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中國是否其重用客卿之故?
秦國地處西陲,初不爲諸侯所重視,更未能參與中土之會盟。自秦立國以來,秦國一直重用客卿,而且成效非常巨大。由於客卿們的計策受君主重用,令秦國富強,因此不少學者皆以爲秦能統一中國是在於其重用客卿之故。然而,秦統一並非只是由於重用客卿之故,而是由許多其他的因素所形成的最終結果。秦一統六國,非只重用客卿為其最重要的因素。
秦自孝公以來,歷代秦王即專志統一中國,並下詔求賢,任用了衆多客卿,其中又以商鞅變法最爲著名。商鞅厲行法治,倡導生産,獎勵從軍,開墾土地,並集權於君主,令內政漸上軌道。其後的惠文王、昭襄王及秦王政皆是雄才大略之主,一心統一中國的大業。他們善用人才,如惠文王用張儀倡「連橫」之術,以破六國的合縱;昭襄王用范睢的「遠交近攻」之策,以佔領鄰國土地爲其目標,而不作越國遠征,以免耗費物力;秦王政則用李斯「離間政策」,派遣辯士遊說及賄賂各國政要,若不能利誘的便加以暗殺,用以破壞別國內政,方便秦軍進攻。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秦之強,得東方遊士(客卿)之力爲多,商鞅、張儀、公孫衍、甘茂、范睢、蔡澤、呂不韋、皆東方人也,彼輩皆不抱狹義的國家觀念。若使東方貴族機體不推翻 …… 平民學者不出頭,遊士不發足迹…… 則秦人力量便不夠併吞東方。」由此可見客卿對秦國的助益很大。
在客卿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商鞅了。在秦孝公時用商鞅之變法,厲行法家思想的治國方針,強公室,並將君主之權力擴大,削弱貴族之力量,於是政令能下達至基層之什伍,上下貫通,於是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商鞅又廢井田、開阡陌,加速農業發展,土地財富漸集中央,奠下富強的基礎。其間又開發山林,秦國物産得以豐富起來。同時又厲行法治,刷新國法。變法之後,把以往「公室卑」的現象改變,從此國君力量轉強,而貴族權力大削,更推行中央集權,國力提高不少。
秦之統一不單在於其重用客卿,而是由於政治、軍事等因素,以及君臣間一致的努力才能成功統一中國的。秦之能統一全國,亦是由於其本身所在的地利以及當時的形勢才能成功的。
首先,秦本身擁有不少有利的條件,而這些優勢是六國所沒有的。
第一,秦本身地處西陲,春秋以來被東方各國以夷狄視之,因此東方國家的戰亂很少波及至秦,使秦得以休養生息,培養兵力,且秦地處關中之地,地勢險要,有崤函之固,能閉關自守,列國不能進攻;又能開關出兵,列國又不能防禦;且關中之地,土壤肥沃。《漢書.食貨志》有謂:「關中之地占天下三份之一,人口十份之三,財富卻十份之六。」再加上巴蜀的銅鐵木材、戎狄之地出牛馬,因此物資極爲富庶,地理上佔盡優勢。自秦惠王奪楚西部地後,所據版圖已為七國中最大,因此六國難以匹敵。
第二,秦之文化簡樸落後,但這樣卻能更快速的適應變法,令秦在短時間內成爲一個強國。
第三,秦國民風勇悍,因秦國接近西戎,民風本已具尚武精神。就當時的民間經濟社會狀況而言,愈東愈富庶,愈西愈貧窮,民風則相反,愈東愈怯弱,愈西愈勇悍。因此,秦國國民與西戎雜處,所以三晉民風強悍,配合戰馬強勁,更是如虎添冀。
第四,秦國有充實的經濟基礎,自商鞅變法開始,開阡陌,勵耕織,並吞併巴蜀,招三晉人民開荒,使國力更形充實,而秦在戰爭中亦不忘開發經濟,如將戰爭中因犯罪而罰爲奴隸的人赦免,允其遷到新的土地耕作,以補人力之不足;在戰爭中攻取了大城市後,亦把城中商賈及貴族驅逐,因其旨在奪取土地和農民。因此,隨著戰爭之不斷進行,秦之經濟基礎便越趨雄厚。
第五,秦國政治清明,行政效率高,全賴君主及其臣下及各官吏的合作無間,因此秦君主及其臣下也有很大的功勞。
其次,當時的客觀條件亦加速了秦統一的速度。
第一,自春秋以來,諸侯相爭,戰事連年,人民都渴望統一和平,當時的情況是「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爲臣妾滿海內矣」。戰國時期,諸侯致力於戰爭之中,人民不斷地被抽調往戰場,不僅影響生産,而且加速編戶齊民經濟的破産,所以人民一致要求中國統一。此外,列國紛爭時,外族亦乘機入侵,這對沿邊國家損害甚大,故此需要一個中央集權之國家,以制止遊牧部族的入侵。商人亦渴望統一,因商人想更容易地在各國進行貿易。以上數項,均形成了統一的趨勢。
第二是當時的思想趨勢。在戰國末期,由於各國經濟交通頻繁而且發達,文化上亦出現了天下統一的渴望。而且,當時荀子所謂的「四海之內若一家」,這種統一的思想主導的需求下,支配著當時的思想界。
秦能滅六國的主因是由於列國國勢不穩。由於六國之不穩,使秦有機可乘,從而能較易消滅六國。
第一,六國編戶齊民之破産影響了各國的生産力。杜正勝在《戰亂中的編戶齊民》中指出,由於春秋之封建解體,而七國的社會基礎以編戶齊民爲主,所以他們承受了國家的賦稅,成爲了主要的經濟支柱,然而六國一直陷於戰亂之中,於是編戶齊民並不能支持之政府的開支及徵發,而政府仍不斷的壓榨,於是造成山東地區的編戶齊民經濟上的破産,六國亦因而敗亡。
第二,六國內亂頻仍,政局甚爲不穩定,而秦國內政則較爲安定。這無疑對秦之統一天下甚爲有利。
第三,六國的政治為貴族所壟斷,而諸國貴族亦不斷沒落,不再回復戰國初期諸國之軍事力量,秦遂能逐一擊破。
第四,六國爲了自保而賄賂秦國,而六國亦因利害衝突,而不能衷誠合作,北宋蘇洵指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由此可見六國賂秦爲六國破亡之主因。
總括而論,客卿的作用的確很大,然而若秦無本身先天優勢,客觀條件不符,甚或六國形勢不一樣的話,仍是難以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再重用客卿,亦可見他也明瞭不用客卿之好處。所以,謂秦之統一只是由於其重用客卿是不恰當的論調。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