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漢初之經濟政策:
漢初之經濟政策主要是指高祖、惠帝、文帝及景帝時期的政策,重點在重農與抑商,其措施大致如下:
一. 重農政策之內容:
1. 增加農業人口:
漢高祖讓部分士兵復員回鄉,給予田地,免除徭役,使其從事農業生產。又下令凡庶民因饑貧而賣身為奴婢者,一律釋免為平民,以增加農業的勞力。此外高祖又制定鼓勵增殖人口的政策,於公元前200年(高祖七年),下令凡「民產子」,可免除兩年徭役,這些措施均有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2. 減免田租徭役:
漢高祖輕徭薄賦,取十五稅一以利農桑。文帝還免收天下農田租稅十二年;又縮短徭役的期限,由一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
3. 重視農業發展:
漢初的皇帝較為重視農業生產,曾修築黃河堤岸,又溝通渠道,以復興農業。當時賈誼、晁錯等都上書,要求勸農務本。文景二帝更親自耕種,賈后則親自採桑,以示提倡農業。
二. 抑商政策之內容:
漢高祖仿效秦之辦法,實行抑商,壓抑商賈在政治及社會上的地位,規定商人另立戶籍,稱為「市籍」,凡有市籍者,一律不准衣絲乘車、不得攜帶兵器、子孫不得任官,且要交納加倍的人口稅。其後的惠、文、景三朝,基本上沿用高祖的抑商政策,以限制商人的活動。
三. 漢初重農抑商政策之影響:
1. 經濟迅速恢復:
漢初各朝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對於恢復漢初的經濟具有重大作用。漢初的經濟迅速恢復,人口增加,政府的財源充足。據載景帝末年,國家的糧食堆滿庫房,以致腐爛,國庫裏的藏錢太多,連穿錢的繩子也朽壞了。
2. 奠定富強基礎:
漢初的社會經濟逐步好轉,為以後武帝的全盛時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乙. 漢武帝之新經濟政策:
武帝由於對外連年用兵,大興營造、遊幸封禪、鑿渠開河等工程,國力消耗甚大,文景兩朝的儲備花光用盡,遂實行聚歛的經濟政策,務求把財政大權集中在政府手中,抑制私商,大力開源。
1. 統一貨幣:
漢初郡國可自行鑄造錢幣,所以無論大小、輕重與質量均不一。武帝下令禁止郡國及私人鑄造,由國家統一鑄造新幣,鑄造新的五銖錢,作為全國統一通用的貨幣。
2. 立專賣權:
西漢初年,商人壟斷鹽鐵業,漢武帝下令改為國營,於各地置鹽官、鐵官及榷酤官,統辦一切鹽、鐵、酒的事務,禁止民間私自營造及販賣。
3. 行均輸法:
於當地設均輸官,凡地方貢物不必運往京師,可就近以高價出售,收入交官庫,避免往來輸送的浪費。
4. 設平準制:
於京師設平準官,收購各地的貨物,賤買貴賣,以平抑物價,防止商賈囤積居奇。
5. 廣徵稅捐:
從事工商業者,均須向政府呈報資產狀況,依報徵收稅項,稱「算緡錢」,百姓擁有船車者亦須課稅,一乘一算,商人加倍,船五丈以上收一算,以此來限制與打擊商人、增加國家賦稅的收入。
6. 賣官鬻爵:
准許百姓以錢買官以及贖罪,以增加國庫之收入。
丙. 王莽改制與重農抑商的變本加厲:
王莽建立新朝,實行推德改制,他依據【周禮】,作了一系列的復古改革,企圖通過託古改制,重建社會經濟秩序。其經濟改革之措施如下:
一. 重農政策:
1. 「王田」制度:
土地兼併是當時社會最嚴重的問題。王莽認為恢復古代的「井田聖制」是解決土地問題的最佳方法。於是王莽下令:(1)田地收歸國有,稱為「王田」,私人不得自由買賣;(2)男丁八口之家,佔田一井(九百畝):(3)凡一家男口不滿八人而田地超過一井者,超額田要分與宗族鄉鄰;(4)沒有田地者,則每一夫一婦授田百畝。
2. 奴婢政策:
由於劇烈的土地兼併,造成大量的農民淪為奴婢,官貴豪強「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欄」,這便嚴重地破壞了社會農業生產。始建國元年,王莽下令改稱奴婢曰「私屬」,不准自由買賣。
二. 抑商政策:
1. 六筦 (管) 、五均政策:
「六筦」是六種重要的國營事業,即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及徵收山川湖澤的生產稅。而所謂「五均」(又稱五均賒貸)就是由政府在長安、洛陽、臨淄、邯鄲、宛及成都六大城市設置五均官,負責五均賒貸事宜,內容包括:
A. 平抑物價:
五均官管理五穀、布、帛、絲、綿等日常需用的貨物價格,遇滯銷跌價時,由政府平價收購;缺貨漲價時,再由政府平價出售,藉以維持物價平衡,防止囤積居奇。
B. 徵利得稅:
凡從事養蠶、紡織、巫、醫、旅店等工商業活動的人士,須繳交十份之一的利潤,作為政府放款的資金。
C. 徵荒地稅:
凡荒棄土地、廢耕的田和城郭中的空地,皆須納稅,以鼓勵人民從事生產。
D. 懲罰遊民:
凡無業流氓,每丁每年須繳納布帛一匹,不繳者則強迫勞役。
E. 政府賒貸:
凡百姓因祭祀或喪葬需錢,可向政府借貸,不收利息,但須按時歸還。此外,凡從事工商業而貸款者,每年交十份之一的利息。
2. 改革幣制:
王莽廢漢五銖錢,改為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貨、貝貨、布貨)共二十八品,目的在恢復古制,禁止人民私鑄錢幣。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3月30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