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

元武宗即位與尚書省之重建

第七节 皇位争夺与统治的衰败


  元朝自成宗以後到韓林兒、劉福通發動農民大起義的近半個世紀中,長期陷入皇位争奪的紛争,先後更換了八個皇帝。蒙古宗王的武裝反亂在成宗時基本上停止。蒙古貴族内部的紛争主要表現爲對皇權的争奪。這種争奪,又和在漢地實行漢法的貴族與蒙古草原貴族保守勢力的鬥争結合到一起。元朝統治集團一直處在變亂之中,動蕩不穩。

  世祖、成宗無法解決的财政危機,武宗以後各朝繼續惡化。鈔法的混亂造成經濟的崩潰。人民遭受着日益嚴重的壓榨。政權腐敗,貪賄成風,整個社會處在極度黑暗的統治之下。

  駐守在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地區的蒙古軍兵,與漢人雜處,憑借特權,流連享樂,日益削弱了作戰的能力。在蒙古貴族的權力争奪中,欽察、阿速、康裏等軍兵,逐漸起着重要的作用。

  曆代蒙古皇帝都不通曉漢語文。仁宗、文宗相繼提倡漢文化,特別提倡程朱道學,講述倫常以維護其統治。但由于蒙古草原貴族勢力的強大和貴族内部行漢法與反漢法鬥争的反複進行,元朝統治者一直沒有象遼、金那樣趨于漢化。但也由于此,元王朝始終未能建立起對漢族人民的穩固的統治。

  在沉重的階級剝削和民族壓迫下的各族人民,不斷掀起了反抗元朝統治的武裝起義。


(一)皇位之争与尚书省的重建

  一、武宗即位之争
  

  成宗鐵穆耳皇後弘吉刺氏失憐答裏生子德壽。一三○五年六月,成宗立德壽爲皇太子。同年十二月,德壽病死。一年以後,大德十一年(一三○七年)正月,成宗病死,無嗣。貴族們只能在皇侄中選擇皇位的繼承者,因而發生争奪,又釀成貴族間的火并。

  一二九九年,失憐答裏後病死,成宗立伯牙吾氏蔔魯罕爲後。成宗多病。蔔魯罕後參予政事。一三○六年,成宗将其兄答刺麻八刺(已死)妃弘吉刺氏答吉及其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貶于懷孟。成宗死後,蔔魯罕與左相阿忽台等謀立安西王忙哥刺(忽必烈第三子)之子阿難答爲帝。阿難答承襲父封,統治秦蜀之地,信奉伊斯蘭教,因而與信奉喇嘛教的成宗不睦,但得到色目官員的支持。成宗死前幾日,阿難答與宗王明裏鐵木兒等已趕來京師,策劃奉蔔魯罕後稱制,然後擁阿難答奪取皇位。但是,右丞相哈刺哈孫等蒙漢官員則擁戴真金的兒子答刺麻八刺的兩子海山和愛育黎拔力八達。海山自一二九九年領兵與海都作戰,多立戰功,封懷甯王。這時駐戍阿爾泰山,鎮守北邊。哈刺哈孫密遣使臣,北迎海山,南迎答吉與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又封閉府庫、收京師百官符印,稱病不署文書,以待海山兄弟的到來。愛育黎拔八達在懷孟,得密報後,與講儒學的師傅李孟商議。李孟回答說:“支子不嗣,是世祖的典訓。”“殿下當奉大母,急還宮廷,以折奸謀,固人心。”一三 ○七年二月間,愛育黎拔力八達奉母妃入京師,派遣李孟與右相哈刺哈孫合謀,不等海山軍至,先行舉事。

  蔔魯罕原定三月初三聽政。三月初二日,愛育黎拔力八達乘馬入宮,哈刺哈孫自朝中出迎,捕阿難答,斬阿忽台等謀臣。愛育黎拔力八達監國,以李孟參知政事,并派遣使臣往迎海山。

  鎮守北邊的海山在二月間得報後,三月初,到達和林,召諸王集議。諸王推戴海山稱帝。海山說,我母、我弟都在大都,等諸親畢至,再議。當他聽到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大都自稱監國行使号令,十分不滿。劄魯忽赤阿沙不花奉使至野馬川見海山,陳說答吉及愛育黎撥力八達遣使之意,說:“監國所以備他變,以待陛下,臣萬死保其無他。”五月間,海山領兵到上都。愛育黎撥力八達随母來迎。蒙古左右部諸王在上都集會,決議廢蔔魯罕後,出居東安州,賜死。又押解阿難答、明裏鐵木兒等到上都處死。會議推舉海山在上都即皇帝位(武宗),以愛育黎拔力八達爲皇太子,作爲海山的繼承人。阿沙不花受命回大都處治阿難答餘黨。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曾經采用“漢法”立太子,以确定皇位的世襲,但由于蒙古傳統勢力的強大,選汗會議的制度(忽裏勒台)繼續存在。皇位的繼承仍必須經由大會選舉的程序。成宗以皇孫而被立爲“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又以皇弟而被立爲“皇太子”,所謂“皇太子”,即皇位的繼承人。忽裏勒台制與“立太子”的候選制交惜而行,使元朝皇位的繼承長期不能形成确定的制度。蒙古宗王之間,利用推選皇帝來争奪權利。自武宗以後,皇位繼承多次演爲劇烈的鬥争,元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了。

  

  二、尚書省的重建


  封賞之濫武宗即位後,爲争取諸王大臣的擁戴,濫加封賞。宗王多人加封王爵,大臣封國公。中書省自丞相、平章政事以下,屢加官爵,并濫封遙授。宦官李邦甯也因得寵信加授司徒兼左丞相。九月,中書省臣請依舊制簡汰冗官定爲十二員。塔刺海爲右相、培思不花爲左相,床兀兒、乞台普濟、阿沙不花、塔失海牙并爲平章政事,但很快就又有增多。樞密院署事也多至三十二人,禦史大夫增爲四人。諸近侍從皇帝那裏請得玺書,不經過中書省,即可取得官職。由武宗降旨授官者多至八百八十餘人。

  武宗又改和林等處都元帥府,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以太師月赤察兒爲行省右丞相,原中書右丞相哈刺哈孫出任行省左丞相。從此,蒙古漠北地區也成爲元朝的一個行省。

  武宗即位前,蒙古諸王在和林集會,都給與賞賜,即位後再次封賞。中書省臣奏報說:“成宗即位之初,承世祖府庫充富,比先例賜金五十兩者增至二百五十兩,銀五十兩者增至百五十兩。”武宗指令仍按成宗時數額賞賜。母後答吉及弟“皇太子”各給金二千七百五十兩,銀十二萬九千餘兩,鈔萬錠,帛二萬餘匹。武宗又在旺兀察都地建中都行宮,發六衛軍萬八千人供役。九月,中書省臣即奏報“帑藏空竭”,并說:政府每年常賦四百萬錠,除各省備用之外,入京師者二百八十萬錠,常年支用隻有二百七十餘萬。“自陛下即位以來,已支四百二十萬錠。又應求而未支者一百萬錠”。武宗即位四個月後,就已“财用不給”,陷入嚴重的财政危機,據至大元年二月中書省臣的報告,統計兩都軍糧、諸所營繕、及一切供需,合用鈔八百二十餘萬錠,超出常年賦入的一倍。

  尚書省“理财” 元世祖忽必烈時,阿合馬與桑哥都曾設置專理财政的尚書省,先後罷廢。武宗在一三○七年九月,再度議立尚書省,命以脫虎脫、教化、法忽魯丁三人任省事。但朝臣中鑒于前兩次失敗,持異議甚力,遲遲未行。一三○九年八月,以乞台普濟爲尚書省右丞相、脫虎脫爲左丞相,三室奴、樂實爲平章政事,用官六十四員。規定 “舊事從中書,新政從尚書”。改各地行中書省爲行尚書省。尚書省開始了理财的“新政”。

  新造鈔币——一三○八年(至大元年)二月,中書省臣上言“陛下登極以來,錫賞諸王,恤軍力,赈百姓,及殊恩泛賜,帑藏空竭,預賣鹽引”。又說:“臣等固知鈔法非輕,易敢辄動,然計無所出,今乞權支鈔本七百一十餘萬錠,以周急用。”到一三○九年九月,已借支鈔本至一千萬錠以上。物重鈔輕,鈔法大壞。

  

  八思巴字大元通寶

  尚書省平章政事樂實請變更鈔法。一三○九年九月,新造“至大銀鈔”頒行。至大銀鈔自二兩至二厘定爲十三等,一兩準至元鈔五貫、白銀一兩、赤金一錢。罷廢中統鈔,各地限一百日至平準行用庫倒換。仍撥至元鈔本百萬錠,以資國用。到一三一○年冬,至大銀鈔共印造一百四十五萬餘錠。

  至大三年(一三一○年)正月,又鑄造銅錢行使。元朝建國後,隻造紙币。武宗時新造的銅錢,分爲“大元通寶”“至大通寶”兩種。至大通寶一文合至大銀鈔一厘,大元通寶一文合至大通寶十文。曆代銅錢也都相參通用。京師設立資國院,山東等六行省設泉貨監,管領鑄錢事務。銅錢行用後,又毀至元鈔版,隻用至大銀鈔與銅錢相權通用。

  定稅課法——一三一○年,定稅課法。諸色課程,以一三○七年的舊額、元增,總爲正額,折合至元鈔數。自一三一○年開始,稅課官員能再增收九分(正額十分之九)者爲“最”,不到三分者爲“殿”,堵到七分至三分者,分別稱爲上酬、中酬、下酬。稅課官以稅額多少評定等第。稅課法鼓勵官員多方征稅,肆意加重對人民的剝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