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王朝的奠基人,唐高祖李淵的歷史功績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卻一直被他的兒子、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耀眼功績所掩蓋。李世民的政績是非常突出的,但李淵的奠基作用也應該放在重要的位置,實際上,李世民的許多政績是在李淵的基礎上發展創造的。在建立和初創唐朝的過程中,李淵不但有著過人的軍事謀略,還有宏大的政治謀略,正是他全面的治國安邦,才使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有了堅實的基礎。
一、隋朝地方官,起家在太原
出身貴族
準確地說,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外甥,楊堅是他的姨夫。從這個角度看,現在人常將隋唐並稱,也有道理,儘管有些牽強,理由不太正統。
李淵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他的祖父李虎,是後魏的隴西郡公,官最高到太尉,死後追封唐國公,這就是後來李淵所建大唐國號的來歷。李淵的父親繼承了唐國公的封號,在北周時任柱國大將軍。在西元566年(北周天和元年)出生于長安,僅七歲就繼承了唐國公的稱號。因為有了較高的出身,加上他本人的豁達與寬厚,才幹出眾,因此威望很高。他的妻子竇氏也是隋朝貴族出身,作為一名難得的賢內助,竇氏對李淵的作用不可忽視。
賢內助竇氏
竇氏是京兆平陵(今陝西興平)人,父親竇毅在北周是上柱國,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所以竇氏就是武帝的外甥女了。她從小就很聰明,深受武帝喜愛,把她留在宮中。武帝當時的皇后是突厥女,是不得已而成的婚,很不滿意。竇氏卻勸說舅舅隱忍,保持與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脅,全力 對付南陳和北齊。
在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時,竇氏恨恨地說:“我恨自己不是男子,無法為舅舅家掃除禍患。”嚇得父親趕緊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說!這是滅門之罪!”
父親認為自己的女兒不是等閒之輩,在選佳婿時想了一個辦法:讓人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凡是兩箭各射中一隻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前邊有幾十人都沒有射中,到李淵這兒兩箭都射中了。竇毅歡喜不已,便讓女兒嫁給了李淵。
竇氏的聰明超出了一般人。隋煬帝看到李淵的臉上皺紋多,便戲稱李淵是“阿婆”,李淵回了家很不高興,竇氏問清原因,馬上賀喜道:“這是吉兆啊,你繼承的是唐國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竇氏指的是李淵將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煬帝。
令人稱奇的是竇氏的書法竟和李淵的很相似,一般人都難以辨認。但竇氏更多的還是在政治方面對李淵的幫助。李淵原來有不少駿馬,竇氏就勸他獻給愛馬的隋煬帝:“皇上喜歡鷹和馬,您是知道的,現在應該把駿馬獻給皇上,不該自己留著,招人閑言誣陷。”李淵開始還捨不得他的駿馬,後來真的被隋煬帝責 問。竇氏在四十五歲時去世,李淵這才細細琢磨亡妻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經常給隋煬帝送駿馬鷹犬,隋煬帝果然異常高興,很快升李淵為將軍。李淵流著淚對兒子們說:“我如果早點聽你們母親的話,早就做上這種官了。”
隋朝地方長官
李淵原來做過刺史,在隋煬帝即位之初做了滎陽(今河南滎陽)、樓煩(今山西靜樂縣)兩個郡的太守,後來任殿內少監、衛尉少卿。西元613年 (大業九年),隋煬帝征伐高麗時,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這時,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後來失敗。在這期間,李淵奉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廣交天下豪傑,遭到隋煬帝的猜疑。在615年調任山西、河東,到達龍門時,遇上了母端兒農民起義,李淵領兵擊敗了起義軍,收編萬餘人,實力大增。第二年,他升為右驍衛將軍,任太原道安撫大使,從此落腳太原,經營後來的起家之地。
鎮守太原之初,李淵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謀略。隋煬帝從樓煩巡遊到雁門時,被突厥兵包圍,因為李淵的太原兵才得以解圍。隋煬帝便讓他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但他們的兵馬很少,不足五千。李淵便選出擅長騎射的兩千騎兵,吃住騎射仿效突厥兵,向突厥炫耀武力,等和突厥兵遭遇時李淵便下令 攻擊,結果打敗突厥,從此之後,突厥不敢再輕易南下了。
617年,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成為一地最高長官。這裏糧草充足,兵員廣闊,李淵在此紮下根來,開始積蓄力量。
鎮壓曆山飛,穩固太原
李淵為了鞏固太原這塊根據地,北面和突厥交好,消除隱患,南面主要是鎮壓了曆山飛起義軍。
曆山飛是農民起義軍領袖魏刀兒的外號,共有十萬多人,李淵和副留守王威領兵五六千與之決戰於河西郡(今山西汾陽)的雀鼠穀。王威見對方兵多,便有些畏懼,李淵卻勸他不必擔心,說以智取勝一戰必勝。
等曆山飛的軍佇列陣十餘裏長,向李淵他們進攻時,李淵將部隊分成兩陣,第一是大陣,主要是老弱兵,讓他們多樹旗幟,後面跟隨許多輜重。第二陣是小陣,以數百名精銳騎兵分列左右隊。開始將士都不解其意,王威只好率大陣前進。曆山飛以為李淵就在大陣之中,便率主力進攻,看到輜重後又爭相搶奪。趁 此混亂之機,李淵率騎兵突然襲擊,一舉衝垮敵陣,打敗曆山飛的軍隊。
李淵之所以如此用兵,是看到了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不能正面決戰,他抓住了對方紀律差的致命弱點,用了騎兵快速襲擊打亂敵陣,然後趁機掩殺的作戰方針,大獲全勝。
擊敗曆山飛起義軍後,李淵通過收編其殘餘,進一部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二、 起兵太原,長安建唐
智勇起義兵
西元611年(大業七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全國共有近二百多支反隋起義軍。後來逐漸形成三支主力,即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李密、翟讓的瓦崗軍。
在617年,馬邑郡(今山西朔縣)人、鷹揚府校尉劉武周因為和太守王仁恭的侍女私通,怕被發現,便以貪污之名殺死了王仁恭,起兵建立定陽國,自稱天子。
李淵就以討伐劉武周為名,開始招兵。因為這時還是以隋朝官員的名義行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裏便招到近萬人。這遭到太原副留守王威 和高 君雅的 猜疑,他們都是隋煬帝的親信,對李淵頗有戒心。李淵則拉攏、利用他們身邊的親信掌握其動向。等李淵要正式起兵時便設計鋤掉了身邊的兩個隱患。
617年(大業十二年)五月十四日的夜裏,李淵命李世民在晉陽(即太原)宮城外埋下伏兵。第二天早晨,李淵和王威、高君雅議事。劉文靜領 開陽府(太原十八府之一)的司馬劉政會到庭中,說有密狀給李淵。李淵便讓他交上來,但劉會政卻不交,說要告的是副留守,只有李淵才能看。李淵假裝吃驚地說:“怎麼會有這種事?”李淵看後便對大家說:“王威、高君雅要勾結突厥入侵。”於是命人逮捕了他們二人。第二天,恰好有突厥幾萬人圍攻太原,這更使人相信了。李淵趁機將二人殺掉。
除了內患,李淵又智退突厥兵,然後與突厥和好,消除了北方的威脅。
殺掉王威 和高 君雅之後,李淵便和將士緊密防守,對付突厥。他命裴寂和劉文靜堅守城門,同時又讓大門洞開。城牆上也不樹旗幟。守城士兵不許張望、喧嘩。這使突厥不明底細,不敢入城。李淵又在夜裏派兵出城,早晨改道進城,使突厥誤以為是援兵到達。最後突厥只好退兵走了。李淵的軍事智謀由此可見一 斑。
突厥兵雖然退去了,但難保不再來。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李淵給突厥寫了書信:“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信中為了穩住突厥,李淵委曲求全地用了臣下的語氣,這樣做也是為了給南下用兵掃除後顧之憂。事實證明,李淵的策略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617年(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在發佈的檄文裏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豺狼 充于道路”,因此,李淵要廢掉昏君隋煬帝,尊為太上皇,然後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其實,這僅僅是李淵的一種號召天下的策略而已,等時機一成熟,他便自己稱帝了。
含而不露勝李密
李密,字玄邃,祖先是遼東人,因為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先後在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做官,所以他也住在長安城。父親死後他以父蔭而做了左親侍。但因為遭到隋煬帝的歧視,一氣之下裝病辭官,在家專心讀書。因為酷愛讀書而受到隋朝重臣楊素的器重,進而和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成為好友。613年,李 密參加了楊玄感的反隋戰爭。楊玄感失敗之後,他也曾被抓,但後來他又逃脫了。在起義軍當中宣傳自己的主張,最後被翟讓收留,加入了瓦崗軍。
李密比翟讓有政治謀略,主張公開以推翻隋朝為最終目標,他的到來,使瓦崗軍有了重大發展。他先是說服附近的小股起義軍加入瓦崗軍,然後又用計打敗張須陀。最後奪取了洛口倉,威鎮中原。張須陀先後和瓦崗軍作戰幾十次,翟讓很怕和他作戰,但李密卻說張須陀有勇無謀,可以一戰打敗他。李密讓翟讓 先和張須陀交戰,然後將他誘到李密佈置好的埋伏圈裏,終於將張須陀殺死。
翟讓和李密又率領精兵突襲佔領了洛口倉,使瓦崗軍名聲大震。翟讓也佩服李密的才幹,自覺讓出盟主之位。
這時,李淵剛從太原起兵,李密便寫信給李淵,想和他結盟共圖大計,實際上是想讓李淵尊他為盟主。李淵收到信後,非常高興,他當時正需要有人為他阻擋中原還沒有被消滅的隋朝軍隊,使他免去後顧之憂,集中兵力拿下長安。於是李淵給李密回信,對李密極力吹捧,說自己沒有取代隋朝之意,這就是李淵自 己所說的“卑辭推獎以驕其志”的計策,先麻痹李密,讓他阻擋中原的隋軍西進。
李密受到李淵的回信也是非常高興,於是專心於對付東面的隋軍。一東一西,兩個李姓人開始了較量,但李密最後還是稍遜一籌,敗在李淵手下,還丟了性命。
在618年,瓦崗軍和洛陽的隋軍作戰失利,李密想東山再起,卻遭到了部將們的反對,他只好到長安投靠李淵。李淵熱烈歡迎他,當成貴賓對待,常稱李密為弟,還將表妹嫁給他。但後來李密又嫌棄官小,對李淵說想回山東收服部下,幫李淵拿下洛陽。
李淵表面上答應了他的要求,暗地裏卻派長史張寶德監視,等李密離開長安要出關時李淵卻下令讓他留一半兵在華州(今陝西華縣)。這時,和李密同行的張寶德向李淵告密說李密要叛亂,實際是張寶得怕李密跑掉自己擔不起責任。李淵便命李密一人入朝。李密感到大豁臨頭,便起兵想闖出關去,結果被圍殲。 在和李密的鬥爭中,李淵充分利用了李密驕傲自大的缺陷,在開始吹捧李密,等長安拿下後,李密投靠他時又設計鋤掉了這個隱患。
步步為營,西圖長安
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後,便以進軍關中拿下長安為最終目標。西進的第一個障礙便是西河郡(今山西汾陽縣)。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兩僅用了九天便得勝而歸,使得李淵喜出望外。
然後,李淵建立了自己的基本的軍事和政權機構:設置大將軍府,自稱大將軍,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領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領右三軍。裴寂和劉文靜為長史司馬。
第二戰是決戰霍邑(今山西霍縣)。在霍邑的西北有個賈胡堡,是霍邑的門戶,但守衛霍邑的宋老生卻沒有派兵把守,李淵由此斷定宋老生是個無能之輩。
李淵害怕宋老生守城不出,打成持久戰對自己不利。李世民卻認為可以挑戰引他出來決戰。於是李淵讓兩個兒子領幾十名騎兵近城觀察,自己將部隊分成十幾隊,從城東南到西南,擺出一副安營攻城的架勢。宋老生果然中計,以為李淵要攻城,便領兵三萬出戰。李淵領兵假裝後退,讓李建成和李世民領兵搶佔了 東門和南門,切斷了宋老生的退路。在交戰中李淵又散佈宋老生已經戰死的謠言,動搖了隋軍的軍心。隋軍大敗,全軍覆沒。宋老生也在被守軍用繩子往城牆上提時,被李淵的軍頭盧軍諤跳起殺死。李淵順利佔領了霍邑。
此後,李淵又攻打河東,沒有攻下。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直接入關中的建議,分兵攻長安。等圍攻長安成功建立唐朝之後,又繼續圍困,到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正月才最終佔領河東。
占長安建大唐
在招降長安失敗後,李淵下令攻城,佔領之後又下令禁止擄掠百姓,受到百姓們夾道歡迎。在617年(隋大業十三年)的十一月,李淵擁立隋代王 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改元義寧,尊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所以後來李淵便以“武德”為自己在位 時的年號),李世民為秦王。這實際是在為以後稱帝搞一個過渡。
到618年(大業十四年)五月,隋煬帝的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勒死了隋煬帝。然後立秦王楊浩為帝,自己做大丞相。隨後領兵十萬北上,但被李密打敗,宇文化及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東),毒死楊浩,自己稱帝,建立鄭國,第二年,過了皇帝癮的宇文化及在聊城被竇建德殺死。
隋煬帝一死,李淵便甩開了隋恭帝,在618年(武德元年)逼楊侑禪位,稱帝建立唐朝,改年號為武德,定都長安。
三、 統一戰爭
唐朝建立時,全國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統一戰爭。
薛舉和薛仁杲父子
薛舉是隋朝金城郡(今甘肅蘭州)的富豪,在617年,先稱西秦霸王,後來又稱帝,佔據了全部隴西,兵力有十三萬多人。薛舉起兵和李淵一樣也想取代隋朝,自己做新一代的皇帝。第一次李世民出擊將薛舉打敗,但第二次卻失利。薛舉想一舉攻下長安,卻在這時病死。他的兒子薛仁杲繼續威脅長安,李淵命李世民為元帥再次出征,這次將薛仁杲徹底擊潰,薛仁杲也投降了唐朝,隴西也收歸唐朝。
河西的李軌
滅了薛舉父子之後,李淵又開始對付割據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李軌。在李淵建唐朝的當年冬天,李軌稱帝。
開始時,李軌還能寬容對人,注意分化隋朝官吏,壯大自己的勢力,但後來他逐漸開始猜疑眾將,內部矛盾開始激化,這給李淵的分化行動提供了機會。
在618年(武德元年),李淵為了進攻薛舉,派人和他聯繫,他非常高興。主動讓弟弟到長安做人質,唐高祖李淵封他為涼王。但冊封使節到達時,李軌的下屬對是否接受產生分歧,李軌沒有逐漸,聽信部下的話,又不肯屈居李淵之下,對李淵自稱“大涼皇帝臣軌”,雖然用了“臣”,但李淵並不領情,他不能允許還有一個皇帝的存在,於是加緊了對李軌的行動。
李淵派安興貴去勸說李軌,安興貴是李軌戶部尚書安修仁的哥哥。李軌聽了安興貴的勸說沒有改變注意,反而說安興貴是為了報答李淵的恩情才來勸說他的。安興貴害怕李軌加害自己,便和哥哥一起謀劃,最後發動兵變,俘虜了李軌。河西於是平定。
李軌本人並沒有李淵那樣的統一全國的政治遠略,只想偏安一隅。他的治理才能也並不高,他聽信巫士上帝派玉女降臨的話,勞民傷財築台迎候玉女,鬧得民怨沸騰。等民間災情嚴重時,他又聽信小人之言,不肯救濟,要留著以備不測之需,結果眾叛親離。他的滅亡和自己所作所為有著很大的關係。
北定劉武周
劉武周也是一個勁敵,他起兵較早,和突厥勾結,但由於開始時李淵便採取了聯絡突厥的策略,所以,劉武周也沒有構成大的威脅,一直到629年 (武德十二年)他聯合突厥南下佔領了並州,唐朝的並州總管、齊王李元吉無力抵抗,棄城而逃。李淵先派裴寂出擊,結果大敗而歸。李淵這時想放棄這個地區,遭到李世民的反對。最後李世民領兵出征,用堅壁清野消耗對方的戰術,全面擊潰了劉武周的部隊,劉武周逃到突厥,後來被殺。唐朝又恢復了原來在河東地區的領 地。
上述三個周圍的勁敵消滅之後,李淵便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原。
王世充和竇建德
在中原的主要對手是王世充,他原是隋朝的江都通守,隋煬帝被殺之後,他擁立楊侗為帝,又打敗瓦崗軍,除了李密和部分軍隊外,其餘的都被王世充收編。到619年(武德二年),王世充踢開楊侗,自己稱帝,建立鄭國,定都洛陽。
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最後將王世充圍在了洛陽一座孤城裏,王世充向北邊的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最後被李世民擊敗,俘虜了竇建德。王世充絕望之下只好獻城投降。至此,李淵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但竇建德在押送到長安後卻被李淵殺死了,結果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又舉兵反唐。不到半年就恢復了原來竇建德的領地。
李世民又奉命征討,和劉黑闥所部兩萬人激戰,從中午到黃昏不分勝負,李世民便命唐軍決堤水攻,劉黑闥敗退投奔突厥,然後又捲土重來。李淵命李元吉征討,被劉黑闥擊敗。太子李建成又親自出征,他採納了謀士魏征的策略,安撫民心,最終瓦解了劉黑闥的部下,劉黑闥最後敗退時被殺。河北和 山東地區終於平定,這時已經是唐朝建立的第六個年頭了。
江陵的蕭銑
在隋朝末年,趁亂割據在江陵一帶的是蕭銑。他的地區也很廣闊,南到交趾(今越南河內),北到漢水,西達三峽(今三峽),東及九江(今江西九江)。但蕭銑和其他割據者一樣是想偏安一地,做個土皇帝。他是原來南朝梁宣帝的曾孫,祖父蕭岩在梁被隋滅時逃到了陳朝,等陳也被隋滅時,蕭岩被押到長安斬 首。在隋煬帝時,因為蕭銑和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同是南朝梁的後裔,所以被任為羅縣(今湖南湘陰東北)令。
隋末各地起義不斷,蕭銑被地方將校推為首領,割據反隋。蕭銑也聲稱要恢復梁的疆土。隋煬帝死後,一些隋朝的將領也投靠了他,其領地不斷擴大,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據者。
唐高祖在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的同時,命大將李靖領兵南下取長江中游的蕭銑。蕭銑這時為了控制眾將奪其兵權,竟說要罷兵經營農業,和部將矛盾加深,許多將領離他而去,力量削弱之後,再面對富有軍事韜略的李靖的大舉進攻,蕭銑只有失敗的份兒了。
李靖用兵常出奇制勝,在長江水漲蕭銑認為他不能用兵時,李靖偏偏說服眾將趁機進軍,大敗蕭銑軍。蕭銑最後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了唐軍。
李靖也以仁義回報,堅持不對曾經抵抗的蕭銑將士治罪,認為為主力戰的是忠臣,不能同叛逆者相比。因此下令軍隊秋毫無犯,這又加快了其他州縣的歸順步伐。後來,蕭銑原來的領地全部歸入唐朝版圖。
招降杜伏威
割據江淮一帶的是杜伏威,他佔據曆陽(今安徽和縣),自稱總管。在唐軍圍攻洛陽時派人招降他,杜伏威便投降了唐朝,被李淵封為吳王。等劉黑闥因兵敗被殺後,杜伏威讓屬將輔公石留下統領兵將,自己請求入朝,留在了長安,等於是做了人質。幾年後,輔公石起兵反唐,稱帝對抗唐朝,結果李淵將杜伏威 殺死,派大將李靖等討伐,不久,輔公石被當地武裝抓獲,送唐軍營中處死,江淮地區也宣告平定。
最後一個是梁師都
梁師都也是隋朝末年趁農民起義的亂世割據稱帝者之一。他的中心在朔方郡(今陝西靖邊白城子),他存在的時間比較長,從617年(隋大業十三年)到628年(唐貞觀二年),達十一年之久,正好與李淵並立。梁師都的存在主要靠突厥的支持,由於李淵派兵四處征討,無暇顧及這個雖有威脅但並不大的梁師都,所以讓他苟延殘喘,最後一個才平定。
還有,當唐高祖李淵派兵即將打敗梁師都時,遇上了玄武門之變,讓位給了李世民。最後消滅梁師都統一全國的大任便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肩上。
後來,梁師都所依賴的突厥發生分裂,失去支持的梁師都拒絕了唐太宗的招降,唐太宗便派重兵討伐,先敗突厥,後敗梁師都,在絕境中,梁師都的從父弟弟殺了他,獻城投降了唐軍。
到此為止,唐太宗最後完成了李淵沒有完成了統一大任,徹底結束了隋末以來的大亂局面。
對付東、西突厥
在隋末農民戰爭中,北方的割據者一般都要和突厥結盟,向其稱臣,如竇建德也迫不得已向突厥求和,受其控制。劉武周和梁師都也勾結突厥威脅唐朝,唐朝滅掉了這兩個割據政權,也打擊了突厥的勢力。
突厥在隋朝初年分裂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分。當時,威脅唐朝的主要是東突厥。西突厥雖然也很強大,但並沒有打算進攻唐朝,反而派使者向唐朝進貢通好。高祖李淵也曾打算聯合西突厥進攻東突厥。東突厥可汗頡利得知消息非常驚恐,趕忙和西突厥和好,這才使李淵的計策未能實施。
在625年(武德八年),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向唐朝請求通婚,李淵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西突厥又將聘禮送到長安,但由於頡利可汗威脅說:“如果迎娶唐朝公主,必定經過我的轄地,那我絕不允許通過。”致使婚事未成。由此可以看出,頡利可汗非常害怕西突厥和唐朝聯合。
實際上,對東突厥採取強硬態度,並不是為了戰爭,而是以實力為後盾抑制其勢力向南發展,因為東突厥經常騷擾內地。
唐朝用聯合西突厥對付東突厥的辦法,主要是避免兩面作戰,這種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基本保證了長安地區的安定,也為統一之後,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規模反攻突厥奠定了基礎。
利用政治和軍事兩種手段安定北方,為統一全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李淵的謀略與劉武周和梁師都比起來要高明很多。
四、 政權建設,為“貞觀之治”奠基
在政權建設方面,唐高祖李淵也為唐太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在總結隋朝滅亡的教訓和納諫方面李淵也給兒子作出了榜樣,不過,這方面歷史上講的最多的還是唐太宗。
在總結隋朝用人方面,唐高祖說:“隋末無道,上下互相蒙蔽,皇上驕橫,臣下諂媚奸佞之徒不斷,皇上不知道改正自己的錯誤,臣子不為國盡忠, 最終使國家危難,自己也死在佞臣之手。朕撥亂反正,志在安邦定國,平定亂世要用武將,守成治國要靠文臣,使他們各盡其才,國家才能安枕無憂。”
唐高祖還有著名的《罷貢異物詔》,禁止進獻珍奇之物。他說這樣會玩物喪志,隋末因為奢侈浪費,喜好奇珍異寶,致使臣下紛紛進獻,結果鬧得民怨沸騰,國亡身死。
唐高祖在政治制度、賦役制度、軍事制度、選官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文化方面都給唐太宗開創了新局面,貞觀之治的取得不應該忽視李淵的重要作用。
官僚體制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
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 獄。工部掌土木工程。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 監察機關是禦史台,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縣以下是鄉、裏。現在的“鄰里”一詞便與此有關。
賦役制度
唐朝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傭調製。
均田制:丁男和十八歲以上中男(滿十六歲男子)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六十歲以上)、篤疾、廢疾的人授口分天四十畝,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畝。對於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降的五頃。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八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 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
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狹鄉(即人多地少)往寬鄉(人少地多)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實施均田制之後,又實行了租傭調製:
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 三兩 ,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布三尺七寸五),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十五天則免調,加三十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三十天。
唐朝的租傭調製比隋朝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選官制度
唐朝將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完善了很多。參加考試的一是國子監所屬學校的學生,叫“生徒”,一是各地的私學中通過州縣保舉的學生,叫“鄉貢”,就是地方向國家推薦、“進貢”人才。
科舉分為兩種,一是常舉,二是制舉。常舉每年定期舉行,制舉則由皇帝臨時進行,親自主持,考試科目也臨時確定,時間和錄取人數不定,沒有常舉那麼受重視。
常舉的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算,進士和明經最受歡迎,因為這是做官的重要途徑。進士一科主要考詩詞和歌賦,還有時務策,這科很難考,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五左右,有的白了頭髮還在考。到了宋朝,特設了“恩科”,專門錄取一些這種矢志不渝的老考生。
唐朝和宋朝不一樣,唐朝科舉錄取後不立即“釋褐”(即脫掉百姓的粗布衣服換絲質官服做官任職),所以,有“白衣卿士”之說,即前途無量的剛中舉的讀書人。
法律制度
在隋朝末年,隋煬帝隨意破壞法制,致使用法混亂。李淵佔領長安之後,便和劉邦一樣,和百姓約法十二條,除了殺人、劫盜、叛逆處死之外,其餘一切苛刻法律全部廢除。稱帝建立唐朝之後又廢除了隋煬帝徒有虛名的《大業律》,讓裴寂等人在隋文帝《開皇律》的基礎上修訂新律法,開始時制定的是《五十三 條新格》(格是皇帝詔書敕令的篩選彙編,一種重要的法律形式),後來則是在《五十三條新格》的基礎上制定的較完備的《武德律》,這是流傳下來的《唐律》(唐高宗時制定)修訂所依賴的基礎。
軍事制度
即府兵制,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於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到唐朝沿用。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
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
府兵制建立在了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閒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鬥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
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禦敵。在服役期間,可以免掉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
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鬥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麼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佔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敗仗經常出現。
文化的發展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淵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在唐朝,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基本定型,後來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學習中國文化主要是學習唐朝的文化,包括學校的教育內容。
在唐朝,儒家很受尊崇,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李淵最教育的重視可以從他專門頒佈的敕令中看出來:“自古為政,莫不以學為先,學則仁義禮智信五者俱備,故能為利深博。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開後生之耳,行先王之典謨。”
同時,李淵對佛教採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傅奕。他是相州鄴(今河北臨漳西)人,在李淵做隋朝地方太守時邊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他為太史令。在624年(武德七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 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後沒有採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因為發生了玄武門之變,他退位讓給了李世民。但李世民也贊同傅奕佛教 “于百姓無補,于國家有害”的觀點,雖沒有滅佛,但畢竟沒有迷信佛教。《西遊記》中說唐太宗李世民極其重視佛教不太準確,和事實有很大的出入。
唐高祖的文化貢獻還有下詔編撰《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書,引用的古籍共有1431種,所引的古跡保存至今的不足十分之一。所以,等於為現在的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古籍。
還有修史方面,在李淵時已經下詔開始,為後來的史書修成創造了條件,也打下了基礎。
總之,唐高祖李淵的工作是全方位的,嚴格來說,是他開創了“貞觀之治”,而唐太宗是完成了貞觀之治。這正如統一全國的戰爭是李淵全面統領部署的,但真正統一則是到唐太宗的時候才最終實現。
五 、晚年歲月
信讒言 寵後妃
在唐高祖統治後期,像許多帝王一樣也開始廣納妃嬪,安于後宮享樂。
在對待後宮嬪妃的問題上,李淵沒有處理好,在有的妃子挑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時,沒能及早制止,反而聽信讒言,致使兄弟之間兵戎相見,發生流血事件。
在統治早期,李淵也犯過聽讒言殺大臣的錯誤。對他起家發揮過重要作用的裴寂和劉文靜之間有些矛盾,但李淵不是設法調和。裴寂認為自己功勞在大將劉文靜之上,但官職卻比劉文靜低,於是和劉文靜產生了矛盾,在劉文靜酒後發牢騷之後,他便趁機向李淵誣陷劉文靜要反叛唐朝。李淵不辯是非,便將劉文靜 殺了。
雖然李淵並沒有像後來的朱元璋那樣大量殺功臣,但即使殺一個也會使其他人有兔死狗烹之慮,對政治生活不可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皇儲問題引禍端
隨著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李淵的思想開始鬆懈下來,安於享樂,不再對政治事務像以前那麼關心了,這直接導致了皇儲問題的產生。
他作為父親,想讓幾個兒子和睦相處,但又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反復,沒有明確的主意,使得兄弟相爭不已。在劉武周大舉南下,攻陷太原威脅長安的時候,李淵親自為兒子李世民送行,還許諾得勝回來後立他為太子。但李世民回來之後,他又反悔,聽信後妃們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直接導致了 兄弟之間的不和,成了激烈爭奪太子的導火線,可以說,玄武門之變李淵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李世民讓大將尉遲敬德入宮向李淵通報情況。這時的李淵正和裴寂等人在南海池中泛舟,見尉遲敬德一身鎧甲地站到岸邊,非常驚慌。尉遲敬德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謀反,秦王已經將他們處死,為防不測,派我來護駕。李淵吃驚得說不出話來,最後只得下詔命令太子李建成 和齊王李元吉的部下聽從李世民的調遣。
六月一日,李淵頒佈詔書正式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李淵只好將皇位讓出來,自己去做了太上皇。
晚年有點淒涼
太上皇這種稱號起源于秦始皇,他做“皇帝”之後,尊自己的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
後來,有人解釋說,“太上”就是再沒有比他高的了,“皇”(如三皇)本來就在德方面高於“帝”(如五帝),秦始皇想要尊崇其父親,於是用了“太上皇”這個稱呼。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用兵變這種下策取得皇位畢竟是心裏不舒服,對父親一直沒有立自己為太子總是有點耿耿於懷,這種心情在以後對待父親方面有所表現。
剛即位時,李世民便批評父親原來封親屬王位太多,說這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用這件事說李世民對父親不好或許有些勉強,因為李世民做的並沒有錯。但是,在自己去避暑卻讓父親留在長安這件事上李世民做的就有點過分了。
李世民即位後第三年,李淵遷出了太極宮,讓給李世民正式聽政。但李世民把父親送到宮城西邊不太好的大安宮,有些不孝了,所以才有監察禦史馬周的上書勸諫,認為大安宮和太上皇的地位不相稱。但李世民並沒有改正。 在632年(貞觀六年),李世民要到九成宮(進陝西麟遊)去消暑。監察禦史馬周又勸阻他,說太上皇年歲大了,需要李世民經常照料,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自己去避暑,卻不帶父親一起去,有違“溫清之禮”,就是兒子對父親應該冬天溫暖夏天清涼,以盡孝道。
李世民沒有聽,顧自去了九成宮,把父親李淵丟在大安宮。
死後葬獻陵
在635年(貞觀九年),李淵病逝,享年七十歲。大臣們議請上諡號太武皇帝,廟號為高祖。高祖臨死時讓死後薄葬,但李世民要求厚葬,或許是彌補一點過失,也可能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孝道。
最後按照大臣商議的結果,不按照漢長陵九丈高的先例,而是仿效光武帝劉秀的原陵,造六丈高。這就是獻陵。
在636年(貞觀十年)的六月,李世民的文德皇后病逝,葬在了昭陵。李世民不久便修了層觀,用來瞭望昭陵。還常帶著魏征等人一起觀望。魏征不高興,便故意說看不見。李世民又指給他看,他卻說:“臣以為陛下讓我看獻陵呢,原來是昭陵,臣早就看見了。”魏征的話綿裏藏針,實際是不滿意李世民只知 道想念妻子,不想念父親。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父親的態度值得批評,他也害怕後人對他大加指責,所以後來才要看《起居注》,干涉修史工作,想儘量減輕後人對自己不利的評價。這是被後來人稱頌最多的唐太宗的最大的一個缺陷。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