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明成祖曾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現分析其下西洋的因、經過及影響如下:
首先,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因為帖木兒帝國的強大,威脅明朝。其實,早在明太祖在位時,曾遣傅安到帖木兒帝國報聘,但被拘留於當地,不得歸國。明成祖時發動靖難之變,由北平南下南京,明惠帝於動亂中失縱。帖木兒帝國因而以為明室內亂,於是乘機入侵。帖木兒整頓軍備,率兵二十萬,從蔥嶺南下攻明。但明成祖得知這消息,一方面令甘肅總軍宋晟加強西北的防守駐兵,一方面命鄭和出使沿海各國,意欲聯絡各國以牽制帖木兒。但成祖為了掩飾這動機,於是藉口傳說惠帝逃亡異域,派鄭和追尋惠帝下落。又順道招撫西南藩屬,揚威於異域和發展貿易。
其次,明成祖的得國手段甚不光采,為了爭取臣民的支持和堵塞反對者的口舌,故遣鄭和下西洋,以增加其聲威。故鄭和下西洋是有明成祖政治和軍事的動機。
此外,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經濟也有很大的關係。明成祖位後,便很積極地改變太祖時消極的外交政策。由於明自建國至永樂年間,對外戰爭頻仍,故國庫仍空虛。於是明成祖便大力發展經濟,如開廣州、福建和浙江的市舶司,後又加設交趾和雲南二個通商地方。但對外貿易仍沒有改善,而沿海居民的生活質素仍不變。於是派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目的是要增加與西域各國貿易聯系,以中國的絲綢、茶葉等產物換取西洋的香料、寶貨等。既可使金錢和貨物的交流,亦可使沿海居民生活改善而免淪為海盜。而中西經濟的發展,使明手工業需求增加,亦使手工業得以發展。此外,鄭和下西洋亦為了滿足成祖個人的慾望。成祖要西洋各國臣服中國,並向中國朝貢,又借立碑文於西洋以宣揚明朝國威。
以上便是鄭和出使西洋的原因。而曾下西洋七次,現略述其經過。首先,鄭和於永樂三年至宣宗八年間七次下西洋。第一次路線有經過占城、爪哇、滿剌加、舊港、蘇門答腊、鍚蘭、柯枝、古里。而第二和第三次的路線與第一次相同,是多遊了暹羅國。在這三次出使,主要經歷有爪洼發生內亂,殺了一百七十多個使者,鄭和與爪哇國王商討後,爪哇願意賠賞。又在舊港,鄭和生擒海盜陳祖義。又委任進卿為舊港宣慰司。又在鍚蘭王貢獻珍禽異獸,佈施於佛寺等,又勒碑記念,生擒欲謀害鄭和的鍚蘭人亞烈苦奈兒,並押之回京。
在第四至第七次鄭和的行程主要經過蘇門答腊,並遠航至波斯忽謨斯和非洲東岸的阿丹、木骨都束、卜刺哇等。鄭和之所以能遠航,是因為他在滿刺加建有一倉庫,作為轉運站。在此數次行程中,他曾助蘇門答腊王復位,擒偽王蘇幹刺,使諸國震服。又護送滿刺加、古里、忽魯謨斯等二十多個使者回中國進貢。天曾派副使侯顯調停榜葛刺國與詔納樸國之糾紛,使兩國歸於和好。
略述鄭和下西洋的經過後,現述鄭和下西洋的影響。首先,他影響了以後的航海家。他是第一個航行至赤道以南,非洲東岸的人。他是近代航海家中的先進者,於1405年開始下西洋壯舉,繼後有葡人狄亞士於1486年發現好望角,1492年砢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至1498年,達伽馬由好望角航行至印度。鄭和可說是近代航海家的先驅。
另外,鄭和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過占城,真錯,馬六甲,古里,爪哇,鍚蘭等四十多個國家。鄭和每到一地,或運用其卓越的外交手腕,或以武力,使西洋諸國莫不相率歸附,有些其至向中國朝貢,如滿剌加國王率后妃王子親身到抈表示臣服。又有國王請明封其國的大山以鎮其國,又如遇諸國有糾紛不能解決者,亦由明評判是非,可見明代鄭和下西洋,替中國在明宣揚威德,此舉不但令明朝國際地提高,亦令中國人在南洋的影響力大增。
又鄭和下西洋亦影響到南洋的開發。明以前華人對外事業只限於通商,但鄭和下西洋後,華人僑居南洋者漸多。鄭和下西洋時,不少官兵留駐南洋,亦有使節團隋員不欲返回中國,他們在南洋聚妻生子;增加了在南洋華僑的數目。華僑在南洋發展日盛,除大部分從商外,亦有些從政,如華人鄭昭後來任婆羅國王,又如謝文彬官至暹羅「岳坤」,朱復、蔡璟為琉球國丞相等。華人揚名於南洋者,大不乏人,如林鳳、林道乾、吳陽、羅芳伯及許泗漳等人。古十四至十六世巒間,華人對南洋政治、社會及經濟之發展起了決定性之作用,而其勢至今不衰,未始百不是鄭和所造成的影響。
此外,鄭和下西洋在經濟發展上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各國向明朝上表進貢,不但在表上對人國稱臣,自居藩屬,實際上也是以貨易貨。中國朝廷一向採取小來大往的政策,常常以更多的賞賜(如綢緞、紗羅、茶葉、瓷器、漆器、印花布等),回報入貢國,不讓其吃虧。同時也容許貢使及隨從順便帶些私貨來中國賣,換買中國的物品回去。由於外貿發展,剌激商品生產,手工業由此突飛猛進,海外貿易急劇發展,入口品目、種類及數量均大增,將唐宋以來由阿拉伯人控制的海權奪取過來。明朝將中國生產之絲綢、荼葉及諸貨遠銷南洋,易取南洋香料,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中外雙方兩得其益,又因蕃貨價平,官商前往購買,收入浩大,計當時收入一利御用、二利軍給、三利富民。在鄭和下西洋後,確實替中國換來了不少南洋的香料、毛皮、木材、礦物、絹紗及若干奇禽異獸及珊瑚、瑪瑙、珍珠、寶石等。
另外,在文化上,鄭和下西洋亦帶來了莫大的影響。南洋之名山巨川有受中國冊封者,且不少文物以三保太監為名以念鄭和,如在怡保市郊有「三寶洞」,有三座寺觀,即三寶洞佛寺、道觀及尼庵覺慧寺。在馬六甲有三寶山,又名中國山,遍葬華人先民。又有寶山亭、三寶井。新加坡有「三寶娘娘廟」,在爪哇三寶壟也有一個三寶洞,又有三寶墩等建築物以紀念鄭和,又南洋等頗多以中國二字為名,如北婆羅州之中國河、中國寡婦峰、拉恩布島之中國河等。在鄭和出使後,南洋各地之社會風俗及文物制度,均深受華風之影響,而諸蕃及朝臣之子弟,亦有到中國留學,使中華文化遠播異域。
最後在地理知識方面,元時有汪大淵之<<島夷志略>>,該書乃總結唐宋以來中國人對南洋及印度洋之地理知識,然較之馬歡之<<瀛涯勝覽>>、費信之<<星槎勝覽>>及鞏珍之<<西洋番國志>>,其準確性遠不能及。馬、費、鞏三人曾隨鄭和出使,而鄭和所製之航海圖對航海事業貢獻甚大。此圖中記載往返各地之羅盤方向,路程遠近,打水深淺等。
總結來說,鄭和下西洋不但是明朝的壯舉,亦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創舉。鄭和下西洋不單在當時影響中國及南洋的政治、社會及經濟,其影響深遠至今,如鄭和所留下的航圖至今仍為地理學家,考古學家的研究對象。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月12日星期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