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開以講學為職業的風氣,其弟子及以後儒者,多以講學為職業,所謂「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史紀》儒林傳),然能以學顯於當世的,則推孟子﹑荀子。
二人實孔子後儒家大師,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稱: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蘇格拉底之在西洋歷史,孟子在中國歷史之地位,如柏拉圖在西洋歷史,其氣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國歷史之地位如亞力士多德之在西洋歷史。具氣象之篤實沈博亦似之。孟子尊孔子,以孔子為集大成者;荀子亦尊孔子,以孔子為「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章」。孟子重孔子之仁德,荀子重孔子之學,故孟荀二人同為儒家。其思想淵源於孔子,但二人承受不同,發展亦有不同。現將其學說比較:
一、倫理觀:
孟子主張「性善」,荀子則主張「性惡」。孟子認為人性中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諸善端,故可擴充為「仁義禮智」諸善德,荀子則認為人性中有「好利」、「疾惡」、「好聲色」諸惡端,而「爭奪」、「殘賊」、「淫亂」諸惡皆由之生。二人主張恰是相反。不過,二子之主張雖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欲人向善。錢大昕說:「孟子性善,欲人之盡性而樂於善;荀子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於善,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
其實,孟子所謂「性」,僅指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之「性」;荀子所謂「性」則兼包人與禽獸同具之「性」,一主「性善」,一主「性惡」.實因他們所謂「性」的內涵外包不同之故。
二、政治觀:
孟子主張行「仁政」。他認為人既有「惻隱之心」,故人君應從此固有善端出發。推己及人,「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梁惠王》)。荀子則主張「禮冶」。他認為人性本惡。故要用禮樂制度以節制人之情欲,以克服人之惡性。他認為聖王所以創禮冶的原因在于人人同具欲求。要使他們明分能群。
孟荀論政治的根本觀念不同:一為「性善」:一為「性惡」。按孔子論政治。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孟子偏重在「道之以德」,荀子則偏重在「齊之以禮J。故二人雖同秉孔子,同為儒家,但派別不同。
另一方面。「法先王」興「法後王」似乎也是孟荀的不同。孟子言必稱先王。而荀子則反對孟子之法先王。而言必稱後王。例如《王制篇》說:「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其實,孟平所主張的雖是三代之制,而大部份仍是周制,只不過以堯舜禪讓為最高的政治理想而已。荀了《非相篇》云:「欲知上世,則審周道」,其主張實同於孟子。所不同者,孟子託於堯舜,荀子不復托於堯舜而已,二人之學說實並沒有多大分別。
三、天道觀:
孟子以天為主宰。叉為義理之天,故曰:「存心養性。所以事天,盡心知性,所以知天」。他所言之天時為主宰之天,時命運之天,時義理之天,總之是把天抽象化。荀子受老莊學派論「天」的影響,以為「天」是「自然的天」,他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論》.但他也認為人有主觀能動作用,倡人定勝天。
四、教育觀:
孟子主張「性善」之說。性善有其良知良能。故教育主旨盡在盡性以復其初,旨在「求其放心1。故他以教育為感化人之善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又重視學習環境,並且學習態度要力求專一與重恆心。
荀子主性惡。人性既本惡,本無仁義,故化性起偽完全在學,此如逆水行舟,必真實專一。積之既久、方能使人習於仁義以化其性,故荀子教育旨在化性而不返其初。
孟子對後世學術之影響:
一、儒家學說之膿充與發揚:
儒家在孔子以後,至孟子時再一次復興,他繼承孔子,排斥楊朱和墨子,建立了儒家的道統。今儒家的學說更趨完備,地位亦更鞏固。此外,孟子主張人有善端,他尤其重「惻隱之心」興「羞惡之心」,即「仁」與「義」,此成為日後儒家學說之主流。
二.陰陽五行說方面:
據筍平說子思。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始創者。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公孫丑篇》).這樣周而複始循環的觀念。是逢五而來的。他又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謂無論何人,其遺下文恩澤,都不會傳過五世。這亦是逢「五」起變化。這「五」行推運的學說,為稍後鄒衍所擴大,成「陰陽五行家」。
三、宋明理學方面:
孟子論心性之學,屬於唯心思想。他謂人人皆有善性,而非謂人人之性旨純乎善。他承認善中有惡。故要義理之性來支配人之欲,否則會受物欲所蔽其心。所謂「陷溺其心」,故孟了主張提出先天良心論,萬物旨備于我,叫人「求其放心」,就能向善向好。這種修養德性的方注,除了成為後世儒家思想主流,亦開程﹑朱﹑陸九淵,王陽明唯心論的先河。
荀子學說的影響:
荀子是儒家經學的傳經大師,他不但根據六經之旨,以作荀子三十二篇,且於群經傳授,有其莫大之貢獻。汪容甫云:「荀卿之學,出于孔子,而尤有功於諸經……蓋自亡十子之徒既歿,漢諸儒未興,中更戰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因此在儒家的傳經事業上,荀子遠高於孟子,而儒家能影響中國二千餘年的思想。荀子的功勞實不可沒。
另外,法家的韓非,乃授業於荀子,而其思想也多受荀子的影響。他的法治理論。亦是以荀子的性惡論作為出發點,荀子性惡論的心理基礎建於人類利己的慾望,荀了認為要矯正人類這利己的欲望,就只有用「禮」來限制,韓非則更進一步,以為著想治人。單用「禮」治,仍嫌不足,因而演變成重「法」的法家理論。
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是由倫理立場為出發點,而應用于政治上。荀子雖然也講正名:但他除了政治上的意味外,更有邏輯性的意味。他以為「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荀子「正名」的學說,主要是針對當時存在的「惑於用名以亂名」,「惑於用實以亂名」,以及「惑於用名以亂實」三種情況而發明的。荀子認為早在冶世,有「明君臨之以勢,導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使「其民之化道也如神」因而用不著辨說。但是「今聖王沒,天下亂,奸言起,君子無勢以臨之,無刑以禁之」。因而辨說就成為必要了,故荀子提出正名,使各種事有所分別,不致混亂。他云:「名定而實辨」。「名聞而實喻」,因為「名足以指實」,如一鹿一馬,所以能別指說,全靠有「鹿」、有「馬」的名稱。這一種正名論辯的主張,大大影響到名家的發展。
儘管荀子在歷史上曾長期被冷落,但他卻是孔孟以後,無人能代的儒學大師。他的學術地位絕不低于孟子,尤其因他年高德劭,沉潛理智,博學思深,所以更能在儒家中別開生面,創造一套「天生人成」的理論,將孔子的思想深入發揮,使儒家的理論在戰國中達到一個既堅篤又穩固的地位,而且也使他自己在中國思想的領域中成為一個極特殊的人為主義論的典型。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