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陸氏榮廷,民初督桂
在蔣介石統治中國的22年當中,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都曾被他打敗或吞併,但是,其中有一個軍事集團卻又例外,它能夠長期保持其軍事實力並與蔣介石作抗衡,這就是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首的桂系軍閥集團。桂系軍閥存在的時間很長,分為舊桂系和新桂系兩個階段。舊桂系的首領是陸榮廷,所以,有關桂系軍閥,還得從陸榮廷談起。
陸榮廷,廣西武鳴人。壯族。1859年8月13日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小名阿宋,字干卿。陸榮廷出生後不久,父親陸業秀就被人打死,母親不久改嫁,他被交由鄰居收養。七、八歲時,由於養母家生活亦極端貧困,陸榮廷經常到別人家的果園、菜地偷東西吃。有一次,他到野外雀窩裡捉到幾隻乳雀,用家裡僅有的一點生油炸了吃,養母一怒之下把他趕出家門。陸榮廷食宿無所,只得回到生母處。但10歲時,生母又病死了,他只得到雨傘店當徒工學藝,因受不了老闆娘的虐待,只得出走,成了行乞的流浪兒,過著討吃、偷盜、浪蕩的生活。
1879年21歲時,陸榮廷到了龍州廳當縣役,結識了一些衙門中人,交遊了一些江湖朋友,聽了不少草莽英雄的故事,使他萌發了闖蕩江湖,造出一番事業的念頭。後來,他因得罪了法國傳教士,只得逃走,去給士官看守墳場。由於有一杆槍在手,他利用看守墳場的機會,練得一手好槍法和超人的膽量。1882年,他與人合夥當了強盜,加入了三點會,憑著他的槍法和膽量,很快成為水口地區的首領,稱作大哥。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曾投唐景崧部當兵;中法戰爭後,組織綠林武裝,與會黨游勇結合,在中越邊界打劫法國侵略者。陸榮廷講義氣,守信用,對貧苦農民和小生意人不加騷擾搶劫,所以也很得民心,他們隊伍亦不斷壯大。
1894年,廣西提督蘇元春和邊防軍統領馬盛治認為陸榮廷一夥行踪飄忽不定,難以征剿,不如改為招安,於是派人前往說服。陸榮廷因為一向不曾與清軍交戰,而招安則可以獲得功名利祿,總比再過綠林生涯好,於是,便與其結拜兄弟桂平人莫榮新、龍州人韋榮昌等率從接受招安,所部編為一營,陸榮廷任管帶。
陸榮廷21歲時在水口鎮結識了龍州人譚浩明,結拜為兄弟。1882年,陸榮廷與譚浩明的姐姐結婚,兩人的關係又加深了一層。陸榮廷受招安後,便把譚浩明也邀至軍中,當了哨官。另外,陸榮廷招安後,又認識了在龍州蘇元春提督衙門當差的柳州人陳炳焜,很快,兩人結拜為兄弟,成了莫逆之交,陳炳焜、譚浩明、莫榮新、韋榮昌以及後來招撫的林俊廷等人,都成為陸榮廷日後大展鴻圖的得力干將。
陸榮廷受招安後,多次參加清廷組織的“剿匪”,鎮壓農民暴動。由於他本身是土匪出身,熟悉“匪情”,所以往往取得勝利,官職也越升越高,當上了榮字軍統領。1907年12月,孫中山、黃興等策動鎮南關駐軍及會黨黃明堂等舉行起義。清廷震驚,嚴令龍州兵備道龍濟光與陸榮廷部討伐,限7天收復被革命軍佔據的砲台,成則賞銀8萬,官升3級,逾期則將統領以下的軍官一律軍前正法。陸榮廷盡力為清廷效命,率榮字軍與革命軍激戰多天,黃明堂等被迫撤走。此役後,陸榮廷獲清廷封授“捷勇巴圖魯”的名號,並提升為左江鎮總兵兼廣西邊防督辦,而龍濟光則提升為廣西提督。1911年6月,龍濟光調任廣東,陸榮廷升任廣西提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此後,各省紛紛響應。陸榮廷對突然而來的革命怒潮,並無思想準備,當時他坐鎮南寧,靜觀局勢的發展。在南寧的革命黨人想爭取他響應辛亥革命,派出代表與他談判,陸榮廷心存戒心,使譚浩明手執大刀在身旁,對革命黨人提出的要求,則未置可否。這時,在省會桂林的革命黨人已準備發動起義,響應辛亥革命。廣西巡撫沈秉堃,布政使王芝祥十分害怕,派人與革命黨人談判。革命黨人為了避免新舊軍隊的衝突,也為了盡快響應革命,與沈、王妥協,推沈秉堃為都督,推王芝祥、陸榮廷為副都督,於11月7日在桂林宣布獨立。陸榮廷得知桂林宣布獨立,並推自己為副都督時,也就見風使舵,對革命黨人表示“贊成共和”,於11月9日召開大會,宣布獨立,組成以他為首的南寧副都督府。但是,他沒有如革命黨人所希望的那樣立即派兵北上援鄂,而是處處排斥革命黨人,擴張自己的勢力,迅速鞏固了他在南寧的地位。
沈秉堃和王芝祥雖然被推為正、副都督,但是,他們掌握的軍事實力很有限,加上他倆都不是廣西人,難以與手握重兵的本省土著陸榮廷相處抗衡。很快,沈秉堃和王芝祥相繼以率隊北伐援鄂為名,離開廣西。於是,廣西省議會推舉陸榮廷繼任都督。1912年2月,陸榮廷率巡防營進駐桂林就職,並改組廣西軍政府,以陳炳焜為軍政司長,陳樹勳為民政司長,嚴端為財政司長,唐鍾元為教育司長,盧汝翼為法制局長,蘇壽松為銓敘局長。不久,他便將省會遷到老巢南寧。這樣,廣西的革命果實就完全被陸榮廷所竊取,廣西是辛亥革命時純由舊官僚重新掌權的少數幾個省份之一。
陸榮廷宣布獨立,後當上廣西都督,當然,並非他贊成共和,倒向革命,孫中山曾派潘乃德和陸榮廷聯繫,希望廣西出兵北伐,一連幾次,他都以各種藉口推託,他急於要做的事,就是擴展自己的勢力,鞏固自己在廣西的統治。他招撫各路綠林隊伍,如沈鴻英等部,改編為桂軍。另外,他大量安排自己的親信心腹,控制和指揮軍隊,除了陳炳焜、譚浩明、莫榮新、韋榮昌、沈鴻英、林俊廷等人外,陸裕光、陸福祥、陸德標、馬濟、韓彩鳳等,既是他的義子和養子,又是他軍隊中的重要將領。由於他的極力擴張和經營,桂軍很快成為西南地區一支重要的軍閥隊伍。
袁世凱上台後,陸榮廷仍然保住都督的位置,他盡量靠攏和追隨袁世凱,甘心為他效力。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相繼響應討袁,孫中山又派潘乃德動員陸榮廷,陸榮廷不但拒絕,後來還鎮壓了柳州劉古香的討袁行動,又殺害了到廣西活動的荊豫招撫使、武昌起義元勳蔣翊武。陸榮廷雖然效忠袁世凱,但他對袁世凱又深為疑忌,同時也感到袁世凱對自己也是既利用又猜疑。1915年底,袁世凱醞釀稱帝,在洪憲封爵時,廣東的龍濟光被授封一等公,而陸榮廷只授封一等侯,對此,陸榮廷大為不滿。革命黨人利用這時機,派紐永建、林虎分路入南寧,聯絡陸榮廷起兵討袁。陸榮廷表示“絕對盡力做到”,但當云南蔡鍔宣布獨立,起兵討袁時,他又稱病蜷居於老巢寧武莊,靜觀形勢變化。袁世凱任陸榮廷兼貴州宣撫使,令其率部進軍貴州,威脅雲南。陸榮廷表示接受新任命,但提出附帶條件,請袁世凱在廣東撥給軍餉一百萬元和槍械五千支。陸榮廷的親信陳樹勳,聞悉他接受袁世凱的任命,即從梧州赴南寧,於1916年2月到武鳴縣寧武莊勸說陸榮廷反袁。陸榮廷召開軍事會議,陸榮廷及諸將看到袁世凱已眾叛親離,覺得時機已到,亦同意反袁護國。
1916年3月15日,陸榮廷在柳州發布護國討袁通電,宣布廣西獨立。陸榮廷宣布反袁,給袁世凱重大打擊,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布撤銷帝制,但仍當大總統。為加強各派反袁力量的聯合,西南護國各省,於5月8日在廣東肇慶組織護國軍務院,唐繼堯、岑春煊出任正、副撫軍長,陸榮廷、陳炳焜代表廣西出任撫軍。
在此,插入介紹岑春煊其人。岑春煊也是廣西人,廣西西林人,父親是曾任清代云南巡撫、雲貴總督、福建巡撫等的岑毓英。岑春煊也是大官僚,曾任陝西巡撫、四川總督、兩廣總督、郵傳部尚書,清末曾與袁世凱爭鬥。民國成立後,任漢粵川鐵路總辦等。1913年參與二次革命,被推為各省討袁軍大元帥,失敗後逃亡日本。護國運動到來,又被推為護國軍務院副撫軍長,代行撫軍長職務。岑春煊由於他的資格和影響力,實際已成為舊桂系軍閥的靠山,陸榮廷也要藉助於他。
岑春煊還是政學系的成員。所謂政學系,是國民黨議員張耀曾、李根源、谷鍾秀等反對馮國璋、以歐事研究會成員為基礎組織的學會。該學會擁護孫中山和黃興,奉行三民主義,擁護共和,實現憲法。此番就職,岑春煊宣誓道:“不負兩廣之委託者,惟有兩言:'袁世凱生,我必死;袁世凱死,我則生耳!'”
陸榮廷親率部隊1萬人,取道柳州、桂林、全縣直指湖南,配合雲南護國軍向北洋軍進攻。5月中旬,陸榮廷部進入湖南,下旬到達衡陽。袁世凱的親信、湖南都督湯薌銘為大勢所迫,亦宣布湖南獨立,接著乘船北遁。湖南獨立,使重病的袁世凱怨憤交加,於6月6日死去。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任命陸榮廷為湖南都督。陸榮廷知道自己難以控制湖南,他所圖的是兩廣地盤,所以並不受命,薦譚延闓代。北京政府於7月6日改任陸榮廷為廣東督軍,陳炳焜為廣西督軍,這才合符他的心意。當時,護國戰爭結束,軍務院也於7月14日宣布撤銷。於是,陸榮廷率莫榮新、譚浩明、馬濟等軍南下廣東,圍攻龍濟光於廣州,迫使龍濟光退居瓊崖,9月中旬解決了廣東。就這樣,陸榮廷利用護國戰爭之機,控制了兩廣,成了西南地區炙手可熱的一方軍閥。
二、染指湖湘,佔據粵省
陸榮廷進據廣東以後,不久,即以年事已高為由,乞歸故里,實際是想回到廣西老巢,遙控兩廣。1917年4月,黎元洪委任他為兩廣巡閱使,以譚浩明為廣東督軍。譚浩明原為草莽粗人,大字不識,不學無術,憑著與陸榮廷的親戚關係,當上護國第5軍總司令等職務。他到廣東後,無法應付廣東複雜的政治局面,即與陳炳焜對調,由陳炳焜到廣東當督軍。
袁世凱死後,北京政府由皖系段祺瑞控制,段祺瑞企圖武力統一中國,引起西南實力派的反感和恐懼。為求自保,陸榮廷提出“桂人治桂”的口號。1917年6月20日,陸榮廷授意廣東督軍陳炳焜和廣西督軍譚浩明聯盟通電,宣布兩廣自主。所謂自主,與獨立有所區別,是一種半獨立狀態。自主時期,兩廣不受北京內閣的干涉,但遇有重大問題,仍可直接請命總統。桂系提出兩廣自主,目的是穩固地方割據,但客觀上也為孫中山南下開展護法運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1917年7月6日,孫中山與廖仲愷、朱執信等南下廣州,利用兩廣自主的局面,聯合滇桂軍閥,舉起了維護《臨時約法》的旗幟。7月21日,北京海軍總長程璧光和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聯名通電,響應孫中山的護法號召,率艦隊南下廣州。而政學系主要骨幹也紛紛南下,支持孫中山。8月25日,非常國會在廣州召開,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成立護法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
由於兩廣宣布自主,廣州護法軍政府成立,段祺瑞決定征討西南及兩廣,計劃由四川進攻雲南、貴州,由湖南進攻兩廣,主要戰略目標是廣東,而湖南便成為南北爭奪的前哨站。8月6日,段祺瑞派心腹大將傅良佐為湖南督軍取代親南方的譚延闓。譚延闓急電陸榮廷求援。陸榮廷乃於10月3日在南寧召開兩廣軍事會議,討論援湘問題。會議決定:由陳炳焜、譚浩明、程璧光、李耀漢聯名通電,斥責段祺瑞毀法叛國,發動內戰的罪行。提出迎接黎元洪復職,罷免段祺瑞,恢復國會,撤回傅良佐等四項主張。還決定:推廣西督軍譚浩明為兩廣護國軍總司令,廣西出兵45營,廣東出兵35營,共80營組成5個軍,由陸裕光、林俊廷、韋榮昌、馬濟、林虎分別任第1至第5軍司令,出兵援湘。10月6日,護法軍湖南總司令部成立,程潛為總司令。接著,湖南護法軍與北洋軍在湘潭交戰,護法戰爭正式爆發。
再說陳炳焜出任廣東督軍後,同樣面臨廣東局面的一大堆難題,既要“自主”於北京政府之外,又要應付護法軍政府;既要和廣東省長李耀漢爭權奪利,又要提防入粵滇軍及廣東地方軍事勢力的坐大。陳炳焜雖然粗通文墨,能力比譚浩明強,但也無法處理好廣東事務而大失人心,遭到各方的強烈反對,陸榮廷只得於11月間由莫榮新接替陳炳焜出任廣東督軍。
莫榮新和陸榮廷一樣,出身綠林,是陸榮廷的把兄弟,辛亥革命之後,歷任梧州府長、廣西陸軍第1師第2旅旅長、桂平鎮守使、護國軍第3師師長、第5軍軍長,1916年10月任廣東廣惠鎮守使。莫榮新是落籍廣西不久的廣東人,對粵人說是廣東人,對桂人說是廣西人,加上處事圓滑,慣於手段,所以能督粵4年之久。
莫榮新出任廣東督軍後,秉承陸榮廷的指令,排擠並驅逐省長李耀漢。李耀漢是廣東新興人,也是綠林出身,後被清廷收編。辛亥革命後,投靠龍濟光,出任肇陽羅鎮守使,建立肇軍。1916年見龍濟光大勢已去,響應護國軍迎滇、桂軍到肇慶,後出任廣東省長。李耀漢受桂系軍閥排擠,被撤消省長和肇陽羅鎮守使職務,並遭通輯,只好率部重返肇慶、新興一帶。
當桂系在廣東的地盤進一步鞏固後,又對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施加壓力,陸榮廷聯合滇系軍閥,與北方政府妥協,通電主和。1918年1月,組成護法各省聯合會。這時,政學系反而支持唐繼堯和陸榮廷。
1918年4月10日,非常國會通過了《修正軍政府組織法》,改大元帥首領制為七總裁合議制,由唐紹儀、伍廷芳、孫中山、岑春煊、陸榮廷、唐繼堯、林葆懌為總裁,旋即推舉政學系首領岑春煊為主席總裁。改組後的這政府完全由桂、滇軍閥及其附庸政學系所控制,護法成為空名。孫中山見狀,於5月4日辭職,5月21日離穗赴滬。第一次護法運動亦告結束。
桂系軍閥推翻了孫中山的政治地位之後,又要對付滇軍和粵軍。當時粵軍遠在潮汕一帶地區,一時難以下手,陸榮廷、莫榮新便先向滇軍開刀,首先要解決張開儒。張開儒是雲南巧家人,是年加入同盟會,曾任雲南護國軍梯團長、滇軍第3師師長兼護法軍政府陸軍總長,堅決支持孫中山的護法。1918年5月,莫榮新突然發布命令,解散陸軍部警衛隊,通令各縣解散陸軍部所設的招兵機關,並誘騙張開儒來省接洽公務,將其逮捕。同年8月,莫榮新兼任軍政府陸軍總長。
張開儒被捕,入粵滇軍失勢,桂系軍閥又急急要剪除陳炯明、許崇智等粵軍。早在護法軍政府改組前,孫中山就想建立自己的一支陸軍,適值北洋軍閥派兵從福建進攻潮汕,廣東告急,孫中山和省長朱慶瀾商量,撥出省長親軍中的20營粵籍軍隊,由陳炯明率領“援閩”(征討福建的北洋軍閥)。桂系軍閥對此事始則加以阻撓,繼則因潮梅鎮守使莫擎宇投靠段祺瑞,宣布獨立,形勢危急,勉強同意。桂系軍閥亦想藉此排擠國民黨的勢力出廣東,利用粵軍去和北洋軍閥互相廝殺,以坐收漁人之利。1918年1月初,援閩粵軍在廣州成立後,陳炯明率軍屯駐粵東,卻又徘徊不前,經孫中山多次催促,才於6月間正式攻閩,至11月間,已佔領了閩西南的汀州、漳州、龍巖等地,立住了腳跟。1919年6月,皖係為對付直系的威脅,指使其福建督軍李厚基與陳炯明的援閩粵軍達成停戰協定和劃界協議。此後,粵軍利用停戰機會,從事擴編整訓,發展兵員至2萬人,編成兩個軍,以陳炯明為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許崇智為第二軍軍長,鄧鏗為總部參謀長。
1920年6月,孫中山特派朱執信、廖仲愷到漳州,力速陳炯明回師廣東,肅清桂系軍閥,建立廣東革命根據地。孫中山同時派徐紹楨回廣東,在江門等地領導民軍起義,配合粵軍回粵。7月11日,直皖戰爭爆發,幾天后,皖系失敗。桂系與直系早有密約,相約北倒段,南倒孫,桂系認為時機已到,乃於8月11日通過軍政府下了進攻福建粵軍的動員令,以沈鴻英為總司令,分三路進攻粵軍。陳炯明聽到桂軍進攻的消息,才最後下了回師廣東的決心。8月12日,粵軍在漳州公園舉行返粵誓師大會,同時發出討伐桂系廣東督軍莫榮新通電,第一次粵桂戰爭(又稱兩廣戰爭)爆發。
8月16日,粵軍分三路進攻桂軍:左路由參謀長鄧鏗指揮,自詔安直趨黃崗、澄海,佔領汕頭;中路由陳炯明親自指揮,對楓朗、高陂桂軍作重點突破,進攻饒平、潮安;右路由許崇智指揮,出上杭、永定,進攻大埔、梅縣、興寧等地。桂軍的軍事實力雖然佔優,但桂系佔據廣東4年,作惡多端,廣東人民恨之入骨,故粵軍進攻時,廣東各地軍民紛紛起義響應。同時,虎門要塞司令丘渭南、廣惠鎮守使李福林、廣東護國第5軍軍長兼廣東省警察廳廳長魏邦平等又宣布脫離桂系,響應粵軍,桂軍兵敗如山倒,狼狽潰退。10月22日,惠州失守;10月28日,廣州失守,莫榮新、沈鴻英等率桂軍殘部逃回廣西。
三、粵軍西征,舊桂滅亡
粵桂戰爭以桂系戰敗而告終,從而也結束了桂系軍閥對廣東長達4年的統治。桂系經此失敗,內部四分五列。桂幣發生貶值,軍餉發生困難,對從廣東退回的陳炳焜、莫榮新、沈鴻英的權力地位也無法安排,因此內部分化為以陸榮廷為自的武鳴派和以陳炳焜為首的柳州派。柳州派急於反攻廣東找出路,於是武鳴派操縱省議會發表通電,主張廣西實行自治,這引起柳州派的激烈反對。陸榮廷為了避免桂系破裂,同意幫助柳州派向外發展,陳兵1萬5千人於梧州,歸陳炳焜指揮,承諾打下廣州後將廣東地盤給他們。
桂系退出廣東後,孫中山於11月重返廣州恢復軍政府,宣布繼續護法。1921年4月7日,非常國會和參眾兩院聯合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並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此時,湖南督軍趙恆惕出面“調解”,勸兩廣息兵,陳炯明亦通電贊成,但陸榮廷表示要陳炯明驅逐孫中山出境,才能棄怨修好。6月13日,桂軍分三路攻粵。6月26日,孫中山發布命令,派陳炯明為“援桂軍”總司令,率兵攻桂。
戰爭開始不久,重鎮梧州被粵軍攻陷,隨後,雙方在北流一帶展開激戰,很快,桂軍潰敗瓦解,前敵指揮官劉震寰陣前倒戈;龍州鎮守使韋榮昌在桂平通電附粵;百色鎮守使沈鴻英在賀縣宣布自治,脫離陸榮廷,舊桂系集團分崩離析。在南寧廣西督軍署內的參謀甘朗廷、副官黃桂培以及林俊廷等便乘機發動簽名反對陸榮廷,各部下級軍官以及一些中上級軍官都參加了簽名。陸榮廷見形勢已無法扭轉,乃以依南寧紳商各界的請求為由,決定退出南寧。7月16日,陸榮廷通電下野,令龍州鎮守使黃培桂移駐南寧,代理督軍、省長兩職。其部隊一部分交陸福祥率領,退往武鳴,其餘大部分撤往龍州。8月5日,韋榮昌迎接粵軍和平開進南寧。陳炯明派黃培桂、韋榮昌主持改編桂軍事宜。陸榮廷於是流亡上海,暫作寓公。
粵軍入桂後,殘敗的桂軍被收編,桂系軍閥只能作些零星的抵抗,如陸榮廷的叛將韋榮昌被派往龍州宣撫,到龍州後即被譚浩明等殺害。更多的桂軍殘部,暫散入各地的山區。孫中山任命老同盟會員、廣西人馬君武為廣西省長,以陳炯明為廣西善後督辦。孫中山據有兩廣,決定乘勝出師北伐。12月10日,孫中山在桂林下令北伐,以李烈鈞攻江西,許崇智出湖南。但是,留守廣東的陳炯明,這時已公開背叛孫中山,3月21日,留守廣州的粵軍參謀長鄧鏗遭到暗殺。孫中山在桂林大本營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先行回師廣東。而陳炯明亦於4月密令在廣西的前敵總指揮葉舉率“陳家軍”主力,迅速回師廣州,以對抗孫中山。
粵軍撤離廣西,省長馬君武亦辭職,廣西頓時成無政府狀態,駐紮在各地的散軍、土匪蜂湧而起,紛紛自稱自治軍。當時,劉日福在南寧自稱廣西自治軍第1路總司令,李宗仁在玉林自稱廣西自治第2路總司令,梁華堂在桂林自稱廣西公民自治軍總司令,林俊廷也自稱接受各界推舉就任廣西自治軍總司令,其餘各部稱司令者達數十人。5月,陸榮廷舊部陸福祥及自治軍首領劉日福、陸雲高、蒙仁潛、李宗仁等,在南寧組織廣西自治軍臨時軍剿處,為廣西軍事臨時最高機關。
6月15日,在廣州,陳炯明反叛孫中山,令所部葉舉、洪兆麟圍攻總統府。孫中山下令討伐陳炯明,無暇顧及廣西,廣西局面急轉直下。陸榮廷舊部陸福祥、韓彩鳳等和各地號稱自治軍的大小頭目紛紛通電上海,懇請陸榮廷返桂。於是,北京政府委任陸榮廷為廣西邊防軍務督辦,又另委任廣西永福人、吳佩孚的親信張其鍠為廣西省長。10月間,陸榮廷回到廣西任職,督辦署在龍州。
1923年1月,各路自治軍公推駐柳慶的林俊廷為自治軍總司令。北京政府又委任他為廣西督理軍務,3月,兼任省長。但林俊廷實際上無法督理廣西的軍務,北京政府又想到起用陸榮廷。10月,調林俊廷為欽廉防務督辦,改任陸榮廷為廣西全省善後總辦。11月,陸榮廷由龍州移駐南寧,派陸福祥任南寧善後處處長。
陸榮廷到南寧後,決心先整頓全省軍隊。但是,當時廣西全省變成諸侯割據的局面,各部互相爭鬥和兼併,都不接受陸榮廷的節制指揮。當時主要的軍事力量,除了陸榮廷、譚浩明駐紮在柳慶和左右江的3萬多人馬外,就要數盤踞桂林一帶的沈鴻英部2萬多人以及盤踞梧州、玉林一帶的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部1萬多人(李、黃、白的崛起在下一節談及)。沈鴻英自1921年6月在賀縣宣布自治,脫離陸榮廷後,自稱救桂軍總司令。後率部退入湖南,投靠吳佩孚。1923年1月進入廣東,參與擊敗陳炯明叛軍,被孫中山任命為桂軍總司令。但4月在廣東花縣新街率部叛亂,進攻廣州。後被孫中山指揮滇桂粵聯軍擊敗,退回廣西桂林。陸榮廷決定先打擊沈鴻英,再消滅李、黃、白。
1924年1月,陸沈桂林之戰爆發。陸榮廷乘沈鴻英又調兵準備進攻廣東,後方空虛之機,謀奪桂林。當時恰巧吳佩孚贈送給陸榮廷的長短槍約二千支,子彈一批,運至湘桂邊,等待接收。陸榮廷便以接收武器,需借道為由,率領韓彩鳳、陸裕光所部4千精兵及幕僚“出巡”,進駐桂林。沈鴻英開始深信不疑,但日久未見陸部開拔,方知上當。3月,沈鴻英令鄧瑞澍率部突然合圍桂林,雙方展開激戰。這時,李宗仁、黃紹竑抓住這個有利形勢,決定聯沈倒陸。李宗仁親率一部由水路自貴縣溯江直逼南寧;白崇禧率一部由陸路自貴縣出賓陽、上林轉武鳴,會師南寧,黃紹竑留駐梧州作內應。6月25日,李、白兩部進入南寧,省長張其鍠倉皇由安南出走,投奔吳佩孚;陸榮廷部屬蒙仁潛、陸福祥率殘部逃往都安一帶,與柳州譚浩明配合,侍機反攻。
再說陸榮廷被圍桂林,老巢南寧及左右江各縣被李、白佔領,處境危急,吳佩孚令馬濟武衛軍陳良佐團及湘軍葉琪旅入桂,進行武裝調停,迫使沈鴻英部撤圍。於是,陸榮廷得以率衛隊旅從桂林北門出城,退到全州,設行轅於湘山寺,韓彩鳳率部從西門出,退往柳州。
李宗仁佔領南寧後,成立定桂討賊聯軍總部,以李宗仁為聯軍總指揮,黃紹竑為副指揮,白崇禧為總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聯軍整編後,兵分三路,進剿陸榮廷殘部。右路李宗仁、白崇禧聯合沈鴻英向柳州進攻,韓彩鳳敗退黔湘邊境。中路俞作柏向武鳴進發,消滅那馬、都安一帶的陸福祥、蒙仁潛殘部。左路春宗鐸溯左江直搗龍州,打敗譚浩清等所部千餘人。這樣,陸榮廷的殘餘勢力被消滅殆盡,陸榮廷於8月24日在全州湘山寺通電下野,把僅存的衛隊旅撥給馬濟的武衛軍,自己輾轉到上海、天津等地居住,並在蘇州買了一座“清芬別墅”。1928年,陸榮廷聽說蘇州的房子被蔣介石沒收,急忙從天津到南京交涉,蔣介石才給回蘇州的房子。陸榮廷為此心病劇發,在11月間死於上海。次年春,遺體運回武鳴嘯山埋葬。
陸榮廷的失敗,標誌著舊桂系集團的結束,舊桂系的主要將領,也都失勢並先後死去,如譚浩明,失敗後移居上海,1925年在寓所被其衛弁槍殺。陳炳焜,失敗後移居香港,1926年回柳州居住,1927年秋病死。馬濟,失敗後投北洋軍張宗昌部,任直魯聯軍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春在皖西抗擊北伐軍時負重傷,不久死於青島。莫榮新,失敗後離開廣西,1927年返回桂平,1930年4月病死。林俊廷,在1923年曾投靠孫中山,被委任為廣東欽廉高雷瓊崖羅陽八屬軍務督辦。1924年9月遭鄧本殷部的襲擊,敗退回貴縣。1925年春,自稱建國聯軍粵桂邊防軍督辦,攻入南寧,並宣布兼任廣西省長。7月,李宗仁、黃紹竑攻入南寧,林俊廷逃離廣西,1933年在寧明病死。至於沈鴻英,與李、黃、白聯合擊敗陸榮廷後,1925年初,又被李、黃、白擊敗,逃往香港,1938年病死。
舊桂系統治廣西10多年,乾了許多有悖於歷史發展的事,人所共知。但現代史家認為,與其他軍閥統治相比,廣西當時社會還是比較穩定的。陸榮廷童年過著孤苦悲慘的流浪生活,受盡了苦頭,所以他很能諒解人,富於同情心,後來主政,清賦減賦,剿除匪患,禁止軍旅擾民,也為武鳴、南寧等地辦了一些公益事業,使社會相對穩定,讓百姓喘一口氣,這是應當肯定的一件事。第二件是辛亥革命後宣布廣西獨立,為中國結束帝制盡了一份力。第三件是倒袁,史家稱"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的首先獨立,驚破了袁世凱美夢"。而陸的行動是"重要的一步"。廣西宣布獨立,袁世凱才感到當頭一棒,僅過7天,便取消帝制,可見陸在護國中功不可沒。第四件,他在綠林中狠狠打擊了法寇,時人普遍稱快。第五件。作為湘粵桂三省聯軍總司令,揮軍入湘輕取長沙,取得了護法運動的勝利,維護了孫中山開創的革命成果。這五件事,都是應肯定的。
四、李黃與白,新桂崛起
1924年至1925年,以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為首的定桂討賊聯軍,先後消滅了陸榮廷、沈鴻英、林俊廷等舊桂系勢力,統一了廣西。以李、黃、白為首的新桂系軍閥,開始走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在此,還須回過頭來談談李、黃、白三人及其崛起的經過。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臨桂人,1891年8月13日出生。父親是位私塾先生,母親在家耕種。李宗仁六歲入私塾,1908年17歲時入桂林廣西陸軍小學第三期,1911年辛亥革命後轉入廣西陸軍速成學校。1913年畢業後,曾任南寧將校講習所教員、桂林模范小學體操教員等。1916年入靖國滇軍任排長,次年轉到林虎部任連長,隨軍入湘參加護法之投,升任營長。桂軍入粵,李宗仁亦奉命到廣東新會縣駐防。1920年粵桂戰爭後,率部退回廣西玉林一帶駐防。1921年粵軍入桂,李宗仁亦接受改編,任粵桂邊防軍第3路司令。1922年粵軍退出廣西後,李宗仁抓緊時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所部自稱廣西自治軍第2路軍,搶占玉林、貴縣、榮縣等地。不久,黃紹竑由百色率4百人槍來歸,使他的隊伍更加壯大。
黃紹竑,字季寬,廣西容縣人,1895年生。父親是位前清孝廉,後改習醫學。黃紹竑7歲入私塾,1909年14歲入廣西陸軍第3中學學習。1914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3期。1916年畢業後,回廣西陸軍任準尉見習官。1917年調任馬曉軍的模範營3連少尉連附。10月參加護法之役,入湘作戰,升任連長。1921年,馬曉軍部護編為4個營,黃紹竑與白崇禧、夏威同升為營長。
白崇禧,字健生,廣西桂林人,回族,1893年生。父親是位雜貨店老闆。白崇禧5歲入私塾,1907年14歲時考入廣西陸軍小學,但不到半年,因患惡性瘧疾而申請退學。1909年,考入廣西省立初級師範。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瞞著家人參加北伐學生敢死隊到武漢參戰。後被編入南京陸軍入伍生隊,到南京受訓半年,後又被送入武昌陸軍預備學校學習3年。1914年升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兩年,與黃紹竑、夏威同學。1916年畢業後回廣西見習,1917年參加護法之役,入湘作戰,後調至馬曉軍的模範營任連附。一年後,白崇禧晉升第1連連長。其時,夏威為第2連連長,黃紹竑為第3連連長,張淦為第4連連長,黃旭初為副營長。1921年,馬曉軍部擴編為4個營,白崇禧與黃紹竑及夏威同升為營長。
再說黃紹竑率部投造李宗仁,是因為他的部隊在粵軍撤離廣西後,不斷遭到自治軍的打擊,難以立足,而當時李宗仁據有玉林,以陸小同學的關係收編各路隊伍,所以黃紹竑也把隊伍拉到玉林,李宗仁委任他為第3支隊司令。但不久,他又感到玉林的地理形勢和李宗仁的關係不能使自己有發展的機會,於是,1923年,他假借投靠沈鴻英,把隊伍開駐梧州。同時,他聯絡在廣州養傷的白崇禧,由白崇禧以全權代表的身份晉見孫中山,表示願意加入革命的行列。孫中山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白崇禧回梧州後,即與粵軍李濟深部合作,解決了沈鴻英鎮守梧州的馮葆初部,宣布起義討沈,樹起了廣西討賊軍的旗幟。同年9月,黃、白又在粵軍李濟深部配合下,打敗了從廣州回師廣西的獨立師陳天泰部,討賊軍的力量大為增強,下轄俞作柏、伍廷颺、夏威3個團及8個游擊隊共計8千人,統管了整個西江上游各縣。
為了打敗陸榮廷、沈鴻英兩大勢力,黃、白自知討賊軍的力量不足,必須和李宗仁合作,才能有所作為。於是,黃紹竑派呂競秋、伍廷颺為代表到玉林,和李宗仁商量合作問題。白崇禧也向李部參謀長黃旭初表示:“若李率其所部與討賊軍合作,登高一呼,四方必定歸,功勞豈在廣西。”李宗仁經過考慮,決定將部改為“定桂軍”,自封總指揮,以定桂軍名義與討賊軍合作。
李、黃、白這批少壯派軍人聯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足以與陸榮廷、沈鴻英三足鼎立的勢力。根據當時的形勢,李、黃、白決定先聯沈滅陸,最後剷除沈鴻英,統一廣西。1924年初,黃紹竑派人向沈鴻英表示願意與之合作,推倒陸榮廷後平分廣西,沈鴻英表示同意。4月,沈鴻英與陸榮廷爆發了桂林之戰,雙方相持不下,並有媾和之意。李宗仁等認為,雙方和議如成,則廣西仍三分之局,陸、沈還會合謀對付自己,決不能坐失良機。於是,5月,他們乘陸、沈和議未成之機,分水陸兩路進軍,襲取陸榮廷的老巢南寧及左右江各縣。
李宗仁攻取南寧等地以後,深感討賊軍和守桂軍雖然合作成功,但也存在較深的矛盾,擔心會重蹈太平軍天京事蹟的覆轍,於是電請坐鎮梧州的黃紹竑來南寧商討對策。李、黃都認為,想統一廣西,就要徹底消除兩軍間的嫌隙,而唯一的辦法則是使兩軍合二為一,統一軍令和政令。於是,他們成立了“定桂討賊聯軍司令部”,以李宗仁為總指揮,黃紹竑為副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定桂討賊聯軍接著兵分三路,進剿陸榮廷殘部,迫使陸榮廷於8月24日通電下野。年底,孫中山將李宗仁部改編為廣西省綏靖督辦公署,下轄兩個軍,李宗仁為督辦兼第一軍軍長,黃紹竑為會辦兼第二軍軍長,白崇禧為督辦公署參謀長。
1925年初,李宗仁準備消滅沈鴻英部。3月12日,孫中山不幸在北京病逝。這時,曾拒絕孫中山的要求,不願充任大元帥府副統帥的滇系軍閥唐繼堯,趁廣州群龍無首之機,忽然通電就職,準備自滇、黔兩省派三路大軍,假道廣西,前往廣州視事,其妄圖佔據兩廣之心昭然若揭。李宗仁連夜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利用唐軍尚在準備的空隙,先討平沈鴻英,以除後患,再回師合力抵抗唐軍。4月,李宗仁兵分三路對沈鴻英發動突然襲擊,經過數日激戰,沈鴻英部全線崩潰,李宗仁佔領桂林,沈鴻英化裝逃走。臨走前,他約集桂林紳商話別時說:“我沈鴻英十餘年來,帶兵數万,橫行桂湘贛粵四省,誰亦莫我奈何,卻不料今日竟敗於幾個排長出身的小子之手。”
當李宗仁消滅沈鴻英之際,唐繼堯已令其號稱“建國軍”的滇、黔兩省部隊約6萬餘人,兵分兩路東指。一路由龍雲為總指揮,率3萬餘人,1月下旬由雲南廣南府進發,佔領廣西百色縣,沿江直趨南寧;一路以唐繼堯弟唐繼虞為總指揮,率2萬5千餘人,由貴州榕江縣進入廣西,佔領三江縣、融縣、直趨柳州。第一次滇桂戰爭爆發。由於桂軍實力薄弱,李宗仁、黃紹竑便令南寧駐軍退出南寧,保存實力,待機反攻。同時,派人向廣州國民政府求援,和駐粵滇軍範石生部聯絡,廣州國民政府派範石生率2萬餘滇軍援桂。5月中旬,黃紹竑與範石生合力於崑崙關擊敗滇軍,迫使進犯的龍雲部退守南寧。隨後,李宗仁等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首先以部分兵力牽制住南寧方面的滇軍,然後集中兵力,在柳州北的沙浦地區與滇軍激戰,滇軍大敗。接著又在慶遠、懷遠之戰再敗滇軍。柳州之唐繼虞部只好退回雲南。南寧之龍雲部由於勢孤也被迫於7月上旬撤出南寧,經龍州、靖西退回滇境。第一次滇桂戰爭以滇軍失敗告終。
1925年間,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統一了廣西,並成為新桂系軍閥三巨頭,其部隊擴編為9個旅。
1926年初,廣州國民政府派汪精衛、譚延闓到廣西,在梧州與李、黃就兩廣統一問題交換意見。其後,李、黃亦派白崇禧到廣州具體商談。3月15日,達成軍、政、財統一的三項決議。3月24日,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李宗仁為軍長,白崇禧為參謀長,黃紹竑為黨代表。兩廣統一,為北伐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五、北伐兩湖,集團擴展
1926年3月12日,北洋軍閥、湖南省長趙恆惕被湖南人民趕走,3月25日,唐生智接任湖南省長。4月19日,吳佩孚任命葉開鑫為湘軍總司令,4月21日,葉開鑫率軍向唐生智發起進攻,唐生智連連戰敗,遂致電李宗仁請示廣西出兵增援,並派劉文島赴桂請兵。李宗仁認為與其坐視唐軍敗退入廣西,葉軍追隨入桂,還不如先發製人,出兵援唐,這樣一則可保全統一的局面,二則可乘此機會向外發展。於是,先派1旅部隊先行援湘,這就是鍾祖培的第8旅。
5月20日,廣州國民政府派出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隊,也赴湘援唐,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李宗仁率領第7軍亦開赴湖南。北伐軍與北洋軍在湖南戰場上展開激戰,攻占了株州、醴陵,8月12日奪取長沙,北伐軍將領在長沙召開軍事會議,李宗仁及北伐軍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參加了會議,會議對作戰計劃作了重新部署,第7軍編入中央軍,分左、右兩縱隊,李宗仁任右縱隊指揮。中央軍的任務是直取武漢,李宗仁率右縱隊連續攻占了平江、岳陽,又在汀泗橋、賀胜橋戰役大敗吳佩孚的主力,於9月1日攻至武昌城下。李宗仁對武昌發起3次攻勢,但未能攻下。後漢陽、漢口先後被北伐軍攻占,9月14日,北伐軍司令部正式封鎖武昌,使敵軍糧草斷絕。10月10日,北伐軍發起總攻,收復了武昌,吳佩孚的勢力基本被消滅。
攻取武漢以後,蔣介石調李宗仁第7軍沿長江東下。李宗仁揮師轉戰於贛皖戰場,打垮了孫傳芳的精銳部隊,1927年3月初進駐安慶。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桂系勢力也迅速擴大,除了李宗仁的第7軍外,白崇禧組建了第13軍,黃紹竑組建了第15軍。
1927年3月中下旬,蔣介石正積極準備政變,桂系集團亦參與其事,李宗仁向蔣建議,將第7軍主力從安徽調到南京附近,以監視滬寧線的“不穩”部隊。4月3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參加了上海反共秘密會議。4月12日,桂系集團配合蔣介石進行了反共政變。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蔣介石對在北伐期間迅速崛起的桂系勢力深感不安,準備加以削弱和消滅。4月底,蔣介石不顧形勢的危急,密令何應欽解散李宗仁的第7軍,何應欽認為不妥,拒絕執行。這事,加劇了蔣桂之間的矛盾,促使李宗仁下了決心,對蔣採取不合作態度並準備逼蔣下台。7月,武漢政府派唐生智率部東征討蔣,李宗仁便以討唐為名,將第7軍部署在南京以西地區,又聯絡浙江周鳳岐將第26軍開到南京周圍,形成對南京的包圍。當武漢程潛部到達蕪湖以西時,李宗仁與程潛取得聯繫,相約互不攻擊。8月6日,蔣介石親自指揮的徐州戰役一敗塗地,津浦南線盡失,這不僅使蔣介石企圖以軍事上的勝利對武漢方面施加壓力的願望破滅,而且使南京政府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李宗仁決定利用這一時機逼蔣下台。8月8日,李宗仁領銜致電馮玉祥及武漢方面,聲言要寧漢和解,“整個善後”。蔣介石從徐州回到南京,令白崇禧部署軍隊與武漢作戰,但遭到白崇禧的公開頂撞,拒絕執行。蔣介石意識到桂系在“逼宮”,於是採取以退為守的辦法,提出“辭職下野”。不料桂系當即表示同意,連何應欽等也並不提出挽留,蔣介石被迫於8月12日通電下野。
蔣介石下野後,桂系控制了南京國民政府。8月下旬,孫傳芳部節節南逼,威脅南京。李宗仁、白崇禧以及何應欽等指揮部隊抗擊,在龍潭一帶與孫軍展開血戰,8月30日發動全線進攻,大敗孫軍,共繳獲槍械4萬餘支出,機關槍、迫擊砲各數千門,俘獲孫軍官兵3萬餘人,使孫傳芳之精銳盡喪,也掃除了威脅南京國民政府的嚴重障礙,保衛了南京。龍潭之戰後,李宗仁的第7軍也擴編為第2路軍,下轄第7軍、第18軍、第19軍。
9月11日,李宗仁撮合寧漢滬三方在上海開會。會上,桂系與西山會議派聯合,排斥了汪精衛“正統”地位,把國民黨中央的領導大權搶到手,成立了一個由桂系控制的“中央特別委員會”。汪精衛憤而通電下野,暗中策動武漢的唐生智擁兵割據與特委會對抗,又聯合張發奎在廣州公開另立中央。
桂系早想奪取唐生智控制的武漢和兩湖,打通與廣西老巢的聯繫,趁此機會,李宗仁宣布武裝討代唐生智,爆發了李唐之戰,又稱寧漢戰爭。1927年10月,李宗仁、白崇禧爭取了與唐生智不和的譚延闓、程潛的支持和配合,又得到馮玉祥、李濟深在河南、廣東的遙相呼應,率領西征軍討唐。開戰不久,唐軍紛紛潰敗,叛唐附桂。至11月11日,武漢危急難守,唐生智被迫下野,東渡日本,所部由劉興、李品仙、何健率部撤回湖南。11月15日,西征軍佔領武漢。武漢政治分會被取消,代之以湘鄂政務委員會,程潛任主席。唐軍各部相繼接受改編,桂系的勢力得到進一步的壯大。
李宗仁雖然在軍事上取得輝煌戰績,但在政治上的形勢並不好,他取代了蔣介石成了眾矢之的。此時,蔣介石又與汪精衛聯合起來,準備東山再起。馮玉祥在北方也籲請蔣介石出山,繼續北伐。一時間,“擁蔣復職”的呼聲四起,桂系也被迫公開表明“擁蔣”的立場。1928年1月4日,蔣介石回到南京,1月9日正式通電複職。2月2日,蔣介石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蔣介石又把黨政軍權集於一身,桂系的發展遭到了挫折。
蔣介石復職後不久即宣布繼續“北伐”,因要藉助桂系力量統一北方,所以對李宗仁等暫採取忍讓態度。1928年4月,李宗仁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第4集團軍由桂系部隊和兩湖部隊所組成,共轄16個軍又6個獨立師,陣容鼎盛。參謀長為張華輔,前敵總指揮為白崇禧,轄魯滌平第2軍、胡文鬥第6軍、夏威第7軍、吳尚第8軍、葉琪第12軍、白崇禧第13軍、陳嘉佑第14軍、週斕第17軍、陶鈞第18軍、胡宗鐸第19軍、向成傑第21軍、魏益三第30軍、何健第35軍、廖磊第36軍、李燊第43軍、鄒鵬振第44軍以及羅啟疆、劉和鼎、陳漢章、劉春榮、周朝武、陳渠珍6個獨立師。此外,黃紹竑的第15軍留駐桂粵,轄黃旭初、伍廷颺、呂煥炎、呂光烽、劉日福5個師。
1928年4月,李宗仁、白崇禧率第四集團軍沿京漢線北進,一路上接連大敗奉軍,5月底已攻下邯鄲、保定、石家莊等地,6月1日向京津地區推進,張作霖於6月3日退出北京,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國民革命軍佔領京、津,李宗仁還率部攻取唐山,其後,兵臨山海關,桂系勢力達到極盛。7月6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在北平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全祭告盛典,蔣介石聲稱“統一大業完成”。
然而,桂系集團勢力的迅速膨脹及其咄咄逼人的氣勢,使得蔣介石寢食難不安,在“統一大業完成”之後,為消除後患,他首先向桂系開刀。1929年2月,蔣介石偷運武器給湖南省長魯滌平,策動反桂。李宗仁即與白崇禧、黃紹竑等密商對策,決定與蔣介石對抗。2月19日,李宗仁在南京指示負責武漢政府分會的部下胡宗鐸,以政治分會的名義罷免魯滌平的湖南省主席兼第18師師長的職務,同時派夏威、葉琪兩軍從武漢入湖南,魯滌平倉皇出逃。蔣介石即以“湘案”為由,打擊桂系。蔣介石首先折散粵桂聯盟,將廣東省主席兼第八路軍總指揮李濟深“請”到南京處理“湘案”,於3月21日將李濟深囚禁。3月22日,蔣介石發布討伐令,並宣布免去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本兼各職及永遠開除3人黨籍。其時白崇禧正在河北,蔣介石派唐生智去策反其舊部,李品仙、廖磊等背叛白崇禧,白崇禧即乘日輪南逃上海。蔣介石獲悉後急電上海警備司令熊式輝,令其派快輪到吳淞口截留逮捕。熊式輝秘書王又庸將此事密告從南京逃入上海法租界的李宗仁,李宗仁通過日本關東軍司令宇都宮的幫助,在白崇禧到達吳淞口前將他接往日本。後白崇禧從日本經香港回到廣西。李宗仁也在3月25日夜間逃離上海法租界經香港回到廣西,與蔣介石展開蔣桂戰爭。
六、軍閥混戰,桂系求存
“湘案”是蔣桂戰爭的導火線。蔣介石借處理“湘案”之機發難,兵分3路討伐桂系。李過仁也拉開決戰的架式,委任何健、葉琪、夏威、胡宗鐸、陶鈞分別為第1、2、3、4、5路軍司令,將部隊布防在湘東和湖北黃陂一線。1929年3月30日,蔣介石下達總攻令,蔣桂戰爭正式爆發。
戰爭開始,防守湘東的第1路軍總司令何健即聲明擁護中央反對桂系,使湖南落入蔣軍之手。防守黃陂、祁家灣一線的第3路軍代總司令李明瑞(總司令夏威因病未到職)及楊騰輝等,早已被蔣介石派餘作柏所收買,於4月3日在考感地區陣前倒戈,反桂投蔣,使桂軍全線動搖。胡宗鐸、陶鈞、夏威等桂軍將領被迫放棄武漢,率軍向鄂西敗逃。蔣介石一面派兵追擊,一面進行招撫。4月21日,胡宗鐸、陶鈞、夏威聯名發表通電,表示服從中央,部隊聽候改編。隨後,胡宗鐸、陶鈞出國,夏威出走香港。蔣介石解決了桂系在兩湖的主力後,廣東的陳銘樞、陳濟棠亦聯名發表通電,反桂擁蔣。蔣介石令何健率軍由湘攻桂,佔領桂林;陳濟棠率軍從肇慶攻桂,佔領梧州;雲南的龍雲率軍經貴州南部南下攻桂,佔領柳州。
面對這不利的形勢,李宗仁只得讓黃紹竑出面與蔣介石進行交涉,以爭取喘息之機。休戰1月之後,5月5日,李宗仁在梧州又打起“護黨救國軍”的旗號,自任總司令。隨即去香港聯絡反蔣勢力。白崇禧、黃紹竑則後分兩路,進攻正被蔣控制的廣東,雙方在廣州西北的赤坭、白坭地區展開連場激戰,5月21日桂軍被擊敗,退回廣西。6月2日,湘粵聯軍攻占梧州。6月27日,俞作柏、李明瑞率軍進駐南寧,白崇禧、黃紹竑逃往國外,蔣桂戰爭結束。
蔣桂戰爭以後,李、黃、白流亡越南、香港等地,蔣介石任命俞作柏為廣西省主席,李明瑞為廣西區編遣主任。俞作柏,廣西北流人,1911年加入同盟會,保定軍校第三期畢業,曾入林虎部。1921年因林虎部敗於粵軍,遂率隊加入李宗仁部,曾任統領、縱隊司令、黃埔軍校南寧分校主任兼廣西省政府農工廳廳長等職。後因受新桂系排斥,出走上海。蔣桂戰爭中,為蔣介石策動第7軍李明瑞師、楊騰輝團擁蔣倒桂,所以被蔣介石任命為廣西省主席。俞作柏主政廣西後,啟用了許多進步人士,甚至請中共中央派鄧小平等去南寧協助工作,使蔣介石甚為震怒,密令陳濟棠準備發兵廣西。俞作柏感到形勢不妙,決定先發製人,於9月27日通電反蔣。但一經交戰,部隊便於前線倒戈,俞作柏只得於10月13日逃離南寧。
這時,廣西境內無人主政,桂系軍人及民眾團體呼籲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回廣西重整局面。
1929年11月間,李、黃、白又回到廣西,在南寧組織救黨護國軍,李宗仁任總司令,黃紹竑任副總司令,白崇禧任前敵總指揮。蔣桂戰爭後,粵軍將領張發奎在鄂西收容桂軍殘部,勢力日益膨脹,因識破蔣介石命其部移防的陰謀而起兵反蔣,這時也率部由宜昌取道湘西回到廣西。李宗仁決定聯合張發奎,東下進取廣東。11月中下旬,張發奎的第3路軍與李、黃、白的第8路軍,分別經廣東懷集、德慶到清遠會合,向廣州進攻。蔣介石除了佈置陳濟棠的譚道源、余漢謀、蔡廷鍇、香翰屏、李揚敬各師迎戰外,還派朱紹良、毛炳文等3個師援粵,令何健的第4路由湖南進攻廣西,並以何應欽為廣州行營主任負責指揮。11月26日,李宗仁到梧州設立了大本營,桂張軍分別從橫石、洲心圩渡過北江,攻擊前進。12月4日,何應欽下令陸空協同,向張桂軍進攻,雙方擺開的戰場達80華里,經過激烈戰鬥,張桂軍失敗,退回廣西。粵軍追擊至廣西境內作戰。1930年2月,黃紹竑指揮張發奎的第4軍、桂系的第15軍與粵軍主力余漢謀、香翰屏、蔣光鼐3個師在北流一帶決戰,激戰4晝夜,桂張軍失敗。就在這時,粵系首領胡漢民被蔣介石扣留南京,粵桂達成休戰協議,粵軍撤兵。第二次粵桂戰爭(又稱桂張攻粵之戰或兩廣戰爭)結束。
在第二次粵桂戰爭結束的同時,北方的閻錫山與馮玉祥又聯合起來對抗蔣介石。3月間,各地反蔣派雲集太原,組成了以閻錫山為中心的反蔣聯盟。3月15日,由晉軍將領商震和西北軍將領鹿鍾麟等57人聯合通電,擁戴閻錫山為中華民國海陸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4月1日,閻、馮、李分別在太原、潼關、桂平通電就職,中原大戰爆發。
李宗仁所部桂張聯軍被編為第1方面軍,李宗仁任總司令。李宗仁在南寧舉行會議,決定率軍入湘進攻武漢,與閻、馮會師中原。其作戰計劃是:由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率第4、7、15軍先行出發,由黃紹竑率教導第1、第2師作後衛跟進。並決定當桂張軍攻占長沙時,黃紹竑的後續部隊應佔領衡陽。5月下旬,桂張軍攻下衡陽,6月初進入長沙、岳陽。但黃紹竑部行動遲緩,此時剛進抵湖南零陵,而蔣介石命粵軍蔣光鼐、蔡廷鍇部已先行佔領了衡陽,把桂張軍截成兩段。為解除後顧之憂,李、白、張即放棄長沙,退回耒陽,向粵軍反攻。7月1日,李、白、張部與黃紹竑部,於衡陽五塘附近與粵軍激戰,結果被粵軍打敗,桂張軍只得退回廣西。
在桂張軍出湖南作戰時,蔣介石令滇系龍雲攻打廣西。1930年5月,龍雲令盧漢為總指揮,率領4個師約1萬9千人,先攻占百色,5月中旬經果化圍攻南寧。南寧桂軍韋雲淞部只有3百人,以鎮寧砲台為製高點,憑城固守,兩軍對峙至9月下旬。桂張軍退回廣西經整頓後,決定對湘粵方面敵人取守勢,全力反擊入侵之滇軍。9月底,桂軍在白崇禧指揮下回援南寧,經過兩週激戰,至10月中旬,滇軍失敗,退出廣西。第二次滇桂戰爭結束。
中原大戰以後,桂系集團發生了分化,黃紹竑因與李宗仁、白崇禧常常意見相左,同時,也厭倦與蔣介石打內戰,在徵得李、白的諒解,並表示並不出賣團體以後,離開廣西到南京附蔣。蔣介石即任命他為廣西軍務善後督辦,但他並沒有馬上到廣西就任,而是拿了蔣介石的錢在上海、香港、廣州等地閒住,直到1932年2月以後才出任國民政府內政部長。而李宗仁、白崇禧仍然留在廣西,堅持反蔣活動。
1931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廣東實力派人物胡漢民因反對蔣介石集黨權、軍權於一身,被蔣扣留。於是,反蔣派人物紛紛南下廣州。蔣粵反目,促成粵桂聯合。陳濟棠停止了對廣西的進攻,與李宗仁握手言和。5月27日,反蔣派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李宗仁出任國民政府委員及軍事委員會常委。廣西省經過改組,由第15軍軍長黃旭初(廣西容縣人)出任省主席。桂軍改編為第4集團軍,李宗仁任總司令。9月初,粵桂聯軍進入湘南,向南京國民政府挑戰。但不久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在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中,寧粵議和。迫於形勢,南京國民政府於12月改組,批准蔣介石辭職。廣州國民政府亦於1932年1月5日宣布撤銷,另立西南政務委員會和國民黨西南執行部。1932年3月蔣介石復職後,主要精力放在圍剿紅軍,無暇顧及解決桂系問題,使李宗仁能夠有機會整治廣西,積蓄力量,以圖日後東山再起。
1932年4月,李宗仁任廣西綏靖主任、白崇禧任副主任、黃旭初任省主席,他們三人成為桂系新的三巨頭。李、白、黃提出了自衛、自治、自給的“三自政策”和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的“三寓政策”作為建設廣西的方針。1934年,李宗仁、白崇禧還從上海禮聘胡訥生、萬民一、萬仲文、徐梗生、劉士衡、朱五健六人來廣西充當高級謀士,此六人被稱為“桂系六君子”。對於蔣介石要桂系堵截中央紅軍的命令,李宗仁、白崇禧則陽奉陰違,力求保境而“護送”中央紅軍通過湘桂邊境進入貴州。經過5年的慘淡經營,李宗仁等消除了廣西境內的匪患,建立了大量的民團組織,改革了餉捐制度增加了財政收入,創辦了各類學校培養了大量人才。李宗仁、白崇禧治下的廣西,公務員均著灰色制服,軍人均著墨綠色制服,且腳上一律穿廣西式布鞋,全無穿皮鞋者。唯一的例外是李宗仁,他總穿長統馬靴,從不穿布鞋。有人就此詢問李夫人郭德潔,郭說:“無他,不過是避蚊子罷了!”就這樣,桂系集團漸漸恢復了元氣。
1936年5月,胡漢民去世,蔣介石乘機要奪陳濟棠的廣東軍政兩權。以陳濟棠為首的廣東實力派,聯合李宗仁、白崇禧打起“抗日救亡”的旗幟,與之抗衡,激發了兩廣事變。6月初,兩廣組成軍事委員會和抗日救國軍,陳濟棠任委員長兼總司令,李宗仁副之。接著,以北上保衛華北為名出兵湖南。蔣介石在調兵彈壓的同時,對兩廣尤其是粵軍施以“銀彈”收買的攻勢。6月9日,粵軍主力第1軍軍長余漢謀通電擁蔣。7月4日,陳濟棠的空軍司令黃光銳率飛機數十架投蔣。7月18日,陳濟棠被迫通電下野去香港。
陳濟棠垮台後,李宗仁即從廣州返回南寧。蔣介石又緊逼李宗仁,調他到南京,又電令白崇禧出洋考察。李、白對此堅決反對。蔣介石調集軍隊準備以武力解決,李、白也動員了10萬之眾準備應戰,蔣桂戰爭又即將爆發。但由於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加上馮玉祥等反複調停,蔣介石不得不收回成命,並於8月12日飛抵廣州,向廣西發出了和平信號。李宗仁也於8月17日飛到廣州,兩人會面協商,終於達成了中央接納李、白抗日救國的建議,日軍如再進逼,由蔣領導全面抗戰,廣西立即出兵參加抗戰等主項和平協議。至此,兩廣事變遂告結束。
七、抗日雄師,潰於內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集團堅決主張抗日救國,桂軍立即開赴華北戰場,加入中國軍民抗戰的行列。
李宗仁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津浦線南段蘇魯方面作戰,司令長官部設在徐州。白崇禧則被任命為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協助蔣介石指揮抗戰。在抗日戰爭期間,李、白二人指揮過不少重大的戰役,其功不可沒。
1938年3、4月間,李宗仁、白崇禧指揮中國軍隊在徐州附近的台兒莊地區圍殲日軍第10師團、殲敵2萬餘人。台兒莊戰役的勝利是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個勝利,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當時武漢行都舉行10萬人遊行,並用卡車載著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幅畫像為先導。
此外,李宗仁、白崇禧還參與指揮了1938年6月至10月的空前規模的武漢會戰。李宗仁還指揮了1939年4、5月間的隨棗戰役,消滅了大量日軍,收復了棗陽、隨縣。白崇禧還指揮了1939年11月至1940年2月的桂南戰役,兩度收復戰略要地崑崙關。還領導了南昌會戰、三次長沙會戰等。
桂軍在抗日戰爭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犧牲了無數忠勇的將士,如:陸軍第175師少將副師長夏國璋(廣西容縣人)、陸軍第171師第511旅少將旅長秦霖(廣西桂林人)、陸軍第170師第510旅少將旅長龐漢楨(廣西靖西人),都在1937年12月的淞滬抗戰中為國捐軀,後都被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陸軍第84軍第137師中將師長鐘毅(廣西扶南人),在1940年5月的棗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血戰至彈盡糧絕,自戕殉國。桂林城防司令部中將參謀長陳濟恆(廣西岑溪人)、陸軍第131師少將師長闞維雍(廣西柳州人),在1944年11月的桂林保衛戰中,與日軍血戰至城破後壯烈犧牲,闞維雍後被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抗日戰爭勝利後,李宗仁被任命為北平行轅主任,但這只是一個並無實權的閑職。白崇禧出任國防部長,但也並沒有部隊指揮權。以李、白為首的桂系集團不甘受制於蔣介石,在尋找機會與之爭鬥。
1947年初,國民政府聲稱從速召開行憲國大,選舉正副總統。當時,正值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個年頭,蔣介石在軍事上處處失利,美國政府對蔣介石越來越感到失望,有意思以李宗仁取而代之。李宗仁獲此信息,決定參加副總統競選。1948年3月,他在北平向報界首次發表競選副總統的談話,並在南京成立競選事務委員會,正式參加競選。除李宗仁外,競選副總統的還有孫科、於右任和程潛,而蔣介石則已內定孫科為副總統,勸李宗仁“顧全大局”,退出競選。但李宗仁根本不聽蔣的“勸告”,堅持參加競選。於是,蔣介石和李宗仁為副總統競選開展了明爭暗鬥。4月23日,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開始。前兩次投票結束,李宗仁得票都是領先,孫科次之,程潛第三。但因沒有一人得票超過代表的半數,依法再進行選舉。但蔣介石指使親信要挾代表把投程潛的票改投孫科。李宗仁連夜召集白崇禧、黃紹竑、黃旭初、程思遠等桂系頭目商議,決定聯合程潛以“罷選”爭回主動權。結果,蔣介石看到選舉將要流產,只好請回李宗仁重新出來競選,最終由李宗仁獲選副總統。
李宗仁獲選副總統,是與蔣介石鬥爭的一個勝利,當然也加深了與蔣的矛盾。一個多月後,蔣介石免去白崇禧的國防部長之職,調任華中“剿總”總司令。開始,白崇禧拒絕接受此項任命,跑到了上海。蔣介石派時任監察院副院長的黃紹竑去勸說。黃紹竑則從另一個角度勸說白崇禧:應藉此機會脫離蔣的控制,掌握軍權,一旦時機成熟,逼蔣下台,以李宗仁取而代之。白崇禧感到有理,即回南京和李宗仁商談後,於6月底到武漢就職。
1948年秋冬,蔣介石正處於焦頭爛額的境地,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國民黨軍被殲1百多萬,美國已明確表示不再支持蔣介石,桂系乘機逼其下野。蔣介石在國內外一片譴責以及李、白的逼迫之下,不得不採取“下野自咎”一招。但是,他並沒立即付之行動,還想拖下去。1948年底,白崇禧從漢口拍來電報,依仗軍事上的軍力再次逼其下台。除夕夜,蔣介石在南京總統官邸舉行晚宴,李宗仁及其他黨政軍高級官員應邀參加。宴會的氣氛異常冷清,人人神情沮喪,餐後蔣命張群宣讀了準備第二天發表的《求和聲明》,表示“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聽”。蔣介石故意問身邊的李宗仁有何意見,李宗仁回答:“我與總統並無不同意見。”桂系其他將領也都表示贊同。谷正綱、張道藩等少數幾人反對蔣介石下野,蔣介石站起來恨恨地大聲說:“我並不是要離開……我自願下野,不是因為共產黨,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系。”終於,蔣介石在1949年1月21日正式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李宗仁上台後,即尋求與中共談判,希望盡快達到停戰而獲得喘息機會。李宗仁、白崇禧等更幻想依仗殘存的兵力,固守長江,與共產黨兩分天下,隔江而治。經過與中共的協商,4月1日,李宗仁派出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劉斐等為和談代表,到北平與中共舉行談判。4月16日,黃紹竑攜帶談判文件《國內和平協定》飛返南京。儘管中共已作了不少讓步,但因國民黨提出“就地停戰”和“劃江而治”兩點均被拒絕,李宗仁不肯在條約上簽字。這除了蔣介石的牽制和白崇禧的製約之外,李宗仁本人也過高估計了國民黨殘餘部隊的力量,相信其固守長江的能力。
4月20日最後簽字日期一過,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長江。4月23日,南京解放,李宗仁飛返廣西桂林。李宗仁在代行總統職權的3個月中,處處受到蔣介石的牽制和拆台,使他氣憤難平,他表示:除非蔣介石切實履行諾言,保證不再乾預政治、軍事和人事,否則決不到當時國民政府的所在地廣州。5月6日,蔣介石作出保證:“對於政治一切不復聞問。”5月8日,李宗仁才離開桂林飛抵廣州,為挽救殘局作最後的努力。他派人到美國爭取援助,派何應欽、白崇禧重新部署兵力,準備作長期頑抗,但均告失敗。7月14日,蔣介石從台灣飛到廣州,又從幕後走到了前台,李宗仁更加無所作為。
1948年8月,白崇禧率20萬兵力退至湖南衡陽、寶慶(今邵陽)地區,憑藉湘江、資水布防。人民解放軍採取長距離包圍迂迴戰法,切斷了白崇禧部退向雲貴及廣東之路。10月7日,白崇禧部向湘桂邊界敗退,解放軍乘勢追擊。10月9日,白崇禧部主力4個師被合圍於祁陽以北地區。10月14日解放軍發起總攻,10月17日衡寶戰役結束,白崇禧部被殲4萬7千餘人。
白崇禧集團退入廣西後,解放軍又尾隨進入桂北,對其老巢廣西形成三麵包圍的態勢。白崇禧以張淦、魯道源兩兵團共5個軍南下雷州半島,企圖與廣東國民黨殘部會合,以保持雷州半島的海上退路,但遭到解放軍的堅決阻擊,殘部退回廣西,於12月1日在博白地區被圍殲。解放軍於12月4日解放南寧,12月7日攻占欽州,12月12日攻占鎮南關,至此,逃入廣西的白崇禧部17萬餘人,除5萬人逃入越南外,其餘全部被殲滅。曾經顯赫一時的桂系軍閥,也隨著蔣家王朝的覆滅而最終消亡了。
有趣的是,桂系三巨頭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還有其後的首領之一的黃旭初,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各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先說黃紹竑,在參加北平和平談判失敗後,看到國民黨政府已無可挽救,即於4月24日飛到廣州轉往香港。8月13日,他與劉斐、賀耀祖、龍雲等44位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發表聲明,表示與國民黨政府決裂,與中國共產黨合作。9月,黃紹竑應邀到北平參加全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後,黃紹竑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常委等,為新中國的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可喜的是,1965年,他在北京迎來了回歸祖國的老朋友李宗仁。不幸的是,在1957年反右期間,黃紹竑被定為“右派”;“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更遭受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迫害,1966年8月31日,黃紹竑自殺身亡。1982年12月29日,民革中央在北京為他召開了追悼會。
再說白崇禧,當初還迷信自己那點軍事力量,以為可以逼迫國民黨內部各派統一到桂系為中心的領導之下;同時,也可以向共產黨討價還價,隔江而治,形成南北朝的局面。但隨著他的部隊在廣西被全殲擊,他的軍事、政治生涯也宣告完結。他先乘飛機逃往海南島,此時,蔣介石“懇請”他到台灣“共商善後”,他先是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飛到了台灣。白崇禧到台灣後,出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但實際無職無權,甚至還受到特務的監視,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白崇禧其實是被蔣介石騙到台灣,加以控制。1962年,夫人馬佩璋逝世,白崇禧更加孤獨。
李宗仁回歸祖國後,蔣介石對他的控制更加嚴厲,甚至指令保密局長毛人鳳解決白崇禧。毛任鳳曾派谷正文製造車禍謀害,未成功。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北寓所因心髒病逝世。不過,人們因他死前曾痛苦地掙扎,死後屍體周身發綠等現象而覺得他的死有可疑。現已由當事人谷正文親自披露,原來白崇禧晚年寂寞,與身邊的護士張小姐熱戀起來,谷正文買通醫生賴少魂給他下重藥,使老年的白崇禧不勝藥力,一“補”不起。白崇禧的結局,讓人欷噓。不過,他的兒子白先勇倒在文學上頗多建樹。
桂系另一首領黃旭初,於1949年底赴香港,台灣當局委其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75年11月19日,黃旭初在香港病逝。
而李宗仁,則於衡陽戰役桂系敗逃後感到完全失望,於1949年11月20日以治病為由從南寧飛往香港。以後又嚴辭蔣介石要他去台灣的勸告,於12月5日由香港飛往美國。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灣宣布“復位”,李宗仁也開始了的流亡生活,並正式與國民黨陣營決裂。晚年,他渴望葉落歸根,回到祖國。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和程思遠(1949後居住香港)的幫助下,1965年7月18日,李宗仁及其夫人郭德潔排除險阻遠渡重洋飛回到祖國,受到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並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多次接見。分別16年後,李宗仁與黃紹竑等老友部屬又重新聚首,更是感慨萬千。此後,李宗仁夫婦在黃紹竑等陪同,到祖國各地參觀,對祖國的建設成就感到由衷的喜悅,並努力為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1911年,李宗仁與鄰村的女子李秀文結婚。後生子李幼鄰。1922年,李宗仁部隊駐防桂平,經潯州水上警察廳廳長郭鳳崗的介紹,李宗仁與郭德潔認識。郭德潔是廣西桂平人,父親郭六是桂平一個泥水包工頭。李、郭兩人在飯店吃了幾餐飯,戀愛不久就舉行了婚禮。後生子李志聖。1949年,李宗仁與李秀文、郭德潔及兒子都到了美國。1965年,只有郭德潔與李宗仁一起回國。實際上,當時郭德潔已患乳腺癌,自知時日不多。1966年3月21日,郭德潔女士逝世,李宗仁感到傷心和寂寞。不久,李宗仁和北京積水潭醫院的護士、舊日影星胡蝶的私生女胡友松認識,在周總理、程思遠、尹冰彥等的關懷和幫助下,1966年7月26日,76歲的李宗仁和27歲的胡友松結婚。婚後,週總理安排他們到北戴河度密月。但是,密月回來後,便遇到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面。此後,李宗仁夫婦雖受到週總理的保護,但心情憂鬱,身體越來越差。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患直腸癌和肺炎,在北京病逝。
李宗仁的元配夫人李秀文於1973年回國定居桂林,後口述了一部《我與李宗仁》的回憶錄。1992年102歲時逝世。
胡友松在李宗仁逝世後被遣送到湖北沙洋農場“改造”,備受苦難。後改名王曦。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月23日星期三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