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西元618---907年,共290年)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輝煌的王朝。它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最高峰。它高度文明影響了日本、朝鮮等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當時令人矚目的一大世界先進強國。
唐朝共傳22帝,其中病死的12帝;內爭中被毒殺的3帝;被殺的2帝;政變中驚死的1帝;被廢後病死的2帝;後事不明的1帝;被軟禁而死的1帝。
唐高祖(李 淵)
高祖,名李淵(西元566-635年),字叔德。隋朝太原留守,反隋攻入長安,隋煬帝在揚州被宇文化及殺死後,他在長安自立為帝。在位9年,被迫禪位於唐太宗李世民,後病死,終年70歲,葬於獻陵(今陝西省三原縣東北43裏的唐朱村)。
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人,一說是是隴西狄道人,又說是钜鹿郡人。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為西魏八柱國之一,父親李炳為北周安州總官,封唐國公。李淵七歲即襲爵為唐國公。西元617年,李淵任隋朝太原留守。
李淵元配妻子是隋朝貴族竇毅之女,共生四子分別為建成、世民、元霜、元吉。元霜16歲早夭。
此時隋政權在農民大起義的猛烈打擊下,已經土崩瓦解。李淵在次子李世民和部下劉文靜等人慫勇下,於西元617年在晉陽舉兵反隋。同年11月攻佔長安,立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以號召天下。西元618年3月隋煬帝在揚州被宇文化及所殺。李淵于同年5月廢楊侑,自立為帝,建國號為唐,建年號為“武德”,定都長安。
在西元618—628年的十年期間,李淵父子消滅了各派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宏偉事業。武德元年(618 年)六月,李世民攻打據有今甘肅蘭州等地的薛舉、薛仁果父子,九月薛舉死,十一月俘殺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武德二年(西元619年),唐以反間計,使李軌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從而俘殺了李軌,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劉武周、宋金剛勾結突厥,不久為突厥所殺。當時黃河流域形成夏政權竇建德、鄭政權王世充與唐朝鼎足之勢。李淵派世民東征王世充,鄭夏聯盟對抗。武德四年,李世民俘殺竇建德。促使王世充降唐。武德六年,太子李建成俘斬劉黑達,平定了河北地。武德七年,高開道為其部下張金樹所殺。張金樹降唐。
李淵愛好酒色,昏潰無能,既無創業的志向,也無創業的才幹。從太原起兵至建立唐朝,平定全國,主要依靠次子李世民的謀略和征戰。他稱帝后,重用佞臣,猜忌功臣。原隋朝晉陽宮副監裴寂,在晉陽時就與李淵是酒肉朋友。他私送宮女給李淵,又常與李淵晝夜賭博飲酒,荒淫無度。晉陽起兵時,裴寂又送五百宮女給李淵,讓他帶著行軍。李淵稱帝后,認為悲寂功勞最大,授其高官厚祿,引為親信。原晉陽令劉文靜,和李世民一起策動起兵,南征北戰,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卻受到了李淵的疑忌,被加上謀反的罪名冤殺。
李淵長子李建成,和他一樣愛好酒色,親近賭徒、惡霸,李淵卻因他是長子而立為太子。對於次子秦王李世民,李淵見他的威望日益高漲,則更為疑忌。加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二人曲意事奉李淵的妃嬪,於是妃嬪在李淵面前多說建成元吉的好話,卻貶低李世民。使李淵漸漸疏遠世民,親近建成元吉。並默許李建成等人打擊謀害他,只是因戰爭未止,還須借重李世民,才沒有最後下決心除去他。有一次,李淵相信了李建成、李淵的寵妃張婕妤和尹德妃誣告李世民有奪位言論的讒言,馬上召李世民來訓斥說:“天子是上天指定的,並非你耍點手段所能當上的,我還沒有死,你何必如此心急啊!”李世民再三辯白,李淵就是不相信,還拍著桌子大罵。這時,使者來報突厥入侵,李淵又馬上轉怒為笑說:“算了,還是商量一下怎麼樣對付突厥吧”。
有一次,太子李建成約李世民夜宴,李世民飲酒未盡而倒地。淮安王李神通正好在場,將李世民扶回秦王府,李世民咯血數升,連忙請醫報藥,才慢慢地恢復過來。李淵聽說後,去看望李世民。李淵說:“你們兄弟間不和,同在京師,積怨且深,你還是前往洛陽,為父劃陝西以東歸你主管,你可以建天子旌旗。”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後和謀道:“秦王若去洛陽,將會擺脫控制,不如留他在長安,只不過是一個匹夫罷了,取之易矣!”為此令人奏聞高祖,說是秦王府的人聽到去洛陽,無不喜躍。恐怕以後不會回長安了。李淵聽後中止了此事。
武德九年(西元625年)6月,李世民先發制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並派尉遲敬德帶兵進宮。這時李淵正和妃子、大臣在宮苑湖裏泛舟遊玩,尉遲敬德稟告說:“太子、齊王叛亂,秦王恐驚動陛下,特派臣來護駕。”李淵大吃一驚,忙問:“太子和齊王現在何處”。尉遲敬德回答說:“已被秦王處死”。李淵十分難受,命令登岸,問左右該怎麼辦。一旁的宰相蕭禹順水推舟說:“秦王功德蓋世,深得人心。現在既然沒有了建成,元吉,就該立秦王為太子。”尉遲敬德緊接著說:“外面尚未完全平靜,請陛下降旨,要各路軍隊接受秦王節制。”李淵只好依言降旨。三天后,李淵正式立李世民為太子,執掌國政。
有的學者對玄武門之變持不同的看法,認為李淵並非昏潰之輩,李建成也並非怙惡不悛之徒。李世民和李建成之爭,屬於封建皇子間為奪取嗣位而進行的相互殘殺。
同年8月甲子日,李世民逼李淵禪位,由他即位稱帝,尊李淵為太上皇。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西元635年10月,李淵病死。死後的廟號為高祖。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名李世民(西元599-649年),唐高祖李淵次子。殺太子李建成後,逼高祖禪位給他。在位23年,患痢疾而死,終年51歲,葬於昭陵(今陝西省醴泉縣東北50裏的九宗山)。
李世民,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9年),為唐高祖李淵次子,李淵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濟世安民的人物,於是便給他取名為世民。隋煬帝在位期間橫徵暴斂,荒淫無度,各地反隋鬥爭此起彼伏。西元617年,李世民見時機成熟,便和劉文靜等人策動李淵起兵反隋,攻入長安。唐朝建立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面對群雄割據的局面,李世民領兵南征北戰,先後消滅了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逐步統一了全國,是唐朝的實際開創者。
李世民非但功冠天下,而且網羅了一大批人才,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徐世積,李靖等名將,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學士。這使他能和太子李建成展開爭奪皇位的激烈鬥爭。李建成具有太子的合法身份,得到一大批皇親國戚的支持。他長期留守關中,在京城長安有著堅實的基礎,連宮廷的禁衛軍也在他控制之下。高祖中意于他,高祖寵妃張婕妤和尹德妃也與他關係密切。他利用這些優勢,屢次想除掉李世民,以便順利地繼承帝位。有一天晚上,他請李世民到府中飲酒,在酒中下了毒藥。李世民不防,端杯飲下,忽覺肚腹絞痛。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正好在場,將他背回西宮。他一陣嘔吐,吐出許多血,這才知是李建成下的毒。他連忙請醫服藥,總算慢慢地恢復了過來。
此後,李建成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加緊了除去李世民的活動。他以重金暗中收買秦王府的尉遲敬德等將領,遭到了拒絕。他又慫勇高祖將李世民的心腹謀士陸續調離秦王府。武德九年(西元626年)五月,突厥進犯中原,李建成乘機上奏高祖,讓李元吉任主帥前去抵敵,高祖應允。李元吉提出要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三員猛將歸他指揮,並調秦王府的精兵充實自己的部隊,企圖借此削奪李世民的兵權,然後將李世民殺掉。李世民面臨危局,和妻舅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商量對策。兩人力勸李世民先發制人,李世民猶豫說:“兄弟互相殘殺,總不太好,不如等他們先動手,我們再回擊。”兩人急了,說如果再不動手,他們不願留著白白送死。李世民這才定了先下手的決心。
西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上朝向高祖揭露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說他們在後宮胡作非為,與張捷妤,尹德妃關係暖昧。這觸到了高祖的痛處,大驚說:“他們竟敢幹這樣的事?”李世民緊接著說:“他們還幾次企圖加害於我,如果不是為兒處處防備,早就見不到父皇了!”邊說邊哭。高祖感到事關重大,要他們兄弟三人明天一早上朝,當面對質,以便弄清事實後處理。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親自率領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周圍。玄武門的守將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這時已經被李世民派人用重金收買。張婕妤聽到風聲,急忙差人告訴李建成。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說:“我們趕緊佈置兵馬,稱病不去上朝,觀察一下再說。”李建成說:“不怕,宮內有張,尹兩妃作內應,宮外有我的軍隊守禦玄武門,他李世民能把我怎樣。”要李元吉和他一起上朝。部下也勸李建成帶著衛隊上朝,以防不測,他拒絕,仍和李元吉騎馬進入玄武門。
他們二人騎馬來到臨河殿時,忽覺氣氛異常,就急忙撥轉馬頭往回跑,忽然有人喊道: “太子殿下,齊王為何不去上朝?”李元吉回頭一看是李世民,連忙取弓連射三箭而不中,李世民一箭將李建成射下馬來,當即死去,李元吉倉皇朝西奔逃,迎面撞見了尉遲敬德率領七十多名騎兵殺來,又掉轉馬頭往回跑,一陣亂箭射來,他滾下馬鞍,鑽時了樹林,卻正巧遇見李世民。兩人搏鬥,李元吉騎在李世民身上,奪下弓,扼住了李世民的喉頭,在這危急關頭,李元吉忽見尉遲敬德馳馬趕到,又拔腿就逃,卻被尉遲敬德一箭射死。
東宮和齊王府的將士得知玄武門出事,立即出動兩萬多人猛攻秦王府。李世民一面指揮部下抵擋,一面派尉遲敬德帶兵進宮。這時,高祖正和妃子、大臣在宮苑湖裏泛舟遊玩。見尉遲敬德帶兵而來大吃一驚。尉遲敬德稟告說:“太子,齊王叛亂,秦王恐驚動陛下,特派臣來護駕。”高祖忙問:“太子和齊王現在何處。”尉遲敬德回答說:“已經被秦王處死。”高祖十分難受,命令登岸,問左右該怎麼辦。一旁的宰相蕭禹順水推舟說:“秦王功德蓋世,深得人心,現在既然沒有了建成,元吉,就該立秦王為太子。”尉遲敬德緊接著說:“外面尚未完全平靜,請陛下降旨,要各路軍隊接受秦王節制。”高祖只好依言降旨。三天后,高祖正式立李世民為太子,執掌國事。這件事史稱“玄武門之變”。
有的學者對玄武門之變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李淵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李建成也並非怙惡不悛之徒。李世民和李建成之爭,屬於封建皇子間為奪取嗣位而進行的相互殘殺。對於一些文學作品在玄武門之變中貶低李淵,李建成和抬高李世民的傾向表示異議。
西元626年8月甲子日,李世民逼迫高祖讓位,由他即位稱帝,是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
太宗即位後,成為歷代帝王中傑出的政治家之一,為後世帝王的楷模,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善於納諫,也就善於聽取臣下的不同意見,明辯是非,然後採納正確的意見。唐太宗曾經對大臣蕭禹說:“我少年時就喜愛弓箭,得到好弓幾十張,自以為再不會有更好的弓了,近來拿給工匠看,工匠說都不是好弓。我問是什麼原因,工匠說,木心不直,自然脈理都斜,弓雖然硬,發箭卻不能直。我才知道以往的鑒別不夠精確。我以弓箭定天下,尚且不能真正識別弓箭的優劣,何況天下的事我怎麼能都懂得。”有一次,他問魏征:“君王怎樣才算明智,怎樣才算昏暗?”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十分贊同,於是,鼓勵大小官員都可以積極進諫。
西元630年,李世民下令修復洛陽宮,以備他去遊玩。給事中張玄素勸諫說:“如今戰爭剛結束,社會還未恢復元氣,陛下卻先下令修繕洛陽宮,如果不停止,一定會遭致隋煬帝、夏桀、商紂王一樣的下場。”李世民聽了這一席意見,下令停止修復洛陽宮,並且賞賜了張玄素。
諫臣中最突出的是魏征,他經常進諫,提出過許多很好的建議,常常與李世民當面爭執,即使李世民大怒,也還是神色不變,堅持真理。西元626年,李世民下詔徵兵,規定不滿十八歲而個頭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魏征卻扣住了這道詔書不發,太宗連催幾次,他都不理。李世民大怒,召來魏征訓斥他大膽抗旨。魏征鎮靜地說:“臣聽說竭澤而漁,就無魚可捕了。陛下將不滿18歲但身強力壯的男子征來當兵,以後再到哪里去徵兵呢,再說,國家的賦稅讓誰來負擔呢,並且陛下以前宣佈18歲以上的男子才征,現在的詔書一下,你不是失言於天下嗎?”李世民聽了,啞口無言,良久,才承認自己錯了,撤銷了這道詔書,還提升魏征為太子太師。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隻小鷂(即雀鷹,比鷹小,可説明打獵),見魏征進來,怕他責怪,忙將它藏在懷中,魏征裝作沒看見,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時間。等他離開,小鷂已經悶死了。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宮中,怒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征常常當面頂撞我,使我難堪。”長孫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禮服再進來,向李世民道賀道:“君主聖明,臣下才敢直言進諫,魏征敢於當面頂撞陛下,說明陛下是對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賀呢”李世民聽了皇后委婉的批評和規勸,努氣頓消,清醒地認識到虛心納諫對於天下興亡的重要性。
貞觀中期以後出現了盛世,大臣都極力歌頌李世民,只有魏征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給李世民指出了10個缺點,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鄭重地將它抄在屏風上,以便早晚閱讀,引為戒鑒。西元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二、知人善用,惟才是舉。太宗在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基礎上,盡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形成一個團結,堅強的統治核心。他要大臣封德彝推薦人才,封德彝回答說:“不是臣不留意,實在是當今沒有奇才。”李世民很不以為然地說:“用人如有器物,要各取所長。古時候有過太平盛世,難道那時候的賢才都是從別的時代借來的嗎,是你自己不能識人,怎能斷定今世沒有奇才。” 他反對靠親戚關係和論資排輩。他常對臣下說:“君主一定要大公無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官員不論大小,都應當選用賢才,不應該以關係的遠近,資格的高低來決定官職的大小。”西元627年,李世民論功行賞,把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5人評為一等功臣,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不服,爭辯說:“太原起兵時,臣第一個回應,多年來赴湯蹈火,不辭辛勞。房,杜二人不過舞文弄墨,從沒有打過仗,現在卻評得功大於我,官高於我,實不公平。”李世民回答說,叔父是國家的至親,我怎麼不信任呢,但是,治理國家不能以私廢公。李神通無言可答。
李世民甚至從敵對營壘的人中取得了許多人才。他最倚重的猛將尉遲敬德,原來是他的敵人劉武周手下的偏將,劉武周被李世民戰敗,尉遲敬德與隋將尋相一起降唐。不久,尋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將就把尉遲敬德也抓起來準備殺掉,以免留下後患。李世民卻將他釋放,更是請他到自己府上,和他推心置腹地長談,說:“大丈夫意氣相投,就竭盡忠心,這些小事不必計較了,我決不會聽信讒言,隨便懷疑好人的。”說完,還送給他許多金銀財帛,尉遲敬德十分感動,從此忠心耿耿,無論李建成用重金收買他,或派刺客行刺他,他都毫不動心,始終追隨李世民,成為得力助手,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功,被封為吳國公。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謀士,曾勸說李建成殺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有人揭發了這件事,李世民派人把魏征找來,恨恨地責問說:“你為何在我們兄弟之間挑撥離間”魏征坦率地說:“那時候我是太子的謀士,當然要為他出謀劃策,可惜太子沒有聽我的話,否則,也不會落到今天的下場。”旁邊的人都以為李世民會處死這個他所痛恨的人,但出乎眾人意料,李世民卻認為他說話坦率,為人正直,很有膽識,是人人才,非但不加罪,還任他為諫議大夫,專門負責向朝廷提意見。
西元629年,李世民下詔要百官議論國事,提出建議。中郎將常何提了20條建議,寫得頭頭是道。李世民知道常何是個沒讀過書的武將,詫異他怎麼寫得出這樣有水準的奏章。一問,原來是常何的朋友馬周寫的。馬周是一個落魄文人,出身低微,李世民不計較這些,馬上派人去請,還連著四次派人去催。馬周到後一交談,李世民發覺他的確是個治國的人才,馬上任命他為監察禦使,後又升為中書令,主持朝政。
西元643年,為了褒彰功臣,李世民命人將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齡等24功臣的像畫在淩煙閣上,史稱淩煙閣畫像。他還常去觀賞,以示對功臣的讚賞和紀念。
三、感覺到人民力量的強大。李世民親自參加了反隋戰爭,見到了強大的隋王朝被農民起義所摧毀。所以,他稱帝后,就以隋朝的滅亡為戒鑒,小心謹慎地治理國家,力求緩和階級矛盾,避免人民起義,他對臣下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百姓,刻薄百姓來奉養人君,就象割身上的肉來食用,肚子固然飽了,但身子也完了;人君固然富了,但國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來於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如果人君嗜欲太盛,就須多費財物,就得加重賦稅,百姓就會憂苦,國家就會危險,人君也就非敗亡不可。我常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欲。”又說:“我在朝廷上每說一句話,總得思考再三,怕講錯了害民,因此不敢多說話。”他時常教育太子李治。比如在吃飯時,他說你知道了耕種的艱難,就會常常有飯吃,騎馬時,他說,你知道了馬的勞逸,不去耗盡它的體力,就能經常騎它。泛舟時,他說:“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百姓好比水,人君好比舟。一個人君,按正道辦事,百姓就會擁護他,不按正道辦事,百姓就會起來推翻他。”依據這種民本思想,李世民寬刑減法,輕徭薄賦,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度,減輕了一些對人民的剝削壓迫。
對外方面,他採取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針,不輕易用兵,但對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內侵,卻給以堅決的回擊。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東突厥頡利可汗乘火打劫,率兵長驅直入,一直打到與長安只有一水之隔的便橋,李世民在兵力遠不及突厥的情況下,親率6名親兵,在渭水便橋與頡利可汗會談,以進奉財物和稱臣的條件使突厥退兵。這使李世民感到莫大恥辱,親自訓練將士,很快訓練出一支精銳部隊。貞觀三年,他派名將李靖率師北征,一舉俘虜10萬餘人,活捉頡利可汗,攻滅了東突厥。從西元639年開始,李世民將唐的勢力不斷伸向西域,並命大將蘇定方率軍總攻西突厥,在伊麗水(今新疆伊黎河)西突厥遭到沉重打擊後敗亡被滅。
在處理民族問題上,李世民的胸懷是很博大的。突厥滅亡後,他沒有採取把突厥人超出漠北的做法,而是把他們妥善地安置在河套地區,任命突厥的首領作都督,順應他們的風俗習慣。還大量提突厥貴族到朝中作官。當時朝中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多達 100餘人,幾乎占朝中武官中的一半。李世民對突厥的政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加強了周邊各族對大唐的向心力。東北,西北的許多部族,紛紛要求內屬和歸附,各族君長一齊尊奉他為天可汗,使唐帝國的聲威遠播域外。西元641年,李世民又以文成公主出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使漢藏兩族人民的關係空前密切。
李世民所採取的這一系列措施,把一個民不聊生、邊患無窮的中國,建設成一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國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封建國家,史稱“貞觀之治”。
但是,李世民晚年,生活又趨於奢侈,他大興土木,加重賦役,連年對外用兵,曾三次親征高麗都歸於失敗,向東發展勢力的願望沒能實現。
西元649年3月,李世民得了痢疾,醫治無效,命太子到金液門代理國事。5月病危,召太子,妃嬪進臥室,又召長孫無忌,褚遂良入內接受顧命,並命令褚遂良起草了遺詔。不久,一代英主李世民病死于長安宮中的含風殿。
唐高宗(李 治)
高宗,李治(西元628-68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太宗病死後繼位。在位34年,病死,終年56歲,葬於乾陵(今陝西省乾縣50裏的梁山)。
唐高宗李治,曾被封為晉王。西元643年,因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為庶人,太宗改立李治為太子。西元649年5月,唐太宗病死,李治于同年6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永微”。史稱高宗。高宗在位34年間,改元十四次;分別為永徽、顯慶、尤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高宗庸懦無能,繼位後不能處理朝政。在位前期由長孫無忌、褚遂良執掌朝政。他們遵守貞觀遺規,推行均田制,留意墾殖荒田,繼續發展科舉制度,百姓物阜安定,人口迅速增加,對外勢力進入中亞。
高宗為太子時,入侍太宗。看中了太宗才人武則天。太宗去世後,武則天出家為尼。西元654年,高宗從尼姑庵中接出武則天,大加寵愛。武則天剛強而多計謀,初入宮時,屈體事奉王皇后。不久,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孩。王皇后由於自己沒有子女,常來逗這女孩玩。有一天,皇后剛離開,武則天就將這親生女兒扼死,又將被子蓋好。高宗進來掀開被子,見女兒暴死,大驚,問剛才誰來過。武則天裝著大哭著說只有王皇后來過。高宗就決心廢黜王皇后,卻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許多大臣的極力反對。他日李世勣入見,高宗問他:“朕欲立武昭儀為後,你以為如何?”李世勣說道:“此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再問許敬宗,許敬宗回答道: “田舍翁多收了十斛麥子,還想換個老婆,何況天子。”於是高宗在西元655年(永微六年)十月廢去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
後來高宗患風眩,整天頭暈眼花,有時難以睜眼,索性將朝政大事全部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執掌大權後,漸漸不再把庸懦無能的高宗放在眼裏,使高宗成為徒有虛名的皇帝。中外稱“二聖”,高宗為天皇,武則天為天后。
高宗見自己的話沒有人聽了,十分氣惱,就和宰相上官儀密謀廢掉武則天,並命上官儀起草詔書。高宗身邊的宦官把此事密告了武則天。武則天趕去,正遇見上官儀將詔書送給高宗,便厲聲問道:“這是什麼”高宗想把詔書藏起,已經來不及了,只好結結巴巴地回答:“我本來沒有廢皇后的意思,是上官儀教我這樣做的。”武則天立即下令處死了上官儀。從此,武則天氣勢更盛。高宗擔心李家天下難保,下令傳位給太子李弘(武則天所生的長子),武則天又把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不久又被武則天廢為庶民,高宗都無可奈何。
西元683年12月,高宗病危,連忙宣召太子李顯入宮監國,命大臣裴炎等輔佐。當天病死于長安宮中。
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
聖神皇帝武則天,名武曌(西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后,後稱帝,在位16年,實際執政了近半個世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病死,終年82歲,葬於乾陵(高宗陵附近)。
武則天,名武曌(音zhào,同照,武則天為自已造的字),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唐工部尚書武士彠(音yuē)之女。14歲時被選入宮,為太宗才人,賜號“武媚”,人稱媚娘。
武則天入宮不久,便以她的嫵媚多嬌,纏綿悱惻,加上自幼養成的剛毅大膽的性格,使太宗大為傾倒。有一次,太宗帶妃子們去看一匹性格暴躁名為“獅子聰”的烈馬,戲問誰能駕馭此馬。妃子們誰也不敢答口。武則天卻說:“只要陛下賜臣妾三件東西,就可以駕馭它。”太宗問:“哪三件東西”武則天答道:“鐵鞭、鐵錘、匕首。先以鐵鞭抽它,不服就用鐵錘敲頭,再不服就以匕首刺它的咽喉。”太宗聽後很是驚詫,自此對武則天刮目相看並有所警惕。
西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繼位,是為高宗。按照宮規,武則天被送入感業寺為尼姑。早在太宗病重期間,太子李治就看中了她。西元652年(永微三年),高宗下旨將她接回宮中,封為昭儀。
武則天回宮後,又以種種手段博取了高宗的歡心,成為寵妃。不久,她生了一個女孩。王皇后由於自己沒有子女,常來逗這女孩玩。有一天,皇后剛離開,武則天就將這親生女兒扼死,又將被子蓋好。高宗進來掀開被子,見女兒暴死,大驚,問剛才誰來過。武則天裝著大哭著說只有王皇后來過。高宗就決心廢黜王皇后,卻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許多大臣的極力反對。武則天運用權謀,終於使高宗在西元655年(永微六年)十月廢去王皇后,改立她為皇后,參預朝政。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患風疾,目不能視,朝中大事多由武則天辦理。再加上高宗性格懦弱,遇事無主見,上朝理事,往往根據宰相的意見作出決定。於是,武則天索性直接上朝參政,史稱二聖臨朝。
武則天臨朝聽政後,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建言十二事,其主要內容是:勸農桑,輕賦斂,息兵戈而以德化天下,增加官俸,量才擢升官吏,廣開言路,杜絕讒言,禁免浮華淫巧和大興土木等。這些措施,有力地保證了大唐自貞觀之治以來的既定國策得以繼續,使唐王朝仍然保持著繁榮發展的局面。接著,武則天又著手調整宰相人選,罷免了若干資望高深的宰相,另調一些資歷較低的下層官僚,委以相職。就這樣經過一番努力,武則天基本上控制了政權。
高宗病逝後,太子李顯繼位,即中宗。武則天以皇太后身份臨朝聽政。她不滿中宗重用韋皇后的親戚,就廢黜了中宗,改立自己的四子李旦為帝,即睿宗。規定睿宗不許干預朝政,一切由她作主。
武則天從當上皇后開始,就運用大權嚴酪鎮壓政敵,貶褚遂良出京,逼長孫無忌自殺,同時罷免了20多位反對她的大臣。廢掉中宗李顯之後,徐敬業與其弟徐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林求仁、魏思溫等起後反武。隨孥李氏宗室紛紛響應,武則天首先除掉了和徐敬業有聯繫的宰相裴炎、大將程務挺,接著派兵鎮壓了徐敬業。僅用50多天就徹底剿滅了叛軍。然後對群臣說:“你們中間有比裴炎更倔強難制的老臣嗎,有比徐敬業更善於糾集亡命之徒的將門之子嗎,有比程務挺更能攻善戰,手握重兵的大將嗎,他們三人不利於我,我能殺死他們,你們有比他們更厲害的嗎。大臣們誰都不敢吭聲。
西元690年九月,武則天廢黜睿宗,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改年號為“天授”,自尊號為“聖神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登位時已經67歲,又是中國歷史上即位時年齡最大的帝王。
武則天稱帝后,為了防止舊臣反抗,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酷吏。同時為了培植、擴大自己的勢力,大批錄用人才,並把此項政略看成治國之本,天子之責。為招羅人才,武則天一方面在洛陽殿親自考試貢士,以示重視,開創了殿試製度。她又專門設置武舉,選拔有武藝的人做官。她還允許各級官吏和百姓自行薦舉。另一方面,她以修書為名,廣泛召集有才學的文人進宮,為朝廷出謀劃策,處理奏章,協助宰相,稱為北門學士。她任用人才不拘一格,注意大力提拔新人才,知人善任,所以她當政期間,人才濟濟,不比貞觀時期遜色,從高宗駕崩到中宗復位的21年間,她曾任用宰相70多人,大多為一代名臣良相,其中著名的有李昭德、魏元忠、蘇良嗣、狄仁傑、張柬之等等。許多人(如姚崇、宋景)直到他死後仍發揮著重大作用。武則天舉才甚至不避仇怨,著名的如仇家之後上官婉兒,廣武公等都被委以重任。不過她一旦發現官員不稱職,又立即將他們罷免,降職甚至誅殺。
武則天很注意控制身邊親近的人,不給他們執掌政事的大權,以防止政治昏暗。她心愛的女兒太平公主很有權謀,武則天對她卻管教很嚴,使她經常自我檢點,不敢犯法。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任宰相,西元692年李昭德密奏武則天,提醒她防止這侄子權力過大,以免釀成篡位的危險。武則天便免除了武承嗣宰相的職務。武承嗣在武則天面前誣告李昭德,她不信,斥責說:“我任用了李昭德才能使我安心。他替我分勞,你怎能和他相比。”武則天的內寵薛懷義仗勢驕橫,許多達官貴人都對他奴顏婢膝,百般奉承。有一天,他走進了只有宰相可以往來的處所(南牙),被宰相蘇良嗣見到,蘇良嗣喝令左右將他拖下去打了幾十個耳光。他跑去向武則天哭訴,武則天反責怪地說:“南牙是宰相出入的地方,你應該走北門才是。”
武則天打算將皇位傳給武承嗣,一次,武則天夢見一個大鸚鵡,兩翼皆折,問大臣們夢的含義,宰相狄仁傑回答說:“鸚鵡是指陛下,兩翼是指陛下的兩個兒子(暗指李顯李旦),他們都處於囚禁的地位,就是兩翼折斷的意思,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陛下起用二子,鸚鵡就能飛翔了。”經過再考慮,武則天於西元699年立唐高宗的第七子李顯為皇太子,武承嗣因此氣憤而死。
在軍事上,武則天繼續實行府兵制,將軍權牢牢控制在中央。同時,加強邊防,抵禦外患。西元692年,武則天派西州都督唐休景率軍西征,一舉收復了被吐蕃侵佔了22年之久的安西四鎮。並在庭州(今吉木薩爾)設置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轄天山南北等地。
武則天執掌朝政達半個世紀之久,所採取的獎勵農耕,重用人才,管束親近者等措施,有效地維持了社會的安定,鞏固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社會經濟繼續得到了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而雄厚的基礎。不過她提倡佛教,大修廟宇,又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使階段矛盾有所發展。有的學者認為,武則天稱帝期間,把主要精力放在誅殺異已,大興佛教上,起了延緩社會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
西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臥病在床。宰相張柬之與崔元韋、敬暉、桓彥范、袁恕已等率領文武群臣入內宮殺死了武則天的內寵張易之、張昌宗,擁立唐中宗復位,恢復唐國號和唐朝制度,仍稱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11 月,武則天病危,中宗前去探望,她囑咐說:“你要保全武氏家族。”她又流著淚說:“我已經活到82歲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我都做到了,還有什麼不滿足呢,回憶往事,真象夢中一樣。此後,不必稱我為帝,仍然稱我為太后,叫則天大聖皇后吧。”要求將她的靈樞與高宗合葬於乾陵。又叮嚀中宗赦免被她殺害的後妃,褚遂良、韓瑗等人的家屬。特別叮囑太平公主說:“你是我喜愛的女兒,象我一樣聰明,但是,你可別為聰明所誤。”不久,武則天病死于長安上陽宮中。
武則天預料後人將對自己褒貶不一,評價迥異,所以,她生前叮囑,日後在她的墓碑上不寫一字,成為“無字碑”。讓她的功過留給後人評說。
唐中宗(李 顯)
中宗,名李顯(西元656-710年),唐高宗李治第七子。高宗病死後繼位。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6年,為韋皇后進毒餅毒死,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裏的龍泉山)。
唐中宗李顯,原名李哲,為武則天第三子。武后生四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哲,四子李旦。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其兩位兄長先後被武則天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太子。高宗於西元683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嗣聖”
中宗比高宗更為庸柔無能,即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他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欲以韋皇后之父韋元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固急以為不可。李顯大怒:“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西元684年2月,繼位才兩個月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均縣)、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中宗就嚇得想自殺。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也不一定就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韋氏的鼓勵、幫助、勸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堅持著活了下來。因此,中宗和韋氏作為患難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對韋氏發誓說:“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滿足你的任何願望。”但是他做夢也沒想到,最後要他性命的人,正是韋氏。
西元699年,中宗被武則天召回京城,重立被立為太子。西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沖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2月,複國號為唐。
中宗復位後,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儀。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上官婉兒同武三思關係曖昧,韋後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並以此結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張柬之等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後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等人冊封為王,調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將他們刺殺。
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則天第二。她要中宗廢黜不是韋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當皇太女。韋皇后和武三思也慫勇中宗廢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羽林大將軍李多祚於西元707年發動羽林軍共三百多人,殺死武三思父子,又攻入宮中,想攻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因眾寡懸殊,兩李被殺。韋皇后乘機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出京城,獨攬了大權。韋後肆無忌憚地大賣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願去辦。有個時期,安樂公主自己寫好了詔書,掩住正文拿去讓李顯蓋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蓋上。就是這樣,中宗聽憑她母女倆弄權,自己則只顧過著淫靡的生活。
有一年的元宵節,中宗在韋皇后的慫勇下,帶著公主和宮女數千人,全都換上平民的服裝出宮逛燈市,趕熱鬧。到夜深回宮,一查點,數千宮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聲張出去有損體面,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
又有一次,中宗在皇宮內召見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員拋球和拔河,供他和韋後欣賞。朝臣多數是文官,不好嬉戲,直弄得他們個個醜態百出,尤其是那幾個上了年紀的大臣,體力不支,拔河時隨著長繩撲倒在地,一時站不起來,手腳亂爬。中宗和韋後見了,還都開懷大笑。
西元710年5月,一個地方小官燕欽融上書指責韋皇后淫亂,干預朝政。中宗親自召燕欽融來京詰問,韋皇后就指使徒党喝令衛士當眾將燕欽融摔死。中宗看了,露出了很難看的臉色。韋皇后怕中宗查究她的淫亂之事,安樂公主則希望母后臨朝稱制,自己當皇太女,效法武則天。母女倆便密謀害死中宗,韋皇后知道中宗喜歡吃餅,就命令情夫馬秦客配製了毒藥,她親自將毒藥拌入餅中,蒸熟,命令宮女送入神龍殿。中宗正在翻閱奏章,見餅送來,隨手取來就吃,還稱讚好吃。不一會兒,忽感腹中絞痛,僕倒在榻上亂滾,太監忙去報告韋皇后,韋後故意磨蹭,拖了許久才趕來,見中宗痛苦的樣子,還假裝問中宗怎麼了。中宗已經說不出話來,只是用手指著嘴嗚咽地哭泣,沒多久便死于長安宮中的臥榻上。
唐殤帝(李重茂)
殤帝,名李重茂,生卒年不詳。唐中宗李顯幼子,韋皇后毒死中宗後,立他為帝。在位不足一個月,為李隆基,太平公主等所廢,後事不詳。
唐殤帝李重茂,曾被封為溫王,西元710年5月韋皇后毒殺中宗後,秘不發喪,偽造遺詔,立李重茂為太子。三天后即位,改年號為“唐隆”,時年16歲,由韋太后臨朝稱制,相王李旦執掌政務。
西元710年6月,李隆基殺韋太后,與太平公主、內苑總監鐘紹京等人策劃擁立李旦復位,李重茂毫無知覺。甲辰日,李重茂照例出視早朝,登上寶位就座。等到大臣們到齊,太平公主大聲說道:“嗣君(指李重茂)準備讓位給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為如何”。大臣們事先早已與太平公主通氣,齊聲贊成,說理應立長君。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聲說道:“人心已經都歸向相王,這已經不是你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來吧”李重茂木然呆著,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上前,一把將他拖下皇座。李旦走上皇座坐下,李重茂只得含淚走到下首站著,被降封為溫王,又改封楚王。史稱殤帝,又稱少帝。
不久,李重茂兄,譙王李重福擁兵據洛陽,不服相王而自行稱帝,封殤帝為皇太弟。未幾,李重福兵敗身死,殤帝不知所終。
唐睿宗(李 旦)
睿宗,名李旦(西元662-716年),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前後兩次稱帝,共在位2年,禪位於玄宗李隆基,後病死,終年55歲,葬於橋陵(今陝西省城縣西北30裏處)。
唐睿宗李旦,又名李旭、李輪。武則天幼子。初封殷王,後又封豫王、冀王,最後改封相王,高宗末年又還封為豫王。西元684年2月,武則天廢中宗為為廬陵王,於同月已未日立他為帝,改年號為“文明”。
睿宗繼位後,武則天命他居住于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她處理。西元690年9月,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封他為皇嗣,改姓武。西元 705年,中宗復位,封他為相王。西元710年5月,中宗被毒殺,同年6月,睿宗第三子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睿宗復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雲”。
睿宗復位後,按例當立長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討韋氏之功,因而猶豫不決。李成器辭道:“國家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睿宗也是一個無能的帝王,立李隆基為太子後,又使太平公主參與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問有沒有同太平公主商量過,這就助長了太平公主的專橫,也引起了太子與太平公主之間的鬥爭。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個是她的親信,造成政局不穩,政事昏暗。
西元712年7月,睿宗禪位於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西元716年6月病死于長安宮中的百福殿。
唐玄宗(李隆基)
玄宗,名李隆基(西元685-762年),女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睿宗禪位於他,在位44年,禪位後抑鬱而死,終年78歲,葬於泰陵(今陝西省城縣東北30裏的金粟山)
唐玄宗李隆基,初封為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曾出任潞州別駕,後受韋皇后誣陷,于西元710年被罷官,召回京城閒居,他眼見韋皇后專權,料知她遲早要篡位,就在閒居時積極活動,秘密招集勇士,是在號稱萬騎的羽林軍隊伍中結交了一批猛將。西元710年5月韋皇后毒殺了唐中宗李顯,又秘不發喪,命令韋家子弟和她的親信帶兵五萬,守衛京城,準備自己登基稱帝。李隆基未等她稱帝,就發動羽林軍,於6月20日攻入宮中,殺死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又幾乎殺盡了韋氏和武氏集團中人。然後由太平公主出面,擁睿宗李旦復位。他被進封為平王,又被立為太子。西元712年8月庚子日,睿宗禪位給李隆基,改年號為“先天”。後改為“開元”。
玄宗繼位初,大政取決於太上皇。太平公主是武則天之女,太上皇胞妹,依太上皇之勢,擅權用事,對玄宗不滿,串通宰相竇懷貞,肖至忠等密謀廢玄宗另立新君,並策劃毒死玄宗,卻被玄宗察覺。西元 713年7月,太平公主又準備發動兵變殺死他。玄宗得到密告,與歧王范、薛王業及高力士等先發制人,誅殺了太平公主及其心腹黨羽。全盤控制了政局。公主之子薛崇簡因多次勸諫母親,特旨免死,賜姓李,官爵照舊。因高力士之功,任命其為監門將軍,唐代宦官之盛,自此開始。
玄宗在位前期是個明君,後期卻是個昏君。他初登上帝位時,勵精求治,一心想恢復唐太宗的事業。他頗能用人,納諫。他在京官中選派有才幹者到外地作都督、刺史,同時又選拔各地都督、刺史中的傑出者進京任要職,並將這種京內外官員的選拔,調動定為一種制度。對不稱職的官員,他斷然撤換。西元716年,他親自在殿堂復試由吏部所選往各地的縣令,將其中40多個不能勝任的人打發回家。在位前期,他先後任用姚崇、宋景、張嘉貞、張說、李元紱、杜暹、韓休、張九齡等人為宰相。這些人各有所長。姚崇力求政通,宋景致力法治,張說崇尚文治,李元弦、杜暹注重儉約,韓休、張九齡直言諍諫,皆為賢相。將朝政處理得井井有條。其中,尤以姚崇的貢獻為最大。玄宗將他召回京城,要封他為宰相,他就提出了十大條件,如要玄宗同意行仁政,罷兵息武,不准皇親國戚和太監干預政事,允許群臣進諫等,玄宗都一一答應。姚崇當了宰相後,壓制豪強,裁減僧尼,減少寺院,戰勝自然災害,又幫助玄宗整頓朝政,嚴明賞罰,扭轉了中宗時期的混亂局面,被稱為“救時宰相”,
這期間,玄宗又能納諫,宰相韓休和蕭嵩共掌朝政,韓休正直,見玄宗有了過失,總是直言諫爭,蕭嵩恰恰相反,總是順從玄宗。有一次,玄宗在照鏡子,顯得悶悶不樂。左右內侍說:“韓休為相以後,陛下消瘦了,何不將他罷官算了。”玄宗嚴肅地說:“我雖然瘦了些,天下人卻一定肥了。蕭嵩來奏事,一味地順從我,他走了以後,我心裏不踏實。睡覺也很安穩。我用韓休,是為了治理國家,而不是為我一人。”由於玄宗能夠任用賢才,鼓勵生產,改革弊政,使得唐王朝政治安定,國力強盛,百姓富庶,經濟文化發展到了項峰,其中唐詩最為後人稱道,而著名詩人高適、岑參、王維特別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開元年代。其他如音樂、繪畫、雕刻等藝術也都有顯著成就。史稱“開元盛世”。
但是,玄宗在取得了這些成就以後,自以為天下太平,進取心也逐漸消失,變得驕傲怠惰,追求起享樂生活。他對大臣的忠諫聽不進去了,反覺得討厭,就重用專門順從他意旨的人。李林甫是個不學無術的佞臣,善於拍馬阿諛,他勾結宮內的一些妃了,宦官,時時注意玄宗的動向, 投其所好,當玄宗與他商量事情時,他總是迎合著玄宗,使玄宗高興。於是,玄宗就罷免了賢相張九齡,任李林甫為宰相。李林甫口蜜腹劍,在他任宰相的19年間,全部排斥了正直能幹的大臣,重用了一大群奸佞小人,又對玄宗封鎖消息,使朝政轉向昏暗。而玄宗始終不悟。
玄宗61歲時,寵愛上了兒媳壽王妃楊玉環,納入宮中封為貴妃,並封她的兩個哥哥為官,三個姐姐分別封為韓國、虢國和秦國夫人,她的遠房堂兄楊國忠(原名楊釗)也靠裙帶關係扶搖直上。玄宗整天和楊貴妃尋歡作樂,懶得上朝,還千方百計地滿足她的奢望。有一次,她要吃新鮮荔枝,玄宗特地命令嶺南(廣東、廣西一帶)的官員差人用加急快馬一站站地接送。將荔枝送到長安。楊貴妃吃時,荔枝還又紅又香,很新鮮。楊貴妃懂音樂,善舞,玄宗特地召大詩人李白進宮為她寫歌詞。不久,李白不滿宮中的腐敗現象,得罪了楊貴妃和宦官頭目高力士,被玄宗禮送出京。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接任宰相。他也是個奸佞小人,只以個人恩怨用人、辦事。李林甫當政時,被玄宗提拔為范陽(今北京城西南)、平盧(今遼寧省朝陽縣)兼河東(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受到信用。安祿山身體肥胖,自稱三百斤。玄宗曾開玩笑地問他:“胡兒肚子這麼大,裏面裝的是什麼”他回答:“只有一顆忠於陛下的赤誠之心”玄宗非常高興。安祿山請求做楊貴妃的乾兒子。玄宗同意了。一次玄宗與貴妃共坐,安祿山先拜貴妃,再拜玄宗,並說:“胡人是先母后父”。玄宗聽後更為喜悅。楊國忠和安祿山爭寵,互相看不起。矛盾越演越烈。安祿山經常進出長安,見內地兵力不足,長安防務鬆馳,就在范陽招兵買馬,趕造兵器,儲積糧草,準備奪取唐朝江山。臣下奏說安祿山有反意,玄宗不信。直到安祿山撤換了范陽的32名漢將,並且開始拒絕玄宗的召見,玄宗才開始懷疑他,但又不作防備。
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十月初九,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發動所屬十五萬大軍在范陽叛亂,引兵南下。當時天下太平日久,武備鬆馳,百姓不知戰爭,突然聽到范陽起兵,遠近震驚,所過州縣,望風瓦解。玄宗急忙命封常清、高仙芝招收烏合之眾,前往洛陽阻擋,結果二人兵敗身亡。叛軍很快就攻佔了洛陽,天寶十五年(756 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準備西進奪取長安。唐玄宗任命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扼守潼關。哥舒翰採用以逸待勞戰術阻擊叛軍,等待決戰時機成熟。
楊國忠怕哥舒翰等將領立功而于已不利,慫勇玄宗瞎指揮,使唐軍遭到慘敗,哥舒翰被殺,潼關失守,叛軍直逼長安。玄宗在楊國忠的勸說下,帶著楊貴妃等人起程逃避四川,並派人通知沿路各縣準備接待。不料才到咸陽望賢宮,縣令已經逃走,沒人供應飯食,玄宗命令百姓獻食,百姓獻上高梁等食物,玄宗勉強咽了幾口,流淚不止。有個名叫郭從謹的白髮老人,拄著拐杖擠到車前對玄宗說道:“安祿山包藏禍心已非一日,陛下受矇騙,以致落到今天的地步。當初宋景為宰相時,屢次直言進諫,陛下都採納了,天下就太平。近年來,朝中沒有了賢臣,阿諛小人得勢,陛下被他們包圍了,聽不到宮外的情況,我們平民百姓雖居鄉野,也早知道天下要亂,可惜無法見到你,向你陳述。”玄宗聽了歎息說:“我太糊塗,如今追悔也來不及了。”
大軍走走停停,第三天到了馬嵬驛(今陝西省興平縣西),隨行將士又餓又累,想到楊國忠專權誤國,致使他們受苦,怨恨異常。他們以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為首,擋住了楊國忠的馬頭,向他索討軍糧,並趁楊國忠驚慌之機,大喊:“楊國忠要謀反”,將他拉下馬來,將他砍死,並將屍體砍成數段,首級懸掛在驛門上示眾。然後,激憤的將士們圍住了玄宗和楊貴妃休息的驛館,喊殺聲連天。玄宗命高力士出去探視,知將士嘩變,楊國忠被殺,忙命御史大夫魏方進和同平章事韋見素出去勸解。憤怒的兵士殺死了魏方進,痛打了韋見素。高力士奏請玄宗親自出去勸解,玄宗只好硬著頭皮,親自出去勸說了一番回屋。但是兵士仍然不肯甘休,玄宗又命高力士出去問陳玄禮有什麼要求,陳玄禮答說:“楊國忠謀反被殺,楊貴妃也不宜留著,請陛下下令將貴妃正法”高力士說:“這我不好去奏告。”兵士大聲喧嚷說:“不殺貴妃,誓不護駕”一面擁上前去要痛打高力士。高力士忙逃回奏告。玄宗大驚失色說:“貴妃一直深居宮,不干預外面的政事,她有什麼罪該殺呢”高力士說:“貴妃是無罪,但將士們殺了楊國忠,留著貴妃哪能安心,願陛下準將士所請。將士安心,陛下也就安全了。”玄宗半響不開口,這時外面喧嘩聲更響,高力士倉皇奏告道:“兵士們要闖進來了,陛下再不決斷,他們要自己來殺貴妃。”玄宗這才流淚說道:“賜她自盡吧。”
楊貴妃接到聖旨,驚倒在地,良久,才哭著請求見玄宗一面。高力士引她來到玄宗面前,她哭道:“願陛下保重。”玄宗不忍心看她的慘容,只是以袖掩面哭泣。高力士怕士兵闖入,忙將楊貴妃帶到佛堂,貴妃朝北拜了幾拜說:“妾與陛下永別了!”然後自縊而死。近人俞平伯則考證說,楊貴妃並沒有死,而是逃走當了女道士。也有人說楊貴妃脫身後逃往了日本。
將士們聽到貴妃被處死,歡聲雷動,重新保護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卻被當地百姓留住,主持朝政。李亨從馬嵬坡一路收拾殘兵北上,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西南)即位稱帝,是為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唐軍收復長安和洛陽後,玄宗於至德二年(西元757年)12月返回長安,閒居于宮內甘露殿。他懷念往日的尊榮,目睹眼前的淒涼,傷感歎息,愁苦鬱悶,漸漸成病。西元762年4月病危,他還念念不忘楊貴妃。傳說他還請方士作法,想招來楊貴妃的亡靈相會。死前的一天,他吹了幾聲紫玉笛,聲調極其悲涼,然後命令名叫宮愛的宮女為他沐浴更衣,臥於床上。當晚,他在室內還傳出笑聲。第二天黎明,宮愛進入臥房,他已經雙目緊閉,四肢僵硬而死。死後的廟號為玄宗,諡號為明皇。
玄宗對我國音樂、舞蹈,戲曲的發展有過重要的貢獻。他自幼就十分喜愛歌舞戲劇,有一次,他祖母武則天舉行盛大的宴會,他當眾表演了《長命女》,受到群臣的喝采。他結交道情藝人,努力鑽研法曲,深得音律之妙。在平王期間,他創建過一個散樂戲班;稱帝后不久,又建立了一個戲曲活動中心,選定梨園作為這個中心的所在地。所以,歷來的戲曲藝人都尊玄宗為梨園始祖。
唐肅宗(李 亨)
肅宗,名李亨(西元711-762年),唐玄宗第三子,馬嵬驛兵變後玄宗西逃,他繼位,在位6年,在宮廷政變中驚 憂而死,終年51歲,葬於建陵(今陝西省醴泉縣東北18裏的武將山)。
唐肅宗李亨,原名李與,曾被封為忠王。西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馬嵬驛兵變後,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都使,負責平叛。玄宗繼續西逃,他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西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
肅宗繼位後,便圖謀收復兩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宰相房琯請求帶兵去收復長安,肅宗平時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請求。結果房琯在陳濤遭遇叛軍,全軍覆沒。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肅宗任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借用回紇兵,乘機反攻。先後於至德二年(西元757年)6 月、10月收復西京長安、東京洛陽。肅宗曾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致使洛陽遭受很大的破壞。
乾元元年(西元758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節度使60萬軍隊圍攻相州,討伐安慶緒。參加作戰的九節度使中,郭子儀、李光弼戰功最多,威信最高,肅宗不願把軍權交給他們,所以不設主帥,只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統帥大軍、總攬全局。安祿山部將史思明率部13萬趕來救援安慶緒。於乾元二年(西元759年)三月,與唐軍展開激戰,魚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軍大敗,魚朝恩將相州失利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肅宗不明是非,罷免了郭子儀兵權。
此時,安史叛軍再次發生內亂,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並于同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史思明佔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
在朝中,自魚朝恩之後,肅宗開始信用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操縱軍政大權,宦官勢力日益囂張。肅宗同時又寵信張惶後,縱容她干預政事。張惶後和李輔國起初連成一片,結為一黨。後來,張惶後恨李輔國專權,欲謀立越王李系為嗣君,張惶後、李系與李輔國、程元振開始對立。
西元762年,肅宗患病,接連幾個月不能上朝視事。四月,玄宗病死,他悲慟不止,病情加劇。張惶後召見太子,皇后說:“李輔助國久掌禁兵,權柄過大,他心中所怕的只有我和你。眼下陛下病危,他正在勾結程元振等人陰謀作亂,必須馬上先誅殺他們。”太子流著淚說:“父親皇病情正重,此事不宜去向他奏告,如果我們自行誅殺李輔國,父親皇一定震驚,於他貴體不利,我看此事暫緩再說吧。”張惶後送走太子,馬上召肅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內宮商議。李系當即命令宦官段恒俊,從太監中挑選了200多名強健者,發給兵器,準備動手。太監獄中有人將此情報告了李輔國。李輔國、程元振帶著黨徒到淩宵門探聽消息,正遇太子要進宮探望父皇。李輔國謊稱宮中有變,阻止太子入宮,並命令黨徒將太子動持進飛龍殿監視起來,李輔國假傳太子的命令,鼓動禁兵入宮將李系、段恒俊等人抓住,投入獄中。張惶後聞變,慌忙逃入肅宗寢宮躲避。李輔國帶兵追入寢宮逼張惶後出宮。張惶後不從,哀求肅宗救命。肅宗受此驚嚇,一時說不過話來,李輔國乘機將張惶後拖出宮去。肅宗因受驚而病情陡然轉重,又無人過問,當天就死于長生殿。
唐代宗(李 豫)
代宗,名李豫(西元726-779年),初名俶。唐肅宗長子,肅宗被李輔國驚死後,他繼位。在位17年,病死,終年53歲,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30裏的檀山)。
唐代宗李豫,原被封為廣平王。後進封為楚王。馬嵬坡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西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起初,肅宗皇后張良娣與宦官李輔國互相利用,後來卻有嫌隙。張惶後想殺李輔國,廢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兒子。西元762年4月,李輔國與程元振將張惶後殺死。肅宗因此被驚死,李輔國於同月擁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寶應”。
代宗繼位後,李輔國以立帝有功,恃此驕橫。竟然對代宗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代宗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可尊尚的父輩),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後才能決定。不久,代宗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並派宮中使者慰問其家屬。
此前,安史叛軍再次發生內亂,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並于西元759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史思明佔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
寶應元年(西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統兵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十萬,攻打再次被叛軍佔據的東京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義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繼向唐軍投降。廣德元年(西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上吊自殺,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續七年零三個月的安史之亂。但是,經過這次戰亂,唐朝元氣大傷,由強盛轉為衰落。東有藩鎮割據,西有吐蕃侵攏,北有回紇以馬匹高價交換的困難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慫勇寺院佔有許多良田美宅,國家財政經濟每況愈下。
由於討伐安史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佔領了陝西風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餘州,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十月,又佔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陝州避難。於是,吐蕃兵佔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被洗劫一空。
關鍵時刻,代宗倉促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雍王李適為掛名元帥),迎擊吐蕃。郭子儀積極組織兵力反擊吐番。命令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陝西藍田,白天擊鼓揚旗,夜晚點火以為疑兵。同時又以數百人化裝潛入長安,組織城裏人到處傳說:“郭令公(即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番兵驚恐,不戰而走,全部撤離長安。陷落15天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西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說道:“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免死牌),在淩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長孫全緒等也被加官進爵。同時削免程元振官爵,放歸田裏。
自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內部矛盾重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僕固懷恩叛唐,永泰元年(西元765年)八月,僕固懷恩引吐蕃、回紇等共30萬大軍,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此間僕固懷恩暴病於軍中。郭子儀單騎親說回紇,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傳危為安。
平定安史之亂有功的唐朝名將郭子儀之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為妻。一次,小夫妻發生口角,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急不擇言地說:“你倚仗你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還不願意當皇帝呢?”聽了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著回宮告狀。聞聽此言,代宗勸女兒道:“他父親不愛當皇帝是實情,要不然,天下哪里還姓李!”面對負荊請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後還是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倆口又和好如初了。
西元779年5月,代宗病重,急忙詔令太京攝政,不久病死于長安宮中的紫宸內殿。
唐德宗(李 適)
德宗,名李適(西元742-805年),唐代宗長子。代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6年,因太子得啞病悲傷過度而死,終年64歲,葬於崇陵(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四十裏的嵯峨山)。
唐德宗李適,被封為雍王,曾於西元763年同副元帥郭子儀領兵打退吐番。西元764年被立為太子,代宗於西元779年5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
德宗在位期間,廢除租庸調製,採納宰相楊炎建議,改行兩稅法,並試圖裁抑藩鎮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但是,由於措置失當,猜忌將領,不但未收成效,反而使戰禍日益擴大。西元783年10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的5千軍隊嘩變,佔領長安。德宗倉皇逃到奉天(今陝西省乾縣)。西元784年2月,朔方(治所在今天寧夏靈武縣西)節度使李懷光叛亂,德宗又從奉天逃往漢中。7月才返回長安。從此,他對藩鎮姑息遷就,後來,他任用賢臣李泌為相,北和回紇,南連南詔,西結大食(阿拉伯帝國),時局一度緩和,但德宗又信用宦官為統帥,擴大禁軍,勒索地方官進奉物資,在長安施行宮市,徵收茶葉等稅,加重了對人民的盤剝,使社會矛盾日益加重。
德宗生母沈氏,原住于洛陽宮中,安史之亂中下落不明,德宗繼位後,遙尊沈氏為太后,並派人四處尋訪。不久,有一位老婦人陳述自己就是太后,洛陽宮中忙派出舊日服侍的宦官宮女去識別。女官李真一以前曾長期陪陪侍沈氏,知道沈氏早年因為斫肉糜喂德宗時左手指受傷。她見老婦人同沈氏長得一模一樣,年齡也一致,左指受傷,就認定是沈氏,迎入宮中,報告德宗。德宗大喜,奉她為太后,不料幾天後,高力士養子高承悅密奏德宗,說老婦人並非沈太后,而是他的姐姐,為了怕事情敗露後連累自己,所以上奏以避禍。德宗忙命高力士養孫樊景超再去識別,果然是他的姑媽,高力士的養女,老婦人這才驚恐,認罪。原來,她年輕時常在宮中與沈氏在一起,相貌酷似,年齡一樣,左手指因剖瓜時不小心也受過傷。因見皇上如此急切找母,為貪圖榮華富貴,才演出了一場冒名頂替的醜劇。樊景超如實奏報,請求加罪於老婦人,德宗答說:“我寧願受一百次騙,仍希望有一次是真的,以了結心願,如果懲辦了這老婦人,此後就沒有人也來報告太后下落了。”當即下令釋放了老婦人,沒有加罪,但真正的沈太后始終未能找到。
西元805年正月,太子李誦突然中風口啞,德宗因悲傷過度而起病,不久病死于長安宮中的會寧殿。
唐順宗(李 誦)
順宗,名李誦(西元761-806年),唐德宗長子。德宗因他中風而急死,由他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後病死,終年46歲,葬于豐陵(陝西省富平縣東北33裏)。
唐順宗李誦,曾被封為宣王,西元779年被立為太子。李誦在東宮為太子的近20年中,時常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他不滿宦官專權和宮市等擾民措施,早已有意改變宦官專權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讀王叔文等一起籌畫日後繼位後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西元805年正月,李誦中風口啞,德宗因此而於西元805年正月急死。李誦帶病繼位。是為唐順宗。
順宗繼位後,任用王叔文、王伾為翰林學士,領導改革,起用韓泰,韓嘩,柳宗元,劉禹錫,陳諫,淩准,程異,韋執誼等革新派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他們圍繞打擊宦官勢力和藩鎮割據這一中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罷宮市(宦官替宮中購物,以一購十,強買豪奪謂之宮市)、廢五坊使(即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專門飼養鷹雕名犬等供皇帝玩樂的)、取消進奉、打擊貪官、裁減宮中閒雜人員,打擊宦官勢力、抑制藩鎮。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裏,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擁護。史稱永貞革新。
但是,由於這些改革觸犯了專權宦官和地方藩鎮的利益,引起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和節度使韋皋、裴均、嚴緩等人反對。不久,宦官首領俱文珍以順宗的名義解除了王叔文的翰林學士職務。王叔文同順宗又策劃收回宦官的兵權,派老將范希朝去接管神策軍(皇帝的禁衛軍),神策軍大將大都是宦官的親信,拒絕交出軍隊。西元805年8月,順宗再次中風,俱文珍等宦官勾結藩鎮勢力,對改革進行反撲,以順宗多病、口啞為理由,逼迫順宗退位,稱太上皇,改元“永貞”,禪位於太子李純,革新派紛紛被貶斥。王叔文被貶為渝州(今重慶)司馬,第二年被賜死。王伾貶為開州(今四川開縣)司馬,不久病死。其餘柳宗元、劉禹錫等六人都被貶為邊遠州的司馬,史稱永貞內禪。西元806年正月,唐順宗病死。
唐憲宗(李 純)
憲宗,名李純(西元778-820年),初名淳。唐順宗長子。宦官逼順宗退位後,立他為帝。在位15年,為宦官毒死,終年42歲。葬于景陵(今陝西省蒲城縣西北13裏的金熾山)。
唐憲宗李純,封為廣陵王,順宗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宦官俱文珍等於西元805年8月逼迫順宗退位後,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元和”。
憲宗繼位後剛明果斷,能用忠謀。力圖削平藩鎮割據,恢復唐朝的統一。他在位初期,任用杜黃裳、裴度、李絳相繼為相。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先後平定了四川節使度劉辟、江南李琦的叛變,整頓了江淮財賦,招降了河北強大的藩鎮,魏博節度使田弘正,任用了名將李愬,全力消滅了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使其他藩鎮相繼降服,歸順朝廷。結束了自肅宗以來,各地藩鎮專橫跋扈,各自任免官吏,對朝廷不供貢賦的局面,全國出現了暫短的統一。
但是,在和藩鎮的戰爭中,憲宗又重用宦官,竟任命心腹太監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兼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和招討處置使等要職,作為統帥帶兵出征,使宦官勢力大大增長。有的大臣勸說憲宗要防止宦官權力過大,他卻回答說:“吐突承璀只不過是一個家奴,不管給他多大的權力,我要除掉他,還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樣輕而易舉”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憲宗還在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後,就自以為立下了不朽之功,漸漸驕侈。任用皇甫博、李吉甫而罷賢相裴度,政治日見衰敗。他還信仙好佛,想求長生不老之藥。西元 818年,他下詔徵求方士。宰相皇甫博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柳泌的山人,由他配製長生藥。又遣宦官使至鳳翔迎接佛骨。刑部侍郎韓愈上疏,懇切諍諫。憲宗勃然大怒,準備對韓愈處極刑。朝臣裴度等奏言韓愈忠直,乃貶為潮州刺史。第二年,憲宗開始服用長生藥,性情變得暴躁易怒,經常斥責或誅殺左右宦官,宦官集團又分為兩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劃立李惲為太子,梁守謙、王守澄一派擁護李恒為太子。
西元820年正月庚子日夜間,王守澄,陳志宏等宦官為了立李恒為帝,潛入寢宮謀殺了憲宗,然後守住宮門,不准朝臣入內,偽稱皇上“誤服丹石,毒發暴崩”,並假傳遺詔,命李恒繼位,還刺殺了吐突承璀。
從此,唐朝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所操縱。
唐穆宗(李 恒)
穆宗,名李恒(西元792-824年),初名宥,唐憲宗第三子,宦官殺死憲宗後,立他為帝,在位4年。長年服用金石致死,終年33歲,葬於光陵(今陝西省蒲城縣北20裏)。
唐穆宗李恒,被封為建安王,後進封遂王。王守澄、陳志宏等於西元820年正月殺死憲宗後,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長慶”。
穆宗生活奢侈,嬉戲無度,尤其喜愛看戲。有一次,他游華清宮,親自率領神策軍於圍獵後回宮,又馬上與太監玩球,這時,忽然有一人從馬上摔下,驚馬直奔穆宗而來,幸由左右救護,才避免受傷。但穆宗受此驚嚇得了病,兩腳抽搐不能著地。他又效法憲宗長年服用金石。臣下屢次勸諫,他口頭上接受,實際上卻仍然服用,不肯間斷,以致身體受損,於西元824年正月壬申日病死于長安宮中的清思殿。
唐敬宗(李 湛)
敬宗,名李湛(西元810-827年),唐穆宗長子,穆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葬于莊陵(今陝西省三原縣東北30裏)。
唐敬宗李湛,初封為鄂王,後徒封為景王,穆宗在位時,於西元723年被立為太子。穆宗於西元824年正月病死後,他於同月丙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曆”。
敬宗繼位時,年僅16歲,內有王守澄、梁守廉等宦官攬權,外有李逢吉、牛僧孺專政,他只是宦官和朝臣的一個馴服工具。他滿足於奢侈放縱的享樂,根本不關心朝政,連每天形式上的上朝也不顧,常常遲上朝幾個時辰,害得大臣們三天兩頭在朝堂久等。有一天,一個臣子勸諫他要勤於政事,別讓宦官掌大權,這臣子才說了幾句話,敬宗就雙手亂揮,不地吆喝那臣子快滾出去。朝政昏暗,河北(今北京市,河北省、遼寧省大部、河南省、山東省古黃河以北地區)的成德,幽州,魏博等三個藩鎮相繼背叛,脫離朝廷,割據一方,人民反抗也時有發生。長安城內的染坊工張韶和另一個名叫蘇玄明的人,曾秘密團結了一百多個染工發動起義,這一天,張韶和蘇玄明扮作送柴草進宮的送車人,一百多人藏在許多輛柴車中。混進銀台門。守門的衛兵風柴草異常沉重,頓生疑心,便走近上前去檢查,張韶就拔刀將他們殺死。眾人跳下柴車,拔出兵器,呐喊著殺了朝堂。敬宗正和太監在清思殿玩球,倉皇間逃到左神策軍營中,最後,起義軍被禁衛軍包圍,全部被斬殺。事後,敬宗依然只顧遊玩飲宴。
敬宗平時最愛玩球和徒手格鬥,左右小太監因體力不支,往往被摔得頭破臂斷,但敬宗不滿意,還出高價招入力士。他喜歡在深更半夜親自去捕捉狐狸。這叫作夜打獵。力士有不賣力的,就被發配邊遠地區,家屬連坐,小太監稍有過失,敬宗也要動手馬他們打得出血才甘休,左右宦官和力士無不怨恨萬分。
西元827年12月,敬宗“夜打獵”回宮,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澄,許文端和擊球將軍蘇佐明,王喜憲,石從寬,王惟直等28人飲酒,飲至一半,敬宗入內室更衣,劉克明等便把燈燭吹息,蘇佐明在黑暗中闖入內室將敬宗殺死,對外則謊稱敬宗是暴病而亡。
唐文宗(李 昂)
文宗,名李昂(西元809-840年),初名涵,唐穆宗次子,敬宗弟。宦官先後殺死敬宗和李悟後,立他為帝,在位14年,被宦官軟禁後抑鬱而死,終年32歲,葬于章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20裏處天乳山)。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為江王,宦官劉克明等於西元827年12月殺死敬宗後,偽造遺旨,迎憲宗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兩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絳王李悟,立李昂為帝,改年號為“大和”。
文宗在位期間,朝臣分為牛、李兩派,各有朋黨,互相攻擊。官員調動頻繁,政權以至於皇帝的生死廢立全操縱在宦官的手中。文宗一心想剷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便從下層分別提拔了鄭注、李訓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為心腹。文宗採納鄭注等人的建議,首先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衛軍,以削弱王守澄的軍權,接著,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權,下令王守澄飲毒酒自盡。這時,鄭注已經被任命為風翔節度使,文宗決定由鄭注挑選幾百親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時,將他們斬盡殺絕。李訓為了搶功,乘鄭注去風翔搬兵之時,又與文宗商定改變原有計劃,先下手殺盡宦官,再逐走鄭注。
西元835年的一天,文宗上朝,李訓指使手下官員奏稱,左金吾大廳後的石榴樹上有甘露,李訓說這是祥兆,就帶領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賀。文宗命李訓率領百官去察看,李訓回來又說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驚訝,命仇士良、魚志弘帶領眾宦官去複看。李訓事先已經在左金吾衙門埋伏了了親兵幾百人,當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訓的黨徒,禁衛軍將軍韓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門口時,韓約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了,這使仇士良產生了懷疑。這時,一陣風吹動了門邊的布幕,仇士良等見裏面埋伏了許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將文宗推入軟轎抬著就走,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一個宦官當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擁著轎子逃入宮內。李訓見計謀敗露,化裝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揮神禁軍大加搜捕,屠殺了朝官1千多人,並於終南山追殺了李訓。鄭注聞變,引兵退回風翔,也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這就是史稱的甘露之變。
事變以後,文宗就被宦官軟禁,國家政事由宦官集團專權。朝中宰相只是行文書之職而已。宦官氣勢淩人,威脅天子,藐視宰相,欺淩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對此一籌莫展,只是飲酒求醉,賦詩遣悉,自歎受制于家奴,還不如周赧王、漢獻帝兩個亡國君。
西元840年正月,文宗抑鬱成病,不能下床,便命樞密使劉弘逸、薛季棱叫來楊嗣複和李玨二臣,囑咐他們輔助太子監國。仇士良、魚弘志得訊,於當天晚上就偽造遺詔,廢太子為陳王,立李炎為皇太弟,負責處理軍國大事,並帶李炎登上朝堂接見百官,文宗聞知也無可奈何,群臣更是沒人敢反對。
西元840年正月,文宗帶著無限的惆悵病死于長安宮中的太和殿。
唐武宗(李 炎)
武宗,名李炎(西元814-846年),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文宗病死後,宦官偽造詔書立他為帝。在位六年,病死,終年33歲,葬於端陵(今天陝西省三原縣東北30裏的騰張村)。
唐武宗李炎,曾被封為穎王,文宗病重時,宦官仇士良等偽造詔書,立他為皇太弟,于西元840年正月文宗死的當天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會昌”。
武宗繼位後,採納仇士良的建議殺死了文宗的太子李成美,弟弟安王李溶等,以鞏固其皇位。他後又任李德裕為宰相,對宦官,藩鎮稍加抑制,籍沒了仇士良的家財,收復了昭義軍,制止了東方節度使擴大割據的舉動。
當時寺院僧侶的勢力嚴重膨脹,唐武宗認為“使吾民窮困的是佛。”於是在會昌五年(西元845年),唐武宗下詔“廢浮屠法”(即滅佛),規定西京長安留4 寺,每寺留僧10人,東京洛陽留2寺,其餘節度觀察使所治州34處可以留1寺,留僧照西京例。其他刺史所在州不得留寺。並派禦史4人巡行天下,督促實行。共拆毀寺院44600多座,僧尼還俗260500人,釋放奴婢15萬人。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凡被釋放的奴婢,每人分給田百畝,編入國家戶籍。並將寺院銅像用來鑄錢,鐵像鑄成農具,金銀像收歸國庫。民間佛像限一月送交官府,如違犯則給以處罰。這對佛教勢力是沉重的打擊,史稱“會昌滅佛”。會昌末年,全國兩稅戶比憲宗“元和中興”時增加了兩倍多,比穆宗時期增加了三分之一,是安史之亂以後國家最盛時期。
但是,武宗又迷信道教,好服金石,生活荒淫無度,以致到32歲時就已一身的疾病,形容憔悴,瘦骨伶仃。第二年(西元846年)3月病死于長安大明宮。
唐宣宗(李 忱)
宣宗,名李忱(西元810-859年),初名怡。唐憲宗第十三子,唐武宗叔,武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在位14年,服金石生疽而死,終年50歲,葬於貞陵(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六十裏仲山)。
唐宣宗李忱,曾封為光王。唐武宗病重時,宦官商議立李忱為皇太叔主持朝政。太叔裁決事務,有理有序,自此方顯露其才德。武宗病死後,宦官馬元贄等人迎他入宮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大中”。
宣宗精於聽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謹于節儉,愛惜民物。故當時稱他為小太宗。然而他只是觀察明斷,而不德施仁恩,使唐朝後期,仍然難以振興。
宣宗一反武宗的作為,下令重新大興佛教,凡靈山勝境、天下州府在會昌滅佛中被毀的寺宇,一律重新修復,僧尼招回寺院,武宗裁減的冗員也一一增設。時回紇、吐蕃均已衰微,沙州防禦使張議潮又收復了河西,但唐朝內部矛盾卻日益尖銳,大動亂正在醞釀之中。
西元859年,宣宗年已50,體力漸感衰弱,便聽信方士李元伯,服用金石。起初,他覺得精力旺盛,但不久藥性發作,背上生疽,臥床不起,於8月病死在長安宮中的咸寧殿。
唐懿宗(李 漼)
懿宗,名李漼(西元828-874年),初名溫。唐宣宗長子。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在位14年,病死,終年47歲,葬于簡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40裏紫金山)。
唐懿宗李漼,曾封為鄆王,宣宗晚年時喜愛三子李滋,打算把他立為太子。但這樣廢長立次,又擔心日後會引起內爭,一直未決定。宣宗病重時,召樞密使王歸長等三人入寢宮,擬立李滋為太子,但還未來得及寫好遺書就於西元860年8月死去。宦官王宗實與王歸長不和,迎李漼入宮立為太子,于同月繼位,必年號為“鹹通”。
懿宗繼位後,驕奢無度,淫樂不改,一味地遊玩飲宴,宮內竟供養樂工五百人。每月大宴十幾次,山珍海味樣樣都有;出外遊玩,隨從多到十幾萬人,糜費不可勝計。樂工李可及因為奏樂而得歡心,懿宗竟將他升為將軍。臣下劉蛻上奏諫阻,卻被黜為華陰令。公主得了絕症,懿宗命醫宮20幾人輪流診治,均無成效。公主病死,懿宗怪罪醫宮,將20幾人全部殺死,並將他們的家屬300多人投入大牢。公主出葬時,送葬隊伍長達幾十裏,殉葬的珍奇金寶多到120車。一路上又有幾百人以雜寶為首飾舞、地衣舞,沿途撒滿了掉落的首飾,任憑百姓拾取。
當時,朝廷內部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地方藩鎮爭戰擾攘,相互傾軋,政局動盪混亂,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唐王朝已是百孔千瘡,凋敝不堪,人民大眾煎熬在死亡線上,最終逼得百姓揭竿而起。859年,襲甫在浙東領導起義;868年,龐勳領導徐泗地區的戍兵在桂林起義。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訓等鎮壓了這兩次農民運動。
西元874年,懿宗病倒,醫治無效,于7月辛巳日在長安宮中的咸寧殿病死。
唐僖宗(李 儇)
僖宗,名李儇(西元862-888年),初名儼,唐懿宗第五子,懿宗病死後,宦官偽造遺詔立他為帝,在位15年,病死,終年27歲,葬於靖陵(今陝西省乾縣東北15裏的雞子堆)。
唐僖宗李儇,曾封為晉王,懿宗病重時,宦官劉行深、韓文約為了便於控制,偽造遺詔立年僅12歲的李儇為太子。懿宗於西元874年7月病死,李儇繼位,改年號為“乾符”。
僖宗繼位後,專事遊戲,朝廷政務,概委宦官田令孜處理,任免官員,都由田令孜決定而不必奏報皇帝。
此時唐王朝土地兼併嚴重,全國一半以上的農民因無田而四處流亡,苛捐雜稅繁重,統治集團奢侈無度,加上天災頻繁,階級矛盾異常尖銳,人民大眾煎熬在死亡線上,最終逼得百姓揭竿而起,終於導致了唐末農民大起義。西元875年,山東人王仙芝與尚讓等,首先在長垣起兵。之後山東菏澤人黃巢也于同年聚數千人起事,回應王仙芝。兩軍會合,聲勢壯大。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貧苦農民紛紛加入義軍,起義軍很快發展到幾萬人。轉戰山東、河南、湖北諸地,給唐軍以沉重打擊。西元 878年王仙芝在黃梅戰死。王仙芝余部尚讓率軍北上與黃巢再次會合,推舉黃巢為”沖天大將軍”。橫掃淮河南北各地,並乘虛南下渡過長江,鎮海節度使高駢遣將擊敗農民軍。黃巢率軍南下,攻佔廣州。然後又領軍北上,不料在湖北為劉巨容所挫敗。黃巢起義軍轉而東進,經安徽馬鞍山採石渡過長江北上。
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黃巢擊潰唐將高駢主力,殺唐將張嶙,直取東都洛陽。唐東都留守劉允章被迫投降。起義軍由洛陽西進,兵指長安東大門潼關。唐僖宗調集京城禁軍和關內節度使之兵拒守潼關,十二月,黃巢率大軍至潼關城下,親臨前線,並以先鋒尚讓繞潼關背後兩面夾攻。當地群眾1000多人自動趕來挖土填壕,支援農民軍。黃巢起義軍僅用六天時間就攻下潼關,並迅速向長安挺進。
西元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帶隨從宦官倉皇逃奔四川成都。同日傍晚,農民軍佔領唐都城長安。同月十六日,黃巢在長安稱帝,建國號為“大齊”,改年號為 “金統”。建立了農民政權,屠殺長安城內的貴族和唐朝百官,沒收富豪財產。但黃巢沒有乘勝追擊,也沒有消滅關中附近的禁軍,而是陶醉在勝利之中,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穩了腳,並集結了殘餘勢力,聯絡各地節度使,向農民軍反撲過來。在起義高潮中一些暫時投降的節度使,也乘機起兵。農民軍沒有根據地,很快陷入唐軍包圍之中。
中和三年(西元883年),黃巢為李克用所敗,關鍵時刻黃巢部將朱溫又以華州降唐,嚴重削弱了農民軍的力量。同年四月農民軍撤離長安,經河南進入山東。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黃巢在萊蕪以北狼虎谷與唐將時溥決戰,農民軍多數陣亡,黃巢自殺。歷時九年的唐末農民起義至此結束。
平定農民起義後,宣武節度使朱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三大藩鎮。為唐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西元885年3月唐僖宗回到長安後,仍受制于田令孜,常對左右流淚。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兵進犯長安,要求誅殺田令孜。田令孜劫唐僖宗逃往風翔後,便推薦楊複恭為中尉(宦官總管),自領西川監軍,不久被西川利州刺史王建所殺。唐僖宗才回到長安。唐朝已面臨時崩潰。
西元888年3月僖宗病死于長安宮中的武德殿。
唐昭宗(李 曄)
昭宗,名李曄(西元867-904年),原名傑,又名敏。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僖宗病死後繼位,在位16年,被朱溫遣將殺死,終年38歲,葬於和陵(今河南省偃師縣)。
唐昭宗李曄,曾被封為壽王,唐僖宗幾次出奔,他都跟隨左右,得到器重。僖宗病危時,因僖宗兒子的年齡太小,任觀軍容使的宦官楊複恭建議立壽王為帝。僖宗同意,下詔立他為皇太弟,代理軍國大事,並派宦官、中尉劉季述將他迎入宮中,第二天,僖宗病死。西元888年3月,李曄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龍紀”。
昭宗在位期間,宦官、朝臣、藩鎮為爭奪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權,鬥爭激烈,藩鎮跋扈,戰亂不斷,皇權衰微。
西元900年,宦官劉季述、王仲先,樞密使王彥范、薛齊屋等“四貴”合謀廢黜唐昭宗。一天,乘昭宗酒醉,他們率領禁兵入宮把昭宗囚禁了起來,另立昭宗子李裕為帝。當時力量最強的藩鎮是朱溫,他早就想奪取唐朝的江山,見宦官另立李裕為帝。便派親信蔣玄暉秘密進入長安,與宰相崔胤秘密策劃,于西元901年發動神策軍(禁衛軍),攻殺劉季述等宦官,迎昭宗復位。
昭宗將軍國大事委任宰相崔胤處理,宦官對此不滿,昭宗又與崔胤等密謀誅殺全部宦官。不料事情敗露。宦官韓全海便劫持了昭宗去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投靠風翔節度使李茂貞。朱溫帶兵圍困風翔,使城中糧食斷絕,又遇嚴寒大雪,城中軍民大量凍餓而死。李茂貞只得接受朱溫的條件,送出昭宗,韓全海等人,朱溫就地誅殺韓全海等宦官數百人,之後回兵長安,盡誅宮中宦官八百余人,唐朝持續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至此被徹底剷除。朱溫因誅殺宦官有功,被封梁王,從此挾天子以令天下,控制了中央政權。
西元904年,朱溫殺宰相崔胤,脅迫昭宗從長安遷往洛陽,行至挾州(今陝西省挾縣),朱溫將昭宗隨從二百余人殺死,換上他的親信。昭宗暗暗差人送信出去請求四方藩鎮出兵勤王。昭宗路過華州(今陝西省華縣)時,百姓夾道高呼萬歲。昭宗流著淚回答說:“不要朝我呼萬歲了,我不再是你們的天子。”在住所又說:“我這次漂泊,不知何處是歸宿了。”說罷痛哭。到達洛陽後,昭宗被嚴密監視,如入牢籠。這時,藩鎮中的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蜀王王建、吳王楊行密等接到了昭宗告難的密信,紛紛發表檄文,虛張聲勢地聲討朱溫,說要出兵救出昭宗。朱溫見留著昭宗已成為禍害,就暗令判官李振趕到洛陽,與自己養子朱友恭,死黨氏叔琮、蔣玄暉等人密謀要除掉昭宗。
西元904年8月壬寅日夜間,昭宗宿於椒殿。蔣玄暉帶領牙官吏太等一百多人夜叩宮門,謊稱有緊急軍情要面奏皇上。守門官裴貞不知是詐,打開宮門,史太等一擁而入,殺死裴貞後沖入後宮。蔣玄暉在昭儀李漸榮的房內找到了昭宗,昭宗就單衣赤腳地逃出寢宮,又碰上了史太。李漸榮以身擋住了昭宗,史太先一刀砍死了李漸榮,又一刀將昭宗劈死。朱溫假裝預先不知道,伏在靈柩前痛哭流涕。
唐哀帝(李 柷)
哀帝,名李柷(西元892-908年),原名祚(一作祥)。唐昭宗第九子。朱溫殺昭宗後,立他為帝,在位3年,為朱溫廢黜後毒死,終年17歲,葬于溫陵(今山東省菏澤縣內)。
唐哀帝李柷,曾封為輝王,朱溫於西元904年8月殺昭宗後,於同月丙午日立他為帝。
李柷即位時,年僅13歲,由朱溫專權,不敢改年號,沿用昭宗年號“天佑”。
西元907年,朱溫大殺唐宗室,又殺死何太后,四月甲子日,朱溫逼迫李柷退位,廢封他為濟陰王,押解到曹州(今山東省曹縣)居住,派兵監守。西元908年2月,朱溫派人趕到曹州毒死了李柷。
李柷死後諡號為哀帝,後唐明宗追諡他為昭宣帝。
唐朝滅亡。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3月17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