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君唐太宗
出身貴族世家的青年闖將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諡號為“文皇帝”,但後人稱呼最多的是“唐太宗”,有時也稱“文皇帝”。“世民”的含義是“濟世安民”。
從西元599年1月(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出生到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去世,唐太宗終年僅五十歲,他是一個在隋末亂世中成長起來的成熟早、功績高、壽命也短的 封建名 君,受到歷代帝王將相和百姓的推崇與讚美。
李氏家族是關隴貴族集團之一,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這是最高武官。後來因輔佐北周代替西魏有功,被封為八柱國之一,死後追封為唐國公。祖父也任北周的柱國大將軍,父親李淵還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姨侄。
母親竇氏,聰明而善於書法,模仿父親李淵的筆跡,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李世民兄弟四人,哥哥建成,弟弟玄霸、元吉和智雲,玄霸幼年早亡,智雲在太原起兵後被隋朝官吏殺死,年僅十四歲。
李世民十六歲時和十三歲的長孫氏結婚,這就是後來賢明的長孫皇后。少年時期的李世民雖然也讀書,但他最喜歡的還是練武。
在十八歲時,李世民應募參軍,當時隋煬帝被圍在雁門,就在這次解圍戰中李世民初露過人的軍事才華。
西元615年(隋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巡查北方要塞時,突遭突厥始畢可汗幾十萬騎兵襲擊,雁門一帶四十一座城失陷三十九座,隋煬帝困守雁門城內,將求救的詔書捆在木板上放進南流的汾水中,命令各地募兵救援。李世民就在這時應募入伍,隸屬屯衛將軍雲定興部下。李世民向雲定興獻出疑兵之計:“始畢膽敢領兵圍困天子,一定是估計到我們倉促應戰無法增援解圍,我們應當在白天遍設旌旗幾十裏,在夜裏則擂鼓相應,敵人必定會以為大量救兵已到,便會望風而逃。如若不然,現在敵眾我寡,萬一敵軍傾巢出擊,我們就難以支撐了。”
雲定興立即依計行事,突厥人果然中計,匆忙引兵退去。
在太原隨父親李淵起兵後,李世民和李建成領兵首戰西河郡,西河郡在太原的西南面,是以後進兵長安的必經之路。兄弟二人治軍嚴明,長驅直入,攻下西河並生俘郡丞貪官高德儒,李世民怒斥道:“吾興義兵,正為誅佞人耳!”然後將其斬首。西河首戰大捷,李世民兄弟往返只用了九天,李淵迎接凱旋而來的兩個兒子時興奮地說:“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
此後,在南下攻霍邑時,李世民又哭勸父親放棄回撤太原的打算,下決心攻佔霍邑,取得騎兵戰勝步兵的勝利。當時,李淵留李元吉守太原,自己率李建成和李世民等將士三萬人南進到賈胡堡,離霍邑五十裏。霍邑有隋兵兩萬固守,這時李淵糧草將盡,又逢陰雨連綿,背後則傳來突厥將要趁虛襲擊太原的消息,李淵決定先回太原從長計議。李世民則分析形勢,說守軍並不可怕,應攻下後直搗咸陽號令天下,才能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與優勢。
李淵聽不進李世民的意見,下令班師。李世民急切之下放聲大哭,帳中的李淵聽到了,出來問他,李世民說:“現在我們起兵是正義之師,前進則戰無不勝,後退必將潰散。潰散在前,敵人乘虛攻擊於後,兵敗身亡再所難免,所以如此悲痛而哭泣。”
李淵終於醒悟,下令追回已經回撤的軍隊。不久,糧草也運到了,李淵父子領兵直搗霍邑。李世民和李建成各領幾千精騎兵去挑戰。守將貿然出城迎戰,先被騎兵挫敗,後又被騎兵截斷退路,受到夾擊的守軍很快潰散,霍邑終於落入李淵父子之手。
在圍攻關中門戶河東時久攻不克,李世民主張先入關直取長安,長安一下則河東不戰自降。李淵採納了他的意見,兵分兩路,一路取長安,一路繼續圍困河東。果然在長安攻陷之後,河東守將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
統一天下,無人匹敵的赫赫戰功
西元618年(隋大業十四年),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唐,定年號為武德,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哥哥被立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唐朝的建立並不等於全國的統一,事實上當時正是各派軍事勢力分裂與混戰的高峰期。如果說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前的戰功還不十分顯著的話,那建立唐朝之後統一全國的軍功則無人能與其匹敵,也正因為有了如此的赫赫戰功,李世民才有了要帝位的強烈願望,才導致哥哥建成的嫉妒與謀害,才有了兄弟相殘的玄武門之變。
李淵在稱帝之後就不便於親征了,而建成也要在長安輔佐父親處理政務,這樣,平定各方勢力統一全國便成了李世民不可推卸的責任。二十來歲的李世民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前後用了十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這項艱巨的統一戰爭任務。
唐太宗的統一戰爭包括三部分,一是平定薛舉父子,二是擊潰劉武周,三是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
在西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十二月,金城郡富豪薛舉率領十萬軍隊進犯渭水,攻打扶風,和李淵爭奪關中。李淵命李世民為帥與薛舉戰於扶風,斬首萬餘人,大勝薛舉,將唐的勢力擴充到了隴右一帶,進一步穩定了關中的局勢。第二年的六月,李淵又封李世民為西討元帥,繼續討伐薛舉。七月,和薛舉戰於涇州,因為當時李世民正患瘧疾,在軍中養病,而屬將急於決戰。由於戰爭準備不足,被薛舉偷襲,結果大敗而歸。八月,薛舉死後,其子薛仁杲(音高)領兵進犯。李世民繼續出征,他先固守六十天,不准部下迎戰,還下令:“敢言戰者斬!”這主要是為了使自己的軍隊士氣得到恢復,同時也挫敵銳氣。等時機成熟時,李世民便命令屬將先誘敵深入,然後全軍出動聚殲。淺水原這一戰,大破敵軍,結果薛仁杲投降,隴右地區宣告平定。
西元619年(武德二年)三月,劉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大舉南下,攻打並州,就是太原地區。並州的總管李元吉支援不住,逃回了長安。致使晉州等地也失守,關中地區震動。李淵想放棄河東的這個地區,遭到李世民等人的反對,他認為河東是富庶之地,也是京城的重要依託,還是起兵之地,所以不能放棄,他願意領兵奪回來。李淵便命李世民領兵出征,十一月,李世民趁黃河結冰的機會順利渡河,然後用“堅壁挫銳”的戰術來和劉武周的大將宋金剛對峙。李世民堅守不出,挫敵銳氣,待機而動,因為他知道敵軍深入,必定會糧草不濟。次年的二月,在宋金剛軍糧草缺乏時破敵於介休城,劉武周也放棄太原北逃。至此,關中的東北部也宣告穩定。
618年(大業十四年)五月,隋煬帝被殺的消息傳到洛陽後,守將擁立越王楊侗稱帝,改元皇泰。619年(武德二年)四月,王世充奪取了政權,改國號為鄭,割據關東地區。第二年七月,李世民進軍洛陽,開始平定王世充。
從這年的八月完成對洛陽的包圍,到下一年的二月,雖然經常晝夜攻城,但終因洛陽城堅固而無法取勝。將士思歸心情迫切,李世民卻堅定意志,鼓勵將士說:“這次我們領重兵而來,應當一勞永逸,東邊各州已經望風而降,只剩下了洛陽一座孤城,從現在形勢來看很難再堅守多長時間了,大功馬上就要告成,你們為什麼又要放棄無功而返呢?”在李世民的堅持下,眾將表示隨他決戰到底。
此次決戰,李世民總是身先士卒,有一次,他帶五百騎兵巡視前方地形,結果被敵人騎兵包圍。敵將單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遲敬德躍馬而出,將單雄信刺落馬下,掩護李世民突出了重圍。
此後,便是有名的虎牢之戰。
在王世充被圍將敗的緊要關頭,河北的竇建德領兵十萬,號稱三十萬,為救王世充而大舉南下。當時竇建德自稱夏王,佔據河北和山東。他開始也不願意相救,坐觀龍虎相鬥。後來看到王世充處於下風即將被殲,便聽從了部下劉彬的建議,出兵相救,以免在王世充滅亡之後,自己也一樣力單勢孤,難逃厄運。
竇建德開始時寫信給李世民,要他退到潼關,講和修好。李世民斷然拒絕,開始部署如何對付竇建德。
李世民的部下分為兩派意見,以薛收為主的一派認為,王世充現在只缺糧草,萬一得到接濟,戰爭的勝敗就很難預料了。應該在圍困洛陽的同時,由秦王李世民親自領精銳騎兵搶佔虎牢關。在擊敗竇建德之後,王世充也就不攻自破了。
但是,屈突通等將領卻反對,他們認為去虎牢關會腹背受敵,應該先退守新安,再尋機而戰。
李世民最後說:“王世充糧草已將用盡,內外離心,我們就應當坐收餘利,不必勞師動眾去攻擊。而竇建德則將士驕橫兵卒懶惰,我們必須進佔虎牢,扼守險要之地。竇建德如果要和我交鋒決戰,一定能一戰取勝,如果他們畏縮不戰,那麼王世充十日之內必然潰敗。假若現在不速戰速決,讓竇建德佔據虎牢,那剛歸降的各城就又無法守衛,我軍就很難再有現在的良機取勝了。”
李世民最終還是採納了薛收的意見,他命令屈突通和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則率領精銳騎兵三千五百火速奔襲虎牢,歷史上有名的虎牢之戰正式開始了。
620年(武德三年)的三月,李世民領兵到達了虎牢關,他親自東進二十裏偵察敵情,竇建德無法進軍,只好就地築壘固守。四月,竇建德軍隊幾次作戰失利,將士思歸心理日益加重,軍心開始渙散,而運糧道又遭到了突襲,大將張青也被俘。這時,部下建議,渡河攻打懷州,再向西穿越太行山,趁虛攻佔上黨,然後再南下,佔據河東的廣大地區,不但能占疆土補充兵力,還能威脅關中,從而迫使李世民退兵自救,洛陽之圍不攻自破。但竇建德一心想找李世民決戰,根本聽不進去,反而說這是書生之見。
五月一日 ,李世民渡河,在黃河北岸牧馬,並留下戰馬千匹,給竇建德一種糧草已盡的假像,他本人則在晚上返回虎牢。
第二天早晨,竇建德果然中計,覺得李世民有機可乘,他全軍出動,排兵二十裏擊鼓而進,想用氣勢嚇倒唐軍。李世民登高觀望,然後對部將說:“竇建德過險關鼓噪而進,這是毫無紀律,臨城而列陣,是在輕視我軍。我們如果按兵不動,他們的勇氣必然漸漸衰退,列陣久了將士就會饑餓疲勞,不攻自退,等那時我們再乘勢追擊,將戰無不勝。”果然不出所料,到了中午,竇建德的軍隊因為沒有開戰,士卒又饑又渴,開始爭著喝水,很多人坐在地上,沒有了開始時的陣形,一副敗相。
李世民看時機已到,便下令攻擊,此前已將戰馬悄悄趕回,軍令一下,全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沖向敵軍,竇建德大敗,自己也中了槍傷,後退途中被唐軍俘虜。
竇建德一敗,洛陽的王世充成了驚弓之鳥,想突圍又遭到眾將的反對,只好開城投降。
竇建德被押送到長安之後,李淵將他處死,結果使他的部將又起兵叛亂,劉黑闥(音踏)恢復了竇建德原有的地區,李世民又領兵將其擊潰,不久,劉黑闥又起兵,被李建成擊敗,後來劉黑闥被殺害。竇建德的勢力才最後平定。
李世民指揮作戰有他的一套謀略,後人給他總結了一些經驗,從這些經驗裏可以看出他過人的軍事才華,唐太宗是一個很突出的軍事戰略家和指揮家。
第一,堅壁挫銳,這是杜佑在《通典》中為他總結出來的。在淺水原一戰,就用這種戰術挫敗了劉武周。內容主要是堅壁對壘,搞持久戰,拖住敵軍,然後尋機殲敵。
第二,是準確利用騎兵,在敵後反擊。在兩軍相持的時候,由精銳騎兵猛衝敵陣,特別是在敵人敗退時,用騎兵火速追擊,力求全殲,不給敵人喘息休整的機會。在虎牢之戰中,大戰正酣時,李世民率領秦叔寶等大將在敵陣後突然猛攻,高舉旗幟來回衝殺,竇建德軍一見,立刻潰不成軍。
第三,勇追窮寇。在追擊宋金剛軍時,李世民日夜行軍二百里,將士疲憊不堪,連總管劉弘基也勸阻休整之後再追擊,李世民卻說:“乘勝逐之,破竹之義也。”接著繼續追擊,又大破敵軍。如果自己休整,就等於給了敵軍逃跑的時間,給以後攻城留下後患。
第四,親自偵察,部署作戰計畫。李世民每次作戰都要親自到前沿偵察,深入到敵營附近,獲取真實的情報。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騎兵包圍,等突圍回來時,塵土蒙了一臉,連衛兵都認不出他來了,正想阻止,李世民將甲胄脫了下來,這才認清是誰。和竇建德決戰時所使用的牧馬之計便是在實地偵察之後部署的計畫。
其他方面的經驗也有很多,特別是作戰時身先士卒,休息時與將士同吃同行,同甘共苦,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這對於戰役的勝利至關重要。在追擊宋金剛軍夜宿時,李世民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甲胄也有三天沒有解了。將士都很疲勞饑餓,但當時只有一隻羊,李世民和將士們同吃,這時將士感恩不已,在追擊時個個爭先。
玄武門之變奪帝位
唐太宗的即位是通過兵變得到的,而且殺死了自己的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但從古至今極少有人對此指責他,主要是因為他在這場帝位爭奪戰中並沒有用殘忍的手段去加害對方,而是到最後才被迫自衛的。雖然如此,但親兄弟之間這樣的結局總讓人有些心寸芥蒂,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歷史就是有這種過多的血腥味兒,無毒不丈夫,用這句話形容帝王位置的血腥爭奪戰看來還是比較準確的。
由於唐太宗統一全國的赫赫戰功,使其在朝野上下的威信日增,高祖李淵也給了他相當重的權力,他的官職是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之首,因為唐朝沒有宰相和丞相這種官職,三省(即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長官都視同宰相,再加上用其他名稱如“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來參加政事會議行使宰相權力的人還有不少,但唐太宗的權力是其他人無法相比的。正因為他曾經擔任過尚書令的職務,所以在唐太宗正式做了皇帝之後,就沒有人敢擔任這個職務了,最後就將尚書令取消,尚書省的長官由左僕射來擔任,右僕射為副職。
唐太宗除了官職以外還有更重要的軍隊,他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和他一樣都有自己的親兵衛隊,加上一些大臣分成兩派,分別歸入太子集團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集團。中國古代社會在繼承方面只在代表家族的家長權方面實行了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制,至於特殊的王位和帝位繼承歷來都是兒子們競爭,雖然有時候也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傳統立太子,但經常發生的廢太子事件使得這個傳統沒有產生穩固的制度。在這方面唐太宗和哥哥太子李建成的爭奪最為典型。等到了清朝,就有了在位的皇帝秘密指定繼承人並寫成詔書藏起來,等去世後再當眾打開宣讀,所以清朝就避免了為了地位兄弟之間互相殘殺的局面發生,而且這樣也保證了有才幹的兒子做皇帝,以便使江山長治久安。
在玄武門之變以前,李建成和李元吉便多次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李世民隨李淵到齊王李元吉府上,李元吉就打算趁機刺殺李世民,大概李建成覺得不好當著父親的面做此事,所以制止了李元吉。
624年(武德七年)六月,慶州總管楊文幹叛亂,牽涉到了太子李建成,李淵命李世民討伐,還許諾在平定後立他為太子。但事後,李淵又聽從李元吉和後妃的話,改了主意,這無異加劇了兄弟之間的爭奪。
626年(武德九年),雙方已成劍拔弩張之勢。有一次,太子李建成晚上找李世民去喝酒,在酒裏下了鴆毒,李世民心痛劇烈,吐了幾升血,幸虧淮安王李神通將李世民送回秦王府才得救。這次謀害可能使李世民下了決心除掉對方,屬臣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也表示支持。
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沒有就此甘休,相反更加緊了行動。雖然收買秦王府將領的陰謀沒有得逞,但在李淵的支持下將房玄齡和杜如晦調出了秦王府,削弱了李世民的力量。在激烈爭奪繼承權的時候,恰逢突厥南侵,李建成和李元吉覺得時機到來,便由李建成建議讓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伐突厥,李淵同意了,然後,他們就進一步提出,調秦王的部下大將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等人隨同出征,還要求將秦王的精兵劃歸李元吉統領。這很明顯是想孤立李世民,然後再下手除掉。李淵也同意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商議在出兵餞行的時候,派人將李世民刺死。太子李建成的一個屬官得知後,馬上向李世民報告了這個機密消息,李世民決定先下手,以免後患。
六月三日 ,李世民向李淵報告了二人的陰謀,還趁機告發他們淫亂後宮,李淵答應第二天早朝時對質,處理此事。李世民並沒有將希望寄託在父親的處理上,因為先前父親總是偏袒他們。他果斷部署了行動計畫。李世民去見李淵的事被傾向李建成的後宮張婕妤得知,馬上派人密告李建成,但李建成認為京城守衛都是自己的人,沒想到出了意外。
六月六日 清晨,李世民命屬將伏兵于長安宮城北門口即玄武門。李建成沒有收買成李世民的將領,李世民卻成功地收買了李建成的將領,玄武門守將便是被收買的李建成的屬將。正因為李建成認為有自己的人在,才敢於上朝去,結果走進了死路。
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時,發覺守門的士卒不是自己的屬下,便想回頭。但此時李世民騎馬趕來,雙方發生了激戰,李元吉射了三箭沒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卻一箭將李建成射死,尉遲敬德領騎兵將李元吉射死。然後,尉遲敬德向李淵報告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要造反,已經被秦王殺死,李淵只好下詔平息了兩派的激戰。
六月六日 ,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李淵傳位給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李世民對於自己的兄弟並沒有做得太過分,相反採取措施挽回一些不良影響,雖然李建成和李元吉生前和自己是死敵,但畢竟是兄弟,所以,李世民又主持禮葬二人,在當天,李世民在千秋殿西邊宜秋門痛哭致哀,緩和了與原來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人的矛盾。此後,李世民又讓魏征去山東宣撫,因為李建成曾結交山東竇建德的部下,而魏征又是山東人,曾經是竇建德的部屬。
貞觀政績流芳千古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雖然他在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遠遠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業績卻是在歷史上最傑出的,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當時的世界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會的政治與經濟幾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當於我國的部)就是來源於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後來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時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嚮往。
一、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
唐太宗在即位之後便聽從了尉遲敬德的建議,這主要是如何處理原來屬於太子李建成東宮集團的人,尉遲敬德說殺人過多了不利於國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原來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幹的還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寬容化解了許多矛盾,也使許多原來站在對立面的人能夠有機會轉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
因為唐太宗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樞決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除了唐太宗的原來屬下,還有李建成原來集團的人,在新的領導集團裏,因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來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為國家籌畫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貞觀之治能夠出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領導集團順利組成之後,唐太宗又和大臣們共同總結了隋朝的滅亡教訓。對於隋朝的興亡,唐太宗是親眼所見,有親身體會的,在他眼裏,隋朝本來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大帝國,經濟實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煬帝才能有條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請他們來,還用上等的物質生活招待,最後還賞賜很多財物。據估計,隋朝當時儲備的糧食夠五十年用的,但隋煬帝僅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使這個龐大的實力雄厚的帝國分崩離析,自己也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為了使唐朝長治久安,唐太宗認真地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他總結出了三種原因。第一,奢華浪費,勞民傷財。隋煬帝為了享受,大修宮殿,為到南方巡遊,大征民工修造運河。第二,生活腐化墮落,荒淫無道。為滿足自己的貪欲,讓全國進獻珍奇寶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戰爭太多,耗費國力。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東征高麗,得不償失,加上其他戰爭使得民不聊生,最終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隋朝的滅亡。
在慘痛教訓的對照下,唐太宗下決心進行徹底治理,加上下屬大臣們的通力協作,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它美麗輝煌的畫卷。
治理國家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官員的選拔和任用,這是唐太宗治理國家的第一出發點。在唐朝建立之初,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下來的重武輕文的傳統還沒有改變,許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戰時勇猛無敵,但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就不再是內行了。因此唐太宗將選官的標準定在了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才幹,一是德行。這從根本上影響了唐朝的選官制度和考課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選拔,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辨正)、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為基本的四個標準,除此之外,還用德、才、勞三個標準逐級次第選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據政績考核,最後由皇帝親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書才在歷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顏真卿這樣的楷書書法家,也因為科舉考試靠的內容是詩詞歌賦,唐朝才有了那麼多的詩人。
唐太宗選拔官吏時雖然如饑似渴,但他沒有因為求賢而降低了標準,他是用才幹和賢能嚴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說得很有道理,但後來的一些貪官污吏卻以此作為自己任人唯親高裙帶關係的藉口。在正確標準的衡量下,許多有才幹的人被唐太宗納入高層領導集團,這包括原來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許多人,在李建成死後,東宮集團裏有很多人想找機會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處於對立地位。唐太宗卻將這些人看成自己人來真誠對待,根據才幹大小委任官職,從而爭取了許多人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證明,他的直諫說明他對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們現在有句話叫做“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教壞。”這原是說民間教育孩子的,是恨鐵不成鋼。這和魏征的進諫相比似乎不太恰當,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直言進諫說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進諫只知道討好皇帝的人才是歷史上常出現的奸佞之臣、誤國之臣、亡國之臣。
對於官吏的個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視,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選拔更為嚴格,他認為地方官是代表國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們的素質高低關係到百姓對國家的態度。他下令,縣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薦,而刺史則由他親手選派。為了選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將全國刺史的名字等情況讓人寫在了自己寢室中的屏風上面,根據各方面的資訊及時地記錄他們的功過,作為以後考核的重要參考。另外,地方官還要在每年的年終進京述職,其政績則由吏部全權考核,最後根據平定的等級來決定升級或降級。
除了這些選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還利用了在隋朝便開始實行的科舉考試制度,這使選官的途徑增多了,選擇的範圍也擴大了,為一般的讀書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比原來的推薦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著眾多新考中的人,高興地說,天下的良才都來為我服務來啦。科舉考試分兩種,一是常舉,定期舉行,一是制舉,由皇帝決定臨時舉行,考中後,原來有官職的人便可以升官,原來沒有官職的由吏部考核之後再授予官職。後來在武則天時期,還曾經舉行過武舉,考步馬武藝,作為武官選任的條件之一,後來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下戰功的名將郭子儀便是從武舉中脫穎而出的。
同時,唐太宗又精簡了機構。在隋朝時,中央的官員達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淵建立唐朝後基本上沒有變動。李世民命房玄齡負責調整精簡機構,最後確定官員的編制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辦事的效率,也大量地節儉了政府的開支。
為嚴肅地方吏治,唐太宗還依照地理形勢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然後從京城的高官中選任觀風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獎懲。
唐太宗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而且是充分發揮其長處。對於歷史上有名的房玄齡杜如晦就是一個典型,他們不善於斷案和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為宰相,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而戴胄則相反,他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結果他辦事異常幹練,案子從不積壓,深得唐太宗賞識。
有了正確嚴格的選官標準,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貞觀時期出現了眾多賢良有才幹的名臣。在西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讓畫師在淩煙閣畫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畫像,這就是貞觀時期的傑出大臣,其中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長孫無忌、魏征、房玄齡和杜如晦,還有尉遲敬德、柴紹、李靖、秦叔寶等,連一些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閻立本、歐陽詢。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貞觀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燦爛文化。
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納諫的過人氣度是有直接關係的,納諫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至今還被我們經常引用,當時,唐太宗就將魏征的這句忠言牢記在心,有了好的指導思想,納諫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寬容也有很大的關係,當初唐太宗質問魏征:“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關係?”魏征並不求饒,反而倔強地說:“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一定不會是今天的結局。”唐太宗很讚賞他的直率,便以禮相待,根據他耿直的秉性,讓他任諫議大夫,貞觀三年又任參予朝政,行宰相職權,成為貞觀名臣。
唐太宗的大度寬容也體現在對待尉遲敬德上,原來尉遲敬德是劉武周手下的大將,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員大將尋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時間不長,尋相便又叛亂,眾將便疑心尉遲敬德也將要叛亂,就囚禁了他,還建議唐太宗殺掉他。唐太宗卻說:“他如果要叛亂,難道還會落在尋相的後邊嗎?”然後就放了尉遲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氣相許,請不要將這點小誤會放在心上,我絕不會聽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遲敬德深受感動,以後為唐太宗屢建奇功。
為了鼓勵大臣進諫,唐太宗還有一句名言:“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確實是發自內心。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點兵。當時的唐制規定,年滿二十一歲才能入選,但大臣封德彝卻說十八歲以上高大健壯的也可以點兵,並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卻駁回了詔令三四次,不肯簽發。唐太宗大怒,召見他質問。魏征說:“您常說要以誠信治天下,但即位以來,僅幾個月就幾次失信於民,這怎麼能說是以誠信治天下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過去我總以為你很固執,不懂政事,今天聽你分析國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確實是錯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錯誤,還賞賜給魏征一隻金甕。
魏征去世後,唐太宗異常悲痛,他說:“人用銅(古代的鏡子用銅磨制而成)做鏡子,可以糾正衣冠;用古代歷史做鏡子,可以明辯國家的興盛與衰亡;以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過錯。現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寶貴的明鏡。”唐太宗還去淩煙閣,對著魏征的畫像做詩一首:“勁條逢霜摧美質,台星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余形無夏人。”
為了充分納諫唐太宗進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員要在中書省(為皇帝起草詔書的辦事機關)輪換值班,聽從隨時召見以便及時商議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獨斷專行的人,他將國家重要的軍政事務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交給了宰相會議,以便充分聽從眾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委任最合適的人選。對於一般的政務,他要求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省和負責復核詔書的門下省都要各負其責,認真做事,不許敷衍了事。唐太宗的禦臣之術並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數大臣的專權亂政,也充分發揮了大家的集體智慧,有了互相牽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確的方針政策得以順利產生,有了賢 明的 君主,則使得好的國策能夠得到徹底執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協作,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為給歷代帝王樹立了一個好的典範。
為了更好地納諫,唐太宗還採取了一些具體有效的措施,如諫官和史官列席軍政會議,對於敢於直諫的大臣給于重賞鼓勵,同時也是對其他人以後進諫的一種有效的鼓勵。
二、節儉自律,厲行法制,發展國家經濟
唐太宗即位之後,在提倡接見方面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宮殿還是隋朝時修建的,都很破舊。同時,他還禁止鋪張浪費的厚葬習俗,明確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都要嚴格遵守。至於官吏們的奢侈浪費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節儉的風氣,出現了許多廉儉大臣。如戶部尚書戴胄,由於生前生活簡樸出了名,死後家裏連個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於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沒有個像樣的正屋。
為了管理國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賞罰制度,加強了法制建設,長孫無忌又和其他人為其作注,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唐律疏議》,成為封建社會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來。除律外,還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體系。令是規定國家各種制度的法典基本上包括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格也相當於律,是皇帝對國家機關或個人因時因事而頒行的詔書彙編。式則是國家機關經常和廣泛適用的辦事細則和公文程式。令、格、從積極的方面來規定國家機關和官民人等應當遵守的制度,而律則從消極方面規定違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罰制裁。四種法律形式互相協調,體現了唐朝立法技術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還設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對人命的重視。在京城要在兩日內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這種制度的建立有個慘痛的教訓,就是錯殺了大臣張蘊古,唐太宗後悔不已。因此決定設立這項制度,同時為了防止和嚴懲誣告行為,還規定誣告者要“反坐”,即誣告他人什麼罪名,就用這種罪名懲罰誣告人。
唐太宗發展經濟的措施很多,這包括: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頒行租傭調法,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奪農時:設置義倉,救災備荒;增殖人口,獎勵婚嫁,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設施,疏浚河渠。
當時唐太宗有一段話論述了國家的根本問題:“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東西,國家以百姓為本,百姓則以衣食為根本,而生產衣食又以不喪失農時為根本。”這體現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才會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
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間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可以結婚,還將人口增長與否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標準。到了貞觀二十三年,全國的戶數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戶,比他剛即位時增加了將近一倍。
有了上述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來,糧食連年豐收,糧價持續下跌。百姓開始安居樂業。到貞觀中期時,國家出現昌盛景象,貞觀之治就是指的這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很難出現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處,融洽的民族關係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係的做法也值得稱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出現了歷史上難得的民族關係融洽、各族和睦共處的黃金時期。
當時,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渾、吐蕃,這些少數民族經常侵犯邊境,掠奪人口和財物。太宗積極用兵,在629年(貞觀三年)派名將李靖討伐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634年(貞觀八年)大將段志雲敗吐谷渾。638年(貞觀十二年)吐蕃攻唐, 侯 君集破敵,後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護府。641年(貞觀十五年)唐軍又敗薛延陀部,薛延陀後來敗亡。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面最過人之處是他的寬容,因為寬容,貞觀時期的民族關係異常融洽。唐太宗採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數民族人做官;准許少數民族內遷,定居長安,當時的突厥族就有萬家之多;採取和親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結婚;建立了州縣制度,仍然用少數民族領袖為官。
在630年(貞觀四年),西北各族領袖共同請求為唐太宗上尊號“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後來就用“天可汗”的印璽向西北各族下詔書。到633年(貞觀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淵和唐太宗宴請群臣,李淵讓頡利可汗起舞助興,又讓南方的蠻族領袖馮智戴詠詩,氣氛異常熱烈,李淵高興地說:“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後來,在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見群臣時,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自古以來,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漢族地區,但卻無法制服四周的少數民族,我的才幹並沒有超過古人,但做到了他們做不到的事,這是為什麼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讓他滿意,最後還是他自己總結了五條經驗,最後一條是:“先前的帝王們只知道重視漢族,卻總輕視少數民族,只有我能像愛護漢族一樣愛護他們,因此他們才像父母一樣對待我。”唐太宗說的確實是實情,只有以誠相待,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關係。
在民族關係融洽的同時,唐朝的疆域也異常廣闊,東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萬六千九百十八裏。
四、對外交流,傳播世界的盛唐氣象
貞觀時期,由於經濟的發達和邊境穩定,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經濟一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包括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的使臣、留學生和藝人、僧侶都來到唐朝,來到長安,使長安成了當時世界性的都城。為管理對外交往,唐朝政府還專門設鴻臚寺,負責接待工作。當時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國家有七十多個。大批外國人的到來,給唐朝注入了許多新鮮的文化內容,如佛教、伊斯蘭教。還有許多的植物也傳進來,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時,唐朝的先進文化也向外傳播,特別是對亞洲的影響尤其巨大。中國的瓷器、紙張、茶葉和絲綢運往波斯,再傳到歐洲。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便是在這個時期傳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過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亞洲,唐朝文化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最深。在631年(貞觀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貞觀十九年),日本開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幾乎是全面地學習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過去直接來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調製,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國家制度。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
由於唐朝當時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國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現在亞洲各國,所以外國人便將中國人統稱為“唐家子”,現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稱呼中國人為“唐人”,美國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反躬自省的一代名君
多才多藝
唐太宗的詩文水準也很高,可以說是個能文能武的皇帝,但由於他的謙虛,在世時一直沒有讓人編他的詩文集子,所以後人對他的詩文水準瞭解較少。其實,在《全唐詩》和《全唐文》裏都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當的水準。
唐太宗四處征戰,精通騎射,所以他對於駿馬和弓尤其喜愛,為此還寫了詩,如《詠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落雁帶書掠,啼猿映枝轉。”唐太宗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極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戰場上得到了他的一支箭,紛紛稱奇,對他佩服不已。
對於馬唐太宗更是偏愛,他有首《詠飲馬》寫的很有感情:“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饒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裏,騰波龍種生。”因為對駿馬的偏愛至深,在臨死前唐太宗還要求在昭陵裏刻上六匹駿馬,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駿”。
唐太宗雖然詩文都有些成就,但他卻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編自己的詩文集。清朝人後來將他的詩文編入了《全唐詩》和《全唐文》,共計文七卷,賦五篇,詩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曾經說:“朕的辭令,如果對百姓有益的,歷史總會記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沒什麼好處,編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陳後主(即滅于隋的南陳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隋煬帝都有文集傳於世,那個也沒有能挽救其滅亡之厄運!做人主怕的就是沒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對社稷有什麼用!”唐太宗在這裏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即皇帝,皇帝應該做什麼,和文人應該做什麼,分得一清二楚,其明智的言論今天聽來仍然充滿了真知灼見。
唐太宗的明智還表現在他為政的正確觀念上,他以堯、舜為效法的對象,以秦、漢的興亡為教訓,不到海邊,不封禪,不求仙,也不巡遊。能做到這點的,在中國歷史上很難找出幾個來。
唐太宗的書法也有一定的水準,他最擅長的是飛白書法。他主要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注意對技法的研究,寫了《筆法論》、《指法論》和《筆意論》,從初學書法到深入都做了論述。賢德後妃
唐太宗作為一代的名君,他的後妃中也有兩個和他一樣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一個是皇后長孫氏,一個是徐妃。
長孫皇后出身貴族,從小受到良好的家教,精通詩文,也聰明賢慧,和唐太宗一樣很有氣度,是個母儀天下的典範。她最重要的貢獻是防止外戚專權,哥哥長孫無忌本來就和唐太宗有布衣之交,後來一直跟隨左右,玄武門之變中又是功臣。所以唐太宗最他最為倚重。但長孫皇后卻總是要求唐太宗降低哥哥的官職,以免再出現漢朝呂氏和霍氏專權的局面出現。她還讓哥哥親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職,到臨終時還對唐太宗說要防範外戚專權。她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跡:“妾既托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戒。”認識得相當深刻,外戚專權不但禍亂朝政,也會殃及家族,長孫皇后確實是有遠見的。
對於後宮的嬪妃們,長孫皇后非常體貼,有的嬪妃病了,她不惜停下自己的用藥去資助她們,所以她在後宮裏威信極高。後宮裏的穩定也為唐太宗理政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不僅如此,在唐太宗發怒要懲罰因為進諫而冒犯他的魏征時,長孫皇后還極力規勸,而不是火上澆油,終於使唐太宗醒悟過來。長孫皇后對貞觀之治的貢獻是應該充分肯定。
長孫皇后和唐太宗一樣反對迷信,也不崇信佛教,提倡薄葬,臨死時要求不可厚葬,浪費錢財,依山而葬即可,不用起墳。死時她年僅三十六歲,葬於昭陵。
至於徐妃,即徐惠,也很賢淑知禮。在唐太宗後來興土木時她還上疏勸止,不可勞師動眾,在《舊唐書》裏全文照錄了下來。
晚年錯誤與反省
貞觀後期,唐太宗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一是征伐高麗,前後兩次,不聽大臣們的勸告,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得不償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為要大量造船,結果引起農民起義,激化了國內矛盾。
還有奢侈現象增多了。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還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看史官所寫的起居注,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麼,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大的歷史錯誤,他看起居注給唐朝後來的皇帝開了個壞先例,破壞了這個制度。
不過,唐太宗畢竟是個名君,在晚年他還能反省自己的錯誤,很難能可貴。他對太子李治教誨時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應該從歷史中找古代的賢明帝王為學習的典範,像我這樣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許多錯事,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你不要以為這都是好事,總想學著去做。”
在636年(貞觀十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了癰瘡,此後一直調養,開始服用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藥,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到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吃了這個外國騙子的“延年之藥”,結果使病情惡化。649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丹藥的毒性發作,終於不治身亡。享年僅五十歲。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