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援助朝鮮、抵抗日本的侵略
明神宗即位以來的二十年間,與周鄰各國大體保持着安靜的局面,并無大的戰事。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日本國出兵侵略朝鮮,明廷援助朝鮮,展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大戰。
日本戰國群雄,經過近百年的戰争,到十六世紀五十年代基本上實現了地域性的統一。各地霸主相互争奪全國的統治權。一五六八年九月,控制尾張國的織田信長率軍進入京都。一五八二年六月,織田信長家臣明智光秀發動叛亂,信長自焚。信長的部将羽柴秀吉(即豐臣秀吉,《明史》稱爲平秀吉)得知織田信長自焚的消息,立即率軍四萬向京都挺進,在山崎、八幡之間的澱川河谷地帶大敗明智光秀軍。明智光秀切腹自殺。羽柴秀吉繼承信長的事業,于一五八四年與岡崎領主德川元康結盟,完成了全日本的統一。一五八五年日本天皇任命他爲“關白”(攝政),又兼太政大臣,賜姓豐臣。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積極向外擴張,儲備軍糧、戰船,策劃侵略鄰國朝鮮。
朝鮮李朝國王,自明成祖時接受明朝的王封,歲時入貢,與明朝進行互市貿易,一直保持着正常的關系。明廷得知日本的侵略策劃,即轉告朝鮮預作戒備。
一五九二年初,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出征朝鮮。侵朝日軍共計十八萬餘人,舟師數百艘,分爲九軍。第一軍由小西行長率領,渡對馬海峽,四月十二日在朝鮮釜山登陸。加藤清正率領的第二軍和黑田長政率領的第三軍等相繼到達釜山。
日軍占領釜山後,分兵北犯,朝鮮承平日久,軍兵虛弱,連續潰敗。日軍占領王京(漢城)後,進而攻占平壤。朝鮮王子被俘。在三個月時間裏,日軍幾乎占領了朝鮮全國。朝鮮國王李昖逃到義州,遣使向明朝告急。
明廷得報,不知軍情虛實,隻派副總兵祖承訓、遼東遊擊史儒統兵三千餘去朝鮮作戰,史儒戰死,祖承訓隻身逃回。
敗報傳來,明朝君臣大爲震動。神宗即命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爲經略備倭事宜,繼調提督陝西總兵官李如松爲提督薊遼等處防海禦倭總兵官前往支援。李如松原籍朝鮮,高祖英遷居遼東,任爲鐵嶺衛指揮佥事。父李成梁,鎮遼二十二年,戰功顯赫。十一月,李如松自甯夏來到東征軍中,部署軍事。十二月二十五日,率四萬餘人,誓師渡鴨綠江。次年一月六日,抵達平壤城外。
平壤東南臨江,西枕山徒立,迤北牡丹台高聳,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築設炮台,有鳥铳等新式火器。李如松指揮攻城,城上日軍炮矢如雨。明前鋒軍士稍有退卻,李如松手斬一人,挺身直前。李如松坐騎被擊斃,換馬再戰。李如松弟如柏被鉛丸擊中盔頂,仍繼續奮戰。部将吳惟中被鉛丸擊中,鮮血流淌,也仍然奮呼督戰。經過激烈戰鬥,明軍終于從平壤小西門、大西門突入,日軍退保風月樓,夜半渡大同江南逃。
明軍與朝軍收複平壤後,乘勝追擊,一月十九日,李如柏收複開城。繼而收複平安、黃海、京畿、江源四道。日軍大部退屯王京。
李如松連戰皆捷,産生輕敵思想,二十七日以輕騎趨碧蹄館,離王京三十裏,突然遭到數倍于己的日軍圍攻,損失士兵幾百名。明軍退回開城。李如松探聽到日軍在龍山倉積儲軍糧數十萬,就密令部将查大受選勇士深入敵後縱火燒糧。
日軍連戰皆敗,軍糧被焚,又染疾病,士氣低落,無法再戰。日軍主帥小西行長寫信給明遊擊沈惟敬,試探明朝戰和意向。這時,明軍已調集劉綎的川軍和陳璘的水師,準備繼續作戰。經略宋應昌派遣遊擊周弘谟同沈惟敬去日軍談判,要日方“獻王京,返王子,如約縱歸”。(茅瑞徵《萬曆三大征考》)日軍于四月十八日撤出王京,退到釜山一帶。于是漢江以南,千有餘裏的朝鮮故土都被收複。
明軍援朝抗倭戰争即将取得完全勝利之際,兵科給事中侯慶遠上疏說:“竊怪我與倭何仇也。誠不忍屬國之翦複,特爲動數道之師,挈兩都而手授之,……我之爲朝鮮亦足矣。”“全師而歸,所獲實多。”(《神宗實錄》卷二六一)神宗傳谕撤兵。兵部尚書石星也一意主和,隻留劉綎的川兵進行防守,其他各鎮兵全部撤回國内。
豐臣秀吉以和議爲緩兵之計,留駐朝鮮釜山的日軍始終未撤。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年)正月又發動水陸軍十四萬餘人,再次侵入朝鮮。
明廷以兵部尚書邢玠爲總督,佥都禦史楊鎬爲經略,麻貴爲提督,再次赴朝抗倭。明軍抵達朝鮮後,麻貴統率諸軍馳赴王京,這時日軍已入慶州,據閑山島,圍南原。八月,南原、金州相繼失陷,日軍緊逼王京,麻貴派兵扼守漢江,另派副總兵解生守稷山,朝鮮都體察使李元翼出忠清道,襲擊日軍。解生于稷山挫敗日軍,參将彭友德也在青山獲勝。日軍行長所部退屯井邑,清正所部退屯慶州,又都退到蔚山。
十二月間,邢玠、楊鎬和麻貴共同商議進兵方略:“分四萬人爲三協,副将高策将中軍,李如梅将左,李芳春、解生将右,合攻蔚山”。李如梅部遊擊擺寨以輕騎誘敗日軍,清正所部退保島山,于城外複築三寨進行防守。裨将陳寅身先士卒,冒彈矢勇呼而上,砍栅兩重。楊鎬妒嫉裨将立功,鳴金收軍。日軍乃閉城不出,堅守待援。明軍包圍十晝夜,不能攻克。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年)正月小西行長救兵驟至,楊鎬懼戰逃奔,諸軍相繼,死亡近二萬人。明軍全部撤回王京,明廷罷免楊鎬,以天津巡撫萬世德爲經略。
總督邢玠接受前一戰役缺乏水軍的教訓,招募江南水兵,增強軍事力量。二月,邢玠分兵四路,中路李如梅(後以董一元代),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各守信地,相機行動。當時日軍分三路駐紮,東路清正,據蔚山。西路行長,據粟林、曳橋,建砦數重。中路石曼子,據泗州。九月,明軍分道進兵,互有勝負。十月,福建都禦史金學奏報“七月九日平秀吉(即豐臣秀吉)死,各倭俱有歸志”。明軍乘勢加緊發動進攻。十一月十七日夜,清正發舟先走,麻貴遂入島山、西浦。劉綎攻奪曳橋,明軍總兵陳璘率水師一萬三千餘人,戰艦數百艘,分布忠清、全羅、慶尚諸海口。劉綎進攻行長,圍攻順天大城,陳璘以舟師夾擊,焚日船百餘。石曼子西援行長,陳璘邀擊于半洋,殺石曼子。日軍企圖從海上逃走,副總兵鄧子龍和朝鮮統制使李舜臣,統率水軍邀擊于釜山南海,大敗日軍。鄧子龍年逾七十,意氣風發,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算。朝鮮李舜臣曾在日軍第一次侵略朝鮮時,率領鐵甲龜船,多次打敗日本水軍,獲得輝煌勝利,牽制了日軍的行動,爲以後中朝聯軍反擊戰的勝利奠立了基礎。這次海戰中,他與鄧子龍密切配合,打擊日軍,擊碎和燒毀敵船多艘。在作戰中,李舜臣與鄧子龍都壯烈戰死。這次海戰,明軍與朝鮮軍共殲敵萬餘人,取得了抗倭戰争的最後勝利。
次年閏四月,邢玠班師,留偏師暫駐朝鮮。神宗以朝鮮事平,下诏宣告,朝鮮遣使貢謝。神宗回賜彩币,诏谕朝鮮國王李昖:“吾将士思歸,挽輸非便,行當盡撤,爾可亟圖。務令倭聞聲不敢複來,即來亦無複足慮”。(《神宗實錄》卷三三四、朝鮮李朝《宣祖實錄》卷十九)
日本豐臣秀吉于一五九八年七月病死,部下分爲東西二軍。德川家康(元康)擊敗豐臣西軍,一六○三年在江戶設立幕府執政。次年,遣使去朝鮮。豐臣氏家族敗滅,日本與朝鮮又恢複了聘使往來。
二、澳門之争與天主教的傳播
神宗萬曆時,葡萄牙殖民者繼續在澳門擴展其勢力,來澳門者多至萬餘人。神宗即位後,即向澳門的葡萄牙商船抽取舶稅。每年可得稅銀二萬餘兩。葡人居住澳門,每年賄贈明朝官吏銀五百兩,其後轉歸官府,形成地租。明廷因有利可得,遂聽任澳門被葡人租占。廣東居民則掀起了反侵略的鬥争。
一五八一年(萬曆九年),西班牙國王兼爲葡萄牙國王,葡萄牙事實上被西班牙所兼并,又與荷蘭殖民者發生沖突。一六○一年,派出戰艦兩艘,裝備大炮,駛入澳門港外,自稱與中國通貢市。葡方記載說,葡人曾拘捕并處死荷蘭人多人。《明史·和蘭傳》說,明稅使李道召其首領入廣州城遊一月,未敢奏聞。一六○三年,又有荷蘭船艦炮擊澳門,焚掠商船。次年,荷蘭遣使求貢市,未獲允準,派軍艦來攻,在澎湖海上遇明朝福建水師,退走。荷蘭遂轉向漳州求通貿易,并進而侵占台灣島,在台灣“築室耕田,久留不去”。(《明史·和蘭傳》)一六○五年,葡人借口防備荷蘭來襲,不得中國允準,即在澳門修築炮台等工事,以圖長久占據。
一五七四年,葡萄牙的耶稣會士範禮安等傳教士四十一人,曾自葡來澳門,企圖進入中國内地傳教,未獲允準。一六○六年,範禮安病死澳門。意大利籍的耶稣會士郭若靜遂在澳門西北隔海的小島青州建築牆高六、七丈的耶稣會禮拜堂。猶如堡壘,作爲傳教的據點。香山知縣張大猷請毀去牆垣,不成。香山居民遂攜帶竿矛,沖入青州島,将教堂焚毀。當時傳說郭若靜将據地稱王。澳門中國居民紛紛遷往廣州。廣州城内戒嚴,澳門商業貿易停頓。葡萄牙殖民者居住澳門,生活需用均靠當地居民供給。青州教堂事件發生後,葡萄牙殖民者被迫派遣代表去廣州,陳述傳說虛诳,又向官吏行賄,以平息事态。(馮承鈞譯費賴之《入華耶稣會士列傳》)次年,番禺舉人盧廷龍入京會試,上疏請驅逐澳門番人出居浪白外海,就船貿易,交還壕境澳故地。明廷因“事亦難行”,予以擱置。自一五九八年起任廣東總督的戴耀,因見有寶貨之利,對葡人多有縱容,遇事或佯禁而陰許。一六一○年,江西萬安人張鳴崗接替戴耀,繼任兩廣總督。一六一四年上疏陳述澳門事,說:“有謂宜剿除者,有謂宜移之浪白外洋就船貿易者,顧兵難輕動。”他認爲:“壕境在香山内地,官軍環海而守,彼日食所需,鹹仰于我,一懷異志,我即制其死命”,“似不如申明約束,内不許一奸闌出,外不許一倭闌入,無啓釁,無弛防,相安無患之爲愈也。”(《明史·佛郎機傳》)疏上,被明廷采納。張鳴崗書中所說“外不許一倭闌入”,是指葡人役使倭奴,引起明朝的注意。同年,兩廣制定“海道禁約”,在香山縣刻石立碑,内列禁畜養倭奴,禁買人口,禁兵船騙饷(舶稅),禁接買私貨,禁擅自興作房屋亭舍,如有違犯,即行治罪(康熙《香山縣志》)。此後,又在澳門附近的雍陌設參将,領兵千人紮營駐守。
澳門被葡人租占後,不僅成爲商業貿易的基地,也還是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的前站。一五七九年,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來澳門,學習中國語文,次年,去廣州,向兩廣總督饋贈禮物。一五八二年,又獲準去肇慶傳教。一五九○年回國。意大利貴族出身的傳教士利瑪窦曾同羅明堅在肇慶傳教,苦學中國語文。一五八九年移居韶州,以後又到過南京、北京與南昌等地。一五九六年,被教廷任命爲耶稣會在華會長。一六○一年,偕同西班牙傳教士龐迪我再次到達北京,向明神宗貢呈珠嵌十字架、自鳴鍾及《萬國圖志》,得神宗嘉賞,獲準留住京師。利瑪窦研習中國儒學,得以與明朝官員和士大夫交往。撰述天文、數學、地理、語言學等方面的著述多種,爲在中國傳播西方的科學知識作出了貢獻。一六一○年病死于北京。意大利傳教士龍華民繼任耶稣會在華會長。
萬曆時,先後來中國的西方傳教士還有葡萄牙人麥安東、孟三德、費奇觀、羅如望、李瑪諾,意大利人石方西、熊三拔等。他們在中國都用漢語姓名,以便交往。一五八三年,利瑪窦在廣東肇慶,開始接收中國信徒一人。一六○三年,各地的中國教徒有五百人。一六一七年多至一萬三千人。明朝末年,發展到三萬八千餘人。元代景教徒多是色目人和蒙古人,正式奉教的漢人,史不多見。明神宗萬曆時,耶稣會士經澳門來内地傳教,天主教才在漢族居民中傳播。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月16日星期五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