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顯示包含「中華五千年通史--東周(諸子百家)」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中華五千年通史--東周(諸子百家)」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6年3月4日星期六

歷史真貌:東周之諸子百家爭鳴(二)

儒家─規範人類行為道德之法
* 儒家的奠基人─孔子的生平

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的陬(音鄒)邑。他的祖先是宋國人,叫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音禾)。叔梁紇年老時娶顏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們到尼丘山向神明禱告後而得孔子的。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誕生。他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十七歲那年,魯國大夫釐子病危,臨終前告誡兒子懿子說:「孔丘這個人,是聖人的後代,他的祖先打敗了宋國。他的先祖弗父何本來繼位做宋國國君,卻讓位於他的弟弟厲公。到他的另一個先祖正考父時,歷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銘文說:『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時彎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時俯首而受。走路時順牆根快走,也沒人敢欺侮我;我就在這個鼎中做些麵糊粥以餬口度日。』他就是這般恭謹節儉。我聽說聖人的後代,雖不一定做國君執政,但必定會有才德顯達的人出現。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禮,他不就是才德顯達的人嗎?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為師。」等到孟釐子死後,孟懿子和魯國人南宮敬叔便前往孔子處學禮。

孔子家境貧窮,社會地位低下。長大之後,曾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出納錢糧算得公平準確;也曾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吏,牲畜生長得很好。因此他又升任主管營建工程的司空。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奔走遊說。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覺得他與一般人不一樣。

在魯國時,孔子曾去周學禮。孔子從周回到魯國後,跟從他學習的弟子就漸漸多起來了。可以說,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對像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個時候,晉平公淫亂無道,六卿把持國政,不斷出兵攻打東邊的侯國;楚靈王軍隊強大,也時常侵犯中原各國;齊是大國又靠近魯國。魯國既小又弱,歸附楚國就惹怒晉國;歸附晉國就招致楚國來討伐;對於齊國如果奉事不周到,齊國的軍隊就侵犯魯國。

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孔子來到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關係接近景公。他與齊國的樂官談論音樂,聽到了舜時的《韶》樂,就學習了起來,有三個月的時間竟嘗不出肉的味道,齊國人都稱讚他。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孔子說:「國君要像國君的樣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子。」景公聽了後說:「對極了!假如國君不像個國君,臣子不像個臣子,父親不像個父親,兒子不像個兒子,即使有很多的糧食,我怎麼能吃得著呢!」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管理國家最重要的是節約開支,杜絕浪費。」景公聽了很高興,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賞給孔子。晏嬰勸阻說:儒者這種人,能說會道,是不能用法來約束他們的;他們高傲任性自以為是,不能任為下臣使用;他們重視喪事,竭盡哀情,為了葬隆重而不惜傾家蕩產,不能讓這種做法形成風氣;他們四處遊說乞求官祿,不能用他們來治理國家。自從那些聖賢相繼下世以後,周王室也隨之衰微下去,禮崩樂壞已有好長時間了。

現在孔子講究儀容服飾,詳定繁瑣的上朝下朝禮節,刻意於小步快走的規矩,這些繁文縟節,就是幾代人也學習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這套東西來改變齊國的風俗,恐怕不是引導老百姓的好辦法。」之後,齊景公雖然很有禮貌的接見孔子,可不再問起有關禮的問題了。齊國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孔子,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景公對孔子說:「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於是就離開了齊國,返回了魯國。

孔子四十二歲那年,魯定公繼位。後來魯國出現了大臣專權的局面。孔子不願意再繼續做官了,就回到家中,專心研究整理《詩》、《書》、《禮》、《樂》這些典籍,而他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有的甚至來自遠方,無不虛心向孔子求教。

幾年後,魯定公又任命孔子做了中都長官,一年後,各地都傚法他的治理辦法。孔子便由中都長官提升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為大司寇。

魯定公十年(前500)的春天,魯國與齊國和解,並約定在夾谷會晤。魯定公準備好車輛隨從,毫無戒備的前去赴約。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辦會晤典禮事宜,他對定公說:「我聽說辦理外交必須要有武裝準備,辦理武事也必須有外交配合。從前諸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帶齊必要的官員隨從。請求您安排左、右司馬一起去。」定公說:「好的。」就帶了左、右司馬一道去。

定公在夾谷與齊侯相會。在那裡修築了盟壇,壇上備好席位,設置了三級登壇的台階,雙方用國君的禮節相見,拱手揖讓登壇。彼此饋贈應酬的儀式行過之後,齊國管事的官員快步上前請示說:「請開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樂」。齊景公說:「好的。」於是齊國的樂隊以旌旗為先導,有的頭戴羽冠,射披皮衣,有的手執矛、戟、劍、楯等武器也跟著上台了,喧鬧著一湧而上。孔子見狀趕忙跑過來,揚起衣袖一揮,說道:「我們兩國國君為和好而來相會,為什麼在這裡演奏夷狄的舞樂,請命令管事官員叫他們下去!」主管官員叫樂隊退下,他們卻不肯動,左右看看晏嬰與齊景公的眼色。齊景公心裡很慚愧,揮手叫樂隊退了下去。過了一會兒,齊國的管事官員又跑來說道:「請演奏宮中的樂曲」。景公說:「好的。」於是一些歌舞雜技藝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來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忙跑過來說:「普通人敢來胡鬧迷惑諸侯,論罪當殺!請命令主事官員去執行!」於是主事官員依法將他們處以腰斬。齊景公大為恐懼,知道自己在道理上不如他,回國之後很是惶恐,對他的大臣們說:「魯國是用君子的道理來輔佐他們的國君,而你們卻僅拿夷狄的辦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魯國國君,這該怎麼辦呢?」主管官員上前回答說:「君子有了過錯,就用實際行動來向人家道歉認錯;小人有了過錯,就用花言巧語來謝罪。您如果痛心,就用具體行動來表示道歉吧。」於是齊景公就退還了從前所侵奪的魯國鄆、汶陽、龜陰的土地,以此來向魯國道歉並悔過。

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實理最高行政官職務。孔子參預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價了;男女行人都分開走路;掉在路上的東西也沒人撿走;各國人來到魯國的城邑,用不著向官員們求情送禮,都能得到滿意的照顧。

齊國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害怕了起來,擔心魯國強大起來會稱霸,便送給魯國國君美女,使其不理國家政事。孔子於是離開了魯國,到了衛國,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長顏濁鄒家中。

衛靈公問孔子:「你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孔子回答說:「俸米二千石。」衛國也照樣給了他俸米二千石。過了不多久,有人向衛靈公說了孔子的壞話,衛靈公就派人監視孔子的出入。孔子害怕在這裡獲罪,居住了十個月,就離開了衛國。

孔子離開衛國,先到了曹國,又到了宋國,並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死孔子,就把樹砍掉了。孔子只得離開這個地方。孔子到了陳國,寄住在司城貞子家裡。孔子在陳國居住了三年,正好遇上晉國、楚國爭霸,兩國輪番攻打陳國。於是孔子就離開了陳國。

經過衛國時,衛靈公聽說孔子到來,親自趕到郊外迎接。但衛靈公年紀老了,懶得處理政務,也不起用孔子。孔子長歎了一聲說:「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時間就差不多了,三年就會大見成效。」

孔子曾向師襄子學習彈琴,一連學了十天,也沒增學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學些新曲了。」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樂曲了,但還沒有熟練的掌握彈琴的技法。」過了些時候,師襄子又說:「你已熟習彈琴的技法了,可以學些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情感意蘊。」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過了些時候,孔子肅穆沉靜,深思著什麼,接著又心曠神怡,顯出志向遠大的樣子。說:「我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他的膚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個統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誰能夠如此呢!」師襄子恭敬的離位給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是《文王操》呀」。

孔子既然得不到衛國的重用,打算西遊去見晉國的趙簡子。到了黃河邊,聽到竇鳴犢、舜華被殺的消息。就面對著黃河發出了感慨:「壯美啊黃河水,浩浩蕩蕩多麼盛大,我所以不能渡過黃河,也是命運的安排吧!」子貢趕上前去問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竇鳴犢、舜華兩個人,都是晉國有才德的大夫。當趙簡子還沒有得志的時候,是依靠這兩個人才得以從政的;等到他得志了,卻殺了他們來執掌政權。我聽說過,一個地方剖腹取胎殺害幼獸,麒麟就不來到它的郊野,排干了池塘水抓魚,那麼龍就不調合陰陽來興雨了,傾覆鳥巢毀壞鳥卵,鳳凰就不願來這裡飛翔。這是為什麼呢?君子忌諱傷害他的同類。那些鳥獸對於不義的行為尚且知道避開,何況是我孔丘呢!」於是便回到老家休息,創作了《陬操》琴曲來哀掉竇鳴犢、舜華兩們賢人。隨後又回到衛國。不久又去了陳國。

這一年夏天,魯桓公、釐公的廟堂起火燒了起來。孔子在陳國聽到了這個消息,就說:「火災一定在桓公、釐公的廟堂吧?」不久證實,果然如他所言。

這年秋天,魯國重臣季桓子病重乘著輦車望見魯城,感慨的長歎一聲說:「從前這個國家幾乎興旺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沒有興旺起來。」回頭又對他的嗣子季康子說:「我要是死了,你一定會接掌魯國的政權佐國君;你佐國君之後,一定要召回孔子。」過了幾天,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喪事辦完之後,想召回孔子。大夫公之魚說:「從前我們的魯定公曾經任用過他,沒能有始有終,最後被諸侯恥笑。現在你再任用他,如果也不能善終,這會再次招來諸侯的恥笑。」季康子就派人召回了孔子的徒弟冉求。

冉求離去之後,第二年,孔子從陳國移居蔡國。次年,孔子又從蔡國前往葉地。葉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為政的道理在於招納遠方的賢能,使近處的人歸服」。有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情況,子路不回答。孔子聽說這件事後就對子路說:「仲由,你為什麼不對他說:『他這個人呀,學習起道理來不知疲倦,教導人全不厭煩,發憤學習時忘記了吃飯,快樂時忘記了憂愁,以致於連衰老將至也不知道』。」

孔子遷居到蔡國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楚國便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見接受聘禮,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說:「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賢人,他所指責諷刺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如今的楚國,是個大國,卻來聘請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國被重用,那麼我們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們就危險了。」於是他們雙方就派了一些服勞役的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

孔子和他的弟子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跟從的弟子餓病了,站都站不起來。孔子卻還在不停的給大家講學,誦詩、歌唱、彈琴。子路很生氣:「君子也有困究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持節操不動搖,而小人遇到困窘就會不加節制,什麼過火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高興。便叫來子路問道:「《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排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學說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路說:「大概是我們的德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們;想必是我們的智謀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放我們通行。」孔子說:「有這樣的話嗎?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裡還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假使有智謀的人就能暢行無阻,哪裡會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貢進來見孔子。孔子對子貢說:「《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貢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說:「好的農夫雖然善於耕種,但他卻不一定有好的收穫;好的工匠雖然精巧的手藝,但他的所作卻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有修養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學說,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現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想降格來迎合。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子貢出去之後,顏回進來見孔子。孔子說:「回啊,《詩經》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顏回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雖然是這樣,老師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那才是自己的恥辱。至於已下大力研修的學說不被人所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了。不被天下接納又有什麼關係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孔子聽了欣慰的笑著說:「是這樣的啊,姓顏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錢財,我願意給你做管家。」

於是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調動軍隊來迎接孔子,這才除了這場災禍。

楚國得到孔子後,楚昭王想把有戶籍登記的七百里地方封給孔子。楚國的令尹子西阻止說:「大王派往各侯國的使臣,有像子貢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左右輔佐大臣,有像顏回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將帥,有像子路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子西還問:「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員,有像宰予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子西接著說:「況且我們楚國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時,封號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方圓五十里。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輔佐周天子的事業,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麼楚國還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圓幾千里的土地嗎?想當年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作為只有百里之地的主,最終能統治天下。

現在如讓孔丘擁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輔佐,這不是楚國的福音啊。」昭王聽了,擔心孔子在楚國稱王,就打消了原來的想法。這年秋天,楚昭王死在城父。

於是孔子從楚國返回了衛國。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是魯哀公六年(前489)。

第二年(前484),冉有為季氏統率軍隊,在郎地同齊國作戰,打敗了齊國的軍隊。季康子對冉求說:「您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呢?還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說:「我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季康子又問:「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冉有回答說:「任用他要符合名分,他的學說不論是傳播到百姓中,還是對質於鬼神前,都是沒有遺憾的。我對於軍事,雖然有功而累計封到二千五百戶人家,而孔子卻會毫不動心的。」康子說:「我想召請他回來,可以嗎?」冉有說:「你想召請他回來,只要不讓小人從中阻礙他,就可以了。」於是季康子派人帶著禮物迎接迎孔子,孔子就回魯國去了。孔子離開魯國一共經過十四年又回到魯國。

魯哀公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為政最重要的是選擇好大臣。」季康子也向孔子問為政的道理,孔子說:「要舉用正直的人,拋棄邪曲的人,那樣就使邪曲的人變為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憂虛盜竊,孔子說:「如果你自己沒有欲的話,就是給獎賞,人們也是不會去偷竊的。」但是魯國最終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來做官了。

孔子的時代,周王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殘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週三代的禮儀制度,編定了《書傳》(《尚書》之傳。)的篇次,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後,加以整理編排。孔子說:「夏代的禮儀制度我還能講出來,只是夏的後代杞國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的文獻了。殷商的禮儀制度我也能講出來,只是殷商沒有留下足夠證明這些制度的文獻了。如果杞、宋兩國有足夠的文獻,我就能證明這些制度了。」孔子考察了殷代繼承夏代對禮儀制度所作的增減之後說:「將來即使經過一百年,那增減的也是可以預知的,因為一種是重視文采,另一種是重視樸實。周代的禮儀制度是在參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礎上制定的,多麼豐富多采呀,我主張用周代的禮儀」所以《書傳》、《禮記》都是孔子編定的。

孔子曾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是可以通曉的。剛開始演奏的時候要互相配合一致,繼續下去是節奏和諧,聲音清晰,連續不斷,這樣直到整首樂曲演奏完成。」孔子又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就開始訂正詩樂,使《雅》、《頌》都恢復了原來的曲調。」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時,他把重複的刪掉了,選取其中合於義的用於禮義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後稷,其次是敘述殷、周兩代的興盛,直到周幽王、周厲王的政治缺失,而開頭的則是敘述男女夫婦關係和感情的詩篇,所以說:「《關睢》這一樂章作為《國風》的第一篇,《鹿鳴》作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為《大雅》的第一篇;《清廟》作為《頌》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能將演奏歌唱,以求合於《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先王的樂制度從此才恢復舊觀而得以稱述,王道完備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樂》、《易》、《春秋》的編修。

孔子晚年喜歡鑽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彖辭》、《系辭》、《象辭》、《說卦》、《文言》等。孔子讀《周易》刻苦勤奮,以致把編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也磨斷了多次。他還說:「再讓我多活幾年,這樣的話,我對《周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夠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禮、樂、射、御、數、術這六種技藝的有七十二人。至於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個方面:學問、言行、忠恕、信義。他為弟子訂了四條禁律: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他認為應當特別謹慎處理的是:齋戒、戰爭、疾病。孔子很少談到利,如果談到,就與命運、仁德聯繫起來。他教育弟子的時候,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難,煩悶發急的時候,不去啟發開導他。

孔子在自己的鄉里,謙恭得像個不善言談的人。但他在宗廟祭祀和朝廷議政這些場合,卻能言善辯,言辭明晰而又通達,然而又很恭謹小心。上朝時,與上大夫交談,態度和悅,中正自然;與下大夫交談,就顯得和樂安詳了了。孔子進入國君的公門,低頭彎腰,恭敬謹慎,進門後急行而前,恭敬有禮。國君命他迎接賓客,容色莊重認真。國君召見他,不等待車駕備好,就動身起行。

魚不新鮮,肉有變味,或不按規矩切割,孔子不吃。席位不正,不就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在一天內哭泣過,就不會再歌唱。看見穿孝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是個小孩,也必定改變面容以示同情。

孔子說:「三個人行必有我師。」又說:「不去修明道德,不去探求學業,聽到正直的道理又不前往學習,對缺點錯誤又不能改正,這些是我所憂慮的。」孔子請人唱歌,要是唱得好,就請人再唱一遍,然後自己也和唱起來。

子貢說:「老師在文獻方面的成績很顯著,我們是知道的。老師講論有關天道與人的命運的深微見解我們就不知道了。」顏淵感慨的長歎一聲說:「我越是仰慕老師的學問,越覺得它無比崇高,越是鑽研探討,越覺得它堅實深厚。看見它是在前面,忽然間又在後面了。老師善於循序漸進的誘導人,用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用禮儀來規範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已經竭盡了我的才力,我現在也好像有所建樹,但老師的學問卻依然高立在我的面前。雖然我也想追趕上去,但是不可能追得上。」

達巷這個地方的人對我說:「偉大啊孔子,他博學多才卻不專一名家。」孔子聽了這話之後說:「我要專於什麼呢?是專於駕車?還是專於射箭?我看還是專於駕車吧。」子牢說:「老師曾說:『我沒有被世所用,所以才學會了這許多的技藝』。」

孔子說:「君子最擔憂的就是死後沒有留下好的名聲。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用什麼貢獻給社會留下好名呢?」於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止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魯國十二個國君。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殷商的事跡為借鑒,推而上承夏、商、周的傳統,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吳、楚之國自稱為王的,在《春秋》中仍貶稱為子爵;晉文公與諸侯會盟,實際上是召周襄王入會的,而《春秋》中卻避諱說「周天子巡狩來到到河陽」。依此類推,《春秋》就是用這一原則,來褒貶當時的各種事件。後世稱之為《春秋》筆法。

孔子任司寇審理訴訟案件時,文辭上有可與別人商量的時候,他從不獨自決斷。到了寫《春秋》時就不同了,應該寫的一定寫上去,應當刪的一定刪掉,就連子夏這些長於文字的弟子,一句話也不能給他增刪。孔子說:「後人瞭解我將因為《春秋》,後人怪罪我也將因為《春秋》。」

第二天,子路死在衛國。孔子生病了,子貢請求看望他。孔子正拄著枴杖在門口悠閒散步,說:「你為什麼來得這樣遲啊?」孔子於是就歎息,隨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樑柱要斷了,哲人要死了!」他邊唱邊流下了眼淚。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奉我的主張。夏人死了停棺在東廂的台階,周人死了停棺在西廂的台階,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兩柱之間。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過了七天孔子就死了。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死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丑日。
孔子死後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弟子們都在心裡為他服喪三年。三年心喪完畢,大家道別離去時,都相對而哭。只有子貢在墓旁搭了一間小房住下,守墓總共六年,然後才離去。弟子及魯國他人,相率前往墓旁居住的一百多家。因而就把這裡命名為「孔裡」。魯國世世代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在這時來這裡講習禮儀,舉行飲酒禮,以及比射等儀式。

孔子的墓地有一頃大。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們所居住的內室,後來就改成廟,收藏孔子生前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使用過的琴、車子、書籍等,直到漢代,二百多年間沒有廢棄過。漢高祖劉邦經過魯地,用牛羊豬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是先去拜謁孔子墓,然後才去就職處理政務。

司馬遷說:《詩》中有這樣的話:「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讓人遵循。」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直到賢人也夠多的了,當活著的時候都顯貴榮耀,可是一死什麼也就沒有了。孔子是一個平民,但讀書的人都尊崇他為宗師。從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來作為判斷衡量的最高準則,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 後記

孔子的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編成《論語》一書,它成為今天我們認識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資料。孔子告訴了人們什麼是中庸,為後世奠定和規範了仁、義、禮、智、信等的做人的思想,對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

歷史真貌:東周之諸子百家爭鳴(一)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在春秋戰國數百個諸侯國家兵戎相見、弱肉強食之際,卻出現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百家爭鳴的局面,而且《左傳》、《春秋》等詳盡記載當時歷史的著作也相繼誕生。這場「百家爭鳴」的壯觀場面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早了將近2000年。

為什麼在這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個人以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私慾的增加,上古時代的大道以及夏商西周時的賢王治世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讓位於現實的「利益」,比如君王謀求疆土的擴張,以獲得國家的強勢地位;百姓則「貨力為己、各私其私」;因而各國間征戰十分頻繁,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法則而非德行逐漸成為人們的衡量標準。

處此亂世之時,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迫切希望尋找到治理國家、挽救時弊的方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諸子學說紛紛登台,針對現實的社會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解決辦法,包括如何規範人們的行為道德。不過,雖然學說眾多,但代表整個時代變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農家等。特別是儒道兩家,對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後世諸多學者稱頌這一時期為中華文化、思想與智慧大發展的時代,但是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卻十分懷念遠古大道盛行和周公治世的時代。他在晚年的時候,喟然歎道:「鳳凰不再飛來,河圖不再出現,我也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泰山啊,將要崩頹;樑柱啊,將要墜毀;聖人啊,將要枯萎了。」

而和孔子同時代的另一位大覺者老子也在他千古傳世的《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無疑老子認為道德遠遠高於仁義,故曰:「大道廢,有仁義。」意思是說,因為大道沒有了,才追求仁義。

老子進一步闡述道: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現代人的概念中,仁義、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現都是值得慶幸的喜事,然而老子卻認為這些都是大道沒落、社會混亂、道德下滑的結果。

為什麼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會發出如此的喟歎呢?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得到某些啟示?且先讓我們走入他們的世界。

道家:返本歸真之真法

道家的鼻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陽,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曲仁裡(今河南鹿邑縣)的人。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姓李氏。有人說,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自然就是神靈了,又有人說,老子的母親懷了他七十二年才剖開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髮蒼蒼,所以才名叫老子。後世的另一種為眾人所普遍採納的解釋是,「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十分長壽,據說活了二百多年。他歷經文王、武王時期,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和柱下史(相當秦漢的御史),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相傳其氣質稟賦也與眾不同。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老子受牽連而被罷免官職。為了避免禍害,老子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

後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守關的令尹喜通過占卜預知會有神人從這裡經過,就命人清掃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來了。老子在中原一帶都沒有傳授過什麼,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該得道,就在那裡停留下來。

有一個叫徐甲的人,從少年時受雇於老子作僕人,老子每天大約應付給他一百錢,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萬錢的工錢。徐甲見老子出關遠行,想盡快討回自己的工錢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寫了狀子告到令尹喜那裡。替徐甲寫狀子的人並不知道徐甲已跟隨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錢就會成為富翁,就答應把女兒嫁給徐甲。徐甲見那女子很美,更加高興,就把告老子的狀子遞交給令尹喜。

令尹喜看了狀子大吃一驚,就去告訴了老子。老子對徐甲說:「你早就該死了。我當初因為官小閡窮,連個替我打雜的人都沒有,就雇了你,同時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給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為什麼要告我呢?我當初曾答應你,如果你將來進入了『安息國』,那時我會用黃金計算你的工錢全數還給你。你怎麼竟這樣急得等不了呢?」說罷就讓徐甲面向地下張開嘴,只見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來,符上的硃砂字跡還像剛寫時一樣,而徐甲則頓時變成了一具枯骨了。

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頭為徐甲求情,並自願替老子還債。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給徐甲,徐甲立刻復活了。令尹喜給了徐甲二百萬錢,打發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的執弟子之禮,老子就把長生之道的秘方授給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請求更進一步的教導訓誡,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後記了下來,這就是老子著名的經典《道德經》。因此,老子被認為是道家的鼻祖。後來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去修行,果然成了仙。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前37章為捲上,後44章為卷下,共 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其基本思想範疇是「道」,故稱道家。「道家」之稱最早見於漢代司馬遷的《論六家之要指》。

後世有許多人將《老子》一書只看作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但是真正有緣的人卻將其視為得道修煉之法,並依此進行修煉,達到了返本歸真的人生目地。正如老子在開篇中就講:「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道」不是「常道」,而有道的他與俗人也有著天壤的差別,「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二十章)。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進一步說明真道的可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正因為他不是一般的「道」,不是隨隨便便讓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貴。而大道傳出,身在人世迷中的人們態度也是不一樣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四十一章)

為了讓有緣人得道,讓上士最終返本歸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訴了人們這個「道」的含義以及與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的關係,如何做人並最終如何達到返本歸真等一系列問題,而對其他問題的闡述恰恰是為了那個最終的目地做舖墊。老子為了讓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還多次談到了有「道」的聖人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是如何做的,以此作為人們的榜樣。以下我們分別就上述問題,結合老子的著作加以闡釋。

*道的含義

《老子》第一篇開篇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老子所說的這個非同一般的「道」究竟是什麼?老子描繪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是這個神奇的「道」,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卻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老子告訴我們:「道之為物,惟恍惟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被稱為天地之母的「道」,自然就是宇宙萬物發生起源的根本了,有研究者指出,有和無是「道」運作時的兩種狀態,無是產生天地的動力;有是萬物的本始。所以老子最後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個稱為宇宙本源的「道」生發的結果如何呢?老子告訴我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整個宇宙的演變正是在道的作用下開始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順乎自然和無為。那麼,既然是宇宙萬物產生和發展的總根源,這其中是否也包括這個宇宙中那些高於人類的生命的產生和發展?那麼他不就是造就這層宇宙生命,包括人類的這層法嗎?不就是規範人類道德和行為規範的最高法則嗎?

在第三十四章中,老子又講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如果人類按照這個「道」的要求去做,不就是一種修道嗎?不就是在返本歸真嗎?那麼具體該如何去做呢?老子同樣給出了答案。

*返本歸真之法

老子認為社會文明的發展導致人類對名、利的追逐,從而擾亂了人們的心性,失去了本真。仁義、孝慈、忠臣的出現正說明社會道德的敗壞。正因為社會中存在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現象,所以人們才嚮往仁義、孝慈和忠臣。如果人人都相親相愛,政治清明廉潔,這些就像普通衣食住行一樣,沒有人會加以倡導。為了讓人們可以歸真,老子傳出了「道」。

真道是「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第五十一章)

真道具有的威力是深不可測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十章)

那麼對於那些向「道」之人,如何能讓其返本歸真呢?老子給出的回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要向善。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老子》第八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要杜絕各種妄念、慾望和執著心,做到無為和清淨。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打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修道的人要「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老子》第十九章)

老子認為有道者不會「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第二十四章)

修道的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第三十三章)
而「清靜,才是天下的正道」。(《老子》第四十五章)作為一個真正的修道之人,就要摒棄人世間的一切雜念和慾望。

要重德。老子指出什麼是真正的有道德,他認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老子》第三十八章)

修道還要堅信,老子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第二十三章)

老子認為古代真正的修道之人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老子》第十五章)

那麼這個新人在達到「致虛極,守靜篤。歸其根」後,老子認為是「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第十六章)

即使是不修道之人,讀了《老子》,也會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修煉的人和不修煉的人的區別在於:前者不追求人世的一切,不執著於人世的什麼聰明、能耐,而求得的是返本歸真;後者正相反,執著於人世的一切利慾。這正說明得到真道是如何的可貴。

後來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從老子的道的,都是拋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養身修性,而沒有在險惡的亂世遭到顛沛坎坷。老子的道淵博深遂,源遠流長,這是乾坤所定,所以後來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為他們的宗師了。

有道的「聖人」

在《老子》中,多次出現「聖人」一詞。聖人」是與道合一的,他的使命是「做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器具」。(「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

聖人的行為就是修道的人的楷模。聖人是「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聖人是摒棄一切強求的、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老子》第二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老子》第二十九章)

老子借描述聖人的行為,非常清晰的告訴了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返本歸真。真是用心良苦。

道與人生及治理國家

老子告訴人們天地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萬物生死都要順其自然,因而人們在世間的生活也要順其自然。

老子還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國家,一切順乎自然,對百姓採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無為為手段達到無不為的目地。

老子與孔子的思想碰撞:儒道的分別

孔子曾經去向老子請教《禮》方面的學問,先派了他的學生子貢去拜見。子貢見到老子後,老子對子貢說:「你的老師叫孔丘,他如果跟隨我三年,然後我才能教他。」孔子見了老子,老子對孔子說: 「善於經商的人雖然富有但卻像什麼也不擁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你應該盡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因為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

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孔子說在讀《周易》,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老子說:「聖人讀它可以,你為什麼要讀它呢?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孔子說:「精髓是宣揚仁義的。」老子說:「所謂仁義,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

你看,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有什麼用呢,那不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

老子又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吧?」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老子說:「如果道是一種有形的東西可以拿來獻人,那人們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都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那人們都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了。
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一個人心裡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

孔子說,「我研究《詩經》、《書經》、《周禮》、《周樂》、《易經》、《春秋》,講說先王治國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謁見了七十多個國君,但都不採用我的主張。看來人們是太難說服了!」老子說,「你那『六藝』全都是先王時代的陳舊歷史,你說那些又有什麼用呢?你現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陳舊的東西。就像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腳印和腳印,還能有什麼不同嗎?」孔子從老子那兒回來,三天沒有說話。

子貢很奇怪的問是怎麼回事,孔子說:「我如果遇見有人的思路像飛鳥一樣放達時,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準確銳利的論點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對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樣奔馳無羈,我可以用獵犬來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論點所制服。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魚一樣遨遊在理論的深淵中,我可以用釣鉤來捕捉他。然而如果對方的思想像龍一樣,乘雲駕霧,遨遊於太虛幻境,無影無形捉摸不定,我就沒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像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干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我心神不定,已找不著自己了。」

這便是度人的覺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的根本區別。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