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宦官得勢的原因
明代宦官權勢極盛,常居要津,掌握政權,朝中士大夫皆與之勾結,甚或諂媚攀附猶恐不及者。明代內政腐敗,宦官弄權,實為主因。而宦官所以得勢,有下列原因:
1. 君主寵信: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劍討亂,十五年間成帝業,即位後,勵精圖治,就抑止宦官而論,太祖鑒於前代宦官之禍,於是定下許多條例以防宦官干政。《明史‧宦官傳》云:「明太祖鑒於前代之失,定制: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官服,官無過四品,月米於一石,衣食於內庭。嘗鑴鐵牌置宮門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敕諸司不得與文移來往。」又恐閹宦逞其智巧,逢君作奸,而禁其讀書識字。《明史‧宦官傳》云:「太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最初宦官之職,不過是灑掃宮廷。太祖之法雖嚴,然太祖卻自亂之。《明會要‧卷39宦官》:「洪武八年正月,遣中官趙成使河州市馬。十一月詔以辰州指揮楊仲名討蠻人,遣內官吳誠往諭仲名且觀兵。」《明史‧職官志》亦云:「洪武二十五年,命聶慶童往河州諭茶馬,中官奉使自此始。」太祖馭內使甚嚴,而使之觀兵奉使則是自亂其禁,又何怪後來宦官之亂變本加厲?不過,明代宦官政治勢力的抬頭,則始於成祖;太祖崩,惠帝立,馭宦官益嚴,引起宦官不滿。靖難師起,燕軍逼江北,宦官多逃附燕軍,洩漏朝廷虛實,成祖因得定金陵,成功篡位,故成祖以為忠,對宦官異常信任,以出使、統兵、監軍等職作酬答。
永樂元年,遣中官侯顯使烏斯藏,李興使邏羅;馬彬使爪哇、蘇門答臘諸國;尹慶使滿刺加、柯枝諸國,是為宦官奉使外國之始。三年六月,遣中官鄭和等率兵27000餘遍歷西洋諸國,後遣中官山壽帥師出雲州,是為宦官將兵之始。八年十二月,內官王安監都督譚清軍營,馬靖巡視甘肅,是為宦官監軍之始。十八年,立東廠於東安門北,以內監掌之,便刺外事,以察臣民,是為宦官預政之始。至此宦官掌握生殺大權,氣燄益張。宣宗時,因其叔高煦欲奪皇位,恐朝臣與之私通,乃以宦官為耳目,於宮中設內書堂,選小內侍,命大學士教其讀書識字。《明史‧宦官傳》:「初太祖制,內臣不得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制。自是宦官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迎君上,奸勢遂成。」宣宗更以中官馬騏任監軍,肆虐安南,激成變亂,宦官之害已開其端。
2. 太祖廢相,帝王無能,宦官遂竊權:洪武十三年,太祖以胡惟庸案廢宰相,政歸六部尚書,由皇帝總其成,然因天下事繁另設殿閣大學士,使侍左右,備顧問,可是並無實權。成祖以後,大學士漸受親任,始有「內閣」,但奏章批答仍出於皇帝,不委他人。然由皇帝包攬國家大政,以太祖成祖的英明,固能應付裕如。但以後嗣君,或少幼、或昏庸,懶於視政,遂命內閣條旨,令宦官代擬決,於是國家大權遂落入宦官手中,司禮監之權力漸變,內外奏章由掌璽太監管理,奏章批決,則由秉筆太監及隨堂太監擔任;皇帝降旨,也由司禮監宦官寫出題目,交閣臣擬稿。因此明代司禮監,權力實超過宰輔,閣臣想把握實權,必先結納宦官,如張居正亦以勾結司禮太監馮保,才能掌握大權,故黃梨洲謂:「有明之無善政,自高皇帝廢丞相始也。」
3. 朝臣結黨相傾,附宦官以增聲勢:明代士大夫注重名節,不惜性命,但見解不免迂腐,朝臣常為一些小事發為意氣之爭而各立門戶,朝臣為鞏固權位,排除異己,乃不顧名節,依附宦官,圖增聲勢以相傾軋,如非東林黨附魏忠賢以對付東林黨,由是魏閹勢力坐大。
二、明代宦官為禍概況
1. 英宗時王振:王振,山西大同人,本進士出身,曾為縣令,因失職當斬,乃求為宦官,得赦,被選入內書堂,侍東宮。宣德十年,宣宗崩,太子九歲即位,王振因狡黠獲帝寵,掌司禮監,因而得權。當時張皇太后賢能,委政於閣臣楊士奇等,三楊累朝元老,王振亦忌憚,末敢逞。至英宗正統七年,皇太后崩,三楊亦去,閣臣勢力轉弱,王振遂跋扈,稍有忤恨者,即加罪謫。英宗頗尊崇王振,稱之「先生」,權力日重,諸侯勳戚,呼之「翁父」,畏禍者爭相依附。
正統十四年,瓦刺也先入寇,王振挾帝親征,兵至土木堡,瓦刺兵進至,王師大潰,英宗被擄,王振為亂兵所殺。成王監國,盡誅其族。計王振擅權七年,籍其家得金銀60餘庫、玉石盤徑尺者10面、玉珊瑚六七尺者20餘株,其他珍玩無算。
2. 景帝時曹吉祥:景帝即位,又復任用宦官曹吉祥、劉永誠等,管制諸軍,此內臣總京營之始也。景泰末年,曹吉祥勾結石亨等擁英宗復位,由是宦官亦預廢立大權。後曹吉祥掌司禮監,總督三營,嗣子曹欽、曹濬皆官都督,門下私養官員多至千人,朝臣亦多有依附。適會言官,有說石亨壞事於帝,帝乃治可亨及其黨羽徐有貞等。石亨既敗,曹吉祥不自安,與子漸懷異謀,曹欽密結千戶馮益,謂:「自古有宦官子為帝者乎?」益曰:「君家魏武其人也。」天順五年七月,欽舉兵反,王師討平,礫吉祥於市,黨羽皆被殺。
3. 憲宗時汪直:宦官汪直於昭德宮侍侯萬貴妃,為人狡猾,得擅權。成化十三年建西廠,由汪直領導,屢興大獄。汪直每外出,隨從甚眾,公卿皆避。兵部尚書項忠不避,慘遭侮辱;大學士商輅等劾汪直擾民,帝閱後震怒,罷西廠,然仍用汪直,西廠廢後,憲宗感耳目不靈,御史戴縉心明帝意,乃議復西廠,罷大學士商輅等,九卿被罷者數十人,汪直勢傾天下。後因東廠有盜賊,獲之,適逢汪直洩宮中秘事,帝始疏遠汪直。成化十七年,派汪直往宣府禦敵,後徙鎮山西大同,寵遇日衰,給侍御史交章論汪直苛擾,乃調汪直往南京為御馬監,罷西廠,汪直竟得善終。
4. 武宗時劉瑾:正德年間,劉瑾用事,日進歌舞之戲,導帝微行,帝大歡樂,漸寵用之。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聚諫不聽。會星變,劉健、謝遷等上疏請誅瑾,瑾等伏帝前環泣,於是帝不追究,並令劉瑾掌司禮監,馬永成掌東廠,谷大用掌西廠。劉瑾既得志,乃散佈近侍四出偵察。劉瑾奏事,必在武宗戲時。至此,遂能專決國家大事;是時劉瑾權傾天下,威福任情,公侯勳戚以下,莫敢無禮,每私謁,皆相率跪拜。奏章先交劉瑾,號「紅本」,然後上通政司,號「白本」。皆稱「劉太監」而不名,間有匿名書,詆毀劉瑾,即矯詔召百官,令跪奉天門下,誥責日暮;有不聽命者則逮捕,一家犯,鄰里皆坐,屢起大獄,冤號遍道路,邊將失律,賄入即不問,有反升擢者。劉瑾又遣其黨羽掌邊塞防地,剋扣苛刻,邊軍不堪其苦;正德五年,安化王寘鐇反,檄劉瑾罪,瑾懼,匿其檄文,以都御使楊一清、太監張永為總督討伐。及張永班師,欲誅劉瑾,楊一清為策削,先入朝獻俘,武宗置酒慰勞張永等。及夜,劉瑾先退,張永與楊一清乃出寘鐇檄文奏瑾十七罪。帝俯首嘆曰:「瑾負我!」遂執瑾,分遣校尉封其私邸。數日後,帝親籍其家,得偽璽一、穿宮牌五百,玉帶諸禁品等,又於劉瑾所持之扇內發現藏利匕首二,帝怒曰:「奴果反!」詔磔於市,族人皆伏誅。
5. 熹宗時魏忠賢:魏忠賢自萬曆中選入宮中,與長孫乳母客氏相結。神宗死,光宗立,不久而崩,長孫嗣立,是為熹宗。《廿二史劄記‧明代宦官》云:「忠賢則目不識丁,而禍更烈。大概由於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輩得以愚弄。而竊威權……英熹二朝皆以沖齡嗣位,故振忠賢得肆行無忌。」故知魏忠賢得權,主要是熹宗沖齡嗣位,昏庸愚魯,以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忠賢密結大學士沈確為援。熹宗天啟初,魏忠賢勢盛,非東林黨人謀倚之以傾東林。天啟三年,魏忠賢主東廠。四年副都御史楊漣劾忠賢廿四大罪,帝不辨,竟責楊漣。當時魏忠賢常逼殺異己,並用廷杖威脅廷臣。遭罷職者有吏部尚書趙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龍及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數十人,正人紛紛去國,乃詔用阮大鋮為爪牙。初,朝臣爭三案及熊廷弼時,忠賢本無參預,惟非東林黨欲借其力以傾諸正人,遂相率投歸魏忠賢而稱「賢兒」。且云:「東林將不利於翁」,於是忠賢欲盡誅東林始甘心,由是正人君子,朝署一空,忠賢黨羽遍要津。天啟六年,浙江巡撫潘汝楨奏請為魏忠賢建生祠,甚至爭廢書院以應之,於是頌功德者相繼,由是忠賢祠遍國內。凡忠賢所恨者,削藉充軍,死必追贓,波及其家。或忠賢偶忘之,其黨必追論削事。
當時,內外大權歸魏忠賢,文臣有崔呈秀等,號「五虎」,武將有田爾耕等,主殺戮,稱「五彪」,又吏部尚書周應秩等,號「十狗」,此外,還有十孩兒、四十孫。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更一歲數出,所過大夫遮道拜伏,呼「九千歲」。忠賢無專長,惟其黨日夜教之而客氏為內主,群小煽虐,以至流毒海內。明代宦官肆虐,以魏忠賢最烈。崇禎時,雖欲糾正,磔殺魏忠賢,殺客氏而逐其黨,復任東林黨人,然已積重難返,閹黨阮人鋮等,仍肆毒江左至於亡。
三、明代宦官之禍的影響
明代自成祖至熹宗二百多年間,除孝宗、世宗兩朝外,都是宦官專權的日子,宦官把持的司禮監,有批決奏章權,加以皇帝支持和信任,成為政治中心,閣臣無論賢愚,若要安於其位,必須與宦官聯結,若要傾軋敵黨,更不能不依附宦官以增聲勢,宦官遂成為真正的領袖,對政治影響極大。
1. 蠱惑帝君,胡作胡為,作威作福:如英宗時王振,攬權恣縱,公卿大夫畏之,稱為「翁父」,擅作福威,移去太祖所立禁宦官預政的鐵碑,朝臣諂媚他,可得升官,稍有牴牾,便逮捕下獄,不少忠良死於其手下。憲宗時汪直,設內廠,刺探民情,有宦官梁芳與萬貴妃相結,進士李攷省、僧繼曉等導帝淫樂,共為奸利。武宗時,寵信宦官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高鳳、羅祥、邱聚、魏彬、張永等,尤以劉瑾最狡黠,時稱「八虎」。每日導武宗嬉遊,不理朝政,乘機攬權,掌握內廠及東西廠,有攻擊劉瑾者,即矯詔罰百官跪宮門前,自午至暮,有因而致死者。熹宗時魏忠賢更甚,勾結非東林黨人,起黨獄,刊示東林黨人姓名,傳佈天下,建生祠,稱九千歲,更有主張與先聖並尊,與孔子相配,權勢之盛,逢迎之眾,古今所無。
2. 貪贓枉法,迫使民變:宦官既掌握大權,又得君主信任,朝臣多與之勾結,奉以金帛。劉瑾時,官員入覲,例索千金,甚至四五千金;劉瑾死後,籍沒黃金白銀數百萬兩,珍寶無數,惟劉瑾竊權不過七年。魏忠賢富裕尤勝劉瑾,其他皇莊礦稅上供、採造等擾民事,皆宦官所掌,宦官侵奪國家財政,並在各地設置莊田,兼併民田,苛捐雜稅,使民不堪命,遂成民變。
3. 殘客忠良,朝政腐敗:成祖設東廠,負責刺探民隱,憲宗加設西廠,武宗更設內廠,三廠皆由宦官主理,伺察百官及民間隱事,所領緹騎日眾,蹤跡遍及全國,可以不待奏請,自行逮捕臣民,且刑罰嚴酷,每辦一案,株連無數,至魏忠賢時,更附非東林黨排斥東林黨,楊漣、左光斗等皆以劾忠賢罪而下獄慘死,致使朝中善類一空,朝政日非,國勢岌岌河危。
宦官專權也及於軍事,成祖後,宦官被任命為監軍、專征,英宗時王振剋扣馬價,激起瓦剌也先入侵,王振欲邀功,勸帝親征;遂有土木之變,英宗被擄。幸得于謙力挽狂瀾,國家才轉危為安。至魏忠賢更因熊廷弼不和,藉詞誣殺二人,使邊防廢弛,女真乘機入侵,取代明祚。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