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弁保境安民
聰明忠厚的少年
李弁,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字正倫,小名彭奴,其父親本姓潘,名榮,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六歲時李弁的父親就在戰亂中去世了,他隨母親跟著伯父一起到了淮南。不久,母親也不幸去世,成了孤兒的李弁只好到寺廟裏勉強維生。後來楊行密派兵支援山東的王師範,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時得到了他,見他聰明機靈,長得也很招人喜愛,於是就想將他收為養子,但親生兒子們極力反對,楊行密無奈只好把他給了屬將徐溫,李弁就做了徐溫的養子,改名為徐知誥。
楊行密去世後,徐溫逐漸排除對手掌握了軍政大權,擁立楊隆演建立了吳國,以後又主持為楊溥謀劃稱帝,因而成為吳國的第一大臣。他讓自己的長子徐知訓駐守揚州(今江蘇揚州東北),自己則坐鎮潤州(今江蘇鎮江),隔江控制朝中大權。
徐知誥長大後,不但相貌出眾,而且膽略過人,他為人厚道,待人誠懇,人緣也很好,威望高過徐溫的其他兒子們。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對他異常忌恨,好幾次想加害於他,但都因為徐知誥人緣好而化險為夷。
勤勉愛民
徐溫讓徐知誥做樓船軍使,率領水軍駐守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後隨軍出征立下戰功,被升為升州(今南京)刺史。當時江淮一帶剛剛平定,各地的官員都是一些武將出身的人,他們不知愛民,關心百姓疾苦,只知道橫徵暴斂,搜刮錢財。而徐知誥卻與眾不同,他一上任就改變了武將們的那種做法,勤於政事,做事力求節儉,他還廣交儒生,實施寬仁政治,大大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因而時間不長,徐知誥愛民的名聲就傳遍了吳國,威望也因此大升。
養父聽到後,就親自來查看,不禁暗自讚歎。徐知誥管轄的升州和過去大變了樣,府庫充實,城牆修得高大堅固,城內也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派太平盛事的景象。徐溫看後非常高興,於是就坐享了這個養子的功績:他讓徐知誥到他坐鎮的潤州去治理,自己則搬到了升州來了,同時又將升州升格為金陵府。
徐知誥開始不願意去,向養父提出要去宣州(今安徽宣州),說了好幾次,徐溫都沒有答應他,徐知誥因而整天悶悶不樂。他的謀士宋齊丘見他這樣,便極力勸說他,說還是去潤州為好:“徐知訓傲慢而又昏庸,難成大事,而且他又對老臣舊將橫加侮辱,我看他將來必定要出事,而且時間不會太長,您如果去了宣州,因為離那裏很遠,有事時無法及時應付,而潤州離揚州只有一水之隔,用不了一個晚上就可以安定大事。您現在反而要捨棄這種有大好處的地方去宣州,到那裏枉度歲月,無聊得很啊!”
徐知誥聽了,恍然大悟,他馬上出發到潤州上任去了。宋齊丘分析得果然非常準確,不久,徐知訓就出了事。他因為對屬下極度欺淩,惹惱了大將朱瑾,朱瑾忍不下這種待遇,就尋機將他殺死了。揚州頓時大亂,徐知誥隔著長江見對岸火光閃爍,馬上召集部下渡江過來,進城之後,很快就平定了朱瑾的叛亂。
施惠政得民心
徐溫得知揚州出事,趕忙領兵過來查看,見徐知誥已經平息了叛亂,穩定了局勢,非常高興,誇獎徐知誥說:“這次幸虧你在潤州,離得近,否則我家大事已去,兄弟當中,你是有大功的!”然後,徐溫便讓徐知誥代替徐知訓治理揚州。
徐知誥執政後,像他在升州時一樣施惠政於民,收攏民心。他完全改變了徐知訓的那種盛氣淩人的狂妄做法,對待吏民都很和藹,他還廢除了一些嚴酷的刑法,實行仁政。為減輕百姓負擔,他又下令免去一些不合理的稅收。此外鼓勵百姓積極生產,為百姓創造良好的條件。奴婢的買賣也被他嚴令禁止,就是百姓家裏有了什麼婚喪之事,他也遍施恩惠,有困難的家庭也能及時得到他的救濟。為了更好地治理當地政務,徐知誥又廣泛收攏有才幹的文人,而且加以重用。為此他還專門建造了一個延賓亭來接待四方的有識之士。像駱知祥、宋齊丘等人就成了他的心腹謀士,此外,他還注意打聽一些流落到他轄境內的士人,把他們請來委以重任,即使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他也給個職務錄用。
徐知誥關心民間疾苦,並不只是做個樣子,而是身體力行。有一次,徐知誥在盛夏酷暑時外出,他不用傘也不拿扇子,隨從們看他熱得直流汗,便要撐開傘蓋,徐知誥婉言拒絕說:“士卒都暴露在驕陽下,我怎麼能用這東西呢?”徐知誥憑著他愛民如子的作為贏得了當地百姓和將士的深深愛戴,雖然當時掌握大權的是徐溫,但大部分的民心已經傾向于徐知誥。
徐溫病死在金陵時,徐知誥馬上行動起來,他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將金陵接管過來,另一方面派兵阻止徐溫親生兒子徐知詢來繼承徐溫之位。徐知誥代替了徐溫的權臣職位,最後將楊溥推上了皇帝的寶座,自己掌握朝中實權。他也效仿原來徐溫的做法,自己到金陵,讓兒子徐景通駐守揚州。楊溥封徐知誥為東海郡王。
嚮往帝位
徐知誥的願望比他的養父徐溫要大得多,他不想總當第一大臣,他想的是皇位。但他又不好明說,就在一次照鏡子時對身邊的心腹周宗說:“我的功業已經完成了,可是我也老了。唉,這該怎麼辦呢?”
周宗早就看出了徐知誥的心思,但主人不說他也不便挑明。見徐知誥這樣說,就明白了。於是,他就去聯合其他人,一起活動起來。大家輪流勸徐知誥繼位稱帝,最後,徐知誥推辭謙讓了一番,終於答應了。
天祚三年(西元937年),楊溥被迫讓位,徐知誥正式稱帝,建國號大齊,以金陵為都城。稱帝建國後,徐知誥覺得姓徐不太好了,就在兩年之後恢復了李姓,改名為李弁,自稱為唐憲宗李恪的四世孫,所以他又將國號改為唐,為與唐朝和後唐區別,史稱為南唐。大凡皇帝都有一些神靈之類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常以民謠的形式傳播。在徐知誥稱帝前後,江南就有一句童謠“東海鯉魚飛上天”。等徐知誥當了皇帝,就有人出來解說這個民謠,東海指的是徐氏的封爵之名,即東海王,鯉魚指李弁,以此證明李弁的稱帝是有神靈啟示的。其實在封建社會,有很多人即使是很有威望的人為了爭取其他人的擁戴,也想借助這種大家都相信的民謠來為自己製造有利的輿論,特別是小孩子唱的童謠,更是覺得童言無欺,容易讓大家相信,所以就編了朗朗上口的民謠讓兒童傳唱,以後再行動的時候百姓就以為是天意了,接受得也就非常容易了。
保境安民做仁義之君
登上了帝位,徐知誥沒有像其他的皇帝那樣變得昏庸起來,而是繼續施仁政,儘量為百姓謀福利。為了政權的長期穩定,也為了百姓長久地享受太平,徐知誥制定了一個根本的國策長期奉行,這就是保境安民。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和中原的勢力相比還有差距,所以制定了這個總的治國方針,對外邊的政權他盡力與之和好,萬不得以時才北伐抗擊中原勢力,向南開拓疆土。有一次,因為江淮連年豐收,群臣都要求趁北方混亂之機北伐,恢復唐朝原來的疆土。徐知誥說:“我從小在軍旅中長大,經常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嚴重危害,能使百姓安定,我也就放心了,其他還要奢求什麼?”
對於東邊的吳越國,徐知誥繼承了楊行密的做法,與之和平相處。有一年,吳越國發生了特大的火災,宮室和府庫都被燒得異常慘重,兵器鎧甲幾乎被燒盡了。這時,大臣們又提出趁此千載難逢的良機發兵,一舉滅掉吳越。徐知誥不但沒有答應,反而派人到吳越去慰問,此後又送去大量物資救濟,從此兩國盡消恩怨,長期地友好相處起來。
吳越國在楊行密的時候就和江淮互相敵視,徐知誥見當時天下長期戰亂不止,厭惡用兵擾民,禍亂百姓。因此在稱帝之前就和吳越錢氏政權開始修好,把俘虜的吳越將士全部歸還,而錢氏也以桃報李,將俘虜的吳國的將士禮送回來,兩方面的關係有了根本性的轉折。
徐知誥不喜歡用兵,但他的大臣中卻有不少喜歡談論戰爭的人,尤其是馮延巳,經常發表一些主張用兵的長篇大論,還狂妄地對徐知誥說:“田舍翁怎麼能成大事呢!”但徐知誥也不生氣,一心堅實自己的領地,不再想擴充領土之事。但這樣百姓也得到好處,一是太平,二是賦稅較輕,因為沒有戰爭的巨大消耗與需求。
節儉的好榜樣
徐知誥值得稱讚的要數他的節儉了,稱帝后他也沒有改變這種良好的習慣。穿的鞋是草編的,洗臉用具也是鐵製品,沒有什麼金盆銀盆。暑熱天氣時就睡在用青葛布做的帷帳裏面,左右聽候使喚的只有一些老而醜的宮人,他們穿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至於綾羅綢緞極少見到。徐知誥還很勤于政事,有時日夜連續地批閱奏章,設宴奏樂之類享樂的事也很少做,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但對於為國犧牲的人他毫不吝嗇,一般都給家屬三年的俸祿。對於農田的賦稅也儘量公平,他派使者到各地去調查記錄各戶農田的肥瘠,然後分出等級納稅,百姓紛紛稱其公允。從此江淮一帶調兵和攤派賦役時就以土地的肥瘠為標準,杜絕了官吏的層層盤剝,從根本上減輕了百姓負擔。
徐知誥之所以採取保境安民的方針,並非只是厭惡用兵禍亂百姓一條原因,他在一次和大臣討論政事時透露了他的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當時宋齊丘和馮延巳都說應當出兵吞併楚、吳越和閩國,徐知誥則說:“吳越的錢氏父子總是奉事中原政權,發兵攻打,弄不好要招來中原軍隊。閩國地方山險而地貧瘠,即使發兵攻打也要半年以上才能結束戰爭。就是佔領了恐怕也是得到的少損失的大,而且當地人好作亂不好治理。要出兵只有楚國的馬氏政權可以作為物件,也能輕易奪取,因為他不施仁政,枉法亂國。總之,就像孟子說的那樣,燕人取齊,恐怕驚動四鄰。就算是得到了尺寸之地卻得到了天下皆知的惡名,我不想落這麼個結果。”
因為有了徐知誥的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治理有方,南唐最終成為十國中經濟和文化最先進的地區,徐知誥也因此成為十國當中最傑出的政治家,他對江淮一帶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25日星期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