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理學在王陽明以前,主要上承兩宋餘,恪守程朱學說,朱學較為盛行。明中葉以後,學者開始對程朱學說產生疑,朱子學說一轉而為陸學。王陽明創姚江學派,對朱學更大力批評,使久受束縛的思想得以解放,王學成為一代學術主流,現分述王學之大要及其影響如下:
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心即理」學說,主張人心是本源與人世間的唯一道德準則。換言之,離開了心,便無宇宙、天地、萬物,甚至鬼神。因此王氏提出「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觀點。他所說的理,指道德標準。他強調人類的道德標準都是天生的,內在的,不是在外間客觀存在的,更不是通過認知和學習而求到的。他也認為自然界的事物與人事的道德規範,並不是連續的,即使如朱熹所說的格盡天下間所有之物,亦無法了解仁、義、禮、智四端。
王陽明由「心即理」學說中發展出「致良知」的學說。「良知」即是天理,即是人心中至善的性,是早存在人心中的。良知是與生俱來的,這種能分辨善惡是非的本性,是「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的,但仍必須要發掘才能得見。所謂「致良知」就是去盡人欲,從而把心中的善性發揮出來。「致良知」的方法就是去除私欲蒙蔽,恢復良知的原來面目。
「致良知」不是憑空造可成,而是一種認知的功夫,是透過實踐和行動來達致的。王陽明重視身體力行,故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張。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認為一切「知」都需要「行」,不否則不可視為真知,教人不單要「靜處體悟」天理,而且要在「事上磨練」,從日常生活和行動中認識及實踐天理。他又反對把「知」和「行」劃為兩件事。他說「一念發動處便是行」,例如一個人只要有殺人放火的念頭,即使他未進行,但亦等於放了火,殺了人。他十分重視人們的動機,因意念不正動機不良,已是違悖了天理。
自王學出現,明代學者多蜂起從之,一時蔚成風氣,門生遍天下。自明中葉至清初,王學仍是主流,可見其流傳之久,影響之深,現述王陽明學說的影響。
首先,他把陸學發展成為王學。當王陽明未起之時,思想界所仰者為程朱學說,程朱教人要著力讀書,講明義理,尤注意於循序漸進,不願學者好高鶩遠,空言無實,以此為學者入德之門。這種治學方法,在朱熹時代,已被陸九淵批評為過於支離,迨至明代,治程朱學的儒者,更失去了程朱學的精神,終日埋頭古籍,認程朱學說為金科玉律,不敢懷疑,弄到士氣頹廢,為自古所未有。到王陽明時,社會及士林風氣,崇尚詞句誦,道德學問,均不能應用到事業上去,陽明乃起而倡「知行合一」,教學者身體力行,一反朱學之迂腐。因其學說淺易,直指本心,精簡直截,自然易入人心,故支配當時之社會思忌而盛極一時。所以自王學出現後,門生遍天下,可見王學影響之深。
但王學發展至未流,卻造成學術界空疏的局面。王陽明學說本著重展個性,取孟子「人人可為堯舜」之言,以喻學者,專重致良知,近於禪宗所謂「頓悟」。但後學者能力不逮,把王學歪曲,不少只知高談心性,不講學問,至於「束書不觀,談無根。」,更甚者則流於放浪自恣,言行乖謬,竟倡「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的話。明末,王學未流只叫著致良知的口號,實隨便胡鬧,全不顧國家安危。清初顧亭林、王船山諸人皆痛心於此,曾嚴厲責備王陽明。
綜觀明代王學大盛,似乎弊多於。王學之弊,在於過份強調「良知」,缺乏了知識基,末流因而演變為空疏和狂妄怪不得清初陸稼書說「明之天下,不亡於流寇,不流於朋黨,而亡於學術。」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5月13日星期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