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月3日星期四

試析述唐代佛教興盛之原因,並言其對社會、經濟、文化之影響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條理的輸入。故未能滿足學者的要求,南北朝時,求法者如法顯等人紛紛西行求經。令佛經典籍日漸豐富,可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其後,佛教與道教不斷相爭,皆互相發揮本身之義理。佛教之教義自始完備,在唐時,乃得以有實力大盛。

其次。唐朝君主,皆多奉佛教,于是上有所好,下必有甚。如唐太宗詔玄奘在弘福寺翻譯經典,到高宗武后時,佛教益盛。武后出身於佛教家庭,並利用佛教作為稱帝的理論根據。乃大力提倡佛法,頒「大雲經」於天下,又常請華嚴寺澄觀大師入宮說法,佛教乃大盛。至于唐玄宗。他曾皈依密宗。受灌頂之禮。唐肅宗上元二年,詔僧人數百於三殿置道場;憲宗,懿宗俱于鳳翔門寺迎佛骨至京師,以後,穆宗、敬宗、文宗都奉佛教,佛教乃有君主支持而興盛。

此外.佛學經魏晉雨北朝時的發發。西域高僧如鳩摩羅什等不斷東來傳法,羅什時始有國立譯場。他們往往得到當時君主的支持,結果大量的佛經譯了,使佛教理論發展打穩了基礎。至于唐代,翻譯事業更盛。譯場人員分工合作,集數百人從事形、音、義等分析和組合的功夫。如玄奘、義淨等人,譯經更多,這對于唐代佛教之興盛,有很大的作用。

在經濟方面,寺院經濟的發展也是原因之一、南朝末年以來,寺院享有免役免課的特權,加上源源不絕的佈施及帝王捨身佛寺的贖身錢,使這些出家人能直接經營世俗生意。唐代寺院林立,僧侶多經營大規模園林農地以維生,不少佛教信徒均投入生產中,更重要的,就是租庸調制的破壞。令到各地稅率輕重不一,貧民多以逃稅而入寺,由是形成佛教的興盛。

唐時儒學的硬化.給了佛教一個很好的機會。六朝佛教思想發達結果,給予時代人生一個極大啟示。包括對字宙主體之懷疑及人生理想歸宿之探求,當時儒家學者徐遵明以本心為師。顏之推與王通提倡儒佛一體,但仍未能滿足人們精神上之要求。至唐孔穎達著《五經正義》,只是沿襲南學。並非唐朝人的創見。而學者考枓舉,只求熟習《五經正義》,因此經學停滯不前,許多知識份子離開儒學研究佛學,于是唐成為佛教鼎盛的時代。

佛教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之影響:

一、枓會方面:

佛教提倡三世因果,即「有過去﹑當今﹑未來,人為善惡,必有報應。」,此思想隨著佛教的興盛而深入民心。故此,當時人民除接受社會倫理制度之制約外,并受善惡三世因果輪迴報應之宗教意識的影響。此外,佛教本於慈悲救世,故唐朝佛教益盛,社會慈善事業亦日盛。如「無盡藏語」利用金錢生息,舉行免息貸款;亦有受政府津貼,給若干田畝,利用其生息,建孤兒院、療養院﹑建橋起井和築宿舍予貧民居住。唐代社會的福利事業上佛教徒實扮演一重要角色。

二.經濟方面

由於平民可為僧出家而免賦役,人民為逃避徭役乃爭出家,致使天下人口幾亡其半,國家的賦稅收益自然大減。此外,寺院本身擁有大量的土地﹑佃客﹑財產,彼等並利用其財產,放債取息.遂使寺院的經濟力量膨脹,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力量,在這情況下,對唐朝國家的經濟實有不良的影響。

三.文化方面

由於佛教經典的翻譯,除了佛教思想能在中國散佈外,許多新字彙和成語亦因翻譯而創造,這對於中國文化之詞類內容無疑有有助益。

另外,不少散文之形式,亦是直接從佛法弘揚之方式上轉化而來,例如變文﹑說書﹑平話以至章回小說等,都能反映其受佛教影響而轉變之跡象。

唐代的天文學與數學亦受天竺學術之影響。不少此類書籍皆隨著佛教而輸入中國,唐代曾屢次更定曆法,如開元時僧大行作大衍曆,最稱精密。醫學也隨著佛教而輸入中國,其中特出者為天竺之眼科醫學,天竺佛徒龍樹大師便擅長此道,並著《醫論》流傳中國。

至於天竺的繪畫技術也隨佛教傳入中國,影響中國的繪畫。例如天竺之暈染法,對唐代繪畫風格技巧有甚大影響。另外,中國建築中常見的牌樓,也倣自天竺。這類藝術大都是隨佛教東來。由此可見,佛教傳入對唐代以後及之文化,有其深遠之影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