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

自序: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

縱觀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是十分重視武備的。國家的戰備工作做得好,對於保證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盛以及應對內憂外患都是十分必要的。而宋朝在中國歷史上卻是一個分水嶺。

讀史可知,中華民族原本也是一個尚武的民族,漢唐的血液沸騰著激昂的睥睨一切的因素,至宋才戛然消失。而唯有擁有漢唐魂魄的中國,才是真正的中國。

秦王贏政就不用多敍述了,他似乎就是為戰爭而生的,揮手所向,天下靡定。在極短的時間內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諸侯混戰的局面,在廣袤的疆域裏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從此揭開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垂天帷幕。

項羽平定河北,破釜沉舟,消滅號稱「虎狼之師」的秦軍主力,諸侯不敢仰而視之,皆膝行來見,何其雄也!

劉邦以一丘草民之身,提三尺劍,縱橫中原,屢敗屢戰,終開漢朝400年基業。

文帝富有遠略,雖對周邊的少數民族以懷柔為主,不輕啟戰釁。但他針對匈奴的戰爭步伐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為了對付匈奴騎兵,文帝不但鼓勵民間養馬,國家也在西北邊境設立了36個牧馬場,為的就是實現有朝一日不戰則已、一戰必亡匈奴的宏圖大志。

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使「文景之治」的繁榮局面不致中斷。為後來武帝大規模北擊匈奴做了充分的物質準備。

武帝是歷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偉大帝王,他繼位後,改變文化政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所謂的「表儒裏法」。又一改對匈奴妥協的政策,主動進攻。武帝是一個勇猛剛毅、具有持久開拓雄心和征服野心的人,絕不能容忍匈奴再踏入漢關半步,他要一削父祖幾代人所受的鳥氣。他毅然拋棄了行之近70年的和親祖制,開動了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全力出擊匈奴!這一聲巨吼,響徹了44年之久,匈奴從此全面衰落。

漢武帝王道霸道,交錯為用。在對匈奴用兵的同時,還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把新疆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接著又平定了夜郎、南越,征服了閩越和東甌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分別置於漢帝國的直接管轄之下。漢武帝還派兵從海陸兩道攻入朝鮮,設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如此蓋世武功,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因此被後人贊為「冠于百王」。武帝是第一個奠定中國遼闊疆域的皇帝,現代中國版圖的基本框架在武帝手中基本已勾勒成形。他第一次實現了漢民族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崛起。

武帝用事四夷,以武力拓邊,致使民間尚武之風大盛,整個社會充滿著一種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

西元前28年,北匈奴殺中國使節反叛,在危機情況下,副校尉陳湯不待皇帝指令,發兵征討,認為「胡兵五個才能當漢兵一個。」以少勝多,大敗匈奴軍隊,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的漢人是多麼威猛!勝利之後,陳湯又給漢元帝發去了那封流傳千古、揚眉吐氣的疏奏,其中「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雄辭壯語,成為激勵漢民族血性的沸點。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貞觀四年(630年)3月,太宗在做好戰爭準備後,派李靖、李勣率大軍出擊定襄,深入突厥,活捉頡利可汗,突厥部落遂四分五裂。拓邊戰爭取得了輝煌勝利,唐朝的版圖由此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平定突厥之後,唐太宗再次遠征,將吐穀渾納入唐朝版圖。而西域的高昌、焉耆、龜茲、西突厥也相繼降服,遂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這是唐朝繼漢朝之後,再次對西域實行有效統治。後又大敗吐蕃軍。贊普松贊幹布遂向唐太宗謝罪求和,請求和親,唐太宗遂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唐與漢初的和親不同,漢初與匈奴的和親,有著太多的無奈與屈辱,而唐與吐蕃的和親,則是一種強勢之下的懷柔。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係。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一個高度自信的時代,貞觀之治的一大內容,就包括這種相容並蓄的大唐雄風和氣吞萬裏如虎的尚武精神。

武則天延續了貞觀時期金戈鐵馬的尚武精神。面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武則天給予鐵腕還擊。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設置北庭都護府等,不但鞏固了西北的邊防,也打通了一度中斷的「絲綢之路」,使唐朝和中亞的貿易再度活躍起來。

漢唐是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為強盛、輝煌的王朝,漢與唐相比,漢質勝於文,唐文勝於質。漢雄渾凝重,唐璀璨瑰麗。漢有壯男之質樸剛健,唐有貴婦之雍容華麗。漢氣勢恢弘;唐氣象雄闊。大漢雄風、盛唐氣象遂成為中華民族最引以為驕傲的民族性格和魂魄。

魯迅在《墳》一文中,曾對漢唐精神讚揚有加,他說:「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至今讀來,漢唐雄風,猶撲面而來。

岳飛為規復失地,高歌:「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其氣吞山河之勢,尤其令人振奮!這些無不顯示出中華民族固有的尚武精神。

此後猶有明成祖六掃虜庭的雄風、鄭和下南洋的開拓以及平定安南之亂的果斷等,康熙為一代雄主,在他執政期間,平定了三藩之亂;統一了臺灣;並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遏制了沙俄東擴的野心;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貴族的叛亂,強有力地鞏固了全國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也使當時的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清朝版圖最大時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

對尚武精神的鼓勵和對武備的重視和整飭,不但能有效地維護國家的統一、邊疆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也會使得國家興盛的局面得以長久保持。因此,在歷史的循環往復中,中華民族雖然歷經劫難,但復興漢唐魂魄總是那麼令人津津樂道。尤其是近代百年中華民族受辱挨打的歷史證明,喪失了民族的尚武精神,連自立都談不上,何來復興和輝煌?

那麼,中華民族自漢唐以來固有的尚武精神,何以在宋代消失了?

探索這段歷史很有必要。

凡歷史上的開國之君,在建國之初,無不具有奔揚的氣勢和馳騖的精神。唯獨趙匡胤因為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得的政權,怕有人見樣學樣,就一味推行「重文輕武」政策,解除將帥兵權。趙匡胤曾問陳摶老祖,何處可守?一個「守」字,就把激昂的漢唐精神推得遠遠的了,也奠定了國家政策的基本調子,就是抱殘守缺、苟且偷安。而為了消弭文人們的獨立精神,宋代特別重視科舉,但又不像唐太宗那樣自信,看到許多新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而是 「以科舉銷天下英雄氣」,宋代的科舉成了統治者培養順民所實施的一種政治權術了。宋代的文人,也幾乎都把「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了。在宋代,科舉及第會無限榮光,會被皇帝在皇宮賜宴,也會帽插金花招搖過市,引得萬人空巷。所以時人曾感慨:「縱將帥於萬裏之外破敵滅國,凱旋而歸,所受獎賞也不過如此。」由此看來,宋朝的科舉取士,已經不是為國家選拔人才了,而是對俯首貼耳讀書人的高級獎賞了。

民如水,體制如器,統治者鼓勵什麼樣的時代精神和提倡什麼樣的道德準則,民族就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擁有什麼樣的靈魂。如統治者戰爭意志堅強,自然就會激起民族潛藏已久的血性。宋代「重文輕武」,此時的儒士文人,也便沒有了戰國前期高蹈揚厲、獨立思考的個性,而逐步淪為求仕、做官的食祿之徒,整個社會便彌漫著文弱之氣。

更糟糕的是,此時的儒家文化也發展到了極致,盛極而衰。朱熹繼承和發展了程朱理學,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存天理,滅人欲」,一切社會規則更加精細化和制度化。人們只能循規蹈矩,亦步亦趨,不敢有絲毫的創新。整個社會思潮趨向保守和僵化,社會成消極封閉狀態,與盛唐的開放自信姿態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朱熹的理學思想此後統治中國社會長達700多年,直到清末。

元時矯枉過正,把知識份子從天上踩到地下,八娼、九儒、十丐,此時知識份子的社會地位連娼妓也不如,僅比乞丐強點。斯文掃地,以此為甚。明清時期,雖為知識份子廣開仕進之門,但卻大興文字獄,以形式重於內容的八股文取士。儒家思想中閃光的東西被一步步閹割殆盡,完全成了統治的工具了。整個社會固步自封,積重難返,社會死氣沉沉,毫無活力,而統治者還沾沾自喜地以天朝心態自居,真是可悲、可歎、可恨。

知識份子是一個時代的優秀代言人,宋元明清以不同的方式鉗制、糟蹋儒家文化,對知識份子進行洗腦。使他們失去獨立的社會地位,也就沒有了獨立的人格,整個民族也就不可能有獨立的思考了。他們的骨子裏涵蓄了太多的柔媚,陶醉於詩酒風月之中,也便沒有了「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奔赴疆場、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漢唐以來的尚武風氣,從此消失。變成了渾渾噩噩,不知進取的一群人,何來血性?也就沒有了漢唐時代的知識份子,常以到邊疆建功立業為榮耀的自覺意識和責任了。

漢唐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時代,漢唐精神之所以被後人仰慕和頌揚,主要是多種文化的交匯、融合、發展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知識份子爆發出的驚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在漢代進入全面開拓時期,武帝 「表儒裏法」,相容並蓄,氣勢恢弘。而隋重新實現了的政治統一,則也是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幾度整合的結果。唐代則更是借助外來文化的強烈刺激,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以漢文化為主的胡漢文化,再一次彰顯出勃勃的生機和闊大的氣象,促成了中華民族新的統一體的鞏固和發展。而唐以前中國社會尚武的精神,卻在宋以後,由於對儒家文化的單一性選擇和推崇,沒有了包容性,尤其元明清時代,甚至摒棄了儒學中閃光的東西,而把落後的一面發揮到極致,這就使得整個社會逐步消弭了進取的精神和意志。近代中國的落後與挨打,與此不無關係。

由以上原因分析得知,中國從鴉片戰爭以後,聞戰必懼,鮮有勝仗,不僅對自身的命運產生了懷疑,民族的自信心也大為受挫。自宋以來堆積在中國人心中孱弱的意識,使得民族危機嚴重到了亡國滅種的境地。近代大半個世紀裏,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去尋找救國救民之路,經過近代各種文化思想啟蒙運動和五四新思潮的洗禮,才在中國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五四新文化。它在喚醒民族意識的同時,也激起了潛藏已久的民族血性。如果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取得了民族獨立的話,那麼,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則奠定了中國大國的地位。它所激發出的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巨大動力,是中華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榮富強的里程碑。因為只有戰勝一個大國,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大國。

正如前面所言,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尚武精神的鼓勵和對武備的重視和整飭,不但能有效地維護國家的統一、邊疆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也會使得國家興盛的局面得以長久保持。

記住歷史的經驗教訓吧,唯如此,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和再次崛起也就指日可待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