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和近代中國歷史的新趨向
第一節 袁世凱的反動統治與護國運動
一、袁世凱的專制統治與反袁鬥爭的繼續開展
“二次革命”的失敗,最終地結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國主義支持下,袁世凱反動的武力統一政策一時取得了成功,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軍閥盤踞外,其他各省都在北洋軍閥及其附庸的統治下。 “宋案”真相公佈後,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國務總理趙秉鉤被迫“請假”。 1913年7月,袁世凱在對南方用兵節節勝利時,便調整政府機構。為了拉攏和利用進步黨,他任命該黨的熊希齡為內閣總理。 9月,內閣組成,只有司法、教育、農商等少數總長職位由進步黨人梁啟超、汪大燮、張春等分別擔任,而陸軍、內務、外交等重要部門則牢牢掌握在袁世凱的嫡系軍閥、官僚手中。
由於梁啟超等人都是社會名流,這個內閣被人稱為“第一流人才內閣”。袁世凱在南方武力鎮壓“二次革命”,但在北京卻保留著國民黨議員佔多數的國會。他假惺惺地宣布要尊重議員的權利,目的是要國會選舉他當正式大總統。這批留在北京的國民黨議員與進步黨議員合作,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共同製定憲法草案。但是,袁世凱為了盡快攫取正式大總統的職位,主張國會應先選舉總統,後製訂憲法。他策動黎元洪領銜,聯合十四省都督致電國會,要求速選總統。在內外壓力下,進步黨和國民黨先後贊同先選總統的意見。 9月,國會順利通過了選舉總統案。同時,袁世凱又指使梁士冶收買一批議員,拼湊成公民黨,在國會內大肆活動,並通電各省都督,要他們擁護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 10月4日,國會討論通過憲法起草委員會起草的總統選舉法。 10 月6日,國會召開總統選舉會。這天,袁世凱仍放心不下,命令京師警察廳和拱衛軍聯合派出軍警“保衛”國會。此外,又派便衣軍警千餘人,自稱“公民團”,在會場外嚴密包圍,所有入場的議員,不准自由離去。議員們忍餓終日,從早8時至晚10時,連續投票三次,直至宣布了選舉結果之後,“公民團”才在一片“袁大總統萬歲”的呼嘯聲中撤走。次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 10月10日,袁世凱特意在太和殿舉行就職儀式,儼然以皇帝自居。袁世凱當上正式大總統後,便決心把政黨和國會一腳踢開。他指責“國會專制”,並於10月25日通電各省“軍政長官”,要求一致反對憲法草案。 11月4日,袁世凱以國民黨議員和李烈鉤有聯繫為藉口,下令解散國民黨,撤消國民黨議員的資格。這樣就使國會不足法定人數,無法開會。他又以政府不能無諮詢機關為理由,於11月26日下令組織政治會議,成為他的御用工具。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公然下令取消國會。各地方的自治會和省議會隨即通令取消。熊希齡內閣在部署了所有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設立政治會議等命令之後,不再為袁世凱所需要。
1914年2月,袁世凱指使黨羽製造種種輿論對熊內閣發動攻擊,迫使它辭職。 3月,由政治會議建議設立的約法會議召開。根據袁世凱提出的“修改約法大綱七條”,約法會議很快就炮製出所謂《中華民國約法》。 5月1日,袁世凱正式公佈,同時廢除《臨時約法》。這個袁氏“約法”把總統的權力擴大到跟專制皇帝相似的程度:改責任內閣為總統制;撤消國務院,在總統府內設政事堂作為辦事機構,政事堂以“國務卿”為首腦。首任國務卿是袁世凱的把兄弟、清末“相國”徐世昌。根據袁記“約法”,又成立了代行立法機關職權的參政院,由袁世凱任命參政70多人。他們多為清朝遺老和袁的親信官僚、政客,進步黨的梁啟超等人也被搜羅進去。參政院為袁世凱修改了《總統選舉法》,其中規定:一、總統任期改為十年,連選連任無限制;二、總統任期屆滿時,若認為“政治上有必要”,不必改選,即可連任;三、總統繼任人由現任總統推薦,被推薦者並無限制。 6月,袁世凱又將各省都督改稱為將軍。至此,辛亥革命後所建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包括《臨時約法》、國會等等,被袁世凱全部破壞,專制獨裁統治則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袁世凱不僅成為終身總統,並且可以傳之子孫。這時的中國,只剩下了“民國”的一塊空招牌。
袁世凱當上正式總統,便和守舊派、復辟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1912年9月,袁世凱下令尊崇倫常,要“全國人民恪守禮法”。 1913年6月,他又頒發了“尊崇孔聖”的通令。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時,孔子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應召到北京向他祝賀。袁世凱批令“衍聖公暨配把賢哲後裔”,繼續享受前代榮典祀典。次年1月,政治會議決定恢復祀孔,還要求各地方將所有文廟一律規复尊崇。 9月,袁世凱在正式頒發的祭孔告令中說:“孔子之道,亙古常新,與天無極。……國紀民彝,賴以不墜。”他誣衊辛亥革命以來“綱常淪棄,人欲橫流,幾成為土匪禽獸之國”。 ① 隨即他親率百官到孔廟祭孔。 12月,袁世凱又下令正式恢復前清的祭天制度,並親自到天壇祭天。祀孔祭天的活動,使人們預感到恢復帝制已為期不遠。當時的《北京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說:祀孔祭天是“帝制復活”之“先聲”。袁世凱的反動統治,激起了廣大人民的不滿和反抗。
1913年5、6月間,漢陽兵工廠工人為反對袁世凱政府以貶值紙幣發給工資進行了罷工。 1914年1月,袁世凱頒行《驗契條例》和《契稅條例》,規定舊契一律呈驗,每張交納驗費一元,註冊費一角,藉以增加稅收。同年又實行“清丈地畝”,設“清丈局”,對農民進行搜刮壓榨,激起了全國農民群眾的反抗鬥爭。這年2月以後,山東、山西、四川、安徽、奉天、直隸、浙江、廣東、江西、河南、貴州、江蘇等省都有一縣至數縣發生“民變”或武裝起義。 9 月間,奉天本溪縣有勞動群眾和芋命黨人的武裝起義,號稱“討袁軍”,攻占縣城,囚禁縣知事。 1915年1月,奉天新民縣農民數百人,持槍械圍攻該鄉清丈局。 5月,河南洛寧縣發生反驗稅契的鬥爭。 8月,甘肅寧縣也發生反驗稅契的鬥爭。同月,隴東地區爆發較大規模的抗捐抗稅運動;環縣群眾起義,殺死縣知事,佔據縣城,轉攻慶陽,焚燒教堂兩座。 11月,江西萬載縣人民聚眾搗毀衙署。 12月,吉林省的榆樹、五常、舒蘭等地農民,到處搗毀清丈局及稅局;奉天的海龍、西安(今遼源)、蓋平(今蓋縣)、峋岩、綏中、東豐等地,紛起響應。
1916年春,山東肥城縣農民數千燒毀縣署及四鄉清丈局,鄰近各縣農民群起支援。同時,冀中有“山北社”組織的大規模的反清丈鬥爭。在袁世凱統治的整個期間,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有增無減。在這幾年間,規模最大、堅持最久的是自朗起義。白朗(1873—1914年),河南寶豐縣人。辛亥革命時期,他在寶豐一帶率眾進行反清鬥爭。袁世凱篡奪政權後,“民生凋敝,日益加甚”,河南人民 “十(之)八九不能自活”。 ①於是,參加起義的群眾日益增加。 1913年夏,白朗接連攻陷唐縣(今唐河)、禹縣等城,並以“撫漢討袁司令大部督”名義發佈告示,聲震豫西。袁世凱嚴令河南都督張鎮芳限期肅清,同時增兵河南,進入豫西的總兵力達3萬人。白朗採取避實擊虛的辦法,攻擊敵軍防守薄弱的地方,由豫西東進,1914年1月入安徽,攻克六安,2月又攻克霍山。白朗的進軍,引起袁世凱的震驚,下令將張鎮勞撤職,派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河南部督。段祺瑞馳赴信陽“督剿”,指揮北洋主力,企圖聚殲白朗軍於霍山、六安、霍邱之間。白朗軍避敵主力,突圍入鄂。 3月,一舉攻占鄂西重鎮老河口,殲滅駐軍一營,繳獲大批槍砲彈藥,並打劫當地豪富和外商英美煙草公司、美孚洋行、亞細亞煤油公司的分支機構等,使中外反動派驚慌失措。各國駐華公使接連集會,並照會袁政府外交部說:“外人之財產損失頗巨,即各國之商務間接受其影響亦非淺顯。如再不能即日剿平,擬電請本國政府各派兵若干幫同剿辦,以期早日肅清。”②袁世凱在致段祺瑞電中謂:“白匪久未平,各國報紙謂政府力弱不足以保治安,亂黨又從中鼓吹,殊損威信。因而近日中國債票跌至百分之十二三,續借款愈難辦,關係全局甚重。” ③攻克老河口後,白朗召開軍事會議,討論今後大計。這時部隊已近萬人,加以整編,稱“公民討賊軍”,又稱 “抉漢軍”,自稱“中原扶漢軍大都督”,決定進軍西北。白朗軍攻克荊紫關及進入陝西後,都曾張貼安民佈告,指出:“我國自改革以來,神好主政,民氣不揚。雖託名共和,實厲行專制。本都督輟耕而太息者久之!用是糾合豪傑,為民請命”;肯定辛亥革命的功績,“君權推倒,民權伸張”。 ① 顯然,白朗鬥爭是受到資產階級革命影響的。有一些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也先後到白朗軍中工作,並為之而犧牲。白朗起義軍沒有進攻西安,而是用兵渭南一帶,隨後破鳳翔、固關,進入甘肅境內。 1914年5月,先後攻陷伏羌(今甘谷)、秦州(今天水)、岷縣、洮州等城。攻取洮州後,敵軍雲集包圍,且長期苦戰,不得休息,白朗遂決定突圍回河南。 6月,白朗軍回到河南魯山、寶豐一帶。白朗軍沿途屢經激烈戰鬥,又時遭截擊,損失慘重,雖仍有數千人,但戰鬥力大大削弱,無力與敵軍對抗,只得分為幾股活動。 8月,白朗率領數百人在魯山一帶與敵軍檄戰,負傷犧牲。其他各股也先後失敗。白朗起義歷時兩年多,縱橫五省,攻破縣城40餘座,是辛亥革命失敗後革命低潮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武裝起義。它打擊了袁世凱的反動統治,鼓勵了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力量的鬥爭信心。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逃亡日本。他鑑於以前失敗的教訓,認為革命事業最重要的是立黨,只有以革命黨為根本,才有希望重振精神,拯救革命於危難之際,完成剷除民賊、還我共和的重任。 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在東京籌組中華革命黨,親手擬定入黨誓約,吸收了第一批黨員。在孫中山的感召和努力下,此後履行入黨手續的人不斷增多,至1914年4月間已達四五百人。是年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舉行成立大會,孫中山就任總理。 《中華革命黨總章》規定:“以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以掃除專制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②在某後發布的《成立通告》中明確指出,“此次辦法,務在正本清源:(一)摒斥官僚!(二)淘汰偽革命黨”,以嚴密組織,並號召黨員“協力同心,共圖三次革命,迄於革命成功”。 ① 中華革命黨以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堅持民主革命的道路,在袁世凱黑暗的專制統治下,再度舉起民主主義的戰鬥旗幟,是積極的。但是,它存在的弱點和錯誤也是明顯的。
首先,認為民族主義已經完成,沒有提出反帝綱領。其次,在組織上強調黨的集中統一,對純潔黨的組織,改變組織渙散,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是,規定凡入黨者必須宣誓絕對服從孫中山個人,並按指印,這種做法則是落後的,以致不少老同盟會員不願參加。總章中還錯誤地按入黨先後把黨員分為“首義”、“協助”、“普通”三等,所享權利不同,人為地造成黨內等級森嚴,從而加深了黨內外的隔膜,脫離了群眾。再次,中華革命黨堅持鬥爭是正確的,但卻過分著重於軍事,而忽視對群眾的發動。黃興等一批同盟會、國民黨中骨幹力量沒有參加中華革命黨。他們一方面不同意服從個人和入黨辦法的規定,另一方面也是和孫中山早已存在分歧。黃興周圍的一些原同盟會、國民黨成員,擬擁黃興為領袖,另行組黨,同孫中山派分裂。黃興沒有接受,“為避免黨內糾紛,決計到美國遊歷”。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留在日本未加入中華革命黨的部分國民黨人,以討論歐事為名,於1914年8月在東京成立“歐事研究會”。歐事研究會在日本成立後,美國、南洋、歐洲及國內上海的一些人相繼加入,共有會員100多名,主要是追隨黃興的國民黨軍事骨乾和國民黨中的穩健派。歐事研究會堅持反袁的政治主張,但在斗爭策略上反對孫中山派的“急進” 方針,主張“緩進”方針,存在著對再舉革命缺乏信心的消極因素。中華革命黨在東京創辦《民國雜誌》,揭露袁世凱獨裁、賣國的罪行:還在上海和海外辦些報刊,派人到會黨和一部分軍隊中策動武裝起義。但是,由於它存在著上述的弱點和錯誤,影響遠不如同盟會。
二、洪憲帝制和護國運動
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從臨時大總統到正式總統,進而成為終身總統,但他的野心並沒有滿足,竟然利令智昏,違背歷史潮流,夢想恢復帝制。帝國主義則希望袁世凱能夠加強對國內的控制,以便通過他來擴大它們在華的侵略勢力。 1914年前後,德、英、美等國先後慫恿袁世凱稱帝。日本也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交換條件,藉以奪取大量權益。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都捲了進去,無暇東顧。日本企圖乘機擴張其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它藉口對德宣戰,派遣軍隊在中國的山東半島登陸,向德國侵占下的青島和膠濟鐵路沿線進兵,奪取德國在山東的侵略地位。袁世凱政府竟宣布“局外中立”,並劃出戰區,供日本作戰,聽任其武裝佔領了青島及膠濟鐵路全線。日軍所經之處,“騷擾甚重”,“民不堪累”。日軍攻占青島後,日本政府認為向中國提出擴大侵略權益的要求的時機已經到來。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奉令向袁世凱遞交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一份。他一面恫嚇袁世凱說:中國革命黨人與日本“政府外許多有錢有勢的日本人保有十分密切的聯繫”,“除非中國政府給予友誼的明確證明,日本政府也許不可能阻止這些人在中國煽動騷亂”;一面又引誘袁世凱說:“如果總統現在接受這些要求,日本人民將深信總統的感情是友好的,而且日本政府以後可能對袁總統提供幫助。”①日置益還對外交部次長曹汝霖露骨地表示:“中國如欲改國體為複闢,則敝國必贊成。”②顯然是以支持袁世凱復辟帝製作為交涉的引誘手段之一。 “二十一條”共分五號,其主要內容是:第一號四條,中國政府承認日本享有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並加以擴大;第二號七條,要求將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兩鐵路期限延長為99年,並承認日本在南滿及內蒙東部的特殊權利;第三號兩條,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未經公司同意,不准他人開採附近礦山;第四號一條,中國沿海港灣及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給其他國家;第五號七條,要求中國中央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財政、軍事等顧問,中國警政及兵工廠由中日合辦,將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潮州間之鐵路建築權給與日本,允許日本在福建省有投資修築鐵路及開採礦產的優先權。
日本政府知道這種把中國變成日本殖民地的要求,將會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所以訓令日置益當面向袁世凱說:“願大總統賜以接受,迅速商議解決,並守秘密。” ③ 袁世凱看到西方列強正忙於歐戰,在華勢力相對減弱,而日本勢力迅速擴張,只有取得日本的支持,才可以復闢稱帝。於是,他派外交總長陸徵樣、次長曹汝霖與日本代表秘密談判。在談判期間,日本以“換防”為名,增兵大連、青島、塘沽等地,進行武力威脅。經過幾個月的秘密談判,日本以最後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凱於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中僅把原來的第五號內容改為日後另行協商。日本帝國主義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是得到了其他帝國主義的默許的。日本和英、俄先取得如下諒解:一、英、俄在華利權,日本按約盡力保護;二、與英、俄利權無關之中國各地,任日本自由行動,不加干涉。美國則勸告中、日雙方“相忍相讓”,勸告中國不要拒絕日本的侵略要求。袁世凱接受日本的侵略要求之後,美國又聲明,凡日本取得的特權,根據“最惠國待遇”,“美國政府亦將享有其利益”。 ①
“二十一條”的談判與簽定,在全國激起了強烈的憤慨和反抗。上海、北京、天津、杭州等地商民、學生及海外華僑紛紛集會,一致抗議日本的侵略行徑,要求政府拒絕日本的無理要求。反日愛國團體紛紛湧現,上海有“國民對日同志會”、 “外交後援會”、“救國急進會”,杭州有“愛國會”,山東有“救亡團”,江西有“婦女救國會”,廣東有“中華商務救亡會”,四川有“國事研究會”等。 3月間,上海紳、商、學各界聯合發起召開國民大會,到會者近4萬人,大會決議提倡國貨,拒用日貨。各地紛起響應,迅速形成為遍及全國的抵制日貨運動。 1915年上半年,日本輸華商品價值較上年下降了 1790萬美元。在漢口,憤怒的人群湧上街頭,舉行遊行示威,搗毀日本商店,迫使日本侵略者取消了打算舉行的“慶祝會”。北京舉行集會示威,每次有眾多的群眾參加。煙台人民“相戒不賣貨物給日人”。各地青年學生紛紛組織團體,進行愛國救亡鬥爭。全國教育聯合會決定,各學校每年以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海外華僑也發動了愛國運動,他們宣傳、捐款,並抵制日貨。
由於全國的反日愛國鬥爭,使得“二十一條”不能付諸實行。袁世凱對各階層群眾的愛國行動,一概誣衊為“排外之觀念,為野蠻無知之舉動”,發布《大總統申令》,“嚴加取締”,“嚴拿懲辦”。 ①袁世凱鎮壓了“二次革命”,鎮壓了白朗起義,極力壓制愛國運動,並用國家民族權益換取了帝國主義的支持,認為帝制復辟的時機到了。 “二十一條”的交涉剛剛結束,“共和不適於中國國情” 的流言便不脛而走,很快傳播到海內外。 1915年8月,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在上海《亞細亞報》上發表題為《共和與君主論》的文章,誣衊中國“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無研究政治之能力”;胡說辛亥革命“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的結果”,於是得出結論:“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製為宜。” ②袁世凱的另一個法律顧問日本人有賀長雄緊密配合,發表《共和憲法持久策》,更露骨地鼓吹中國須由袁世凱作皇帝,總攬大權。
緊接著就在8月間,楊度、③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在袁世凱的示意下,組織了“籌安會”。他們被稱為籌安會“六君子”。籌安會掛的招牌是“學理討論”,其實是政治投機,他們援引古德諾的謬論,胡說“君主實較民主為優,而中國尤不能不用君主國體”,公開鼓吹復辟帝制。籌安會成立後,立即通電全國,要各地文武官吏和商會團體速派代表進京,討論國體問題。袁世凱在各地爪牙函電響應,紛紛派代表進京參加討論。幾天后,籌安會就通電全國說:各省機關及各團體代表投票表決,“一致主張君主立憲”。於是,在京各省文武官吏的代表分別組成“公民請願團”。袁世凱的親信梁士詒也抓緊時機,收買各方,組織各種請願團,如京師商會請願團、教育會請願團、婦女請願團、乞丐代表請願團、人力車夫代表情願團、孔社請願團等。這些請願團和籌安會的各省請願團一起,同時向參政院投遞請願書,掀起了請願實行君主制的風潮。 9 月1日,參政院開會“討論”這些請願書。 6日,袁世凱示意國體問題應“徵求多數國民之公意'。粱士詒、楊度等人風聞而動,收買各請願團,組成“全國請願聯合會”。16日,“全國請願聯合會”向參政院呈上第二次請願書,要求召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問題。次日,參政院開會議決並諮請政府於年內召開國民會議。袁世凱及其黨徒又嫌國民會議開會遲緩,於是梁士詒、楊度等人再一次發動請願,推翻了原來召開國民會議的成案,要求參政院“另設機關,徵求民意”。參政院於10月6日開會,決定不再召開國民會議,由“國民代表大會”來“決定國體”。
①10月8日,袁世凱公佈了《國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在各省軍政長官監督下,加緊選舉國民代表,即在當地進行所謂國體投票和推戴袁世凱為皇帝。 12月7 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全部完畢,先後上報參政院,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 11日,參政院開會,舉行所謂解決國體總投票。各省代表1993人所投的票,全部擁護君主制,並“完全一致”“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參政院立即於當天以“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的名義上書 “勸進”。袁世凱於同日假惺惺地將勸進書退回,並說:“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此於信義無可自解者也。”① 當日,參政院再次開會決定“再勸進”,在15分鐘內“草成”長達2000餘字的第二次推戴書,當晚進呈。次日一早,袁世凱發布命令,承認帝位。 13日,接受百官朝賀,大加封賞,同時下令查禁反對帝制的活動。 31日,袁世凱下令明年改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於元旦正式登上皇帝寶座。這齣復辟帝制的丑劇,至此達到高潮。
袁世凱的反動統治和賣國活動,早已激起全國人民的不斷反抗。現在他公然復辟帝制,使一些原來對他抱有幻想的人,也看穿其破壞共和、復辟帝制的野心。自稱多年來“不惜竭吾才力,且犧牲一切,以謀輔翼袁氏”的梁啟超,② 也看到袁世凱已成“眾矢之鵠”,“大亂即發於旦夕”,而為之“不寒而慄”。 ③反帝制復辟的怒火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中華革命黨繼續進行反袁活動。 1915年間,孫中山一面派胡漢民、鄧鏗、許崇智等先後往南洋籌款,一面在國內發動武裝起義。 11月10日,中華革命黨派人刺殺袁世凱心腹、上海鎮守使鄭汝成。 12月初,發動停泊上海的肇和艦起義,但被鎮壓失敗。孫中山除聯絡會黨、軍隊起義外,還聯絡原國民黨的地方實力派,準備武裝反袁。在袁世凱稱帝時,中華革命黨是資產階級各派中反袁鬥爭最堅決的力量。歐事研究會在袁世凱復辟帝制時,拋棄了“停止革命”的錯誤政策和“緩進”主張,確定了武裝討袁的道路,聯絡中華革命黨、進步黨和西南地方軍閥,進行反袁活動。
1915年12月,李烈鈞等人相繼到達昆明,聯絡策功唐繼堯等雲南軍界人士武裝討袁。歐事研究會成為討袁鬥爭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以梁啟超為首的進步黨,先是袁世凱的追隨者,後來遭到袁的遺棄。他們不滿意袁世凱復辟帝制,同時看到全國人民猛烈反對複闢帝制,袁世凱的垮台在所不免,看到革命黨人在西南策動武裝反袁,深恐在袁世凱倒台以後的中國政局中“我為牛後,何以自存”時,① 他們便轉而走上反袁的道路。梁啟超的轉向反袁,對他的弟子蔡鍔有相當影響蔡鍔是具有民主思想的愛國將領,自離雲南入京以來,一直在袁世凱的監視下。他謹慎沉靜,巧妙地施放煙幕,掩蓋他對袁世凱倒行逆施的憤慨。籌安會發表宣言的次日,蔡赴律與梁啟超密商反袁,表示 “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起見,非拼命去幹這一次不可”。 ②決定文武兩步方案,梁發文章,奪輿論先聲!蔡見機潛回雲南,起兵討袁。 1915年9月,梁啟超拒絕了袁世凱20萬元的收買,不顧槍彈威脅,毅然於北京英文《京報》中文版上發表了洋洋萬言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③ 隨後北京、上海、天津、昆明的一些報刊相繼全文轉載。文章雖立足於勸說,對袁世凱的批評留有餘地,但堅持共和製度、反對恢復帝制的態度是鮮明的。文章發表後,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間引起了強烈震動。約11月上中旬間,梁啟超幫助以養病為名來到天津的蔡鍔登上日輪山東丸,秘密赴日轉滇。
雲南的一部分軍官和士兵,在李烈鈞等人的鼓勵下,早就醞釀武裝討袁。由於雲南將軍唐繼堯模棱兩可,不能迅速行動。蔡鍔到後,統一了各派力量,於1915年12月25日宣布雲南獨立,組成討袁的“護國軍”。 1916年元旦,袁世凱在新華宮受百官朝賀的時候,雲南軍政府宣告成立,發布討袁檄文,公佈其十九大罪狀。蔡鍔推唐繼堯為都督,蔡鍔任第一軍總司令,進軍四川;李烈鈞任第二軍總司令,出兵兩廣;唐繼堯兼第三軍總司令,擔任留守。
1916年1月27日,貴州宣布獨立。武裝反袁鬥爭獲得人民群眾的熱烈支持。昆明人民自動張貼“擁護共和萬歲”的標語,踴躍參軍, “繳納捐款的爭先恐後,早晨一開門,就擁擠來交,至晚不止”。 ①海外華僑也熱烈支援,南洋僑胞早已匯款70餘萬,獲悉雲南獨立後,“又電匯一百餘萬,來源仍絡繹不絕”。 “美洲華僑、澳洲華僑來電認捐,聞數在二百萬左右”。 ② 群眾的熱烈擁護,決定了反袁戰爭的勝利。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是非常懸殊的。袁世凱集團總兵力13 個師、17個混成旅,總計38萬人;即以曹錕、張敬堯等統率4個師3萬餘人,三路進攻雲南。護國軍總兵力兩師一混成旅,總計才2萬多人;由蔡鍔所率入川部隊僅六七千人。 1916年1月,蔡鍔分兵三路,進攻滬州、敘府等蜀南各郡,全川震動。 2、3月間,袁世凱派援川大軍達10萬人,與蔡部護國軍在川南激戰。護國戰爭促進了反袁鬥爭形勢的發展,繼貴州之後,廣西、陝西、浙江等省先後宣布獨立。廣東在中華革命黨壓力下也被迫獨立。中華革命黨以居正為總司令,在山東攻克十餘縣城,其他如湖北、四川、安徽、湖南、江蘇等地,都有中華革命黨人的活動。帝國主義對待袁世凱的態度,也因形勢的變化而有了變化。袁世凱在加緊醞釀帝制時,日、英、俄、法等國就一再提出警告,指出變更國體或將“惹起意外之擾亂”,直接間接影響各國在華商務利益。雲南起義後,日本料定袁世凱遲早必敗,轉而變為倒袁政策。
1916年1月15日,日本突然宣布不接待原來準備以親王殊禮接待的袁世凱派向日皇贈勳的特使周自齊,而且在通知中責備袁世凱“斷行帝制,無視友邦勸告”,“日政府當然不能承認”。 ①日本對帝制態度的變化,對袁世凱是一個沉重打擊。袁世凱的親信也感到復闢帝制已經絕望,不願跟著他同歸於盡,因而各謀出路。段祺瑞和馮國璋是袁世凱手下的心腹大將,他們都期望繼袁之後出任大總統,因此對建立袁家世襲王朝一開始就表示消極。在袁世凱積極策劃帝制期間,段祺瑞離開他長期擔任的陸軍總長職位,託病退隱西山;馮國璋以江蘇將軍坐鎮南京,擁兵觀望。國務卿徐世昌是袁的老朋友,也辭職而去。大多軍政長官也都逐漸和袁世凱貌合神離,按兵不動。袁世凱集團至此已分崩離析。馮國璋和江西、浙江、山東、湖南等省將軍共同壓迫袁世凱取消帝制,並密電其他各省將軍徵求同意。袁世凱在眾叛親離的窘境中,被迫於3月22 日取消帝制,次日廢除“洪憲”年號。 4月,下令恢復內閣制,由段祺瑞組織責任內閣,他自己則仍賴在總統的位置上。 5 月8日,各獨立省份的軍人在廣東肇慶成立軍務院,宣布“指揮全國軍事,籌辦善後庶政”。唐繼堯任撫軍長,岑春煌任撫軍副長,梁啟超任政務委員長。由於袁世凱不肯下台,全國輿論更為憤慨,指出“袁逆不死,大禍不止,養癰蓄疽,實為亂基。願國人速以決心,再接再勵,撲殺此獠,以絕亂種”。 ② 海外華僑也紛紛發出聲討通電,要求將袁世凱“執行國法”。 ①5月9日,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號召“除惡務盡”,指出“保持民國,不徒以去袁為畢事”,“決不肯使謀危民國者復生於國內”。 ②他表示不僅要打倒一個袁世凱,並且要和所有同袁世凱一樣的反動派鬥爭下去。然而袁世凱並不死心,5月29日發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的申令,把帝制罪責全推給了別人,同時還策劃由川、湘向西南反攻,作垂死掙扎。但形勢繼續向著同袁世凱所希望的相反的方向發展。
四川將軍陳宦和湖南將軍湯薌銘,都是袁世凱一向寵信的心腹,迫於形勢,也於5月22日和29日相繼宣布獨立,這使得他最後策劃的軍事掙扎也已絕望。 6月6日,袁世凱這個獨裁者、賣國賊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病死。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和最後垮台,是全國人民反抗鬥爭的結果。他的所作所為極不得人心,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為人民所睡棄。辛亥革命促成民主思想的高漲,在反袁鬥爭中仍有其積極影響。護國運動中,各派反袁勢力,包括取得主要領導權的進步黨人在內,不論他們有什麼企圖,都不能不以維護民國、恢復共和製相號召。護國戰爭的結果,推翻了“洪憲”帝制,埋葬了袁世凱,而且最終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因此,護國戰爭是一次勝利的革命戰爭。但是,護國戰爭的勝利果實最終又歸於北洋軍閥段祺瑞,國家政權並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轉移,人民還是毫無所得,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仍然沒有改變。
① 《政府公報》,1914年9月26日。 ① 《白狼猖獗記》,《時事匯報》第3號,《記錄三》,第1頁。 ② 《大公報》,1914年3月8日。 ③ 《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① 《白朗起義》第224—225頁。 ② 《孫中山全集》第3卷,第97頁。 ① 《孫中山全集》第3卷,第113頁。 ② 柏文蔚:《五十年經歷》,《近代史資料》1979年第3期。 ① 芮恩施:《一位駐華的美國外交官》第130頁。 ②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第139頁。 ③ 王芸生,《六十年未中國與日本》第6卷,第73頁,三聯書店1980年版。 ①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6卷,第257頁。 ① 阿英編:《近代外禍史》下,第115頁。 ② 《袁世凱與中華民國》第171—172頁。 ③ 楊度後來轉變,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① 《袁世凱與中華民國》第201頁。 ① 《政府公報》,1915年12月12日。 ② 《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第10頁。 ③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714— 715頁。 ① 梁啟超:《致籍亮儕、陳幼蘇、熊鐵崖、劉希陶書》,《盾鼻集》,《函牘》第二,第13頁。 ② 《蔡松坡先生遺集》第1卷,第20頁。 ③ 該文亦載《大中華》雜誌第1卷第3期,雖署1915年8月20日出版,但因衍期,出版日期為倒填。 ① 由雲龍:《護國史稿》,《近代史資料》1957年第7期。 ② 《護國軍紀實》,《史學年報》第2卷第2期。 ①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7卷,第30頁。 ② 《十九省公民否認袁世凱冒稱總統書》,《袁氏盜國記》下冊,第13頁。 ① 《南洋華僑電》,《袁氏盜國記》下冊,第31—32頁。 ② 《孫中山全集》第3卷,第284、285頁。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