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

試將孟子、荀子學說加以比較,並略述兩者對後世學術之影響。

孔子開以講學為職業的風氣,其弟子及以後儒者,多以講學為職業,所謂「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史紀》儒林傳),然能以學顯於當世的,則推孟子﹑荀子。

二人實孔子後儒家大師,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稱: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蘇格拉底之在西洋歷史,孟子在中國歷史之地位,如柏拉圖在西洋歷史,其氣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國歷史之地位如亞力士多德之在西洋歷史。具氣象之篤實沈博亦似之。孟子尊孔子,以孔子為集大成者;荀子亦尊孔子,以孔子為「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章」。孟子重孔子之仁德,荀子重孔子之學,故孟荀二人同為儒家。其思想淵源於孔子,但二人承受不同,發展亦有不同。現將其學說比較:

一、倫理觀:

孟子主張「性善」,荀子則主張「性惡」。孟子認為人性中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諸善端,故可擴充為「仁義禮智」諸善德,荀子則認為人性中有「好利」、「疾惡」、「好聲色」諸惡端,而「爭奪」、「殘賊」、「淫亂」諸惡皆由之生。二人主張恰是相反。不過,二子之主張雖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欲人向善。錢大昕說:「孟子性善,欲人之盡性而樂於善;荀子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於善,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

其實,孟子所謂「性」,僅指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之「性」;荀子所謂「性」則兼包人與禽獸同具之「性」,一主「性善」,一主「性惡」.實因他們所謂「性」的內涵外包不同之故。

二、政治觀:

孟子主張行「仁政」。他認為人既有「惻隱之心」,故人君應從此固有善端出發。推己及人,「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梁惠王》)。荀子則主張「禮冶」。他認為人性本惡。故要用禮樂制度以節制人之情欲,以克服人之惡性。他認為聖王所以創禮冶的原因在于人人同具欲求。要使他們明分能群。

孟荀論政治的根本觀念不同:一為「性善」:一為「性惡」。按孔子論政治。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孟子偏重在「道之以德」,荀子則偏重在「齊之以禮J。故二人雖同秉孔子,同為儒家,但派別不同。

另一方面。「法先王」興「法後王」似乎也是孟荀的不同。孟子言必稱先王。而荀子則反對孟子之法先王。而言必稱後王。例如《王制篇》說:「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其實,孟平所主張的雖是三代之制,而大部份仍是周制,只不過以堯舜禪讓為最高的政治理想而已。荀了《非相篇》云:「欲知上世,則審周道」,其主張實同於孟子。所不同者,孟子託於堯舜,荀子不復托於堯舜而已,二人之學說實並沒有多大分別。

三、天道觀:

孟子以天為主宰。叉為義理之天,故曰:「存心養性。所以事天,盡心知性,所以知天」。他所言之天時為主宰之天,時命運之天,時義理之天,總之是把天抽象化。荀子受老莊學派論「天」的影響,以為「天」是「自然的天」,他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論》.但他也認為人有主觀能動作用,倡人定勝天。

四、教育觀:

孟子主張「性善」之說。性善有其良知良能。故教育主旨盡在盡性以復其初,旨在「求其放心1。故他以教育為感化人之善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又重視學習環境,並且學習態度要力求專一與重恆心。

荀子主性惡。人性既本惡,本無仁義,故化性起偽完全在學,此如逆水行舟,必真實專一。積之既久、方能使人習於仁義以化其性,故荀子教育旨在化性而不返其初。

孟子對後世學術之影響:

一、儒家學說之膿充與發揚:

儒家在孔子以後,至孟子時再一次復興,他繼承孔子,排斥楊朱和墨子,建立了儒家的道統。今儒家的學說更趨完備,地位亦更鞏固。此外,孟子主張人有善端,他尤其重「惻隱之心」興「羞惡之心」,即「仁」與「義」,此成為日後儒家學說之主流。

二.陰陽五行說方面:

據筍平說子思。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始創者。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公孫丑篇》).這樣周而複始循環的觀念。是逢五而來的。他又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謂無論何人,其遺下文恩澤,都不會傳過五世。這亦是逢「五」起變化。這「五」行推運的學說,為稍後鄒衍所擴大,成「陰陽五行家」。

三、宋明理學方面:

孟子論心性之學,屬於唯心思想。他謂人人皆有善性,而非謂人人之性旨純乎善。他承認善中有惡。故要義理之性來支配人之欲,否則會受物欲所蔽其心。所謂「陷溺其心」,故孟了主張提出先天良心論,萬物旨備于我,叫人「求其放心」,就能向善向好。這種修養德性的方注,除了成為後世儒家思想主流,亦開程﹑朱﹑陸九淵,王陽明唯心論的先河。

荀子學說的影響:

荀子是儒家經學的傳經大師,他不但根據六經之旨,以作荀子三十二篇,且於群經傳授,有其莫大之貢獻。汪容甫云:「荀卿之學,出于孔子,而尤有功於諸經……蓋自亡十子之徒既歿,漢諸儒未興,中更戰國暴秦之亂,六藝之傳,賴以不絕者。荀卿也。因此在儒家的傳經事業上,荀子遠高於孟子,而儒家能影響中國二千餘年的思想。荀子的功勞實不可沒。

另外,法家的韓非,乃授業於荀子,而其思想也多受荀子的影響。他的法治理論。亦是以荀子的性惡論作為出發點,荀子性惡論的心理基礎建於人類利己的慾望,荀了認為要矯正人類這利己的欲望,就只有用「禮」來限制,韓非則更進一步,以為著想治人。單用「禮」治,仍嫌不足,因而演變成重「法」的法家理論。

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張,是由倫理立場為出發點,而應用于政治上。荀子雖然也講正名:但他除了政治上的意味外,更有邏輯性的意味。他以為「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荀子「正名」的學說,主要是針對當時存在的「惑於用名以亂名」,「惑於用實以亂名」,以及「惑於用名以亂實」三種情況而發明的。荀子認為早在冶世,有「明君臨之以勢,導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論,禁之以刑。」使「其民之化道也如神」因而用不著辨說。但是「今聖王沒,天下亂,奸言起,君子無勢以臨之,無刑以禁之」。因而辨說就成為必要了,故荀子提出正名,使各種事有所分別,不致混亂。他云:「名定而實辨」。「名聞而實喻」,因為「名足以指實」,如一鹿一馬,所以能別指說,全靠有「鹿」、有「馬」的名稱。這一種正名論辯的主張,大大影響到名家的發展。

儘管荀子在歷史上曾長期被冷落,但他卻是孔孟以後,無人能代的儒學大師。他的學術地位絕不低于孟子,尤其因他年高德劭,沉潛理智,博學思深,所以更能在儒家中別開生面,創造一套「天生人成」的理論,將孔子的思想深入發揮,使儒家的理論在戰國中達到一個既堅篤又穩固的地位,而且也使他自己在中國思想的領域中成為一個極特殊的人為主義論的典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