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5月8日星期四

試言有明一代內閣制度之由來與發展

明代是君主專制的朝代,官制的最大特色是廢除宰相,政事總承於君主,但又因君主無力兼顧全部政務,故此不得不找官員幫手。久之,幫手的官員得到皇帝信任,由備顧問而掌實權,卒之,變成為有實無名的宰相茲將明內閣制之由先述如下:

內閣制之由來

明初,中書省總文治,都督府總兵政,御史台振紀綱。到洪武十三年,因宰相胡惟庸謀反,太祖實行廢相。自後,並無宰相之設,廢中書,門下兩省,只留尚書省,但不設最高長高官,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自從廢相後,皇帝的權力加強了,所管的事也大大增加了。但全國事務繁忙,皇帝一人實無法一一兼顧;故於同年九月置「四輔官」以為皇帝的輔弼。四輔官是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官秩是正三品,多以當時宿儒充任,其職掌在與君主講論治道,衡鑑人才,對刑獄疑讞有封駁之權,但不過問政治。

但因四輔官多淳樸無他長,無法勝任其職權,因此洪武十五年,罷四輔官仿宋制設殿閣學士,為皇帝襄理文墨。太祖時:設有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等,當時設有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官正五品,朝位班次在尚書侍郎之下。所謂內閣,就是皇帝的秘書辦公的地方設在內廷的殿閣。(仁宗時曾設謹身殿,世宗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共為四殿二閣。)

成祖時,開始選儒臣簡解縉、胡廣、楊榮等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當時初入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屬官,不得專制諸司,其官銜僅是「入閣辨事」,「入閣預機務」。須經升遷,才能任大學士,自此才正式有「內閣」之名。成祖時雖未設屬官,但已開始參預政務,成為明代內閣之雛型。

內閣制之演變

由此可見,內閣制實草創於太祖廢相後,而成形於成祖時。內閣成立後,其組織和權力,歷有所變,現分述如下:

太祖時,內閣是處於創設期。此時的殿閣學士僅為皇帝的侍從,屬正五品官,以備顧問。當時的學士多由翰林院擢升,職銜為「入文淵閣辦事」、「值文淵閣」等。學士只能與皇帝討論經史義理’至於奏章的批答是皇帝的專責。皇帝不能一一親自動筆,便口授大學士出,即所謂「傳旨當筆」,大學士只照皇帝意見寫下,政治大權還是在皇帝不在大學士。

到成祖時,內閣已經成型。當時已有較多的閣臣入直內廷,逐漸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機構,自永樂以後,閣臣的設置沒有中斷過,雖無定員,但已成為常制。而閣臣的職責已明確為「參預機務」,不像洪武朝般偏重於經史義理,非僅以文字翰墨為勳績。又此時閣臣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閣,他們常在皇帝左右備顧問,國家機密重務悉預聞,其時章疏常直達御前。

在仁宗、宣宗時,內閣地位明顯上升。仁宗時,常召閣臣密議國家大事,但奏章的批答,仍出自皇帝,不委他人。到宣宗即位,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皆以三孤、尚書等官而兼任大學士,地位日隆。由於三楊地位特殊,皇帝遇事與他們規劃,而楊榮等人則以條對,再以文淵閣印封入,外人不得預聞,久之,成了定制。自此,宣宗開始命內閣學士用小票墨書,具陳意見貼於奏疏表面,由皇帝裁奪,謂之「條旨」,又稱票擬,如皇帝同意,即以書照條旨批出,但遇大事,猶命大臣面議。自楊榮以後,諸文淵閣者皆相繼晉升尚書、保傳,於是閣職漸崇,至此內閣地位既尊且親,又有票擬大權,儼然漢唐宰輔。

到英宗和武宗時,內有閣有首輔出現。首輔也稱首揆。內閣大學士多至六、七人,少亦三、四人,或二、三人。但在閣臣中有一人為內閣首領,大都憑入閣先後,資歷及皇帝的旨意來確定,此內閣首領便是首揆。大事皆由首輔主持,特別是首輔主票擬,於是閣權又集中到首輔一人身上。至此,首輔的地位,已儼如宰相。)內閣制發展至此階段,在體制上,已鞏固了自己的權位,閣權已全面超過六部,同時閣臣中的首輔地位也日漸顯著。

內閣的全盛期出現在世宗倻神宗時。這時期,閣臣不僅權力威望已超過六部,而且出現了不少赫赫有名的首輔,他們雖無宰相之名,卻有「權相」之實,閣臣間為爭奪首輔地位,相互傾軋愈演愈烈,甚至不惜朋黨台諫,依傍宦官。如世宗時的嚴嵩,任閣職長達二十一年,任首輔時也相當霸道,地位顯赫。又如神宗初年的張居正,他為有明一代的顥赫宰輔,任閣職十六年。他內結宦官馮保,傾軋同列之大學士高拱,於萬曆年間出任首輔,威權震主,群臣都俯首聽命。明代內閣制度至此發展至高峰。

神宗以後,是內閣制的衰落期。萬曆以後,內閣制度便漸趨衰落,因為明中葉以後的皇帝日益腐朽無能,精力逐代萎縮,他們不再親政,深居內廷,不復常與大學士相見,如世宗、神宗竟至二十餘年不視朝,於是皇帝一面專命內閣首輔票擬,一面假手宦官居間傳遞奏章,內閣的意見亦同樣需要通過宦官之手始能呈達給皇帝,由於宦官漸得皇帝之信用,而內閣益與司禮監狼狽為奸。因為皇帝日益疏懶,自己不親批公事,私下內授司禮監批閱,於是「批紅」的實權落到宦官手中。因為內閣的權力最高僅止於票擬,而票擬是否照准,則取決於批紅,當司禮監掌管內外奏章文書並有權批紅後,司禮監之權使居內閣之上,操縱內閣,為所欲為,成為太上內閣。

總結上文,我們可知在明太祖廢相後,不得不找人輔助處理政務,而演變成內閣制的出現。太祖雖欲君主獨裁,但其子孫卻昏庸無能,令閣臣由備顧問,演變成世宗時的位高權重,但最後權力卻落在宦官之手,明代的政治更趨腐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