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宗的文治
文宗在上都即位,下诏宣稱“晉邸(泰定帝)違盟搆逆,據有神器”,以泰定帝的繼位爲竊據皇位,不再加奉廟号。元朝的皇權,又回到武宗一系。
一、四川、雲南的反抗
四川的反抗文宗、燕鐵木兒與上都軍兵鏖戰時,四川行省平章囊加台黨附上都。文宗一再調兵守禦歸、峽,防止他順江東下。一三二八年十一月,文宗平上都。囊加台起兵反,自稱鎮西王,以四川左丞脫脫爲平章,前雲南廉訪使楊靜爲左丞,殺四川平章寬徹等,燒絕棧道。天曆二年(一三二九年)正月,文宗遣使往四川招撫。囊加台攻破播州貓兒垭,宣慰使楊延裏不花開關迎納。播州楊萬戶引囊加台川兵至烏江峰,爲官軍所敗。雲南八番元帥脫出也在烏江北岸破川兵。諸王月魯帖木兒統軍進至烏江,囊加台焚雞武關大橋,又焚棧道。二月,占據雞武關,奪得三叉、柴關等驿,至金州,據白土關。文宗命察罕腦兒宣慰使撒忒迷失将本部蒙古軍,與鎮西武靖王搠思班會讨。囊加台分兵進逼襄陽。三月,文宗設置行樞密院,以湖廣、河南兩省兵進讨四川。四月,湖廣行省參政孛羅奉诏書到四川招降,赦囊加台罪,囊加台受诏降服。八月間,文宗謀害明宗而取得了帝位後,又以指斥行輿,大逆不道罪,把囊加台處死。
雲南的反抗随從王禅與文宗作戰的蒙古諸王秃堅等在梁王王禅兵敗後,逃回雲南。一三二九年三月,秃堅與答失不花等集衆五萬,準備殺雲南行省丞相也兒吉尼,起兵自立。也兒吉尼逃往八番。文宗以也兒吉尼知行樞密院事。十一月,文宗又诏命豫王(原封西安王)阿刺忒納失裏鎮雲南。至順元年(一三三○年)正月,雲南諸王秃堅與萬戶伯忽、阿禾等起兵反,攻陷中慶路。二月,攻陷仁德府,至馬龍州,進攻晉甯州。秃堅稱雲南王,伯忽爲丞相,阿禾等爲平章。立城栅,焚倉庫。三月,阿刺忒納失裏由八番道進讨雲南。四月,烏撤土官祿餘殺宣慰司官吏,投附伯忽。羅羅斯諸部也響應伯忽起兵。祿餘領兵七百餘人,立關固守。元重慶五路萬戶軍至雲南境,被羅羅軍擊敗,死萬餘人。餘衆撤退。文宗又下诏自江浙、河南、江西調兵二萬,與湖廣會兵去雲南。五月,四川軍也入雲南進剿,敗羅羅軍。六月,立行樞密院讨雲南,各行省兵分道進軍。七月,樞密院奏報“雲南秃堅、伯忽等勢愈猖獗,烏撤、祿餘亦乘勢連約烏蒙、東川、茫部諸蠻,欲令伯忽弟拜延等兵攻順元”。文宗再次下诏,派遣使臣督豫王阿刺忒納失裏及行樞密院、四川、雲南行省進軍。
雲南的反亂,顯然對文宗的統治,是嚴重的威脅。文宗連續調動數省兵十餘萬進讨,并多次诏令各省供應軍需。閏七月,四川省臣以饋飽告急。十月間,中書省臣上奏說: “近讨雲南,已給鈔二十萬錠爲軍需,今費用已盡。鎮西武靖王搠思班及行省、行院複求鈔如前數。臣等議,方當進讨之際,宜依所請給之。”文宗對調遣征讨軍士,也給鈔賞賜。如江西、湖廣蒙古軍,每人給鈔五錠。陝西蒙古軍,人給鈔六錠。羅羅斯軍起,地近四川,又诏四川鄰境諸王發藩部丁壯增防成都。西南地區引起極大的震動。
文宗頒賞,各行省征雲南的軍兵,仍遲疑不進。十月,文宗再次遣使催促四川、雲南行省進兵。四川兵由永甯及青山分兩路并進,擊敗祿餘兵,奪得關隘。十一月,羅羅斯軍攻打建昌,失敗,五百餘人戰死。仁德府元軍在馬龍州,敗伯忽軍,斬伯忽弟拜延,獻馘豫王。進而又擒殺伯忽及從官十餘人。四川行省出兵至烏撒周泥驿,擊敗祿餘軍。十二月,搠思班等率領的大軍與阿禾蒙古軍交戰。阿禾僞降。次日領兵三千來襲,又敗。阿禾敗逃。元軍直趨中慶,在安甯州斬阿禾。十二月三十日,元軍最後擊敗反抗的雲南軍,抵達中慶,恢複省治。雲南的反抗失敗。
一三三一年二月,樞密院又奏報,秃堅弟必刺都迷失等僞降豫王,反圍軍官。秃堅方修城堡,布兵拒守,無出降意。祿餘追捕未獲。文宗又诏令迅速進兵征讨。三月,阿刺忒納失裏、搠思班等繼續鎮壓雲南的反抗者,斬伯忽叔怯得該、萬戶哈刺答兒、澂江路總管羅羅不花及諸将校,磔屍以徇。四月,以亂事略定,出征雲南的元兵各撤回所部;但因反抗者仍出沒山谷間,仍分出部分軍兵留駐。六月,烏撒、羅羅斯再次起兵作戰。七月,下诏招降祿餘等。九月間,祿餘兵與雲南東川路總管普折兄那具又殺烏撒宣慰使,并與伯忽侄阿福所領蒙古兵合攻羅羅斯。元廷再調陝西都萬戶府兵出征。祿餘進攻順元路。雲南行省遣都事那海招降祿餘,授以參政。祿餘拒不受命,殺那海。元兵敗退,祿餘部入順元境。十月,蒙古都元帥怯烈領兵進攻。作雲梯登山,殺五百餘人。秃堅弟二人、子三人被擒處死。
一三三二年二月,祿餘與四川行省聯絡,願歸屬四川省。雲南的反抗暫行中止。
二、文宗的崇文尊儒
文宗自幼年谪居海南,在漢地長成,因而較爲接近漢文化。即位後,任用通曉漢文化的蒙古、色目官員。究心儒學的汪古部人趙世延,曾遭到鐵木叠兒的誣陷,英宗時複任禦史中丞。文宗對他深爲信用。“鳴琴賦詩,日夕忘返”的克烈部人阿榮,拜中書參知政事。一些漢人文臣也入中書任職。在文宗統治時期,漢文化得到多方面的提倡。
建奎章閣天曆二年(一三二九年)二月,文宗在大都建立奎章閣學士院。以精通漢文化的翰林學士承旨忽都魯都兒迷失和趙世延并爲奎章閣大學士,侍禦史撤迪和翰林直學士虞集并爲待書學士。據文宗所說,立奎章閣的用意是“置學士員,日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陳說于前,使朕樂于聽聞”。奎章閣又設授經郎二員,講授經學,以勳舊、貴戚子孫及近侍年幼者肄業。首任的授經郎是仁宗時李孟擢用的翰林編修揭傒斯(龍興富州人)。奎章閣設藝文監,檢校書籍,以仁宗時的狀元宋本和進士歐陽玄任監事。宋本、歐陽玄等人都是科舉出身。他如延祐進士許有壬、蘇天爵以及泰定時翰林待制李泂等都被先後延入奎章閣。蒙古、色目人中一些通達漢文化的文人,也入奎章閣,參預文事。阿榮被授予奎章閣大學士的稱号。康裏巎巎(音撓nāo。不忽木子,字子山)博通群書,自幼學習許衡傳授的儒學,入奎章閣學士院爲承制學士,又升爲大學士。伯牙吾部人進士泰不華爲奎章閣典簽。大食人贍思曾從王思廉受孺學,召爲應奉翰林文字,賜對奎章閣。至順二年(一三三一年)正月,文宗并且親自作《奎章閣記》,以示對奎章閣學士院的尊崇。
元朝自建國以來,雖然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任用漢人文臣,但蒙古皇帝和宗王大都不通漢語。以和林爲中心的嶺北行省和廣大蒙古草原地區,都仍然保持蒙古族原有的生産方式,繼續發展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仁宗實行科舉後,究心漢學的蒙古文士逐漸增多。文宗建奎章閣,聚集人才,漢族的儒學在蒙古、色目人中進一步發揚,不過,這仍隻是局限于少數文人學士之間,範圍是有限的。
編修《經世大典》文宗建奎章閣後,一三二九年九月,又命翰林國史院與奎章閣學士院采輯故事,仿唐、宋會要體例,編纂皇朝《經世大典》。次年二月,改由奎章閣學士院專領其事。命阿鄰帖木兒與忽都魯都兒迷失将蒙古語典章譯爲漢語。趙世延、虞集任纂修。依編修國史例,燕鐵木兒爲監修官。虞集推薦蒙、漢文士馬祖常、楊宗瑞、謝端、蘇天爵、李好文、陳旅、宋褧、王士點等參預撰錄。四月間正式開局。一三三一年五月修成,凡八百八十卷,目錄十二卷,公犢一卷,纂修通議一卷。
《永樂大典》收錄《經世大典》書影
《經世大典》不僅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典制紀錄,成爲明初纂修《元史》的依據,而且是文宗行“漢法”崇文治的一個标志。《經世大典》原書今已失傳,隻是在殘存的《永樂大典》等書裏,還有部分留存。
尊儒崇佛文宗在信用文臣的同時,又極力表示尊孔崇儒,以争取漢人文士的擁戴。明宗在和林即位後,一三二九年二月,文宗遣儒臣曹元用去曲阜代祀孔子。曹元用歸來,以司寇像及代祀記獻給文宗。文宗又诏令修葺曲阜孔廟,并在曲阜陋巷建顔回廟。一三三○年,文宗加封孔子父母及諸弟子:孔子父叔梁纥爲啓聖王,母顔氏爲啓聖王夫人,顔子充國複聖公,曾子郝國宗聖公,子思沂國述聖公,孟子鄒國亞聖公。又追封宋儒程穎豫國公,程頤洛國公。同年,又以董仲舒從祀孔廟,位在七十子之下。文宗遵循儒家禮儀,在京師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并以太祖成吉思汗配享。文宗親自郊祀,服大裘衮冕,依制行禮。
二程、朱熹所倡導的道學(理學),發展儒學傳統的三綱五常,提倡臣下和婦女“守節”,以事君、夫。仁宗以程、朱學說爲科舉考試的官學。每年還要訪求烈女節婦,特別是夫死自盡殉葬的烈婦,由朝廷予以旌表,并多次旌表各地的孝子。文宗大力提倡道學的綱常節孝,以維護元朝的封建統治。
文宗也崇奉用以維護統治的佛教。他即位後,從帝師受佛戒,作佛事六十日。元朝自忽必烈封授八思巴爲帝師,以後曆代相承。泰定帝時,帝師公哥列思八沖納思監藏班藏蔔死。一三二九年十二月,文宗以辇真吃刺失思繼爲帝師。在京師的吐蕃僧人每年都到皇宮中作佛事。佛教受到尊崇,僧徒也繼續享有多種優異的待遇。
高昌僧人必蘭納識裏(感木魯國人),通畏兀兒文及梵文,并通多種語言。成宗時,奉旨從帝師受戒,代帝出家。仁宗時,受命翻譯梵、藏佛經。英宗時,特授沙津愛護持(總統)稱号。一三三一年,文宗加号他爲普覺園明廣照弘辯三藏國師,賜玉印。次年,因與安西王阿難答之子月魯帖木兒同謀不軌,被殺。所占土田及珠室、鈔币投入大承天護聖寺。
三、燕鐵木兒的專權與甯宗之立
宰相專權燕鐵木兒出身于欽察部貴族,也屬于色目族類。祖土土哈與父床兀兒世代爲元朝鎮守北邊,鎮壓蒙古宗王的反亂,積有大功。燕鐵木兒自幼年即在北邊爲武宗備宿衛。武宗、仁宗、泰定帝時曆掌禁衛親軍,并任佥樞密院事。燕鐵木兒依欽察軍力,扶立文宗。文宗初即位,以燕鐵木兒爲中書右丞相,封太平王。明宗被害後,文宗複位,又因燕鐵木兒“大有勳勞于王室”,加拜太師,追封三代。一三三○年命禮部尚書馬祖常爲燕鐵木兒撰文立碑,以記其功勳。左丞相伯顔改知樞密院事,朝中不再設左相,燕鐵木兒獨專相權。五月,文宗特下诏,授燕鐵木兒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師、太平王、答刺罕、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提調燕王(皇子阿刺忒納答刺)宮相府事、大都督、領龍诩親軍都指揮使司事,“凡号令、刑名、選法、錢糧、造作,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諸王、公主、驸馬、近侍人員,大小諸衙門官員人寺,敢有隔越聞奏,以違制論”。朝中政事全爲燕鐵木兒所把持。一三三一年,文宗又命燕鐵木兒兼奎章閣學士院事。
“昏爛鈔印”
财政竭蹶《元史·燕鐵木兒傳》說,“燕鐵木兒自秉大權以來,挾震主之威,肆意無忌。一宴或宰十三馬,取泰定帝後爲夫人,前後尚宗室之女四十人”。皇室與朝廷也極爲腐敗,靡費無度。元朝的财政困窘,更加嚴重。擁有多種特權的朝廷宿衛,屢加裁汰,但至文宗時仍由原來的一萬人增加到一萬五千人。朝廷飼養鷹鹘獅豹的肉食,舊支肉價一年二百餘錠,增至一萬三千八百餘錠。文宗作佛事的歲費,比舊額增加金一千一百五十兩,銀六千二百兩,鈔五萬六千二百錠,币帛三萬四千餘匹。朝廷的一切泛支,比世祖至元三十年以前,增加數十倍。文宗即位時,上都積存已耗盡,大都府藏也空,朝廷支出超過收入。至順以來,每年超出二百三十九萬餘錠。人民的負擔,比成宗時,增二十倍。元朝的統治,更加難以維持了。
皇位繼承文宗謀害明宗而取得帝位,在蒙古諸王中遭到非議。一三三○年三月,文宗封皇子阿刺忒納答刺爲燕王,立宮相府,由燕鐵木兒總領,意在以燕王作爲皇位繼承人。明宗妃邁來迪,生子妥歡貼睦爾;八不沙皇後生子懿璘質班。依照前朝的慣例,他們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四月間,文宗皇後蔔答失裏與宦者拜住同謀,害死明宗皇後八不沙,以掃除立太子的障礙。八月間,禦史台請立燕王爲太子。文宗說:“朕子尚幼,非裕宗(真金)爲燕王對比,俟燕鐵木兒至,共議之。”十二月,立燕王爲太子,诏告天下。不到一個月,至順二年(一三三一年)正月,太子死。
一三三二年八月,文宗在上都病死,年二十九歲。九月,卜答失裏后奉遺诏,立明宗次子、八不沙後所生的懿璘質班作皇帝(甯宗)。甯宗年僅七歲,即位不滿五月病死。
明宗后八不沙被害後,妥歡貼睦爾被流放到高麗島中,又遷至廣西靜江。寧宗死後,燕鐵木兒請立文宗幼子燕帖古思。卜答失裏后不允,遣使自廣西迎回妥歡貼睦爾。燕鐵木兒仍持異議,遷延數月不決。不久之後,燕鐵木兒病死。一三三三年六月,卜答失裏后立妥歡貼睦爾爲帝(順帝),并約定依武宗、仁宗舊事,以後再傳位于燕帖古思。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2月20日星期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