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明清封建制時期
第一章 明朝的建立與集權統治的發展
第一節 明朝統治的建立
農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農民戰争中推翻元朝。一三六八年夏曆正月,在應天府建國号明,年号洪武。同年八月,征虜大将軍徐達領兵攻下元大都,明太祖改大都名北平,以應天府爲南京。元順帝北逃。此後三年間,明朝先後降服占據廣東的何真和四川的夏國明升,元末農民戰争中建立的政權,歸于一統。
明朝建立後,與元朝王室諸王連年作戰。一三八八年,元室潰滅,蒙古汗仍據有大漠南北,與明朝對峙,形成明朝的強大威脅。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依據元朝舊制,有因有革,制定各項統治制度,建立起明朝的統治。
(一)對元朝王室及諸王的征戰
明兵攻下大都後,大都以北至漠北地區,東起遼東,西至陝甘,仍爲元朝王室所控制。雲南地區則爲元梁王所占有。新建的明朝處在元朝勢力的包圍之中。明太祖一朝對元王室及諸王的征戰,延續二十年之久。
一、對元朝王室的追擊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于一三六八年七月逃往上都,命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自山西反攻大都。徐達進攻山西,擴廓敗逃甘肅。一三六九年春,徐達進軍陝甘,元地主武裝李思齊在臨洮降明。四月,明太祖調副将軍常遇春回北平與平章李文忠同率步兵八萬、騎兵一萬,攻取元上都開平。六月,明兵攻下開平,元順帝逃往應昌。常遇春在途中病死。
洪武三年(一三七○年)正月,朱元璋再命徐達爲征虜大将軍,李文忠、鄧愈爲左副将軍,馮勝、湯和爲右副将軍,統領大軍北征。兵分東西兩路:西路由徐達率軍,自潼關出西安,攻取擴廓帖木兒。四月,徐達軍出定西,于沈兒峪口大敗擴廓,擒元郯王、文濟王及國公閻思孝、平章韓紮兒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将校士卒八萬四千五百餘人,獲馬萬四千八百餘匹。擴廓與妻子從甯夏奔和林。東路李文忠軍,二月間出野狐嶺,沿途在雲州(獨石口南雲州堡)、宣德(河北宣化)、東勝州(托克托縣)及武州(山西五寨縣)、朔州(山西朔縣)等地屢與元兵作戰,獲勝。四月二十八日,元順帝在應昌病死(明谥順帝,元谥惠宗),皇子愛猷識理達臘(元昭宗)繼位,五月,李文忠軍攻下開平,破應昌,元昭宗與數十騎逃遁。幼子買的裏八剌及後、妃、宮人、諸王、官屬俱爲明兵俘獲。李文忠領兵追擊元昭宗至北慶州(白城子)不及而還。明軍獲得重大勝利。
一三七一年明太祖在平定廣西和四川後,對臣下說:現在天下一家,還有三事未了。一是傳國玺仍在蒙古。二是王保保尚未擒獲,三是元太子下落不明。(《皇明通紀》卷三)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這時的境況是,自應昌北上慶州後,往蒙古舊都和林,倚任擴廓帖木兒,繼續稱帝,蒙古尊号稱必力克圖可汗,仍奉大元國号,并建年号宣光。元廷遣使高麗。高麗已于一三六九年接受明朝封号,故稱嶺北的大元爲“北元”。(鄭麟趾《高麗史·恭愍王世家》)
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正月,明太祖發兵十五萬,大舉遠征嶺北,号爲“清沙漠”。仍命徐達爲征虜大将軍、李文忠爲左副将軍,馮勝爲右副将軍,各率五萬騎,分三路出兵。徐達中路軍出雁門直搗和林。李文忠東路軍經應昌赴嶺北。馮勝西路軍進兵甘肅。二月,徐達率領中路軍至山西,都督藍玉爲先鋒,先出雁門,至野馬川,遇蒙古軍,獲勝。進至土剌河。擴廓帖木兒敗走誘敵。五月,徐達親率大軍深入嶺北。擴廓與骁将賀宗哲領兵來戰,徐達軍大敗。死亡數萬人(一作萬餘人)。副将湯和別道出兵,也被蒙古軍擊敗。徐達是一代開國名将,遭此慘敗,對明朝的打擊是沉重的。李文忠所率東路軍,出應昌,六月,經胪朐河(克魯倫河)、土剌河,又進至阿魯渾河,到稱海(蒙古國西南部)還師。沿途與元軍屢戰,互有勝負。明軍将領多人戰死,損失甚重。西路軍由馮勝率領,六月間,至蘭州。副将傅友德爲先鋒,直趨西涼,敗元兵。又至永昌,獲勝。馮勝軍來會師,北攻亦集乃路,元守将以城降。傅友德進兵至瓜州、沙州,敗元兵,多有俘獲。馮、傅兩軍經此戰役,先後擄獲駝馬牛羊十餘萬。十月,馮勝班師回京,被告發私匿駝馬。明太祖不予行賞。十一月,明在甘州置甘肅衛。明廷此次遠征嶺北,隻有西路獲勝。中路主力慘敗,兵力大損。此後十餘年間,明王朝與嶺北的元廷,暫時處于對峙狀态。
一三七四年九月明太祖将在應昌俘獲的元昭宗之子買的裏八剌送還元廷,招谕修好。買的裏八剌被俘五年,明廷封爲崇禮侯,賜給宅第。明太祖對他說:“今既長成,不忍令爾久客于此。”命宦官兩人護送北歸,并緻書元昭宗,附贈織金文绮及錦衣各一件。信中說:“必得一族于沙漠中,暫爾保持,或得善終,”又說“君之祖宗有天下者幾及百年”,“運雖去而祀或未終,此亦天理之常也”。(《明太祖實錄》卷九三)這實際上即默認元廷在大漠蒙古地區的統治,勸谕修好。元廷并無回報。
明太祖信中曾指責元昭宗“流離邊境,意圖中興”,又說“今聞奧魯(當指元廷宮帳)去全甯未遠”,故送歸皇子。大抵此時元廷宮帳已遷至全甯路以北地帶,倚用遼東兵力,以圖再舉。次年八月,擴廓帖木兒死于元廷。《明太祖實錄》卷一百說他“後從徙金山之北,至是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此金山在遼河以北,爲元将納哈出屯兵之所。哈剌那海所在不詳,當在全甯路慶州以北,嶺北行省境内。
這時,遼東一帶的形勢是:元遼陽守将劉益于一三七一年二月降明。元平章洪保保殺劉益,走依元太尉納哈出。納哈出是蒙古名将木華黎國王後裔,世襲遼東,統領蒙漢諸軍,一三五五年曾在太平與朱元璋軍作戰被俘。朱元璋遣歸元廷。一三六九年,據遼陽封地,屯兵金山。劉益被殺後,部将張良佐領兵降明,上書說:“本衛地方遼遠,肘腋之間,皆爲敵境。元平章高家奴固守遼陽山寨,知院哈剌張屯駐沈陽古城,開元則有丞相也先不花之兵,而金山則有太尉納哈出之衆,互爲聲援。今洪保保逃往其營必有揚兵之釁。”(《明太祖實錄》卷六六)明太祖遣使至金山,緻書納哈出勸降。七月,在遼陽設定遼都衛指揮使司,以馬雲、葉旺爲都指揮使。
自遼陽至嶺北行省東部克魯倫河流域,蒙古東部諸王後裔分駐各地。納哈出在金山一帶有兵數十萬,是元廷依恃的主力。擴廓帖木兒死後,一三七五年十二月,納哈出領兵南下攻打蓋州。馬雲命城中堅壁不戰。納哈出南至金州,先鋒乃剌吾在城下中箭被俘。納哈出領兵北還,在蓋州城外及連雲島等地,遇明伏兵,損失慘重。納哈出大敗而回。這實際上是元廷東遷後“意圖中興”的又一次失敗。
一三七八年四月,愛猷識裏達臘病死,元臣上廟号爲昭宗。六月,明太祖遣使臣去元廷吊祭,并自撰祭文。七月,遣使至金山,诏谕納哈出通使修好,九月,再遣使吊祭。三次遣使,均不得返。十一月,明太祖又将山西俘獲的元平章完者不花遣還,緻書元丞相驢兒,說三次遣使不通,再遣内臣送還平章。明太祖得知元廷議立新君,又在十二月緻書元丞相哈剌章、蠻子、驢兒及哈剌出等人,說:“或聞欲立新君,其親王有三,卿等正在猶予之間”,“若欲堅忠貞之意,勿抑尊而扶卑,理應自長而至幼。”(《明太祖實錄》卷一二一)意在明廷送還的買的裏八剌。買的裏八剌返元後,賜名脫古思帖木兒,封益王。他是昭宗的次子。(見《弇州史料· 前集·虜北始末志》,參《明太宗實錄》卷五十五。《蒙古源流》作“弟”誤)長子不見記載,或已夭亡。一三七九年,元脫古思帖木兒即帝位,蒙語尊号稱烏斯哈勒可汗。(《漢譯蒙古黃金史綱》),仍奉大元國号,并依元制,改年号爲“天元”。
二、平雲南
雲南地區自元世祖忽必烈時歸屬元朝,始設行省。元世祖封子忽哥赤爲雲南王,子孫世襲。泰定帝時,進封雲南王王禅爲梁王,仍鎮雲南,駐中慶路(治在昆明縣)。元順帝時,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襲封。順帝以後,梁王拒不降明,仍向嶺北元廷遣使進貢,沿用“宣光”“天元”等年号。
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正月,明太祖派遣翰林院待制王祎去雲南,招谕梁王歸附明朝,并送還北平俘擄的梁王遣往嶺北的使臣。王祎到雲南,适遇嶺北元廷來使脫脫。梁王殺王祎,以示忠于元廷。一三七五年九月,明太祖又命湖廣行省參政吳雲使雲南,送還俘獲的梁王派往嶺北的鐵知院等人。吳雲行至雲南沙塘口,被鐵知院殺死。
一三八一年九月,明太祖命傅友德、藍玉、沐英等領大兵征雲南,并親自制定作戰方略,向傅友德等面授機宜。
傅友德等受命爲征南将軍,率兵至湖廣,依據明太祖的部署,從東、北兩方面進攻雲南。北路從四川南下,遣都督郭英、胡海洋等帥師五萬由永甯(四川叙永縣)趨烏撒(雲南鎮雄縣)。攻取四川、雲南、貴州三省交界處的軍事據點。東路從湖廣西進,傅友德副将軍與藍玉、沐英由辰、沅趨貴州,進攻普定、普安。梁王遣司徒平章達裏麻将精兵十萬屯曲靖,希圖阻扼明軍。十二月,傅友德師至曲靖,于白石江大敗元兵,生擒達裏麻。曲靖爲雲南東部門戶,此處水陸交通四達。明軍占領曲靖後,扼住雲南咽喉,兵分兩路:藍玉、沐英率軍直趨雲南;傅友德率軍向烏撒接援郭英、胡海洋。梁王聞明軍逼近,逃入羅佐山,又逃到普甯州忽納砦,于草舍中自殺。同月,藍玉、沐英軍進入昆明。傅友德軍攻下烏撒,東川(今雲南會澤)、烏蒙(今雲南昭通)、芒部(今雲南鎮雄),諸部相繼降明。明軍轉向大理進軍,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年)閏二月,攻下大理。傅友德受命出征,百餘日攻下昆明,六月餘攻下大理,平定雲南。
明朝在昆明建立雲南都指揮使司和雲南布政使司,管理雲南軍政事務。并于軍事沖要地區,設置衛所,屯兵守禦。次年,将烏撒、烏蒙、芒部等劃歸四川統轄。明軍占領雲南後,當地各族人民仍不時起而反抗。傅友德、藍玉等征滇大軍在雲南留駐兩年,至一三八四年三月班師回朝。副将軍沐英仍留鎮雲南。十年後病死,封黔甯王。子春襲爵,繼鎮雲南。此後沐氏子孫世守雲南,直至明亡。
三、降納哈出與元室覆亡
元帝脫古思帖木兒繼位後,與明朝處于對峙狀态。一三八一年春徐達曾領兵至潢河,擊敗元軍。西平侯沐英曾一度深入克魯倫河,擒元知院李宣。元将納哈出自遼東敗後,退守金山北開元路一帶。據守開元的也先不花也是木華黎後裔。兩軍似已合并,統歸于納哈出。木華黎子孫世襲國王稱号,因而納哈出或被稱爲開元王(《國朝獻征錄》卷五),統領軍兵仍有十餘萬人。明太祖幾次遣使招谕,納哈出不理。明太祖在平定雲南後,一三八七年初,命馮勝爲大将軍,自雲南班師回朝的傅友德、藍玉爲副将軍,領兵二十萬,大舉征讨納哈出。二月,藍玉率輕兵至慶州,殺元平章果耒。從俘虜處得知,元廷仍在迤北,納哈出已出金山。明太祖告谕馮勝等,說“納哈出去金山未遠,以兵促之,勢必來降”,又說元主“必順逐水草,往來黑山(大興安嶺)魚灣(貝爾湖)之間”,乘其無備,可以盡獲。這時,納哈出分兵三處紮營,主力在龍安(農安)一秃河。馮勝駐兵大甯,分建大甯、寬河、會州、富峪四城屯營。留兵五萬守大甯,率大軍越過金山,納哈出部将觀童投降。馮勝遣俘将乃剌吾至松花河見納哈出勸降。納哈出見明朝強兵壓境,至一秃河向藍玉投降。部下諸将相繼降明。明朝命傅友德編爲新軍,駐守大甯。九月,納哈出等進京谒見,明太祖封他爲海西侯。次年夏六月,命納哈出随傅友德赴雲南,途經武昌,死于舟中。
元帝脫古思帖木兒的宮帳駐牧在捕魚兒海(貝爾湖)一帶。這一帶牧地原屬元太仆寺管領,曆來是直屬汗廷的地區。納哈出等人降明後,元廷失去遼東兵力。元丞相哈剌章等前往和林,做西遷的準備。一三八八年四月,藍玉奉明太祖命,率馬步兵十餘萬自大甯至慶州追擊,得知元帝在捕魚兒海附近地帶,遂領兵越黑山,四月十二日至捕魚兒海,直搗元營,獲得重大勝利。元太尉蠻子戰死,部衆降明。明軍俘獲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及宗室諸王、官屬兩千餘人,軍士及家小近七萬人。獲得寶玺、金銀印及牲畜數萬。藍玉班師。明太祖封藍玉爲涼國公。
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及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率領餘衆西逃和林。行至土剌河,也速叠兒大王與斡亦剌惕(瓦剌)合兵來襲。脫古思帖木兒與捏怯來等十六騎敗逃。丞相咬住率三千騎來迎。也速叠兒又命宗王火兒忽答孫等領兵追襲,擒獲脫古思帖木兒,以弓弦缢死。天保奴也被殺。捏怯來、失烈門等率部東歸,派遣使臣至南京進貢馬匹降明。一三八九年四月,明太祖在元全甯路設置全甯衛,以捏怯來爲指揮使,失烈門以下各授武職。失烈門拒不受命,殺捏怯來。明太祖在金山以北設置泰甯、朵顔、福餘三衛。以遼東地區元降将爲三衛指揮使。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被遠遷到琉球安置。
襲殺脫古思帖木兒的也速叠兒大王,是一百二十多年前與元世祖忽必烈争奪汗位的阿裏不哥大王的後裔,子孫世襲王位。也速叠兒奪得脫古思帖木兒的汗印,在和林自立爲汗,稱卓裏克圖汗(尼咱木丁沙迷《武功記》)。蒙古汗位由忽必烈一系轉入阿裏不哥一系。忽必烈采用漢法,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号大元,曆代帝王均有漢語谥号并建漢語年号。但蒙語國号仍稱“大蒙古國”,依十二生肖紀年,元朝諸帝也另有蒙語尊号。阿裏不哥是當時反對用漢法的貴族代表。也速叠兒即汗位後,不再依漢法爲脫古思帖木兒立谥号,也不再建年号。國号仍稱蒙古。明人則依漢人舊稱,稱之爲鞑靼。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王朝最後滅亡了。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