗有雷同。

在明朝劉伯溫的預言《燒餅歌》中自然也有著對該事件的預測。「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河山永樂平。」意思是說建文帝即位後,雖有文官的擁戴,但需防備西方(指燕王)的威脅。永樂是朱棣奪取皇位後所取的年號,暗指永樂時期社會較為安定。

明成祖朱棣的「永樂之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明史》上說他「智勇有大略」,「智慮絕人,酷類先帝」。而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在建文帝實施削藩後,他被迫起兵推翻建文帝,並於1403年正式稱帝,成為明朝第三代,也是卓有建樹的皇帝,年號為永樂,是為明成祖。

作為最高的統治者,朱棣繼承了朱元璋勤奮、節儉、體恤百姓的長處,但卻沒有其父猜忌、偏信、武斷的短處。他主張「用法當以寬」,「待人當以誠」,注意守成,勵精圖治,使明朝在永樂年間進入了繁榮輝煌時期。

朱棣稱帝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繼續實行削弱藩王實力的政策,強化中央集權體制。他把齊王榑廢為庶人,剝奪周王、遼王植、岷王楩的三護衛,將寧王權徙封南昌,谷王橞徙封長沙。這樣,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了皇帝手裡。

其二,加強邊境防禦。為了防範元代蒙古殘餘勢力,成祖逐漸把政治、軍事中心由南方轉向北方。1421年(永樂十九年),成祖遷都北京,從而大大加強了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現今北京的故宮就是在明朝永樂年間開始動工興建的。

成祖在位期間,還5次御駕親征,越過大漠追擊蒙古各部,暫時消除了邊境的威脅。

其三,積極開展與周邊其它國家的外交。比如他從1403年開始就派使臣到安南、暹羅(泰國)、高麗、爪哇等國訪問,建立友好關係。

而這一時期的鄭和下西洋更是擴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國的影響,用《明史》的話來說就是「示中國富強」,用明成祖的話來說就是「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雲南昆陽州(雲南晉寧)。明太祖統一雲南後,鄭和被閹入宮,靖難之役中,從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賜他姓鄭,提拔為內官監太監。

從1405年(永樂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成為聞名世界的一件盛事。他率領規模浩大的船隊,經過中國南海諸島,跨越亞、非兩洲,對占城(越南南部),真臘(柬埔寨),暹羅(泰國),滿剌加(馬六甲),彭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舊港、爪哇(在印度尼西亞),榜葛剌(孟加拉),古裡(印度西南海岸卡利庫特),柯枝、瑣裡、加異勒(印度半島),錫蘭山(斯里蘭卡),溜山(馬爾代夫),忽魯謨斯(波斯灣口),祖法兒、阿丹(阿拉伯半島),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索馬裡),麻林(肯尼亞的馬林迪)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友好訪問。

鄭和第一次航行,有船隻62艘,水手、船師、衛兵、工匠、醫生、翻譯共2.7萬多人。最大的船長44丈,寬18丈,可以容納一千多人,是當時航行海上最大的船隻。船上有航海圖、羅盤針,具有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航海設備和技術。

鄭和的船隊滿載中國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紵絲、金銀等各類商品,用以換回亞非各國特產,如象牙、香料、寶石等海外奇珍異寶,因此人們把這些船稱為「寶船」。

鄭和遠航亞非各國,在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下西洋後,亞洲許多國家都先後派遣使節與明朝貿易。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古裡等十六國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達1200多人,浡泥(印度尼西亞加裡曼丹)和滿剌加兩國的國王與王后也都來到南京,明成祖還設筵招待。當時蘇祿使團由東、西、峒三王率領340餘人來華訪問,受到隆重的國賓待遇。東非的麻林王哇來頓本親自率眾訪問中國,不幸到福州就病死了。木骨都束和卜剌哇也曾多次派遣使節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

鄭和的七次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他到達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人哥倫布和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新航路要早半個世紀以上。

鄭和下西洋發展了外交關係,中原與周圍民族的關係也很融洽,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政令也達到了外興安嶺內外、天山南北和西藏地區。

其四,在經濟上,成祖繼續實行太祖時期的經濟政策。此外,為了將南方的糧食安全運送到北京,成祖擴建了忽必烈時開鑿的大運河副線,也就是山東西部的濟寧段運河。從1430年起,每年通過運河北運的糧食達300萬石以上。而南北間的商業也隨著京師和大運河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其五,在文化上,成祖在繼承太祖時的政策外,還提倡和獎掖文學藝術。1407年,囊括了前代關於政治、歷史、倫理、地理等方面所有重要著作的《永樂大典》成書,自此之後的200年中,各種書籍和文章大量刊行,學術上出現了新的繁榮期。

在明成祖的治理下,明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出現了「永樂之治」。經濟、文化趨向繁榮,中華文明進一步遠播海外。

這一時期,棉紡織業、制瓷業、礦冶業和造船業等的發展十分迅速。1419年(永樂十七年),明政府共徵收棉布1206887匹。由此可見全國總產量之多。永樂、宣德年間是明代制瓷業的鼎盛時期。江西景德鎮仍是全國制瓷業中心。這裡人口約十萬,洪武年間有官窯20座,宣德時發展到58座。景德鎮瓷器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好,在制瓷工藝方面取得許多新的成就。

在礦冶業方面,洪武年間,全國官營鐵礦只有13所。但民營礦冶卻在逐步發展。從1403年(永樂元年)到1434年(宣德九年)的30年中,產量從近120萬斤增至830多萬斤,上升七倍。此外,明初的造船業也居世界前列。南京城北龍江(亦叫龍灣)和太倉劉家港是當時造船業基地。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船,多半是龍江製造的。其它各地的造船業也都很發達。各地造船種類很多,有遮洋造、備倭造、戰船、淺船、風快船、黃船,等等。其中海運稅糧的遮洋造最大,可裝載糧食四五百石。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明初商業和城市經濟的繁榮,出現了許多商埠,比如濟寧、淮安、揚州等。而南京的人口達到了近20萬。

對成祖的評價

《明史》對成祖的評價是:「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應該說還是中肯的。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三)

明朝的預言家劉基

劉基(1311-1375年),人稱劉伯溫,是明朝開國謀臣。相傳中國三大民間預言之一的《燒餅歌》就是劉伯溫作的。劉基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但他為人剛正耿直,廉潔奉公,後因揭發監察御使失職,受排擠回家隱居。元朝末年,群雄並起。朱元璋起兵後,劉基出山投靠,並最終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業。

據《明史》記載,自從劉基前來投靠之後,朱元璋常常前來徵求劉基的意見。劉基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朱元璋說,主公現在據有金陵,形勢險要,虎踞龍盤,地理位置很好。但東南的張士誠,西北的陳友諒,他們常常侵擾犯境,與您作對,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後顧之憂,因此必須把這兩個人除掉。朱元璋說.這兩個人勢力很大,該怎麼對付他們呢?於是,劉基便為朱元璋規劃了實現帝業的藍圖。劉基指出:「張士誠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塊地盤,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因此不值得憂慮,可以暫時不去管他。而陳友諒就不同,他殺主篡位,野心大,陰謀多,是個危險的對手。而且,他佔據武昌,地處南京上游,又有巨艦精兵,時時刻刻都想吞併我們。面對這種形勢,我們不能兩邊作戰,而應首先集中兵力殲滅陳友諒。陳友諒滅亡之後,張土誠的勢力必然孤立無援,一舉可定。然後,主公可以揮師北上,平定中原,最後消滅元朝,那時您的帝王之業就可以實現了!」

最後朱元璋削平群雄,成就了王業,基本上是按照劉基開始的謀劃實現的。「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明史》)劉基對於明太祖朱元璋來說,不亞於姜子牙之於周武王,張良之於漢高祖,諸葛良之於劉備。他們即有才略以成開國之相,同時也都深明易理。古人深信改朝換代,自有天意。劉伯溫在《燒餅歌》中預言了久遠的未來,當然也看到元朝氣數已盡,明朝將興。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說是順乎天意吧。

在朱元璋打天下過程中,劉基也是屢次力排眾議,幫助朱元璋作正確選擇。起初陳友諒勢力相當強大,攻陷太平後意欲南下。朱元璋部下慌了手腳,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逃跑。而劉基則怒目圓睜,閉口不言。朱元璋見狀,便召劉基到後面商議。劉基說,「主張投降或逃跑的,可以殺掉。」朱元璋便問劉基有什麼計策,劉基告訴太祖說,陳友諒十分驕橫,可以先誘敵深入,然後用伏兵奇襲,必可取勝。朱元璋依劉基之見用兵,大獲全勝。事後太祖要賞賜劉基,劉基謝絕了。

劉基不僅有戰略眼光,緊要關頭也十分機智。朱元璋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時,雙方一天之內交戰數十次。朱元璋親自乘戰船督戰,劉基就站在他身邊。忽然劉基要朱元璋離開戰船,當君臣一行剛剛換到另一艘戰船上,還沒來得及坐穩,原來的戰船便被敵人擊碎。兩軍相持了好幾天,劉基建議先佔據湖口扼守,然後選擇金木相剋的日子出戰。結果朱元璋終於取得了這一決定性勝利。這裡劉基也充分運用了地形位置與五行生剋的關係來謀劃戰役。

對於劉基的為人,《明史》中說,「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稱帝后,劉基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人憚其嚴。洪武四年(1371年),劉基告老還鄉了(太祖賜歸)。劉基疾惡如仇,得罪了一些奸妄之人。胡惟庸是明初的頭號奸妄,劉基和大將徐達等都曾進言太祖勿用其人,胡惟庸後來派人散佈謠言說劉基為自己選擇了有王氣的墓地,以圖後榮。朱元璋雖然是個勤奮的君主,但是心胸比不上唐太宗。於是明太祖剝奪了劉基的俸祿。劉基被誣陷後不得不到京城請罪,太祖沒有太多責罪,後來派人護送劉基返鄉。據說當時劉基有病,胡惟庸派人曾在劉基藥中下毒。

回到家鄉後,劉基告訴兒子:如今朝廷應當修德政,減少刑法,可惜如今有胡惟庸當道,講這些沒用。將來胡惟庸敗亡之後,太祖會想起我,你要將我的意思奏給皇上。劉基還說:如果我的預言不准,才是天下人的福份啊。一個月後,劉基便死了,終年六十五歲。後來胡惟庸成了宰相,做了許多壞事。直到多年後他逆謀敗露,被處死。

劉基用兵料事如神,卻屢次為奸妄所中,看似自相矛盾,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無論是姜子牙、諸葛亮、劉基,還是張良、李淳風,這些古代的著名謀士很講究「知天命」,他們知道不可用其才能為自己謀取利益和地位。

明朝的預言《燒餅歌》

作為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最關心的當然是自己可否永保江山。他知道劉伯溫是深明數理的道中之人,便向劉伯溫詢問有關將來的事情。朝代更替自有定數,天機更不可輕洩。但是朱元璋畢竟是帝王,不好推托,於是劉伯溫便作了一首似明非明的詩歌。據稱劉伯溫面君之時正趕上太祖吃燒餅,所以稱之為《燒餅歌》。 故事是這樣的: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晉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禮畢,帝問曰:「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 帝問曰:「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長享否? 」基答曰:「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哉!」

這段文字用白話文簡單講就是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內殿吃燒餅,剛咬一口,忽聽劉伯溫求見。於是太祖用碗扣住燒餅,待劉伯溫進來,便叫他猜碗中是何物。而劉伯溫十分準確的講出是被皇帝吃過一口的燒餅。朱元璋十分佩服,便向劉伯溫詢問未來的事。

歷史的發展已經告訴我們,明朝的江山是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為止的,此後便是滿清王朝的天下。祟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而死,明王朝宣告滅亡。而這個明思宗便是明神宗(朱羽鈞)萬曆皇帝的孫子。很明顯,劉基回答朱元璋的問話,是一句雙關語,表面上是一句恭維話,說明朝江山將會傳至千秋萬代,實際上是明確預言:明朝的江山將會傳到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為止。這裡可以看到劉基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回答了天子的問題,預言了未來。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洩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

就這樣,劉基對以後的幾百年作了預言,包括「土木之變」,「宦官亂政」,「清軍入關」,「漢人剃法」,「康乾盛世」,直至清末及以後的事,這就是著名的燒餅歌的內容。

在以後我們講述史實的過程中,將結合該預言以及《推背圖》和《梅花詩》,來探知歷史內在發展的奧妙。

太祖之後的建文帝短暫統治時期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病死,終年七十一歲。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懿文太子的第二個兒子。他生穎慧好學,性至孝。十四時,懿文太子重病,他晝夜守侯。二年後,太子去世,建文帝居喪而不顧自己的身體,深得太祖的讚賞。太子在世時,太祖曾命太子省決章奏,但是太子生性仁厚,於刑獄多所減省。於是太祖讓太孫建文帝加以輔佐。建文「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

太祖死後,建文繼皇帝位,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建文帝即位之初,詔告天下,「舉遺賢。賜民高年米肉絮帛,鰥寡孤獨廢疾者官為牧養。重農桑,興學校,考察官吏,振罹災貧民,旌節孝,瘞暴骨,蠲荒田租。衛所軍戶絕都除勿勾。詔諸王毋得節制文武吏士,更定內外大小官制。」

同時,他還和大臣齊泰、黃子澄商計削藩。建文帝採納黃子澄的建議,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同時,又下令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誅齊、黃為名,誓師北平,起「靖難軍」,奪取了河北大部。建文帝先後派老將耿炳文和膏粱子弟李景隆率師北伐,都被燕師打敗。經過四年史稱「靖難之役」的戰爭,朱棣終於奪取了帝位,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二)

勤政愛民但卻多疑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卑賤的皇帝。雖然他識字不多,但卻勤奮好學,愛讀史書,所寫詩文和散文都有著獨特之處,其所寫公文也多用口語,如給大將軍徐達的手令:「說與大將軍知道……這是我家中坐著說的,未知軍中便也不便……」洪武三年為了建立戶帖制度下的一道聖旨是這樣寫的:「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們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因此,在明朝,口語公文成為一大特色。

或許正是由於明太祖出生微賤,深知人民生活的困苦,下詔說:「天下始定,民財力俱困,要在休養安息,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勉之。」因此對貪官污吏嚴懲不怠,整頓元朝末年以來腐敗的政治風氣。此外,他下令嚴禁宦官干預政事,並且防制外戚專權。同時提倡獎勵人民上書建議施政的措施。

在恢復經濟方面,太祖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獎勵墾荒、水為己業的政策,還根據地方官員的建議,制訂了從人口稠密地區遷移農民開墾荒地的政策,給予驗丁給田、官給牛種、減免田賦的優惠條件,不斷向那些經歷元朝末年戰亂、土曠人稀的地區移民。明太祖還於1372年(洪武五年)頒布詔令:以往因戰亂「而為人奴隸者,即日放還」。他還下令由朝廷代為贖還因饑荒而典賣的男女。同時,《大明律》還規定,除官僚外,「庶民之家,存養奴婢者,杖一百,即放從良」。

同時,還下令戶部統計浙江等地的富戶,將其遷移到北方,土地關係因此得到了調整。太祖對於興修水利的事也格外注意,他派遣國子監生前往各地,督修水利,各地若有天災發生,各受災州縣除了可免除租賦外,還能得到官府的賑濟。

另外,為平均老百姓田賦和差役的負擔,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一方面根據全國人口普查,編成賦役黃冊;一方面根據全國田地清丈,編成魚鱗圖冊。黃冊是國家徵收田賦和差役的根據;魚鱗圖冊則是以田為主,記載田產的面積與位置。兩冊互為經緯,不僅百姓負擔得到平均,國家的收入也因而增加。

在文化方面,太祖下令廣設學校,讓貧寒子弟亦有書可讀。明代學校分三類:中央國子學、府(州)縣學和市鎮鄉村民間社學。1382年(洪武十五年),國子學改名國子監,設有祭酒、司業、博士、助教、學正等學官。府(州)縣學除各有訓導外,府學教員有教授,州有學正,縣有教諭。國子監的學生稱監生,分官生和民生兩種。官生指功臣子弟、少數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學生。民生由各地推舉。監生最多時近萬人,學習課程有《大誥》、《大明律》、四書、五經和《說苑》。

太祖時期繼續實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科舉考試分三個級別進行:縣試、鄉試和京師的會試。最後考中者即獲進士,可以直接擔任官職了。太祖認為:「天下之治,天下之賢共理之。今賢士多隱巖穴,豈有司失於敦勸歟,朝廷疏於禮待歟,抑朕寡昧不足致賢,將在位者壅蔽使不上達歟?不然,賢士大夫,幼學壯行,豈甘沒世而已哉。天下甫定,朕願與諸儒講明治道。有能輔朕濟民者,有司禮遣。」

太祖這種事事以民生為本的作法,很受百姓的推崇,他也可算是一位勤政愛民的賢君。 

但另一方面,朱元璋猜疑心很重,不信任他人,特別是對那些與他同生共死的功臣更是如此。因此,那些功臣能得到善終的幾乎沒有幾人, 受牽連的有數萬人。

朱元璋擔心大權旁落,在公元1380年宰相胡惟庸因圖謀不軌被殺之後,太祖決定廢除宰相,所有的事情由自己親自處理。「朕罷丞相,設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權歸於朝廷。嗣君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皇親惟謀逆不赦。余罪,宗親會議取上裁。法司只許舉奏,毋得擅逮。勒諸典章,永為遵守。」這不僅變更了元朝的制度,而且變更了由秦創始經唐、宋趨於完備化的丞相制度,而形成了君主專職體制,這種體制為後世王朝的專制形成奠定了基礎。這種體制下的臣民的幸福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好壞。如果皇帝是個暴君,那自然就將產生暴政。而皇帝權力的高度集中,也使朱元璋成為歷史上最繁忙的皇帝。朱元璋曾經對侍臣說:「朕自即位以來,嘗以勤勵自勉,未旦即臨朝,晡時而後還宮,夜臥不能安席。」

此外,同樣處於猜疑心,為了強化皇權和監視臣民,朱元璋在監察機關都察院之外,還設立了錦衣衛、檢校,推行特務制度。他又施行「廷杖」,也就是在朝廷上責打大臣。當時因廷杖被打死的人相當多,對於士大夫的尊嚴打擊殆盡。終明一代,廷杖作為懾服公卿、維護皇權的殘酷手段,經常被濫用,使「天下莫不駭然」。這種制度也為後世專制政權維護其統治開啟了一個不好的範例,並在後來歷史發展的某一個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朱元璋還推行嚴刑峻法,即以「重典馭臣下」。明朝律法比宋律嚴格。1373年(洪武六年),刑部尚書劉惟謙奉旨編定《大明律》,明太祖親加裁酌,後又經三次修訂,於1397年(洪武三十年)正式頒行。全書計30卷460條。《大明律》規定嚴禁功臣勳戚恃勢接受投獻,用虛錢實契典買和侵佔他人田宅,不許奸豪誘取良人及略賣良人為奴婢;凡誣告者加等治罪。這些規定對保護小生產者的財產和人身,穩定社會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1385年(洪武十八年),明太祖頒布親自編撰的《大誥》,接著又頒行《大誥續篇》、《三篇》。其中指定條目處以極刑,酷刑如凌遲、梟首、剝皮等就是在此時出現的。這使得明朝官員處在一種恐怖的氣氛中。

同時,太祖還分封宗室子弟,目地是希望借諸王的力量來保衛王室。這些分封的諸王,雖然沒有土地人民,卻擁有兵權。這些諸王擁兵自重的結果,導致了後來發生骨肉相殘的奪權事件,比如燕王逼宮做皇帝等。

朱元璋的上述措施和行為為後世明朝的統治打下了並不太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後世中國歷史的某些惡行提供了範例。

大致來說,太祖在位期間褒貶不一,但因其勤政愛民,所以政治還算清明。而明初的經濟也得到迅速恢復,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洪武時,各州縣每年墾田少者以千畝計,多者達20萬畝。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除軍屯、牧馬草場和永不起科地,全國納稅土田總數達387.4萬餘頃。後來更增加到416萬餘頃。

隨著耕地面積的擴大,糧食和經濟作物總產量也提高了。這從田賦收入的增加上反映出來。1381年,全國徵收麥、米、豆、谷261005251石,到1393年,增至32789800石,12年間,增加了600多萬石。棉花的種植比宋元時更加普遍。不僅閩、粵、贛、江南、湖廣,就連山東、河南、河北等地也開始大量種棉。

經濟的發展,使百姓開始安居樂業。明朝開始走向興盛的道路。

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一)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曾經讓歐洲人為之震驚的蒙古王朝,帶著昔日的輝煌也走入了歷史,留給人們的是淡淡的神往。回眸那些業已在歷史大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似曾相識的興衰大戲,我們不禁慨歎:難道上天早已為我們做好了安排?這種種的安排究竟在向我們暗示著什麼?在思慮中,上天再次為我們拉開了又一幕絢爛的大戲,再次給懵懂的我們一個新的暗示。

這幕被冠以「明朝」的絢爛大戲以1368年朱元璋建立新的王朝為開端,在經過三十年的治理後,明朝在成祖年間達到了全盛時期。明朝同樣在文化科技領域為後世留下了令人稱道的輝煌:鄭和的七下西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修成;被列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中的《三國演義》、《西遊記》和《水滸傳》的問世,在中國文學史上又書寫了濃重的一筆;特別是《西遊記》,通過描述唐初僧人玄奘不避艱險,赴天竺(印度)取經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佛的莊嚴、神聖和偉大。還有對中國16世紀以前醫藥學經驗總結的藥典《本草綱目》。

明朝從公元1368年建立,到1644年被清朝所滅,前後共經歷十六個皇帝,立國二百七十六年。

關於明朝建立的預言

唐朝的《推背圖》和宋朝的《梅花詩》早已預言了明朝的建立。

在《推背圖》的第二十七象中,圖中的預示十分明顯,樹上掛曲尺,即木字上加一個拐曲符號,是個「朱」字;圖中畫著的兩個圓,分別指日和月,合在一起就是「明」。

讖文是「惟且與月,下民之極。應運而興,其色日赤。」 「惟且與月」暗含著明朝的國號「明」字。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從小孤苦伶仃,討過飯,放過牛,當過和尚,所以讖文中稱「下民之極」,但誰能想到和尚最後作了皇帝?古人相信天意,因此是「應運而興」。 「應運而興,其色曰赤」由賤民應運而一舉成就帝業,其特徵帶有赤色,「赤」就是「朱」,紅色,暗含朱元璋的名字。另外朱元璋起兵時的隊伍叫紅巾軍,以紅巾裹頭「其色日赤」。

頌文是「枝枝葉葉現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江東岸上光明起,談空說偈有真王。」 「枝枝葉葉現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依舊暗指「明朝」,同時還點明了地點「江東岸上」,後來的明太祖也的確出於濠州。下一句的「照四方」和「光明起」也都暗示明朝興起。最明顯的是最後一句「談空說偈有真王」,「談空說偈」 是指和尚參悟禪理做功課。這句話的意思是,和尚裡邊會出真命天子。而朱元璋青年時,整整做了八年和尚,這早被八九百年前的李淳風看出來了。

在宋朝的《梅花詩》第四節中,也預言了朱氏王朝的興衰:「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前兩句預言了明王朝的興起,而後兩句關於明王朝衰亡的預言我們稍後再分析。前文已經講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賤,身為平民布衣,曾當過幾年和尚,後參加農民起義的紅巾軍,因為驍勇善戰,從一個普通士兵躍升為領袖,並於公元1368年在南京稱帝。就此「朱門」不再是舊的黃土農家了。「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就寫明了這段歷史。

且讓我們走入歷史,看看歷史的真象。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的身世和異象

朱元璋祖籍南京,字國瑞,姓硃氏。早年,他的祖父帶著全家遷徙到江北的泗州。隨後他的父親又遷徙到濠州的鐘離縣(今安徽鳳陽)定居,並先後生了四個孩子,朱元璋是他的第三個孩子。《明史》上說,朱元璋的母親陳氏在剛剛懷孕時,夢見神仙授藥一丸,放到手掌中放出光芒。於是,陳氏將藥丸吃下,睡覺時口中仍然留有香氣。到生產那一天夜裡,數次出現紅光,鄰居家還以為是著火了,奔走相救。

據說朱元璋從小長相就很奇異。黑黑的臉,下巴比上顎長出一寸多,高高的顴骨,大鼻子,大耳朵,臉型活像一個橫擺的立體山字。長大後,更是「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由於家境清寒,朱元璋從小就替人看牛放羊,他很愛出主意又加上講義氣,很得同伴的信任,都甘心奉他為首領,聽他指揮。而這些自小一起玩的同伴,在以後朱元璋打天下時,都成為他最有力的幫手。

朱元璋十七歲時,也就是1344年,當地發生了旱災和蝗災,隨後是大瘟疫。他的父母兄長相繼病死。因為家境貧寒,所以沒有棺槨下葬。朱元璋孤獨無所依靠,便到當地的皇覺寺出家為僧。此後,他被住持打發出外雲遊度荒。朱元璋一頂破笠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缽,出門做了遊方僧。遊方,即化緣,社會上稱為叫化。幾年中,朱元璋走遍了淮西,增長了許多見識。

二十一歲時,朱元璋回到了皇覺寺。這時,因為元朝朝政腐敗,天下已大亂,聚眾起義者眾多。而這時的濠州已在紅巾軍的佔領之下,為首的是郭子興。朱元璋十分猶豫,不知是否該去投奔,於是求助於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逃走或避禍都不吉利,而參加義軍卻「不妨」。

公元1356年,朱元璋投入郭子興的門下,加入反抗元朝的行列。因為他體格好、記性佳,再加上遇事小心、敢做敢為,因此打仗時常得到勝利。更為難得的是,朱元璋得到戰利品時不會私藏,獲得賞賜也推說是戰友的功勞,所以不僅得到同僚的敬重,郭子興更是視他如左右手,什麼事都與他商量,並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他。

得到重用的朱元璋回鄉招募人馬,他少年時的夥伴徐達等參了軍,並在其後輔佐他成其功業。

不久,郭子興戰死。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接收了他的勢力,並採取了一些新的舉措。他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比如他採用元池州學正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任用劉基、宋濂等儒士。在農業生產上他開始設置營田司。又令將士屯田,「且耕且戰」,「及時開墾,以收地利」,保證軍糧供應,恢復社會生產。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治軍嚴明,每到一地必申誡部下不可擾民,所以他的軍隊所到之處,都受到百姓的歡迎。

明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軍和南征軍勢如破竹,天下的統一指日可待。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朱元璋於當年登基稱帝,定都應天(南京市),國號明,定年號為洪武,史稱明太祖。其後一直沿用「洪武」這個年號。自此之後的明清兩朝的皇帝均只使用一個年號,所以年號往往可以代表某一皇帝,如朱元璋又稱為「洪武帝」。而取國號大明是軍師劉基的注意,他折衷了創立明朝的兩股勢力的意願:對於紅巾軍而言,他們信奉明教,其首領韓林兒曾稱小明王;對於士大夫而言,明是光明,是日和月,明朝取代元朝是以明克暗。

朱元璋建立起明朝後,繼續著他統一全國的步伐。在南方,明軍在平定了福建、廣東和四川的的割據勢力後,於1382年攻下大理,平定了雲南。至此,南方基本趨於統一。

與此同時,北伐軍也不斷取得勝利。而此時元朝的皇帝順帝沉迷於聲色淫佚之中,不理朝政。1368年8月,明軍攻入大都,從1271年元世祖建國號以來統治了中國98年之久的元朝,至此滅亡。雖然逃亡後的元順帝之子在塞外和林一帶建立起了北元,但已經不成為氣候,在1387年歸降了明朝。朱元璋至此完全統一了全國。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