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第六章 王莽篡漢及其新政

(一) 王莽篡漢的背景/原因:

武帝以後,昭、宣、元、成、哀、平及孺子嬰七帝先後繼位,為期九十多年,在這段時期中,漢朝大體上仍是治平時代,其後政權漸由外戚王氏所把持,終於演變成王莽篡漢,西漢滅亡的局面。其間歷時十六年,王莽代漢稱帝,建立新朝。至於王莽篡漢的背景,現分述於下:

A. 遠因:

甲. 社會經濟方面:

武帝時連年對外用兵,軍費開支龐大,於是徵收重稅,人民無法負擔日益加重的賦稅,加上連年旱蝗為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心思變。此外漢自中葉以來,工商業發展,引起新的土地兼併,造成貧富懸殊:「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豪富囤積居奇,人民遭受重重剝削,淪為奴婢者日多,使社會陷於不安。

乙. 政治方面:

a. 武帝死後,昭帝、宣帝期間,大臣霍光獨攬大權。宣帝死,元帝即位,優柔寡斷,外戚、宦官相繼用事,西漢國運至此衰落。元帝死,成帝即位,好聲色,怠於政事,重用外戚。可見西漢後期君主昏庸,王室缺乏人才,重用外戚,更加上宦官弄權,政治腐敗,引起政治不安,人民渴望有所改革。

b. 復古思想盛行,在變法讓賢論、禮樂教化論下,儒生鼓吹讓國。

c. 漢代學者多信奉陰陽家「五德終始」之說,盛言「天運循環,貴賤無常」,並相信「漢歷當終,新王將興」。於是社會改革的要求及天運循環的理論相結合,乃成為王莽篡漢的憑藉。(西漢末年,儒生好談災異、祥瑞「纖緯」學說產生。常以自然現象來附會人事的禍福。王莽也利用此風尚,假借符命、祥瑞,偽造禪讓的根據,結果取得帝位)。

B. 近因:

a. 天災發生 (天旱蝗禍) 以至社會不安,西北一帶災情嚴重,飢民滿野,盜賊 起。

b. 王莽憑藉外戚地位而得勢。王莽是元帝皇后王政君之姪。成帝即位,尊母后王政君為孝元皇后。舅父王譚、王商、王根、王立、王鳳亦同日封侯。後王譚、王商、王根先後為大司馬輔政。王莽事王鳳甚恭,曲有禮意,博得王鳳歡心。莽亦得王太后王政君的信任。莽後來被封為新都侯。

c. 王莽個人聲譽為憑藉:

(1)禮賢下士:王莽勤儉有禮,禮賢下士,並無其他王氏子弟的驕奢,深受叔伯所賞識,所以能繼王根為大司馬。

(2)籠絡儒生:王莽擴充太學,於【五經】以外增設【樂經】,又增加博士和博士弟子的人數,更擴建太學和太學生宿舍,於地方學校廣招生徒,又徵求各地異才,故備受推崇。

(3)樂善好施:王莽為表示仁慈之心,先後賜給各地古稀老人及 寡孤獨者布帛,為博取聲譽,捐出田地三十頃及以一百萬錢賑濟貧農,並建二百所安置貧民,每遇有水旱災,他就素食以示虔誠。

(4)結納權貴:王莽命其親信分掌要職,以鞏固自己的勢力,又大封宗室及功臣後裔二百人為侯,以安撫他們,凡郡太守以上因年老退休,都終身發給原來俸祿三分之一,以示優待。

(5)大公無私:王莽的兒子殺死一個奴隸,王莽便迫令他自殺,以示公正。王莽又於哀帝死後當政時,首誅董賢,以快人心。以上種種做法,皆獲朝野擁護,奠下篡漢基礎。


(二) 王莽篡漢的步驟/計劃/經過:**

A. 王氏家族合謀攬權:

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姪子。元帝死後,成帝即位,皇太后王政君以弟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成帝耽於酒色,委政於鳳,鳳死,弟王音、王商、王根相繼以大司馬秉政,西漢末政事遂為王氏一家所操縱。王莽憑藉王家聲勢,廣泛結交權貴,而於成帝時,王氏諸子弟大都驕奢淫逸,獨王莽謙恭好學,酷愛儒術,禮賢下士,廣施財物,亳無貴戚惡習,深得太后及叔伯輩的賞識,因此朝野推重,聲譽日隆。後王根病免,王莽乃繼任大司馬。成帝卒,哀帝繼立,傅、丁兩太后當政,莽被罷免,王氏一度失勢。後哀帝及傅、丁兩太后先後去世,王莽及王政君合謀立年僅九歲的漢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再度臨朝稱制,王莽再被委任大司馬,掌握朝廷大權。

B. 廣泛收羅人才,收買人心:

王莽掌握朝政大權以後,千方百計拉攏支持者,於是廣施善政,並大事封賞宗室和功臣後裔一百多人,擴充太學,網羅大批士人,取得統治集團支持,又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賑濟災民,收買人心。一時人心歸服,吏民上書頌德,比之於西周的周公。王莽更乘勢排除異己,對不滿及敵對的朝臣貴戚,或罷黜,或殺戮,鞏固自己的權位。

C. 利用儒家影響製造輿論:

西漢時,陰陽五行的學說,已滲入儒家,儒生常以天災人禍為藉口,攻擊朝廷。王莽利用這種輿論,製造了許多對他有利的符命纖語,以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

D. 袍笏登場,代漢自立:

平帝在位五年而亡,王莽選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做皇帝,自稱「假皇帝」(假及暫代之意),為正式篡位做好最後準備。三年以後王莽便以孺子嬰「禪讓」為名,廢孺子嬰自立為「真皇帝」,改國號「新」,西漢遂亡(公元9年),西漢凡十一主二百一十四年。


(三) 王莽篡漢對後世之影響:**

新莽偽造符瑞,謂受天命而篡漢,對以後各朝代之嬗遞,影響頗大。此下各朝代的繼起者,亦每假借禪讓之名奪取帝位,以掩飾其弄權手法,且假借祥瑞,以收買人心,歸為己用。


(四) 王莽改制的背景:**

王莽既以新聖人姿態出而代漢,即位之後,於是針對時弊,託古改制,厲行各項改革,其改革的背景約下述:

1. 政治腐敗:西漢晚年,政權淪於外戚、宦官之手,政治腐敗,貪污聚歛,危機四伏。

2. 五德終始:西漢流行「五德終始」之說,認為政治必隨時變革,以上應天心,下順民情,王莽乃利用作為改制的憑藉。

3. 復古論調:西漢學者因當時社會貧富不均,故嚮往古代的井田制度,武帝及哀帝均有限田的建議,王莽深受此類復古論調的影響,故即位後即施行公田制。

4. 賦稅繁重:武帝以來政費浩大,人民須繳付田租、算賦、更戍等賦稅,負擔太重,以致民不堪命。

5. 重農失敗:漢初商人易獲暴利,農民則終年勞苦而不得溫飽,武帝的重農抑商政策,受惠者是地主階級,小農生活未見改善。

6. 旱蝗為災:西漢末年,西北一帶常有嚴重的災旱及蝗禍發生,飢民滿野,盜賊四起。

7. 貧富懸殊:西漢時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失去耕地,造成社會上貧富懸殊的現象。

8. 畜奴成風:商人牟取暴利,人民遭受剝削,不堪其苦,淪為奴婢者甚眾。


(五) 新政之內容:**

甲. 政治方面:

A. 模仿古制:王莽即位後,即改正朔,易服色,並取法【周禮】,恢復古代官制,如大司農改稱羲和、太常改稱秩宗等,宮室和郡縣亦均改名。

B. 恢復封建:

a. 重建領地制,設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b. 分天下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區分六服,每服一千八百諸侯,總六服為萬國。

c. 恢復古代巡狩之制,並依時舉行郊祀、養老及大射等古禮。

d. 廢除所有的王號,以前受漢冊封王號的四夷君長,亦一律降號為侯。

乙. 經濟方面:

A. 王田制度:公元8年 (始建國元年) 下令禁止買賣田地,恢復井田制度,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稱為「王田」,不得買賣,限定男丁八口以下之家,佔田不得超過一井 (即九百畝) ,過限的田須分給宗族鄉鄰,原來無田的由政府授田,每夫一百畝,目的在解決社會上貧富懸殊的現象。

B. 五均六管:

a. 五均是一種古代管理市場的官名,以徵收一切地稅為主。王莽於長安及五郡(臨淄、宛、成都、邯鄲、洛陽)立五均官,專營民間日用必須品如五穀、布帛等收買及出賣,以平抑物價,防止商人囤積居奇。

b. 六管 (筦) :將鹽、鐵、酒、五均賒貸、貨幣鑄造、名山大澤收稅六項事業收歸國營,設官主理,禁止豪富操縱,目的在裁抑兼併,防止豪門富賈操縱及開發資源。

C. 改革幣制:廢除當世通用的五銖錢,定貨幣為六大類,即金、銀、龜、貝、錢、布,計二十八品,稱為「寶貨」,嚴禁私鑄。

D. 低息貸款:政府以五均及貢 (商業稅) 所得,貸款給貧民。貧民缺乏資本經營生產事業,可向政府貸款,息率為所獲純利的十分一,喪葬祭祀的貸款,則不收利息。

E. 工商業稅:凡人民從事漁、獵、畜牧、巫、醫以及養蠶、紡織等業,均收取所得純利的十分一,稱「貢」。

F. 徵荒地稅:即今日之差餉稅,凡荒廢田地不事耕植;或城廓中的空地,任令棄置者,均須徵稅,藉此鼓勵生產,以收地盡其利的效果。

丙. 社會方面:

A. 禁止買賣奴婢:

西漢時貴族豪戶畜奴婢往往數以千計,王莽下令限制每家奴婢數額,並改奴婢為「私屬」,不得買賣,以防止奴婢數目的增加。

B. 強迫游民勞動:

凡無業游民,每年須納布一匹,否則強迫勞役,由國家供給衣食,目的在杜絕無業游民。


(六) 王莽改革失敗的原因:**

王莽改制,雖是針對當時社會貧富不均及豪強兼併而設,用意未嘗不善,但行之不久,終歸失敗,究其原因有:

A. 拘泥託古:

王莽實行封建,跡近復古,未能適應實在環境,例如在官制方面,盲目模仿【周禮】,毫無作用,使政治更加混亂,更加違反歷史發展的趨勢。

B. 變革太速:

王莽改革計劃不周,推行過快過繁,以致朝令夕改,民眾無所適從。

C. 用人不當:

王莽所任用的各級官吏,多是貪污腐敗之徒,藉著新政勾結豪強,收受賄賂,使新政不能有效地推行,利民的法令反變成擾民的苛政。

D. 獨裁政治:

王莽篡漢稱帝後,一反昔日謙恭下士的作風,集大權於一身,一意孤行,加上個性迂執,不聽勸告,對屬下諸多猜忌,群臣只知敷衍應命。且所有新政一律靠酷刑強制執行,民多不滿。

E. 豪強抵制:

施行王田制及禁止奴婢買賣,遭遇重重障礙,此二種改革剛推行,就遭到地主富人的強烈反對,且吏民因買賣田地奴婢而犯法的,不可勝數,以致陷於無法推行的地步。

F. 貨幣混亂:

貨幣的改革,造成金融上巨大的紊亂,每一次易幣都使幣值狂跌,人民紛紛破產,且二十類貨幣中,輔幣的比值大於主幣,結果流通不便,徒使金融陷於紛亂,結果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市場凋弊,社會經濟破壞甚大。

G. 四夷俱叛:

王莽收回漢朝頒給四夷國王的印綬,改封侯爵,遇有不服,又貿然派兵討伐,故對匈奴、高麗、西南夷及西域焉耆等發動的戰爭,均告失敗。

H. 天災民亂:

王莽晚年,各地發生天旱,繼而飛蝗成災,災害最嚴重為青、徐、荊三州,四處飢民暴動,卒引起赤眉兵及綠林兵之亂,導致政權的崩潰,於是新莽為時不過十五年,便在內亂外患交織的狀況下覆亡。


(七) 王莽改革失敗的影響:

A. 政治思想:漢代後朝君主不敢再進行大規模的社會改革,變法禪讓的政治理論,亦變成為帝皇萬世一統的思想。

B. 學術思想:先秦學術注重矯正社會的病態,建立大同世界。王莽新政的失敗,說明此路不通。魏晉以後,思潮不向整體利益求答案,轉為尋求人性及生存的意義,玄學及佛學遂取代先秦諸子的思想地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