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央集權制統治的加強
唐末五代以來,軍閥長期割據。宋太祖建國後,繼續統帥後周的禁軍,後周官員也都繼續任職。滅江南各國後,也仍然任用原有的大批官吏,並收編了各國的軍隊。為了防止割據勢力的復辟,宋王朝把軍事、政治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以鞏固它的統治。
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主要是兵制和官制,在太祖、太宗兩朝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
一、兵 制
宋朝軍隊的主力,是朝廷直接統領的禁軍。唐初,設十二衛,唐玄宗改設彍騎,宿衛京師。天寶以後,彍騎虛弱,邊鎮兵強大,形成長時期的藩鎮割據。後周時,仍沿用禁軍制度,但軍士累朝相承,多已老弱,又驕橫不聽指揮,實際上已不可用。周世宗制定“兵務精不務多”的方針,命宋太祖統領禁軍,精銳者提升,老弱者除去。又召募各地壯士,選擇尤強者編入禁軍,加以訓練。禁軍由此成為一支強勁的軍隊。周世宗對外作戰,屢獲勝利,禁軍的整頓是有作用的。宋太祖在後周統領禁軍六年,依靠這支兵力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他深知掌握軍隊的重要,即位後從各方面加強禁軍的實力,集中掌握兵權,沉重地打擊了割據勢力。
選練——宋太祖即位的次年,九六一年,即著手加強禁軍,進一步揀汰老弱,補充精壯。這年五月,下令各州揀選勇壯兵士,升為禁軍。又除去禁軍中的老弱,設“剩員”處理。退兵下到諸郡,仍給兵俸。諸郡多用來看守倉庫。九六五年,又選強壯兵定為“兵樣”,分送各地。各地軍隊按兵樣選拔,送到京師充禁軍。此後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選擇精兵收補。禁軍聚集在京師,太祖親自教閱,加強訓練,並給以優於外州的俸給。宋朝統一南方各國的過程中,也從各地的降卒中選擇精銳補入禁軍。軍中並制定“階級法”,使上下有制,不可侵犯。由於禁軍的不斷選練,宋朝極大地加強了中央直轄的兵力,削弱了地方的兵力。
地方的鎮兵,五代時駐守城廂,又稱“廂兵”。九六六年,宋太祖下令禁止將帥選取軍中精銳作牙兵(衙兵)。廂兵中的精銳,經多次選拔,全被收入中央的禁軍。留在地方的,不再訓練,只服雜役。廂兵實際上已成為不能作戰的役卒。後來司馬光曾評論說:選練禁軍後,“各地方鎮都自知兵力遠不是京師的敵手,誰也不敢再有異心”。這就是說,鎮兵力量遠比禁軍薄弱,沒有割據反抗的可能。唐末以來的軍閥割據勢力不能復辟了。
建置——太祖開寶(九六八——九七六年)時,有禁軍馬步兵十九萬三千(全國兵額三十七萬八千);太宗至道(九九五——九九七年)時,禁軍馬步兵三十五萬八千(全國兵額六十六萬六千)。起初,禁軍都駐在京師,後來也部分地出守各地。太祖時以十萬駐京師,十萬派守外郡。戍守邊地重鎮或內郡要地者稱屯駐,隸屬于總管司者稱駐泊。此外,因糧價低廉暫留某地者稱就糧,人數不多。屯駐軍由兵馬鈐轄(鈐音潛qi2n)、都監等統領,當地州官不得干預。派出的禁軍定期輪換,因而有所謂“出戍法”(或稱“更戍法”)。出戍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江南、淮南、兩浙、荊湖、川、峽、廣東等地的,三年一輪換。廣西等地,二年一輪換。陝西兵,半年一換。禁軍家屬妻子都在京師。據說更替出戍,可以使士兵“習勤苦,均勞逸”,免得留戀家室。短期在外地,也不會想反抗朝廷。禁軍軍官提升時,都調離原來的隊伍。統領駐泊、屯駐的禁軍的將官由朝廷任命,也不固定。從而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不使上下人情習熟”。宋太祖、太宗時期,在禁軍制度上,從各個方面消除唐末五代以來方鎮割據的積弊,形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的局面。禁軍將領也不能擁兵割據了。
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王小波提出的這一目標,立即獲得廣泛的回應。前來參加起義的群眾越來越多。起義軍攻佔青城,轉戰邛州、蜀州各縣,進而攻打眉州的彭山。彭山縣令齊元振,曾被宋朝賜璽書(璽音喜x!)獎諭為“清白”。其實這個所謂“清官”是把大量貪污剝削來的財物寄存在別處,與民為仇,早為群眾所痛恨。王小波打到彭山后,搜出齊元振的大批金帛,散發給貧民,並立即把齊元振處死。張詠《悼蜀》詩說:“害物黷貨輩(黷音獨d*),皆為白刃爍(音朔shu^)。”想見那些“害物黷貨”的地主豪紳,同齊元振一樣受到應得的懲處。起義軍的行動,使人心大快,由此在廣大農民群眾中建立起更為崇高的威信,參加起義的人更多了。本來此時農民戰爭爆發的時機已經成熟,這一地區又有著反抗鬥爭的傳統,在王小波均貧富的號召下,起義軍不斷勝利發展。攻下彭山,已是一支萬餘人的隊伍。
十二月,起義軍進攻江原縣。宋西川都巡檢使張玘(音啟 q!)出戰。王小波在作戰中不幸額上中箭,仍帶箭奮戰,力斬張玘。起義軍在江原大勝。但此戰之後,王小波負傷過重,壯烈地犧牲了。王小波點燃了起義的烈火,開闢了戰鬥的道路。起義群眾在王小波妻弟李順領導下,繼續頑強戰鬥。農民起義的浪潮,更加洶湧澎湃地向前發展。
起義軍在江原獲勝後,更加強盛。在李順領導下,起義軍乘勝攻下蜀州,殺宋監軍。攻下邛州,殺知州、通判。在新津江口,大敗宋乓,殺宋巡檢使。起義軍發展到數萬人,進取永康軍,奪得雙流、新津、溫江、郫縣等地。兵鋒所向,直指成都。
隨著起義的勝利發展,起義軍逐步建立起嚴格的軍事紀律。沈括《夢溪筆談》記述李順軍“號令嚴明”,又說起義軍“所至一無所犯”,即毫不侵犯民間利益,和宋軍在蜀地的四處劫掠,形成鮮明的對比。李順繼續貫徹並進一步發展了王小波平均貧富的主張,有領導地沒收地主土豪的財富,分散給貧民。沈括記載說,李順軍召集“鄉里富人大姓”,叫他們出具家中所有的財產糧食,除生活需用之外,“一切調發(沒收)”,分給當地貧苦的農民。當時蜀地饑荒嚴重,起義軍的正義行動獲得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擁護,“號令嚴明”也提高了作戰能力。淳化五年(九九四年)正月,李順軍進攻成都,不利,轉攻漢州、彭州。兩天之內接連攻下兩州,形成對成都的包圍。十天之後,起義軍攻下成都,宋知府郭載率殘部逃到梓州。農民軍入成都城,建號大蜀。李順稱大蜀王,立年號“應運”。大蜀設中書令、樞密使等職,各路起義軍分別設立統帥,號“大蜀雄軍”。李順隨即派遣各路軍四出攻打宋軍,劍關以南,巫峽以西,都為農民軍佔領。農民軍發展到數十萬人,震動了整個宋朝。
宋朝兵權集中在朝廷,地方兵力薄弱。這就為農民起義的發展帶來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農民軍因地方官兵力弱,比較容易順利取勝,攻佔州城;另一方面,宋朝因集中兵權,也得以隨時派出重兵,鎮壓起義。農民軍在起義獲勝後,又不得
不面對著強大的敵軍。九九四年初,宋太宗派親信宦官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率領京師禁軍入川,鎮壓起義。王繼恩軍發,太宗得知失成都,又加派重兵分別向峽路和劍門進軍。峽路軍在廣安軍和渠州、果州一帶,遭到農民軍阻擊,不得前進。劍門棧路是宋軍入川的要道,原來只有疲兵上百人駐守。李順分遣農民軍數千北攻劍門,企圖截斷宋朝進軍的通路。農民軍至劍門作戰,正值成都撤出的宋軍到劍門,農民軍寡不敵眾,敗回成都。宋軍佔有棧路,得以長驅入川,農民軍在軍事上失利了。
宋軍重兵壓境,農民軍沒有專力設防,而在集中兵力攻打梓州。梓州宋軍已有防守的準備,據城頑抗。農民軍二十萬以雲梯、沖車攻城,不下。乘風縱火急攻,又不能下。圍城硬攻至八十餘日,不能取勝。農民的兵力被牽制在梓州。宋軍卻自劍門一路急速挺進。劍門一路,農民軍兵勢單弱。四月,王繼恩軍由小劍門路入研口寨,農民軍五百人犧牲,宋軍過青強店,劍州被攻陷。五月,王繼恩軍攻綿州,綿州失陷,另派一支宋軍攻閬州。農民軍在老溪,依天險拒守,三千人犧牲。閬州失陷。宋軍別部攻巴州,農民軍五千戰敗,巴州失陷。王繼恩又分兵救梓州,農民軍敗退,損失極重。大蜀的成都處在敵軍的威脅之中。
成都從來是蜀中的要地,又是後蜀的都城。農民軍得成都,建大蜀,政治上處於極為有利的形勢。但從此不得不以十萬兵據守成都,軍事上由攻勢轉入了守勢。宋軍卻由守勢變成了攻勢。王繼恩軍得梓、綿兩州,集合兵力圍攻成都。李順率農民軍據城固守。宋太宗在三月間即下詔給王繼恩,說農民起義軍如再反抗,“即盡加殺戮,不得存留”。五月,王繼恩軍攻進成都,殘酷地鎮壓了起義者。農民軍三萬人英勇戰死。李順也壯烈犧牲了。大蜀的樞密使計詞、吳文賞和農民軍領袖衛進、李俊、徐師中、吳利涉、彭榮等人被捕,英勇就義。大蜀農民軍遭到了失敗。
但是,民間還長久流傳說:李順並沒有死。有的說他已到湖北,有的說他在嶺南。民間的這些傳說使宋朝廷極為驚恐。二十三年後(一○一七年),廣州知州聽說有個貧民飲酒說王小波事,便把他捕送京城,說是抓到了“真李順”。樞密院也向朝廷祝賀。禦史審問,原來這是廣州民李延志,曾在成都當過宋兵。只好把他黥面配軍了事。四十年後(景祐中),又有人告發李順在廣州。巡檢使臣捕來一個七十多歲的老翁,又說是“真李順”,把他處死,向朝廷報功。此後若干年內,宋朝的大臣們上疏言事,還往往以“恐李順之事再起”來向皇帝提出警告。這些事例從不同的方面說明:李順農民軍的起義活動,長久地給宋王朝帶來了恐懼,也長久地受到人民的懷念。起義領袖雖死猶生,因為他代表了廣大農民不屈不撓的戰鬥意志。
李順犧牲,成都失陷,大蜀農民軍仍在繼續戰鬥。成都郭門十裏之外,就還有農民軍的據點。成都以西、以東和以南,還有農民軍幾十萬人,形成三面包圍。農民軍在張余等領導下,再一次掀起了戰鬥的高潮。
宋軍集全力攻下成都,王繼恩以重兵留駐,又由攻勢轉成了守勢。大蜀農民軍領袖張余見宋朝孤軍無援,坐守成都,乘勢聚集農民軍各部,得數萬人。張余沒有去硬攻成都,而是向宋朝守衛空虛的南部和東川各州進取。張餘軍一舉攻下嘉州,進兵東南,攻下戎州、瀘州,沿江而上,連續攻下渝州、涪州(涪音浮f*)、忠州、萬州,北向攻下開州。東川要地都為農民軍所佔有,聲勢大振。農民軍列陣西津口,進攻夔州。這時,宋太宗正加派白繼贇等領兵自峽路經夔州入川鎮壓起義。五月,白軍與夔州宋軍兩面夾攻。張餘軍出乎意料,損失嚴重。農民軍二萬人在作戰中犧牲,戰船千餘艘也被宋軍奪去。《續通鑒長編》記載,農民軍的屍骸在江上漂流,長江流水都被鮮血染紅。張餘軍西走,攻破雲安軍。別部數千人攻打施州,不下。宋軍反攻雲安,農民軍向西部退走。
夔州以西,成都以東,包括梁山、廣安軍、渠州、果州、遂州、合州、普州、資州等大片地區的農民軍,在成都陷後,仍然繼續堅持戰鬥。白繼贇軍與原來自峽路進軍到此的宋軍,集中在這裏鎮壓起義。宋軍攻廣安軍,農民軍萬人力戰,五千人戰死。梁山、廣安的起義據點被消滅。六月,農民軍二萬余人由張罕率領,在嘉陵江口抗擊宋軍,遭到失敗。宋軍攻陷合州。果、渠、普、資等州也相繼失陷。農民軍五萬人轉攻陵州,不下。張余率萬餘人到遂州。宋指揮使張璘(音林lín)殺統帥王文壽,率領所部回應起義。宋兵至,張璘部下殺死張璘,叛變降宋,宋軍用為嚮導,進攻張餘軍。張餘敗走,退守嘉州。
嘉州以北,成都以南和以東,農民軍一直在據守各要地,形成對成都的包圍。王繼恩入成都後,整天在城中宴飲,搶掠民間財物,白天也關閉城門,不敢出戰。宋太宗又派宦官衛紹欽持詔書去成都指揮軍事,督令王繼恩出兵。衛紹欽軍與農民軍戰于學射山南,攻陷雙流等寨。農民軍損失數萬人。宋軍攻安國鎮,農民軍領袖馬太保戰死。自夔州進軍的宋楊瓊部,攻陷農民軍佔據的蜀州和邛州。永康軍、永昌、導江、雙流、溫江、郫縣等地的農民軍相繼遭到鎮壓。大蜀中書令吳蘊在七月間領兵攻眉州不下,仍在眉州一帶繼續戰鬥。十一月,宋軍來攻,吳蘊戰敗犧牲。張餘軍在嘉州,成為無援的孤軍了。十二月,宋軍自眉州引兵攻嘉州,大蜀嘉州知州王文操背叛農民軍降宋。九九五年二月,張餘被捕,壯烈犧牲。自成都失陷李順犧牲後,大蜀農民軍在張余、吳蘊等領導下,轉戰東西兩川,堅持鬥爭十個月之久。只是在宋朝一再派出重兵後,才遭到鎮壓而失敗。農民軍號稱大蜀雄軍,作戰中表現的頑強精神,確是極為雄壯而英勇!
張余犧牲後,農民軍仍有一支隊伍隱蔽在山谷間,堅持抵抗。九九六年五月,在領袖王鸕鷀(音盧慈l*cí)領導下再次起義,攻打蜀、邛二州,被宋軍鎮壓。王鸕鷀部雖然沒有再能取得重大的進展,但代表了農民群眾不屈不撓、前仆後繼的堅強意志,是值得讚頌的。
自從九九三年初,王小波以“均貧富”號召起義,到張餘在嘉州兵敗,前後兩年之間,西起蜀州,東至夔州,燃遍了起義的烈火。在宋朝建國後不久就爆發的這次規模宏大的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的黑暗統治,也為後來農民階級的鬥爭開闢了先路。趙宋-朝,全國各地規模大小不等的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地興起,推動著歷史的前進。
第二節 農業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
九九七年,宋太宗病死。太子恒(真宗)即皇帝位。從這時到一○六八年神宗即位前,宋朝經歷了真宗(九九七——一○二二年在位)、仁宗(真宗子趙禎。一○ 二三——一○六三年在位)、英宗(濮王允讓子趙曙。一○六四——一○六七年在位)三個皇帝的統治。宋朝建國以來的這一百年間,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顯著的發展。
唐代中期是一個經濟繁榮的時期。壟斷著政治、經濟權利的門閥士族制和農奴性質的部曲制,日益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中期以後,門閥士族制和貴族世襲占田的舊制逐步瓦解。擁兵割據的軍閥分享了門閥士族的部分權利。黃巢領導的農民戰爭掃蕩了門閥士族勢力和部曲制的殘餘。宋朝統一了各個軍閥割據國後,在經濟領域中,地主購置田地剝削佃客的租佃制關係得到普遍的發展;在政治上軍事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的統治。經濟關係和政治制度上出現的這些新變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這一變動的完成,又不能不反轉來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闢道路。
宋朝建國以來的一百年間,廣大農民群眾開墾了大量的農田,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個新的水準。隨著租佃制關係的確立和農業的發展,工商業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手工業者作出了許多新創造。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火藥火器的應用等等,都出現在北宋。適應著商業發達的需要,這時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工商業的繁榮,成為宋代社會經濟發展中一個明顯的新特點。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地主、商人中逐漸出現一批大地主、大商人。他們日益擴大土地佔有,壟斷商業利益,成為社會生產力繼續發展的嚴重障礙。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