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西晉文化
西晉士族,生活是優裕的,禮法的束縛是疏鬆的,全國統一以後,聞見也比三國分裂時擴大了。這些,使得一部分士族中人有條件去從事文化事業。西晉一朝雖極短促,但文化上成就卻是巨大的。
一 文學
文學主要是五言詩在建安時期形成一個高峰以後,為老莊玄風所沖淡了。《文心雕龍•明詩篇》說“正始(魏廢帝曹芳年號)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就是魏國文學的一般情形。不過,其中如嵇康、阮籍所作詩篇,特別是阮籍的《詠懷詩》,實是特出的作品。《詩品》說它“言在耳目之內(通常語),情寄八荒之表(意旨深遠)”,是確切的。《詠懷詩》很難求得它的真意所在,但如體會阮籍憂疑無告、處境險惡的心情來讀這些詩篇,就似乎懂得他要說的是什麼,而自然引起對他的同情。《詠懷詩》達到微(隱晦)而顯的最高境界,按其風格,純屬魏詩,所以漢魏舊音到嵇阮而告結束,西晉則向形式方面發展。
《文心雕龍》評西晉詩:“采縟於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這就是說,西晉詩人在用事、練句、對偶、音節方面追求形式上的美觀,不再象建安時詩那樣文質並茂。
自建安以來,文學在西晉太康年間又一次出現高峰。當時詩人有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其中陸機潘嶽最為著名。陸機是吳國高級士族(陸抗子),吳亡後閉門勤學十一年,太康末來洛陽,與權貴賈謐親善,參與二十四友之列。賈謐死後,又依附司馬穎,為司馬穎率大軍攻司馬乂,終於被讒為司馬穎所殺。潘岳是中原文士的首領,賈謐二十四友,潘岳列第一。賈謐出門,潘嶽望見便跪拜。司馬倫殺賈謐,並殺潘嶽。陸機潘嶽熱中仕進,性格卑污,正好是士族的代表人物。不過,所作詩篇,文辭華美,把卑污性格掩飾得不露形跡,《文選》所錄如陸機《樂府詩》,潘嶽《悼亡詩》,就詩而論,確是清新可誦,《詩品》列潘陸為上品,還是恰當的。
西晉賦的成就比詩更大。左思《三都賦》(《蜀都》、《吳都》、《魏都》)尤為巨著。《三都賦•自序》稱“其山川城邑,則稽(考)之地圖;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風謠歌舞,各附其俗;魁梧(豪傑)長者,莫非其舊。……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匪(非)本匪實,覽者奚信?”左思為了博采材料、核實事物,積十年之久才造成此賦,相信賦中除去文學上誇飾部分,所記事物大體是真實的。張華稱《三都賦》“盡而有餘,久而更新”,就是因為它是寫實的作品。三國分裂數十年,從這篇敍述各方面的大賦裏,推知三國時期經濟恢復的狀況,可以補史書記載之未備,不只是辭藻壯麗而已。左思專心學問,不參加內亂。他的《詠史詩》最後四句:“飲河期滿腹,貴足不願余,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表示他的性格優於一般士族中人。《三都賦》以外,陸機《文賦》也是一篇有價值的文章。《文賦》敍述作文的方法,精密周詳,可謂曲盡其妙。相傳陸機二十歲作《文賦》,想見當他年輕時,已經深刻地掌握了作文的秘奧。《詩品》說他“尚規矩”,就是說,陸機所作文篇都是按部就班,從深處難處得來,並不依恃才大而輕率從事。潘嶽熱中已極,在《閒居》、《秋興》二賦中,卻表現得極為清涼安閒。又《射雉》、《笙》二賦,描寫物情,細緻入微。單就文辭來說,潘嶽賦確是風流調達,與陸機異曲同工,並為一代高手。
摯虞撰《文章流別集》三十卷,具備各種文體,按文體論其優劣,是王逸《楚辭》以後規模更大的文章總集。書已亡佚,殘文中還保存一些他的論點,如論賦的四過說,“夫假像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辭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此四過者,所以背大體而害政教”。立論大意在以事實情義為主,不尚浮麗虛偽。這些雖是傳統常談,但對當時文風卻也算是一種批判。
建安以來,駢體文盛行。陸機《文賦》提倡音節(聲音迭代)、對偶(形影相偶),推動駢文又進一步的發展。夏侯湛仿《周誥》體裁,作《昆弟誥》一篇,和駢文對立。此後凡反對駢文,必模擬《周誥》,事實上兩種文體都離口語極遠,都不合實際應用。到了唐朝,以韓愈為代表的古文體,才在文學上奪得了一部分地位,因為古文比起駢文四六來,終究較接近於口語。駢文與散文的鬥爭,從西晉開始,夏侯湛《昆弟誥》是這個開始的標誌。雖然它本身是復古主義的死語言,但它的趨向卻是近乎正確的。
東漢時立碑極濫,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晉武帝下詔廢禁,自後墓誌銘代碑文而興起。墓誌敍述死者事蹟,有些可補史證史,同是諛墓,多少比碑文有用一些。
二 經 學
自西漢末今古文經學發生鬥爭,至東漢末,鄭玄混合今古文,今文失去統治地位而告一結束。魏晉時期,王肅(純古文)鄭玄兩學派發生鬥爭,以新注行世(王弼注《周易》、何晏注《論語》、杜預注《左傳》),王肅學派失敗而告一結束。西漢以來博士所傳今文章句之學,和漢儒賈(逵)馬(融)等人的古文經學,都在晉懷帝永嘉之亂中歸於消滅。以前的兩次結束正為全部消滅作了必要的準備。原始儒學(秦以前)變為兩漢經學(今文古文兩派),兩漢經學變為魏晉經學,至此,經學本身也就無可再變,只等唐人替它作《正義》,保存漢魏各學派的一些殘餘。
原始儒學含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宗教成分很稀薄,不能完全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兩漢今文經學派(以董仲舒為首)力圖變儒學為宗教,奉孔子為教主,造讖緯來神化孔子,遭古文經學派(以王充為首)的反對,終於無所成就。老子《道德經》本來也屬於唯物論方面,魏晉士人把它解釋為唯心論,結合莊子的詭辯論,創立玄學。玄學盛行,經學衰退到次等位置上去了。不過,玄學也不是宗教,而統治階級迫切需要的卻是宗教,玄學必然要繼經學而衰退。在經學玄學相繼衰退中,佛教逐步興盛起來,自魏晉起至隋唐止,經學在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逐漸被佛教奪去,玄學和道教也奪得一部分,經學僅能保持傳統的崇高名義。
古文經學只講訓詁名物,並無思想性,但唯物論傾向一般是存在著的。曹操禁內學(讖緯),晉武帝禁星氣讖緯之學。這種禁令多少受古文經學的影響,當然,主要的還是政治上原因。
西漢景帝時,發現孔子宅牆壁中所藏《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今文尚書》二十九篇(注家分為三十四篇)多出十六篇(分成二十四篇)。孔安國傳《古文尚書》,司馬遷是孔安國的學生,但《史記》所錄《尚書》諸篇,僅《殷本紀》載《湯誥》百餘字,《周本紀》、《齊世家》載《泰誓》若干語,或是《孔壁尚書》遺文,其餘不出《今文尚書》範圍。十六篇大抵是些斷篇殘簡,因之漢世不曾流傳。魏晉時出現偽《古文尚書》,託名孔安國作傳(注),並新添二十五篇。《孔傳》和新篇或疑是王肅所造,或說是鄭沖(與王肅同時人)所傳。按王肅專造偽書(如《孔叢子》、《孔子家語》),鄭沖是無恥官僚(晉太傅),為了求寵,很可能傳授王肅的偽書。晉武帝置十九博士,其中有《古文尚書》孔氏,足見東晉梅賾只是獻偽書,不是自造偽書。自梅賾獻偽書,一直被認為真孔壁古文而流傳下來,到清初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才完全證明它是偽書。
兩漢今文經師,一般是抱殘守缺,穿鑿附會的陋儒。古文經師比今文經師學問廣博得多,但仍不能解脫傳統的束縛。最顯著的是《易》學,古文經師拘泥于象數蔔筮,支離瑣碎,可厭之處不比今文《易》學少些。王弼開始以玄理說《易》,推翻兩漢今古文《易》學,標誌著經學從兩漢家法師法的束縛下解脫出來,思想活動比較自由一些了。魏晉經學以博采眾說,不守一家之法一師之說為特徵,就是思想比較自由一些的表現。
三 史 學
二八一年(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盜發戰國時魏安釐王(一說魏襄王)墓塚,得竹書數十車。其中有魏國史書《紀年》十三篇,記夏朝以來至安釐王二十年事。《紀年》所記諸事與經傳大略相同。重要不同處有下列幾件事:夏朝歷年比商朝多;夏王啟殺益;商王太甲殺伊尹;商王文丁殺周君季曆;自周受命至穆王一百年,不是穆王壽百歲;周厲王出奔,共伯和攝行天子事,不是周召二相共和。古事傳聞有異,《紀年》與經傳古史都可以備一說。《紀年》以外,還有《穆天子傳》五篇,記周穆王遊行四海事。其他諸書共數十篇。竹書文字用漆書寫,稱為蝌蚪文,與秦篆不同,簡劄又錯亂無次序。晉武帝令衛恒整理竹書,改寫為今文。衛恒死後,束晰完成整理工作,並作考證。《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得傳于世,衛恒束晰是有功的。
譙周以為司馬遷《史記》采百家雜說,記周秦以上事,往往與正經不合,特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糾《史記》的謬誤。這自然是腐儒的見解。司馬彪據《竹書紀年》駁《古史考》,凡一百二十二條。司馬彪所駁未必全對,但敢於駁正經,比譙周的墨守正經,在史學上應是一個進步。
司馬彪撰《續漢書》八十篇,其中八志敍述東漢制度,甚有條理,梁劉昭分八志為三十卷,並為作注,附宋範曄《後漢書》中。《後漢書》有志,才能和《史記》、《漢書》相配,因為正史沒有志是很大的缺陷。
陳壽本是蜀漢人,蜀漢亡後仕晉,撰魏蜀(漢)吳《三國志》六十五篇。《三國志》敍事核實,但不免過於簡略。宋裴松之為作注和補,徵引漢魏以至六朝著述一百數十種,引文首尾完具,並考訂異同,足以補陳壽書的不足。《三國志》有了裴注,在正史類中,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最好的正史。
至遲在西周初年已有地圖。《尚書•洛誥》載周公經營洛邑,制洛邑圖獻給周成王。戰國時製圖術又有進步,《管子•地圖篇》說地圖要具備地形、距離、經濟等條件。西晉朝廷所藏,只有漢朝輿圖及括地諸雜圖。這種地圖都只有粗形,極不精審。二七一年,裴秀創制《禹貢地域圖》十八篇。結束了以前制地圖的原始狀態。裴秀在《序文》裏指出製圖要有六體:(一)分率(計裏畫方,每方百里或五十裏);(二)准望(辨正方位);(三)道裏(某地至某地若干裏);(四)高下(高山平地,地勢有高下);(五)方邪(方謂道路如矩之鉤,邪謂道路如弓之弦,遠近不同);(六)迂直(迂謂道路曲折,直謂道路徑直,遠近不同)。裴秀創造性的理論,改進了製圖法,確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唐歐陽詢《北堂書鈔》及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都說裴秀又作《地形方丈圖》。《禹貢地域圖》是歷代地理沿革圖,《地形方丈圖》則是西晉輿地圖。《北堂書鈔》說《方丈圖》“以一分為十裏,一寸為百里,備載名山都邑,王者可以不下堂而知四方”。裴秀圖雖失傳,他的六體論卻為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四 博 物
西晉統一,影響到各個方面,士人博學也是其中之一。左思《三都賦》、張華《博物志》都是聞見甚廣,取材宏富。不過《三都賦》限於文體,《博物志》多載怪異,總不及郭璞《爾雅注》的廣博而切實。《爾雅》十九篇,是儒生多年積累而成的一部字典,自訓詁以至魚鳥獸畜,幾乎包括當時所有的知識。郭璞作注,簡括確切,不知道的就說“未詳”,避免注家強不知以為知的陋習。後儒雖多所補正,終不能超出郭注的範圍。郭璞又注《穆天子傳》、《山海經》及《楚辭》(《楚辭注》亡佚)。在《山海經注》中發凡說“凡言怪者,皆謂貌狀倔奇不常也”。晉元帝留妖人任谷在宮中,郭璞上書請驅逐任穀,說“臣聞為國以禮正,不聞以奇邪,所聽惟人,故神降之吉”。郭璞學術屬於古文經學派,但也兼今文讖緯之學。《晉書•郭璞傳》把他描寫成一個術士,是誇大了他的讖緯之學的一面。郭璞死於三二二年,年四十九歲。他在三○四年劉淵起兵時,向江南避亂,年約三十餘歲。郭璞《爾雅•序》說,少年時學《爾雅》,鑽研二九(十八)年,才作注文。據此以推,注《爾雅》當在西晉時期。
五 哲 學
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裏所謂自然,指包括日月星的天空而言,是比天地間(人所生存的世界)的自然更高更大的自然。在這個最高最大的自然裏,日月星是有,太空是無,所以說,“有無相生”,“有生於無”,意謂有“無”才會有“有”,有“有”才會有“無”。有和無是對立的統一。這個統一體稱之為自然,它的法則稱之為道。先有自然後有道,這個道對人所生存的天地說來,是在天地之先的(“先天地生”)。因而老子道家學說屬於唯物論範疇。魏晉玄學雖然自稱學老子,但只強調“有生於無”,這樣,道生於無,不生於自然,也就是道先于自然而存在了。因而玄學屬於唯心論範疇,是變質的道家學說。王戎王衍是西晉玄學清談家的首領。二人立論以無為本,整個士族在無的影響下過著腐朽的生活。裴頠(音偉wěi)著《崇有論》,主張儒學禮法,反對虛無放蕩,王衍等人群起攻擊,《崇有論》不起任何作用,但有無之辯卻反映了當時儒玄兩家思想的鬥爭。顯然,儒家思想處在絕對的劣勢。
郭像是著名清談家,王衍稱他“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絕”,想見他有很高的辯才。向秀曾注《莊子》,郭象據向秀注再加修訂,成為《莊子注》的定本。《莊子》書得郭象注,對玄學說來是一個大發展。
《漢書•藝文志》道家有《列子》八篇。魏晉之際清談家從不談及《列子》,足見《列子》實已亡佚。東晉張湛注《列子》書中《周穆王篇》,敍述周穆王西遊事,與《穆天子傳》完全符合,造書顯然是在汲塚發掘以後。東晉士族經過喪亂逃竄的苦難,放蕩的行為多少有些改變,《楊朱篇》所表現的極度腐朽思想,顯然是西晉士族思想的特產。西晉佛學開始發展,佛家說空無,清談家說虛無,旨趣相投,玄學自然要吸收佛學。《列子》書往往與佛經相參,也是造於西晉的一證。或疑《列子》是張湛所自作,按張湛《列子序》詳述得書來歷,似非虛妄,注中疑《列子》書載列子以後事,似不需要詐偽到自造又故意自疑。《列子》八篇當是西晉人偽造,因張湛作注而流傳。
東漢和魏初,傳佛教的都是胡僧,漢人拜佛無非是想求福禳災,並不重視它的教義。魏晉間東來胡僧更眾,洛陽佛寺多至十數,中國士族中也開始有人出家學佛,朱士行就是最早出家的一人(二六○年,魏甘露五年,出家,宗教活動則在西晉時)。朱士行到于闐國求梵書及胡本佛經,在外國二十餘年,歸國後譯出《放光般若經》,宣揚大乘教義。世居敦煌的月支人竺法護遊學西域諸國,通三十六種語言,求得大量佛經,歸國後專心譯經,佛學大行於世。西晉時有不少漢胡人譯經,但法護譯經最多,聲名最大,為西晉佛教的代表人物。僧徒不僅以空無宗旨與清談家相呼應,而且還模仿清談家放蕩生活。東晉孫綽《道賢論》,以佛教七道人比竹林七賢,陶潛《群輔錄》以沙門于法龍(即支孝龍)為八達之一,清談家取佛學來擴充自己的玄學,胡僧依附玄學來推行自己的宗教,老莊與佛教結合起來了。
胡僧在漢魏時守戒律而被輕視為乞胡,至晉時依附玄學而上升為賢達,佛教的流傳因此前進了一步。
當佛教開始盛行的時候,道佛二教的鬥爭也開始萌芽。晉惠帝時,道士王浮與沙門帛遠爭邪正,王浮作《老子化胡經》,捏造故事,侮辱佛教,到南朝發展成一個大論爭,在北朝,甚至發生宗教衝突。
玄學崇尚老莊,是戰國道家學派的支流。它不是宗教,因為清談家一般是無神論者,《楊朱篇》表現得很清楚,阮瞻並以主張無鬼而著名。它吸取一些佛教思想,並不是信奉佛教,因為佛教戒律與士族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道教託名老子為教主,實是戰國陰陽五行學派和方士妖術的支流。它是思想貧乏的一種宗教,但與儒家學派卻有若干聯繫。東晉和南北朝,表現儒佛道玄四家分離結合,鬥爭調和諸現象,在思想發展史上是戰國諸子大爭鳴以後的又一次大爭鳴。如果說,戰國是原始的唯物論思想還佔優勢的話,那末,魏晉南北朝卻是唯心論思想取得絕對優勢,並且為唐宋以來的唯心論建立起牢固的基礎。佛教的輸入,對唯心論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裴頠作《崇有論》、王浮造《老子化胡經》正是這一次大爭鳴的先聲。
儒佛道玄四家各在準備戰鬥,久被廢棄的墨學也想乘機再起。隱士魯勝注《墨辯》,又作刑名兩篇,闡發《墨辯》的要旨。魯勝其他著述都在喪亂中遺失,只有《墨辯注》得保存,可是墨學所講的同異是非,不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因之不象魯勝所希望的那樣有人來興微繼絕。
六 藝術
書法至西晉成為最重要的藝術。晉武帝立書博士,設弟子員,教習書法,以鐘(繇)、胡(昭)二人為標準。東漢末年劉德升首創行書體,鐘胡得劉德升傳授,都擅長行書。鐘繇真書(楷書)尤獨擅盛名。行書真書在各書體中是最合實用的書體,書博士規定以鐘胡為法,符合書體進步的趨勢。
繪畫在西晉也有新發展。佛教藝術傳來,影響中國畫法,曹不興弟子衛協和另一畫家張墨都以佛畫著名。漢魏畫法朴拙,衛協始在輪廓內加以細緻的描寫,張墨始注意所畫人物的風範氣韻,雖事出草創,未必盡善,但改舊創新的功績是必須珍視的。
晉武帝於二六六年造太廟,用銅作柱,鑄成銅柱十二支。柱上滿塗黃金,刻鏤多種物象,並嵌綴明珠。作為藝術品來說,是規模巨大的作品。
短促的西晉朝,在文化方面卻有不少創造性的貢獻。陸機《文賦》指出作駢體文的規律,夏侯湛《昆弟誥》首唱古體文來和駢體文對立,裴秀創地圖六體,經師繼承魏人改變兩漢經學為魏晉經學,朝廷立書博士提倡行書真書,衛協張墨改漢魏舊畫法,別立新法,都起著為南朝文化開闢新道路的作用。西晉文化發展于南朝,北朝末年以至隋唐統一,南朝文化回到北方,發展成為隋唐文化。所以西晉文化在文化發展過程上應有它的重要地位。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9月1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