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明宗李嗣源 馬上勇將五代明君
一 李嗣源勇武佐莊宗
少年勇將護莊宗
李嗣源即後唐明宗,是唐朝沙陀部人,本名邈佶烈,成為李克用的養子後改名為李嗣源。父親李霓原是李國昌的部下。在父親死後,僅僅十三歲還是個少年的李嗣源就因為勇武超群而被李國昌收到自己帳下,做了他的侍衛。每次圍獵時,李嗣源仰射飛鳥,拉弦必中。不久,李克用便將他要到身邊,更加器重,而且收他為養子。李克用的眼光確實不錯,在上源驛事件中,李克用被朱溫派兵圍攻,險些喪命,就是他的這個養子李嗣源,一個剛剛十七歲的小青年,竟在亂軍之中拼死保護著李克用躲開雨一般的飛箭翻越高牆,逃出虎口,而且自己毫髮無損,其他許多勇將卻戰死很多。等李克用鎮守河東時,李嗣源率領李克用的騎兵衛隊隨同征戰,屢立戰功。當時的李存信是蕃漢大將,但他每次出兵作戰總是戰績不佳,李克用便讓李嗣源做了他的副將,一同出征,有了李嗣源的幫助,李存信每次都能大勝而歸。
史書上有時為了推崇某個人,就將一些民間的傳說也寫進去,我們現在不會相信這些充滿神奇的事,但當做趣聞看一看也未嘗不可。李嗣源有一次在外借宿,那一家的婦人剛好有身孕,沒有殷勤招待,及時給他們做飯。這時孕婦聽到肚中的小嬰兒說話了:“大家(指皇帝)到了,趕快準備飯吧。”孕婦很奇怪,趕緊起來,親自將飯端到李嗣源的面前,李嗣源問她為什麼態度變了。孕婦就將原因告訴了他。但其他的書上卻是另一種說法,李嗣源問孕婦為什麼先無禮而後恭敬,孕婦說:“公貴不可言。”問她原因,孕婦說是腹中小兒所言,李嗣源卻說:“老婦人說謊,她是怕我生氣給她帶來禍端。”後來再問,確實如此。
謙虛和藹不愛財
李嗣源長大之後,更是雄武果斷,而且對待下屬謙遜和藹,每當有戰功的時候,從來不在眾人面前誇耀。平時,就經常帶領將士們修理準備兵器和軍用物資,廉潔自律,不貪也不與其他人發生什麼矛盾。李克用有一次試探他,讓他到自己的府中去,說你隨便拿東西吧,以前立功很多,但沒有重賞過你。李嗣源就只拿了幾卷絲織品和幾千文錢走了。回去之後,又將這些東西都分給了部下。在其他時候也是這樣,不管賜給什麼貴重物品他都分給了屬下。有一次,他和眾將在一起的時候,其他將領都爭先恐後地誇誇其談,炫耀自己的勇猛善戰,而李嗣源卻緩緩地說:“大家用嘴戰勝敵人,而我則用手戰勝敵人。”眾將聽了,都慚愧得不再說了。
李嗣源每次作戰,率領五百名精銳騎兵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他曾領兵救援被朱溫圍攻的朱瑾兄弟,大敗敵軍。又攻擊魏州背信棄義的羅弘信,得勝而還。李克用為嘉獎他,就把他率領的五百騎兵命名為“橫沖都”,從此,李嗣源和他的“橫沖都”命揚天下,威震四海。後來大將李嗣昭和梁將葛從周交戰,兵敗而退守青山口。梁軍扼守要道,使得李嗣昭的步兵不戰自潰,無法收拾。這時李嗣源到了,對李嗣昭說:“步兵雖然潰散了,我們再後退就難以收拾殘局了。讓我為公試決一戰。不勝而死勝過戰敗被俘。”李嗣昭說:“我願為卿的副將。”李嗣源率領所部憑高列陣,然後又解鞍磨箭,擺出一副決戰的樣子,先在氣勢上壓倒敵人。然後李嗣源又左右比劃半天,好像在調兵遣將一樣,梁兵被弄得心慌不已。這時,李嗣源命部下一齊上馬,如箭一般沖入敵陣,李嗣源大喊道:“我王命我來取葛從周的項上人頭,其他將士不要上前自己送命!”“橫沖都”將士橫沖敵陣,如入無人之境。李嗣昭率兵隨後跟進支援,一鼓作氣將梁軍擊退。收兵後才發現李嗣源身上有四處箭傷,流的血將大腿都浸透了。李克用親自給他解衣敷藥,還親手端過一杯酒來,撫著他的後背說:“我兒真是神人啊,如果沒有你,今天就要被葛從周譏笑我無良將了。”這一仗使李嗣源的英武之名威震敵膽。
李嗣源作為李克用的有數的幾個勇將之一,為李克用的征戰和李存勖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幾乎每次大的戰役都有李嗣源驍勇的身影,而且每次大戰也都有李嗣源卓著的戰功。青山口一戰已經使李嗣源的名聲大振,此後,李嗣源又繼續在一次次戰役中屢立奇功,從歷史記載上看,李嗣源的戰績在五代也是絕對屬於一流的,由於李嗣源後來繼位後政績突出,被稱為五代名君,這似乎掩蓋了他的戰功。
智勇雙全的後唐第一將
在李存勖剛剛繼位時,李存勖就立即出兵救援潞州,這一仗李嗣源也參加了。當時他率領一部突擊騎兵和周德威同時進兵。李嗣源在早晨到達了敵人夾城的東北角,命士兵們用斧頭砍去鹿角(用樹枝做成的阻擋敵人的障礙,形狀像鹿角),然後背來柴草填平壕溝,一舉攻克夾城。不久,周德威也在西北邊攻破夾城,晉軍一戰大破梁軍,盡毀夾城,取得了夾城大捷,徹底解除了潞州之圍。解圍之戰,李嗣源功居第一。
其後,在柏鄉大戰中李嗣源也是勇立戰功。在兩軍對陣時,李存勖覺得梁軍氣勢很盛,擔心將士畏懼不前,對戰局不利,就想激勵將士,他手持銀制的巨型酒杯給李嗣源賜酒,對他說:“愛卿看見梁軍的白馬和紅馬部隊了嗎?看著幾乎要嚇破人膽,破敵立功還要靠你啊。”李嗣源毫不在意地說:“他們這是徒有虛表。明天就會歸我們所有了。”李存勖聽了一拍大腿笑道:“愛卿已經氣吞敵軍了,我軍必勝!”李嗣源接過酒杯將酒一飲而盡,然後挺身上馬,率領一百騎兵像黑旋風一樣沖入梁軍的白馬陣。當時的晉軍在李克用的時候就都穿黑色軍衣,被稱為“鴉軍”,戰鬥力很強,而歸李嗣源率領的騎兵更是精銳之師,戰鬥力可想而知。李嗣源沖在最前面,率領這一百精兵像把尖刀插入敵陣,鐵錘長槊齊下,左沖右突,最後活捉敵人兩名騎兵將官得勝而回,大大地挫掉了敵人的銳氣,附著在李嗣源鎧甲上的箭像刺蝟身上的尖刺一樣多。李嗣源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梁軍並非堅不可摧,從而鼓舞了全軍的士氣,從上午到下午,李嗣源率領騎兵和敵人交戰達百次之多,往來衝擊,哪里危急就到哪里去增援解圍,殺傷和俘虜的敵兵無數,這一仗晉軍大獲全勝。李嗣源因功被加授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
在李存勖派周德威北伐征討幽州的劉守光時,李嗣源奉命領兵支援,和劉守光的大將元行欽遭遇,李嗣源和元行欽共交戰達八次之多,元行欽也是一員勇將,和李嗣源酣戰不止,屢次被李嗣源射中。但李嗣源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李嗣源忍痛拔下利箭,和元行欽再戰,最後,元行欽終因勇武稍遜李嗣源一籌,無法力敵,就讓人將自己綁起來,請求歸降李嗣源。李嗣源也很大度,沒有忌恨元行欽和他大戰不止,還射傷了他的大腿,反而撫摸著他的後背說:“你這後生真是個壯士啊!”此後待元行欽非常好,很是器重。
李嗣源智勇雙全,這在晉軍中也是公認的事實,他的智與勇在救援幽州反擊契丹的一次戰役中得到充分體現。這一次,李嗣源非常善於選擇有利的地形條件,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擊敵之短。最終使自己處於劣勢的部隊佔據了有利地形,從而最大限度地阻止了契丹騎兵戰鬥力的發揮,終於奪取了戰役的勝利。
這一年,契丹兵圍攻幽州,守將周德威最後不得不向李存勖告急求援,因為這時的幽州已經被阿保機親自率領的契丹兵圍攻了六個月之久。李存勖召集眾將商議對策,大家都說:“敵人不會長久圍攻,如果掠奪不到什麼東西,他們便會在吃完所帶的糧食後退去,到那時我們再從後面追擊殺敵,必獲全勝。”李嗣源認為不可,他說:“周德威盡忠報國,現在孤城被圍,危在旦夕,我們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等敵人自動撤退時追擊了。我願領騎兵五千作為先鋒前去援救周德威將軍。”李存勖也贊同他的意見,命李嗣源和閻寶及李存審率領步騎兵即刻進兵支援。在七萬多步騎兵到達易州(今河北易縣)集結時,李存審說:“現在敵眾我寡,契丹兵以騎兵居多,而我軍則步兵多。如果在平原曠野上和敵人相遇,敵人的騎兵就會用上萬的騎兵來衝擊我們的部隊,那我軍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李嗣源說:“契丹兵雖然強大,但他們作戰基本沒有後援,而是以剽掠補充給養。我軍則是在行軍的時候輜重相隨。假如在平原和敵人遭遇,軍糧和輜重被他們截走,我們就會不戰自潰。為保險起見,我軍最好走山路,以隱蔽我軍的蹤跡,出其不備地到達幽州後與城內的守兵會合,再一同抗擊打退敵人。萬一在途中與敵人相遇,我們就憑藉有利地形擊潰敵兵。”
從易州出發後,李嗣源率兵在山中一路行進,他和養子李從珂領騎兵三千作為先鋒,在距離幽州六十裏的地方和契丹騎兵遭遇,契丹兵看到晉軍後,驚慌得連忙後退。一是先前和晉軍交鋒都以失敗告終,二是沒有想到晉軍會走這種難行的山路。晉軍趁契丹兵後退的機會從兩翼跟進追擊。契丹兵在山上走,晉軍則在山澗中走,每當到山谷口的時候,契丹兵便襲擊晉軍,李嗣源父子率軍猛烈還擊,部隊才得以擊退敵兵,繼續前進。最好到達山口的時候,契丹騎兵已經有萬人列陣擋在了前面。晉軍將士驚慌失色,畏敵不前。李嗣源毫無懼色,對將士們說:“為將者受君命而忘家,臨敵陣而忘自身安危,以身殉國,就在今天了。諸君請看我們父子如何殺敵報國!”說完他親率百名騎兵到了部隊的前面,不慌不忙地摘掉頭盔,然後揚起馬鞭用契丹話對契丹將士大聲說:“你們無故侵犯我們的邊疆,這次晉王命我督率百萬之眾出征討伐你們,要一直打到西樓(今遼寧巴林左旗南波羅城)你們的老家,徹底消滅你們這些不道的種族!”說完便躍馬高舉鐵錘,率兵三次沖入敵陣,萬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不一會兒就將一名契丹的酋長俘虜挾持而回。邊衝殺他還邊對契丹將士大聲喊道:“你們這些小賊不是我的對手,你們的天皇(指阿保機)才有資格和我較量!”晉軍的後援部隊隨後跟進衝殺,卷席一般一舉將契丹軍擊潰。晉軍這才出了山口繼續向幽州前進。大將李存審也很有智謀,他命令步兵去砍樹枝,然後做成紮營用的鹿角,一人手持一個,在軍隊停下來的時候,就插在地上成了鹿寨護衛營房。契丹兵繞營寨過的時候,李嗣源就命令士兵們萬箭齊發,飛向契丹兵的箭多得遮天蔽日,契丹的騎兵被射落馬下的不計其數,人和馬的屍體將道路都堵住了。將到幽州的時候,契丹兵已經列好陣勢等晉軍了。李存審便命令步兵先部署在契丹軍隊的後面待命,下令不准暴露一點形跡。然後讓老弱士兵有的拖著柴薪前進,有的則點燃了草把往前走。使得煙塵騰起,遮住了半邊天。這就是疑兵之計,讓契丹將士不知晉軍究竟有多少兵,從而壓倒敵人的氣勢鼓舞自己軍隊的士氣,因為士氣高低是戰爭勝負的重用條件之一。目的達到之後,李嗣源便命令擂鼓,全軍開始進攻,李存審也在敵人的背後發動襲擊,夾擊契丹兵。契丹大敗而去,收拾殘餘從北山(今河北古北口)逃走。契丹軍隊丟棄的車帳、鎧甲、兵器以及馬羊等牲畜遍野都是。李嗣源命令乘勝猛追,俘虜及殺死的契丹兵有上萬人。打退敵人之後,李嗣源領兵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幽州城。周德威親自出來迎接,緊緊拉住李嗣源的手,流下了眼淚。班師回魏州時,李存勖也親自到郊外迎接,並升他為檢校太保。
滅梁第一功臣
在同光元年(西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將李嗣源進封為檢校太傅,並兼任侍中。這時的唐軍和梁軍都在生死關頭。兩方面的軍隊在黃河兩岸激戰,爭奪這個對雙方來說都事官成敗的戰略要地。而梁軍也在其他地方和後唐軍隊爭奪,在澤州(今山西晉城)和後唐軍激戰,而潞州(今山西長治)的後唐守將李繼韜則將潞州獻給了後梁,這就將後唐軍南面的重要歸路切斷了。為爭取主動,李存勖命李嗣源領兵攻打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北),李嗣源快速出兵,襲取了鄆州,並擊退了王彥章的援軍,在李存勖援軍的配合下,李嗣源攻克中都(今山東汶上)俘虜了後梁大將王彥章,殺敵數千人。在討論以後進兵方向時有的將領主張向東出兵,奪取那裏基本沒有軍隊守衛的地盤,然後再尋機西進,因為不知後梁首都空虛無兵的傳言是否真實。但康延壽則極力主張立即西進攻打首都汴州(今河南開封),早日結束戰爭,滅掉後梁。李嗣源也很贊同,他分析道:“作戰用兵貴在神速,現在王彥章已經被擒,段凝一定不會立即知道這個消息,即使有人去報告,他分析懷疑也要耽誤兩三天,。如果知道了我們的去向,派發救兵支援汴州,走直路不行,已經被段凝所決的黃河水阻斷。走白馬渡口,他那幾萬人所需的渡船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徵集到。而從我們這裏到汴州沒有什麼險阻攔路,可以長驅直入,即使排著方陣走,晝夜兼程也只有兩晝夜的時間便可到達。到那時,段凝還沒有渡完黃河的時候,梁末帝朱友貞已經被我們活捉了。”李存勖聽了李嗣源的分析,再聯想不久前郭崇韜說的類似的謀略,便下了西進襲取汴州滅後梁的決心。李嗣源領兵像一把尖刀一樣直插汴州,到達後先猛攻封丘門,城內果然空虛,基本無人守衛,梁將王瓚只好開門投降。梁末帝自殺身亡。李存勖看到前來迎接他的李嗣源,不禁大喜過望,跳下馬來,用手緊緊拉住李嗣源的衣服,以頭相觸說:“我有天下,全賴你血戰而得,以後與你共用天下。”不久李存勖便加封李嗣源兼中書令之職。
第二年的正月,為後唐滅後梁立下首功的李嗣源又奉命討伐侵犯邊境的契丹兵,得勝而回。二月,李存勖郊天禮畢,論功又賜李嗣源鐵券。然後李嗣源又去平定潞州叛將楊立,將楊立擒回首都。被進封為太尉,並任汴州節度使和蕃漢兵馬總管。後來,李嗣源又一次出兵北上擊潰契丹兵,然後調任鎮州節度使。
就在李嗣源為後唐屢立戰功,盡心盡責的時候,他卻漸漸遭到李存勖的猜疑,兩人之間的矛盾也因為李存勖而激化,最後,李嗣源被兵變將士強迫率領他們反攻李存勖,並最終繼承帝位,李存勖則因為倒行逆施而自食苦果,丟掉了性命。李嗣源繼位後,吸取了李存勖的教訓,勵精圖治,成為了五代的一位明君。
忠貞無二 被逼反戈
李嗣源和其他將領輔佐李存勖立霸業,建立後唐,但李存勖當了皇帝之後,漸漸地變得昏庸起來,對昔日的功臣們也妄加猜疑,郭崇韜被冤殺後,朱友謙又被害,下一個目標李存勖對準了威望極高屢立奇功的李嗣源。
在很早以前,李嗣源在外作戰時,有一次他的書記官錯寫了“上禮畢”幾個字,李存勖就說李嗣源要謀反了。嚇得李嗣源只好將那個惹事的書記官斬首才算向李存勖表明心跡。還有一次,李嗣源由於事出緊急,未上報李存勖就將五百副精緻的鎧甲拿走用了。這讓吝嗇貪財的李存勖大為惱怒,李嗣源不知李存勖已經生氣,又在這時候要求為兒子李從珂任命官職,以便離晉陽近一些,好照顧家屬,李存勖卻恨恨地說:“軍政大權在我手裏,你怎麼有資格為兒子點官做。我的那些好鎧甲沒我的詔書你就私自拿去,是什麼意思?”李存勖讓人去取鎧甲,被左右人勸止。李嗣源知道後驚恐不已,趕忙上奏解釋,李存勖這才消了氣。事情雖然過去了,但李存勖對李嗣源的猜疑並沒有消去。等到郭崇韜和朱友謙死後,內外的功臣大將都人人自危,朱守殷奉李存勖的密旨暗地裏探察李嗣源的起居活動,朱守殷對李嗣源說:“德業震主者自身危險,功高蓋世者很難有賞,公應該早做打算,不要招來禍端而無法躲避。”李嗣源說:“我心不負天地,禍福由他自來,我躲避什麼,人命在天,你不用多說了。”李嗣源確實心無二意,但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他的預料。
李存勖激起魏州兵變後,先派元行欽去鎮壓,元行欽作戰失利,沒能平息兵變,最後李嗣源領兵前去平亂。當初,李嗣源對樞密使宦官李紹宏很好,所以李存勖在洛陽被小人們包圍,有人說李嗣源的壞話時,每次都是李紹宏為他解釋開脫。相比之下,郭崇韜就稍遜一籌了,他排擠李紹宏,弄得自己孤立無援,即使正直的人也不願為他化解災難,終於釀成悲劇。除了李紹宏外,張全義也極力推薦李嗣源去平叛,李嗣源出兵是其他人保舉的結果,而郭崇韜出兵蜀地則是他自己的打算,所以結果也就大不一樣了。有了比較就可以看出郭崇韜的一些缺陷了。李存勖看事情緊急,他又派不出更合適的人選,就讓李嗣源領兵走了。兵到魏州城下,李嗣源決定第二天攻城,但當天夜裏他率領的軍隊便發生了兵變,將士們進逼李嗣源的大營,侍衛親軍死傷過半,李嗣源斥責叛將,兵士們辯解說:“皇上對我們士卒絲毫不知體恤,我們還聽說在平定魏州叛亂後,我們也要被全部殺死,我們沒有叛心,只不過是不想白白送命。我們已經商量好了,和城中軍隊合為一處,擊退各路軍隊後,擁立您和主上(指李存勖)隔河分治,做我們的皇帝。”在嘩變將士的脅迫下,李嗣源只好進了魏州城,叛將趙在禮流著淚歡迎李嗣源。李嗣源藉口出城召集各路流散士卒,才得以脫身出了魏州城,他召集部隊後想回首都向李存勖言明心跡,安重誨說無法說明真相,即使說了,元行欽這個小人也會妄加誣陷,奏摺更不會到李存勖的手裏。石敬瑭也說:“豈有軍變于外,上將獨無事者乎?”勸他當機立斷,李嗣源無奈,只好命石敬瑭為先鋒,向南進軍。
這時的洛陽也發生兵敗,李存勖死於亂軍之中。李嗣源進入洛陽之後,沒有立即即位,而是以“監國”的身份先掌握了政權,並對朱守殷說:“你好好管理政務,等魏王李繼岌回來後,我就交權。”等李繼岌被害的消息傳來後,他才接受眾大臣的勸進,繼位稱帝。但他沒有聽信改國號的提議,他說:“武皇(指李克用)的功業就是我的基業,先帝(指李存勖)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按照慣例,李嗣源在李存勖的靈柩前繼位,以表示是合法繼位,而非篡位。李嗣源繼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將李存勖在位期間的一些不得民心的政策加以改正。李嗣源被後世稱為五代明君。
二 五代明君李嗣源
明君的政績
李嗣源之所以被稱為五代明君,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政績:
第一,李嗣源實行了一系列的開明改革。首先,殺掉小人和宦官,有效地防止了腐敗的滋生。將盜掘唐朝陵墓的溫韜和後梁降將段凝賜死,段凝開始被流放邊疆,李嗣源又將他賜死在流放地。對豆盧革、韋說這樣的士族奸臣先是貶到外地,然後再下詔賜死途中,又命各地的節度使殺盡宦官,並撤掉由宦官專任的監軍一職。當時,有數百名宦官在兵變混亂時逃到了山林中躲了起來,有的還出家做了和尚。這一次,宦官基本上被誅殺完了。對於伶人,由於和李存勖一起誤國,也被殺戮殆盡,除了敗政的又一大隱患。其次,李嗣源還從節儉角度出發,裁撤了一些人員,一反李存勖在時的奢侈之風。他下詔禁止進獻鷹犬珠寶珍玩之類的奢侈品,後宮也大量裁員,宮人只留一百人,宦官只留三十人,教坊留了一百人,禦廚房也只留下了五十人。其他人可以自己選擇去向,他又將宮中的美貌女子遣送回鄉,只留下老宮人灑水掃地。第三,李嗣源對政務和衙門也是儘量精簡。撤銷了各個部門有名無實不起作用的機構。下詔命各部軍隊就近徵集給養,這樣就可以節省大量的運輸費用,減少了國家開支。上述措施,對李存勖時期的弊政基本上掃除乾淨了,政治開始清明起來,為李嗣源以後的治國安民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第二,嚴懲貪官,賞賜清廉之臣。有的官吏私自在正稅之外加收租賦,被李嗣源貶官。亳州刺史李鄴因為貪贓而被賜自盡,丟了性命。李嗣源懲貪治汙毫不留情,汴州的管倉官吏們由於犯貪贓罪被查處時,有人求情,其中有舊將功臣的兒子,而且又是李嗣源女婿石敬瑭的親屬,李嗣源的舊將王建立為其求情,減輕處罰。在封建社會,特別是唐朝的法律中有一些條文就是規定了官吏和貴族享有的特權,他們如果犯罪,可以先請求皇帝裁決,如果皇上認為可以減免處罰,就依照他的意思辦,這就是有時候說的“朕即法律”。但是,謀反、觸犯皇帝尊嚴以及像不孝敬父母等違犯三綱五常的犯罪就不可以寬恕了,這類犯罪一共有十種,現在“十惡不赦”這個成語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李嗣源出身一般家庭,繼位後對這些特權不再照顧,他對王建立說:“王法無私,怎麼能因為是親戚而照顧呢!”下令拉出去處斬。還有一次,供奉官丁延徽監倉自盜,犯下貪污罪。但由於他平時巴結權貴,行賄攀附,所以犯法時侍衛使張從賓便向明宗李嗣源求情寬恕。李嗣源怒斥道:“食我優厚的俸祿,不知為國做事,反而偷我倉儲財物,論罪當死!現在就是他蘇秦再世,也不能說服我給他減刑,你說也沒有用!”然後命令處死,毫不姑息。對於李存勖曾經重用聚斂民財的租庸使孔謙,李嗣源也是順應民意,果斷誅殺。所發的敕書中寫道:“使生靈塗炭,軍士饑寒,成天下之瘡痍,極人間之疲弊。”但李嗣源還是明智地寬恕了他的家屬,只沒收了家產沒有誅殺九族。
為警示他人,李嗣源還下詔禁絕一切腐敗事項。詔書中說,最近百官中有一些人任人唯親,干涉朝政,勾結犯法,擾亂正常秩序。從此以後,一律禁止,再有營私舞弊的犯法徇私者,原來舉薦的官員也要貶官或者發配流放。
對於貪官污吏,李嗣源處罰起來毫不手軟。對於清廉的官員則是褒獎有加。宰相李愚得病時,李嗣源派近臣翟光鄴前去探視問候,翟光鄴去了之後,看見李愚的屋裏四壁根本就沒有什麼裝飾,病床之上也僅僅是一條破毯子,官宦之家常見的雕樑畫棟、錦衣綢緞、山珍海味在李愚的家裏一點也看不到。翟光鄴回去後向李嗣源如實回報了所見的情況,李嗣源聽了很受感動,下詔賜李愚絹一百匹,錢十萬,床上的鋪陳之物共十三件。對於敢於直言上書言政事的忠臣,李嗣源也是很高興地給予賞賜。大理寺少卿康澄給李嗣源上書,提出了國家不足懼之事五種,深可畏之事六種。不足懼的事包括一些在他們當時看來是天上神靈發怒的自然現象,如星星有了異常現象、莊稼受災等,還包括小人的讒言。康澄的意思是要李嗣源不必為這些人力無法影響的事情而影響了正常的施政行為。重要的是要注重他列舉的六種可畏之事,即賢人藏匿、四民遷業、上下相徇、廉恥道消、毀譽亂真、直言蔑聞,他建議李嗣源對於不足懼的“存而勿論”,對於深可畏的要用心採取措施避免出現。李嗣源看後,非常高興,下詔對他進行獎賞。
第三,以民為本,這主要表現為寬仁愛民,減輕人民負擔。李嗣源繼位後就著手在各個方面消除李存勖時期的一些擾民做法,儘量減輕百姓的負擔。他下詔廢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稅,如“省耗”,“耗”指的是損耗,即糧食和銀子的損耗。糧食在儲存和晾曬的過程中可能會被老鼠和鳥類吃掉一些,而百姓的散碎崐銀子在重新熔鑄成銀錠的過程中也會有一點損失。所以在徵稅的時候官府就將這些損耗預先加收,但一些貪官污吏卻借機加大徵收比例,中飽私囊。李嗣源就是將這些不合理的稅收廢除了。還有的詔書中禁止富裕農戶逃避徭役,逃避租賦。當時和封建時代一樣,官宦大戶有一定數量的田地可以免除一切賦稅和徭役,因此,一些人就和這些官宦人家訂立虛假的賣地契約,將地寫到他們的名下,以此來逃避賦稅和徭役。這不僅減少了國家的收入,也使地方官吏為了征夠賦稅,就將這一部分逃掉的賦稅平攤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封建社會百姓的賦稅和徭役本來並不太多,但時間一長,就越來越重,這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防止地方官吏從中牟利,李嗣源下令將帳簿直接送到省裏(相當於現在中央政府的部),由中央部門來徵收賦稅和徭役。假如有人隱瞞田地畝數,獎勵舉報的人,然後加倍徵收該戶的賦稅。另外,李嗣源又免去了原來徵收的每畝五文的道橋錢,將五文酒麴(釀酒的原料)錢減少到三文。對於百姓生活影響很大的債務利息也明文限制,債主得到的利息如果已經達到本錢的數額,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錢,如果利息累計數是本錢的兩倍就本利都不准再收,等於是債務消除。這在當時對於百姓來說,
確實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將一些被債務壓得無法生活的人解脫出來。古代社會裏的高利貸最重的要數“羊羔率”了,這中利息是百分之百,而且要本利相加,今年是十文,到年底就要還二十文,到明年年底就要還四十文,後年高達八十文。李嗣源的愛民措施在禁止高利息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和李存勖在位期間的搜刮百姓比較起來,李嗣源的這些措施確實值得稱道,說他是五代的明君可見不是沒有根據的。
李嗣源對於民間的疾苦也很敏感,因為他就是貧寒之家出身的。有一年的春天,李嗣源在宮中眺望雨後初晴的曠野,遠處的山坡上原以為是羊的東西再一看竟是勞動的百姓。李嗣源內心感慨不已,第二天他就親自趕到那裏,去看望百姓。見到有父子三人一同挽犁來耕地,李嗣源當初命人賜他們耕牛三頭。後來,李嗣源經過調查發現,政府實行的鐵器由國家壟斷專賣的制度給百姓帶來了很多弊端,就下詔予以廢除。詔書中說,各地由政府部門監製的農具大小不一,形狀也不實用,剛剛使用不長時間,就破損難以使用了。近期百姓雖然莊稼豐收,但物價很賤,百姓由於無錢買農具,以致於私自鑄造,觸犯了法律。從今以後,包括農具和其他日用器物,准許百姓自己自由鑄造使用,而百姓只需每畝交納農器錢一文五分即可。各地官府所屬的鑄鐵機構除了每年供應軍需及其他器物所用的外,只出生鐵,並按照現價每斤減十文出賣給百姓,就是熟鐵百姓也可以自選。原來一些官府的經營機構和官吏全部撤銷。這樣做,不僅是給百姓省了一些花費,更重用的是百姓自己鑄造提高了產品的品質,這對於農業生產所起的作用更大。以後,由於這項措施效果很好,後晉後漢和後周都繼續推行,沒有廢除。同時,李嗣源又命人為百姓挑選好的農具樣式,讓百姓照樣鑄造,進一步為百姓謀福利。有了最上層的體恤和支持,農業發展很快,幾乎每年都能豐收,再加上沒有戰亂侵擾,中原地區的人民生活基本上達到了小康的水準。
除了在政策方面為百姓謀福利外,李嗣源的以民為本還體現在他的寬仁愛民上。有一次,下詔為八十以上和年長及有殘疾的人免除一年的差役。有一個老道士,遠道而來,李嗣源以為有什麼別的事,這人卻說他已經有一百零一歲,請求給個官做,去為李嗣源修造宮殿。李嗣源覺得可笑,但也沒有治罪,賞賜了點東西,又賜他名號,然後放他走了。對於一些當時人們認為是天譴的自然現象,李嗣源也很認真,檢討自己有什麼過失,一次,天氣乾旱,很長時間沒有下雨,李嗣源便召集大臣們來,讓他們直言自己治國有沒有過錯。在聽說有的地方糧食便宜時,就很高興,知道那裏從百姓生活富足了。李嗣源還經常到地方巡視,也去水利工程現場查看情況。還親手賜酒給幹活的百姓。幾天後,負責工程的人報告說,百姓的勞役期限十五天已到,而工程還沒有完成,請求再加五天役期。李嗣源說不能失信于百姓,下令讓百姓回鄉。
在愛民方面,李嗣源做得很好,對於大臣一些勸導他愛民的忠言更是銘記在心,時刻不忘。馮道和他談到民事時對他說:“莊宗在末年時不知道體恤百姓和軍士,迷惑于聲色歌舞之中,使人怨而國亂。陛下現在威望很高,天下五穀豐登,這也是陛下您實行仁政的結果。願陛下居安思危。”李嗣源非常贊同,又問馮道民間有何疾苦,馮道便給他念了一首聶夷中的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李嗣源聽了,異常感動,讓左右侍從記錄下來,自己經常那出來誦讀,以此來提醒自己常想著百姓的疾苦,為民謀福。馮道雖然是個和事老,但有時候還是敢於說一些真話的,這一點應該肯定。
李嗣源在愛民的同時,也勇於承認過錯,並及時改正。這方面有兩個典型的例子。一是撫恤冤死兒童的父母,二是放鬆酒麴的專賣制度。
有一次,巡檢軍使渾公兒對李嗣源當面報告說,有百姓二人,用竹竿練習搏鬥,似乎有反叛之心。李嗣源聽了不禁大怒,馬上命石敬瑭去調查處理。後來安重誨說明了事情的真相,原來是兩個小孩子在鬧著玩,但這時候那兩個兒童已經被處死了。李嗣源後悔不已,將所有有關責任人嚴厲處罰。渾公兒由於誣陷致人死命,處以脊杖二十,罷免所有官職,發配到邊遠地區的登州(今山東蓬萊)。石敬瑭由於沒有調查清楚真相,致使冤案發生,複奏時還誇大其詞,任意誹謗,最終使無辜兒童喪命,還使李嗣源有了過錯,但念他是李嗣源的女婿,是國親,而且有功於國家,最後罰俸祿一個月。這在我們現在看來覺得處罰偏輕了,但封建社會就是這樣,貴族和官員有司法特權,官員犯法一般可以用官的級別抵罪,或者因為皇帝的寬恕而減輕或免於處罰。李嗣源為安撫兒童的父母和親屬,賜絹五十匹,穀子和小麥各一百石。然後,李嗣源下詔,以後不論首都和地方的死刑案件,都要仔細審查,不得徇情枉法。為表示自責李嗣源“減常膳十日”,以此向冤魂謝罪。後又下詔放寬酒麴專賣制度,允許民間自己釀造,在秋天徵稅的時候每畝交納五文錢。因為當時發生了一件和酒麴有關的冤案,孔循依照酒麴專賣法將一家人殺死于洛陽。李嗣源為吸取李存勖吝嗇導致兵變的教訓,經常賞賜軍隊,因而國庫緊張,他就命孔循擔任租庸使,適當增加了一些稅收,將酒麴實行國家專賣就是增加收入的一項措施。但孔循卻很嚴酷,不論私自造酒麴多少都一律處死。李嗣源看到這種結果,非常不安,於是就下詔予以廢除,讓民間自由釀造,然後交納少量的酒麴稅。和五代時期的其他皇帝比起來,李嗣源還是非常顧念百姓利益的,還能知錯就改。五代時期在歷史上以法律嚴酷和刑罰殘酷而出名,對於私自販賣食鹽和酒麴的,有的一斤就要處死。刑罰也是有斷舌、斷筋、折足、腰斬、淩遲(即民間所說的千刀萬剮)等酷刑。亂世之中,李嗣源的一些愛民便民措施就顯得很可貴了,所以才稱其為明君。不過,李嗣源和唐朝宋朝的皇帝比較起來,政績也是很突出的。
第四,節儉不求奢華。李嗣源在修廣壽殿時,非常節儉。當宮殿剛剛建成時,負責工程的官員請求用丹漆塗飾,再修得華麗一些。李嗣源卻說:“這個宮殿因為被燒過,所以不得不修,但只求宏偉壯觀即可,不求華麗。”和李存勖比起來,李嗣源顯得非常簡樸,也非常明智。還有一次,為節省國家開支,李嗣源下詔在邊疆設置馬匹買賣場所,不許少數民族再直接到宮殿前來獻馬。先前,黨項族人和其他部落總是以獻良馬為名將良莠不齊的馬匹送到京城來。後唐就照價給他們錢,但再加上他們住宿、吃喝以及得到的賞賜,每次都要花費不少錢物,浪費極為嚴重,給國家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李嗣源瞭解情況後,當即下詔禁止他們再到京城來獻馬,只在邊疆一帶設馬場交易,這樣就大大節省了開支。對於一些其他皇帝很看重的虛名李嗣源也不追求,馮道多次請求給他上尊號,這對於一些好大喜功的昏君來說,很容易就會接受,但李嗣源好幾次都拒絕了。最後也許不願再駁大臣們的面子,讓他們難堪吧,李嗣源勉強同意了,這並非裝腔做勢擺擺樣子,普通家庭出身的李嗣源確實是不喜歡這些表面的東西。李嗣源的尊號是“聖明神武廣運法天文德恭孝皇帝”,而“廣運法天”四個字還是馮道幾次上奏才同意加上去的。不過,從李嗣源的尊號來看,基本上還是比較恰當的,既然是尊號,有的字誇耀一點也是很正常的,和其他朝代的皇帝們比起來,李嗣源尊號的字數還算比較少的呢。
上述四個方面可以說明,李嗣源確實算得上一個有道的明君。他雖然政績很高,但也很謙遜,他時常教導兒子李從榮:“我少年時遇上亂世,在馬上取得功名,沒有時間讀書。你要用心讀書,不要像我這樣目不識丁,成了個文盲。我已經老了,也沒法再讀書了,只是聽別人講明白些道理罷了。”書本上的知識雖然很少,但李嗣源安邦治國卻做得很好。
雖然政績突出,但李嗣源也很明白在亂世環境中,這種局面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為此他有時也很悲觀。有一次,他問樞密使范延光現有的馬匹數,範說有三萬五千匹。李嗣源就歎息道:“朕從戎有四十年之久,太祖(即李克用)在太原的時候,騎兵不過七千,先皇(指李存勖)在時也最多一萬匹。現在有這麼多馬,卻不能使九洲統一,是我養士練將的才能不行啊。我老了,馬將奈何!”範延光又說:“臣經常考慮養馬負擔很重,養一匹馬的花費相當於步兵五個,這三萬五千匹馬,就相當於十五萬步兵。沒有戰爭需要,卻白白損耗國力,臣擔心日子長了難以維持。”因此,李嗣源才下詔禁止少數民族再進獻馬給朝廷,在邊境一帶挑良馬來買。李嗣源悲觀的時候就常在夜裏燒香禱告:“我乃蕃人也,在亂世被眾人推戴,並非自願,我沒什麼,才能願上天早降聖人于人間,為百姓做主謀福!”所以,宋朝人才說趙匡胤是這個應運而生的聖人,顯然是附會牽強之說。
李嗣源在他六十歲的時候繼位,在位共七年多,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他的政績評價很高:“在位年谷屢豐,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為小康。”但李嗣源的大臣們卻沒有很出色的,再加上李嗣源對於如何用人,特別是任用宰輔大臣沒有什麼好的經驗,這方面的能力稍差一些,他的文化水準也偏低,是個文盲,還有他年老體弱,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後唐也沒有能長久地存在下去。
御臣乏術 用人失策
在李嗣源統治時期,掌權的基本上是安重誨和任圜兩個人。這兩個人雖然對李嗣源很忠貞,辦事也很認真,但兩人之間卻不能互相配合,相反卻互相攻擊,弄得朝政混亂,大臣們也不能團結。任圜的才華比較出眾,任平章事兼判三司,任三司使,三司即鹽鐵、戶部、度支,判三司相當於財政大臣。任圜大權在握,初期也能盡力選拔賢能之士,杜絕以人情任命官員的弊端,憂國憂民,盡職盡責,政績也很突出,使國庫充實,軍民富足。而安重誨出身於內遷的少數民族,有文化但不精通為官之道,對於管理平衡大臣們的關係更是門外漢。《舊五代史》中說他“志大才短,不能回避權貴,親禮士大夫,求周身輔國之遠圖,而自恣胸襟。”說的就是他治國有雄心,但治政卻無才。對大臣不能包容,量才使用。作為樞密使他大權在手,就變得日益驕橫,肆意排擠他人,不但和任圜爭奪權力,有時竟當著李嗣源的面和任圜爭執,互相謾駡,更不知在李嗣源要顧及皇帝的尊嚴,收斂一些。結果不但自己和任圜雙雙送命,更重要的是使李嗣源無能人可用,對國家政事起到了反面作用。
有一次,他們倆又為意見不和爭吵起來,當著李嗣源的面互相指責,大聲謾駡。李嗣源氣得退朝回宮去了,侍奉他的宮女也感到不平,對他說:“妾在長安宮時,也從來沒有見過大臣們上朝奏事時敢這樣做。他們這樣是輕視大家(指皇帝)啊!”李嗣源聽了對他們倆更是惱恨,為以後他們倆的悲劇埋下了隱患。後來安重誨為報私仇誣陷任圜,任圜罷官後安重誨還不放過,又用謀反的罪名進一步陷害他,擅自將他殺死。李嗣源知道後竟不能直接處理安重誨,怒氣壓在心裏,安重誨這樣做也將自己推向了死路。安重誨除去任圜之後更是目中無人,對李嗣源說話也不注意,不講君臣之禮,有時甚至用辭職來威脅。李嗣源為出心中惡氣,讓範延光也任樞密使,牽制安重誨,到這時安重誨才有些害怕,但為時已完。時間不長,四川地區的董璋反叛,李嗣源就讓石敬瑭去討伐,安重誨或許出於立功避禍的考慮吧,就請求去督運糧草。安重誨由於心急,讓人夜裏也趕路運糧,結果許多人掉入山澗摔死,李嗣源聽了別人有點誣陷性的報告後,憐憫百姓之心再加上往日安重誨的傲慢無禮,李嗣源下詔命安重誨返回來聽候處理,中途又罷免他的樞密使之職。安重誨驚恐不已,上書請求退休回鄉。李嗣源卻沒有放過曾經讓他難堪對他無禮的安重誨,派人拿詔書去要了安重誨的性命。安重誨和任圜兩人不知協力輔佐李嗣源,反而相互排擠陷害,結果是雙赴黃泉。對於他們來說是悲劇,對於國家來說更是損失。其他人或者沒什麼才幹,或者只會鑽營偷生,後唐在李嗣源死後還不到兩年就消亡了。
作為文盲的李嗣源也不知道皇位的繼承如何安排,沒有想過由誰來接替他。有大臣提出來,他就說是在逼他讓位,眼淚也流了出來。此後就沒有人再提此事了。李嗣源年老繼位,老人有老人的特點,喜歡聽一些好聽的話,喜歡大家儘量順著他,想的事也多,有時不相關的事也聯繫起來。大臣提出立太子也是為以後考慮,年老的李嗣源卻認為是讓他退位。他的兒子李從榮被封為秦王,他又任命他為河南尹,兼判六軍諸衛事,再加封天下兵馬大元帥。這說明他想讓李從榮繼位,但又不正式立為太子,使大臣們不知該輔佐誰,導致幾派分立,李從榮最後被殺。這方面李從榮也有責任,他本身就很昏庸,和一些小人混在一起,排擠舊大臣,結果引火焚身。
在李嗣源病重時,李從榮因為李嗣源好幾天沒有見面,以為父親已經去世,害怕自己不能繼位,被別人搶去,就率領衛兵一千到宮前,準備進宮弄清虛實,如果父親已經去世,就繼位稱帝。樞密使朱弘照聞訊,派兵圍攻,將李從榮擊退,李從榮逃回府中被殺。李嗣源在彌留之時一聽說兒子被殺,悲痛得幾乎從病床上掉下來,昏迷後又醒過來。然後召李從厚回來侍候,六天之後,李嗣源死去,終年68歲。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21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