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12日星期三

北魏

北魏

公元386——534年,共149年。

北魏共有15個帝王(包括幼主元釗,安定王元朗),其中病死的4帝,國亡而逃奔長安後被毒殺的1帝,內亂中被殺死的4帝,被沉殺的1帝,被毒殺的3帝,被廢黜後後事不明的1帝,被絞殺的1帝。所附的馮太后為病死,胡太后被沉殺於黃河中。


道武帝(拓跋珪)

道武帝,名拓跋珪(公元371—409年),字涉圭,鮮卑族拓跋部人,十六國時代王什翼犍孫(一說為什翼犍子),前秦衰落後復國稱帝,在位24年,被子拓跋紹刺殺,終年39歲,葬於金陵。 (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古盛東城西北)

拓跋珪,公元376年,前秦苻堅攻滅代國後,要除掉代國的全部王族,代國大臣燕鳳騙過苻堅,將年幼的拓跋珪保護下來,讓他流居在獨孤,賀蘭等部落,淝水之戰後,前秦衰落,拓跋珪乘機召集舊部,復興代國,於公元386年正月在牛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即代王位,4月改國號為魏,建年號為登國,史稱北魏,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繼而攻滅獨孤,賀蘭等部落,國力漸漸強盛,公元397年在參合陂戰役中大敗後燕慕容寶軍,乘勝攻占其都城中山,滅後燕,佔據黃河以北地區,公元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改稱皇帝。

拓跋珪在位期間,實行分土定居政策,發展農桑,任用漢族士人,吸收漢族文化,使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迅速發展,推動了拓跋族向封建制度進化,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拓跋珪在世後期服用丹石,以致性情暴躁,精神反常,公元409年10月13日,夫人賀氏因小事觸怒了他,他將賀氏定為死罪,因天已傍晚,命令關入黑屋,等明天處死,賀氏買通左右,暗暗去報告兒子拓跋紹,要他趕快來救自己,拓跋紹接到密告,連忙召集親信部下及宦官數人,於當晚翻牆進入內宮,直撲天安殿,時拓跋珪正在天安殿休息,左右侍從見叛兵殺來,都驚呼,賊來了,拓跋珪急忙跳起去取弓刀武器,一時卻未找到,拓跋紹率眾一擁而上,將道武帝亂刀砍死。

拓跋珪被殺後,先被謚為宣武帝,後又改謚為道武帝,廟號太祖。


明元帝(拓跋嗣)

明元帝,名拓跋嗣(公元392—423年),北魏道武帝長子,道武帝被子拓跋紹殺死後,他繼位,在位15年,病死,終年32歲,葬於金陵。

拓跋嗣,曾被封為齊王,拜為相國,加車騎大將軍,道武帝於公元409年10月被拓跋紹殺死後,他聞訊急忙躲入山中,派人命北新侯安同捕捉拓跋紹母子,拓跋紹弒父後,放出母親賀氏,然後號召衛士同攻東宮,衛士不願響應,安同接到拓跋嗣命令後,率士兵攻入宮中,捕殺拓跋紹母子,迎回拓跋嗣,拓跋嗣於同月繼位,改年號為永興。

拓跋嗣繼位後,採取各種措施來鞏固北魏政權,並擴展勢力,對內他簡賢任能,派官員分赴各地尋求人才,凡有文才武略,或為州閭所推重,或可為人師者,都請往都城,量才錄用,又置五經博士,興辦太學,籠絡漢族地主階級,史書記載他,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此擴大了統治基礎,他勸課農桑,鼓勵耕織,並親自躬耕籍田,又經常派臣下或親自巡行諸州,問民疾苦,賑濟宰民,削減田租,以此緩和了階級矛盾。

對外他多次遣將或親征,擊退了柔然的攻掠,使部分柔然部眾內附,並築長城千餘里以固邊防,他又調兵多次出擊北燕,劉宋,一度於公元423年攻占洛陽,到他晚年時,十六國中僅存夏,西秦,北燕,北涼四國,它們或勢單力薄,或內亂頻繁,唯有北魏成為黃河流域最強盛的國家。

公元423年11月,拓跋嗣病死於平城西宮,拓跋嗣死後的廟號為太宗,諡號為明元帝。


太武帝(拓跋燾)

太武帝,名拓跋燾(公元408—452年),小字佛狸,北魏明元帝長子,明元帝病死後繼位,在位29年,被宦官宗愛謀殺,終年45歲,葬於金陵。

拓跋燾,曾被封為泰平王,明元帝病重時,命他代理政事,明元帝於公元423年11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始光。

拓跋燾剽悍強健,繼位後繼承父業,著力於開拓,經過十多年南征北戰,先後攻滅了夏,西秦,北燕,北涼,逐散了柔然,至公元439年,結束了十六國的割據局面,統一了黃河流域,使北魏和南方的劉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拓跋燾晚年時,命太子拓跋晃參預政事,拓跋晃精明能幹,一直與中常侍宗愛不和,宗愛蓄意陷害太子,在拓跋燾面前誣告他和東宮官員幾十人密謀奪取皇位,拓跋燾寵信宗愛,不加細察,將東宮官員幾十人處死,太子受此驚嚇,一病不起,不久死去,事後,拓跋燾查清太子及其官員純屬冤枉,十分悲傷,追諡太子為景穆太子,以彌補自己的過失,宗愛見拓跋燾追悔,日夜擔心追究自己誣告的罪責,決意謀殺拓跋燾。

公元452年3月,拓跋燾借酒澆愁,喝的爛醉,獨自臥於永安宮,宗愛乘機進宮殺死了拓跋燾。

拓跋燾死後諡號為太武帝。


南安王(拓跋餘)

南安王,名拓跋餘(公元?—452年),太武帝第6子,宦官宗愛弒太武帝后,迎他繼位,在位7月,又為宗愛謀殺,葬處不明。

拓跋餘,曾被封為吳王,後改封南安王,宗愛於公元452年3月弒太武帝后,秘不發喪,率同黨殺死都城中太武帝的其他兒子,將拓跋餘從中宮便門暗暗迎入殿堂,偽造皇后懿旨,於同月立他為帝,改年號為承平。

拓跋餘即位後,封宗愛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並視之為靠山,他怕自己以幼弟繼位,群臣不服,將國庫財物賜給朝中大臣,不到一月,庫藏耗盡,他又沉湎於酒色,醉生夢死,不久,拓跋餘對宗愛的專橫跋扈難以忍受,決意設法削奪宗愛的權柄,宗愛得知消息,決定先下手除掉拓跋餘。

同年10月丙午日夜間,拓跋餘在平城去東廟祭祀,宗愛暗令小黃門賈周等乘拓跋餘不備,用匕首將他刺死。

拓跋餘史稱南安王。


文成帝(拓跋濬)

文成帝,名拓跋濬(公元440----465年),太武帝從孫,南安王侄,南安王被宗愛刺殺,眾大臣又殺宗愛,迎他為帝,在位14年,病死,終年26歲,葬於金陵。

拓跋濬,景穆太子拓跋晃長子,拓跋晃遭受冤屈憂懼而死後,太武帝追悔,封拓跋濬為高陽王,常帶在身邊,十分鍾愛,南安王於公元452年3月被宦官宗愛刺殺後,羽林郎中劉尼,尚書賀源,陸麗,長孫渴侯等又號召禁軍迎拓跋濬入宮,並捕殺宗愛,賈週,同月戊申日,拓跋濬即帝位,改年號為興安。

公元465年5月,拓跋濬病死於平城宮中太華殿,拓跋濬死後諡號為文成帝。


獻文帝(拓跋弘)

獻文帝,名拓跋弘(公元454—476年),文成帝長子,文成帝病死後繼位,在位6年,為馮太后毒死,終年23歲,葬於金陵。

拓跋弘,文成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文成帝於公元465年5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天安。

公元471年8月,拓跋弘禪位於太子拓跋宏,自稱太上皇,移居崇光宮,因太子年幼,他仍統兵南征北討,一再外出。

公元476年,相州刺史李忻貪贓枉法,被拓跋宏查獲,叛處死刑,李忻為了求生,告發了尚書李敷和弟李奕長期和馮太后通奸的陰私,拓跋弘大怒,處死了李敷和李奕,不久,馮太后暗令左右在拓跋弘的食物中下毒,拓跋弘吃後毒性發作,七孔流血而死於平城宮中永安殿。

拓跋弘死後的廟號為顯祖,諡號為獻文帝。


孝文帝(元宏)

孝文帝,名元宏(公元467—499年),獻文帝長子,獻文帝在位時就禪位給他,從此他開始改為漢姓,在位29年,於南征途中病死,終年33歲,葬於長陵。

元宏,獻文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後獻文帝又禪位給他,改年號為延興,他時年僅5歲,由馮太后執政,馮太后於公元490年病死,他親政。

元宏親政後,深知要使北魏富強,必須繼續實行改革,尤其要拋棄民族偏見,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同南方漢族的聯繫,於是,他除了繼續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等以外,決定遷都洛陽。

由於守舊貴族強烈反對都城南遷,元宏不能直接提出遷都的計劃,便於公元493年秋天親自統領步,騎兵30萬從平城南下,聲稱去進攻南齊,到了洛陽,正遇上連綿一個月的秋雨,道路泥濘,行軍困難,元宏仍然下令繼續南下,大臣們記取太武帝南征劉宋大敗而歸的教訓,跪在元宏馬前請求停止南下,元宏說,這次南征影響甚大,興師動眾,無功而回,那成什麼體統了,你們既然不願意再南下,那得先把都城遷來,等機會在攻滅南齊,以統一全國,大臣們還在猶豫,元宏下令道,同意遷都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去,南安王拓跋楨連忙說,只要陛下停止南征,我們一定贊成遷都洛陽。

第二年,元宏又親自回平城,說服了留在那裡的貴族也同意遷都洛陽,接著,元宏全面改革鮮卑習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死後不得歸葬平城,改鮮卑姓為漢姓(拓跋改為元),鼓勵鮮卑族於漢族通婚,採用漢族典章,評定士族門第,從而加強了鮮卑貴族和漢族士族的聯合統治,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儘管改革遭到了以太子拓跋恂為首的舊貴族的反對,他們曾密謀發動叛亂,分裂北魏,但很快就被元宏平定,並處死了太子,元宏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公元499年4月,元宏在帶兵南征的途中病死,臣下將靈柩送返洛陽,到魯南才發喪告哀。

元宏死後的廟號為高祖,諡號為孝文帝。

元宏的皇后馮氏曾與宦官高菩薩有私情,後被元宏查實,貶入冷宮,元宏臨死時,下詔賜馮皇后死,馮皇后即被殺。


宣武帝(元恪)

宣武帝,名元恪(公元483----515年),北魏孝文帝次子,孝文帝病死後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33歲,葬於景陵。

元恪,孝文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孝文帝於公元499年4月病死,他於同月丁已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景明。

元恪在位期間,北魏經南遷後的幾十年經營,國內趨於安定,經濟繁榮,商業興盛,南遷的皇族由游牧生活轉化為建築在農民租稅基礎上的錦衣玉食,安逸享樂的定居生活,迅速封建化,並很快腐敗起來,史書記載,元恪好遊獵,嬉戲無度,不親視朝,他又篤信佛教,曾親自講授佛經,在洛陽建造永明寺,有房千餘間,供西域來的三千多僧人居住,促使佛教盛行,境內遍布有1萬3千多座寺院,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頻繁。

公元515年正月丁已日,宣武帝病死於洛陽宮中的式乾殿,元恪死後的廟號為世宗,諡號為宣武帝。


孝明帝(元詡)

孝明帝,名元詡(公元510—528年),宣武帝次子,宣武帝病死後繼位,在位14年,為胡太后毒殺,終年19歲,葬於定陵。

元詡,宣武帝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宣武帝於公元515年正月病死,他於同月乙亥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熙平。

元詡即位時,年僅5歲,由生母胡太后臨朝聽政,胡太后荒淫殘暴,揮金如土,國庫都被她耗盡,她又信佛教,大力倡導修建佛寺,由於對百姓壓榨更重,激起了六鎮大起義。

元詡成年後親政,胡太后怕自己荒淫的醜事被他知道,便刺殺了元詡的親信數人,其餘的親信也都被貶出都城,從此母子不和,公允520年,元詡藉口胡太后與孝文帝次子,清河王元懌淫亂,便召集了胡太后的妹夫元義,宦官劉騰,發動政變,殺死元懌,將胡太后囚禁在北宮,可是,公元526年,胡太后再次臨朝,處死元義,戮屍劉騰,並肆無忌憚的糾集黨羽,大殺異己,危及元詡,公元528年正月,元詡差人秘密送詔書給大將爾朱榮,命他帶兵入都除去胡太后的心腹鄭儼,徐紇,剷平胡太后的勢力,爾朱榮原是山西秀容縣的一個部落酋長,靠8千騎兵鎮壓了葛榮起義軍而發家,他見北魏朝政昏暗,正企圖取而代之,因此在接到詔書後,就立刻率軍進逼洛陽。

胡太后見爾朱榮專為打擊自己而來,就採納鄭儼,徐紇建議,用毒酒毒殺了元詡。

元詡死後的廟號為肅宗,諡號為孝明帝。


幼主(元釗)

幼主,名元釗(公元526—528年),孝文帝曾孫,胡太后毒殺孝明帝后,立他為帝,在位1月,被爾朱榮沉溺於黃河中,終年3歲,葬處不明。

元釗,臨洮王元寶暉子,胡太后於公元528年初毒殺孝明帝后,將孝明帝的庶女冒充皇子,扶立為帝,以安定人心,一個月後,又廢除庶女,改立元釗為帝。

爾朱榮得知洛陽的變亂,便以討伐胡太后為名,揮軍渡過黃河,直撲京城,胡太后恐慌,帶著宮眷削髮為尼,4月,爾朱榮開進京城,捉住胡太后和元釗,送往河陰,胡太后哭著求饒,說是被佞臣蒙蔽的,3歲的元釗則給嚇的啼哭不停,後爾朱榮將胡太后和元釗投入黃河溺死,又大殺北魏王室和公卿百官2千多人,史稱河陰之變。

元釗史稱幼主。


孝莊帝(元子攸)

孝莊帝,名元子攸(公元507—530年),獻文帝孫,爾朱榮殺幼主後,立他為帝,在位3年,又被爾朱兆絞殺,終年24歲,葬於靜陵。

元子攸,彭城王拓跋勰三子,封為長樂王,爾朱榮於公元528年4月殺胡太后和幼主後,企圖稱帝,因見人心不服,暫於同月戊戌日立元子攸為帝,改年號為建義。

元子攸即位後,由於爾朱榮的大肆屠殺,使京城空虛,地方政權瓦解,北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爾朱榮因為殺宗室朝官太多,民怨沸騰,不敢貿然進駐洛陽,他一面遠據晉陽,殘酷鎮壓農民起義,一面遙控洛陽,準備伺機奪取政權。

元子攸不甘心做傀儡皇帝,與城陽王元微,侍中楊侃等人謀劃除掉爾朱榮,公元530年9月,元子攸詐稱生了太子,詔命爾朱榮入朝,爾朱榮不知有詐,趕到洛陽,入明光殿朝見,這時,元子攸佈置好的膠東侯李侃唏等人持刀從東面窗戶跳入,直扑爾朱榮,爾朱榮慌忙站起,奔向御座上的元子攸,元子攸事先已橫刀於膝下,乘勢手刃爾朱榮。

爾朱榮伏誅的當夜,他的妻子率部焚燒洛陽的西明門後逃出京城,糾集兵馬返攻洛陽,爾朱榮的從弟爾世隆也派爾朱拂律歸率領千餘騎兵逼抵洛陽城下,聲言要索取爾朱榮的屍體,元子攸害怕,將物資置於西門外,招募敢死隊1萬餘人,與爾朱拂律歸展開激戰,未能取勝,又遣將軍李苗縱火焚燒河橋,淹死敵兵無數,爾朱拂律歸改變戰術,調集殘兵,左右夾擊,逼得李苗走投無路,投河而死,接著,爾朱世隆立東海王元曄為帝,並派兵進攻洛陽。

同年12月,爾朱榮侄爾朱兆,爾朱度律聲稱要為其叔父報仇,引兵直撲洛陽,洛陽城防薄弱,叛軍很快就攻入城門,直奔皇宮,皇宮禁衛兵大都聞風逃散,元子攸倉皇從雲龍門逃出,為爾朱榮的幾十名騎兵追及俘住,鎖於永寧寺塔中,在囚禁中,孝莊帝取下頭巾企圖自盡,未遂,不久被送往晉陽,晉州刺史高歡在半路截擊未成,又致書爾朱兆,說明利害,勸他別殺元子攸,爾朱兆大怒,將書信撕成碎片,並馬上命令將元子攸押到并州三級佛寺,於12月甲子日絞殺。

元子攸被殺後的廟號為敬宗,諡號為孝莊帝。


長廣王(元曄)

長廣王,名元曄。生卒年不詳,太武帝曾孫,爾朱兆殺孝莊帝后,扶他繼位,在位3月,又為爾朱世隆所廢,下落不明。

元曄,太子拓跋晃孫,中山王拓跋英侄,曾被封為廣平王,任太原太守行并州事,公元530年年12月,爾朱兆殺孝莊帝后,帶兵從汾州進駐太原,扶立元曄繼位,改年號為建明。

元曄即位後,爾朱兆進入京城,縱兵搶掠,並且,又一次大殺北魏諸王和百官,接著返回晉陽,命令爾朱世隆,爾朱度留鎮洛陽,爾朱世隆更為殘暴,人民對他恨之入骨,元曄在爾朱世隆的控制下整日惶惶不安。

公元531年2月,爾朱世隆又廢黜元曄,降封為東海王,後事不明。


節閔帝(元恭)

節閔帝,名元恭(公元498—532年),字修業,文成帝孫,爾朱世隆廢元曄後,立他為帝,在位2年,被高歡廢黜後毒死,終年35歲,葬處不明。

元恭,廣陵王元羽子,爾朱世隆於公元531年2月廢元曄後,於當日立元恭為帝,改年號為普泰。

公元532年4月,高歡帶著他擁立的安定王元朗,起兵攻入洛陽,殺爾朱世隆,將元恭關押在崇訓寺中,5月甲申日,高歡命人將元恭毒殺於洛陽門下外省。

元恭死後諡號為節閔帝,史又稱前廢帝。


安定王(元朗)

安定王,名元朗(公元513—532年),字仲哲,北魏皇族章武王第三子,節閔帝堂弟,被高歡擁立為帝,在位2年,又被高歡廢黜毒殺,終年20歲,葬於鄴效外。

元朗,公元531年10月被高歡在信都立而為帝,以與爾朱世隆控制的節閔帝相抗衡,改年號為中興。

第二年4月,高歡攻入洛陽後,元朗也遷洛陽,高歡殺盡爾朱氏後,感到元朗的世系太遠,無號召力,又於公元532年4月,在廢黜元恭的同時,廢黜了元朗,降封為安定王,不久,又於洛陽將他引進門下外省,高歡用毒酒將他毒死。

元朗史稱後廢帝,也稱安定王。


孝武帝(元脩)

孝武帝,名元脩(公元510—534年),字孝則,孝文帝孫,高歡廢元朗後,立他為帝,在位3年,被宇文泰毒死,終年25歲,葬於永陵。

元脩,廣平王元懷三子,曾被封為平陽王,高歡於公元532年4月廢元朗後,於同月戊子日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太昌。

元脩即位後,由於高歡威權震主,時時威脅到他的地位,日夜思慮如何除去高歡,但因力量單薄,沒有能力實現,公元534年,元脩逃出洛陽,西奔長安,投靠另一大將軍宇文泰。

公元534年12月,元脩在逍遙園招待高車族使節後騎馬回宮,那匹馬忽然無故狂逃,左右怎麼也馴服不了,不一會兒它又倒地死去,元脩換馬回宮,晚餐後不久,突然肚腹絞痛而死,原來宇文泰指使宦官在食物中下毒,毒死了他。

元脩死後,被謚為孝武帝,史也稱出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