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篇
水利
五代時期,南方各國都重視水利灌溉,注意改土治水,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業得到迅速的發展。他們針對江南多河流、湖泊的情況,大量修築堤堰和閘門,控制水流,「旱則運水種田,澇則引水出田」。
吳越政權在各州都設置都水營田使和撩湖兵、營田軍,「專為田事,導河築堤,以減水患」。從嘉興、松江海濱到太倉、常熟、江陰、武進,每一條河浦都造堰閘,蓄瀉有時,以抗旱澇。又在武義築長安堰,溉田萬餘頃;在越州鑒湖周圍五十八里築堤,可溉田九千餘頃,等等。
吳和南唐在丹陽疏浚練湖,在句容疏浚絳巖湖,在楚州築白水塘,在壽州築安豐塘,少者溉田數千餘頃,多者溉田達萬頃以上。特別是南唐與吳越在境內修建了圩田,即老百姓利用水鄉河身較高、田面較低的地勢,在河渠兩岸、農田周圍築成堤壩,內以圍田,外以隔水。每座圩田方圓幾十里,如同大城。沿堤建水閘,控制水勢,旱則開閘引水溉田,澇則閉閘拒水,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業收成獲得一定的保證。
制茶業與瓷器
五代時期,南方的制茶業最為發達。楚王馬殷「令民自造茶」,每年僅向中原王朝貢茶就達25萬斤。南唐在建安地區(福建西北部)有茶焙(制茶場所)1336處,其中官焙38處。當時,茶葉已成為重要的商品,南平首都江陵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茶市。
瓷器業的進步也很快。吳越的越州秘色瓷器,胎質釉色都比以前有進步,是當時瓷器的最上品,專供吳越王室使用,也用來上貢給中原諸王朝。同時,越窯還產「金扣」(鑲邊)瓷器,動輒以萬計,是向外輸出的大宗商品,可見當時越窯的燒造技藝已經很高。
絲織業
五代十國時期的織染業同樣有新的發展。絲織方面規模日益擴大。在杭州城內,專為吳越王織錦的工人就有二百多人,在染色方面,南唐時發明了一種「天水碧」的顏色,由宮女「染碧(青綠色),夕露於中庭,為露所染,其色特好」。故名「天水碧」。
礦冶業與印刷業
五代十國時的礦冶業遍佈於各地,在冶銅技術上發明了膽水浸銅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濕法冶金技術。吳和南唐盛產銅鐵,南漢則盛產金銀。
另外,當時的造紙業也相當發達,揚、越、蜀是著名的紙張產地。有名的南唐澄心堂紙,「滑如春冰密如繭」,製作十分精美。雕板印刷業的發展也很顯著,成都和金陵是當時全國兩大印刷業的中心。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6年3月22日星期三
歷史真貌─ 短暫的割據時期 五代和十國(三)
文化篇
這一時期最突出的文學成就是「詞」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詞的起源與初步發展
詞,歌辭,從廣義上講是詩歌的一種。關於詞的起源,目前仍然是一個爭執不下的問題。
隋唐時期,產於西域的「胡樂」尤其是龜茲樂大量傳入中土,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相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音樂——燕樂。而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音樂成為唐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享受,而燕樂由於新鮮活潑,曲調繁多,並可使用各種不同的樂器伴奏,富於變化,所以尤為人們所喜好。燕樂曲調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辭就是詞的雛形,當時叫做「曲子詞」。
唐代的燕樂歌辭的特點是:嚴格按照樂曲的要求來製作歌辭,包括依樂章結構分遍,依曲拍為句,依樂聲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這種情況是過去的樂府歌辭所沒有的。中唐之後眾多文人用這種制辭方式進行創作,這種新體歌辭逐漸成為中國文學中一種重要的體裁,就是後來通常所稱的「詞」。
唐代燕樂歌辭的另一來源是文人的詩歌。薛用弱《集異記》記載,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雪天一起到旗亭小飲,遇上一群梨園伶人與歌妓在唱曲,他們便暗中打賭,看歌妓所唱曲詞中誰的詩多,結果第一個唱的是王昌齡的絕句「寒雨連江夜入吳」(《芙蓉樓送辛漸》),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絕句「開篋淚沾臆」(《哭單父梁九少府》。案原詩為五古長篇,或當時歌者截前四句為一絕),第三個唱的是王昌齡的絕句「奉帚平明金殿開」(《長信秋詞》),最後壓軸唱的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涼州詞》),這就是有名的「旗亭賭唱」故事。宋代王灼《碧雞漫志》中說:「以此知李唐伶伎,取當時名士詩句入歌曲,蓋常俗也。」這一類詩主要是五七言絕句,而尤以七絕為普遍。
詩入曲,影響了曲子詞的抒情趨向,也改變了它的語言風格。詞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內容以抒寫日常生活的情感為主,意境比較細巧,表現手法比較委婉,語言比較凝練精緻。這與以往的大部分詩歌是不同的。
唐朝時期的詞作有限,尚處於發展階段,成就沒有超過詩歌。但是晚唐溫庭筠的詞,可以說是文人詞成熟的一個標誌。
據《舊唐書》等記載,溫庭筠是一個不修邊幅,才思敏捷而又精通音律的文人,他在仕途上並不順利。他現存有六七十首詞作,所含曲調達十九種,其中如《訴衷情》、《荷葉杯》、《河傳》等,句式變化大,節奏轉換快,與詩的音律特點差別很大,必須熟悉音樂,嚴格的「倚聲填詞」,才能創作。
五代十國時期,倚聲填詞更蔚為風氣。西蜀與南唐二地,軍事力量雖弱小,經濟文化卻是全國最發達的,因而成為詞人薈萃的兩大基地。這是因為西蜀地區受晚唐中原戰亂的影響較小,又一向繁華富庶,社會空氣相應也就寬鬆些,這裡的文人更多的是在女性與酒中尋找個人心靈的安慰和滿足,過著一種與溫庭筠相似的放浪形骸的生活。
西蜀詞人的詞,大多數收在趙崇祚於廣政三年(940)所編的《花間集》中。這部詞集收錄了唐代溫庭筠、皇甫松以及韋莊、薛昭蘊、牛嶠、毛文錫等十六位由唐入五代在蜀地做官或與蜀有關的詞人的五百首詞,所以他們常被稱為「花間詞人」。
《花間集》以溫庭筠為首,收錄了他六十六首詞,歐陽炯在《序》中還把他的詞與李白的詞並稱,這不僅表明對溫庭筠這位第一個大量寫作詞的文人的尊重,而且也因為西蜀詞人的創作基本上沿續了溫詞的方向,題材大抵以男女艷情或離愁別恨為中心。
南唐詞人與李煜
據史書記載,南唐由於地理條件優越,環境比較安定,吸收了不少從北方流亡過來的勞力,使這裡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當時少有的繁榮氣象。因此,不少文人也聚集在這裡,過上了安定風雅的生活。
南唐詞人中以馮延巳、李璟和李煜最為出色。
馮延巳(903—960)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當過南唐中主的宰相。他的詞以寫戀情為主,也寫一些別愁離恨和個人傷感,但在語言的運用和表現方法上,與花間詞人不同,他比較注重心理體驗,善於用清新的語言,通過自然意象與心理變化的表現來抒情。其詞風已轉向了清新流暢、深婉含蓄。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他「雖不失五代風格」,但已「開北宋一代風氣」。
據說,馮延巳有一次與南唐中主李璟閒談,李璟引了他《謁金門》詞中一句說:「『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馮延巳回答:「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見馬令《南唐書·黨與傳》)這是詞史上有名的佳話。
李璟(916—961)字伯玉,是南唐第二代國君,他治國軟弱無能,卻有較高的文藝修養,詞也寫得很好,在他周圍曾聚集了韓熙載、徐鉉、馮延巳等文才之士。可惜他傳世的作品很少,《浣溪沙》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李璟的兒子李煜(937—978)即李後主,字重光,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他洞曉音律,工書善畫,尤擅於作詞。李煜的性格本來不合適做政治家,而南唐的軍事力量也根本不能與宋相提並論,所以他二十五歲當了國君以後,只能在年年向宋朝稱臣納貢的情況下,苟安於一隅之地。當他三十九歲時,南唐終於為宋所滅,已經投降的李煜也被押到汴京,開始了半是俘虜、半是寓公的生活,過了兩年多被宋太宗用毒藥殺死。
李煜的前半生,儘管當的是宋朝附屬國的兒皇帝,但畢竟是富庶的南唐的一國之主,生活相當豪華奢侈。他的詞作的題材範圍,也沒有超出花間詞人、馮延巳及其父李璟,或寫宮廷生活及歌舞宴飲,或是沿襲傳統題材寫男女戀情,或寫離愁別恨,如《採桑子》(「庭前春逐紅英盡」)、《清平樂》(「別來春半」)等等;但當他成了亡國之君,被拘於汴京之後,「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銍《默記》),亡國的悔恨,對江南故國的思念,伴著孤寂、悲涼的心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像《望江梅》(「閒夢遠」)、《望江南》(「多少恨」)、《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以及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
與花間派詞人相比,李煜的詞流動清晰。他多以描述對象的心理活動、感情起伏為主線,把視覺意象貫穿在情緒主線之中一一呈露,意象與意蘊結合得十分自然。
代表李煜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後期詞,主要是寫亡國的愁苦、悔恨和絕望。無論是《相見歡》中抒寫的時光倏忽、人生長恨,還是《烏夜啼》中所歎息的往事成空如一夢;無論是《浪淘沙》中「一任珠簾閒不卷」的滿懷愁緒,還是另一首同調中的「夢裡不知身是客」的傷感,都源自他那「一江春水向東流」似的內心感情,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
如《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上闋雖寫景,但這大自然的歲華變遷無一不是抒寫人生的歲華變遷,朝雨晚風苦苦相逼,摧殘著春意,也消磨人的青春;下闋寫人,而人也與自然一樣,在風風雨雨中韶華消盡,所以末句說「人生長恨水長東」。完全是直率的傾吐情懷。
還有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以及另一首著名的《浪淘沙》:「簾外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些發自內心創作的詞,流露的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歎命運,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此外,李煜還採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
這一時期最突出的文學成就是「詞」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詞的起源與初步發展
詞,歌辭,從廣義上講是詩歌的一種。關於詞的起源,目前仍然是一個爭執不下的問題。
隋唐時期,產於西域的「胡樂」尤其是龜茲樂大量傳入中土,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相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音樂——燕樂。而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音樂成為唐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享受,而燕樂由於新鮮活潑,曲調繁多,並可使用各種不同的樂器伴奏,富於變化,所以尤為人們所喜好。燕樂曲調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辭就是詞的雛形,當時叫做「曲子詞」。
唐代的燕樂歌辭的特點是:嚴格按照樂曲的要求來製作歌辭,包括依樂章結構分遍,依曲拍為句,依樂聲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這種情況是過去的樂府歌辭所沒有的。中唐之後眾多文人用這種制辭方式進行創作,這種新體歌辭逐漸成為中國文學中一種重要的體裁,就是後來通常所稱的「詞」。
唐代燕樂歌辭的另一來源是文人的詩歌。薛用弱《集異記》記載,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雪天一起到旗亭小飲,遇上一群梨園伶人與歌妓在唱曲,他們便暗中打賭,看歌妓所唱曲詞中誰的詩多,結果第一個唱的是王昌齡的絕句「寒雨連江夜入吳」(《芙蓉樓送辛漸》),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絕句「開篋淚沾臆」(《哭單父梁九少府》。案原詩為五古長篇,或當時歌者截前四句為一絕),第三個唱的是王昌齡的絕句「奉帚平明金殿開」(《長信秋詞》),最後壓軸唱的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涼州詞》),這就是有名的「旗亭賭唱」故事。宋代王灼《碧雞漫志》中說:「以此知李唐伶伎,取當時名士詩句入歌曲,蓋常俗也。」這一類詩主要是五七言絕句,而尤以七絕為普遍。
詩入曲,影響了曲子詞的抒情趨向,也改變了它的語言風格。詞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內容以抒寫日常生活的情感為主,意境比較細巧,表現手法比較委婉,語言比較凝練精緻。這與以往的大部分詩歌是不同的。
唐朝時期的詞作有限,尚處於發展階段,成就沒有超過詩歌。但是晚唐溫庭筠的詞,可以說是文人詞成熟的一個標誌。
據《舊唐書》等記載,溫庭筠是一個不修邊幅,才思敏捷而又精通音律的文人,他在仕途上並不順利。他現存有六七十首詞作,所含曲調達十九種,其中如《訴衷情》、《荷葉杯》、《河傳》等,句式變化大,節奏轉換快,與詩的音律特點差別很大,必須熟悉音樂,嚴格的「倚聲填詞」,才能創作。
五代十國時期,倚聲填詞更蔚為風氣。西蜀與南唐二地,軍事力量雖弱小,經濟文化卻是全國最發達的,因而成為詞人薈萃的兩大基地。這是因為西蜀地區受晚唐中原戰亂的影響較小,又一向繁華富庶,社會空氣相應也就寬鬆些,這裡的文人更多的是在女性與酒中尋找個人心靈的安慰和滿足,過著一種與溫庭筠相似的放浪形骸的生活。
西蜀詞人的詞,大多數收在趙崇祚於廣政三年(940)所編的《花間集》中。這部詞集收錄了唐代溫庭筠、皇甫松以及韋莊、薛昭蘊、牛嶠、毛文錫等十六位由唐入五代在蜀地做官或與蜀有關的詞人的五百首詞,所以他們常被稱為「花間詞人」。
《花間集》以溫庭筠為首,收錄了他六十六首詞,歐陽炯在《序》中還把他的詞與李白的詞並稱,這不僅表明對溫庭筠這位第一個大量寫作詞的文人的尊重,而且也因為西蜀詞人的創作基本上沿續了溫詞的方向,題材大抵以男女艷情或離愁別恨為中心。
南唐詞人與李煜
據史書記載,南唐由於地理條件優越,環境比較安定,吸收了不少從北方流亡過來的勞力,使這裡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當時少有的繁榮氣象。因此,不少文人也聚集在這裡,過上了安定風雅的生活。
南唐詞人中以馮延巳、李璟和李煜最為出色。
馮延巳(903—960)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當過南唐中主的宰相。他的詞以寫戀情為主,也寫一些別愁離恨和個人傷感,但在語言的運用和表現方法上,與花間詞人不同,他比較注重心理體驗,善於用清新的語言,通過自然意象與心理變化的表現來抒情。其詞風已轉向了清新流暢、深婉含蓄。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他「雖不失五代風格」,但已「開北宋一代風氣」。
據說,馮延巳有一次與南唐中主李璟閒談,李璟引了他《謁金門》詞中一句說:「『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馮延巳回答:「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見馬令《南唐書·黨與傳》)這是詞史上有名的佳話。
李璟(916—961)字伯玉,是南唐第二代國君,他治國軟弱無能,卻有較高的文藝修養,詞也寫得很好,在他周圍曾聚集了韓熙載、徐鉉、馮延巳等文才之士。可惜他傳世的作品很少,《浣溪沙》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李璟的兒子李煜(937—978)即李後主,字重光,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他洞曉音律,工書善畫,尤擅於作詞。李煜的性格本來不合適做政治家,而南唐的軍事力量也根本不能與宋相提並論,所以他二十五歲當了國君以後,只能在年年向宋朝稱臣納貢的情況下,苟安於一隅之地。當他三十九歲時,南唐終於為宋所滅,已經投降的李煜也被押到汴京,開始了半是俘虜、半是寓公的生活,過了兩年多被宋太宗用毒藥殺死。
李煜的前半生,儘管當的是宋朝附屬國的兒皇帝,但畢竟是富庶的南唐的一國之主,生活相當豪華奢侈。他的詞作的題材範圍,也沒有超出花間詞人、馮延巳及其父李璟,或寫宮廷生活及歌舞宴飲,或是沿襲傳統題材寫男女戀情,或寫離愁別恨,如《採桑子》(「庭前春逐紅英盡」)、《清平樂》(「別來春半」)等等;但當他成了亡國之君,被拘於汴京之後,「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王銍《默記》),亡國的悔恨,對江南故國的思念,伴著孤寂、悲涼的心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像《望江梅》(「閒夢遠」)、《望江南》(「多少恨」)、《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以及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
與花間派詞人相比,李煜的詞流動清晰。他多以描述對象的心理活動、感情起伏為主線,把視覺意象貫穿在情緒主線之中一一呈露,意象與意蘊結合得十分自然。
代表李煜最高成就的是他的後期詞,主要是寫亡國的愁苦、悔恨和絕望。無論是《相見歡》中抒寫的時光倏忽、人生長恨,還是《烏夜啼》中所歎息的往事成空如一夢;無論是《浪淘沙》中「一任珠簾閒不卷」的滿懷愁緒,還是另一首同調中的「夢裡不知身是客」的傷感,都源自他那「一江春水向東流」似的內心感情,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
如《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上闋雖寫景,但這大自然的歲華變遷無一不是抒寫人生的歲華變遷,朝雨晚風苦苦相逼,摧殘著春意,也消磨人的青春;下闋寫人,而人也與自然一樣,在風風雨雨中韶華消盡,所以末句說「人生長恨水長東」。完全是直率的傾吐情懷。
還有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以及另一首著名的《浪淘沙》:「簾外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些發自內心創作的詞,流露的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歎命運,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此外,李煜還採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
歷史真貌─短暫的割據時期 五代和十國(二)
(公元907年~959年)
五代時,在南方和河東地區,還先後存在過十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即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楚、南平以及山西的北漢。
吳和南唐的興亡(902---975)
吳的開國者是楊行密,佔據長江下游和淮南地區。892年,他被唐朝提升為淮南節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為吳王,建都揚州,勢力範圍包括江蘇、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東部和江西大部。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立楊溥為天子,國號吳。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廢楊溥自立,國號唐,建都金陵,改姓名為李忭,史稱「南唐」。吳、南唐是南方割據政權中最強大的,號稱「地大力強,人才眾多」。經過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有所發展。943年,李忭死,其子李璟即位,國家進入鼎盛時期。後來開始走向衰落,並向後周稱臣。961年李璟死,後主李煜即位。975年,為北宋所滅。
李璟和李煜都有著極高的文學造詣,其詞作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前、後蜀的興亡(907---965)
唐朝末年,黃巢佔領長安後,唐僖宗逃亡成都,將軍王建隨駕入蜀。僖宗返回長安後,任命王建為壁州(四川導江)刺史,並從894年開始,先後兼併西川、東川和漢中之地。903年,被唐朝封為蜀王。後梁建立後,他於907年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其轄境包括四川、甘肅東南、陝西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帶。王建能夠任用有學之士,因此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王建死後,子王衍繼位,以奢侈荒淫、刻薄百姓著稱。925年,後唐莊宗派兵滅前蜀,任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為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來到成都,他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因此社會安定,力量大增。他於932年攻佔東川。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當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繼位,又攻取鳳州,疆域與前蜀相同。孟知祥和孟昶父子統治時期,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可以與南唐媲美的兩大經濟文化發達地區。965年,後蜀為北宋所滅。
吳越的興亡(907—978)
唐朝末年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錢鏐,轄有浙東、浙西十一州之地,902年被唐政府封為越王,904年被封為吳王。907年,後梁封他為吳越王,建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這一地區戰爭很少,生產發達,經濟繁榮。著名的錢塘就興建於此時。
此外,錢鏐還組織人力擴建杭州城,疏通西湖,並擴建了靈隱寺。杭州在吳越建都的幾十年中有了很大的發展,為一百多年後南宋在此建都奠定了基礎。
吳越都城杭州,已成為東南繁榮的大都市,「富兼華夷」,「百事繁庶」,有「地上天宮」之稱。
錢氏政權五傳至錢俶,於978年降北宋。
楚的興亡(907---951)
唐末,馬殷割據湖南。907年,後梁封他為楚王,在潭州(長沙)建都,擁有二十州之地,相當於今天的湖南全境、廣西東北、廣東西北以及貴州東部一帶。927年,後唐又封其為楚國王。馬殷在位期間,採取了一些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因此國力有所增強。
馬殷死後,諸子爭立,政局混亂,951年被南唐攻滅。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
閩的興亡(906---945)
893年,王審知隨其兄王潮佔據福州。897年,王審知繼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909年,後梁封他為閩王,據有泉、汀等地。王審知鑒於閩中五州之地,勢單力薄,難與吳越等鄰國競爭,便採取保境息民的立國方針,對中原王朝稱臣納貢,與鄰國友好相處,並發展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海外貿易,為此後宋朝海外交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王審知死後,繼位的都是暴君,因此內亂不休。945年被南唐所滅。
南漢的興亡(917---971)
905年,劉隱為唐靜海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為大彭郡王。隱弟劉龑繼位後,擴大了勢力範圍,於917年稱帝,國號越,建都廣州,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南漢君主都極其奢侈,統治十分殘暴,激起民變,971年為北宋所滅。
南平的興亡(924---963)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後,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24年,後唐莊宗封他為南平王,在江陵建都,僅僅轄有荊州一地,至唐明宗時才得歸、峽二州,是十國中最弱小的一國。但南平一直保持低姿態,不僅向中原稱臣,而且避免與各國發生衝突。963年亡於北宋。
北漢的興亡(951—979)
北漢是後漢高祖弟劉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漢。劉崇據河東之地,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
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979年亡於北宋。
此外,在邊疆地區還有一些政權,主要有:東北有遼(契丹),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大理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從以上的簡單敘述可以看出,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與北方中原朝廷忙於內戰、爭奪政權不同的是,南方諸國基本處於相對和平狀態,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可以說,經過五代時期的發展,全國的經濟重心已從黃河流域逐漸轉移到長江流域。據北宋初年統計,北方人口只有100多萬戶,後來陸續平定南方諸國,又得230多萬戶。可見南方人口已經超過北方二倍。這說明南方經濟的發展,日益超過北方,越來越在全國佔據重要的地位。北方經濟開始落後於南方經濟,大約就從這個時期開始。
五代時,在南方和河東地區,還先後存在過十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即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楚、南平以及山西的北漢。
吳和南唐的興亡(902---975)
吳的開國者是楊行密,佔據長江下游和淮南地區。892年,他被唐朝提升為淮南節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為吳王,建都揚州,勢力範圍包括江蘇、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東部和江西大部。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立楊溥為天子,國號吳。
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廢楊溥自立,國號唐,建都金陵,改姓名為李忭,史稱「南唐」。吳、南唐是南方割據政權中最強大的,號稱「地大力強,人才眾多」。經過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有所發展。943年,李忭死,其子李璟即位,國家進入鼎盛時期。後來開始走向衰落,並向後周稱臣。961年李璟死,後主李煜即位。975年,為北宋所滅。
李璟和李煜都有著極高的文學造詣,其詞作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前、後蜀的興亡(907---965)
唐朝末年,黃巢佔領長安後,唐僖宗逃亡成都,將軍王建隨駕入蜀。僖宗返回長安後,任命王建為壁州(四川導江)刺史,並從894年開始,先後兼併西川、東川和漢中之地。903年,被唐朝封為蜀王。後梁建立後,他於907年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其轄境包括四川、甘肅東南、陝西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帶。王建能夠任用有學之士,因此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王建死後,子王衍繼位,以奢侈荒淫、刻薄百姓著稱。925年,後唐莊宗派兵滅前蜀,任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為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來到成都,他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因此社會安定,力量大增。他於932年攻佔東川。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當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繼位,又攻取鳳州,疆域與前蜀相同。孟知祥和孟昶父子統治時期,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可以與南唐媲美的兩大經濟文化發達地區。965年,後蜀為北宋所滅。
吳越的興亡(907—978)
唐朝末年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錢鏐,轄有浙東、浙西十一州之地,902年被唐政府封為越王,904年被封為吳王。907年,後梁封他為吳越王,建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這一地區戰爭很少,生產發達,經濟繁榮。著名的錢塘就興建於此時。
此外,錢鏐還組織人力擴建杭州城,疏通西湖,並擴建了靈隱寺。杭州在吳越建都的幾十年中有了很大的發展,為一百多年後南宋在此建都奠定了基礎。
吳越都城杭州,已成為東南繁榮的大都市,「富兼華夷」,「百事繁庶」,有「地上天宮」之稱。
錢氏政權五傳至錢俶,於978年降北宋。
楚的興亡(907---951)
唐末,馬殷割據湖南。907年,後梁封他為楚王,在潭州(長沙)建都,擁有二十州之地,相當於今天的湖南全境、廣西東北、廣東西北以及貴州東部一帶。927年,後唐又封其為楚國王。馬殷在位期間,採取了一些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因此國力有所增強。
馬殷死後,諸子爭立,政局混亂,951年被南唐攻滅。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
閩的興亡(906---945)
893年,王審知隨其兄王潮佔據福州。897年,王審知繼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909年,後梁封他為閩王,據有泉、汀等地。王審知鑒於閩中五州之地,勢單力薄,難與吳越等鄰國競爭,便採取保境息民的立國方針,對中原王朝稱臣納貢,與鄰國友好相處,並發展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海外貿易,為此後宋朝海外交通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王審知死後,繼位的都是暴君,因此內亂不休。945年被南唐所滅。
南漢的興亡(917---971)
905年,劉隱為唐靜海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為大彭郡王。隱弟劉龑繼位後,擴大了勢力範圍,於917年稱帝,國號越,建都廣州,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南漢君主都極其奢侈,統治十分殘暴,激起民變,971年為北宋所滅。
南平的興亡(924---963)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後,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24年,後唐莊宗封他為南平王,在江陵建都,僅僅轄有荊州一地,至唐明宗時才得歸、峽二州,是十國中最弱小的一國。但南平一直保持低姿態,不僅向中原稱臣,而且避免與各國發生衝突。963年亡於北宋。
北漢的興亡(951—979)
北漢是後漢高祖弟劉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漢。劉崇據河東之地,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
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979年亡於北宋。
此外,在邊疆地區還有一些政權,主要有:東北有遼(契丹),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大理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從以上的簡單敘述可以看出,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與北方中原朝廷忙於內戰、爭奪政權不同的是,南方諸國基本處於相對和平狀態,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可以說,經過五代時期的發展,全國的經濟重心已從黃河流域逐漸轉移到長江流域。據北宋初年統計,北方人口只有100多萬戶,後來陸續平定南方諸國,又得230多萬戶。可見南方人口已經超過北方二倍。這說明南方經濟的發展,日益超過北方,越來越在全國佔據重要的地位。北方經濟開始落後於南方經濟,大約就從這個時期開始。
歷史真貌─短暫的割據時期 五代和十國(一)
(公元907年~959年)
繁華盛唐在給後世留下了輝煌璀璨的文化後,也告別了歷史舞台。由於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唐朝土崩瓦解之後,國家進入了短暫的割據時期,後世史家稱之為「五代和十國」時期。五代十國,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梁,到960年趙匡胤滅周建立宋,前後共存在了五十三年,更換了八姓十四個皇帝。
所謂五代,是指在黃河流域地區相繼建立的梁、唐、晉、漢、週五個王朝,為了區別於先前已有的王朝,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所謂十國,是指在南方建立的、並與北方五個王朝並存的十個割據政權: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楚、南平以及在山西的北漢。十國當中有六個是在960年之後滅亡,最後被滅的北漢亡於979年。除此之外,在北方還有遼國和西夏。
五代十國時期是個政治腐敗、社會混亂的時期,特別是五個王朝,都是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徵賦不斷,歷史名城長安和洛陽都曾經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王朝。後來的殘酷刑罰「凌遲」(即千刀萬剮)就是在五代時期出現的。相較北方五個王朝的混亂而言,南方諸國卻處於相對和平狀態,社會穩定,經濟繼續發展。
不過,這一時期印刷術的發展,以及文學上詞的出現,都為這個時代增添了不少亮色。
《推背圖》的預言與後梁的興亡(907---923)
唐朝著名《推背圖》中的第十象對後梁的興亡做了準確的預測。第十象的圖為兩山相夾,由古道中間流出血水,為凶險之象。讖文說:「蕩蕩中原,莫御八牛。泅水不滌,有血無頭。」「八牛」合起來是個朱字,「泅水不滌,有血無頭」,合起來是個溫字。意思是說,唐朝末年,朱溫的勢力中原無人可比。朱溫通過征戰,殺人無數,致使血流成河。
頌文是:「一後二主盡升遐,四海茫茫總一家。不但我生還殺我,回頭還有李兒花。」其中「一後二主」指朱溫殺掉唐朝末年的何皇后、昭宗和哀宗三人,其後將四海統一於自己手中。但後來卻被次子所殺,應了第三句「不但我生還殺我」。「回頭還有李兒花」指李存勖滅了朱氏梁朝,建立起了後唐。
歷史的真實也確實如此。唐末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原名朱溫),在消滅了諸多割據勢力,初步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於907年廢唐哀帝自立,國號梁,定都開封,史稱「後梁」。
後梁建立後,梁太祖朱全忠與河東沙陀人李克用父子繼續爭奪霸權。連年戰爭使社會動盪,民不聊生。912年,朱全忠被其子殺死後,政局更為混亂。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趁機滅了梁朝,建立了唐朝,史稱後唐。後梁統治共17年。
《推背圖》的預言與後唐的興亡(923—936)
《推背圖》第十一象預言了後唐的興亡。第十一象的圖中畫的是野外,一人死在樹林草叢中,暗示著後唐皇帝李存勖被殺的歷史史實。讖文中說:「五人同卜,非祿非福。兼而言之,喜怒哀樂。」「五人同卜」是繁體的「從(從)字,」「兼而言之」是一個「謙」字,暗指後唐莊宗寵信伶人郭從謙。讖文的意思是說郭從謙在後唐莊宗面前,一會兒變個扮相,逗得皇帝或喜或哭或怒或樂,但這並不是皇帝的福氣。
而頌文說:「龍蛇相鬥三十年,一日同光直上天。上得天堂好遊戲,東兵百萬入秦川。」「龍蛇相鬥三十年,一日同光直上天」,指後唐莊宗李存勖征戰三十年,終於登上皇帝之位。後兩句是講,他當上皇帝後,卻不知道珍惜,在一次遊樂嬉戲時,被伶人郭從謙射死在野外,並引來李嗣源的軍隊進攻秦川。
歷史的真實亦是如此。
923年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滅掉後梁後,自稱皇帝,是為莊宗,國號唐,建都洛陽,史稱「後唐」。
926年魏州(河北大名東南)發生兵變,莊宗被伶人流矢所殺,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進入洛陽稱帝,是為明宗。唐明宗改革了莊宗時的一些弊政,減少戰事,鼓勵農業生產,百姓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時期。明宗在位七年,他死後,後唐內部發生內亂,不久被後晉所滅。後唐統治時間為14年。
《推背圖》的預言與後晉的興亡(936—947)
《推背圖》中的第十二象對後晉的興亡做了準確的預言。第十二象的圖中畫有一個穿著少數民族服裝的人,另有一塊石頭在他腳下,暗指石敬瑭拜倒在外族入侵者的腳下。讖文說:「塊然一石,謂他人父。統二八州,已非唐土」。前兩句是說石敬瑭認契丹王耶律德光為父親,自稱兒子。後兩句是說,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兵力,消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但把朔、薊、幽等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因此說「統二八州,已非唐土」。
頌文說:「反兆先多口,出入皆無主。繫鈴自解鈴,父亡子亦死。」意思是契丹人幫助石敬瑭滅了後唐,建立起了後晉,但後來契丹人又滅掉了後晉。
歷史的真實與之絲毫不差。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沙陀人)以割讓幽雲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和內蒙古的一部分)、歲貢絹帛三十萬匹和認遼朝君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等條件,取得遼兵的援助,推翻了後唐,建立了政權,國號晉,遷都開封,史稱「後晉」。
後晉建立以後,遼軍以幽雲十六州為南下攻掠中原的基地,多次南下,致使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嚴重的破壞。947年初,遼軍攻入開封,滅了後晉。後晉共存在了十二年。
《推背圖》的預言與後漢的興亡
《推背圖》第十三象準確預言了後漢的興亡。第十三象的圖中的城牆上立著一隻雀兒,城下水上百隻雀兒在飛,暗指後周郭威滅後漢立朝的事情。郭威世稱郭雀兒,因此以雀兒為喻。讖文說:「漢水竭,雀高飛。飛來飛去何所止,高山不及城郭低。」「漢水竭」指後漢滅亡,「雀高飛」指郭威建立後周。後兩句意思是郭威幾經周折,最後終於取得成功。
頌文是:「百個雀兒水上飛,九十九個過山西。唯有一個踏破足,高樓獨自理毛衣。」意思是想做皇帝的人像雀兒一樣多,但大多數都像日落西山一樣失敗了,只有郭威取得了成功。
歷史的真實情況是:當遼兵攻入開封,滅掉後晉後,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沙陀人)在晉陽(太原)稱帝(高祖),仍用後晉天福年號,爭取後晉舊臣歸附。當遼兵北退後,他很快進入洛陽和開封,並在開封建都,國號漢,史稱「後漢」。
後漢高祖做了11個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子劉承祐(隱帝)繼位後,亂殺大臣。天雄節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漢,隱帝被殺。後漢僅統治四年就滅亡了。
《推背圖》的預言和後周的興亡(951-959)
《推背圖》的第十四象準確預言了後周的興亡。第十四象的圖中畫了一捆柴,柴上面長出一枝新芽。「柴」暗指周世宗柴榮父子,新芽指趙匡胤,暗示趙氏宋朝代替後周。
讖文是:「李樹得根芽,石榴漫放花。枯木逢春只一瞬,讓他天下競榮華。」前兩句用李樹、石榴榮發,隱喻柴榮的名字。第三句「枯木逢春只一瞬」意思是柴榮當皇帝的時間很短,死後將皇位傳給了七歲的兒子柴宗訓。柴宗又將皇位傳給了趙匡胤,宋朝享國三百多年,所以說「讓他天下競榮華」。
頌文是:「金木水火土已終,十三童子五王公。英明重見太平日,五十三參運不通。」頭兩句講的是五代終結,五王公指五代,十三童子指五代的十三個皇帝。後兩句講柴世宗出現,天下有重見太平的希望,但上天注定五代只有53年的命數,所以,柴世宗的天下也只能到兒子而終。
歷史的真實是:951年正月,郭威起兵滅掉後漢,並在開封稱帝(太祖),國號周,史稱「後周」。
周太祖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稱帝后虛心納諫,生活節儉。他吸取前四代過分信任武夫的教訓,留心人才,並力圖革除弊政,採取了嚴懲貪官污吏、獎勵生產、廢除苛捐雜稅以及免除牛租等措施,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社會生產得到發展。954年,周太祖死,養子郭榮(原姓柴,太祖內侄)繼位,是為世宗。
柴榮,史書記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是五代亂世中傑出的政治家。
周世宗即位後,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礎上,繼續革新政治。他首先整頓綱紀,嚴懲貪官。同時,對現行法律進行整理,刪繁就簡,編成《大周刑統》,使全國遵守統一的法律。在經濟方面,則獎勵墾田,並實行均田制度。
他還興修水利,恢復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如先後派宰相李谷巡視黃河堤防,發丁夫六萬人用三十天時間修固河堤;調發丁夫二萬人到原武(河南原陽)堵塞黃河決口,減少了水患。956年和959年,疏浚汴河、五丈河,連接濟水,使山東船隻直達開封。接著疏浚汴河南段及山陽瀆,重新溝通從黃河到長江的水道,又疏蔡河,使開封水道南達壽州。自此,山東和江淮的糧食、貨物都可由水道直達京城,使開封繁榮起來。此外,他訓練軍隊,並開始進行統一戰爭。
不過,其在位期間採取滅佛措施,這是繼「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滅佛」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抑佛運動。同歷史上其他滅佛的皇帝一樣,周世宗在位五年後,也就是公元959年,就因病而亡,死時只有三十九歲。
柴榮死後,皇位傳給了七歲的兒子柴宗訓。次年歸德節度使兼禁軍首領、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並皇袍加身,隨後迫使柴宗退位,建立宋朝。後周在存在了8年後滅亡。
繁華盛唐在給後世留下了輝煌璀璨的文化後,也告別了歷史舞台。由於唐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唐朝土崩瓦解之後,國家進入了短暫的割據時期,後世史家稱之為「五代和十國」時期。五代十國,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梁,到960年趙匡胤滅周建立宋,前後共存在了五十三年,更換了八姓十四個皇帝。
所謂五代,是指在黃河流域地區相繼建立的梁、唐、晉、漢、週五個王朝,為了區別於先前已有的王朝,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所謂十國,是指在南方建立的、並與北方五個王朝並存的十個割據政權:吳、南唐、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楚、南平以及在山西的北漢。十國當中有六個是在960年之後滅亡,最後被滅的北漢亡於979年。除此之外,在北方還有遼國和西夏。
五代十國時期是個政治腐敗、社會混亂的時期,特別是五個王朝,都是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徵賦不斷,歷史名城長安和洛陽都曾經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王朝。後來的殘酷刑罰「凌遲」(即千刀萬剮)就是在五代時期出現的。相較北方五個王朝的混亂而言,南方諸國卻處於相對和平狀態,社會穩定,經濟繼續發展。
不過,這一時期印刷術的發展,以及文學上詞的出現,都為這個時代增添了不少亮色。
《推背圖》的預言與後梁的興亡(907---923)
唐朝著名《推背圖》中的第十象對後梁的興亡做了準確的預測。第十象的圖為兩山相夾,由古道中間流出血水,為凶險之象。讖文說:「蕩蕩中原,莫御八牛。泅水不滌,有血無頭。」「八牛」合起來是個朱字,「泅水不滌,有血無頭」,合起來是個溫字。意思是說,唐朝末年,朱溫的勢力中原無人可比。朱溫通過征戰,殺人無數,致使血流成河。
頌文是:「一後二主盡升遐,四海茫茫總一家。不但我生還殺我,回頭還有李兒花。」其中「一後二主」指朱溫殺掉唐朝末年的何皇后、昭宗和哀宗三人,其後將四海統一於自己手中。但後來卻被次子所殺,應了第三句「不但我生還殺我」。「回頭還有李兒花」指李存勖滅了朱氏梁朝,建立起了後唐。
歷史的真實也確實如此。唐末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原名朱溫),在消滅了諸多割據勢力,初步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於907年廢唐哀帝自立,國號梁,定都開封,史稱「後梁」。
後梁建立後,梁太祖朱全忠與河東沙陀人李克用父子繼續爭奪霸權。連年戰爭使社會動盪,民不聊生。912年,朱全忠被其子殺死後,政局更為混亂。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趁機滅了梁朝,建立了唐朝,史稱後唐。後梁統治共17年。
《推背圖》的預言與後唐的興亡(923—936)
《推背圖》第十一象預言了後唐的興亡。第十一象的圖中畫的是野外,一人死在樹林草叢中,暗示著後唐皇帝李存勖被殺的歷史史實。讖文中說:「五人同卜,非祿非福。兼而言之,喜怒哀樂。」「五人同卜」是繁體的「從(從)字,」「兼而言之」是一個「謙」字,暗指後唐莊宗寵信伶人郭從謙。讖文的意思是說郭從謙在後唐莊宗面前,一會兒變個扮相,逗得皇帝或喜或哭或怒或樂,但這並不是皇帝的福氣。
而頌文說:「龍蛇相鬥三十年,一日同光直上天。上得天堂好遊戲,東兵百萬入秦川。」「龍蛇相鬥三十年,一日同光直上天」,指後唐莊宗李存勖征戰三十年,終於登上皇帝之位。後兩句是講,他當上皇帝後,卻不知道珍惜,在一次遊樂嬉戲時,被伶人郭從謙射死在野外,並引來李嗣源的軍隊進攻秦川。
歷史的真實亦是如此。
923年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滅掉後梁後,自稱皇帝,是為莊宗,國號唐,建都洛陽,史稱「後唐」。
926年魏州(河北大名東南)發生兵變,莊宗被伶人流矢所殺,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進入洛陽稱帝,是為明宗。唐明宗改革了莊宗時的一些弊政,減少戰事,鼓勵農業生產,百姓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時期。明宗在位七年,他死後,後唐內部發生內亂,不久被後晉所滅。後唐統治時間為14年。
《推背圖》的預言與後晉的興亡(936—947)
《推背圖》中的第十二象對後晉的興亡做了準確的預言。第十二象的圖中畫有一個穿著少數民族服裝的人,另有一塊石頭在他腳下,暗指石敬瑭拜倒在外族入侵者的腳下。讖文說:「塊然一石,謂他人父。統二八州,已非唐土」。前兩句是說石敬瑭認契丹王耶律德光為父親,自稱兒子。後兩句是說,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兵力,消滅了後唐,建立了後晉,但把朔、薊、幽等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因此說「統二八州,已非唐土」。
頌文說:「反兆先多口,出入皆無主。繫鈴自解鈴,父亡子亦死。」意思是契丹人幫助石敬瑭滅了後唐,建立起了後晉,但後來契丹人又滅掉了後晉。
歷史的真實與之絲毫不差。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沙陀人)以割讓幽雲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和內蒙古的一部分)、歲貢絹帛三十萬匹和認遼朝君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等條件,取得遼兵的援助,推翻了後唐,建立了政權,國號晉,遷都開封,史稱「後晉」。
後晉建立以後,遼軍以幽雲十六州為南下攻掠中原的基地,多次南下,致使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嚴重的破壞。947年初,遼軍攻入開封,滅了後晉。後晉共存在了十二年。
《推背圖》的預言與後漢的興亡
《推背圖》第十三象準確預言了後漢的興亡。第十三象的圖中的城牆上立著一隻雀兒,城下水上百隻雀兒在飛,暗指後周郭威滅後漢立朝的事情。郭威世稱郭雀兒,因此以雀兒為喻。讖文說:「漢水竭,雀高飛。飛來飛去何所止,高山不及城郭低。」「漢水竭」指後漢滅亡,「雀高飛」指郭威建立後周。後兩句意思是郭威幾經周折,最後終於取得成功。
頌文是:「百個雀兒水上飛,九十九個過山西。唯有一個踏破足,高樓獨自理毛衣。」意思是想做皇帝的人像雀兒一樣多,但大多數都像日落西山一樣失敗了,只有郭威取得了成功。
歷史的真實情況是:當遼兵攻入開封,滅掉後晉後,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沙陀人)在晉陽(太原)稱帝(高祖),仍用後晉天福年號,爭取後晉舊臣歸附。當遼兵北退後,他很快進入洛陽和開封,並在開封建都,國號漢,史稱「後漢」。
後漢高祖做了11個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子劉承祐(隱帝)繼位後,亂殺大臣。天雄節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漢,隱帝被殺。後漢僅統治四年就滅亡了。
《推背圖》的預言和後周的興亡(951-959)
《推背圖》的第十四象準確預言了後周的興亡。第十四象的圖中畫了一捆柴,柴上面長出一枝新芽。「柴」暗指周世宗柴榮父子,新芽指趙匡胤,暗示趙氏宋朝代替後周。
讖文是:「李樹得根芽,石榴漫放花。枯木逢春只一瞬,讓他天下競榮華。」前兩句用李樹、石榴榮發,隱喻柴榮的名字。第三句「枯木逢春只一瞬」意思是柴榮當皇帝的時間很短,死後將皇位傳給了七歲的兒子柴宗訓。柴宗又將皇位傳給了趙匡胤,宋朝享國三百多年,所以說「讓他天下競榮華」。
頌文是:「金木水火土已終,十三童子五王公。英明重見太平日,五十三參運不通。」頭兩句講的是五代終結,五王公指五代,十三童子指五代的十三個皇帝。後兩句講柴世宗出現,天下有重見太平的希望,但上天注定五代只有53年的命數,所以,柴世宗的天下也只能到兒子而終。
歷史的真實是:951年正月,郭威起兵滅掉後漢,並在開封稱帝(太祖),國號周,史稱「後周」。
周太祖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稱帝后虛心納諫,生活節儉。他吸取前四代過分信任武夫的教訓,留心人才,並力圖革除弊政,採取了嚴懲貪官污吏、獎勵生產、廢除苛捐雜稅以及免除牛租等措施,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社會生產得到發展。954年,周太祖死,養子郭榮(原姓柴,太祖內侄)繼位,是為世宗。
柴榮,史書記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是五代亂世中傑出的政治家。
周世宗即位後,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礎上,繼續革新政治。他首先整頓綱紀,嚴懲貪官。同時,對現行法律進行整理,刪繁就簡,編成《大周刑統》,使全國遵守統一的法律。在經濟方面,則獎勵墾田,並實行均田制度。
他還興修水利,恢復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如先後派宰相李谷巡視黃河堤防,發丁夫六萬人用三十天時間修固河堤;調發丁夫二萬人到原武(河南原陽)堵塞黃河決口,減少了水患。956年和959年,疏浚汴河、五丈河,連接濟水,使山東船隻直達開封。接著疏浚汴河南段及山陽瀆,重新溝通從黃河到長江的水道,又疏蔡河,使開封水道南達壽州。自此,山東和江淮的糧食、貨物都可由水道直達京城,使開封繁榮起來。此外,他訓練軍隊,並開始進行統一戰爭。
不過,其在位期間採取滅佛措施,這是繼「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滅佛」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抑佛運動。同歷史上其他滅佛的皇帝一樣,周世宗在位五年後,也就是公元959年,就因病而亡,死時只有三十九歲。
柴榮死後,皇位傳給了七歲的兒子柴宗訓。次年歸德節度使兼禁軍首領、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並皇袍加身,隨後迫使柴宗退位,建立宋朝。後周在存在了8年後滅亡。
訂閱:
文章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