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4日星期二

漢武帝

在漢朝除了高祖劉邦,最有名的就是武帝劉徹了。但就成就而言,武帝又超過了劉邦。西漢在武帝時達到了鼎盛時期。


少年皇帝的雄心

金屋藏嬌

武帝出生於西元前156年,父親就是漢景帝劉啟,碰巧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時就已經是皇子了。武帝的母親是王美人,美人是嬪妃的一種等級。後來傳說在武帝母親懷孕時夢見了太陽鑽入懷中,漢景帝聽說了,很高興,認為是個吉利的夢,預示著小孩子將來會有大作為。

但劉徹的母親因為不是皇后,所以她生的兒子按照封建時期的規定不能繼承皇位,不過,後來他終於如願地當上了太子,最終登上了皇位。

在武帝四歲時,景帝封他為膠東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劉榮。後來,武帝的命運轉折靠了景帝的姐姐長公主的説明。長公主有個女兒叫陳阿嬌,開始長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兒許給太子劉榮,將來太子一即位,女兒就是皇后了。但是太子的母親栗姬卻不領情,這使長公主非常生氣,從此與栗姬作對。這使武帝成了獲利的"漁翁"。

長公主將目光轉向了平時也很喜歡的武帝,但武帝的父親景帝不太支持。長公主便想辦法促成了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問武帝願不願意要阿嬌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歡阿嬌,見姑姑問,便很大方地說:"以後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要親自建造一棟金屋子送給她。"父親景帝見武帝和阿嬌也很般配,便同意了這門親事。

時來運轉做太子

長公主並不是一般的公主,他在景帝時也算得上是個很有地位的人物,她對景帝的影響不容忽視。由於她的極力策劃和幫助,加上武帝自己的表現,景帝最終選擇了武帝這個才華出眾的兒子做了太子,同時,武帝的母親王美人也被升為皇后。此時的武帝剛剛七歲。

武帝做了太子後,更加勤奮學習,景帝還給他請了很有學識的衛綰做他的老師。武帝的學習範圍很廣,包括了騎馬、射箭和經學與文學。

改革受阻

到了西元前140年,十六歲的漢武帝正式繼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將文景之治的盛世繼續下去,但在初期卻遇到了阻力。這主要是當時的太皇太后竇氏,即武帝的爺爺漢文帝的皇后。從她做皇后到這時,已經有了四十年,本家族在朝廷的勢力很是龐大。按照規定,分封的一些王與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竇氏的親屬們都不願意到那些邊遠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結,違法亂紀的事經常發生。對於竇氏來說,她和武帝的治國思想也有很大的區別。

竇氏喜歡的還是在漢朝初年很盛行的黃老思想,即遠古的黃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而治",這是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國思想,這使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現。但到了武帝時期,因為分封的諸侯王們對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強中央的權利來壓制地方勢力。這是武帝和竇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武帝即位後便開始實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權,如讓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軍權。同時,許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為了更多地選拔人才,武帝還下詔命令全國官吏向中央推薦人才,當時叫做"賢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這次推薦考試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見他,探詢治國的良策。董仲舒便將自己的一整套經過發展的儒家治國思想說給武帝聽,武帝非常讚賞。

但武帝此時還沒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竇氏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趙綰提出竇氏不應在干涉朝政時,惹惱了竇氏。竇氏逼迫武帝廢除了剛剛實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罷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獄中。然後,竇氏寵信的人接替了這些重要職位,聽從竇氏的命令。這對武帝是一個打擊,但武帝有年齡的優勢,他沒有從此消沉,而是養精蓄銳,等待著時機。

四年之後,即西元前135年,竇氏去世,時機終於來了,武帝馬上將竇氏的人一律罷免,將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國思想也採用了儒家的主張,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對付地方的豪強勢力。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原來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融進了法家和陰陽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統一,即獨尊儒家的學說。其他有 宣揚 君主權利來自上天的賜予,使皇權神化,以及實施仁政,強調法制,即"德主刑輔",先對百姓進行教育,教育無效時再用刑罰來鎮壓,這是一種剛柔相濟的治國方針,在被武帝採用之後,成為此後漢朝的法制指導思想。

武帝的驕人政績

漢武帝的政績主要包括了加強中央集權、官僚制度改革,以及經濟制度和對外關係。

加強中央集權

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漢武帝做了很多工作。

當時的丞相負責管理文武百官,實權很大,所以皇帝有時就不如丞相的權力大,這是皇帝們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後,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權。

武帝削弱丞相的權力還有一個很有利的條件,這就是原來做丞相的都是開國的功臣,而現在他們基本上都已經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來讓眾多的儒生代替元老們,掌握國家政權,同時通過打擊丞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在西元前124年,武帝便讓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來做丞相,這樣就改變了以前總是由貴族來做丞相的慣例。

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措施就是頒佈了《推恩令》。在高祖劉邦時期,曾經封了很多劉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後來這些同姓王的後裔卻橫行鄉里,對抗中央,不肯聽從中央的命令。為了徹底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武帝就頒佈了這項命令,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

為了進一 步加強 君主權力,武帝用派禦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督。西元前106年,武帝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個方面對地方進行監督,即"以六條問事":一是豪強占田超過了限制數量,而且恃強淩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詔書、法令,欺壓百姓,橫行地方,貪污腐敗;三是郡守審判案件不體恤百姓,草菅人命,隨意賞罰,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選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賢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們仗勢欺人,郡守也為子弟向下屬求情,使下屬枉法辦事;六是郡守不忠於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強們勾結,搞權錢交易,損害國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強們相互勾結、對抗中央,重蹈原來同姓王犯上作亂的局面出現。同時,刺史也要負責向中央推薦認為較好的官吏,對於政績不好的還可以罷免。

刺史的地位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相當於欽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還有自己的辦公地點。就"刺史"名字本身來說,其實它已經具備了這種特點。"刺"即是刺舉,也就是偵視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官僚制度改革

這方面主要是通過官吏的選拔制度改革來實現的。當時還沒有隋唐時期以後的科舉制度,主要是推薦制,即察舉制。但原來的並不理想,推薦的人親屬占了絕大部分,賢才卻不多。這對於急需人才治理國家的武帝來說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所以,武帝在繼續推行漢初的察舉制的同時,擴大了察舉的範圍。在漢朝初期只有賢良和孝廉兩科,武帝增加了儒學、明法(即明習、通曉法令)以及德行、學術等科。

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薦賢才,否則就以不舉孝廉罪處罰。同時允許官吏和百姓上書評議政事。武帝通過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選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武帝又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在京城設立了"太學",成為封建官吏的培養文官的學校。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家設立的大學,以儒家的經典為主要講課內容,學生是國家選拔的傑出青年和各地郡國推薦的青年。在太學學習一年之後,再通過考試的,依照成績分等級來任命做官。從此,儒士們開始大量地進入政權體系。中國封建時代的統治思想和民間的封建思想意識逐步建立鞏固。到宋代,特別是在明朝和清朝時,專制中央集權發展到了頂峰,封建枷鎖對人民特別是對婦女的壓迫也到了頂峰。

經濟制度和對外關係

經濟制度方面的改革在加強經濟管理權力、打擊商人的同時也貫徹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

首先,武帝將有巨大利益的鹽、鐵、酒這些有關百姓生活和國家穩定的商品的專賣權收歸中央,從煮制、冶煉、釀造直到銷售,都由國家來負責經營,並制定了法令來嚴格限制私人的經營。

鹽鐵的專營起因於戰爭。當時,由於對外戰爭較多,國家財政比較困難,但是那些富有的商人們並不想對國家做些貢獻,而且其富有的程度使他們有了和郡縣及國家對抗的力量。最後,武帝聽從了經濟學家桑弘羊的建議,將這些都收歸國家來經營,一是打擊了商人勢力,同時國家的收入也會大幅度地增加。

第二,是推行均輸令和平准令。這是武帝時期封建國家運用行政的手段來干預市場、調劑物價的重要措施。平准就是由中央大司農的屬官平准令來負責京城和其他大城市的物價平抑工作。在豐收的季節,因為糧食價格比較低,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由國家以高價來收購,等到第二年糧食貴時,再由國家平價賣出,達到平抑物價的目的。這使大商人們失去了囤積居奇、牟取暴利的機會,同時也穩定了國家的政局。

第三,是推行告緡令。西元前119年,武帝推行"算緡",這是向商人徵收的一種財產稅,規定商人們都要向官府申報自己的財產數,然後根據財產徵稅,每二千錢徵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錢。但商人們為了少交或者不交,就隱瞞不報或者少報。所以,在西元前114年,武帝又下令實行"告緡令",即鼓勵人們告發不遵守"算緡"的人。告發的人可以得到被告發商人財產的一半作為獎勵。命令一下,全國的商人遭到了沉重打擊,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破產了。

武帝的這種抑商政策雖然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但嚴重打擊了商人的經商積極性,使當時的商業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在武帝時期,還有其他的抑商措施,如商人不能坐車,不能穿絲綢衣服,不能攜帶武器,他的後代也不能做官。這種歧視商人的思想影響到了後來的封建社會各個朝代,一直到現在,這種思想還沒有完全消除。

在武帝時期,對外關係以及和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也有了新的變化。最有名的就是對匈奴的戰爭,武帝不斷地派遣兵將打擊匈奴,將匈奴往北驅趕,使之不再對漢族地區產生威脅。這使北方的局勢基本穩定,經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還有,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西域的一些國家夾擊匈奴,最終確立了漢朝對西域諸國的宗主地位,擴大了漢朝的影響。武帝還使現在的新疆和甘肅地區納入了中國的版圖範圍。當時東北方向的版圖則擴展到了現在遼東半島和鴨綠江和渾江一帶。

晚年的錯誤和悔過

漢武帝雖然政績突出,但他也很奢侈,宮殿、苑囿建了很多,對外國的使者和來漢貿易的商人也擺大國的架子,任意賞賜。此外,武帝和秦始皇一樣也喜歡巡遊,而且次數也有十幾次之多,西元前110年那次巡遊里程達到了一萬八千里:從長安出發,先到北面閱兵,再南下到了中嶽嵩山,然後向東巡遊海邊,接著到泰山封禪,又沿海岸往北到了碣石(現在的河北昌黎),此後向西經過九原(現在內蒙古包頭)再回到長安。

這次巡遊里程和花費都超過了秦始皇,在武帝剛即位時,由於有文景之治的基礎,國家還很富足,但經過了幾十年的戰爭,國庫已經快要空虛了。

武帝年老之後,和秦始皇一樣也想長生不老,相信鬼神,相信仙藥。這使他在晚年的時候犯了一些錯誤,主要是方士欒大之禍和江充的"巫蠱"之禍。

在西元前112年,一個叫欒大的方士到了長安,胡說自己經常在海上來往,見到過仙人,也找到了長生不老藥。一直想長生不老的漢武帝輕易地就上了當,封他做將軍,甚至還將自己的女兒嫁他。武帝還給他刻了一枚玉做的印信,按照當時的規定,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用玉來做印,叫做玉璽,其他人如果敢私刻玉璽,就是犯上作亂的大罪。武帝給欒大玉印,可見對他的重視和迷信。但在西元前110年,欒大騙局被揭露後,武帝便怒斬了欒大。不過,武帝並沒有吸取教訓,而是接著派人到海上尋找神仙、求取仙藥,想著長生不老。

至於江充的"巫蠱"之禍,給武帝的打擊就更大了。晚年的武帝因為經常有病,所以疑心很重。有次他夢見有幾千個木頭人打他,醒來後就又病了。他不是吃藥調養,而是說大臣和百姓詛咒了他,他才得的病。於是,他命江充到各地去調查此事,江充趁機打擊異己,先後使幾萬人死於非命,這些人中有丞相和武帝的兩個女兒。

此後,又有人揭發太子的宮中有詛咒武帝的木偶人,這逼得太子假造聖旨捕殺江充,同時派兵搶佔長安的許多官署,想處死江充。武帝聽說後不由大怒,命令丞相劉屈氂(音毛,同犛)領兵抓捕太子。雙方的軍隊在長安激戰幾日,太子最後自殺,衛皇后也自殺了。

第二年,武帝查清太子是被誣陷的,於是給太子平反。但後來丞相劉屈氂和將軍李廣利竟也被誣陷巫蠱活動來詛咒武帝,結果劉屈氂也被殺死,李廣利則投降了匈奴,所帶的七萬軍隊全部喪失。這對於常勝匈奴的武帝來說打擊無疑是很大的。最後,武帝終於查清楚所謂的"巫蠱"之禍都是江充一手製造的,武帝盛怒之下誅殺了江充的全家。

晚年的武帝還算清醒,受到很多假的東西欺騙後,逐漸有所醒悟。在西元前89年,他最後一次巡遊時,在山東的海邊等了十幾天也沒有見到神仙的影子,失望地往回走時,在鉅定縣(現在山東廣饒縣北)經過時,看到在地裏忙春耕的農民,甚是感動,竟親自到地裏去和農民一塊耕作。在路過泰山時,他在泰山的明堂向天神和大臣們檢討自己的過錯。時間不長,他應大臣的請求,將所有的方士都趕走了。後來,武帝又下了罪己詔。此後,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與民休息,任用有為的大臣,兩年之後,政治和經濟都有了較大的改善,漢朝又恢復了活力,這為武帝的兒子昭帝和曾孫宣帝時期的"昭宣中興"奠定了基礎。

西元前87年,武帝病重,在立了劉弗陵為太子,任命幾個輔佐大臣後,第二天便命歸西去。漢武帝的陵墓叫做茂陵,在現在西安附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