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宋金元時代的文化概況
第一節 經學、哲學、理學
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到宋代進入一個新階段,經學和哲學也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唐孔穎達撰《五經正義》結束了漢魏以來的儒家經學。唐以前的經學被稱爲“漢學”,宋以後的儒學稱爲“宋學”。宋學的特點,是不拘經義訓诂,憑己意說經。宋學自稱直接繼承孔子的道統,憑依孔子的經書,探讨有關自然界與社會的起源和構成的原理,形成自己的哲學系統,與漢學遇然不同。宋學中占居統治地位的學說是道學即理學。理學包括哲學和倫理綱常即封建的社會政治學說兩大部分。理學家用哲學的義理論證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對以後的封建社會産生着巨大的影響。宋代以後,占統治地位的儒學基本上是理學。
宋學的産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一)以農業爲基礎的宋代,地主土地占有制和租佃制成爲主要的普遍的經濟形态。前代依據門閥和等級取得祿位、占有土地的制度轉變爲主要經由科舉考試任命官員,和主要通過自由買賣而取得土地。經濟關系和政治制度上的這些變革勢必推動意識形态發生相應的變革。地主階級需要新的理論武器以維護其新的剝削關系和政治思想統治。(二)宋代以科舉取士,擺脫了前代貴族門閥和軍閥勢力的羁絆,朝政的議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由此形成無休止的政黨之争,也由此形成政治、思想上較爲自由的風氣。這種風氣爲學術上的探讨和新學說的産生,造成了有利的政治條件。印刷術的發達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三)漢學發展到唐代已經陷入了絕境。孔穎達《正義》後,漢學不再有前進的可能。儒學要繼續發展,勢須另辟新徑。安史亂後,啖助及弟子趙匡、陸淳等治《春秋》學,抛開三傳,抒發己見。韓愈、李翺著《論語筆解》,韓愈又著《原道》、《原性》等篇,李翺著《複性書》,相繼提出“道統”與“性命”之說。唐人懷疑古訓、自出新意的學風,爲宋學的産生開辟了門徑。(四)佛教與道教在唐代盛極一時,在相當大的領域裏奪取了儒學的思想陣地。佛學提出的有關宇宙和人生的許多命題,爲古老的漢學所不曾有。儒學要戰勝佛學就必須對這些命題做出自己的回答。佛道的流行爲儒學提出了論争的任務,也爲儒學提供了足夠汲取的思想資料。唐代佛教的禅宗南宗曾汲取儒學而戰勝了儒學。宋代的理學則汲取佛道而戰勝了佛道。
理學創造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在金、元繼續得到傳播。宋代的經學、哲學和理學,其思想來源大緻出于三個方面:一是漢學以前的原始儒學經典,主要是《易》《春秋》和《周禮》。二是佛學,主要是華嚴宗和禅宗。三是道教,主要是太極和陰陽學說。
(一)北宋前期的經學與哲學
宋朝承唐末五代戰亂之後重建統一的國家,經學的研究已經長期中斷,佛道二教仍在南方諸國流行。宋太祖、太宗尊崇儒學也崇尚佛道,旨在争取士人、以穩定宋朝的統治,并非出于學術目的。宋太宗時校定孔穎達《五經正義》,由國子監刻闆印行。真宗笃信道教,也倡導儒學,命國子監祭酒邢禹撰成《九經疏義》頒行。大抵宋初至真宗五、六十年間,主要是在恢複唐朝的一統經學,以維護宋朝的中央集權的統治,在學術上并沒有什麽新創。
宋仁宗時,随着科舉取士制的發展,已逐漸養成了一批儒士,宋朝統治的重重矛盾也開始暴露在人們的面前,朝野文士紛紛議論着改革朝政的方案。在學術上也一掃前時的沉寂,開始了多方面的新探索。
劉敞——仁宗慶曆間進士劉敞,字原甫,世稱公是先生,臨江新喻人,著《七經小傳》三卷,爲《詩》《書》《三禮》《春秋公羊》及《論語》重作新注(傳)。劉敞突破舊注的束縛,依己意作出新解,使學風爲之一變。吳曾《能改齋漫錄》引《國史》說:“慶曆以前,學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至劉原甫爲《七經小傳》,始異諸儒之說。”王應麟《困學紀聞》也評論說:“自漢儒至慶曆間,談經者守訓故而鑿。《七經小傳》出而稍尚新奇矣。”劉敞以己意說經,雖然在學術上并無重大的建樹,但由此形成破舊立新的學風,卻帶來極大的影響。
孫複、石介、胡瑗——孫複、石介、胡瑗号稱“三先生”,爲後來理學家所推重。
孫複,字明複,平陽人,三次考試進士,不中,退居泰山著書講學。學者稱爲泰山先生。仁宗慶曆間,起爲國子監直講。孫複專治《春秋》,著《春秋尊王發微》十五篇(現存十二篇)。所謂“發微”,即離開三傳,獨自闡發孔子褒貶善惡的微旨,實際上是借《春秋》抒發自己的主張。孫複力主“尊王”,貶斥春秋諸侯對周王室不忠,以爲諸侯盟會是“衆心離貳,忠心殆絕”。獨尊王室,提倡臣下效忠,這自然十分符合宋朝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的政治需要。
孫複的弟子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曾考中進士,在徂徕山下講學,人稱徂徕先生,入朝爲國子監直講。石介講授《易》經,著《春秋說》,又著《怪說》三篇,力辟佛老,以爲三事天下“必然無有”,即無神仙、無金術、無佛。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曾居泰山與孫複、石介同治經學。學者稱爲安定先生。範仲淹聘爲蘇州教授,在蘇、湖講授經學。胡瑗的學術仍以《易》爲主,現存著作有《周易口義》十二卷,又有《洪範口義》二卷。胡瑗在學校,分設二齋教授,選擇“心性疏通”的優等生入“經義齋”,研求經學義理。另設“治事齋”,學習政事、軍事和水利、曆算等實學。胡瑗講學時,要求學生聽講必須服裝整齊,專心端坐。但考試後,則舉行師生聯歡,歌詩奏樂,直到夜晚。胡瑗的教學法明顯地受到佛教傳法的影響,平時也仿效禅宗公案,向學生提出問題思考。胡瑗教授弟子數千人,成爲當時最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學法曾被太學吸收,在各地推廣,影響極大。
李靓——江西建昌軍南城人李靓,字泰伯(一○○九——一○五九年),自二十三歲開始著書。三十四歲考試不第,在南城教學,學者稱爲盱江先生。四十九歲在太學供職。五十一歲病死。李靓的經學主要是《易》經與《周禮》。李靓治學着眼于社會政治的實際,反對圖谶象數的迷信。他認爲“聖人作易,本以教人”,“君得之以爲君,臣得之以爲臣,萬事之理,猶輻之于輪,靡不在其中矣”(《易論》一)。李靓著《易論》十三篇,就《易》經講述君臣之道以至治身之道。又著《禮論》七篇,以爲“聖人之所以治天下國家,修身正心,無他,一于禮而已矣” (《禮論》一)。李靓所說的“禮”,包括禮樂刑政、仁義智信以至飲食起居等一切方面,實際上是論證當代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統治秩序。由此出發,李靓又著《周禮緻太平論》及其他論著多篇,主張宋代社會應實行“平土”、“均役”,獎勵農墾以富國。李靓在哲理的探讨上并沒有多少發明,但他憑借《周禮》而提出一系列改革主張,卻對後來王安石變法有一定的影響。李靓弟子鄧潤甫即是變法派中重要的一員。
李靓四十五歲時著《常語》三卷,對孟子極力貶斥。他提出:孔子之道是君君臣臣,盂子之道是人皆可以爲君,因而造成諸侯争霸,天下大亂。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孟子是五霸的罪人。李靓從而認爲,孔子死而道不傳,孟子是背離了孔子。李靓直接解釋孔子之道尊天子抑諸侯,這與孫複的論說基本一緻。但他從抛棄訓诂發展到公然诋斥孟子,卻爲宋儒自稱繼承孔子道統之風開了端緒。
上述情況表明,宋朝建國五十年後,經學和哲學出現了重要的變化。主要是:(一)懷疑故訓,沖破舊傳統。宋仁宗時《五經正義》或《九經正義》已不能保持學術壟斷地位。學者從推翻《正義》,懷疑漢儒訓诂,直到貶斥孟子,在思想界形成疑古的學風。歐陽修進而認爲《易》經的“十翼”非孔子所作,不足爲據。《周禮》也未必出于周公。蘇轍、蘇拭懷疑《周禮》系秦漢儒者所增損,不可相信。司馬光也著《疑孟》篇,對孟子提出疑問。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合力沖破舊傳統,爲陷入絕境的經學開拓了新路。(二)究解經義,刻意求新。儒者擺脫章句訓诂的束縛,直接探究經書義理,競相提出新解。所謂新解,多從當代的社會政治需要出發,因而《易》、《春秋》、《周禮》三經的研究,成爲“顯學”。學者借《易》發揮哲理,以論證現實的社會秩序;借《春秋》倡導尊王,以維護中央集權的統治;借《周禮》以申述改革積弊的政見。經學逐漸從哲學和社會政治學說兩個方面求得新的發展。(三)反對佛道,吸收佛道。以石介爲代表的學者,繼承韓愈的傳統,力辟佛老。胡瑗則吸取佛教的某些形式和方法以講授經學,爲前所未有。
以上三個方面所表現出的新變革,爲理學的創立,準備了條件。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