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4月5日星期日

中國正史書籍(二十五史)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多數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歷史

三國時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前四史的行文精簡扼要,而且基本偏重使用「春秋筆法」,所以在史學上有很高的地位。[1]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1739年),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二十四史」。並刊「武英殿」。

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正史」這個名稱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着述,皆擬,以為正史。」當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 作者 卷數
1 史記 西漢·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班固 100
3 後漢書 劉宋·范曄 120
4 三國志 西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 130
6 宋書 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 50
13 隋書 唐·魏徵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後晉·劉昫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 496
21 遼史 元·脫脫 116
22 金史 元·脫脫 135
23 元史 明·宋濂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 332
相關 新元史 民國·柯劭忞 257
相關 清史稿 民國·趙爾巽 52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