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廷虚匮与农民起义
一、明廷的兵虛财匮
皇室侈靡無度,群臣傾軋不止,明朝走上了衰朽的道路。
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晚明上層社會競爲奢侈,形成一時的風氣。随之而來的則是官員們的貪污受賄,多方掠取。神宗一朝,貪賄案件,史不絕書。重大案件,貪贓至數十萬兩,一次行賄即可有數萬以至十數萬兩。饋贈珍奇,請托送禮,更爲官場所習見。神宗曾在一個诏書中斥責地方官員:“供張僭侈,費用浩繁,歲時慶賀之儀,不勝奔走。廪饩常供之外,複多饋遺。司道官又借視聽于窩訪,取私費于官庫。以緻貪官污吏,有恃無忌。”(《神宗實錄》卷三一二)诏書說明:神宗對彌漫各地的貪風,并非無所覺察,但皇室費用浩繁,中使四出掠取,上行下效,也助長了地方上的貪風。神宗隻知責人,不知責己,上下相蒙,充斥上下的貪官污吏,依然有恃無忌。
皇室靡費掠取,官員貪污成風,帶來兩方面的後果。一是各級軍官相效貪賄,軍兵日趨衰弱,一是朝廷财政匮乏,國用難支。神宗在位長達四十八年。即位之初,任用張居正以富國強兵的理想,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卻鑄成了兵虛财匮的敗局。
軍兵衰朽神宗朝的軍兵,在幾次作戰中曾經顯示出足以克敵制勝的作戰能力。但随着軍隊中腐敗現象的滋長,到神宗晚年,軍政日益昏暗,戰鬥力也随之銳減。
虛報戰功——早在一五八三年,禦史魏允貞就曾指責遼東戰功奏報失真。一五九八年,吏科給事中劉道亨上奏,防禦蒙古的邊官,務以搗巢見奇。搗巢獲首功,一則報十,十者報百。虛報戰功即晉階升官,因而軍官數量大增。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年)閏三月戶部奏稱:“遼東近日用兵以來,假稱捷報,冒功授官者甚多,在薊鎮一邊分爲四鎮,一鎮又分三路,設官比原額幾二十倍。”(《神宗實錄》卷二三四)
冒領糧饷——士兵逃跑或死亡,軍官不上報,仍以空名支饷。上下串通,瓜分月糧。如莊浪參将楊定國,任職九年,與其部下的中軍千、把總等下級軍官,冒支軍糧,每年約二千石。
賄賂公行——軍官因接受賄賂而被懲處,屢見不鮮。未被揭露者更爲普遍。賄賂公行不能不嚴重影響軍法号令的執行。一六○九年十一月,兵部奏稱:“将之号令而不能行于偏裨,則國之賞罰亦漸不能行于将帥也,皆緣寡廉債帥責問贽饋,以緻節制之陵夷,文吏亦得因而掣肘之。”神宗說:“近來交際恣濫,豈但大将受偏裨贽饋,即文官亦受将領贽饋。弊端不革,法安得行。”(《神宗實錄》卷四六四)
克剝士兵——軍官對士兵恣意克剝,諸如克扣軍饷,侵占屯田,差遣役使等皆是。軍官擅自差遣役使,爲害尤大。一六一二年禦史劉廷元指出,京營的三大營,“自副參遊佐,下至千把總,共五百八十八員,即一把總月役軍四十八名矣,其他侵占當不下三、四萬人”。(《神宗實錄》卷五○三)次年正月,兵部尚書黃嘉善也指出,“鎮臣路将有占(役)數百名,少亦不下百名者”。(《神宗實錄》卷五七八)軍官們還經常把士兵借給地方官員役使。如薊鎮過往官員,經常由當地軍兵供役,“馬供遞送,軍役扛擡”,“以緻應付日煩,軍疲馬瘦”。(《神宗實錄》卷三八七)京城太監占役士兵的現象也極爲嚴重。一五九二年九月,禮科給事中馬邦良等揭露:東安等門官軍四百餘名,宦官占役将近十分之九。萬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年)閏四月,戎政尚書薛三才說,京城“十六門原額軍六千八百餘名,每門分上下二班,領以指揮、千百戶,而總隸于後府、兵部。不知起自何年,此外添差内監提督,逐門占役至四千三百三十二名”。(同上,卷五六九)
兵力虛弱——軍隊的腐敗不能不導緻兵力的削弱。主要表現是:(一)疏于訓練。一六一五年二月,巡視京營的禮科給事中姚永濟等上疏說:“今春光入暮,開操無期,将不習軍,軍不習陣。弱者矢無簇,槍無頭,刀劍盡成班鏽,志氣日就委靡。間得強有力者,又以■■不肖之心,用之酗酒行潑,劫殺爲邪……一旦有事,豈能以不教之軍戰哉!”(《神宗實錄》卷二五九)(二)兵員減少。保衛京城的中都、河南、山東京操班軍,多有具其名而無其人。士兵輸錢給領班之官“包折”,便可家居。“軍便于家居,官便于厚利,稍出其金,以爲雇點之資,上下各以文具相欺”。(同上,卷四九六)(三)士兵貧困。一六一○年宣府巡撫都禦史薛三才奏報宣鎮士兵情況說:“諸軍糧饷,月不過數錢,八口之家,率皆仰給。饷不時至,未免稱貸而食。又不足,則草料、布花質錢于債家,銀未入手,子錢已去其大半。欲冀士飽馬騰,容可得乎!”(同上,卷四七六)
以上種種說明,此時的軍兵,包括京營與邊軍,都已日益衰朽,不再是往日克敵制勝的強兵。如神宗所說:“兵數雖多,堪戰者少。”但軍費開支卻日漸增加。九邊年例,嘉靖末年約二百五十萬兩,萬曆三十六年(一六○八年)激增到四百九十餘萬,此後每年也都在四百萬左右。一六○九年,兵部請削減皇室的靡費,以充軍需,說:“何惜捐大内朽蠹之财,以安宗社。”福建巡撫金學曾上言,“至商稅原系饷額,若歸之内帑則饷不得有。若仍之饷額則課不能充。所當懇請特留,以給兵需”。(《神宗實錄》卷四五九)遼東巡撫熊廷弼請爲封疆計,早發内帑。神宗俱不聽。
财政匮乏神宗在位的最後十多年間,軍費開支激增,皇室靡費不減。由于官員上下貪污,稅使掠奪以及豪強欺隐賦稅,朝廷的稅收卻是有減無增。明廷的财政,不能不日益匮乏。戶部太倉庫、工部節慎庫以及太仆寺、光祿寺的庫藏,大體反映了當時的财政狀況。
戶部太倉庫——英宗時始設戶部太倉庫,貯藏各地折銀交納的各種稅銀,供應軍官俸祿和皇帝禦用,稱金花銀。神宗即位,曆朝積蓄銀兩,存于老庫,共二百萬兩,另有窖房銀四百萬兩。神宗即位以來的十餘年間,續有積存三百餘萬兩,收藏在日常出納的外庫。積蓄總量約可供兩年支出。神宗親政後,連年入不敷出,漸用積蓄。一五八六年八月,外庫餘銀隻餘四十六萬餘兩。九月,又減至三十萬。到次年三月,除老庫、窖房外,隻餘銀九萬兩。外庫餘銀用盡,遂又動用窖房銀。一五九九年,外庫與窖房都已一空如洗,僅存老庫二百萬兩。次年四月,借用老庫銀五十萬分發積欠的各邊鎮額饷。到一六○八年,戶部太倉庫就隻有老庫貯銀八萬兩。一六○九年,兵部上言“雖知饷之當處,無奈計窮,以天下之大,僅太倉八萬兩”。(《神宗實錄》卷四五九)庫藏空虛,邊地軍饷不能按時發放。一六○八年,九邊額欠一百二十萬兩。一六一一年欠饷至二百五十萬兩。一六一六年積欠軍饷總計達五百萬兩。
工部節慎庫——用以貯存工部料價的節慎庫也漸匮乏。乾清宮與坤甯宮被焚後,一五九六年即着手興建,費用浩繁。一六○○年二月,工部尚書楊一魁上疏說: “今見貯節慎庫者,合四司(工部所屬營饍、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止七、八萬兩,而浩大未竟之工程,急切應需之造辦,監局年例之錢糧,又若庫房、若城垣、若墳工,種種并集,一時之費約用八十餘萬兩,即罄竭積貯,未當十分之一。”(《神宗實錄》卷三四四)兩宮建成後,又接連修建陵寝、宮内花園台榭。一六 ○三年,又動工興修被焚的三大殿,坐派湖廣采辦楠杉大木,合銀四百二十萬兩。貴州采木,價銀一百餘萬兩,湖廣、貴州、四川三省所派三殿木植大工錢糧至九百六十餘萬兩。一六○五年十一月,内閣大學士朱赓慨歎說:“兩宮經始,節慎庫尚百十萬金,今罄然無分毫之蓄。”(同上,卷四一五)
太仆寺庫——太仆寺庫歲入馬價、草料、籽粒等銀約六十萬兩,歲出各邊年例約四十萬,賞赉修築諸費約二、三萬,每年原可剩銀二十萬,備買馬之用。太仆寺逐年皆有積存,神宗即位時,前朝積累,多至一千萬兩。神宗親政後,内廷靡費每由戶、工二部挪用太仆寺庫銀彌補。軍費不足,也向太仆寺庫挪借。以至庫藏漸被耗費。一六○二年九月,太仆寺署印少卿連标上疏指出:嘉靖、隆慶年間太仆寺庫存銀達一千萬兩,“迩來國家多事,借讨紛紛,戶工二部動去八百七十餘萬,見存庫者僅一百萬有奇”。(《神宗實錄》卷三七六)一六○七年八月,太仆寺少卿李思孝上疏說:“臣稽往牒,在嘉、隆間舊庫積至一千餘萬,盛矣。迨萬曆十八年,西征哱、劉,借一百六十萬;東征倭,借五百六十餘萬。二十七年爲邊饷借五十萬,又爲征播借三十三萬。三十一年,又爲邊饷動老庫二十一萬、馬價三十萬。三十二年,又以年例借三十五萬餘。先是二十九年,以邊饷不給,頓借百萬。前後所借在計部者已九百八十三萬矣。而二十九年,工部以大婚大禮借三十五萬,三十一年,光祿寺以年例借二萬,又借三十七萬。今老庫見存者二十七萬耳。而東西兩庫每年所解,僅可以供各邊年例之用,況重以各邊功次賞赉,亦取于此。”(同上,卷四三七)到一六一七年十一月,太仆寺庫老庫僅餘八萬兩。太仆寺庫存銀,原用以購買馬匹以供軍需,庫藏空竭,軍馬也難以爲計了。
光祿寺庫——神宗即位之初,光祿寺庫有前朝節餘銀兩一百一十多萬。一五八七年十二月,隻剩下四萬四千餘兩。次年三月,至于内供取用不敷。一六○一年,光祿寺因庫藏已空,爲供應皇帝膳食,兩次共借戶部銀約三萬餘兩。
以上太倉庫等四庫貯藏稅銀至晚到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便已先後空虛。各地的稅糧,主要是東南地區的糧米,由大運河運至京師,分儲于北京、通州二地的糧倉。京倉五十六,通倉十六,分別供應京師軍匠在官人等需用。萬曆初年,二倉儲糧甚富。一五八三年十二月統計,京、通二倉實存糧共一千八百一十八萬五千四百石有奇,每年軍匠在官人等實支本色米二百二十萬石。京倉積米足支八、九年。但一六○二年九月,京倉實在之數隻有四百四十八萬餘石,僅夠二年支用。
二、前仆後繼的農民起義
皇室、貴族和各級官員,日益貪婪奢侈,廣大農民則遭受越來越多的剝奪,日漸陷入極端貧困的境地。
明廷财政匮乏,便不斷加派賦稅,剝奪農民。早自一五八六年,閣臣申時行即奏稱:“比年以來,漸有加派。有因事而增者,若戶部草料之類是也。有用不足而增者,若工部大炭之類是也。方今财绌民勞,惟正之供尚不能繼,額外之派又何以堪!”(《神宗實錄》卷一七二)此後,朝鮮之戰曾有加派,平播州之亂又有加派。一五九九年,全國賦額比二十年前增加了十分之四。一六○一年,“按丁增調,踐畝加租”(同上,卷三五九),比二十年前增加了将近一倍。
一條鞭法推行後,州縣征稅已有定額。但地方官吏往往在定額之外,重複征收。一五八七年,神宗诏谕中就指出:“各處編審糧差,于條鞭之外,重派裏甲、系有司任情擾害小民。”(同上,卷一八七)一六○一年廣東巡按李時華奏報廣東的情形說:“禁網常疎,吏奸法弊。條鞭之後,仍用甲首,均平所編,盡入私橐。上下相蒙,恬不爲怪。”(同上,卷三六五)征稅之外,又加收所謂“耗羨”。一六一三年北直隸、河南、山東等處州縣糧羨多至十取二、三。一六一八年十一月,禦史房壯麗指陳:“官府借口驗封,加收火耗,至一錢二錢,屢經嚴禁不遵。”(同上,卷五七六)
官府的賦稅,依據一條鞭法的規定,本應依據田地的占有和人丁數分擔。但是,占有數千頃以至上萬頃田地的皇室、貴族、官員可依據“優免”的規定,任意擴大優免範圍,逃避賦稅。地方豪強也以“詭推”(詭稱田已賣出)、“灑派”(稅額分散于他戶)等等辦法,把應納的賦稅轉嫁給廣大民戶。受害最大的還是窮苦的農民。
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早已有一批又一批的農民被迫失去土地,淪爲佃仆和流民。僅有小塊土地的農民,在不斷加派的賦稅重壓下,也不得不失去田地,背井離鄉。如遇水旱災荒,更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陷于極其悲慘的境地。一五九二年,陝西頻年荒旱,農民流亡多至十分之七。一五九三年,河南衛輝獲嘉縣,因路居沖要,差役浩繁,加以瘟疫流行,農民流亡過半。一五九七年,刑部左侍郎呂坤上疏,說他“久曆外任,熟知民艱”,他所見山東、山西、陝西各地農村的狀況是:官倉空而庫竭,民十室而九空。冬無破絮者有一半,一天隻吃一餐者也有一半。破屋頹牆,風雨不蔽。流民未回鄉井,棄地多荒。可是,存者還要代去者賠交稅銀,生者更爲死者頂役。(參見《去僞齋集》卷一)一六○一年,吏部尚書李戴上疏說:幾年來,連續災荒。陝西、山西首先受災,農民吃土塊求生。接着是河南受災,農民吃雁糞過活。山東、江南、湖北以至京畿,也相續受災。“老弱填委溝壑,壯者展轉就食”。(《明經世文編》卷四四○)
自一五八六年以來,一些地區不堪重壓的農民,即相繼舉行武裝起義,展開拼死的搏鬥。随着明廷掠奪的加重,各個地區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不斷沖擊着明廷的腐朽統治。
滑縣饑民起義——一五八六年七月,河南滑縣人車宗孔、王安等,因旱災缺糧,向有麥數萬斛的富商趙國英、張學書等借貸,遭到拒絕。車宗孔等聚集饑民上千人起而奪麥。官府前來鎮壓,饑民轉展于淇縣、汲縣一帶,與官兵發生激戰,王安、車宗孔先後被俘。
陝甘回民起義——居住在陝甘甯交界處的回族人民約五百人,在一五八六年發動了起義。起義者流動于泾州、靈台、麟遊、永壽、三水、淳化、耀州、白水等地,反抗官軍,英勇作戰。沿途漢族人民也陸續參加起義。起義軍給予官府以沉重打擊。次年,被鎮壓失敗。
太湖農民起義——一五八八年,農民殷應采等利用太湖“港渎縱橫,蘆葦蓊翳”的條件,在太湖起義。起義者略取附近富室的财産,多次與前來鎮壓的官軍激戰,三吳戒嚴。随後,遭到官軍的殘酷鎮壓而失敗。
梅堂、劉汝國起義——一五八八年,蕲黃農民梅堂起義,“匠人”劉汝國(又名劉少溪)前來參加。梅堂在宿松古車嶺被官府逮捕,劉汝國逃脫,繼續領導起義者作戰,自稱順天安民王。樹立旗幟,上寫鏟富濟貧替天元帥。起義軍出沒于英山、潛山、太湖、宿松、蕲州、黃梅、廣濟之間,在各處沒收富豪谷米财産,招徕饑民就食,從者數萬人。官府派人招降,劉汝國回信說:“豪家不法,吾取其财以濟貧,此替天行道。”起義者多次打敗前來鎮壓的官軍,明安慶指揮陳越及蕲州州判陳策敗死。安慶、宿松諸府縣的地方官,懾于起義軍的壓力,紛紛借故離任而去。一五八九年二月,明廷命應天巡撫周繼、湖廣巡撫邵陛、江西巡撫莊國祯、提督操江王用汲等大員,督率領屬,協力剿捕。起義失敗,劉汝國被俘,在安慶被殺。
柯守嶽起義——福建莆田廣業裏,方圓一百二十裏,重岡叠阜,深峻迂回,便于起義活動。一五八九年,在這裏開山而耕的農民柯守嶽因歲饑民流,發動起義。自号遊天王,下設隊長、中将軍、東方将、旗首等職。多次與官軍作戰,當年失敗。
李圓朗起義——廣東始興人李圓朗,自稱有起死回生之術,并能剪紙爲人馬,翁源人王子龍自稱彌勒降生,又說是黃巢之後,在民間傳布子醜年天有大災。聚衆數百人。一五八九年,龍南災荒,禾黍不入。李圓朗與王子龍相結納,聚衆在龍南東桃隘鳴鼓祭旗,宣布起義。起義軍曾轉戰南雄,被官軍戰敗。王子龍戰死,李圓朗被俘,押解到龍南被殺。
王自簡起義——一五九四年春,河南農民王自簡領導當地農民上千人起義,活動在新蔡、沈五、息縣一帶。明颍州兵備副使李骥千等用招撫的辦法,離散起義部衆。王自簡在颍州被擒,随後被殺。
趙古元起義——一六○○年,兩畿及各省出現災荒,又苦于礦監稅使的騷擾,各地兵民多起而反抗。浙江山陰人趙一平與妻王氏編成“指南經”等書,投散各省會及兩京,策動起義。先去杭州,又去徐州,改名趙古元,自稱是宋朝皇室後人,與友人孟化鲸等在徐州和豐、沛等地招集逃亡的流民和拚死起義的農民,約定明年二月諸方并起,先取淮揚,次取徐州,再取金陵與北京。起義計劃泄露,遭到明徐州兵備徐光複等人的鎮壓,主要首領陸續被捕;趙古元逃到寶城後被擒,同年十一月,被押至北京處死。
吳建起義——一六○四年,福建毆甯縣謝屯鄉民吳建,奉白蓮教,稱世界将亂,聚衆數千人起義。知縣前來誘降,被拒。兵備道劉毅命鄉兵發動進攻,起義失敗。吳建自殺。(一說被害)
劉天緒起義——河南永城人劉天緒,流寓鳳陽府臨淮縣朱龍橋,崇奉無爲教主,當地人王宗、張名等信從傳教。信徒多至千餘人。劉天緒自稱辟地定奪乾坤李王。一六○六年十一月定議,本月二十三日長至節,乘南京百官出城谒陵的機會,在南京正式發動起義。劉天緒自号龍華帝王,王宗、張名等被封爲國公侯伯将軍指揮等職。因出現叛徒向官府告密,明南京兵部尚書孫鑛等發兵捕劉天緒等四十九人,劉天緒受酷刑逼訊緻死。
保定農民起義——一六一一年,保定等處有劉應第、董世耀聚衆稱王,在遠近各地剽劫,被保定巡撫王國鎮壓。
山東農民起義——一六一五年,山東各地自正月至六月,無雨,田禾枯槁,千裏如焚。安丘縣,有千餘起義者,攻入城内,劫庫焚獄;蒙陰縣,起義者豎旗稱王,殺死官兵;沂州,有七百名起義者騎馬彎弓,搶劫糧畜;費縣、濟陽,起義農民白晝打劫;昌樂縣,起義者三百人嘯聚搶掠,聲勢充斥。這些起義都是由于農民饑餓無食,不得不起而劫奪府庫和富戶。神宗诏令“破格區處”;同年十二月發太仆寺馬價銀十六萬兩,在山東進行赈濟,但并不能消弭農民的反抗。此後不久,山東又有周堯德、張計緒等聚衆起義,各立頭目,在泰山、曆城、章丘、萊蕪等處,出沒行劫。周堯德被起義者稱爲“紅竿大王”,又改稱“平師王”。起義軍所到之處,截殺官兵,屢獲勝利。直到一六一七年春季才被鎮壓而失敗。
陝甘回民起義——陝甘地區的回民起義,前仆後繼,仍在繼續發展。一六○八年,有數百人組成的起義隊伍,由潼關進入山西,攻掠芮城等縣,并攻入河津、稷山等四縣。一六一一年,田有奇領導的起義者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平陽一帶,田有奇被俘。一六一五年,以高尚千爲首的起義回民,曾在宜君縣劫獄。次年八月,高尚千在延安被俘。
田峨起義——一六一七年四月,山東钜野縣有人奏報,鄉人田峨自稱仁義王,糾衆數千,劫掠财物,強奪獄犯,謀殺縣官。
李文起義——一六一八年九月,白蓮教首李文在慶陽府聚衆數百人,自号彌天一字王,建年号“天真混元”,自稱是李老君真達磨下生,賜有天書飛劍。策劃于十月十二日發動起義。事前被人首告,李文被捕,次年被處死。
以上見于記載的這些起義,都不曾得到較大的發展。起義發動未久甚至未及發動,就遭到明朝官軍的鎮壓。但是,起義由饑民的自發的奪糧發展爲有組織的武裝搏鬥,以至建号稱王,顯示出推翻明朝統治的戰鬥意志。各地農民的武裝起義,前仆後繼,預示着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戰争的風暴就要到來。腐朽的明朝被推翻的日子不遠了。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