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

第十三章 川康系

一、辛亥起義,尹胡掌川

在前面兩章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黔系軍閥和滇系軍閥,都把四川省作為向外擴張的主要目標。在辛亥革命以後近10年中,四川省都被滇、黔軍閥所控制。這是因為,在西南數省中,四川是一個較為富庶的省份,自然成為鄰省軍閥掠奪的對象。四川軍閥同樣是西南軍閥中重要的一支,而且派系林立,爭鬥不息,形成了長期錯綜複雜的局面。本章試圖從紛紜蕪雜的事件中理出一個頭緒,談談川系軍閥的盛衰始末。因四川兼管西康地區(後建省),所以川係也可稱川康系

川系軍閥是辛亥革命以後逐漸形成的,但其來源可追溯到清末編練的四川第17鎮新軍。1901年,清朝政府廢除綠營製度,建立新軍,規定全國各省共編練36鎮(鎮相當於後來的師)。四川因省區較大,兼控制康藏地區,決定編練第16、第17、第18共3個鎮。四川不僅負擔3個鎮的全部經費,每年還要定額接濟鄰省:西藏100萬兩,雲南50萬兩,貴州40萬兩,甘肅、青海各30萬兩。為了培養軍事人材,四川先後派遣周道剛、徐孝剛、胡景伊、張毅、劉鴻逵、徐海清6人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同時,四川相繼設立了武備學堂、陸軍小學堂、官弁學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講武堂等,培養中下級軍官。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夕,四川計劃編練的3鎮新軍的任務並未完成,僅編成了第17鎮。

1911年武昌起義前,爆發了一場規模浩大的“保路運動”(又稱“鐵路風潮”),四川人民是這場運動的主角。1911年5月,清政府假借鐵路國有名義,將民辦的川漢、粵漢築路權出賣給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激起了湘、鄂、粵、川等省人民的反對,四川尤為激烈。6月,川漢鐵路股東代表在成都開會,當場成立保路同志會,推選立憲黨人蒲殿俊(四川廣安人)、羅倫(四川西充人)為正副會長,各縣保路同志會亦先後成立,很快發展至數十萬人。在革命黨人的推動下,至8月下旬,保路運動發展為罷課罷市和抗糧抗捐的群眾鬥爭。清政府下令鎮壓。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屠殺請願群眾,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同盟會會員乘機組織同志軍,在各縣發動武裝起義,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成為武昌起義的前奏。

然而,當武昌起義爆發以後,四川由於地域遼闊、交通不便,加下革命黨人沒有形成強有力的領導中心,以及會黨眾多,鬥爭分散,未能迅速建立起一個統一的革命政權。直到11月22日,重慶地區同盟會首領楊庶堪(四川巴縣人)、張培爵(四川隆昌人)、謝持(四川富順人)聯絡新軍軍官夏之時、林紹泉、朱之洪等起義成功,才建立起蜀軍政府。楊庶堪謙讓都督,僅負顧問名義,由張培爵出任都督,夏之時任副都督。重慶蜀軍政府成立後,川南、川北、川東相繼發起起義。革命黨人發動民軍包圍省會成都,因趙爾豐指揮清軍頑抗,成都未能攻下。這時,立憲派首領蒲殿俊、羅倫等決定同趙爾豐以妥協談判的方式實現成都和全川的獨立。談判結果:四川政權轉交諮議局;趙爾豐交出政權後,仍帶兵辦理藏邊事務,但暫不離成都,以備顧問;以蒲殿俊為軍政府都督,以第17鎮統制朱慶瀾(浙江山陰人)為副都督並統領軍隊。11月27日,趙爾豐宣告四川地方自治,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

然而,革命黨人對蒲、趙妥協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甚為不滿,重慶蜀軍政府商議組織西征。而在成都,蒲殿俊和朱慶瀾實際上也無力控制局面,新政權極其軟弱無能。12月8日,蒲殿俊和朱慶瀾在東校場閱兵,突然軍隊譁變,蒲殿俊和朱慶瀾倉惶逃離成都,成都城中秩序大亂。這時,軍政部長尹昌衡急脫身出城,馳往鳳凰山找第六十三標標統周駿和營長宋學杲。周、宋即率部入城平亂。平亂後,由軍官和士紳共推尹昌衡為都督,羅倫為副都督。

尹昌衡,字碩權,四川彭縣人,1884年生。1902年入四川武備學堂。1904年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9年回國,任廣西陸軍小學堂監督。1910年返回四川,歷任軍事編譯局總辦、督練處會辦、代理陸軍小學堂總辦等。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後,出任軍政部長。尹昌衡因平亂有功,被推為都督後,立即著手組織軍政府,由周駿任軍政部長,其他各部門首腦由革命黨人與立憲派分子分任之。軍隊重新加以編制:以原第17鎮為第1師,宋學杲為師長;整編同志軍為第2師,彭光烈為師長;整編原巡防軍為第3師,以孫兆鸞為師長。這時,趙爾豐仍盤踞舊督署,擅發告示,並暗中召邊軍入省,妄圖奪權。尹昌衡遂召集軍事會議,決定逮捕趙爾豐。12月22日,尹昌衡派兵包圍舊督署,將趙爾豐抓獲,拉到明遠樓下宣布其罪狀,梟首示眾。

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後,四川就出現了成、渝兩個軍政府並存。尹昌衡曾打算武力統一,蜀軍政府也曾邀滇軍入川幫助統一,後經各方調解協商,尹昌衡放棄武力統一,滇軍也退出四川,雙方於1912年1月派代表會商,於2月2日協定:以成都為政治中心,設四川軍政府,以成、渝兩處都督分任正副都督;重慶為重鎮,設鎮撫府。這樣,四川宣告統一,尹昌衡出任四川軍政府都督,張培爵任副都督,重慶鎮撫府以夏之時為鎮撫總長,鄧漢祥為軍政府副官長。

四川軍政府成立後,4月,尹昌衡即改編川軍為5個師:第1師師長周駿,第2師師長彭光烈,第3師師長孫兆鸞,第4師師長劉存厚,第5師師長熊克武。這裡要簡介劉存厚、熊克武兩人。劉存厚,字積之,四川簡陽人,1885年生。早年就讀四川武備學堂,後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9年歸國後,任雲南講武堂戰術教官。辛亥革命爆發後,任援川滇軍總參謀,率兩梯團進駐敘府、瀘州和自貢鹽場。滇軍回師,四川軍政府成立,所部改編為川軍第4師,駐敘、瀘一帶。熊克武、字綿帆,四川井研人,1884年生。早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同年12月回國,在四川各地密謀武裝起義。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後,在上海任蜀軍北伐軍總司令。1912年3月返川,任蜀軍第1師師長。4月,所部改編為川軍第5師,駐重慶地區。

對新改編的川軍5個師,尹昌衡交給胡景伊統轄,讓他出任川軍軍團長。胡景伊,字文瀾,四川巴縣人,1878的生。1901年官費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1903年畢業回國,任四川武備學堂教官。1907年調任雲南新軍督練處參議官兼雲南陸軍小學堂總辦及雲南講武堂總辦。1909年,雲南布政使沈秉堃調任廣西巡撫,胡景伊亦隨調廣西任新軍協統,1911年廣西起義時潛回四川,受重慶蜀軍政府聘為顧問,並委為代表與滇軍談判。後經往成都,投靠尹昌衡,受到重用。四川統一後,胡景伊被委為軍團長,統轄各師。不久,重慶鎮撫總長夏之時辭職出國留學,胡景伊兼任鎮撫總長。

尹昌衡、胡景伊以及除熊克武外的4個師長,都是四川武備學堂的教官或畢業生。四川武備學堂是四川創辦的第1所軍事學堂,其畢業生分配到四川新軍,漸漸成為川軍中、上級軍官。尹昌衡、胡景伊掌握了軍政大權後,更進一步安置和重用武備生,以至武備生幾乎控制了川軍的各級領導權,開始形成了武備系。武備係是當時川軍中唯一的派系。軍中設有武備同學會以相聯繫,首腦人物為尹昌衡和胡景伊等。

1912年夏,因西藏發生暴亂,危及四川,都督尹昌衡電告北京政府,自請督師西征。袁世凱準如所請,委尹昌衡為徵藏軍總司令,由胡景伊代理四川都督。尹昌衡親征藏邊,平息了邊境騷亂,駐紮在川西。1913年3月宋教仁案發生,孫中山決定領導國民黨人討伐袁世凱,發動二次革命。由於尹昌衡加入了國民黨,袁世凱擔心他也加入討袁行列,便蓄意扶植共和黨籍的胡景伊,而胡景伊也趁機投靠袁世凱。1913年6月,袁世凱正式任命胡景伊為四川都督,解除了尹昌衡的川督職務,任為川邊經略使。

四川革命黨人對此事十分憤恨,派出呂超等赴雅安見尹昌衡,密邀他返省覆政討袁。尹昌衡於7月3日回到成都,胡景伊被迫避居昭覺寺。但是尹昌衡不敢覆政反袁,在袁世凱的嚴令催促下,於7月底又返回川西。二次革命後,尹昌衡還是遭到袁世凱構陷下獄,直至1916年袁世凱死後才出獄,一度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後歸隱成都,以著書自娛,1952年病逝。

二、混戰連綿,滇黔入據
 
1913年6月,胡景伊被袁世凱任為四川都督。其時,正處在二次革命醞釀和爆發之際,胡景伊秉承袁世凱的旨意,鎮壓四川的革命黨人。首先,他企圖編遣由革命黨人組成的駐重慶的熊克武第5師。第五師是辛亥革命時在上海由川籍軍校學生組建的蜀軍演變而來,革命性較強。熊克武面臨胡景伊的壓迫,是否起兵反袁還猶豫不定,但重慶革命黨人和第5師的旅團官兵群情忿怒,要求起兵,熊克武才最後下了起兵的決心。由於當時江西、南京、上海等地的討袁戰爭敗局已定,重慶革命黨人決定西上討胡。8月4日,熊克武在重慶宣布獨立,重慶是二次革命最後宣布獨立的重要地區。

熊克武成立重慶討袁軍總司令部,下設民政部、軍政部。熊克武任總司令,楊庶堪任民政部長,劉植藩任軍政部長兼參謀長,但懋辛任副參謀長兼督中路之師。討袁軍由原蜀軍兩個團、川軍第5師兩個旅共9千人合編為4個支隊,一個川江水師,一個炸彈隊。龍光、呂超、李樹勳、劉植藩分任4個支隊司令,余際唐任川江水師司令,曾子玉、顏德基分任炸彈隊隊長。討袁軍計劃兵分3路,由第1支隊取中路經永川、榮昌、隆昌,進取瀘州;由第2支隊扼守合川,防禦北路;第3、第4支隊防禦南路,分拒滇、黔軍。

與此同時,胡景伊令駐瀘州的第1師師長周駿發兵進攻重慶,由王陵基模範團及川軍第2、第3師編組為一個支隊,由北路南下,由第4師師長劉存厚編組另一支隊沿江東下。8月12日,袁世凱又命令鄂督黎元洪、陝督張鳳翽、滇督蔡鍔、黔督唐繼堯派兵合攻重慶。四都督遵令撥隊援川。

戰爭開始後,兩軍在隆昌、瀘州一線展開血戰。開始討袁軍節節勝利,幾乎攻下瀘州,但終因兵力不足,傷亡嚴重。9月後,劉存厚部攻克資中、內江,王陵基部佔領南充、定遠、合川。與此同時,黔軍黃毓成部佔領綦江,逼近重慶,滇軍葉荃部進至宜賓,陝軍張鈁部兵臨夔州。大本營重慶告急,呂超、余際唐率部還救,但熊克武等已於9月11日被迫撤退。9月12日,黔軍佔領重慶。川軍等殺戒大開,討袁軍或被殺,或逃亡,很快瓦解。四川討袁之役失敗,同時,整個二次革命戰爭也完全沉寂。

胡景伊投靠袁世凱,鎮壓了國民黨人發動的重慶起義,本以為可以穩坐川督的寶座。然而,其後,袁世凱準備復辟帝制,考慮到滇、黔兩省會反對,特派自己的親信陳宦於1915年3月以會辦四川軍務、四川巡按使的身份赴四川坐鎮。而胡景伊則被調到北京,任參政院參政,授以將軍府毅武將軍,從此失勢。抗日戰爭期間,胡景伊曾出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解放後病逝。

陳宦是湖北安陸人,1870年生,畢業於湖北武備學堂及日本士官學校。清末曾任武衛前軍管帶,四川新軍協統、雲南新軍協統、雲南講武堂堂長、奉天督練公所總參議、新軍第20鎮統制等。民國成立後,任參謀次長,授以將軍府成武將軍,是袁世凱的親信將領,1915年5月底,陳宦受袁世凱派遣,率伍祥禎、馮玉祥、李炳之3個混成旅以會辦四川軍務、四川巡按使的身份到達成都,後出任四川將軍(都督改稱將軍)。

陳宦到達四川以後,控制了全部川軍及全省政務。8月,帝制運動開始後,陳宦多次通電懇請袁世凱“迅擇吉辰,舉行大典”,是袁世凱稱帝的積極支持者。同年底,蔡鍔逃離北京回到雲南,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1916年1月,護國軍第1軍總司令蔡鍔率中路主力軍經貴州畢節入川,進攻納溪、瀘州。陳宦急令川南鎮守使伍祥禎等部抗擊護國軍,同時急電袁世凱派兵增援。1月5日,袁世凱令曹錕、張敬堯組織徵滇軍,入川進攻護國軍,由第2路總司令張敬堯統一指揮入川的北洋軍。

護國軍入川以後,連戰皆捷,1月21日擊敗伍祥禎旅,佔領敘州,並向瀘州進逼。由於護國戰爭聲勢浩大,護國軍在四川節節取勝,使得部分川軍將領也決定倒戈反袁。1月31日,劉存厚在納溪宣布加入護國軍,自任護國川軍總司令,迎蔡鍔軍入納溪。2、3月間,滇、川護國軍與張敬堯、曹錕、陳宦的北洋軍在瀘州、納溪一線展開連場血戰。瀘納之戰在上一章中已有敘述,這裡不再重複。在戰爭的過程中,四川人紛紛組織起來,支援護國軍,甚至拿起武器,直接參戰。國民黨籍的川軍將領熊克武、但懋辛等組織四川義軍,配合護國軍作戰。到3月中下旬,護國軍攻克納溪、江安、圍張敬堯於瀘州城內。在這種形勢之下,四川將軍陳宦不得不求蔡鍔停戰議和,以保住自己在四川的統治地位。5月22日,陳宦宣布四川獨立,和袁世凱斷絕關係。6月6日,袁世凱病死,護國戰爭結束,陳宦為川軍及四川人民所迫,無法留任,只得率部出川,蔡鍔出任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長。不久,蔡鍔因病赴日本治療,入川滇軍總參謀長羅佩金出任四川督軍,入川黔軍總司令戴戡為四川省長。這樣,四川落入滇、黔軍閥的控制之中。

當時,入川滇、黔軍佔據了四川省大片地方和成都、重慶等重要城鎮。羅佩金秉承唐繼堯的旨意,盡力搜刮四川的財富,掠奪鹽稅,強令四川人民負擔入川滇、黔軍的軍餉,由此,與四川軍民矛盾日深。羅佩金又奉行“強滇弱川”的政策,擴充入川滇軍,壓制川軍。1916年冬,羅佩金召開編遣會議,裁減川軍,激起川軍5位師長聯名通電控訴。1917年3月,羅佩金又以武力解散川軍第4師,川軍將領深感禍將及己,第2師師長劉存厚乘機聯絡川軍各部共謀驅羅。1917年4月18日,劉存厚率部圍攻駐成都皇城之羅佩金部,劉羅之戰爆發。4月24日,羅佩金戰敗退出成都,北京政府免去羅佩金四川督軍職,由戴戡暫代。劉羅之戰後,緊接著又爆發了劉存厚與戴戡的劉戴之戰,結果黔軍又被趕出成都遭殲滅,戴戡身亡。1917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周道剛為四川督軍。

周道剛,字莑池,四川雙流人,1877年生。1901年留學日本士官學校。1903年回國後,歷任四川武備學堂教習、四川新軍管帶、標統、代理協統、四川陸軍小學堂監督等。辛亥革命後,歷任總統府諮議、川軍第1師師長等,是繼尹昌衡、胡景伊之後,川軍武備系首腦之一。周道剛出任四川督軍不久,雲南軍閥唐繼堯借護法之名;發動了靖國戰爭,率滇黔聯軍進攻四川。12月3日,周道剛與四川查辦使吳光新戰敗撤出重慶,周道剛率殘部敗走永川、資中,從此脫離軍界。12月8日,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在成都令川軍第1、2、3師重新部署,推舉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1918年2月20日,川滇黔靖國聯軍攻入成都,劉存厚等部退往陝南漢中地區。2月25日,唐繼堯自任熊克武為四川督軍兼省長。3月,孫中山正式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楊庶堪為四川省長。

熊克武雖然出任督軍之職務,但是,當時四川已在唐繼堯的控制之下,滇黔軍將領佔據了重要職位和地區,如趙又新任四川軍務會辦,王文華任重慶鎮守使,顧品珍任敘瀘鎮守使,葉荃任夔萬鎮守使等,熊克武實權不多。唐繼堯為了牢固控制四川,並進一步向陝西、湖北擴張,於1918年9月以五省靖國聯軍總司令的身份到重慶召開了聯軍會議,並拋出一份《川滇黔三省同盟計劃書》。對這份實則“亡川”的同盟書,熊克武感到難以接受,拒絕在上面簽字。唐繼堯暫也無奈,只得於10月8日離開重慶返昆明。上述劉羅之戰、劉戴之戰以及靖國戰爭等,均在前兩章中詳述過,此處只作扼要勾勒。

三、倒熊靖川,驅劉又戰
 
川軍武備系首腦人物前期為尹昌衡、胡景伊等,後期主要為周道剛、劉存厚等。自從靖國之役周道剛、劉存厚相繼被逐出四川,武備系已日漸沒落。在1918年及1919年間,主政四川的,是以熊克武、楊庶堪為首的國民黨勢力。然而,四川國民黨勢力卻又分裂為“九人團”和“實業團”兩個派別。兩派不斷磨擦鬥爭,終於爆發了倒熊之戰,實業團失敗被逐出四川。

九人團是指四川國民黨內以熊克武為首的派別。成員有熊克武、但懋辛、李蔚如、喻培棣、余際唐、張沖、吳秉均、劉光烈、龍光等9人。9人在早年均留學日本東京,因都是同學、同鄉,過往甚密,遂被大家稱為“九人團”,久而久之,形成派別。1917年熊克武任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和1918年任四川督軍時,任李蔚如為參謀長,但懋辛為第1師師長,喻培棣為第1旅旅長,余際唐為全川江防司令兼重慶鎮守使,張沖為督軍署警衛團長及第2混成旅旅長,吳秉均為兵工廠兼造幣廠廠長,劉光烈為政務廳長,以此掌握四川的軍、民、財大權。九人團在發展中,竭力排擠四川國民黨另一派別——實業團,激起尖銳爭鬥。

實業團是指四川國民黨內以謝持為首的派別。謝持是四川富順人,字慧生,1876年生。1906年加入同盟會。次年赴成都,成為四川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同年11月,與熊克武密謀發動武裝起義,事泄逃往廣東。1909年,謝持等到陝西組織一牧場,計劃以實業為根據,容納更多同志,待機而動,遂成立四川同盟會內第一個小團體實業團,設機關於成都。實業團成員主要來自同盟會中四川高等學堂和通省師範學校學生以及四川教育界同盟會黨人。骨干人物有謝持、石青陽、呂超、張培爵、夏之時、顏德基、黃復生、盧師諦等。辛亥革命後,這批人投身軍政界,成為長衫子軍人,佔據要津,漸與熊克武、但懋辛為首的九人團發生矛盾。

熊克武出任四川督軍後,利用整編軍隊之機,對實業團石青陽、呂超、盧師諦、顏德基、黃復生等部軍民多所排擠,雙方矛盾激化。另外,熊克武對孫中山任命楊庶堪為四川省長亦心感不滿,熊、楊之間亦矛盾重重。實業團遂與楊庶堪聯合,擁楊倒熊。其時,謝持在廣州大元帥府任內務部長、秘書長等職,對此亦有表示支持。1920年春,實業團與楊庶堪聯合滇黔軍發動了倒熊之戰。3月,唐繼堯下令免去熊克武四川靖國軍總司令職。5月,又任命呂超為四川靖國軍總司令。5月下旬,呂超、石青陽等率部從綿陽、中江攻成都;滇軍顧品珍、趙又新部從川南攻成都;黔軍王文華部與實業團黃復生部在重慶、綦江一帶攻熊系余際唐部。熊克武得劉湘等部的支持,與滇黔軍及呂超等部展開連場激戰,開始聲勢頗振,取得不少勝利。但到7月,熊部遭到全面反擊,難以抵擋,熊克武宣布辭去四川督軍職,於7月10日率部離開成都,退往川北閬中進行整編。7月18日,呂超率軍入成都,通電就任川軍總司令,實業團取得了暫時的勝利。

熊克武退往閬中後,將部隊進行整編,以但懋辛為第1軍軍長,劉湘為第2軍軍長,劉成勳為第3軍軍長。劉湘向熊克武建議,把劉存厚在漢中請回四川,合作驅逐滇黔軍及呂超等部。熊克武表示同意,與劉存厚聯絡,劉亦應允。雙方商定:在戰事未決勝負之前,熊克武、劉存厚均不作四川督軍,以劉湘為川軍前敵各軍總司令,負責統一指揮。8月6日,劉存厚在漢中組織靖川軍,自任總司令;率田頌堯、唐廷牧、張印本、賴心輝等部返川,熊、劉聯合發動靖川之戰。

8月下旬,劉湘指揮各部由閬中向三台地區戰略開進:劉存厚部及但懋辛的第1軍為右方面軍,經綿陽、羅江、瀋陽、廣漢向成都進攻;第2軍為左方面軍,經中江、金堂與右方面軍會合,然後合攻成都。9月8日,川軍攻占成都,熊克武、劉存厚兩司令部相繼入城。接著,川軍與滇軍趙又新、顧品珍部在成都近郊及龍泉山展開決戰。川軍集結兵力81營,滇軍及呂超部共63營,雙方激戰12晝夜。9月21日,滇軍戰敗。隨即,川軍發起追擊戰,晝夜強行軍,連克簡陽、資陽、隆昌等縣。10月3日,川軍咬住潰敗的趙又新部,將其圍困於瀘州,趙又新被擊斃,顧品珍和熊克武商定,准其回滇倒唐,滇軍全部退出四川。10月上旬,劉湘指揮川軍分3路直攻駐重慶的黔軍。黔軍抵抗,節節失敗。10月15日,川軍攻占重慶,黔軍總司令王文華倉皇乘輪船隻身逃往上海,殘部由盧燾代總司令率領,逃回貴州。

熊、劉聯合發動的靖川之戰,將滇、黔軍全部趕出四川,結束了滇、黔軍閥控制四川的局面。同時,實業團的勢力亦遭到嚴重的挫敗,戰後,所有實業團高級軍官一律被逐出四川,楊庶堪亦辭去省長職離川赴廣州。

熊克武、劉存厚聯合發動靖川之戰勝利後,熊、劉之間的矛盾立即產生並尖銳,驅劉之戰隨之展開。1920年9月10日,劉存厚在成都設立北京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公署。10月30日,熊克武在重慶設立廣州軍政府任命的四川督軍公署。熊、劉勢不兩立。這時,川軍實力派劉湘等便成了關鍵人物。結果劉湘擁熊反劉,使熊克武在軍力上壓倒劉存厚。11月5日,但懋辛、劉湘會同各軍將領商定了解決川局善後的六項辦法,主張川人治川,實行地方自治。12月10日,但懋辛、劉湘、劉成勳等20餘位川軍將領在熊克武授意下,聯名分別緻電劉存厚、熊克武,正式提出自治主張,請兩人在5日內作出決定。12月16日,熊克武通電擁護,並於29日通電自解四川督軍職。劉存厚依仗北洋軍閥,反對自治。12月30日,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熊克武為四川省長,劉湘為重慶護軍使。1921年1月,熊克武、但懋辛、劉湘等通電反對。2月28日,熊克武、但懋辛、劉湘、劉成勳等聯名通電,宣布劉存厚依附北洋軍閥,違反民意,反對自治,應予驅逐。隨即,熊克武命令但懋辛率第1軍,劉湘率第2軍,劉成勳率第3軍,以劉湘為前敵各軍總司令,分3路夾擊成都,發動了驅劉之戰。戰爭開始後,劉存厚部即節節敗退,賴心輝部前線倒戈,鄧錫侯、田頌堯、劉斌、唐廷牧4部離心,劉存厚自知無法抵抗,於3月20日通電下野,率護衛營離開成都,間道離川逃往陝南寧羌。劉湘、但懋辛督軍追擊劉存厚部在四川的殘敵。這時,第1軍第5師師長何光烈通電勒兵停戰。前線各部通電響應,驅劉之戰停息。劉存厚遺留在四川的部隊被各軍收編。

從上述幾場四川軍閥大戰中,我們注意到劉湘的崛起,這裡要介紹劉湘其人及以他為首的川軍速成系。

劉湘,字甫澄,四川大邑人1889年生。1906年入四川陸軍弁目隊。1908年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1909年保送四川陸軍講武堂深造。畢業後在川軍中任職。1916年在護國戰爭中,因阻擊護國軍有功,得袁世凱嘉獎,升任團長、旅長、授以陸軍少將銜。1918年升任川軍第2師師長。1920年在倒熊之戰中站到熊克武一方,升任川軍第2軍軍長。其後在靖川之戰和驅劉之戰中,地位增高,實力膨脹。

速成系則是指川軍中主要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出身的軍人結成的派系,其首腦人物便是劉湘。速成系的骨干人物有楊森、唐式遵、潘文華、王纘緒、張斯可、徐孝剛、王陵基、喬毅夫、傅常、鮮英等。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四川陸軍弁目隊與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老速成;一是四川軍官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新速成。此外,還包括與他們有師生關係的軍人。速成系形成於1918年6月,當時熊克武整編川軍為7個師,劉湘任第2師師長,大量吸收速成系同學以代替其他學堂畢業生擔任中、下級軍官,並在合川開辦軍官傳習所,以為羽翼,提出了“統一四川,問鼎中原”的遠景目標。這樣,速成系勢力形成並不斷膨脹。當時,武備系已經隨劉存厚被逐出川趨於沒落,第3軍軍長劉成勳雖是武備生,但卻不用武備係而用第3軍名義相號召。保定係和軍官系(均在後面介紹)尚未形成強大勢力,能與速成系抗衡的,只有熊克武的九人團。

驅逐劉存厚之後,1921年6月,川軍各將領在重慶召開善後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劉湘被推舉為四川各軍總司令。6月24日,劉湘又被四川省議會和川軍各將領選為四川省省長。7月2日,劉湘在重慶通電就職,第2軍軍長由楊森代理。此時的第2軍,下轄3個師、4個混成旅、兩個獨立旅,實力與熊克武不相上下。

四、討賊之役,熊氏縋城
 
劉湘出任四川各軍總司令和四川省省長不久,原鄂軍總司令李書誠和鄂西總司令潘政道特致電川湘兩省當局,請求出兵支援,協力驅逐直系軍閥兩湖巡閱使兼湖北督軍王占元,以使湖北實行自治。湘督趙恆惕認為有機可乘,決定出兵。劉湘亦考慮若進占宜昌,即可獲取一處問鼎中原的前哨要塞,於是決定出兵,川鄂戰爭爆發。

8月中旬,劉湘自任援鄂軍總司令,出動兩師4個混成旅,兵分兩路攻鄂。唐式遵為第1路總指揮,由長江北岸東進;但懋辛為第2路總指揮,由長江南岸東進。北京政府免去王占元本兼各職,特任吳佩孚為兩湖巡閱使,另派肖耀南為湖北督軍,對付川湘軍。8月19日,川軍攻占巴東,隨即奪取姊歸,進逼宜昌。9月初,川軍兩次猛攻宜昌,不克。吳佩孚攻下湖南嶽州後,即回師西援,於9月14日趕赴宜昌,發起反攻,於9月22日解宜昌之危,隨後收復鄂西。11月下旬,劉湘又調集大軍3路攻鄂。吳佩孚恐奉軍南下和南軍北進,遂與劉湘議和。雙方代表訂立川鄂停戰分防條約,吳佩孚部孫傳芳第2師駐宜昌。12月下旬,川軍陸續撤出鄂境。1922年3月7日,川鄂和約正式簽訂,共7條。主要內容有:川鄂兩軍,各退回原來駐地,川鄂兩軍會同派軍剿滅川鄂邊境匪患。川鹽運銷楚岸,川鄂兩省平均分配鹽稅收入。至此,川鄂戰爭結束。

在川鄂戰爭中,川軍並沒有得到什麼利益,但劉湘卻與孫傳芳勾結上,結拜為盟兄弟,訂立攻守同盟的密約。同時,劉湘還與肖耀南拉上關係,在漢口設立了辦事處,派喬毅夫為駐漢口代表。熊克武雖於1920年12月30日宣布辭去四川督軍職,但仍控制第1軍,一直企圖東山再起,總攬四川軍政大權。對劉湘實力的大增,熊克武深感威脅。早在驅劉之戰後,熊克武、但懋辛就暗中支持劉湘的參謀長兼第2師師長陳能芳背叛劉湘,但陳能芳事泄被劉湘扣押。此時,熊克武獲知劉湘與孫傳芳結盟後,深感於己不利,便煽動川軍各部聯合與劉湘為敵。劉湘鑑於川軍各部多已站在熊克武一方,只得採取以退為進的手法,於1922年5月14日通電辭去本兼各職,由王陵基代理總司令,向楚代理省長,而暗中,卻在調兵遣將,準備與第1軍作戰。6月,劉湘電令漢口的喬毅夫速往宜昌與孫傳達室芳密談,請孫傳芳即時派兵入川支援。但是,在劉湘尚未部署妥當,孫傳芳也未派兵的情況下,7月初,第2軍軍長楊森突然提前進攻駐忠縣和萬縣的第1軍主力。於是,四川一、二軍之戰爆發。

7月12日,成都各軍組織省聯軍,推第3軍軍長劉成勳為四川軍總司令兼省長,推第3師師長鄧錫侯,四川邊防軍司令賴心輝為正、副指揮,決定進攻重慶,支援第1軍。戰爭初期,第1軍實行有計劃撤退,接連讓出梁山、開縣、綏定、渠縣等。然後在渠縣、蓬安縣交界處集結精銳,與楊森決戰,雙方激戰6日。8月1日,劉伯承率軍衝破楊森部中央陣地,全軍乘勢猛攻,楊森大敗,潰不成軍。8月9日,省聯軍攻破重慶,楊森率殘部退往夔府。敗兵如驚弓之鳥,在黑夜中,一萬多士兵竟被二百名追兵繳械。8月20日,楊森再退到湖北利川、宜昌,依附吳佩孚。此時,劉湘以在野之身,避居重慶王家沱義新紗廠。他通過大邑同鄉劉成勳及第9師師長劉文輝等出面疏解,取得各方面同意,被允許率領隨身衛隊,由劉文輝派兵護送回到大邑縣安仁鎮老家暫作棲隱。

1、2軍之戰後,第3軍軍長、川軍總司令兼省長劉成勳主持四川軍政。劉成勳,字禹九,四川大邑人,1883年生。早年畢業於四川武備學堂。後在雲南新軍中任隊官、管帶等。辛亥革命後回四川,歷任川軍旅長、第1混成旅旅長。熊克武任督軍後,被委為第4師師長。1920年在倒熊之戰中通電擁熊,後被熊克武任為第3軍軍長。1922年1、2軍之戰中,劉成勳被川軍各部推為總司令兼省長,支援第1軍擊敗了第2軍。

1922年10月,劉成勳在成都主持召開善後會議。第3師師長鄧錫侯、第7師師長陳國棟自恃有功,要求升任軍長。劉成勳、但懋辛及四川邊防軍軍長賴心輝為鞏固既有勢力,不願他人提升軍長,與己抗衡,在會上提出廢軍長制和分期裁兵方案。鄧錫侯、陳國棟及第21師師長田頌堯竭力反對,因第1、3、邊軍人多,遂獲通過,這樣雙方結下仇怨。1923年1月5日,劉成勳以川軍總司令名義通令全軍裁兵。1月29日,劉成勳藉口陳國棟擅自收編何金鰲部,電令解除陳國棟第7師師長職,派兵武力解決陳部。鄧錫侯與陳國棟同為保定軍校同學,又一起反對廢軍長制,唇亡齒寒,於是起兵援陳。2月10日,劉成勳下令討伐陳、鄧,但懋辛、賴心輝舉兵響應,形成1、3、邊軍與3、7師之戰。2月,鄧錫侯、陳國棟揮師西上,圍劉成勳於成都。後賴心輝邊防軍開到,鄧、陳解圍而退。1、3、邊軍推賴心輝為總指揮,率兵追擊。鄧、陳退至德陽,田頌堯率第21師支援。於是,形成1、3、邊軍與3、7、21師之戰。鄧、陳、田退至潼關,得到老長官劉存厚奉吳佩孚令,帶來大批軍火補充,士氣轉旺,在黑虎寨堅守7天7夜,賴心輝久攻不下,師疲而退。鄧、陳、田乘機追擊,至綿江、中江一帶雙方呈膠著狀。3月下旬,鄧錫侯突發奇兵,間道偷襲成都,圍熊克武、劉成勳於孤立無援的空城。這時,第9師師長劉文輝率兵抵成都,雙方協商,劉成勳等讓成都給劉文輝,劉文輝網開一面,讓劉成勳等部出城。3月30日,劉成勳通電辭職停戰,率部撤離成都。4月2日,劉文輝入成都。4月5日,鄧、陳、田部也開入成都。至此,這場四川軍閥大混戰宣告結束。

然而,這場大混戰剛一結束,另一場更大的戰爭——四川討賊之戰隨即爆發。而這場戰爭的性質有些不同,這是吳佩孚支持的楊森、劉湘等川軍及5省北軍與孫中山任命的四川討賊軍總司令熊克武等西南軍隊之戰,是南北在四川的最大一次戰爭。

就在四川1、3、邊軍與3、7、21師混戰時,直系軍閥吳佩孚為武力統一中國,乘機動員直、豫、鄂、陝、甘5省兵力,組成援川軍,以趙榮華任總司令,擁楊森回川,兵分鄂、陝、甘、黔4路入川。鄧錫侯、陳國棟、田頌堯、劉存厚等川軍呼應,擁護劉湘出山,並推舉他為四川善後督辦。1923年4月,孫中山回粵復任大元帥,興師討賊。孫中山說服熊克武,與四川國民黨實業團聯合討賊,雙方表示同意。6月,孫中山任命熊克武為四川討賊軍總司令,劉成勳為川軍總司令兼省長,賴心輝為前敵總指揮,統率1、3、邊軍與石青陽、呂超、顏德基等部。雲南唐繼堯、貴州劉顯世亦派兵入川助熊討賊,形成南北大戰。

戰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楊森率部沿長江入川,4月6日攻占重慶,繼續率大軍沿成渝大道直取成都。其他北軍亦分別從陝、甘、黔入川。5月,楊森主力在資中縣被討賊軍主力擊潰,退回重慶。9月,討賊軍會集重慶,晝夜圍攻,達一個多月,死傷慘重。10月16日,討賊軍攻克重慶,楊森退往萬縣。第二階段戰役開始後,討賊軍內部矛盾顯露,追擊不力。而吳佩孚調整部署,撤趙榮華職,任命黔軍總司令袁祖銘為援川軍總司令,任命劉湘為川康善後督辦。吳佩孚又補充北軍大量彈藥,士氣復振。11月,援川軍攻梁山、墊江、長壽,討賊軍潰敗,總指揮賴心輝差點被俘虜。12月14日,援川軍又攻下重慶。1924年1月27日,楊森出奇兵直撲三台縣熊克武總指揮部,熊克武縋城逃脫。2月2日,熊克武通電辭去四川討賊軍總司令職。同日,楊森、劉湘圍攻成都。2月8日,劉成勳通電辭去四川省長職。2月9日,成都被攻破,劉成勳率殘部退往川南及康定地區。劉湘、袁祖銘率部緊追熊克武殘部。3月,熊克武率四川討賊軍殘部離川入貴州,輾轉赴廣州。從此,第一軍在四川勢力瓦解。孫中山發動的四川討賊之戰亦告失敗。

5月,北京政府任命楊森為四川軍務督理,鄧錫侯為四川省長,劉存厚為川陝邊防督辦,劉湘為川滇邊防督辦。

五、三劉一賴,再戰楊森
 
討賊之戰後,楊森被委任為四川軍務督理(相當督軍),大權在握。楊森,號子惠,四川廣安人,1884年生。1908年加入四川陸軍弁目隊,1908年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在第17鎮任職,並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在王陵基部任營長。二次革命時,私下跑到熊克武部參加討袁,兵敗後被滇軍俘虜,得滇將黃毓成賞識,後在滇軍中任靖國2軍參謀長、混成團團長等。1920年在靖川之戰中轉投川軍,任川軍第9混成旅旅長,第9師師長,靖川軍第2軍總敵總指揮,楊森在速成系中嶄露頭角。1922年,劉湘將第2軍軍長一職交給楊森,楊森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李樹勳、王兆奎、王纘緒、郭汝棟、范紹曾等都是他的部將。於是,速成系分裂成劉湘的舊2軍和楊森的新2軍兩個系統。在1、2軍之戰中,楊森部慘敗,退往湖北投靠吳佩孚。在討賊之戰中,楊森在吳佩孚的支持下捲土重回,擊敗了熊克武的討賊軍,掌握了四川的大權。

對於楊森的後來居上,劉湘表面上不動聲色,但暗中聯絡劉成勳、劉文輝、賴心輝等,形成“三劉一賴”的反楊聯盟,並對楊森之王纘緒等部進行策反。而楊森入據成都後,正躊躇滿志,對此並不覺察。他把持四川兵工廠、造幣廠,獨占自貢鹽稅,並趁機擴充部隊,準備以武力稱霸全川。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系曹錕、吳佩孚倒台,段祺瑞重新執政。劉湘等即決定投靠段祺瑞,派張斯可、喬毅夫到京,通過國務院秘書長鄧漢祥(曾任四川都督府副官長)向段祺瑞要求,撤免楊森,還川政予劉湘。段祺瑞知道劉湘已歸心,決意扶劉抑楊。1925年2月7日,段祺瑞參照劉湘的建議調整四川軍政首腦,特任劉湘為川康邊務督辦,節制全川部隊,委任楊森督辦四川軍務善後事宜;免去鄧錫侯省長之職,由賴心輝繼任;免去田頌堯幫辦之職,由劉文輝繼任;又任命劉成勳為西康屯墾使兼管民政。這樣,劉湘策劃的“三劉一賴”聯盟隱然形成。3月,劉湘等又聯名致電段祺瑞政府,要求調楊森赴京任職。楊森決定發動統一之戰,以武力統一四川。

4月12日,楊森下達對賴心輝、劉成勳兩部討伐令,分兵5路,向賴心輝、劉成勳以及劉文輝、陳洪範、陳國棟等部進攻,連戰告捷,很快就佔領了72個縣,其軍隊也擴充到19個師又12個混成旅。段祺瑞見楊森咄咄逼人,於5月明令免去他在四川的職務,調往北京署理參謀總長。楊森不肯離川,只在成都遙領參謀總長職。

被擊敗的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等部退往重慶,依靠劉湘,聯合鄧錫侯以及黔軍袁祖銘,組成川黔聯軍,共同倒楊。公推袁祖銘為聯軍總司令,鄧錫侯任前敵總指揮,劉湘只任後勤總司令,居幕後操縱。7月1日,聯軍下達作戰令。7月8日,楊森亦下達作戰令,向聯軍進攻。7月中旬,兩軍在永川、大足、榮昌一帶激戰。開始,楊森獲勝。後來,他急於尋找聯軍主力決戰,因大意而使王兆奎師被鄧錫侯部擊潰。7月21日,聯軍全線發起進攻,楊森被迫退往沱江右岸。正當楊森調集兵力,準備反攻之際,7月31日,早已被劉湘收買去的楊森部主力師師長王纘緒背叛楊森投靠劉湘,通電停戰,使楊軍全線震動。8月4日,聯軍強渡沱江,全線推進,楊軍潰敗,逃往樂山。8月10日,聯軍攻克成都。楊森派人與聯軍談判停戰。聯軍一定要他交出全部兵權,只留一個營護送其至奉節。9月4日,楊森被迫通電將所部交由劉湘節制,自率殘兵到宜賓。9月9日,楊森將曾逼他交出兵權的第3軍軍長李樹勳伏殺,再逃往橫江、萬縣。11月1日,楊森自奉節乘船往漢口,再投吳佩孚。

劉湘聯合黔軍袁祖銘將楊森擊敗後,於9月在自流井召開善後會議。但在會議上,劉湘與袁祖銘因分贓不均,關係迅速惡化。當時,重慶由劉湘、袁祖銘合駐。劉湘有潘文華、鮮英、李雅材、蘭文彬等師、旅,而袁祖銘亦有兩師一警衛旅。1926年1月24日,袁祖銘返抵重慶,立即下令增調黔軍4個團入城,在浮圖關、兩路口、磁器口等要地配置重兵,戰爭一觸即發。而這時,劉湘正滯留成都,處理善會議未完事情。重慶各界深恐戰禍再起,乃分推代表,向川、黔軍呼籲和平。袁祖銘佯裝接受民意,邀川軍將領會商,達成協議,城內除留少數軍警和警衛隊外,所有川、黔軍各部均於1月30日,移駐城外。但1月29日,劉湘部隊正移駐時,袁祖銘突然策動鮮英師何金鰲部譁變投袁,鮮英僅率殘部一營突圍與蘭文彬會合。1月30日,袁祖銘又派兵攻擊劉湘部守城衛隊,佔領駐渝機關,收繳川軍守衛部隊槍械,追擊已撤退至白市驛等地的蘭文彬、鮮英師,將劉湘的主力部隊全部逐出了重慶。這事,史稱江巴事變(又稱渝變)。江巴事變成為驅袁戰爭的導火線。

劉湘主力被袁祖銘逐出重慶以後,劉湘決定驅逐袁祖銘出川。但是,當時劉湘的部隊被分別隔於上、下川東,無法集結,被迫又向在統一之戰中戰敗赴漢投靠吳佩孚的楊森謀求合作。楊森亦想乘機再起,加上川軍將領鄧錫侯、田頌堯等因與劉湘分贓失和,亦歡迎他回川。於是,劉、楊在武漢簽訂了“丙寅公約”。公約規定:歸還原來楊森所屬的兵權,與劉湘合作收復重慶後,下川東則為他統治範圍。

3月1日,楊森返回川東萬縣,召舊屬6部來歸,很快得8萬餘眾。4月20日,由劉湘部師長蘭文彬發出討袁通電,接著,劉湘、楊森、賴心輝部師、旅長聯名通電響應。5月5日,川軍兵分上川東、下川東兩路,由劉湘、楊森分別統領、夾擊重慶,劉文輝亦在川南發起進攻。5月18日,劉、楊聯軍兵臨重慶。5月21日,川軍進占重慶。袁祖銘於5月下旬和6月上旬率黔軍全部離川返黔。

驅袁之戰後,楊森控制了下川東各縣,勢力與劉湘不相上下,彼此都尋找吃掉對方,進而獨統全川。然而,全國政治形勢的發展,迫使川軍將領要作出何去保從的抉擇。1926年6月,廣州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深入湖南,攻克長沙、岳陽,兵鋒直指武漢,川省震動。懾於北伐軍威力,四川軍閥亦投機革命,派代表與北伐軍聯繫。8月13日,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聯名發出討伐吳佩孚的通電。儘管如此,川軍各部仍首鼠兩端,坐觀時變。當時,北伐軍為了防止川軍援助吳佩孚,派出了四川籍共產黨員朱德、陳毅到楊森部做工作。9月初,中共四川省委負責人之一,原川軍將領劉伯承領導瀘順起義,以武力迫使川軍易幟。10月,北伐軍攻克武漢,聲威大震,四川軍閥見大勢所趨,亦表示服從國民政府。11月,廣東國民政府分別委任楊森、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為國民革命軍第20、21、22、23、24軍軍長。12月,任命鄧錫侯、田頌堯為第28、29軍軍長。至此,川軍全部易幟(劉存厚於1929年7月被蔣介石任命為新編第15師師長),改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歸屬國民政府統轄。

川軍雖然易幟,但其內部派別之爭依然如故。除了劉湘的速成系,當時又已經形成了保定係和軍官系。

保定係是由川軍中四川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預備學校和這三校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的軍人結成的派系。1921年熊克武發起驅逐劉存厚之戰,鄧錫侯、田頌堯、劉斌三個師戰敗退保寧,因三人為保定軍校同學,又同為劉存厚部下,加上當時同處困境,利害一致,初步形成保定係。1925年在驅逐楊森之戰中,保定生劉文輝嶄露頭角,躋身保定係首腦之列。之後,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同駐成都,形成保定係三首腦。川軍易幟後,劉、鄧、田三軍在成都設立三軍統率辦事處,後改名三軍聯合辦事處,劉文輝為處長,鄧錫侯、田頌堯為副處長,實行省城之軍政、民政、財政三統一,與駐重慶的劉湘速成系相對抗。

軍官係是川軍中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出身的軍人結成的派系。由於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畢業生比起保定軍官學校的畢業生待遇明顯差,使得四川軍官學堂的畢業生以同學相號召,互相聯繫,彼此照應,初步形成軍官系。軍官系實際形成並具有相當實力是在1926年間。當時,軍官生李家鈺由川軍第1師師長升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他與第11師師長羅澤洲等在成都組織群益社,以聯絡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及蜀軍將弁學堂速成隊的同學,不斷接收來自各方面的軍官學堂同學,兩人成為軍官系的首腦。李家鈺駐遂寧,羅澤洲駐南充,並與駐萬縣的楊森合作,與成都的保定係、重慶的速成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六、川東兩仗,二劉對峙

川軍易幟後,內戰不僅沒有消除,而且還更激烈,在此後的數年間,又爆發了連場大戰。

先說楊森,在易幟之前,即已進行投機,出兵配合吳佩孚部作戰,進攻鄂西,奪取了枝江、松滋、公安、石首等縣,還想往東推進,結果被國民革命軍擊敗,狼狽逃回萬縣。易幟之後,楊森感到四川各地已難插足,念念不忘再往鄂西發展。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相對抗。蔣介石指使粵、桂、川、黔軍閥兵分6路,會同兩湖軍閥會攻武漢。劉湘被任命為第5路總指揮,楊森被任命為第5路前敵總指揮。蔣介石私下對楊森許諾,攻下武漢後,漢陽兵工廠歸楊森管轄。楊森見有機可圖,自然積極賣命。

5月5日,楊森率4萬5千人自萬縣東下,以范紹曾部為先鋒。駐宜昌的夏斗寅部背叛武漢國民政府,乘機順流而下,為楊軍開路。5月21日,楊軍佔領武漢外圍仙桃鎮,夏斗寅部佔領汀泗橋、賀胜橋,武漢震動。當時,武漢國民政府的主力部隊已赴河南作戰,留守武漢的葉挺部急赴前線,擊潰夏斗寅師。同時,武漢國民政府急調唐生智第8軍李雲傑師包圍進犯仙桃鎮的楊森部。6月8日,李雲傑部發起進攻,楊軍大敗而逃至潛江,立足未穩,又遭到追擊。仙桃鎮之戰,楊森被殲7個團,其直轄第9師幾乎全軍覆滅。武漢國民政府又調動鄂北一帶的部隊截擊西逃的楊軍。楊森唯恐歸路被截斷,於6月24日率范紹曾、白駒等搶先上了福川輪,逃回四川。不及上船的殘部或逃散或被殲,向成傑一師被湘軍程潛部收編。

正當楊森準備退回萬縣時,發現劉湘已派兵進駐萬縣,將他拒於夔門之外。劉湘雖然接受蔣介石之命出任第5路軍總指揮,但出兵攻打武漢國民政府的,卻是楊森的部隊,他自己沒有受到損失。及至楊森潰敗,他又企圖佔有楊森的駐地。正當楊森走投無路,進退為難的時候,鄧錫侯、劉文輝等乘虛進襲重慶,劉湘見勢不利,即讓回萬縣給楊森,回師擊退鄧錫侯等的進襲。

11月,直系軍閥頭子吳佩孚被北伐軍擊敗後,輾轉入川,投靠楊森。楊森對吳佩孚倍加關照。此舉遭到四川各界人士激烈反對和指責。蔣介石也甚為惱火,明令免除楊森本兼各職,由師長郭汝棟取代其第20軍軍長之職。但楊森不肯交權,與部將的矛盾激化。

1928年1月,劉湘奉蔣介石命令,接收楊森所屬各部。劉湘認為倒楊時機已到,但又不便出面,於是指使賴心輝、郭汝棟、范紹曾、吳行光,組織“四部倒楊”。2月,借范紹曾為父親做60大壽之機,4部在長壽舉行倒楊秘密軍事會議,組織“討楊逮吳聯軍”,由賴心輝兼任總司令。4月,賴、郭、範、吳4部對萬縣形成戰略包圍,楊森退出根據地,將主力向開江轉移。劉湘以為大功告成,即電告蔣介石邀功。但5月18日,倒楊聯軍在開江任市鋪附近與楊森部決戰,卻慘遭敗北。劉湘借4部倒楊的目的未能達到,但也坐收漁利,得到了范紹曾師的全部武裝和江北一線的防地。

劉湘自易幟後,對外積極投靠蔣介石,對內則大力發展勢力,不斷分化和打擊異己。他長期佔領四川繁榮富庶之區重慶,控制長江,勢力不斷坐大。1928年9月23日,劉湘與保定係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3位軍長在資中縣舉行會議,就統一意志,裁編軍隊及組織省政府3大問題達成了協議,由劉湘出任川康裁編軍隊委員會委員長,劉文輝為四川省政府主席,鄧錫侯、田頌堯等為委員。這次會議將川軍其他各部屏之於外,激起各軍怨恨。10月10日,楊森、劉存厚、賴心輝、郭汝棟、黃隱、李家鈺、陳書農、羅澤洲八部聯合成立“國民革命軍同盟各軍軍事委員會”,簡稱“八部同盟”,推楊森為主席,李家鈺、陳書農為副主席。八部同盟決定聯合向重慶劉湘進攻,發動了下川東之戰。

劉湘聞訊後,即拉攏劉文輝,讓劉文輝等牽制同盟各部,致使真正能向重慶進攻的僅得楊森、羅澤洲兩部。楊、羅原計劃聯合同時進攻,不料羅澤洲為搶占重慶,於10月中旬率先出兵,以至孤軍突進。10月17日,劉湘集結主力,親自督戰,在江北一碗水地區迎戰羅澤洲,激戰兩日,羅部潰敗。10月19日,劉湘揮師東下,截擊來犯的楊森部。10月20日,劉湘在長壽鐵山坪發起猛攻,楊森部大敗,逃入李家鈺防區。劉湘連克梁山、忠州、萬縣等23縣,盡收楊森下川東防區,收編了楊森近3萬人以及郭汝棟部,勢力大振。

八部同盟在反劉湘的下川東之戰失敗後,深怨劉文輝支持劉湘,牽制李家鈺等部不敢動作,導致戰爭失敗,決心報復。同時,羅澤洲、楊森在下川東之戰失去防地後,與李家鈺部同處一隅,僧多粥少,也必須往外發展。1929年4月,李家鈺、羅澤洲、楊森、黃隱4部在順慶組織同盟軍,推李家鈺為總指揮,決定兵分3路進攻劉文輝的資中、內江防區,發動了上川東之戰。4月16日,同盟軍出動,由遂寧經寧至向資中、內江發起進攻。4月19日,兩軍交戰,劉文輝部守將向傳義先收縮兵力,後發製人。激戰兩天后,突然全軍出擊,同盟軍敗北,退出遂寧。

下川東、上川東之戰,劉湘、劉文輝擊敗了八部同盟,勢力大增,四川成了“二劉”天下。這裡,需要簡介劉文輝其人。

劉文輝,字自乾,四川大邑縣安仁鎮人,1894年出生於一個大地主家庭,與劉湘同族,雖然比劉湘小4四歲,論輩份卻是劉湘的嫡堂叔。劉文輝幼年念私塾。14歲後,先後就讀四川陸軍小學、西安陸軍中學、北京陸軍第1中學。1914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2期。1916年畢業回四川,在川軍中歷任參謀、營長、團長、混成旅旅長、第9師師長等,在四川軍閥混戰之中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1926年底,劉文輝隨川軍各部易幟,被國民政府委任為國民革命軍第24軍軍長,不久又兼川康邊防總指揮,並成為川軍保定係第一號巨頭。1928年9月,劉文輝與劉湘在資中舉行會議,劉文輝被推舉為四川省政府主席。10月,南京政府正式發布此任命。下川東、上川東之戰後,四川省政府改組,劉文輝仍任省主席。在10年之間,劉文輝不斷擊敗對手,所部發展到12萬之多,防地除西康十幾個縣外,在四川則據有上、下川南,上川東等60餘縣,等於大半個四川,且多是富庶之區。此時的劉文輝,不僅圖謀統一四川,還想囊括西南,問鼎中原。

然而,劉文輝想統一四川又談何容易!當時,劉湘也是擁兵10餘萬,同樣想獨攬四川大權。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軍閥也在謀求發展,未肯輕易俯首稱臣。還有,1929年後,蔣介石又與唐生智、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打得不亦樂乎,也加速了劉湘與劉文輝關係的惡化。1929年3月至6月蔣桂戰爭時,劉湘認為蔣介石大有前途,通電擁蔣並出兵助蔣討伐武漢的桂軍。而劉文輝則支持桂系,與唐生智聯繫通電討蔣。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劉湘根據駐京代表鄧漢祥的密報,知道張學良率部入關助蔣,於是極力支持蔣介石。而劉文輝估計馮、閻將會獲勝,則通電公開反蔣,並聯合鄧錫侯、田頌堯,準備出兵武漢,作為策應。結果,劉湘兩度擁蔣,得到蔣介石的信任和支持,而劉文輝兩度失算,陷於被動,雖還能保住四川省政府主席一職,但已成為蔣介石必欲除去的眼中釘。

1930年11月,羅澤洲師內部譁變,羅澤洲被扣,羅部隸屬鄧錫侯第28軍,鄧早有去羅之心,即升陳鴻文為師長,到順慶接管該師。1931年2月,羅澤洲逃到李家鈺部,李、羅聯合楊森,向順慶進攻,企圖以武力強迫陳鴻文交出該師,挑起了北道之戰。結果,陳鴻文敗退成都。3月,鄧錫侯率兵進攻李、羅,劉文輝、田頌堯亦派兵助戰。李家鈺兵敗,求劉湘援助,於是,劉湘出兵援李。5月間,在順慶城周圍,全川大小軍閥隊伍云集,形成互相對峙和牽制的局面,被迫罷戰言和。

北道之戰,李家鈺退據營山、蓬安兩縣,實際已依附劉湘,軍官係從此衰落。鄧錫侯失去所屬劉、羅兩部隊及其防地,勢力大弱。而劉文輝乘勢佔有了樂至、安岳、遂寧、潼南、蓬溪、南充各縣,勢力大增,川中僅乘下劉湘、劉文輝兩強了。

七、文輝敗走,且據西康
 
北道之戰後,四川呈現二劉對峙的局面。俗語說:“一山難藏二虎”,雖然二劉都在大唱“統一川政”,但又互不相讓。1931年夏,二劉談判合作,但毫無結果。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出路只有三條:一是一方主掌大權,一方為副手;二是一方向外發展,一方坐鎮四川;三是兵戎相見,勝者為王。談判的結果,唯有第三條路可走,雙方都在厲兵秣馬,調兵遣將,準備在戰場上見高低。

1932年春夏間,劉湘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擬定了攻打劉文輝的“安川”計劃。與此同時,劉湘盡力拉攏和收買川軍將領,壯大自己的陣營。劉湘還利用劉文輝與田頌堯的矛盾,拉攏田頌堯反對劉文輝。繼而又加緊與鄧錫侯聯絡,致使田頌堯、鄧錫侯都願意站到劉湘一邊,保定係分裂。當一切都準備好以後,劉湘已下決心向劉文輝開戰。而劉文輝也別無選擇,唯有積極應戰。1932年10月,二劉大戰爆發。這是四川歷史上規模最大軍閥混戰,戰線綿亙千餘里,川北、川西、川南戰火紛飛達1年多,四川大小軍閥鄧錫侯、田頌堯、楊森、劉存厚、李家鈺、羅澤洲等均捲入其中。雙方投入兵力約30萬人,死亡達6萬餘人,耗資5千萬元,四川人民的慘狀可想而知。由於二劉大戰經歷的時間很長,其間又分成若干個大戰役,所以需要從頭細說。

1932年10月初,劉湘唆使四川邊防軍總司令李家鈺和新編第22師師長羅澤洲,首先從南充下游李渡場向劉文輝部林雲根部開火,但遭到第24軍的反擊,揭開了二劉大戰的序幕。10月12日,以劉湘部師長唐式遵為首的全川94名師旅長通電討伐劉文輝,並向劉文輝駐防的順慶、隆昌、瀘州等進進攻,二劉大戰正式爆發。

戰爭開始,田頌堯在劉湘的支持下,乘勢力脅迫劉文輝撤出成都,劉文輝決定解決田頌堯,免除後顧之憂,再集中力量對付劉湘,於是,集結兵力於東大街、春熙路和少城一帶備戰,劉、田雙方爆發了省門之戰(又稱劉田成都巷戰)。11月16日,兩軍打響,戰斗在市內進行,自西到東,無街不戰,無巷不爭。經歷了煤山爭奪戰、東郊之戰、北門簸箕街決戰幾個階段,田頌堯部被困於城內西北一隅。這時,鄧錫侯玩弄“中立”手段,出面調停,劉文輝急於結束戰爭,也同意鄧的調停。11月22日,劉、田雙方達成休戰協議:三軍重新合作;劉軍讓出北道交通線;田軍向新都撤退;城內兩軍恢復原狀,由鄧軍執行中立任務。11月25日,省門之戰結束。這場成都浩劫,劉軍死5千餘人,田軍死4千餘人,雙方傷者1萬餘人,因戰禍受災的成都難民則達2萬7千餘人。

在省門之戰結束後,劉文輝急將大部分兵員東調,劉湘與劉文輝又在沱江流域打了一場大混戰。劉湘以唐式遵為東路軍總指揮,潘文華為南路軍總指揮,王纘緒為北路軍總指揮,兵分3路攻打永川、江津、潼南、大足等縣。劉文輝則退守隆昌、瀘州一線,以資中、內江、富順、瀘州縣城為主要據點,企圖扼沱江之險以抵擋劉湘之師。10月28日,劉湘出動飛機、軍艦轟擊瀘州。11月18日,劉湘越過沱江,王纘緒攻打內江、唐式遵攻打富順,潘文華攻打自流井。11月31日,唐式遵、王纘緒聯合李家鈺、羅澤洲、楊森3部沿沱江進攻瀘州。劉文輝之師長夏首勳率第2、第3師主力阻擊,劉湘久攻不下,只好放棄圍攻瀘州重鎮,集中主力攻打富順、內江。兩軍對峙,戰線長達40餘里。在劉湘的強攻之下,劉文輝終將資中、富順、內江等地丟失。劉湘秘密買通瀘州守軍,加緊進行砲擊轟炸。12月23日,瀘州守軍軍心動搖,被迫接受劉湘收編。12月26日,劉湘進駐瀘州並溯江而上,直取宜賓,劉文輝敗退榮縣、威遠,沱江大戰結束。

沱江大戰之後,劉文輝以夏首勳為1路,張清平為2路,林雲根為3路,陳鴻文為4路,冷寅東為第1預備總指揮,唐英為第2預備總指揮,集中主力於樂山、井研、仁壽、榮縣、威遠一帶,以榮、威為重點,設總指揮部於眉山。劉湘以1路總指揮唐式遵在自流井、榮縣、威遠一線;2、3路總指揮王纘緒、范紹曾在資中、內江一線;4路總指揮潘文華在富順、宜賓一線迎戰。12月4日,榮威之戰在寶馬場打響。12月10日,全面戰鬥展開,劉文輝投入7萬兵力,劉湘出動5萬人馬,雙方展開連場血戰,傷亡慘重。由於劉文輝部頑強抵抗,劉湘部節節後退,轉攻為守。這時,劉湘見戰局對自己不利,於是派人向劉文輝議和。劉文輝打算乘勝進擊,消滅劉湘,但12月19日,劉文輝旅長陳鳴謙突然在資中倒戈叛變,所部被劉湘改編為師。鄧錫侯、田頌堯又背叛成都協議,出師援助劉湘,襲擊劉文輝後路。楊森、李家鈺也有進攻之動向。劉文輝權衡利害,不得不於12月21日令冷寅東在老君台與劉湘簽訂停戰書:劉文輝前線部隊移駐樂山之筍子山及井研一線,其餘部隊仍屯原地,軍部仍回省城;劉湘前線部隊移駐榮縣之白石溝、老林口、文昌宮一線。兩軍形成隔岷江而峙的膠著狀態。

榮威之戰後,劉文輝內部軍心渙散,將領不和。1933年春,劉文輝在成都召開軍事會議。劉文輝及不少將領都認為,在省門大戰和榮威之戰中,鄧錫侯都在暗中作祟,應該加以討伐,但這意見遭到保定係軍官的反對,認為保定係互相殘殺,實屬不明智之舉。劉文輝一意孤行,於4月間以川西平原為中心,重新佈置兵力,與鄧錫侯展開了毗河之戰。5月6日,劉文輝開始發動進攻。鄧錫侯沿毗河布防,並主動放棄溫江。鄧錫侯部師長黃隱為阻止劉軍進攻,將都江堰調劑流量的榪槎砍去,毗河水頓時猛漲,兩岸氾濫成災。劉軍數次強渡未成,兩軍對峙1個多月。鏖戰之際,鄧錫侯決定依附劉湘,其部由劉湘指揮。6月25日,劉湘、田頌堯、劉存厚、楊森、李家鈺、羅澤洲6人聯名通電,準備武力製止劉、鄧紛爭。劉、鄧兩軍內保定係同學已無心再戰,於新都三河場開會,簽訂和約,保定係內部停戰議和,並打算脫離劉文輝。7月2日,劉湘指揮聯軍向劉文輝進攻。7月3日,劉文輝放棄井研,自知無法取勝,遂由冷寅東出面於同日致電劉湘,稱“二十四軍退出成都,擁戴其促進川事的統一”。7月8日,劉文輝率部撤出成都,通電辭去四川省政府主席職。7月14日,鄧錫侯返回成都。7月21日,劉湘率部進入成都。

劉湘進入成都以後,蔣介石委任劉湘為四川“剿匪”總司令,進擊入川紅軍。劉湘為徹底消滅劉文輝,乘勢力提出“先安川後剿赤”的口號,聯合全川大小軍閥在成都成立了安川軍,分東、南、北三路,共110個團,開赴岷江東岸與劉文輝對峙,岷江大戰(又稱安川大戰)爆發。8月1日,劉文輝退集岷江右岸,發起反攻,但徒勞無功。雙方隔江砲戰,均無進展。劉文輝派參謀長劉吉甫到成都請劉湘息兵,要求政治解決爭端,但談判未成功。8月13日,劉湘下令總攻。鄧錫侯派人收買了劉文輝河防部隊營長葉青蓮投誠,岷江防線開了一個缺口,鄧軍立即搶渡過江,劉軍守江部隊驚惶潰敗。此時,旅長彭韓又倒戈,劉軍全線軍心動搖,土崩瓦解。8月16日,劉文輝退至雅安。師長陳鴻文、旅長石肇武在邛崍被俘,石肇武被槍決。8月17日,劉文輝又撤離雅安,其所部夏首勳、林雲根、張清平、冷寅東等被劉湘改編。劉湘見大局已定,也顧念叔侄之情分,不忍置劉文輝於絕路,便令各軍停止追擊。9月,兩軍媾和,劉湘同意將雅安、滎經、天全、蘆山、寶興、名山、洪雅等縣劃給劉文輝,劉文輝總算能偏安西康一隅,有個立足之地。而劉湘,則佔有川東、川南、川西地區80餘縣,軍隊擴展至10餘萬人,登上了四川霸主寶座,為全川歸於統一奠定了根基。至此,二劉大戰宣告結束,而長達17年的四川軍閥混戰亦告結束。

八、內外交困,劉湘抗日
 
二劉大戰結束後,劉湘即在成都宣誓就任四川“剿匪”總司令,奉蔣介石之命,先後對付入川的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10月,劉湘將川中各軍編為6路,分別以鄧錫侯、田頌堯、李家鈺、楊森、王陵基、劉存厚出任1至6路總指揮,對紅軍各方面軍展開圍攻,然而,卻遭到失敗,劉湘先後將劉存厚、王陵基撤職查辦。

1934年間,劉湘又在南充設立四川“剿匪”總部前方軍事委員會,推出“神仙”軍師劉從雲為委員長。劉從雲原是鄉間測字算命先生,曾創立了一個“孔孟道”,自稱道主,有道徒1萬多人,劉湘等川軍將領也入了道,營以上軍官有百分之九十也是道徒,皆尊劉從雲為軍師。故此,時人諷刺劉湘擁有陸、海、空、神4大兵種。這次,劉從雲用“神術”指揮“剿共”軍事,結果被紅軍擊潰20多個旅。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自江西突圍,開始長征。蔣介石想趁此機會派出中央軍10個師到四川“援助”劉湘,電邀劉湘到南京面商機宜。劉湘到漢口時,即與從上海約來的鄧漢祥密商,決定無論如何,要阻蔣介石派兵入川。10月20日,劉湘抵達南京。經過反覆磋商努力,取消了蔣介石派兵入川的提議,達成了三項決定:一、仍由劉湘擔任四川“剿匪”總司令,負計劃、指揮全責,中央盡量補助餉款彈藥;二、改組四川省政府,以劉湘為主席;三、組成南昌行營駐川參謀團,任命賀國光、楊吉輝為該團正副主任。12月10日,劉湘返加四川。1935年間,劉湘在蔣介石派去的參謀團的監督之下,積極參與了對紅軍的堵截和圍追。

這裡要談談參謀團的情況。蔣介石早想控制四川和西南,在派中央軍入川“援助”劉湘“剿共”的提議遭到劉湘抵制後,即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駐川參謀團(簡稱參謀團)的名義派其親信進駐四川,1935年1月20日開始在重慶辦公。參謀團以賀國光為主任,楊吉輝為副主任,下設第1處、第2處、政治訓練處和總監處等機構。參謀團率康澤的別動隊入川,指導監督四川的反共軍務,實際控制了全川軍隊。它規定川軍中師長以上軍官要定期向參謀團匯報軍事;向劉湘總部報告軍情必須分報參謀團;參謀團向四川各路派員督察,實行監軍;參謀團政訓處派員到川軍各軍師設立政訓處,還在峨眉山開辦軍官訓練團,調訓川軍中營以上乾部,進行分化和拉攏。參謀團別動隊深入川康各地,進行“組訓”民眾,監視地方官吏活動。參謀團入川後對川軍恩威並施,監督“圍剿”入川紅軍,但遭到失敗。1935年5月,蔣介石主力部隊進入四川,形成了中央軍控制四川的局面。6月,參謀團著手整頓川軍,規定各軍、師一律按現額縮減三分之一,軍費減發三分之一。8月,參謀團又成立點驗委員會,點驗川軍,核實名額。11月1日,蔣介石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四川和西南各省的控制,改設軍委會委員長重慶行營,以顧祝同為主任,賀國光為參謀長,參謀團即行撤銷。參謀團在四川近一年的活動,為蔣介石控制四川打下了基礎。

面對蔣介石勢力進入四川,控制和瓦解川軍,劉湘深以為慮,不得不想辦法對抗。首先,他在改組省政府時,盡量任用自己的親信,如省府秘書長鄧漢祥、財政廳長劉航琛、民政廳長甘績鏞、總參議鐘體乾、川軍參謀長傅常等,都是他的親信幕僚。另外,劉湘還宣布廢除近20年的防區製,原防區內一切政權交給省府。在軍隊方面,劉湘仿效蔣介石組織黃埔同學會的方法,健全原先已有的鬆散組織武德學友會,作為團結、考核、控制軍隊的工具。同時,著手聯絡民主人士和共產黨人,共同抵制蔣介石。馮玉祥系統的汪導予、李蔭楓、高興亞,共產黨人郭秉毅、張曙時、黃子谷、羅世文、李一氓等先後到劉湘部工作。其後,劉湘在武德學友會的基礎上,又組織核心組織“武德勵進會”,自任會長。武德勵進會對外保密,會員全為實職營長以上親信軍官。武德勵進會在川軍中每團設有小組,起著團結、監視、控制部隊,防範蔣介石收買部隊將領等作用。在川軍縮編點驗中,劉湘的第21、23、44軍共96個團,縮編為60個團,但劉湘將其餘部隊又納入於省府保安部隊,改成24個保安團,實力削弱甚微。

1937年日寇正策動大舉侵華,全國抗戰的呼聲甚高,中共中央明確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劉湘認為,一致對外,可以轉移蔣介石對準自己的矛頭,決定改變擁蔣反共的方針,聯共結友,參與抗戰。這年春天,他派張斯可為代表赴廣西,與中共代表及李宗仁、白崇禧簽訂了一個旨在“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川、桂、紅協定》。此時的劉湘,激於民族義憤和對蔣介石排斥異己的不滿,積極準備抗戰,要讓川中子弟為民族、為國家爭光。

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後的第二天,劉湘即電呈蔣介石,請纓抗戰。同時通電全國,籲請一致抗日。8月7日,劉湘飛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力主抗戰。他表示:“抗戰,四川可出兵三十萬,供給壯丁五百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回成都後,按南京政府部署,劉湘組編了兩個縱隊,分兩路徒步出川抗日。他以第45軍軍長鄧錫侯、第41軍軍長孫震為第1縱隊司令、副司令,下轄6個師;第21軍軍長唐式遵、第23軍軍長潘文華為第2縱隊司令、副司令,下轄5個師,兩個獨立旅。10月15日,劉湘被任命為第7戰區司令長官,兼任第23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為副總司令;鄧錫侯為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為副總司令。部隊組編雖然沒有變,但兩集團軍卻被蔣介石調往各處。11月12日,劉湘抵達南京,設長官部於赤壁路,由參謀長傅常主持事務,劉湘則急於和出川部隊取得聯繫。11月中旬,日軍沿京滬鐵路和太湖南岸,分兩路向南京進攻。劉湘當即向蔣介石請求將川軍兩個集團軍調集起來,保衛南京,但蔣介石沒有同意。劉湘本來是抱病出征,此時,舊疾突發,生命垂危。不久,被送往蕪湖,再送往漢口萬國醫院就醫。

劉湘在病中,不忘抗戰,稍有好轉,即與來訪者暢談抗日大計。1938年元旦,劉湘特發表題為《長期抗戰中的四川》的元旦論文,重申四川支持抗戰的決心。1月7日,劉湘在揮毫遣興時,寫下兩句古詩:“思親淚落吳江冷,望帝魂歸蜀道難”。在某一天,他又在一張紙上寫上杜甫《蜀相》詩中的最後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又寫下遺囑,勉勵出征川軍英勇殺敵,“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1月13日,劉湘先後和馮玉祥、何應欽談過話,不久吐血半痰盂,從此昏迷不醒。1月20日,劉湘逝世,終年48歲。

劉湘逝世後,國民政府明令褒卹,追贈陸軍一級上將,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舉行國葬典禮。劉湘是四川的大軍閥,有反人民反共的罪惡,但是他能結束四川近20年的軍閥混戰,應算一件功績,尤其是他力主抗日,抱病出征的壯舉,為他晚年寫下光彩的一筆。

由於劉湘力主抗戰,且“出師未捷身先死”,也極大地激勵了川中子弟。在國民黨軍隊中,川軍是抗戰最英勇的部隊,無數川軍將士戰死在抗日的疆場。我們前面提到的川軍軍官系首領李家鈺(四川蒲江人),在抗戰開始後歷任第47軍軍長、第4集團軍副總司令、第36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5月21日在豫湘桂戰役中英勇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在成都南郊修建李將軍陵寢。第21軍第145師師長饒國華(四川資陽人),1937年11月30日在安徽廣德保衛戰中,英勇抗敵,兵敗後舉槍自戕,以死報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後在成都中山公園內鑄銅像一座,並豎立“饒上將國華紀念碑”。第41軍前敵總指揮、代軍長王銘章中將(四川新都人),1938年3月17日在山東滕縣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滕縣保衛戰為台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王將軍遺體安葬於新都家鄉的國葬墓園。成都少城公園鑄豎了王將軍的騎姿銅像一座。第29集團軍第150師師長許國璋(四川成都人),1943年11月3日在常德會戰中,身負重傷,舉傷自戕,以身報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

此外,川軍中的很多將領都參加了這場偉大的民族戰爭,擔任過重要的職務。如鄧錫侯,曾任第22集團軍總司令;唐式遵,曾任第23集團軍副總司令、第3戰區副司令長官;孫震,曾任第22集團軍總司令、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楊森,曾任第27集團軍總司令兼第20軍軍長;潘文華,曾任第28集團軍總司令;王纘緒,曾任第29集團軍總司令、第6戰區副司令長官;王陵基,曾任第30集團軍總司令,第9、6戰區副司令長官;范紹曾,曾任第88軍軍長、第10集團軍副總司令;黃隱,曾任第95軍軍長;陳書農,曾任第45軍、第47軍軍長;羅澤洲,曾任第47軍副軍長等。

九、川康自保,彭縣起義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後期,國民政府預感到首都南京難保。1937年10月29日,蔣介石在國防最高會議上發表了“國府遷渝與抗戰前途”的演講。30日,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楊森乘海軍艦艇從南京沿長江西上,政府和黨部各機關也陸續出發。11月26日,楊森一行抵達重慶,開始辦公。國民政府雖遷到了重慶,但自南京陷落後,國民黨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實際上卻在武漢。武漢失守後,其軍政重心一度又遷移至長沙、衡山。直到1938年底,蔣介石及國民黨最高軍事機關才遷抵重慶。

抗戰開始後,劉湘抱病出征,川政交由第44軍軍長王纘緒處理。1938年1月,劉湘在漢口病故之後,王纘緒就想繼承劉湘的軍政職務並積極進行活動。蔣介石打算以重慶行營主任張群接任四川軍政,但又擔心四川的留守軍人不滿。後來,蔣介石聽取了重慶行營參謀長賀國光的建議,讓其實並不孚眾望的王纘緒接任,以便隨時可取代。3月,王纘緒升任第29集團軍總司令。4月,代理四川省主席。為了進一步控制四川政局,蔣介石又於同年2月委任鄧錫侯為重慶行營副主任兼川康綏靖公署主任。不久,鄧錫侯從前線回到四川主持川康軍務。

王纘緒,字治易,四川西充人,1885年生。1908年,王纘緒考入四川弁目學堂,與劉湘、楊森等同學,後成為速成系重要將領,為劉湘統一全川立下了汗馬功勞。王纘緒志大才疏,威望不高,當上省主席不久,逼走了省政府高等顧問張瀾。他借整頓吏治和財政,任用親信,排斥異己,使得不僅劉文輝、鄧錫侯的保定係軍人反對,就連劉湘速成系的軍人也對他不滿。面對這種形勢,王纘緒只有進一步投靠蔣介石,以保住自己的地位。1938年7月,鄧錫侯、潘文華、王纘緒及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在成都與雲南省主席龍雲秘密簽訂了一個川康滇三省政治、軍事、經濟實行合作的盟約,以期相互支持,聯合抵制蔣介石的宰割。事後,王纘緒全盤向蔣介石密電報告,使鄧、潘、劉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策動川康軍人反對王纘緒。1939年8月10日,鄧錫侯等指使川康彭煥章、陳蘭亭、劉樹成、周成虎、謝德堪、楊曬軒、劉元瑭7位師長倒王,發出通電,列舉王纘緒10大罪狀。同時,調動軍隊進逼省城。蔣介石乘此機會,以平息事態為由,勸王纘緒率部出川抗日,自兼四川省主席。

在反對張群任四川省主席的過程中,川康實力派劉文輝起到很大的作用。此時,蔣介石也要拉攏劉文輝,於是,是年9月,蔣介石滿足劉文輝的請求,批准把西康改建為行省。12月,任命劉文輝為西康省主席。1940年元旦,西康省政府在西昌宣告成立。如此同時,蔣介石則把省主席職務交給了張群,張群還兼成都行轅主任。

張群,字岳軍,四川華陽人,1889年生。1907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年底赴日本士官學校,與蔣介石同學,並加入同盟會。張群雖是四川人,但他並非川軍出身,他是國民黨的元老及蔣介石的親信。張群主政四川,意味著四川的政務完全由蔣介石中央所控制。留在四川而擁有一定實權的川軍將領,則只有鄧錫侯了。

鄧錫侯,字晉康,四川營山人,1889年生。1909年入四川陸軍小學,後入南京第四陸軍中學堂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1年回川入川軍。1912年入劉存厚部,逐升至旅長。1918年依附熊克武,升任第3師師長。1922年參與倒熊。後歷任四川省省長、四川清鄉督辦、國民革命軍第28軍軍長,是川軍保定係第2號人物。1932年至1933年,參與反對劉文輝的戰爭。劉文輝敗走西康,劉湘病逝漢口後,鄧錫侯便成了川中軍界第1號人物,被蔣介石任命為川康綏靖公署主任。

鄧錫侯從抗日前線回川任職後,除了策動川康7位師長驅逐王纘緒外,對一切嫡系、非嫡系的部屬都能以他所說的“公、誠、和、信”四個字來對待,因而威信大大提高。為了抗日大局,他還要常常調和國民黨中央政府與川康地區以及地方各實力派之間的矛盾。此外,在動員四川軍民支援抗戰以及爭取美國、印度對四川的援助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西康建省以後,蔣介石為了控制西康,特在西昌設立“西昌行轅”,委任張篤倫為主任,又派軍統大特務羅國熙出任“經濟調查處”處長,用以監督劉文輝以及雲南的龍雲。劉文輝為了自保,與蔣介石的勢力明爭暗鬥,牢牢掌握住西康的軍警力量,尤其是他的嫡系第24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從重慶還都南京。蔣介石為了穩住大西南,讓鄧錫侯仍任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劉文輝仍任副主任。但是,當他遷都完畢後,他又想辦法削弱西南實力派的力量。

1946年春,蔣介石通過張群向劉文輝轉達,要劉文輝離開西康到南京,出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一職。劉文輝知道這是雕虎離山計,不肯出任此職。同年7月,蔣介石正式下令,將第24軍改編為整編師,劉文輝表面執行,以劉元瑄為師長,人馬未減,一切由劉文輝自己指揮。蔣介石又多次要該部出西康到內地參與內戰,劉文輝以西康防務原因搪塞。後蔣介石不得不恢復第24軍番號。

1948的春,蔣介石裁撤了川康綏靖公署,鄧錫侯出任四川省主席,統兵權被大大削弱。不久,蔣介石要鄧錫侯從四川調運10萬石軍糧和加徵12萬名壯丁以增援胡宗南打內戰。鄧錫侯對蔣介石苛刻徵調不滿,擔心造成官逼民反的局面,於是婉言拒絕。蔣介石很惱怒,加上鄧錫侯處理學運不力,便強迫鄧錫侯辭職“養病”。4月,蔣介石任其親信另一川軍將領王陵基出任四川省主席。

王陵基,字方舟,四川樂山人,1886年生。四川武備堂畢業,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歷任四川陸軍學堂副官、隊官等。民國成立後,王陵基歷任團長、師長、重慶衛戍司令、四川第5路剿匪總指揮、四川保安司令等。抗日戰爭時期任第30集團軍總司令、第9、6兩戰區副司令長官,抗戰勝利後,任第7綏靖區司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調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後,著手實施所謂“安川應變”計劃。他自恃有蔣介石為靠山,一上任就著手打破省政府派系分贓的辦法,獨攬省政大權。接著,他利用兼省保安司令職權,以主要精力整頓、擴充保安團。後來,他將保安團擴充到近20個團。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國民黨的敗局已定,但王陵基仍然叫囂反共到底,誓不投降,並且打出“四川反共救國軍”的旗號,在各縣、市成立“自衛總隊”。

與王陵基一樣死心為蔣介石賣命的川軍將領,還有重慶市市長兼衛戍司令楊森、重慶綏靖副主任兼川鄂邊區綏靖主任孫震,以及王纘緒、唐式遵等。1949年春,蔣介石在三大戰役和西北戰場都遭到慘敗,人民解放軍又發起渡江戰役後,為確保四川,特命胡宗南集團扼守川東北,宋希濂、羅廣文兵團扼守鄂西北,孫元良兵團扼守川東大門,何紹周兵團扼守川南貴州,組成一道可謂堅固的西南防線。王陵基亦與駐重慶的楊森,駐萬縣的孫震組成一條成、渝、萬防線,妄圖保住自己在四川的統治地位。

1949年4月,蔣介石將西南綏靖公署改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由張群出任長官。為了拉攏川軍將領,他先後發表鄧錫侯、潘文華、楊森、王纘緒、唐式遵為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並無甚麼實權,他們看到國民黨統治的最後崩潰已是指日可待,不甘心為蔣介石集團殉葬,他們與西康省主席、第24軍軍長劉文輝都接到中共周恩來等的電報,望劉、鄧、潘等川軍將領率部起義。此外,民革、民盟及原川軍將領熊克武、但懋辛、呂超、鐘體乾、鮮英等人士都在四川召集舊部,做策反工作。劉、鄧、潘決心走起義的道路,他們三人經常秘密聚會,商量起義的準備工作。

1949年10月以後,人民解放軍發起西南戰役。兩個月的時間,蔣介石的西南防線便徹底崩潰。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倉惶逃往成都。為了作最後的頑抗,蔣介石派張群對劉、鄧、潘進行安撫和拉攏,劉文輝等只作搪塞應付。12月7日,蔣介石在撤離大陸的前夕,又以召開緊急會議為名,邀請劉、鄧、潘到自己住地北較場,準備將他們挾持到台灣。在此緊要關頭,劉、鄧、潘於當天上午逃出成都,到達新繁縣龍橋。蔣介石又派王纘緒從成都趕往龍橋,勸劉、鄧、潘回心轉意,但遭到嚴辭拒絕,王纘緒無功而返。為防止蔣介石派飛機轟炸,劉、鄧、潘又率部轉移至彭縣。

12月9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在彭縣龍興寺總指揮總聯名發出起義通電,宣布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參加彭縣起義的川軍將領還有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原川軍保定係首領之一田頌堯,第95軍軍長黃隱,川湘鄂邊區綏靖副主任陳蘭亭以及四川省財政廳長、省銀行董事長鄧漢祥等。川鄂綏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於12月21日率3萬人馬在金堂、廣漢起義。第15兵團司令羅廣文於12月24日在彭縣通電起義。四川挺進軍總司令范紹曾亦於同月在渠縣通電起義。成都市長冷寅東亦宣布起義。此外,參與起義的還有陳克非、喻孟群、劉兆藜諸部。

第24軍等部隊在彭縣起義後,又參加了西康阻擊戰,有力地阻止了胡宗南、宋希濂、王陵基等國民黨軍隊向西康敗潰,最後,這些殘軍在邛崍、邛蒲、大邑等地被解放軍殲滅。

除了上述人員,原川軍將熊克武、但懋辛、呂超、余際唐、鮮英、鐘體乾、羅澤洲、陳國棟、郭汝棟、鄧國璋、陳書農以及尹昌衡、胡景伊等,1949年後都留居大陸。其中熊克武、但懋辛、余際唐、鮮英、鐘體乾以及劉文輝、鄧錫侯、范紹曾等,都擔任了人民政府以及民革、民盟等的重要職務,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鄧錫侯曾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長、民革中央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1964年逝世。熊克武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等,到1970年才病逝。劉文輝,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林業部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等,1976年才病逝。80年代以前,這批人物已先後作古了。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西南游擊第1路剿匪總司令王纘緒,迫於形勢,也於12月14日率部在成都起義。但王纘緒本人於起義後,以“年老”為詞,拒絕參加人民政府安排的工作。1957年王纘緒潛赴深圳企圖越境,被逮捕關押,1960年病死於監獄,是川軍起義將領中最不光彩的一人。

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西南游擊第二路剿匪總司令唐式遵,率部與解放軍頑抗,後退往西康。1950年2月在西昌被台灣當局任為四川省主席。3月28日,在流竄至西康越崔縣境內時被解放軍擊斃。

四川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王陵基,負隅頑抗失敗後,於12月25日化裝成軍醫隻身外逃,經樂山、宜賓,走到江安時被捕,成為級別最高的國民黨被押戰犯(上將省主席)。1964年12月28日獲人民政府特赦。1967年3月17日在北京病逝。

能夠逃往台灣的川軍高級將領,只有劉存厚、楊森、孫震等。三人均擔任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等閑職。劉存厚於1960年6月病逝。楊森於1977年5月17日病逝。孫震於1985年9月9日病逝。

曾在川軍中擔任過團長的劉伯承(四川開縣人),以及參與過四川軍閥混戰的滇軍將領朱德(四川儀隴人),還有在楊森部工作過的陳毅(四川樂至人),1927年後都成了共產黨軍隊的高級將領,建國後成為共和國的元帥。

隨著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徹底失敗,川康系軍閥的歷史也宣告結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