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朱元璋兼併諸軍與元朝的滅亡

(三)朱元璋兼并诸军与元朝的灭亡


  自從一三五一年韓山童、劉福通等發動起義以來,到一三六三年秋季的十二年間,随着農民戰争的發展,各路農民起義軍的狀況和元朝蒙、漢統治集團的狀況,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三六四年以後的形勢是:農民軍方面:自稱吳王,但仍奉韓林兒爲宋帝的朱元璋,在消滅了陳友諒後,聲勢空前壯大。東吳張士誠占據江浙、淮南的富庶地帶,東至海,北至濟甯,有地二千餘裏。朱、張兩吳,成爲對峙江南的兩大力量。明玉珍建立的夏國保有四川。方國珍已投降元朝,雖仍擁有獨立的軍兵,卻遠不足以與兩吳比高下。元朝統治集團方面:在鎮壓了劉福通統率北伐的宋軍後,孛羅帖木兒、擴廓帖木兒以及擁兵陝西的李思齊、張良弼等地主武裝之間,彼此争奪,自相傾軋。元朝廷已不再有可統一指揮的強兵。南方的兩廣和雲南仍在元朝貴族統治之下,但已被兩吳軍截斷了與朝廷聯系的通路。福建地區則爲軍閥陳友定所割據。

  朱元璋自占據應天府以來,即多方經營,不斷擴充實力。建号吳王後,集中兵力與張士誠展開争戰,終于在一三六七年九月,消滅了東吳。一三六八年,朱元璋部署兵力,南并諸軍,北伐元朝。元順帝自大部北逃。朱元璋先後征服南方和陝西的元軍,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朝。

  

  一、朱元璋兼并東吳

  

  朱元璋自占據應天(集慶)後,即不斷擴充軍力,擴充地區,并在占領區着力進行政權建設,整饬軍隊,從而獲得了較強的實力。

  建立軍紀起義農民遭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一旦起事,掠取地主的财物,殺死地主、官員,這是常見的,也是合理的。軍隊需要給養,在緊張的戰争中也難免于強奪。但如不及時地建立紀律,起義者無限止地各處殺掠,就會脫離人民,也會使軍風敗壞。士兵以奪取财物爲目标,便不可能鞏固地建立據點,取得勝利。

  朱元璋統屬的起義軍,原屬郭子興的舊部,後又陸續收編一些地主武裝,軍中成分,極爲龐雜。早在一三五五年,朱元璋部攻占和州,殺傷甚衆。朱元璋下令城破後,士兵擄掠的婦女,未嫁者準許占有。有夫者不得強占。一天,朱元璋出營,遇一小兒,說父母俱在軍中,父親爲軍官喂馬,母親被擄,不敢相認。次日,朱元璋下令軍中婦女相繼出衙,有夫者準許丈夫認領。朱元璋準令農民軍擄占未婚婦女,不能算是紀律嚴明,但迫令有夫者還聚,還是多少有所限制,說明他已開始注意到建立紀律。同年六月,朱元璋督軍攻打太平。事前激勵兵士說:“前面就是太平府,子女玉帛,無所不有。若破了州城,随你們取去,然後放你們回家!”城破後,朱元璋命幕僚李善長寫成禁約,不許擄掠,四處張貼榜文,兵士不敢犯禁。一個士兵違令,制止不聽,立即斬首。全軍肅然。朱元璋将城中富戶拿出的金帛,分散給将士,以爲獎賞。一三五六年三月,朱元璋攻下集慶,向父老宣告“除暴安民”,他自稱做到“秋毫無犯”。大将徐達攻打鎮江,出兵前朱元璋告戒諸将“城下之日,勿焚掠,勿殺戮,有犯令者處以軍法,縱之者罰無赦”(《明太祖實錄》卷四)。鎮江破後,據說“民無兵刃之災,舍無焚燒之廢”(《皇明本紀》)。一三六八年十二月,朱元璋親自領兵攻下婺州,下令嚴禁剽掠。有親随知印黃某取民财,立即斬首。城中安堵,商旅如常。朱元璋統率起義農民,在作戰中逐步建立起越來越嚴格的紀律,極大地提高了農民軍的作戰能力。朱元璋在太平收降的儒士陶安曾對他說:“海内鼎沸,豪傑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 (《明史·陶安傳》)。朱元璋禁止殺掠,志在天下,比起“意在子女玉帛”的張士誠、方國珍等草莽豪傑,顯得高出一籌,因而在民衆中赢得了聲譽。

  招納儒士朱元璋建立軍紀時,多次申明:禁殺掠才能立功業,平天下。他顯然早已胸懷改朝建國的志向。因而在整饬軍兵的同時,又留心統治的方術,招納儒士,參預謀議。早從渡江之初,朱元璋就着意于招攬儒士。如下太平後,以李習知太平府事,陶安參幕府事。破集慶,得儒士夏惕、孫炎、楊憲等,都加以錄用。一三五八年十二月攻下婺州後,招請當地名儒十三人爲他進講經史,陳說治道。又命知府王宗顯開郡學,延聘名儒葉儀、宋濂等爲經師,戴良爲學正。婺州是南宋以來傳授理學的名地。元末戰争中,學校久廢。朱元璋重開郡學,獲得地主文人的廣泛支持。名儒望族,麗水人葉深,龍泉人章溢,青田人劉基,原來都曾在元朝作官,參與鎮壓起義。朱元璋占據處州後,葉琛、章溢逃往福建,劉基回轉青田,都拒絕與農民軍合作。朱元璋再三派人邀聘,一三六○年三月,他們相繼來到應天。朱元璋尊稱劉、章、葉與宋濂爲四先生,說:“我爲天下屈四先生”。在應天特設禮賢館,招納儒士,給以禮遇。劉基、宋濂等從此成爲朱元璋在政治上的重要輔佐。朱元璋尊禮有影響的名儒,收爲己用,從而在他占領的地區内,争得地主、文人的合作,穩定了局勢。如他自己後來對劉基所說:“老卿一至,山越清甯”(《誠意伯文集》卷一)。但他也同時在逐漸接受儒學的統治方術以維護封建秩序,從而使農民軍起義之初的本色日益淡薄,逐漸向着重建封建王朝的方面轉化了。

  屯田積谷朱元璋占據郡縣,将士向民間征糧,以爲軍需,名曰寨糧。軍需多少依作戰需要,寨糧無定額,民間甚以爲病。一三五六年七月,立江南行中書省,置營田司。一三五八年二月,朱元璋以元帥康茂才爲都水營田使,掌管農田水利,分巡各處。又分派諸将率領兵士在龍江等地墾荒屯田,儲存餘糧,以備軍需。大宋農民軍毛貴部在山東屯田,成效顯著。朱元璋部也在江南取得成功。一三六○年三月,下令罷征寨糧。一三六三年二月,康茂才督率屯田得谷一萬五千石,除軍需外,尚餘七千石儲存。

  朱元璋在他的占領區設置稅課司,又制定鹽法、茶法,使鹽、茶經營,有法可循。設置關市批驗所,管理商業。鑄造“大中通寶”錢在區内流通。經過數年的經營,朱元璋管轄區内,糧有積存,工商貿易有序,爲軍隊作戰,提供了物質基礎。

  尊奉韓宋一三五五年二月,劉福通擁立小明王韓林兒爲帝,建号大宋。郭天叙與朱元璋即接受宋帝的诏命,爲都元帥及副元帥。一三五六年,朱元璋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又接受大宋任命的官職,爲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一三五七年,朱元璋攻下婺州後,曾咨訪當地名儒朱升。朱升勸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明史·朱升傳》)。朱元璋大喜,因爲這正合他自己的心意。這時朱元璋早已獨立成軍,但仍然尊奉韓宋,而不過早地建号稱王,他在婺州設浙東行省,張挂兩大黃旗,上寫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以表明與韓宋的目标一緻。一三五九年,又接受宋帝授予的江西行省左丞相稱号。一三六一年,小明王加封朱元璋爲吳國公。一三六三年,朱元璋親自領兵救安豐,迎回小明王韓林兒,安置滁州,從此,大宋皇帝更加成爲朱元璋手中的一面旗幟。

  朱元璋以應天爲據點和指揮中心,小明王遠在滁州深居宮殿,并不過問軍政。一三六四年,朱元璋滅陳友諒後,大勢漸成,建号吳王,設置相帥,在應天組成了一個小朝廷。但名義上仍繼續尊奉韓宋。發布号令稱“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令旨”,年号用龍鳳,農民軍全着紅色軍裝,樹立紅色旗幟,以表明繼承紅巾軍的傳統。朱元璋在相當長的時期内,尊奉韓宋,不自建号,對元軍說來,避免自樹目标,對農民軍說來,表明奉紅巾軍正統,在軍事上、政治上都處于有利的地位。不務虛名,積增實力,朱元璋立足應天,穩步發展,聚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兵力,爲“平定天下”準備了足夠的條件。對元朝叛降無常、貪求官位的張士誠自然不是朱元璋的對手。

  一三六四年,朱元璋兼井陳友諒,建号吳王以後,和諸将計議說:現在江南隻有張士誠和我。我有兒十萬大軍,等待有利戰機,把他消滅,統一天下就有望了。張士誠與朱元璋兩吳并立,實力相當,長期相互争戰。一三六五年初,張士誠發兵二十萬奪取西吳的諸暨,志在必克。西吳嚴州行省右丞李文忠領兵救諸暨,東吳兵敗退。這年十月,朱元璋發布征讨張士誠的文告,部署諸軍,向東吳發動了有計劃的圍攻。

  圍攻平江 朱元璋發兵前,作了周密的部署,依據當時形勢,制定了先取通、泰諸縣,剪除肘翼,再取浙西的作戰方針。東吳地區多是魚米之鄉,經濟實力富厚。

  張士誠有兵數十萬,分布各地。但張士誠一再貪求加官封王,部下将領也追逐官位财貨,軍無紀律,作戰力極差,無法與西吳軍匹敵。朱元璋命大将徐達、常遇春等發動進攻,連續奪得通州、泰州、高郵、淮安。張士誠在一三六三年從西吳奪去的濠州背腹受敵,守将李濟出降。一三六六年夏,朱元璋派出的西吳軍已全部占有江北之地,迫使東吳退守長江以南,取得了第一個戰役的重大勝利。

  一三六六年八月,朱元璋再派徐達、常遇春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常遇春主張直搗平江。朱元璋則以爲平江難于攻破,如援兵四合,更難取勝,不如先攻湖州,使敵疲于奔命,然後再取平江,可以必勝。常遇春攻打湖州,東吳右丞張天骐兵敗堅守。張士誠派司徒李伯升領兵來援。又派大将呂珍及五太子(士誠養子,梁姓)領兵六萬,屯駐湖州城東之舊館。常遇春分兵隔斷舊館與州城的聯絡。張士誠自平江親自領兵來救,在皂林被徐達截擊,敗退。九月,常遇春部縱火焚燒東吳來援的水軍船械。十月,徐達攻打升山水寨。舊館糧盡援絕,呂珍及五太子降西吳,湖州四面被圍。十一月,李伯升、張天骐以湖州投降。同月,朱元璋的另一支大軍李文忠部進圍杭州,東吳杭州守将潘天明出降。一三六六年底,朱元璋部已順利地占據東吳的廣大地區,取得第二個戰役的重大勝利,遂進兵圍攻平江。張士誠困守平江,孤立無援,難以抵抗了。

  叛宋殺韓當朱元璋向東吳發動進攻時,北方的貴族、軍閥正在連年混戰,元朝的統治已經虛弱到瀕于死亡。事實正如朱元璋所估計的:如果消滅東吳,即可取代元朝,統一天下。朱元璋眼看勝利在望,便決心抛棄他多年尊奉的韓宋旗号,宣布背叛紅巾軍,準備充當新皇帝。朱元璋進兵東吳時,在一三六六年五月發布文告,曆叙他起兵經過和政治主張,竟把紅巾軍起義說成是由于元朝政治昏暗,“緻使愚民誤中妖術,不懈偈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其苦,聚爲燒香之黨,根據汝、颍,蔓延河浴。”進而指責起義軍“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而把各地地主武裝鎮壓起義,叫做“有志之士”“乘勢而起”。朱元璋還在文告中自叙他的起兵,是“灼見妖言(紅軍)不能成事,又度胡運(元朝)難與立功,遂引兵渡江”。并且在文告中宣布了保護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政綱:“舊有田産房屋,仍前爲生,依額納糧以供軍儲,餘無科取”。這篇文告顯然出自地主儒士的手筆,但它十分清楚地宣布了朱元璋對白蓮教紅巾軍的公開背叛和轉向保護地主階級的政治主張,也宣布了此後推翻元朝和鎮壓江南農民軍以建立新王朝的行動綱領。這篇文告表明,朱元璋已不再是紅巾軍的将帥而将是新王朝的皇帝,不再是起義農民的領袖,而轉化爲地主階級的領袖了。

  但是,朱元璋發布的文告,仍然沿用“皇帝聖旨,吳王令旨”,即繼續沿用大宋龍鳳年号。這就與文告中對汝颍妖術的指責,處于自相矛盾的境地。作爲白蓮教紅巾軍領袖的小明王,此時顯然已不再是朱元璋手中有用的旗幟,而成爲朱元璋建國稱帝的嚴重障礙。但朱元璋礙于物議,又不可能對他公然加害。一三六六年十二月,當徐達、常遇春包圍了平江,東吳旦夕可滅之際,朱元璋派遣大将廖永忠迎接韓林兒自滁州來應天,途經瓜洲渡江,暗中把船鑿沉,韓林兒被害沉江而死。廖永忠回軍複命。從此,朱元璋不再用龍鳳年号,吳王成爲新王朝的代表。

  滅張士誠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徐達大軍已圍困平江,逼迫張士誠投降。但張士誠堅持拒守。平江圍攻戰,仍延續了十個月之久。

  徐達軍分兵屯駐平江四周,四面築城圍困,又架“敵樓”三層,每層設弓弩火铳,并用襄陽炮攻城。平江城堅難破。東吳軍隻有莫天祐部仍據有無錫,爲張士誠聲援。徐達俘虜的東吳部将楊茂出入張、莫之間,盡得東吳内部虛實。張士誠長久困守平江。一三六七年四月,朱元璋親自緻書勸降。張士誠拒絕。六月,張士誠率衆突圍,部将潘元紹等兵出西門,轉戰至阊門,被常遇春截住歸路。張士誠出兵山塘來援,被常遇春擊敗。張士誠馬驚堕水,逃回平江,繼續困守。東吳軍在城中,也用木石作飛炮,還擊西吳。九月,徐達軍發動猛攻,進逼城下。東吳樞密唐傑登城拒戰,兵敗投降。東吳将官潘元紹、周仁、徐義等也相繼投降。東吳軍潰。徐達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及副樞密劉毅收餘部二、三萬人巷戰。兵敗,劉毅降。張士誠退入室中自缢,被人救下,押至應天。張士誠見朱元璋,閉目不語,被亂棍打死。張士誠自起兵凡十四年而失敗。

  

  二、朱元璋平浙東、福建

  

  朱元璋消滅東吳之後,随即分軍南下,指向割據浙東沿海的方國珍和割據福建的陳友定。方、陳二部都降附元朝而又自行割據,勢力孤弱。朱元璋指揮各部連續作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速進兵。在三個月的時間内,即先後削平了浙東和福建。

  平方國珍 一三六七年九月,朱元璋在攻下平江的前夕,即派出朱亮祖率領軍馬,向方國珍割據的浙東地區進兵。

  方國珍早在一三五九年,即曾向朱元璋通好,但拒絕接受朱元璋授給他的行省平章的官銜,并仍繼續爲元朝海運糧饷,受元朝的官封。一三六六年,元朝升任方國珍爲江浙行省左丞相。朱元璋遣使招降,被方國珍拒絕。一三六七年九月,朱亮祖軍進攻台州,駐守台州的方國瑛兵敗,逃入海上。十月,朱元璋又派湯和爲征南将軍,吳祯爲副,進攻方國珍占據的慶元。方國珍率部下乘海船逃跑。朱元璋命廖永忠自海道截擊。方國珍窮促投降。兩浙地區全爲朱元璋所占有。

  平陳友定 在元末農民起義的年代,福建地區分別爲兩股地主武裝所割據。

  福州福清縣人陳友定,曾充任明溪驿卒,是本縣的土霸。紅巾軍起,元汀州府判招募地主武裝守城。陳友定應募,從官軍鎮壓汀州、延平等地起義農民,被任爲清流縣尹。一三五九年,陳友定擊退來襲的陳友諒軍。一三六一年,再敗陳友諒部鄧克明軍。元朝升任他爲行省參政。一三六四年,元朝在延平置分省,以陳友定爲平章。陳友定接受元朝的官封,但實際上割據延平,獨占一方。

  泉州色目人賽甫丁、阿迷裏丁在一三五七年反元自立。一三六二年五月,曾北攻福州,被元軍擊敗,餘衆在興化等地剽掠。

  一三六六年,元福建行省命陳友定領兵征讨。賽甫丁部阿巫那等攻興化,被陳友定擊潰。陳友定乘勝南攻泉州,擒阿巫那等,遂定興化、泉州二路。陳友定進而占據漳州之羅良,又據潮州。福建八郡之地都被陳友定所割據。

  陳友定部在一三六五年曾在處州與朱元璋部争戰,朱元璋部朱亮祖被擊敗。一三六七年十月,朱元璋火東吳後,随即派胡廷瑞爲征南将軍,出兵福建,以消滅南方的這一強敵。十一月,胡部度杉關,攻下光澤。十二月,連下邵武、建陽。朱元璋在方國珍投降後,即命湯和、廖永忠、吳祯等率水師自海道攻取福州,又命李文忠部從浦城攻建甯,三路夾擊。陳友定留兵二萬守福州,自領精兵守延平。湯和軍至福州,守将投降。一三六八年初(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湯和、廖永忠等進攻延平。圍城十日。陳友定在城中服藥自殺,不死。湯和兵入城,擒陳友定至應天,處死。

  

  三、大明建号與元朝的覆亡

  

  一三六七年十月,朱元璋滅東吳後,在分兵取福建的同時,以徐達、常遇春統率主力軍北上,攻取中原。

  朱元璋在派兵北上之前,曾召集将領商議作戰部署。當時的形勢是:東吳滅後,福建、兩廣已平滅有日。此外,南方還有四川的夏國和元梁王占據的雲南,孤立自守。元朝統治的北方,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等軍閥正在混戰。擴廓帖木兒還軍河南後,元順帝命他代皇太子總天下兵。李思齊不服,下令一戈一甲不許出武關,并聯合屯駐陝西的張良弼、脫列伯等,與擴廓帖木兒對峙。順帝促令擴廓帖木兒南征,擴廓帖木兒派貊高等戍守山東,虛張聲勢,專力對付關中李思齊部。一三六七年八月,順帝再令皇太子愛猷識裏達臘總天下兵馬,督命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等分道南征。擴廓帖木兒拒不受命,令貂高自山東西搗鳳翔,貊高軍行至衛輝,中途嘩變。順帝乘勢免去擴廓帖木兒中書左丞相及兼領各職,所領諸軍分派将領代領。又命李思齊、張良弼、脫列伯等東讨擴廓帖木兒。元朝僅有的幾支地主武裝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面對有利的形勢,大将徐達、常遇春主張出兵直取大都,然後乘勝長驅,剿滅諸軍閥。朱元璋不采此策,而制定穩步進軍的戰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後再進取大都,可不戰而克。攻下大都後,再西進關隴,可席卷而下(《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根據這一布署,朱元璋命徐達爲征虜大将軍,常遇春爲副将軍,統率甲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攻取山東。

  攻取山東朱元璋審度情勢,出兵山東,已不再是争城奪地,而是作爲推翻元朝重建新王朝的一個步驟。出兵前,他向将士申明此意,制定嚴格的紀律,并命宋濂發布了告天下的檄文。文中說:“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檄文中依據儒家的傳統的天命說,把“明王出世”改爲“天生聖人”,把“重建大宋”改爲“恢複中華(漢族政權)”,這就爲自稱爲“淮右布衣”的朱元璋建國稱帝,制造了理論依據。所謂“立綱陳紀”,即重建封建的綱紀,恢複封建統治秩序,以争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檄文中提出“驅逐胡虜”即推翻元朝的口号,但又申明:蒙古、色目,“願爲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借以争取蒙古、色目官員的降服。檄文更加清楚地表明朱元璋已徹底背叛起義的農民,檄文也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元朝蒙古皇室,加速了北伐滅元的勝利。

  徐達、常遇春軍由淮安北上,元沂州守将王宣、王信父子降而複叛,被徐達削平。益都、般陽、東平、濟南、濟甯等地相繼投降。元順帝命右丞相也速會同諸部守山東,左丞相秃魯督令李思齊、張良弼等守關中,脫列伯等東進增援。李思齊等拒不受命。一三六七年底,朱元璋軍盡有山東全境。投降将領都被遣送應天府,由朱元璋量情任用。

  建明滅元吳王元年(一三六七年)十二月,徐達軍進入濟南。湯和軍已攻下福州。方國珍已先此投降。朱元璋南征北伐兩路大軍都已按計劃取得勝利,推翻元朝指日可待了。中書右丞相李善長率領百官奏請朱無璋正式建國稱帝。次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應天府奉天殿即皇帝位,妻馬氏爲皇後,世子标爲皇太子。建國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終于實現了他的目标,在應天建立起一個新王朝。

  明王朝的建号在全國範圍内顯然具有重大的政治影響。北伐軍仍按原計劃,進取河南。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正在遭到李思齊各部的進攻,自澤州退守晉甯。貊高部向晉甯追擊。一三六八年三月,明徐達軍抵汴梁,元守将左君弼降。四月,常遇春攻下洛陽。明将馮宗異乘勝西取潼關,李思齊退守鳳翔。四月,朱元璋到汴梁,下令停止西進,六月,召徐達等諸将在軍前計議,北伐大都。

  在當時的形勢下,朱元璋以爲必須乘勢迅速攻取大都,以防止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轉而共同對明作戰。徐達提出“進師之日,恐其(順帝)北奔”。朱元璋則有意爲順帝留出一條去路,把他逐出塞外,以減少抵抗。攻占大都,便是宣告元朝的覆亡,然後再掃滅各地殘敵。閏七月,朱元璋返回應天,徐達率領諸軍北上,破衛輝、廣平,在臨清與山東明軍會合北上。這時,在山西的擴廓帖木兒戰敗貊高、關保,兩人均被擒殺。順帝又恢複擴廓帖木兒官職,命他領軍抵擋明兵,又命李思齊等分道出擊,勿分彼此。徐達率馬步舟師,急速北進,破長蘆、直沽,進據通州。元順帝見大都不保,在二十八日夜,與太子、諸妃倉皇出健德門,北奔上都。八月初二日,徐達軍攻入大都,宣告了元朝統治的滅亡。朱元璋改大都名北平,以應天爲南京。

  元順帝逃往上都,繼續指令擴廓帖木兒反攻大都。明徐達軍南下保定、河間、懷孟,進攻山西。擴廓帖木兒進軍至保安。徐達軍直取太原,擴廓帖木兒回師救援,至太原城西。明軍乘夜襲營,擴廓帖木兒遠逃甘肅。

  一三六九年(明洪武二年)二月,徐達率主力軍入陝,張良弼逃往慶陽,明軍不戰而得奉元,進圍鳳翔。李思齊走臨洮。徐達軍連下隴州、秦州、鞏昌、蘭州。馮宗異軍至臨洮,李思齊降明。張良弼逃往甯夏,被擴廓帖木兒部捕殺。五月,徐達軍攻下平涼,八月,攻下慶陽,留馮宗異駐守,徐達班師。

  元順帝反攻失敗,北逃應昌,一三七○年四月病死。五月,明兵攻應昌,元皇子愛猷識裏達臘奔和林。徐達軍進軍漠北,擴廓帖木兒回師救和林,明軍大敗而還。朱元璋派李思齊前往說降,被擴廓帖木兒斷去一臂。李思齊不久死去。一三七五年,擴廓帖木兒病死。一三七八年,愛猷識裏達臘死,子脫古思帖木兒繼立。元室後裔在漠北仍然保有相當的實力,與明朝爲敵。

  平兩廣、四川明軍攻占元朝後,南方兩廣地區仍爲元朝勢力所占據。廣州軍閥何真,在紅巾軍初起時,組織“義兵”鎮壓起義有功,被元朝擢任爲廣東道宣慰司都元帥。一三六三年,南海三山民邵宗愚攻破廣州,何真領義兵收複,升任廣東行省參知政事,成爲割據一方的軍閥。明朝建立後,一三六九年二月,明将廖永忠等率水軍自海道攻廣州,何真奉表請降。四月,廖軍至東莞,受降,進讨三山,斬邵宗愚。廣東全境都爲明有。

  廣西地區仍在元行省平章也兒吉尼統治之下。朱元璋在平定福建後,即分遣荊湖諸衛軍由楊璟等率領自湖南進兵廣西。楊璟部破永州,圍攻靜江。廖永忠部平廣東後,五月間,經梧州、郁林來會,合兵攻城。一三六九年六月,城破,明軍擒也兒吉尼,廣西平。

  四川地區自紅巾軍別部明玉珍建立夏國,境内号爲小康。一三六六年,明玉珍死,子明升繼立,年僅十歲。夏國臣僚開始自相傾軋。丞相萬勝暗殺知院張文炳,内府舍人明昭又殺萬勝,官員解體。一三六七年,保甯鎮守平章吳友仁遣使北通李思齊叛夏,緻書夏丞相戴壽,請誅明昭。明升被迫殺明昭。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正月,朱元璋任湯和爲征西将軍,率廖永忠、楊璟等部由瞿塘趨重慶,傅友德部由秦隴趨成都,兩道伐蜀。四月,傅友德部連克階、文、隆、綿等州,六月,進克漢州。廖永忠部克夔州。湯和大軍進至重慶,明升投降。七月,傅友德攻下成都,夏丞相戴壽降。夏亡。明升被押解到京師,朱元璋封他爲歸義侯。

  明軍掃平兩廣和四川,南方地區全部平定,只有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仍被元宗王梁王所占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