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政局混亂,戰事頻仍,無法依照漢代舊制選才,遂出現九品中正制。這是適時的選士方法,現分析其施行原因如下:
第一,魏晉時由因士人之流徙,故漢代察舉制下的鄉舉里選不行,故要以九品代之。鄉舉里選基於事實,孝子須有孝行,廉吏須有廉蹟,是事實形成個人在鄉里的聲望,稱為鄉論、鄉評,如同現在的社會輿論,是優是劣,難以假藉。鄉評是地方公意,必須受評者久居斯土,無形中養成,在社會安定時才可做到。反之,可受推舉者,若居所不定,鄉人未見其事蹟,鄉論則難以下論。而漢末大亂,人口流徙,戶籍紊亂,鄉論不能建立,鄉舉里選也不能實行了。於是以該地之賢能有識者,出而評論當地之人少優劣,以代鄉論於是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
第二,行九品制是要改進漢末察舉之頹風。因後漢察舉流弊叢生,選舉為郡國官吏把持,至曹操秉政,唯才是用,不求德性,社會風氣敗壞,鄉舉里選己不可行。
第三,行九品制是要抑制後漢浮華標榜之風氣。東漢時士人為急功求名,不務實學,競浮虛名,自難發掘真正人才。再者漢未用人,只重才能,忽視品德,曹操總攬大權,用人惟才,只要有才能,不論有任何污點惡蹟,均可獲得任用。這種措施,更使以德行為主的鄉舉里選,摧毀無遺。故不得不以新制度來選士,遂有九品中正制之產生。
最後,魏時行九品是要鞏固曹魏權。後漢的選舉制度,長官對察舉與辟召負很大的責任,但長官與皇帝的關係和長官與門生、故吏的關係構成二重的君臣觀念。但曹氏父子掌握政權後,對於皇帝的統制大下內涵著長官與門生故吏的結合關係,自然不能容忍。中正設立於地方,但中央有司徒和尚書吏部主任免之事,中央收回地方官之用人權。
九品中正制之內容
九品中正的內容是在地方設中正。政府選擇賢而有能的朝官,兼任其原籍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的士人,郡為小中正,州稱大中正。中正以現任官員充任,不拘年齡大小,有時辭官之人,亦可任中正,例如陶侃便是一例。大中正由司徒或吏部尚書任免,大中正可以荐舉及監督小中正。中正只能品評人才,無權任免。中正把品級評定後送有關機構決定,無權任免。任免之權則在尚書,尚書據中正所之品級,量人授職。
中正把人材分九品,評的方法是,先由小中正把本郡的人材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登記成冊呈報大中正。大中正核實後,轉呈吏部選用,以便依品授官。人品有升降,三年一清之。人材分品後,凡言行有修著則升進之,如五升四、以六升五;倘道義虧缺則降下之,如自五退六、自六退七。每隔三年清理調整一次。
品材三標準,由中正申報品評人材的標準有三,包括簿世(家世出身)、行狀(個人才德)和鄉品(中正鑑定)。中正負責提供此三項材料,先由小中正列入記錄,再報大中正轉呈司徒,銓敘之權則在吏部尚書。中正鑑人才,不限白衣平民,現職人員也在內。
值得一提的是,九品中正的品,是人品,論人才的高低,自一品至九品。而官階亦分九品,但並不相等於人品。一品人才,並不一定能任一品大官。如溫嶠,他被評為二品人才,但卻只被委任為七品官階的東閣祭酒一職,又如有廉吏仇勃和尚書令史郭貞二人,雖各被評定為四品人才,但只能任七品官階的縣令。依此推論,不管人品是何等級,大概只能充任六七品的官。至於人品中的一品,只有貴門閥可以被推。
九品中正制之影響
九品法原為權宜之法,但竟一直施行四百年之久,期間產生的影響著實不少。首先,九品法鞏固曹魏政權。中正制度建立後,把漢末大族名士操縱的評議變為官家的品第,遂使士大夫的清議被政府有效的控制。曹魏時代便是用此制度,鞏固其統治基礎;而且初行此制度時,亦扭轉了漢末漫無標準,各自援用私人的流弊,得以澄清吏治。曹家得天下,與此制度實有密切的關係。
此外,九品法導致門閥政治的出現。中正制只重家世,不問賢愚,造成高門士族有世及之榮,庶姓寒門無寸進之路。魏晉南北朝的門閥政治由是形成,高門大族長期壟斷政治,以致出現世族政治的局面。門閥政治使人材不振社會風氣浮靡。高門子弟在政治及社會上享有特權,然彼輩盡多互相標榜浮誇虛飾之士。除少數傑出之士在佛教及文學方面較有貢獻外,就治國人才而論,兩晉南北朝可謂是一個人才凋零的時代。世族以其優越地位,無須建功立業,多以文雅自況而不尚習武事,體嬴氣弱,終日崇尚清談,縱情聲色,生活腐化助長了社會浮靡風氣。
又九品法使士庶天隔,界限森嚴。世家豪族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於是士庶對立。不相坐語,不通婚姻。世族為維持門第血統固定性,婚姻必擇門當戶對之家。而寒門欲高攀門第,往往以財賄賂求婚,士族士庶之嚴分,形成社會上的矛盾鬥爭。
最後,九品中正制之出現促成了譜牒學之興起。九品制最重家世,世族最重視的問題;便為防止家世血統混淆。於是辨別姓族和編寫譜牒的風氣達到顛峰。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編寫家譜,記載世系源流。而政府亦派人選姓氏譜以為用人的根據。宋齊以後,政府甚至設專人負責掌管士族的家譜,譜牒之學便發展成為一種專門學問。
總結來說,九品中正制原意是抑壓地方大族。但因魏晉南北朝,中央政府缺乏有力統治,門第成為社會主要力量,九品中正制注重社會輿論的特點,便為門閥大族把持,以致流弊叢生,到隋時,不得不以科舉制取代之。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5月8日星期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