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崛起》:史冊裏流淌著千年的輝煌
中國是不是大國?在多少人鐵定的觀念裏,「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是寫在小學課本裏的內容,中國是大國根本毋庸置疑。但看了電視片《大國崛起》,它給出的答案卻恰恰相反。這就是,判定一個國家是否是大國,不僅僅看面積、人口,更要看經濟、文化以及這種思想文化浸潤下的國民的心態,有沒有凝聚力和自信心。因此,葡萄牙、西班牙這些歐洲小國,甚至彈丸之地的荷蘭,都能入流,而地域廣大的加拿大、巴西,人口大國印度等,「大國」行列難有其一席之地。
看來,僅憑地大人多不能夠算作大國,還要「強」,還要「盛」。
中國近代史屈辱的一幕幕,早已為此做了形象而具體的詮釋。
由現代教育出版社即將出版的《帝國崛起——中國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書,更是賦予了「大國」概念以更深刻的內涵。
「《帝國崛起》一書,解析了我國古代20個王朝崛起的秘密,……對中華民族的千年歷史進行反思,目的在於培養中國人持久的愛國心和強國意識。因為只有愛國之心才有歷史的歸屬感,文化的歸屬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著名明清史專家彭勇教授如是評價。
該書作者「楊府先生是一位學者型的作家,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特別是宮廷史情有獨鐘。楊先生既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又有豐厚的歷史積累。又很講究文章的佈局謀篇,對史料的選擇和翦裁也取捨得當,或文或史,不拘形式。」(彭勇教授的序)。
《帝國崛起》一書,通過一個個王朝的崛起,抒寫了作者的歷史情懷,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有如下幾條:
其一,對英雄人物在歷史上所起作用的肯定。
凡歷史上強大的朝代,都離不開有為之君的勵精圖治。他們改革弊政,修明政治,發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起於社會底層的皇帝,他親眼目睹了起義軍推翻秦朝的強大力量,所以為政溫和,與民休息,使法家的嚴酷得到緩和。
至文帝、景帝即位,繼續實施輕徭薄賦政策,在40年左右的時間裏,西漢政治穩定,經濟上始終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到了景帝后期,漢王朝國庫裏的錢多得堆積如山,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歷史上把如此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譽為「文景之治」。
漢光武帝劉秀更是才兼文武。在位期間,大興民生工程。薄賦斂,省刑法,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提倡節儉,官場風氣為之一變。由此奠定了東漢前期80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歷史上稱之為「光武中興」。
蓋世大帝李世民更注重體恤民情。他當政時期,唐帝國已成了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大國,但他深具危機意識,不時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轍,從而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時代變遷往往造就了遍地梟雄。而在多少英雄崛起的身影背後,就是歷史上的一個個盛世中國。
能夠實現強國夢的的傑出歷史人物,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總是能在挑戰極限的過程中,所向披靡,在前朝的廢墟上,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帝國。
其二,對大一統思想的弘揚。
「大一統」思想是儒家倫理的核心之一。先秦時期的三個大儒孔子、孟子、荀子,都是極力宣導「大一統」思想的先驅。尤其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從此成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唯一的統治思想,成為社會倫理的唯一標準。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格言,就變成國難當頭時的怒吼與最慷慨悲歌的誓詞了。
事實表明: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即使是在割據分裂的狀態下,如南北朝、宋遼金等,民心也是渴望統一的,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理念從來不曾泯滅過。國家只有統一,才是惟一強盛的基石。這對今天海峽兩岸的政治狀況,有著深刻的啟迪和現實意義。
有學者稱:中國兩千多年大一統思想的最大遺產,就是崇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從而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和靈魂。
其三,《帝國崛起》折射出的濃厚的盛世情結。
大一統之後,往往伴隨著盛世的出現。中國封建時代幾個著名的盛世,如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無一不是在版圖統一的前提下出現的。
由此可見,國家的統一是實現民族富強、經濟繁榮的保障。
而創出盛世的帝王,其共同點就是勤政愛民和知人善用。如漢文帝在位23年,史稱其「宮室苑囿,車騎服禦,無所增益」。他曾想建造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作罷。
遙遠的文明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時代呼喚一個好的歷史讀本,來迎合民眾心儀已久的「大國」夢。從這個意義上說,《帝國崛起》做到了。
在賦予大國概念嶄新的意義時,作者的筆觸相當細膩,不僅縷析了大朝霸業成因,也揭示了如西晉司馬炎、後唐莊宗李存勖等短期統一者何以短命的宿命與憂傷。
《帝國崛起——中國20王朝崛起真相解密》一書,雖是一本史學著作,同時也是目前流行的歷史大散文的寫作范疇。讀之味無窮,思不斷,相信熱愛文史的讀者一定會從中受到不少啟迪和收穫。
韋玉蓮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