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匪招安,雨帥坐大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人,故稱奉系。奉天即現在的遼寧省,省會瀋陽亦稱奉天。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地區改建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行省,稱“東三省”,徐世昌為總督,調北洋新軍一部分分駐各省。駐奉天省新軍為第二混成協,奉天省原有舊軍8路40營,1909年改為中、前、左、右、後五路,統由巡防營務處節制,張作霖任中、前兩路統領。後巡防營中、前兩路改編為第27師,張作霖任該師師長。如果因此以為張作霖是個行伍出身的軍人,那就錯了,對於他的身世和發跡,還須細細道來。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生天奉天海城一個小商之家。其父張有財嗜賭,在張作霖14歲時,在賭場與人結仇,被人打死。父親死後,張作霖投奔外祖父家。由於他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且嗜賭如命,結果一事無成。他讀過幾天書,做過賣貨郎,當過流浪兒,也曾入清兵營當過兵。20歲時,有幸娶了趙家廟地主趙占元之女,住到了岳父家。婚後過了一段時間,張作霖又禁不住賭癮,便去弄錢參賭,結果輸多贏少,還結下不少仇家,最後只好串聯了十幾個散兵游勇和地痞無賴,結為一幫,當起土匪來。不到半年,張作霖手下已擴充到四、五十人。另一匪首金壽山,勢力比張作霖大,想把他的一幫招收歸己,但張作霖不干。金壽山便突襲張作霖,張作霖狼狽逃往八角台,八角台的匪首張景惠接納了他,因賞識他的才幹,還把第一把交椅讓給了他。不久,張作霖與另一匪首湯玉麟結成綠林夥伴,勢力不斷擴充,成了遼西一霸。
張作霖雖然當上了匪首,但也深知難成大氣候,所以他也時時尋找招安的機會,企望將來能在軍界政壇一展鴻圖。1902年,機會終於到來,清朝將軍增琪家眷路過八角台回奉天,張作霖與湯玉麟商議,將增琪老婆一行中途劫奪,押解到新立屯,好生招待。增琪老婆大惑不解,只求饒命,張作霖卻下跪道:“張作霖冒犯夫人,你老多多海涵。我們是八角台的大團,是保境安民的,夫人有何吩咐,在下願為效命。”增琪老婆安下心來,說:“只要你能保證我們一行平安到奉天,我一定向增琪將軍建議收編你們。”張作霖立即稱謝,第二天派人護送增琪老婆上路,平安到達奉天。增琪老婆將此事告之,增琪亦為之動容,奏明朝廷,將張作霖的部眾收編入省巡防營,張作霖任新民府游擊馬隊管帶。從此,張作霖由匪首變成了清朝地方軍官和堂堂營官。
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後5路,張作霖升任中、前兩路統領。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張作霖所部改編為陸軍第27師,張作霖升任該師中將師長。除27師外,當時奉天還有馮德麟的28師,而奉天督軍則是段芝貴。
張作霖早就想獨霸奉天,第一步,他要想辦法趕走督軍段芝貴。1916年,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人民的聲討。段芝貴是帝制的積極支持者。張作霖與馮德麟密商,彼此配合,用威逼恐嚇手段將段芝貴趕走。馮德麟先讓軍隊在夜間在城內放槍,然後張作霖親自跑到督軍府告訴段芝貴說,馮德麟把28師開過來,要懲辦帝制禍首。段芝貴嚇得渾身發抖,懇求張作霖想辦法。張作霖勸他出走。段芝貴立即電請中央到天津養病,並從銀行取出公款200萬及軍火若干,調專車離奉。張作霖即致電馮德麟,讓他派兵攔截段芝貴的專車,沒收其公款及軍火。段芝貴到北京後,大罵馮德麟是土匪,當即向袁世凱提出辭職,並推薦張作霖作奉天督軍。於是,袁世凱發布命令,任張作霖為奉天督軍,任馮德麟為軍務督辦。驅段是張作霖和馮德麟共同密商行動的,馮德麟還出了大力,皆因他唱黑臉,張作霖唱白臉,結果督軍一職讓張作霖撈去,馮德麟當然不甘心,兩人又開始了明爭暗鬥。
張作霖曾進京,著舊式衣冠覲見溥儀,偷目四覷,覺得大清皇家威儀不過爾爾。溥儀見他賊目兮兮,心中不悅,略致數語而退,對近侍說:“這小子目光炯炯如賊,殊失臣下禮!”張作霖聞之大怒,對人說:“這小子已屬平民,還擺什麼臭架子!”1917年7月,張勛在北京搞起復闢。張作霖得知後,便與謀士袁金鎧商量,決定讓馮德麟以奉天全權代表身份前往北京與張勛接洽。張作霖的打算是,若復闢成功,自己是有功之臣;倘若失敗,便把責任推到馮德麟身上,正好除去一個心腹之患。馮德麟不知是計,欣然前往。結果,張勛復辟失敗,張作霖馬上發電擁護共和,而馮德麟在京則以“背叛共和罪”被免職罷官。張作霖假意為他說情,替他在北京謀了個總統府軍事顧問的閑職。馮德麟的第28師被張作霖控制,張作霖獨攬奉天的大權。
張作霖獨攬奉天大權後,加緊投靠日本帝國主義,加緊與段祺瑞相勾結,1918年9月,段祺瑞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使他的權力又提高了一步。吉林督軍孟恩遠,素與張作霖不和,張作霖為了達到由奉系統一全東北的目的,千方百計促使北京段祺瑞政府罷黜孟恩遠。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調孟恩遠赴京供職。孟恩遠拒不服從調動。張作霖以武力相威脅,派軍隊分4路討伐吉林。孟恩遠的部將、吉林督軍總參謀長兼第1師師長高士儐等軍官,堅決抵制北京政府的命令,率吉軍萬餘人集結在長春、農安、伊通一帶與奉軍對抗。7月19日,日本駐軍故意在吉軍駐地寬城子挑起武裝衝突,雙方互有傷亡。事件發生後,日軍即以此為藉口,要吉軍撤離長春三十里以外。吉軍被迫撤出長春。接著,日本公使又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議。段祺瑞立即下令將孟恩遠、高士儐免職。高士儐還想繼續抵抗,但吉軍中許多官兵已被奉系收買,整個事軍陷於崩潰狀態。孟恩遠、高士儐不得不先後卸職,離開吉林。寬城子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奉系軍閥張作霖稱霸東北的一個重大事件。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助下,張作霖不戰而勝,趕走了孟恩遠,奪取了吉林的政權,進而控制黑龍江,完成了稱霸東北的事業,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張作霖雖已成為獨霸東三省的大帥,然而他還心猶未足,他還想進取中原,主政北京,只不過在當時,直、皖兩大軍閥正在激烈爭鬥,而以他為首的奉系軍閥,暫時還只能充當配角。張作霖原來是追隨皖系段祺瑞的,後來皖系聲名狼藉,張作霖也見風使舵,加入反皖的行列。尤其是1919年6月徐樹錚出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控制了西北地區以後,對奉系構成了直接的威脅。於是,1919年底到1920年初,張作霖與曹錕組織了北方八省反皖同盟。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看到皖系已聲名狼藉,便拋棄皖系,大力扶持奉系,指使奉系聯直倒皖。7月13日,張作霖以張景惠為關內奉軍司令,自己親率大軍入關,並發布《討伐段祺瑞檄》,指責段“排除異己,把握政權”,“弄權賣國,殘民黷武”,“窮其罪狀,罄竹難書”。7月14日,戰爭正式爆發。7月17日,直軍吳佩孚在西路涿州一帶大獲全勝,俘虜皖軍西路指揮曲同豐。同日,張作霖指揮奉軍第27師、第28師分駐馬廠和軍糧城一帶配合直軍作戰,皖軍東路指揮徐樹錚不戰而逃。7月19日,段祺瑞被迫通電辭職。7月23日,直奉兩軍進駐京都。張作霖終於實現了入主北京的願望,與直系曹錕共同把持了北洋軍閥政府。
二、直奉之戰,入主京城
張作霖在直皖戰爭中聯直倒皖,奉系乘機派兵入關,把勢力擴張到京山鐵路沿線和內蒙古等地。直皖戰爭結束後,直奉兩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權。但是,這個北京政權實際上是英美日三國的共同侵略工具。由於帝國主義相互間的矛盾,又迅速導致了直奉兩系的矛盾和鬥爭。雙方為了爭奪更多的勢力範圍,各不相讓。長江流域各省,是兩系爭奪的焦點。爭奪的結果,是奉系的擴張計劃屢遭失敗,直系勢力日益膨脹。
1921年12月18日,靳雲鵬內閣因財政困難而辭職,張作霖支持親日政客梁士詒組織內閣,但吳佩孚堅決反對,雙方都不肯退讓,於是引發起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4月,奉軍相繼開進關內,以軍糧城為大本營,從軍糧城、馬廠、靜海一直開至德州附近。奉軍號稱鎮威軍,張作霖自任鎮威軍總司令,孫烈臣為副司令,設總部於山海關,兵分兩路出擊。直軍以吳佩孚為總司令,以保定為大本營,分頭抵抗。4月29日,張作霖下總攻擊令,戰爭分東西兩路進行,東路在津浦路馬廠一帶,西路在京漢路的長辛店一帶。戰況異常激烈,雙方死傷慘重。5月3日,西路奉軍腹背受敵。5月5日,張景惠部第16師師長鄒芬倒戈,西路奉軍大敗,東路奉軍聞訊亦紛紛潰退,張作霖率殘部經天津、灤州出關。奉軍戰敗後,張作霖被免職。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張作霖於5月12日宣布獨立,5月19日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以圖反攻。6月17日,直奉雙方在英國的干預下進行停戰議和,直軍全權代表王承斌、楊清臣,奉軍全權代表孫烈臣、張學良,在秦皇島海面英國克爾笛號軍艦上簽訂了停戰條約,以山海關為兩軍界線,奉系勢力被迫退回關內。
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奉系戰敗告終。奉系之敗,原因有多方面,但奉軍紀律渙散,兵不精,械不良,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奉軍首領中,除臧式毅、楊宇霆等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外,張作霖以及不少重要將領如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張海鵬、張宗昌、馬占山等,都是綠林出身,這就難怪奉軍帶有綠林的氣味了。在這次戰爭中,奉軍第3混成旅和第8混成旅不僅沒有像其他部隊一樣潰不成軍,而且略有小胜,這兩旅旅長分別是張學良和郭松齡。張郭都是軍校出身,曾對所部進行了嚴格的整訓,所以3、8兩旅成了奉軍的精銳。張作霖痛定思痛,決心對奉軍進行全面徹底的“整軍經武”。而協助他籌劃的,就是他的長子張學良。
張學良,字漢卿,1901年由張作霖原配夫人趙氏所生。張作霖出身低賤,他希望兒子能飽讀詩書,學貫中西,文武雙全。所以,張學良從小便得到名儒及博學洋人的教授,熟習中國經史典籍,又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1918年,他便走上職業軍人的道路,被張作霖任命為奉天督軍署衛隊旅營長。1919年2月,入東北講武堂第一期砲兵科學習,與戰術教官郭松齡交往甚密,並深受其思想影響。1920年,張學良從陸軍講武堂畢業後,歷任衛隊旅團長、第3混成旅旅長。當年11月,年僅19歲的張學良,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
張學良受命協助整頓東北軍,他成立了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兼任整理處參謀長。同時,他還擔任東三省航空處總辦和航空學校校長。在郭松齡、孫烈臣、姜登選、韓麟春等協助下,他對東北軍從上到下,進行了一次徹底改革:整編和擴充陸軍;擴大奉天兵工廠;購進數十架新式飛機,充實空軍;在哈爾濱設海軍司令部和海軍學校,加強海軍建設。另外,張學良還注重對人才的使用和培養,對排連長以上乾部都做了調整選拔,大量吸收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新進人才。東北軍經此整理,面貌煥然一新,戰鬥力大增。張學良經過這次整軍,也表現了他卓越的組織和軍事才能,提高了他在東北軍中的地位和威望。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英美支持直系軍閥控制了北京政權。1923年直系首領曹錕當上了賄選總統,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反直系的各派也乘機反對曹錕、吳佩孚。皖系軍閥盧永祥首先在浙江發出不承認曹錕為總統的通電,奉軍張作霖立即響應。張作霖一方面積極備戰,一方面又聯繫在廣東的孫中山,浙江的盧永祥結成反直三角同盟,以壯聲威,待機而動。1924年9月,直系軍閥齊燮元、孫傳芳進攻盧永祥,爆發了江浙戰爭。張作霖則以粵浙奉同盟為由,通電指責齊燮元,並率兵入關,響應盧永祥反直。於是,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張作霖將奉軍編為6個軍,仍稱鎮威軍,自任總司令。姜登選、李景林、張學良、張作相、吳俊升、許蘭洲分別擔任軍長。1924年9月15日,15萬奉軍分6路向榆關、朝陽進攻。曹錕火速電召吳佩孚入京主持戰務。吳佩孚組織討逆軍,分3路迎戰。雙方投入兵力共達40多萬,出動了陸海空軍,主要戰場在山海關一帶。10月下旬,正當直奉兩軍激戰正酣之際,直軍第3軍總司令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岳發動了北京政變,使直奉戰爭形勢急轉直下,直軍軍心大亂,迅速潰敗,奉軍乘機進逼天津。吳佩孚先是退守天津,到11月3日,率殘部2000餘人乘艦狼狽南逃。第二次直奉戰爭,奉系張作霖借助馮玉祥的倒戈而大獲全勝。戰爭結束後,馮玉祥、張作霖共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到北京主持政務。此時北京政府出現了由馮系、奉系、皖系三種勢力暫時聯合主持的局面。
1924年11月,段祺瑞上台執政。12月,段祺瑞下令免去齊燮元的蘇皖贛三省巡閱使等職,特派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張作霖為謀求擴張勢力於長江流域,又以援助盧永祥為名,派張宗昌率兵偕盧南下。1925年1月,張宗昌、盧永祥聯合在丹陽、無錫間與齊燮元軍激戰,結果齊軍戰敗,張宗昌率奉軍1萬多人進入上海。
1925年,奉軍多次入關,搶占地盤,到9月,津浦路沿線各省區全部為奉系所佔有。李景林任直隸軍務督辦,張宗昌任山東軍務督辦,姜登選任安徽軍務督辦,楊宇霆任江蘇軍務督辦。奉軍的入關勢頭,嚴重威脅到直系浙江督軍孫傳芳。孫傳芳聯絡直系勢力,以及北方的與張作霖已矛盾激化的馮玉祥,發動了奉浙戰爭。
1925年10月15日,孫傳芳出兵進攻奉軍,派李寶章師攻上海,謝鴻勛師取南京,盧香亭師襲丹陽。奉軍進駐上海後,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聽到槍砲聲響,早已雞飛狗走,師長邢士廉驚慌失措,略事抵抗,即逃入租界。旅長劉翼飛化裝成和尚逃走。江蘇軍務督辦楊宇霆見南京被孫軍包圍,也渡江乘車潛逃。江蘇軍務幫辦陳調元早已與孫傳芳勾結,電令浦口、花旗營蘇軍將楊宇霆所乘專車截住。照例,一切緊急軍電都應從尾譯到頭,因為結論大都末尾。不料,花旗營蘇軍的電務員換了一位新手,他從頭譯到尾,結果,讓楊宇霆早了一點點逃脫。城內的奉軍不是被殲就是被包圍繳械,師長丁喜春也作了俘虜。安徽軍務督辦姜登選見滬寧失利,也棄職而逃。
張作霖得知江南奉軍潰敗的消息後,大發雷霆,即任命張宗昌為江蘇善後督辦,施從濱為安徽善後督辦,率軍南下,收復蘇皖。張宗昌任命施從濱為前敵總指揮,率兵從充州、泰安防地出發,進占蚌埠;自己則率白俄軍由濟南沿津浦路東側開進,掩護施軍向南急進。但是,張宗昌的白俄軍毫無紀律,到處姦淫燒殺,無惡不作,致使突前的施軍失去了掩護和退路,在蚌埠一線被孫軍擊潰,施從濱也被孫傳芳俘虜後殘殺。張宗昌率殘部退回山東境內。孫傳芳一直打到徐州以北,才停止追擊。他一則擔心孤軍深入,恐有不測;二則他橫掃蘇皖,急欲籌組五省聯軍,所以主張罷兵息戰。張作霖一敗再敗,本想親率大軍南下,與孫軍決戰一場,但由於北邊有馮玉祥的牽制,他不敢輕舉妄動。更為嚴重的是,奉系內部矛盾激化,竟發生了郭松齡倒戈反奉事件,他更無暇南顧。於是,奉浙戰爭於11月8日孫軍佔領徐州後遂告結束。
三、國奉相爭,勢達江浙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馮玉祥、張作霖共同控制北京政府。馮玉祥按照雙方劃定的勢力範圍,沿京漢線及豫、陝、甘發展,但屢屢遭受奉軍的壓迫,馮、奉的矛盾便激化,準備兵戎相向。但馮玉祥自知難敵奉軍,於是利用奉軍新舊派的矛盾,與郭松齡聯合反奉。
奉軍軍閥原分新舊兩派,舊派首領為張作相,新派首領為楊宇霆。新派之中,又有士官派和大學派之別:士官派以楊宇霆、姜登選為中堅;大學派以郭松齡、李景林為首領。兩派互相傾軋,由來已久。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敗後,新派逐漸得勢,姜登選、郭松齡、李景林等均居要職,而曾任張學良老師的郭松齡尤為張學良所倚重,因而為同僚所忌。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入關後,張宗昌、楊宇霆、姜登選、李景林都得到了一省地盤,惟獨郭松齡一無所得,欲求一熱河都統,也被楊宇霆所阻。於是,郭松齡與楊宇霆等的矛盾加深。另外,郭松齡早年曾加入同盟會,1917年南下投靠孫中山,參加護法軍政府,任警衛軍營長,受到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所以,郭松齡對張作霖的窮兵黷武、禍國殃民也一直深為不滿。
1925年11月,郭松齡、李景林與馮玉祥暗中結成反奉三角同盟。11月22日,郭、馮正式簽定了“反奉密約”。主要內容有:反奉成功後,由李景林治理直隸、熱河;郭松齡改造東三省;馮玉祥開發西北。這幾條,實質是戰後三方勢力範圍的劃分。同一天,郭松齡選發通電,要張作霖立即讓位,由張學良接管大權;要求楊宇霆立刻下野,宣布國奉兩軍停止交戰等。11月23日,郭松齡率7萬大軍,在灤州宣布獨立,並將駐守關內的奉軍將領姜登選等誘捕,發兵出關攻奉,殺回東北。24日,郭松齡再發通電,歷數張作霖的罪行,擁舉張學良為司令,以“清君側”為號召。25日,馮玉祥、李景林宣布“中立”,並分別發出通電敦促張作霖下野。26日,郭軍突破榆關防線。27日,郭軍過山海關。29日,奪取綏中。同日,張作霖任命張學良為前線總指揮,指揮部隊堵擊郭松齡。30日,郭松齡將所屬部隊改為東北國民軍,自任總司令。12月5日,又克連山,6日,佔領錦州,7日,逼近瀋陽。日本帝國主義最初要求郭松齡承認張作霖與日本訂立的一切條約,遭到拒絕。12月8日,日本內閣作出決議,令關東軍司令官“速施警告,將駐屯軍,作適當配置”。同日,關東軍向郭軍發出“警告”。13日,郭軍進抵營口河北車站時,遭到日軍的無理阻截。22日,奉軍在日軍支持下,重新調整,與郭軍激戰巨流河。郭軍孤軍無援,大敗。24日,郭松齡偕夫人韓淑秀潛匿到新民縣蘇家屯菜棚附近,被奉軍馬占山部抓獲,押到遼中縣老達房。25日,郭松齡夫婦被槍斃。
在郭松齡倒戈反奉的同時,馮玉祥也在待機而動。熱河都統闞朝璽回師援奉,馮玉祥部宋哲元乘機佔領熱河。12月初,馮玉祥向李景林發起全面進攻,12月24日占領天津,迫使李景林敗走山東依附張宗昌。馮玉祥的國民軍控制了直隸全境,與河南的國民軍聯成一片。
郭松齡倒戈反奉,使張作霖恨透了馮玉祥。因為馮玉祥不僅聯合郭松齡反奉,而且乘機佔領熱河和直隸。另外,郭松齡被殺後,餘部由魏益三率領,改編為國民軍第4軍。原直軍師長方振武也通電脫離張宗昌,改稱國民軍第5軍。馮玉祥在郭松齡倒戈反奉事變中,既佔了地盤,又得到人馬,張作霖怎不恨之入骨?就在郭松齡倒戈反奉之時,南方的直系軍閥吳佩孚揮軍北上討伐馮玉祥和張作霖。由於馮玉祥是吳佩孚和張作霖的共同仇人,吳、張暗中勾結,一拍即合,直、奉兩軍聯合攻馮,國奉戰爭(也稱馮張戰爭)爆發。
1926年1月1日,馮玉祥被迫通電“引退”。部隊交給張之江、鹿鍾麟等。1月下旬,張作霖的奉軍由東北向山海關進攻;張宗昌、李景林的直魯聯軍由山東向河北進攻;湖北直系軍閥向河南進攻;閻錫山的晉軍也從山西方面進攻。帝國主義也公然助張作霖討馮。這樣,國民軍處於各派軍閥的聯合包圍之中。2、3月間,國民軍岳維峻部大敗,開封、鄭州相繼失守。3月22日,李景林占領天津。4月15日,國民軍由北京撤至南口,改編為7個軍,與直奉晉聯軍激戰四個多月後,退往西北。(南口大戰參看第五章第三節)
1926年6月,吳佩孚、張作霖以黃土鋪地的儀式進入北京,直奉合作,把持了中央政權。吳佩孚、張作霖互換蘭譜,結為兄弟。但是,就在此時,廣東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很快攻克湖南,直指湖北,吳佩孚不得不於3月22日乘車兼程南下,指揮堵擊北伐軍。
北伐軍在兩湖和浙贛節節勝利,吳佩孚退入河南,孫傳芳又重新投靠張作霖,與張作霖化敵為盟友。1926年11月,孫傳芳親到天津見張作霖,並與張宗昌等提議,為了便於對抗北伐軍,宜組織一支統一的軍隊,由張作霖出任最高軍事首領。於是,12月1日,張作霖出任安國軍總司令,張宗昌、孫傳芳為副司令,楊宇霆為總參議。12月27日,張作霖再次以黃土鋪地的儀式進入北京。他想以“臨時總統”或“大元帥”的名義於元旦在北京主政,迫不及待地嚐一嘗當“元首”的滋味。但楊宇霆卻極力反對,勸他在軍事上沒有把握之前,不要過早行事,以免到處樹敵。張作霖聽從了勸導,但心有不甘,說:“我終究非干一次不可。”
1927年4月,馮玉祥部及閻錫山部亦改稱國民革命軍,和北伐軍一起夾擊奉軍,張作霖的統治已搖搖欲墜。然而,張作霖還未忘實現自己的“元首”美夢。1927年6月,孫傳芳、張宗昌等人按張作霖的意圖,推戴張作霖為“大元帥”。6月18日,張作霖在懷仁堂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就職儀式冷冷清清。張作霖有氣無力地念了就職“誓詞”後,孫傳芳、張宗昌、吳俊升、張作相等向他三鞠躬,就這樣,“大元帥”就算上任了。這是北洋軍閥的末代政府,稱中華民國軍政府。一般俗稱安國軍政府。在《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令》中,規定大元帥率陸海軍;代表中華民國行使最高統治權;軍政府置國務員輔佐大元帥政務;國務院設總理及各部總長。就這樣,張作霖在行將滅亡之前,終於爬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最高寶座。他和段祺瑞一樣,雖無“大總統”之名,而行“大總統”之實。只不過,張作霖的末日高升,只是一陣迴光返照而已。
6月20日,內閣組成:潘復為總理、王蔭泰為外交部總長、何豐林為軍事部總長、沈瑞麟為內政部總長,閻澤溥為財政部總長,姚震為司法部總長,張景惠為實業部總長,劉尚清為農工部總長,劉哲為教育部總長,潘复兼任交通部總長。潘复內閣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第46屆內閣,也是最後一屆內閣,同時,也是張作霖統治時期唯一的一屆內閣。
1927年4月以後,國民黨右派實行“清黨”,另外,蔣介石與汪精衛、李宗仁、胡漢民等派系爭權奪利,阻滯了北伐的進程,給北洋軍閥尤其是奉系軍閥以喘息的機會。1927年秋冬,馮玉祥、閻錫山聯合討奉,遭到奉系的有力還擊。尤其是奉軍張學良與晉軍傅作義的涿州爭奪戰,雙方動用了坦克、飛機、毒氣等各種武器,激戰了3個多月,其強攻固守聞名全國,成為張學良和傅作義的成名之作。馮玉祥、閻錫山面臨張作霖的沉重壓力,為解北方之危,呼籲國民黨各軍共進聲援,全力討奉。
1928年1月,蔣、馮、閻、桂四派為了共同完成對奉系軍閥的北伐,暫時取得妥協。2月,蔣介石將其嫡係部隊改編為第1集團軍,自兼總司令;改國民革命聯軍為第2集團軍,馮玉祥為總司令;改北方國民革命軍為第3集團軍,閻錫山為總司令;將兩湖各軍改為第4集團軍,李宗仁為總司令,準備共同北伐。對此,張作霖也作了部署:決定對京漢、津浦路採取攻勢防禦;對正太路、魯西大名一帶採取攻勢。任張宗昌為津浦路總指揮,孫傳芳為魯西大名方面總指揮,張學良為正太、京漢方面總指揮,張作相為京綏路總指揮,出動兵力約60萬人對抗國民革命軍70萬之眾。
4月9日,蔣介石下達總攻擊令,國民革命軍與奉軍展開激戰。不久,張宗昌軍與孫傳芳軍即遭受重創,損失了山東大部。4月30日,張宗昌、孫傳芳棄濟南而逃。當北伐軍進占濟南,準備繼續北進時,日本政府決定進行武裝干涉,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北伐軍對日採取妥協讓步方針,決定繞道北進。5月中、下旬,張作霖丟失了邯鄣、保定、石家莊、大同、張家口等地。張作霖不得已向南京方面發出“息爭議和”通電,蔣介石也有心與張作霖妥協,因馮玉祥堅決反對,只得作罷。張作霖又想勾結英美,以取得支持。但英美等見張作霖大勢已去,不願與之交往。
日本最早在東北王張作霖身上打主意。張作霖既利用日本人發展自己的勢力,但又不肯受日本人的控制,所以,日本軍國主義者對張作霖既拉攏又惱怒。某次,張作霖出席日本人的酒會,酒過三巡,一位來自日本的名流,力請大帥當眾賞字,他也許知道張作霖出身綠林,識字有限,想當眾出他的醜。但他抓過筆就寫了個“虎”字,然後題款,在叫好聲中,擲筆回席,那個東洋名流瞅著“張作霖手黑”幾個字笑出聲來。隨從連忙湊近大帥耳邊提醒:“大帥寫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個'土',成了'黑'了。”哪知張作霖一瞪眼睛罵道:“媽了個巴子的!俺還不知道'墨'字怎樣寫?對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嗎?這叫'寸土不讓'!”在場的中國人恍然大悟會心而笑,日本人則目瞪口呆。
1928年5月17日,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求見張作霖,趁張作霖兵敗之時迫使他答應日方的條件,然後日本出兵幫助張作霖度過難關。但是,張作霖將他晾在客廳,自己在另一間屋里大聲嚷著說“日本人不講交情,來乘機要挾,我豁出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也不能出賣國家的權利,讓人家罵我是賣國賊,叫後輩兒孫也都跟著挨罵,那辦不到”!
由於張作霖不肯與日本合作,不肯出賣主權,日本帝國主義者準備除掉張作霖,以乘亂進占東北。
6月1日,北伐部隊佔領滄州、河間後,分三路由津浦、京漢、京綏等線大舉向京津全面推進,逼近北京郊區。張作霖見大勢已去,6月3日,命張學良留守北京,當夜帶著吳俊升等乘專車離開北京,同時下達總退卻命令。6月4日5時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車行至瀋陽附近的皇姑屯時,被日軍埋設的炸藥炸毀。吳俊升當場被炸死。張作霖受重傷,被急救回帥府,於上午9時30分死去。這就是震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四、少帥掌軍,東北易幟
皇姑屯事件發生時,張學良正與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舉行和平談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電報後,即化裝乘車馳返瀋陽,悲傷於父親的被炸死。6月19日,在奉軍元老的推戴下,張學良出任奉天軍務督辦。7月4日,張學良出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兼東三省巡閱使,年僅27歲的陸軍上將張學良,從此開始主政東北,人稱“少帥”。
張作霖被炸死後,奉軍全線向東北撤退,集結於灤河以東,東北局勢一片混亂。自張學良回東北以後,東北局勢初步得到穩定。但東北地區何去何從,則是擺在張學良面前的一件必須立即解決的大事。張學良鑑於皇姑屯事件的教訓,國恥家仇集於一身,他決定不顧日本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壓力,通電宣布與南京方面停止軍事行動,謀求國家統一。
日本帝國主義原本企圖乘皇姑屯事件後的混亂之機,攫取東北更多利益,誰料張學良竟能平靜無事地繼續大業,穩定局勢。日本見無機可乘,便改變手法,引誘張學良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權,與南京政府對抗,但遭到張學良的斷然拒絕。張學良派出王樹翰、邢士廉、徐燕謀為代表與蔣方聯絡,於是南京和瀋陽之間信使往來。日本力圖阻止中國南北統一,干涉東北易幟,派出原駐華公使林權助赴瀋陽向張學良施加壓力,聲言“如東三省蔑視日本警告,率行易幟,日本將採取自由行動。”張學良義正詞嚴加以駁斥,不管日本威逼利誘,均未動搖他易幟和統一的決心。
東北易幟,不僅外受日本阻撓,奉軍內部也不一致。老派的張作相,新派的楊宇霆等,都擔心易幟後,日本會進行武力干涉;奉軍也會受南京政府吞併,失去自主地位。張學良苦口婆心,曉以大義,取得內部的一致。
1928年10月,張學良代表邢士廉第三次赴寧,終於與南京方面達成四點協議:(一)東北設邊防司令長官公署,以張學良為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長官。(二)設置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人選須經中央同意。(三)東三省及熱河省委員人選,由張學良推薦,中央明令任命。(四)易幟不能待至民國十八年元旦,應提前數日辦理。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與張作相、萬福麟聯名通電,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東三省、熱河省同時“改旗易幟”,即將過去時東北懸掛的五色旗取消,改懸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長官。奉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翟文選、張作相、常蔭槐、湯玉麟分別出任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省政府主席。不久,將奉天省改稱遼寧省,省會奉天改稱瀋陽,全國出現了統一的局面。
東北易幟雖然實現了,但是東北集團的內部並不完全統一,特別是張學良與楊宇霆的矛盾,積漸已久。楊宇霆,1886年生,奉天法庫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歷任奉軍參謀長、東北陸軍訓練總監、奉軍軍團長、安國軍總參議等要職,是張作霖的“智囊”及左右手,奉軍新派首領。由於他所處地位的特殊,養成了專斷跋扈、盛氣凌人的作風,對張學良也全不放在眼裡。在張作霖被炸前後,楊宇霆與常蔭槐結成死黨,私自擴編自己的武裝實力,並有意駕空張學良,反對東北易幟。1929年1月10日下午,楊宇霆、常蔭槐一同見張學良,要求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以常蔭槐為督辦。張學良認為此事涉及外交,要慎重處理。楊宇霆不但不聽,反而逼張學良馬上簽字。張學良痛下決心,要芟除楊、常,以穩定東北政權。於是,藉口晚飯後再談。晚上,當楊、常再次來見張學良時,被早已做好準備的衛士雙雙擊斃在大帥府老虎廳。楊常事件後,張學良的權力更集中,並樹起了少帥的威嚴,提高了聲望,鞏固了易幟後的東北政局。
張學良雖然易幟,服從中央政府,但蔣介石仍擔心張學良的勢力日漸強大,不受指揮,於是有意煽動張學良強制接收由中蘇共管的中東鐵路,挑起與蘇聯的火併,使張學良陷於困境,不得不依賴南京政府。而張學良不知是計,果然於5月間派兵搜查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逮捕39名蘇聯人。7月又下令解除中東路蘇方局長、副局長以及各處處長職務,並驅逐回國,以武力回收中東路。7月14日,蘇聯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恢復中東路現狀。張學良不予理睬。7月18日,蘇聯宣布與中國絕交。7月20日,兵分三路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東北軍慘遭失敗,傷亡嚴重,被俘8000多人,旅長韓光第等戰死,張學良被迫派代表與蘇聯政府談判,12月22日簽署《伯力會議草約》,兩國息爭,恢復衝突以前狀態。
中東路事件使張學良吃了一虧長一智,此後,他致力於發展東北的經濟,振興實業,同時,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親自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職。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開始,張學良嚴守中立,力主和平,極力避免東北軍捲入這場內戰。但交戰雙方都把張學良看作決定勝負的籌碼,極力進行拉攏。而事實上,東北軍倒向那一方,則意味著那方取勝。最後,張學良認為倒向蔣介石一邊,有利於國內統一。於是,1930年9月,張學良率10餘萬東北軍入關,9月21日占領天津,9月26日進駐北平。至此,平津、河北的政權遂被東北軍全部接收。10月9日,張學良在瀋陽宣布接受蔣介石委任的中華民國海陸空軍副總司令一職。為了“感激”張學良參戰助已贏了這場戰爭,蔣介石於11月特邀張學良及夫人於鳳至到南京。蔣介石以最隆重的儀式和規格接待張學良夫婦,並親自陪他們謁中山陵,遊覽湯山。於鳳至拜宋母為乾娘,與宋靄齡、宋美齡以姐妹相稱。蔣介石又推張學良為國府委員,並授張學良以節制奉、吉、黑、晉、冀、察、熱、綏八省區軍隊之全權,並將北平、天津、青島三市及河北、察哈爾兩省劃歸張學良管轄。大批奉係人物進入南京政府當高官,如張作相、王樹翰出任國府委員,張景惠任中政委兼軍事參議院院長,劉尚清任中政委兼內政部長,鮑文樾任參謀部次長等。蔣介石的“盛情”及“信任”也感動了張學良,他表示“誓盡精誠,以擁護中央”。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進行侵略活動,多次在東北藉機尋畔。如6月初,日本參謀本部派遣軍事間諜中村震太郎大尉等到中國東北興安嶺地區進行軍事偵察,被中國屯墾軍逮捕並處死。日本帝國主義以“中村事件”為藉口,反誣中國官兵“對日本皇軍進攻”,是對日本帝國“聞所未聞的侮辱”。蔣介石多次電令張學良:“無論日本軍以後在東北如何挑畔,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9月上旬,南京政府採取妥協退讓的政策,將中國屯墾軍第3團團長關玉衡關押審判,藉以平息事端。然而,10天后,九一八事變即爆發。
9月18日夜間,日本關東軍在板垣徵四郎等將領的策劃下,故意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誣稱是中國軍隊破壞,遂砲擊瀋陽,並向駐守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王以哲旅進攻。這就是日本侵華的九一八事變,亦稱柳條湖事件。事變之夜,張學良、萬福麟在北平,張作相在錦州。其時,張學良正偕夫人於鳳至及趙四小姐等在前門外中和戲院看梅蘭芳演出的《宇宙鋒》,在瀋陽主持工作的東北軍參謀長榮臻急電張學良,張學良亦急電南京政府請求對策,蔣介石竟下令“絕對不抵抗”。張學良只好命令在東北的軍隊撤往關內。9月19日,日軍佔領瀋陽。隨後,日軍分兵佔領東北各地。至1932年1月,僅三個月一百天,中國東三省完全陷入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之下。
東北淪陷,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人民紛紛要求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各報界把一切罪過都推到張學良身上,使他成了丟失東北的“罪魁禍首”。馬君武寫詩諷刺他。詩云:(其一)“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塚,哪管東師入瀋陽。”(其二)“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管弦又相催。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佳人舞幾回。”
歷史的事實是怎麼樣的?原來,張學良當時正患惡性傷寒在協和醫院住院,不可能抱佳人而舞。即便張學良活該受辱,但朱五小姐、胡蝶與張學良並無關係,實屬冤枉。張學良是否忍辱代蔣受過?暮年的張學良回憶九一八事變時說:“我當時沒想到日本軍隊會那樣做。我想絕對不會的!我認為日本是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卸給國民政府。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的政策。”為了表示對東北問題負責,他特向南京政府引咎辭職。12月,他被罷免了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職務,改任北平綏靖主任。
儘管張學良承認當時他採取了“不抵抗政策”,並非國民政府的事,但是,從當時及之後的局勢來看,最高統帥蔣介石同樣是“不予抵抗”的。他幻想國聯會出面調停此事變,因而壓制軍民的抗日行動。
當時,在東北尤其在黑龍江省尚有一部分中國軍隊。1931年10月10日,張學良電令部屬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2旅旅長馬占山(吉林懷德人)為黑龍江省代理省主席兼軍事總指揮。馬占山受命後,沒有執行蔣介石“不予抵抗”的命令,毅然組織了嫩江橋的阻擊戰,中國官兵在劣勢條件下與日軍浴血奮戰,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1932年2月,日軍以允許黑龍江自治為條件,誘使馬占山赴瀋陽參加偽滿洲國“建國”籌備會議,出任偽黑龍江省省長職。馬占山從瀋陽到長春後,了解到日軍扶植傀儡的真相,遂於4月2日潛回黑河,重整舊部,組織保衛團和民眾義勇軍,成立黑龍江抗日救國軍總司令部。5月14日,馬占山在黑河召開出征誓師大會,隨後部隊南下,於5月28日到達海倫,與北犯的日軍展開激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馬占山率領少數人馬退入蘇聯境內。
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東三省後,即策劃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清遜帝(宣統)溥儀於1924年10月馮玉祥北京政變後被逐出故宮,後移居天津日租界。九一八事變後,在日軍土肥原的誘脅下,由天津秘密到了東北。1932年2月16日,在關東軍參謀長坂垣徵四郎等操縱下,以奉軍元老、張作霖的結拜兄弟張景惠出面召開了偽滿洲國建國會議,以傅儀出任“執政”,清朝餘孽鄭孝胥出任國務總理,張景惠以及奉軍將領原遼寧省主席臧式毅等出任要職,定都長春“就職”。1934年3月1日,“滿洲國”改名“滿洲帝國”,溥儀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偽滿洲帝國是日本侵略者一手扶植的傀儡政權,是日本統治中國東北的政治工具。1945年8月,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偽滿洲帝國滅亡。
參與建立偽滿洲國的人員,其後都成了“偽滿戰犯”,遭到歷史的審判。在這裡,我們還想加上一筆,談談溥儀的結局。偽滿洲國滅亡時,溥儀被蘇聯軍隊拘捕,1950年8月由蘇聯移交中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12月獲特赦,後任全國政協文史研究專員,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溥儀由清朝末代皇帝和偽滿皇帝改造為一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自食其力的人民共和國公民,的確成為長久的話題。
日軍佔領東三省,建立偽滿洲國後,蔣介石仍採取“不抵抗”政策,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向國際聯盟提出控訴,要求按照國際盟約及九國公約,制裁日本,迫其撤出東北。國聯派遺李頓調查團,到“滿洲”視察,張學良對此也存有幻想。後來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在日內瓦、東京、南京三地同時發表。張學良認為,中國雖有數點不能滿意,但仍可以接受。可是日本根本不把國聯放在眼內,公然退出國聯,視李頓調查團的報告書為廢紙,使蔣介石、張學良依靠國聯解決問題的幻想完全落空。
1933年元旦,日軍進攻山海關,這回,張學良已忍無可忍,命令東北軍何柱國部奮起還擊,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張學良決心用赤血抵抗,保衛國土,洗刷自己以及東北軍“不抵抗”的污名。不久,山海關失陷,日軍向熱河進逼,蔣介石為了應付全國輿論和敷衍張學良,答應派劉戡、黃杰、關麟徵三師北上支援,同時又派軍政部長何應欽、財政部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羅文幹、內政部長黃紹竑、參謀本部次長楊杰等20多位軍政大員於2月初前往北平,以幫助張學良謀劃。張學良將東北軍編成兩個集團軍,約20餘萬人。張學良自兼第1集團軍總司令,指揮萬福麟軍團等東北軍主力;張作相為第2集團軍總司令,指揮孫殿英軍團、湯玉麟軍團等。
熱河抗戰於2月21日開始,日偽軍10餘萬人,分兵3路向熱河進攻:北路由通遼侵開魯,中路由義縣犯朝陽,南路由綏中攻凌源。日偽軍所到之處,姦淫、燒殺、搶掠,無所不為。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兼任第5軍團總指揮,但他在日軍入侵面前驚慌失措,不思抵抗,竟然急扣200餘輛軍車,把他多年搜刮而來的私人財物,裝運到天津租界。3月3日,他放棄省會承德西逃豐寧。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萬福麟軍團及孫殿英軍團等不是望風潰逃就是觀望不前。3月4日,日軍先頭部隊128人不費一槍一彈即佔領承德。張學良聞承德失守,當即下令通緝湯玉麟,並命令萬福麟等立即率部反攻。但各部為保存實力,紛紛後退。旬日之間,熱河全省淪陷。
熱河之變,遭到全國人民同聲譴責,湯玉麟被撤職查辦,後寓居天津,1935年7月病死。除了處罰湯玉麟,蔣介石又將丟失熱河的責任轉移到張學良身上,迫他辭職。其實,蔣介石並沒有真心支援張學良熱河抗戰,這一次,還是要找替罪羔羊。張學良深知此事,於3月11日通電下野,東北軍改編為4個軍,由於學忠、萬福麟、何柱國、王以哲四人分別統率。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一職由蔣介石授意張學良推薦何應欽接任。
3月12日,張學良飛往上海,準備出洋。在出洋之前,張學良接受宋子文、夫人於鳳至、女友趙綺霞(趙四小姐)及兒女的規勸,用一個月的時間把煙(毒)癮戒除。4月11日,張學良在顧問端納(澳大利亞人,1928年起任張學良私人顧問)、于鳳至、趙綺霞及兒女等陪同下,乘輪船到歐洲旅行。張學良不知道,此番出洋,何時才能返回祖國。
五、西安事變,帥囚軍解
1934年1月,蔣介石為了驅使東北軍參加“圍剿”紅軍,特地電召張學良回國。張學良歷任鄂豫皖三省“剿共”副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西北“剿共”副司令並代理總司令(總司令為蔣介石)等職。起初,張學良和東北軍高級將領對進攻革命根據地還是很賣力,指望通過“圍剿”的勝利以取得蔣介石的信任,從而擴充實力,以便有朝一日能打回老家去。但是,張學良在和紅軍的較量中,不斷損兵折將,尤其是109師在1935年10月於陝北直羅鎮被全殲,師長牛元峰戰死,給他思想上極大的震動。是繼續充當蔣介石的替罪羊及鷹犬,還是在民族危難的關頭,當一位愛國英雄?張學良以及東北軍將士都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
1935年10月底,張學良到南京參加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和五全大會。蔣介石對他在“剿共”中受損沒有任何安慰的表示。軍政部長何應欽不但不給絲毫補充,還要減發軍費,張學良感到異常憤懣。他痛定思痛,思想開始有所轉變。五全大會後,張學良來到上海,會見了愛國人士杜重遠和東北義勇軍將領李杜。其時,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企圖使冀、察、綏、魯、晉五省脫離中央政府,實行“華北自治”。國民政府竟於11月26日宣布撤銷北平軍分會,12月7日決定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提出華北政權特殊化要求。12月9日,北平爆發了一二九愛國運動,運動迅速向全國發展,形成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共產黨堅決抗日的主張和全國熾熱的抗日氣氛,使張學良看到了出路和希望。
1935年底,張學良回到西安,他首先同駐守西安的西北軍(十七路軍)將領楊虎城,就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問題進行了磋商。其實楊虎城早就同共產黨有聯繫,雙方不謀而合。1936年3月,張學良與紅軍代表李克農在洛川進行了會談,達成了局部停戰協定。4月9日,張學良與周恩來在延安進行了歷史性的會談,共商抗日救國的大計。兩人在誠懇愉快的氣氛中作了竟夜的長談,達成了東北軍、西北軍和紅軍聯合,逼蔣抗日的協議。
從延安歸來後,張學良積極地著手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培養抗日力量,宣傳抗日思想,支持以共產黨人為骨幹的群眾抗日運動。但是,張、楊的所為激怒了蔣介石,他派來侍從室組長晏道剛擔任“西北剿總”的參謀長,特務頭子曾擴情擔任政訓處長,閔湘帆為“西北剿總”經理處處長,從軍事、政治、經濟三個方面對張學良加以監視,並在西安設有特警憲情報機構大小120多處,蒐集張、楊聯共抗日的具體證據。8月29日,西安的國民黨特務,秉承蔣介石的指令,逮捕了在張學良身邊工作的北平學聯代表宋黎。張學良聞訊後,極為震怒,不僅搶回了宋黎,而且還派兵包圍省黨部,查抄了特務檔案,造成了轟動一時的“艷晚事件”。
1936年10日20日,蔣介石率領陳誠、衛立煌、蔣鼎文等一班軍政大員飛抵西安,親自催逼張、楊督兵“剿共”,然後又匆忙奔走於洛陽、太原等地部署“剿共”事宜。10月29日,是蔣介石50歲生日。張學良邀閻錫山同赴洛陽祝壽,趁機勸蔣介石停止內戰,和共產黨一道抗日,結果,遭到蔣介石的訓斥。12月4日,蔣介石又回到西安,蠻橫地要挾張、楊:要么督兵“剿共”;要么將部隊調往安徽、福建,由“中央軍”進駐西安“剿共”,並內定蔣鼎文為“西北剿共總指揮”,自己親自督戰。事已至此,張、楊決定第一步“苦諫”,“苦諫”無效,第二步則實行“兵諫”——設法捉蔣,逼蔣抗日。12月7日及以後,張學良幾次到蔣介石的駐地臨潼華清池,向蔣苦口勸諫,痛哭陳詞,但蔣介石卻勃然大怒說:“現在他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會改變。”12月11日晚間,張學良從臨潼回到西安,決定實行兵諫,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了。
兵諫的行動,是由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分頭進行的。十七路軍負責拘禁西安城內的蔣軍軍政大員,解除蔣軍部隊的武裝,以及封鎖機場,扣留飛機等。東北軍負責到華清池捉蔣介石,由105師師長劉多荃、團長白鳳翔,及張學良的衛隊營長孫銘九率部執行任務。為了保證捉蔣成功,張學良事前還帶著劉、白二人去臨潼認識蔣介石,並察看了地形。12月12日凌晨,劉多荃等率部秘密開往臨潼,12日5時,東北軍在晨霧之中,衝進華清池。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擊潰了蔣介石的衛隊,包圍了驪山。最後,在半山腰的一塊巨石旁邊捉住了渾身發抖、狼狽不堪的蔣介石。
西安事變,舉世震驚,形勢變得異常複雜。事變後,張、楊聯合發出通電,說明事變動機完全出於抗日救國,對蔣本人“保其安全,促其反省”,並提出八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請速派代表來西安共商大計。12月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到達西安。張學良完全贊同中共代表團關於“西安事變”的解決辦法。12月23日,宋子文代表蔣介石與張、楊及中共代表談判。24日,談判結束。蔣介石對張、楊答應的條件是:一、準備抗日。二、陝甘寧青新五省交張、楊負責。三、東北軍與十七路軍每月五百萬元薪餉,按月由中央撥給。四、停止剿共,紅軍改編問題由張學良負責。五、所有參加西安事變人員,一律不究。蔣介石對共產黨答應的條件是:一、日本侵入華北,必須抗戰。二、劃陝甘十八縣、寧夏三縣,共二十一縣為邊區自治政府,屬中央管轄。三、中央承認共產黨軍隊編成三個師。四、中央逐月供給軍費六十八萬元。五、如與日本開戰,中央每月供給槍彈八百萬粒。六、以上條件在手續上必須經行政院通過,並宣布全國。就這樣,通過三方的談判,尤其是共產黨和張、楊的努力,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開創了國共兩黨的合作,全國人民共同抗日的新局面。
12月25日,即西安事變達成協議後的第二天,張學良見逼蔣抗日目的已經達到,決定放蔣介石回南京。張學良有意思要親自送蔣回南京,但許多人都規勸他不要送,以免蔣報復。可是張學良卻堅信蔣介石的人格,他對人說:“這次我們放他回去,以後還是要爭取、團結他共同抗日的,所以我必須親自送他,使他能保持威信,好見人,好辦事,也使他不致對我們再存戒心和怨恨,這有利於共同抗日。我們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只是為了要求結束對內壓迫對外屈膝的國策。至於蔣介石如果把已經答應了的條件又推翻了,那還有什麼信用、人格可言呢?”當張學良陪蔣介石到機場時,蔣對張說:“我們兄弟二人,大仁大義,絕不抱怨,將來歷史上記一筆流芳百世。”張學良很激動,更表示要親自送蔣回南京。蔣說:“我們兄弟二人諒解,你到南京就不好辦,他們打你的主意,我就遺臭萬年了。”蔣勸張不要送,宋子文猶豫不定,蔣批評了宋子文。張動了感情,越發堅持要送蔣介石,於是登上了飛機。周恩來趕到機場想勸張學良回來,但張、蔣乘坐的飛機已經起飛了。周恩來不禁慨嘆地說:“張漢卿是看《連環套》那些舊戲中毒了。他不但擺起隊列送天霸,還差一點要負荊請罪呢!”
12月26日,張學良陪送蔣介石到了南京後,就被蔣介石扣留軟禁。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給蔣寫了“請罪書”,說:“學良生性魯莽粗野,而造成此次違反紀律大罪。茲靦顏隨節來京,是以至誠願領鈞座之責罰,處以應得之罪,振紀綱,警將來,凡有利於吾國者,學良萬死不辭。乞鈞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顧慮也。”
12月31日,高等軍事法庭審判長李烈鈞,以“首謀夥黨,對於上官暴行脅迫”之罪名,判張學良10年徒刑,褫奪公民權5年。而蔣介石又假作人情,請求政府特赦。最後宣布由軍事委員會對張“嚴加管束”。從此,張學良遭受囚禁,失去自由。
在囚禁張學良的同時,蔣介石也對東北軍實行分化瓦解,東北軍內部也很快出現內訌。張學良離西安後,王以哲代理張學良主持東北軍工作,因與東北軍內少壯派意見不合,1937年2月2日,被少壯派刺殺於西安寓所。隨後,蔣介石將東北軍編為第51軍,由原東北軍將領於學忠統率,但東北軍已逐漸失去了它的獨立性。這支由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經營了20多年的軍閥武裝,自此已落到了蔣介石的手中。
第51軍成為東北軍僅存之一脈,掌管第51軍的於學忠並非奉係出身,他是山東蓬萊人,1890年生,字孝侯。原為毅軍連長、北洋陸軍砲兵營營長、吳佩孚部團長、旅長、第26師師長、第9軍軍長兼荊襄警備總司令。1926年吳佩孚兵敗,於學忠於1927年6月離開軍隊,返回故里。不久,投張作霖部,?任鎮威軍第四方面軍團第二十軍軍長,後晉升為陸軍中將。1928年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公署軍事參議官、臨綏駐軍司令。1930年受命率第一軍由瀋陽出發,進駐北平,任平津衛戍司令。1931年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1932年8月任河北省主席兼北平軍分會委員。1933年4月任華北軍第一軍團總指揮兼陸軍第51軍軍長,6月兼任天津市市長,?所行皆與日本侵略軍針鋒相對。日軍以於學忠為其侵略華北的障礙,多方利誘、威脅,甚至使出暗殺手段,於學忠皆不為所動。1935年4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6月調任川陝甘邊區“剿匪”總司令;11月,任甘肅省主席,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冬,任西北“剿匪”第二路軍總司令。1936年“西安事變”前夕,於學忠由蘭州抵西安參加張學良主持的高級將領會議,在會上表示支持“兵諫”,並在“八項抗日主張”上簽名,積極配合張學良的行動。“西安事變”後,奉張學良手諭,全權負責東北軍。1937年1月,?與楊虎城聯合通電質問南京政府:“調兵西進是何居心?”並先後到杭州、奉化、南京、上海等地積極活動,要求釋放張學良,因此獲罪,被撤職留任;4月,?第51軍調往蚌埠、淮陰、宿縣,於學忠任江蘇省綏靖公署主任;8月,第51軍調往山東,?負責海防守備,於學忠任第三集團軍副司令。1938年1月任總司令;3月率部參加淮河戰役、台兒莊戰役及武漢保衛戰,屢立戰功,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同年改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1月任蘇魯戰區總司令,指揮第51、?第57軍從大別山鄂豫皖地區越隴海、津浦路向敵後魯南進發,於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與八路軍並肩抗日。1941年底任山東省主席。1942年5月兼任魯南游擊總指揮。1944年3月卸蘇魯戰區總司令等職,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1945年5?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47年5月任國民政府軍事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8年4月,選為國民大會主席團成員。1949年初,蔣介石曾脅迫其去台灣,他隱居四川鄉間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學忠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兼河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等。?1956?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三屆中央委員。1964年9月22日病逝於北京,終年74歲。
在抗日戰爭中,原東北軍的將領而為國捐軀者,亦有多人,如劉桂五將軍,遼寧凌南人,1903年生。曾任東北軍團長、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六師少將師長。1938年4月在內蒙率部抗日,英勇犧牲,追贈陸軍中將。唐聚五中將,吉林雙城人,1891年生。曾任東北軍團長、東北游擊隊總司令。抗戰開始後,在東北、熱河一帶抗日。1939年5月,率部在遷安縣平台山與日軍激戰而犧牲。盧廣偉少將,遼寧鳳城人,1903年生。曾任東北軍騎兵團長、陸軍騎八師第315旅旅長。1944年在安徽蒙城率部抗日而犧牲。扈先梅少將,河南安陽人,1896年生。曾任東北軍團長、陸軍第51軍第102師第306旅旅長。1938年5月在台兒莊戰役中英勇犧牲。李蘭池少將,遼寧錦西人,1898年生。曾任東北軍團長、陸軍第57軍副旅長。
1937年12月,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高志航空軍上校,遼寧通化人,1907年生,畢業於東北陸軍學校,1924年被張學良保送到法國學航空,後任航空第六隊隊長、第四大隊大隊長、上校驅逐司令。在抗日戰爭中擊落敵機多架。1937年10月,在周家口機場遇敵機轟炸犧牲。
原奉軍的其他元老們,他們的歸宿怎樣?
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張作相,其後只出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等閑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政府顧問等。1948年,張作相出任國民黨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0月,在錦州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不久被寬大釋放,寓居天津,1949年5月7日病逝。
東北邊防軍副司令萬福麟,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保定、武漢等地的抗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出任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主任及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949年去台灣,任台灣政治諮詢委員會委員。1951年7月在台中病逝。
臧式毅,1930年任遼寧省政府主席。九一八事變後,被日本人抓去,為誘使他投降,特許家屬送飯進牢。臧式毅的母親便將一塊鴉片煙貼在碗下送入,希望兒子服毒殉國。但臧式毅最終還是決定投敵,當他被釋放回家,卻看到母親已經投繯自盡,以身為誡!後臧式毅出任偽奉天省省長、偽滿洲國民政部總長、偽民政大臣、偽國務院參議府議長等。抗戰勝利後被蘇軍逮捕,後引渡回國。1956年11月病逝於撫順戰犯管理所。
至於張學良,先後被蔣介石囚禁在奉化溪口、安徽黃山、江西萍鄉、湖南郴州、湖南沅陵、貴州修文的陽明洞、貴州桐梓的玄天洞、江西興國的陽明洞、重慶的中美合作所等地。1946年到1961年,蔣介石為了平息人民的怨憤,安撫東北籍人士,假意宣稱恢復張學良自由,解除了對他的“管束”,但張學良仍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蔣介石在1975年臨死前還叮囑蔣經國看住張學良,“不可放虎歸山”。
說到張學良,不可不提趙一荻趙四小姐。趙一荻,浙江蘭溪人。1912年生於一有名望的官宦之家。1928年秋,年僅16歲的的少女趙一荻小姐懷著一顆少女芳心與滿腔摯愛,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舍生忘死地東出山海關,秘密來到正是風雲動蕩的瀋陽,不計名份地與心上人相惜相守。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軟禁。蔣介石怕張自殺,准許於夫人或趙四小姐其中之一陪伴,一開始由趙四小姐陪伴,後來於鳳致欲見張學良,趙四小姐只得離開去了香港。1941年底,張學良被從湖南沅陵轉囚貴州修文縣,這時於夫人因患乳癌必須赴美國就醫,軍統局長戴笠給趙四小姐去電詢問:是否願往貴州照料張學良。趙四小姐對張學良的愛情在此時體現得淋漓盡致。她痛下狠心,將尚未滿10歲的兒子送到美國交給張學良的一個朋友,然後毅然捨棄了在香港豪華富裕的自由生活,奔赴貴州與張學良同度囚禁生涯,從此相伴張學良左右。
1964年7月4日,51歲的趙四小姐與張學良在台北舉行婚禮,其時他們已經相濡以沫,整整度過了36個春秋。
1988年蔣經國逝世後,張學良才算真正獲得自由。1991年4月,張學良獲准與夫人趙一荻赴美國探親。
張學良曾表示,在方便和合適的時候,他會回大陸,回東北看看。他在美國時,也曾會見從中國大陸專程赴美探訪他的原東北軍軍人、後為解放軍上將的呂正操。然而,基於某些原因,張將軍始終沒有再踏足中國大陸,沒有再踏足東北故鄉。2000年6月22日,趙一荻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88歲。2001年10月15日,張學良將軍亦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101歲。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月19日星期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