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雄風:大唐帝國崛起真相解密
關隴世族
李唐的先世,據其自稱,出自於西涼國主李暠一脈。李淵自稱是李暠第七代裔孫,出身關隴世家大族,承周隋之業創立唐朝。
《資治通鑒》記載:420年7月,西涼被沮渠氏的北涼所滅,國亡後,李暠第六子李翻的兒子李寶被俘,李寶及其降人被迫從敦煌遷至姑臧(今甘肅武威);後伺機西逃伊吾(今新疆哈密),依附於柔然。同時隨去的還有敦煌民眾2000餘人。等待時機,力圖收復敦煌。北魏滅亡北涼時,李寶趁勢出兵,佔領敦煌,後奉太武帝拓跋燾之命入朝,進入平城,漸得信任,地位逐步上升;被封為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護西域校尉、沙州牧、敦煌公(《魏書.李寶傳》)。西魏時,後代李虎繼為隴西郡公,西魏左僕射;至北周時,李虎與北周文帝宇文泰及太保李弼等共為輔佐大臣,為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成為北周的勳臣。自此李氏確立了在北朝的尊崇地位,後世更是名人輩出,被史家稱為「自周迄隋,鬱為西涼盛族」。李虎就是李淵的祖父,李淵的父親李丙,與楊堅分娶北周勳臣孤獨信之女為妻,威權顯赫。李丙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承襲唐國公封號。李淵就是承周隋之業而創立了唐朝。
李淵自稱是李暠第七代裔孫,所以,唐人在修《晉書》時,為了美化自己的祖宗,把十六國時期稱王圖霸的人,都稱作偽,而獨奉李暠為正宗。
李淵(566年~635年)字叔通,生於長安,7歲時即襲封唐國公。
隋朝建立後,因隋文帝獨孤皇后為其姨母,李淵因此受到隋文帝的寵愛,歷任州刺史之類的官職。煬帝時,李淵任隋朝太原留守郡太守。
李淵為人,豪爽任俠,結交不分貴賤,江湖口碑很好,但與之相生的就是宴飲賭博、縱情玩樂,這可能是紈絝子弟的共同嗜好吧!
煬帝晚年,追求大國氣度,因此窮兵黷武,糜費民力,社會動盪加劇,統治危機加深。613年,隋尚書楊玄感趁煬帝東征高麗之際,首先起兵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點燃了隋末戰火,關隴貴族集團內部矛盾迅速公開化。時有「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語,引起了隋煬帝對李姓豪門的警惕。因此,李淵雖貴為國戚,但煬帝對這位姨表兄弟並不信任。一次,李淵因病不能按時奉詔,煬帝竟幸災樂禍地說:「不會就此病死吧?」李淵聞言,便知煬帝對他猜忌已深,內心恐懼。從此就有意地放浪形骸,把自己裝扮成一個酒色之徒,表明自己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
當時有人給他看相,說他貴有人主之尊,勸他趁亂起兵。帝王的尊榮,他當然垂涎了,可李淵沒有這個膽略,不敢冒險。煬帝看他還算忠誠,就于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派他到重鎮太原去當留守兼晉陽宮監,鎮壓北方的農民起義。當時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隋朝向遼東和突厥用兵的北方重鎮,兵源充足,物資儲備充裕,「食可支十年」,李淵得此肥缺,「私喜此行」。
獄中定策
到太原後,李淵便整天與他昔日的朋友、晉陽官副監裴寂宴飲謔浪,弈棋賭博,得過且過,並沒有什麼理想。由於李淵門望高,手中握有上萬兵力,新官上任三把火,開始他也真心替隋賣命,打過幾個勝仗,因此在太原一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後來看到起義軍越打越強,越打越多,始感到形勢嚴峻,未免遇挫則怠,就又沉溺於酒色之中。
晉陽縣令劉文靜,談吐豪放,謀略膽氣過人,他對時局的認識了然於胸,心有遠圖,有意結交天下豪傑。李世民剛到太原那年才16 歲,卻是少年英才,胸有大志,一些俠義才俊逐漸聚集其門下。劉文靜認為李世民是漢高祖、曹操一類人物,便有意傾心結納,英雄相識寒微時,兩人很快成為忘年之交。
隋尚書李密投奔起義軍後,煬帝大為惱火,下令捉拿李密。因劉文靜跟李密是親戚,因此受到株連,被李淵革了職,關在晉陽監牢。
李世民聽到劉文靜被關了起來,十分著急,就去探監。兩人分析了天下大勢,認為皇上遠在江都,無法北返。李密的瓦崗軍已逼近東都,牽制了朝廷的主要兵力,這正是爭鋒天下的好時機。遂在獄中定策,擬就了招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方案。
李淵雖也意識到圖謀王業的大好機會到了,但他沒有這個膽略,更不敢妄動,只能遷延時日。李世民對父親的曖昧態度非常著急,便與劉文靜設計,不惜血本,與父親的親信裴寂賭博,然後故意輸給他大量錢財,贏得其信任後,便把起義圖謀告訴了他,希望他勸說李淵,因為李淵只對他的話感興趣。
李淵一聽,嚇得膽都破了,大罵李世民是家中孽子,將禍害全家。李世民就大義凜然地直接去對他說:「如父親能成就帝業,流血當從我始。」
恰在此時,李淵奉命與突厥作戰,吃了敗仗,隋煬帝怪罪李淵,派使者追究。李淵這才意識到大禍臨頭了,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李世民不失時機地向他獻上避禍之計:謹守小節則危期不遠,只有順民心,舉義兵,把握天授良機,才能轉禍為福啊!
李淵被形勢所逼,無奈之下,乃聽從李世民的建議,先把劉文靜從牢裏放出來,讓他幫助李世民招兵買馬,暗作起義準備。可是不久,隋煬帝又派使者赦免了他兵敗之罪,李淵見危險消除,就又躊躇起來。
大業十三年(617年)初,太原北部馬邑(今山西朔州)鷹揚尉劉武周據郡反隋,在突厥人支持下向四方掠地,太原危急。李世民再次催促其父趕快起兵,說:「造反的人多如蟻蚨,即使討伐有功,但皇上猜忌心重,立功越大,處境也將越加危險。如不早建大計,禍今至矣!」
李淵這才無奈地表示同意,遂把正在河東為隋賣命的另兩個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回。
太原起兵
太原的兩個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看到李淵父子舉動反常,就要上奏朝廷。劉文靜設計把他們抓了起來,李淵以他們勾結突厥為名把他們處決了。又聽從劉文靜的計策,派人備了一份厚禮,到突厥可汗那裏講和,相約攻入長安後,突厥可汗得財寶美女,李淵得土地人民。
一切準備停當,大業十三年(617年)6月14日,李淵傳檄各州、縣,宣佈舉義。李淵自稱大將軍,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領軍大都督,劉文靜任司馬,兵士則稱為「義士」。統兵3萬,離開晉陽,浩浩蕩蕩地向長安進發。沿途佔領了西河郡、賈胡堡,兵力得到很快擴充,然後大軍逼近了入關的要津霍邑(今山西霍縣)。
霍邑由隋朝悍將宋老生率領3萬精兵駐紮,阻擋李淵西進。留守長安的隋代王楊侑又派大將屈突通,領數萬驍勇駐守河東,與宋老生遙相呼應。形勢一時危殆,加之霍邑一帶道路狹隘,又逢連陰雨天,唐軍糧道斷絕。偏巧又有謠言說突厥兵欲偷襲晉陽。李淵遇挫遂靡,想撤兵回晉陽自保。裴寂等人亦力主退兵。實際上李淵、裴寂等人是貪圖安逸,只想做割據一方的地方諸侯而已,與李世民、劉文靜等人提出的入關號令天下的鴻圖大志不可同日而語。但李淵對裴寂的建議竟非常贊同,嚴令李世民領軍撤退。李世民極力勸諫,曉以利害,但李淵不聽。李世民急得在帳外大哭,不肯退兵。說:「我們舉義以來,士氣高昂,進戰必克。現在一遇強敵就後退,恐為天下人恥笑。我恐怕這一退,士兵就會轟然而散,那時,強敵從後一追,我們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即使退回太原,想自保,可能嗎?」李淵的長子李建成也勸阻其父,指出撤退的危害,李淵才勉強收回成命。
8月,久雨初晴。唐軍重新部署,決定誘敵出城。便以小股部隊急行軍來到霍邑城邊,在城下挑戰。宋老生一看唐軍人少,就傾巢出動,殺出城外。李世民見敵人上當,便以高屋建瓴之勢率兵從山頭直沖而下,把宋老生的人馬沖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急忙回頭想逃回城去,李淵的兵士卻早已占了城池。宋老生走投無路,最後被唐軍斬殺。
此時在關東一帶,李密的瓦崗軍與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關中空虛,李淵父子在取得霍邑大捷後,關中實際上就是他們的囊中物了。留在長安的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也招募了一萬多人馬,號稱「娘子軍」,回應唐軍進關。
這年11月,李淵集中了20多萬大軍攻入長安。為了爭取民心,宣佈12條臨時約法,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廢除,以隋代王楊侑為掛名皇帝,尊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自號大丞相,封唐王,號令天下。大業十四年(618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宇文化及縊殺。5月,李淵逼迫楊侑禪位,自己稱帝建國,國號「 唐」,李淵就是唐高祖。從此,李淵獲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從太原起兵到霍邑之役,李淵始終是被動行事,淺謀失斷,若非李世民聰明果決,識量過人,李氏的王業就可能半途而廢,歷史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模樣。所以後世史家對李淵評價說:「不有聖子,王業殆矣!」
天縱英才
唐朝建立時,唐王朝還只是據有關中和山西一部分的小朝廷,當時全國各地先後興起的反隋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像他這樣稱皇圖帝的人遍佈天下。如西北的薛舉、薛仁杲父子,河西走廊的李軌、山西的劉武周、河北的劉黑闥、北部的梁師都、黃河流域的王世充、南朝梁代後裔蕭銑、嶺南的馮盎、幽州的羅藝等,參加的人達數百萬。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隊伍有四支:王世充據有東都洛陽,竇建德據有河北,李密據有河南,杜伏威據有江淮。整個中國處於群雄逐鹿、天下未定的狀態。所以唐高祖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平定各地的叛亂,統一全國。在高祖在位的9年裏,甚至到了太宗貞觀初年,唐朝的最大政治就是平叛。
但李淵素無大志,與在晉陽相比,得了長安,就認為已是奢望了,於是就安享起皇帝的尊榮來,而把統一的重擔委諸次子李世民等人。與昔日昵友裴寂弈棋笑謔,宴飲作樂,再續太原時的舊歡。漸漸地,在他的周圍就出現了奸佞集團,擾亂法度。
唐武德元年(618年)10月,李密的瓦崗軍被洛陽王世充打敗後向唐投降,李淵派使者安撫,而使者竟向李密及其部將大肆索賄,虐待降唐將士,結果李密降而復叛。李淵不以為事,不聽勸諫,照舊玩樂。胡人安叱奴舞跳得好,他一時高興,竟授與散騎侍郎之職。禮部尚書李綱勸諫說:今舉義之功臣尚無遍賞,高才碩學者猶遺留草澤,而先提拔舞奴,何為後世則?況且古代樂工從不與士人同列,只有一些亡國之君才授給樂工要職……李淵不待他說完,怒道:「我業已授之,不可追也。 」後世史家因此評價說:「開國之君,發號施令,都會被後世效法。濫施刑賞,就會成為亂因。如此大事,豈以‘業已授之’塞責?」
武德二年(619年),李淵已看出次子李世民才幹卓越,手下兵精將強,便心生疑忌,有意壓制李世民。如首義元勳劉文靜,是李世民的心腹首謀,又身居宰相之位。李淵借由劉文靜對裴度的幾句牢騷話為由,於當年10月,下詔將劉文靜兄弟雙雙殺害,家產籍沒。實際上劉文靜罪不當誅,李淵之所以決意要誅殺劉文靜,就含有壓制李世民的意圖。但李淵又不得不依靠李世民東征西討,因為李建成是皇太子,需要留在長安輔佐他處理政務,齊王李元吉則留守太原以防突厥。因此,統兵征伐之任,便自然落在不滿20歲的秦王李世民身上。
李淵最後放棄壓制李世民,放任他去擴充武力,則有不得已的意味。
李世民以其天縱之英才,統帥千軍萬馬馳騁疆場,創造了他軍事史上的輝煌業績,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他先掃平隴右,擒獲西秦皇帝薛仁杲,隨後兵刃東向。武德三年(620年),擊敗依附突厥的劉武周,穩定了關隴局勢。接著出潼關,次年,消滅王世充與竇建德兩大勢力,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把唐王朝的勢力范圍擴大到河北、中原一帶。後來,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再起,重占河北,李世民又出兵擊敗劉黑闥。就這樣經數年南征北戰,李世民基本上削平群雄,統一了全國。武德7年(624年),突厥頡利、突利兩可汗率突厥驍騎攻掠唐境,進抵朔州(今山西朔州)、原州(今寧夏固原一帶)、幽州(今陝西彬縣)等地,唐高祖非常害怕,準備遷都以避突厥,李世民力諫,並出兵抵禦突厥,突利可汗見唐勢盛,與唐結盟後退走。
從首倡義舉,霍邑之役,攻佔關中地區,到削平群雄,抵禦突厥,天下大定,李世民在馬背上度過了7年時間,唐朝的江山,基本都是李世民只手打造出來的。在唐代開國的歷史過程中,李世民光芒四射,功勳顯赫,威望日益上升。李淵以及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則黯然失色、相形見絀,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妒。
李建成面對戰功顯赫的弟弟,時刻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心理處於失衡狀態。而李世民也自恃其卓越的才幹和功勞,又握有重兵,手下文武才俊列置左右,因此也不免對太子之位時有覬覦之心。
這種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與擁有實際功勞之間的現實境況,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李建成不甘坐以待斃,為維護自己的繼承權,遂主動出擊,一、主動請纓到河北鎮壓劉黑闥的再次反叛,以期建立功勳,並趁勢在軍中培植自己的勢力,如與駐守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的地方實力派燕郡王李藝結盟;二、在朝中巴結、收買李淵寵臣裴寂,並與齊王李元吉結成政治聯盟;三、私蓄長林兵2000人,以隨時向李世民發難;四、厚賄高祖妃嬪,向高祖大進讒言,陷害李世民。
這樣,朝廷內部爭奪繼承權的鬥爭便愈演愈烈了。
兄弟爭寵
李建成、李元吉為了獲得李淵的信任,就走後宮路線,和嬪妃們拉關係,不時分送給她們重禮,在她們面前詆毀李世民。謊言重復三遍就是真理,這一招果然奏效,後宮嬪妃便開始頻頻向高祖吹起枕頭風來,高祖便對李世民越發忌憚。
武德四年,李世民攻下洛陽,李淵遂派嬪妃們前往挑揀宮人和府庫珍寶。嬪妃們便肆無忌憚地向李世民索取珍寶,或為自己的親戚請求官職。但由於李世民早已把寶物和官職獎賞給了功臣,自然回絕了這些嬪妃們的要求。她們便對李世民陡升怨恨情緒,因此,後宮勢力便完全倒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一邊。
李世民當陝東道行台時,李淵曾詔示,他有權處理轄區內事物。當時,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李世民便把洛水沿岸的幾十頃好地賞賜給他。此時,高祖妃子張婕妤之父也相中了這塊土地,便向高祖奏請。高祖不知就裏,就寫了一個手詔,要李神通把地讓給張父。李神通以秦王的「教令」在前,對高祖的手詔不予理會。張婕妤惱怒異常,便向高祖進讒言:「您的手詔不管用了……」如此這般,說得高祖肝火陡起。遂夜召李世民,指著他的鼻子罵道:「我的手詔不管事,你的教令州縣就能執行,到底你是皇帝還是我是皇帝?」
高祖另一寵妃尹德妃,其父尹阿鼠,仗是皇親,橫行不法。李世民的部屬杜如晦,一天在尹府門前經過,沒有下馬。尹阿鼠便覺得杜如晦藐視他,大怒,令家僕將其從馬上掀下,痛毆一頓,罵道,「你是什麼東西,經過我家門前竟敢不下馬!」後來,尹阿鼠又惡人先告狀,誣白為黑,向高祖訴說秦王左右的人是如何的兇暴,對皇親多有不敬。高祖聽後大怒,又把李世民召進宮中,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痛斥:「連嬪妃的父親都敢欺負,對一般百姓,就更不知有多厲害了!」李世民幾次想申訴事實,都被武斷打斷。
此後,後宮的嬪妃們又乘機對高祖說:「你萬歲以後,如秦王得志,我們怕連死都沒地方了。」邊哭邊說,挑撥離間,聲情並茂,很是動容,「而太子則為人寬厚、慈孝,一定能善養我們啊!」
李淵聽後無限傷感。自此後,對李世民越來越疏遠和淡漠,對李建成、李元吉則寵愛有加。
宮闈驚變
李世民自是不甘示弱。他寬待將士,富有胸襟,善於化敵為友,置腹心於天下,因此,手下猛將如雲,且大多來自敵方陣營。如李密的部將李勣、秦叔寶、程咬金,劉武周的部將尉遲敬德,王世充的部將張公瑾等,他們歸降李世民以後,李世民對他們信任有加,所以也都甘為秦王心腹。
李世民的得力幕僚房玄齡,早在武德之初,就積極為李世民搜羅各種人才,羅致到秦王幕府,杜如晦就是其中之一。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便開始在秦王府設立文學院,名義上是學習古代經典的儒學機構,實際上是他的智囊團,高級幹部學校。他就以此為核心,招攬四方之士,其中有「十八學士」,輪流在秦王府中值宿。從而形成了以房玄齡、杜如晦等為首的文士隊伍和以尉遲敬德、秦叔寶等為首的武將集團,這樣構成的文武政治集團十分精幹,施雲播雨,奇謀迭出。對高祖不合理的詔敕,李世民有時也置之不理,李淵為此大發牢騷,又無可奈何,說:「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人所教,非復我昔日子也。」
雖然李世民威望超過李建成,完全可以和李建成分庭抗禮,但由於李淵堅持嫡長子繼承制,偏向太子,因此對李世民多方打壓。加之李淵昏庸不明,皂白不分,偏聽偏信。這樣,李建成逐漸開始佔據優勢,對秦王的排擠日甚,致使諸子之間的關係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為保萬全,武德九年(626年)5月,李世民收買了李建成的一些下層僚屬,隨時掌握其動態。同時,他開始注意經營洛陽,作為萬一有變的退路。遂派手下幹將溫大雅、張亮鎮守。李建成也沒有睡大覺,也積極策反李世民的心腹尉遲敬德、程咬金等反水,沒有得逞。
李淵為了緩和兄弟矛盾,想支走李世民,就對他說:「首建大謀,削平海內,你都功勞居首。現在你們兄弟不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爭,你不如去洛陽建行台,自陝以東都歸你節制,也可以建天子旌旗。」李世民聽了,也想離開京都這是非之地,保守洛陽,便答應了。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後,暗忖:「秦王若至洛陽,有土地甲兵,不可復製;不如留他在長安,他沒有了甲兵,不過一匹夫,取他易如反掌。」於是把利害關係密奏李淵,李淵看了密奏,就自毀前諾。
李建成兄弟日夜到李淵處聒噪,挑動李淵的怨氣,要他對秦王採取斷然措施。但李淵猶豫不決。見父親猶豫,李建成決定先下手為強。武德九年6月初,李世民被夜召到東宮飲酒,李建成在酒中下了毒。李世民飲後回府,突感胸口絞痛,吐血數升。虧得搶救及時,才倖免於難。
正在這時,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臥底、率更丞王晊密告,太子準備以李元吉統兵去討突厥為名,等秦王去為齊王餞行時行刺,並把尉遲敬德等秦王屬將統統活埋!
風暴已經形成,長孫無忌等人聽說後,說:「今嫌隙已成,不如先下手為強,否則就晚了。」其他謀士武將也極力勸說李世民先動手。在這種形格勢禁的局勢之下,李世民決心先發制人,發動兵變。但當時唐高祖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早已把以「房謀杜斷」著稱的房玄齡和杜如晦調離了秦王府。李世民遂派人緊急召見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回答說:「皇上不許我們再追隨秦王了,如果私自去見秦王,肯定會被處死。」
李世民惱怒之極,懷疑房玄齡等人可能已背叛了自己,就解下佩刀交給尉遲敬德說:「公往觀之,若無來心,可斷其首來。」
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一起去見房玄齡和杜如晦,說:秦王決心已下,請你們去籌畫有關事宜。房玄齡、杜如晦拊掌說:「我們等待這一天,真是太久了!」於是,兩人化妝成道士,悄悄地去了秦王府。
秦王集團定下行動計畫之後,為了爭取主動,6月3日,李世民向高祖李淵報告了太子與元吉的陰謀,以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的醜聞。李淵一聽,驚愕不已,就讓李世民第二天早點進宮,他要親自過問此事。
4 日淩晨,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伏兵於玄武門內,並調撥尉遲敬德接應,張公瑾等則伏於玄武門側。早晨,太子與齊王率衛隊上朝,自恃玄武門守將乃自己部下,遂將衛隊留在門外,便騎馬大搖大擺地進入玄武門,哪知玄武門守將早已被李世民買通。走到臨湖殿時,兩人始發覺氣氛有些異樣,立即撥馬回奔。李世民見狀,大喊著沖出。元吉連忙張弓射殺李世民,但慌亂中連射不中,而李世民一箭就把李建成射死。這時,尉遲敬德也率70騎精兵趕到,把李元吉刺落馬下。李世民的馬匹受驚狂奔,人也被低矮的樹枝掛倒。李元吉跑過來,奪下弓箭欲用弓弦勒死他。尉遲敬德過來相救,李元吉只得起身奔向武德殿,向李淵求救,尉遲敬德怒發一箭,將其射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後,為斬草除根,李世民隨後將李建成的5個兒子和李元吉的5個兒子也一併處死。李淵沒想到,事情最終會演變成骨肉相殘的一步,受驚暈倒。
之後,李淵不得不以李世民為太子,並把軍國大事悉委他處理。兩個月後,全國局勢大定,李淵被迫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史稱唐太宗。以第二年(627年)為貞觀元年。從此,唐王朝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開疆拓土
玄武門之變不久,東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再次入侵,前鋒直達長安郊外的渭水便橋。太宗調動大軍作左右夾擊之狀,又親率六騎到渭水河邊,與頡利可汗隔河相會,數說他背棄盟約。頡利見唐軍威盛,與太宗簽下「便橋會盟」的和約後,旋即罷兵北歸。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貞觀四年(630年)3月,太宗在做好戰爭準備後,遂派李靖、李勣率大軍出擊定襄,深入突厥,活捉頡利可汗。突厥部落遂四分五裂,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或投降唐朝,東突厥滅亡。拓邊戰爭取得了輝煌勝利,唐朝的版圖由此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但降唐的10多萬突厥部眾,究竟怎樣安置,在朝廷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大多數朝臣認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向為中原禍患,宜將他們的部落結構打亂,分遷於黃河以南的各個州縣,使其放棄遊牧而從事耕織,變成易於制服的內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而另一派則認為:少數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該將他們全部驅趕到草原之北,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兩派意見相左,爭得不可開交。此時中書令溫彥博卻力排眾議,他對太宗建議,還是將突厥降眾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為我所用。唐太宗很贊成溫彥博的建議,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只有我對他們愛之如一,所以他們才視我為父母啊!」於是,便在河套地區設立定襄和雲中兩郡,統領突厥降眾。對於願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任為朝廷官員。此後,相繼遷入長安定居者有萬家之多,歸附者有120萬人。唐太宗的偉大胸襟和英明政策,贏得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並尊唐太宗為「天可汗」,敬若神明。
平定突厥之後,唐太宗再次遠征。貞觀八年(634年),吐穀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唐軍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襲破吐穀渾伏允可汗的牙帳,伏允丟下老婆孩子逃入沙漠,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吐穀渾從此被納入唐朝的版圖。貞觀十三年(639年),西域高昌國因不遣使朝貢,大失臣禮,太宗命侯君集、薛萬仞等率兵伐高昌。高昌王麴文泰沒想到唐兵來得如此之快,竟被活活嚇死。其子智盛繼位,立即舉國降唐。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後焉耆、龜茲、西突厥也被征服,西域各國聞唐威名,也紛紛遣使到長安朝貢。唐朝疆域空前遼闊,遂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這是唐朝繼漢朝之後,再次對西域實行有效統治。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吐蕃犯邊,唐太宗再派大將侯君集痛擊吐蕃,大敗吐蕃軍,斬首千餘。贊普松贊幹布遂派使者向唐太宗謝罪求和,他看到中國的強盛和富庶,又多次請求和親,唐太宗遂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幹布聞訊大喜,親自從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他看到中原的華麗服裝和壯觀的儀仗,十分羡慕。唐與漢的和親不同,漢代與匈奴的和親,有著太多的無奈與屈辱,而唐與吐蕃的和親,則是一種強勢之下的懷柔。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係。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用兵的勝利,由此也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業。貞觀之治的一大內容,就包括這種氣吞萬裏如虎的大唐雄風和尚武精神。
貞觀之治
李世民認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統治者的好大喜功,不懂得體恤民情,因此,常把隋朝當作一面鏡子。他對大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國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亡了。」
對時局有了清醒的認識後,李世民便開始實施自己的治國理念了。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開創了唐朝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以民為本、以農為本的施政綱領,推動了唐初農業的大幅度發展,從而為其他經濟行業帶來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過去集市交易的傳統是日中為市,貞觀年間,由於交易的頻繁,這傳統被打破了,城市裏出現了夜市,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經商的人遍佈海內,民間有不少家財萬貫的大商人,中等商人和小商販更是燦若繁星。尤其唐時的胡商,在歷史上留下了盛名。我們現在猶可以從唐傳奇、繪畫、詩歌中,一窺而見貞觀時期商業的發達和民間的富裕程度。
史書記載,貞觀初年,全國人口不到300萬戶,一匹絹能換一斗米。但到了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僅值四、五分錢,僅四年時間,社會財富驟增,秩序安定,人出行幾千里都不需帶乾糧,酒館旅店即開在邊遠地區,也不愁客源。這種繁榮穩定局面的出現,是與太宗李世民的統治有方分不開的。
貞觀時期人才濟濟,一大批文武精英人物聚集在李世民周圍。
唐太宗最大的特點是善於籠絡人才和使用人才。貞觀時期,科舉選士被稱作「盛開選舉」。科舉制度開創于隋朝,唐太宗繼承並發展、健全了這—制度,使它成為貞觀時期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據五代王定保所著《唐摭言》記載:有一次,唐太宗去視察禦史府(考試進士的地方),看到許多新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地說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由於這個時代的科考是以延攬天下英才為第一要務,而一次考試往往無法完全考察出每個人的真實能力,故允許考生進行考前自薦,允許有名望的人向考官推薦。這樣就使大批有真才實學者有機會進入官場,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一制度健全後,不僅使民間有才之士無需憑藉門第就可以進入官場,而且還可以有機會擔任尚書、宰相之類的要職。科舉制度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局面,網羅了大批有才之士進入官僚機構,加強了帝王政權,使他們為貞觀之治做出了貢獻。
一次,他命令宰相封德彝薦舉人才,卻久無消息,太宗不滿。封德彝委曲萬狀地說:「天下人才盡入陛下轂中,實是野無遺賢。」李世民當即糾正他:「君子用人如器,各隨所長。自古人君致治,難道能異代借才麼?患在自己不能訪求,奈何輕量當世?」
唐太宗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是開創「貞觀之治」的根本原因。
從諫如流
除求賢若渴、善用人才外,他的從諫如流在歷史上也是有口皆碑。李世民常說:「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他和魏徵的君臣關係,就是一段佳話,足為後世帝王垂范。
魏徵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舊臣,兩兄弟曾經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對手。魏徵曾不止一次地勸說李建成先發制人殺掉李世民,按說李世民應該對他恨入骨髓才對。李世民獲勝後,人們都認定李世民會殺掉魏徵以洩憤,其結果是李世民不但任命魏徵為宰相,還和他結成兒女親家。魏徵當然要知恩圖報了,為了唐帝國的強盛,殫盡竭力,鞠躬盡瘁!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下詔徵兵。依照當時的唐律規定,年滿21歲者才能入選,但封德彝建議,凡18歲以上高大健壯者也可以入選。但魏徵卻連續四次駁回詔令,不予簽發。李世民怒責魏徵。魏徵反駁道:「陛下不是說要以誠信治天下嗎?唐律乃國家大法,不因喜好而朝令夕改,從而失信於民,以後怎麼能夠以誠信治天下呢?」
李世民轉怒為喜,並不認為魏徵駁了自己的面子,知錯就改,當即廢除了這道上諭。
623 年,魏徵在大殿上當著文武大臣的面指責李世民的一條條過失,一點也不給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終於達到了極限。他當即大怒回宮,對前來迎接他的長孫皇后發狠:「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莊稼漢!」長孫皇后問莊稼漢是誰,李世民說是魏徵,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長孫皇后聽了此話後,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鄭重參拜:「祝賀陛下得一直臣,因為只有英明的君王,才有正直的大臣。」面對這樣賢明的妻子,李世民的火氣即刻煙消雲散。
唐太宗的大臣馬周,在為官的十幾年裏,所上奏摺大多都是挑揀太宗為政的過失。諄諄告誡太宗:「臣聞天下者以人為本」,被唐太宗視為治理天下的法寶。後來馬周生病,唐太宗親自為其調理湯藥。
大臣王侍中(侍中是門下省首長,級別和宰相相近)晉見李世民,看見已國破家亡的廬江王漂亮的妃子站在皇帝身邊,就故意問這女子是誰?李世民說:「這是廬江王的妃子,廬江王聞她頗有姿色,就殺死了她的丈夫,把她強行占為己有,如此暴虐不仁,怎能不亡!」王侍中問:「陛下以為廬江王是對是錯?」李世民說:「殺人取妻,還有什麼是非可言!」王侍中反唇相譏:「陛下既然知道廬江王做錯了,為何又把他的姬妾據為己有,這不是重蹈廬江王的覆轍嗎?」這不留情面的話竟使李世民大為感動:「不是你直言提醒,我險些為惡而不自知了。」當即把該女子遞送出宮,並對王侍中給予嘉獎。這一切都源自于李世民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
唐承隋制,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即中書省發佈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于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佈詔書。而唐太宗特別規定:在詔書發佈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便不能頒佈執行。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能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就是唐太宗的難能可貴之處,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 「副署」後才能生效,看似自己給自己設置了一道門檻,但卻有效地防止了決策的盲目性,減少由於失誤而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中國歷史上那麼多帝王,也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的智慧和胸襟啊!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瞭唐太宗的自信,因此,「貞觀之治」的出現,自有其必然性。
貞觀遺風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5月26日,唐太宗在長安病逝。
太宗死後,其子李治繼位。由於李治性格懦弱,又是多病之身,權利便逐漸轉移到皇后武則天手裏。
武則天(624年~705年),籍貫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生於利州(今四川廣元市)。武則天14歲時,因其美貌,被唐太宗選為才女,賜號媚娘,因此得以與太子李治暗通款曲。太宗死後,依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但當時在宮中,高宗李治的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厲害,王皇后為了對付蕭淑妃,便決計利用高宗對武媚娘的舊感情,勸高宗把武媚娘接回宮中,封為昭儀,以轉移高宗對蕭氏的厚寵。
武氏再次入宮,王皇后功不可沒,因此武媚娘剛開始對王皇后卑躬屈節,極力奉承,聯合打擊蕭淑妃。武媚娘是一個很有心機和野心的人,她並不滿足於僅作一個昭儀,她的目的是作一個母儀天下的皇后。因此,當蕭氏失寵後,她下一個打擊物件就是王皇后了。654 年,武昭儀產下一女兒,深得高宗喜愛。一次,王皇后去到武昭儀宮中看望小公主,武昭儀在王皇后離去後,竟狠心地親手將小公主掐死,然後嫁禍于王皇后。 655 年10月,高宗斷然頒詔廢後,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后。冊立皇后後,武則天將王皇后、蕭淑妃手腳砍斷,又將激烈反對自己為後的高宗親舅舅長孫無忌逼令自殺。
高宗與武則天先後共生有三子一女:李賢(章懷太子)、李顯(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
武氏「通文史,多權謀」,從立為皇后之日起,便開始積極參預朝政,由於則天武后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與高宗並稱「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后掌握之中。683 年,高宗李治去世後,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於690年登基稱帝,自稱聖神皇帝,廢唐國號,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武則天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在她協助高宗參與處理朝政到「南面稱孤」的過程中,面對元老重臣、勳戚世族的激烈反對,她實施鐵腕手段,無情打擊政敵,重用酷吏,實行嚴刑峻法,處死了中書侍郎上官儀,貶斥宰相韓瑗、尚書右僕射諸遂良等,使其死於非命。大量提拔寒門出身的士族,如許敬宗和李義府等,徹底打破了世家大族控制政局的局面。
武則天前後執政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她首開殿試,破格選用人才;不計門第,一律量才使用。她獎勵農桑,發展經濟;她提升官員的標準就是能夠致「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則予以升遷;否則,不以農為本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裏,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人口增加很快。據當時統計,高宗時全國戶數為 380萬戶,到武則天執政的最後一年,全國戶數已達615萬戶,幾乎翻了一番。
在對外政策方面,武則天延續了貞觀時期金戈鐵馬的尚武精神。面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武則天給予鐵腕還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設置北庭都護府等,不但鞏固了西北的邊防,也打通了一度中斷的「絲綢之路」,使唐朝和中亞的貿易再度活躍起來。
雖然在她統治時期,任用酷吏,冤獄叢生,天下森森,但她打擊的是自己的政治對手,因此整個社會相對穩定。她能知人善任,有容人納諫之量。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 」的能臣幹將為其效命,充分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因此才保持了貞觀以來的輝煌,並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武則天統治中國50年,是承上啟下的50年,他連接「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黃金時代,把大唐帝國的綜合國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史稱「貞觀遺風」。
705 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乘機發動政變,擁立中宗復辟。同年冬,武則天去世,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武則天至此走完了自己一生似傳奇而非傳奇的輝煌之路,她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政治星空上的一顆最耀眼的星座。
開元盛世
開元(713年~742年)是唐玄宗治國初期的年號,初期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無論是內政、外交、軍事,還是文化、藝術,都達到了空前的盛世景況,閃耀著黃金般的光輝,被後世史家譽為「開元盛世」。
武則天續貞觀遺風,但在她死後,唐王朝卻陷入了8年的混亂歲月,政變迭起,政局動盪。先是武三思與韋皇后、安樂公主勾結,害死了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有功的大臣;而後太子李重俊率禦林軍殺死武三思、武崇訓;接著韋後又殺死對自己的野心形成威脅的李重俊;此後,一心想做女皇的韋後又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立中宗少子李重茂為帝,自己臨朝攝政,效武則天垂簾聽政,準備以後取而代之。但又無武后的才具,朝廷被她們母女兩人搞得烏煙瘴氣。
景龍四年(710年)6月庚子日,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和其姑母太平公主經過精心謀劃,搶先一步發動宮廷政變,李隆基帶領羽林軍萬騎夜入玄武門,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和武延秀等,韋武集團被徹底剷除。史載,政變次日,太平公主上殿,不由分說就將李重茂從龍椅上拉下來,當場宣佈廢黜,迎立睿宗李旦復位。太平公主雖女流,其強勢作派如此,可知有乃母之風。朝廷實權盡由太平公主掌握,號稱議政公主。712年,懦弱的睿宗將江山讓給李隆基。李隆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在唐朝歷史上和太宗皇帝一樣享有盛譽。由於他的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人們便約定俗成的稱其為「唐明皇」。
玄宗即位之初,面對太平公主覬覦皇位的野心和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的威勢,「宰相七人,四出其門。文武之臣,大半附之」,玄宗暫時隱忍不發。但他要加強皇權,勢必與太平公主的勢力發生衝突。開元元年7月,雙方的矛盾終於激化。時玄宗27歲,血氣方剛。聞知「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亂」,玄宗遂以雷霆手段,先發制人。斬殺公主黨徒常元楷、李慈、蕭至忠等人,一舉粉碎了太平公主的所有勢力,太平公主被迫自縊於家中。
清除太平公主集團後,玄宗開始整頓朝綱。他為了恢復人們對皇權的敬畏,「講武於驪山之下,徵兵二十萬,旌旗連亙五十餘裏」,並流放則天時勳臣郭元振,斬殺唐紹。又采張九齡之議,制定官吏的遷調製度。把京官和地方都督刺史來了一次內外大調動。這樣,既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瞭解和信任,也消除了宗室藩王對朝廷的威脅,皇權得到了迅速穩固。接著,玄宗又將全國分為十五道,各道置採訪使,以監督地方的行政長官,顯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明君派頭。
玄宗在開元時期,不僅勤政節儉,膽略卓著,而且精通治國方略,又能虛懷納諫,廣開言路,知人善用,任人唯賢。
開元一朝,他先後起用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宇文融、張嘉貞、蘇頲、裴光庭、李元紘、杜邏、韓休、蕭嵩、裴耀卿和張九齡等,雖執政風格各異,但他們無不具有治國安邦之才,經世絕倫之略,忠君愛國之心,均為一時名相。由於這些人的剛毅正直,使奸佞絕跡,朝政因此充滿了朝氣和活力。史稱:「開元之盛,所置輔佐,皆得賢才……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歟」。
玄宗在他們的輔助之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提倡節儉,禁止奢侈。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及製造錦繡,一改武則天以來後宮的奢靡之風。他淘汰僧尼,禁止新建佛寺及鑄佛寫經;限制和削減原來所賜給的王侯、公主的封邑、湯沐地及所得封戶,並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國的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80多萬戶;他獎勵農桑,鼓勵開闢土地,以致許多「高山絕壑,耒耜亦滿」。由於開源節流,國家財政日益豐裕,全國糧倉充實,致使物價十分低廉。
據杜佑《通典》記載:當時「米鬥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東青州)、齊(治所在今山東歷城)穀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疋二百一十二文。」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之豐富,物價之低廉,商業之繁茂。東至洛陽、開封,西至關中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肆豐溢」,每個驛站都出驢馬供客人賃騎。南詣江陵、襄陽,北至太原、北京,西至四川、甘肅,都有驛站和店鋪。「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當時大唐的百姓,不僅在家安居樂業,出外旅行也很舒適,道路暢通,行旅安全。在唐人的文獻中也記錄有這樣一個資料,也很能說明社會的安定和太平,即:官民犯罪的很少。開元十八年(730年),全國犯罪的僅24人。
這一時期的大唐帝國,真可謂是國勢強盛,百姓富庶的黃金時代。這從杜甫的《憶昔》詩中也可以看出開元盛世之中,小邑萬家、倉廩豐實、男耕女織的太平景象: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正是由於開元初期君臣一體,上下同心,一系列措施得力,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全國經濟也迅速繁榮起來。唐帝國各方面都蒸蒸日上,國力空前強盛。玄宗也因此成為著名的盛世之君。
而社會經濟的繁榮也必然促進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開元盛世」期間,唐代人口增長到5290餘萬人。人口眾多,體現了盛唐強大的生產力。
同時,社會經濟的繁榮也必然推動文化的發展。玄宗對儒生十分優厚,下令群臣訪求歷朝遺書,共覓得圖書近5萬卷,使唐朝的文化事業邁向頂峰。當時民間愛書成風,《新唐書》載,「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玄宗提倡文教,廣設公私學堂,於開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縣,每鄉都要設置學校一所,以教授學生。于時垂髫之童,皆知禮讓。「戴白之老,不識兵戈。虜不敢乘月犯邊,士不敢彎弓報怨。」
而經濟的繁榮,科教的興隆,也必然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唐詩最為後世稱道。而唐詩在開元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氣象萬千之勢,蔚為一壯觀。我們熟知的大詩人諸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等等,都出現在這一時期。燦若繁星,他們在盛唐的天空閃耀著奪目的光輝,照耀著壯美的大唐江山。
而盛世的標誌不但表現在文治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現在武功方面。自唐高宗以後,吐蕃強大,成為唐朝西方的嚴重威脅。武后時期,突厥復興於漠北,契丹崛起於東北,造成唐朝北方形勢的緊張。許多在貞觀﹑永徽年間歸屬唐朝的地區重又脫離控制。
玄宗採納張說之提議,實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漸廢弛的府兵制。在722年,他親自挑選府兵及壯丁共12萬人作為京師的宿衛。在東北到西北和南方的平盧﹑范陽﹑ 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伊西北庭﹑劍南和嶺南五府的邊疆地帶,設置9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經略使,以統一指揮戰守軍事,作為統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
開元五年(717年),唐朝從契丹收復了遼西21州,重置營州都督府,在漠北重創突厥,新羅、回紇等重新歸順唐朝。在西北,打敗了強悍的吐蕃,打通了絲綢之路;擋住了大食的入侵,收復了西域的碎葉城。這一連串對外戰爭的輝煌勝利,使唐朝的聲威遠播世界各地。《唐六典》列舉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高達70餘國,日本、朝鮮、暹羅、爪哇等東南亞諸國,都遣使來朝,甚至遠在地中海沿岸國家也與唐帝國建立了聯繫。一時間,海內繁榮,商賈雲集,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絡繹於途。
唐朝對西域主權的恢復,使得通往西亞的道路由此重新被打開,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聯繫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中國的絲綢沿著絲綢之路到了西方,馬上就成為羅馬貴族們手裏比黃金還要珍貴的奢侈品。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達到了空前的規模。波斯、大食商人紛至遝來。阿拉伯人、波斯人、日本人、安南人往來穿梭於繁華的大都市,給巍巍大唐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也足以見證盛世唐朝的輝煌和繁盛。
唐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其經濟輝煌的成績,超出了任何時代。唐朝商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許多新興的商業城市的興起。當時世界上有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當時西域少數民族普遍能以到長安定居為樂,在長安定居的西域胡商胡姬胡僧,高達20萬之眾。他們帶來了歌舞、百戲、幻術(雜技)等民間藝術,他們在長安開設飯鋪酒肆、歌樓舞榭,為唐朝壯美的文化殿堂平添了一道新的景觀,使大唐王朝文化藝術的洪流更加汪洋恣肆。
唐朝經過了百年的發展與積累,至此已臻于鼎盛,進入了黃金時代。它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唐帝國的富庶和國際威望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域空前遼闊,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地理保障。而隨著唐代航海技術的提高和對於海洋潮汐理論的研究和認識達到的新的高度,另一條亙古未有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開通了並興旺繁榮起來,深受海外諸國青睞的品種繁多的中國商品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陸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其對中國與世界的影響,至今還能尋到它的影子。
大唐盛世王朝,是一個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她充滿了自信、開放、恢宏、博大的胸襟與氣度,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強自信的國家,至今猶激蕩著很多讀史者亢奮的心!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