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地方政制沿自秦朝,但因高祖有鑑於周行封建而享國百年,秦用郡縣而速亡,故用郡國並行制。但其後諸侯勢力坐大,威脅中央,經景帝及武帝整頓後,郡國制名存實亡,實際行郡縣制。至東漢末,因黃巾賊亂,中央改地方監察官剌史為州牧,並加大其權力,遂令原本為二級的郡縣制變為三級的州郡縣制。現述說其演變情況如下:
內容
高祖立國之初,有鑒於周行封建而享國八百年,秦用郡縣而速亡,故用婁敬計,折衷而行之,其意在使封國之王國與隸屬於中央之郡縣相雜處,以收控制之效。他一面鏟平異姓王,一面卻大封同姓王,但同時又保留全國仍有的十五郡直屬中央。王國內也往往置郡縣,實行郡國並行制。
高祖把全國五十四郡中三十九郡的土地,分封給九個劉姓子弟,使其鎮撫天下。又封了大批功臣為侯,建一百四十餘侯國,大小相當於一縣之地。中央直接管治的只有十五郡。同姓的九王國,其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王國的組織自宮室至百官名謂儀制,與中央的體制相同。王又可自置相國以下諸官,在封國內,國王得行政、司法、兵權和賦稅權。
由中央管治的郡,設太守。太守秩二千石,權責甚大,包括有人事權。太守的佐官,即郡丞與長史,雖然是由中央政府任命,但因太守是主官,郡丞長史也不敢與他對抗。至於主簿、功曹史等屬吏,由於歸太守自行任免,又可由太守自行賞罰,所以屬吏對太守如同臣事君、子事父一樣,絕對服從。
太守對屬縣有控制權。太守對於所屬的各縣,除了太守本人定期到各縣巡視、檢查工作外,太守官署中還置有督郵,由督邸代表太守,經常到本郡所屬各縣,督察縣政。如有必要,太守可將所屬縣官治罪,並有權另派他人去暫代縣官的職,稱為「權知縣事」。
太守又有推薦權。太守可向中史政府透過「舉孝廉」推荐本郡吏民,使其取得作官的資權。太守有軍事權,支配地方軍隊,軍事設都尉佐之,太守責成都尉處理軍務,而自身則兼統節制之地位。
此外,太守有財政權:儘管中央政府要對地方財政進行監督,但只是憑各郡上報的「上計簿」進行審核,而且每年才審查一次,故太守對本郡財政有自由支配權。
最後,太守有司法權。太守對本郡的司法案件有近乎絕對的判決權。儘管對死刑的執行必須上報皇帝,應該得到皇帝的批准,但往往僅屬形式,上報後一般都能被認可。
太守下有都尉佐太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又有郡丞與長史負責文書副署權,郡守奏疏及一般文書,均經郡丞簽署。
郡下有縣,縣設縣令或縣長,負責掌治地方。「皆掌治民,顯善勸義,禁姦罰惡,理訟平賊,恤民時務,秋冬集課上計於所屬郡國。」縣令或縣長並會向所屬郡國及中央推荐人才。縣有縣丞署文書、典倉獄及縣尉治盜賊、編排兵役。
但到文景時,諸王勢力坐大,卒引致七國之亂的發生。七國亂事平定後,景帝不准諸侯王自治其國,規定諸侯王無權過問王國之政務,王國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悉歸中央。又留部分王於京師,不遣就國。
漢武即位後,繼續採取削藩政策,行「推恩令」,令諸王分其地給子弟,把諸侯之王國分裂為眾多的侯國,以削弱諸王勢力。這樣,王國、侯國的地位就和郡縣相等。後又以各種藉口,取消大批的王、侯國,結果地方割據勢力基本消除,漢初的郡國並行制重新變為郡縣制。
武帝又為加重對地方的監察,分全國為十三州(監察區),稱為「部」。每部設剌史一人,以監督各郡國。刺史為中央派員,秩六百石,位卑而權大,具「六條問事」之權,監察地方。剌史的監察對象,只是太守,不及於其他官員,如剌史濫用權力,吏民亦可批評。剌史每年八月出巡郡國,並無固定治所,也無屬員,年終回京匯報郡國吏治後,亦須丞相覆核,方作處理,更重要的是,剌史並無黜免太守的權力。
東漢光武帝時,剌史地位大為提升,如有固定治所,並可辟除屬員,亦無須自行上京匯報,只須派「上計史」代行。光武時又廢內郡都尉,故地方軍力被削弱,遂由剌史兼領軍權。東漢剌史旳監察權力,已超出六條範圍,監察對象遍及州境內所有官員,甚至邊疆將領,又每年可舉荐人才,也可罷黜地方官員,東漢晚年,綜攬民刑諸政。
靈帝時,黃巾之亂起,這些大型地方動亂,非一郡之力可以平定者,每以剌史統籌應付。宗室劉牧以剌史權輕,又非牧民之任,建議設立州牧,以重臣出任。各州牧統領全州軍事,並兼剌史之職,州剌史於是由監察區變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地方政制亦由西漢的郡、縣二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總括而言,漢代的地方政制最初行郡國制,以致封國諸侯勢力坐大,做成七國之亂。後經景帝及武帝整頓,削弱王國勢力,解除中央威脅。當時郡太守權力適中,有力建設地方,使西漢的地方政治清明。史家錢穆更稱漢代的地方政制為歷代中最好的。可惜,其後因要平黃巾之亂,中央改剌史為州牧,使地方權力過大,卒變為州牧割據的局面,而促成漢的衰亡。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5月8日星期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