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战争
第一节 英俄两国对我国西藏的争夺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北接新疆、青海,東接四川、雲南,西面是克什米爾,南面與印度以及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和緬甸等國相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英、俄兩國侵奪西藏的野心由來已久。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俄在亞洲争奪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阿富汗、伊朗和中國西藏等地區。英國亟圖占領西藏,打通由印度進入四川,順長江而下,直出東海的通路,以便把中國的中部和南部地區都置于它的控制之下。沙皇俄國則不僅妄圖吞并我國的東北三省,而且把蒙古、新疆、西藏都包括在它的“黃俄羅斯”計劃之内,還想把侵略勢力從中亞擴展到南亞次大陸,直達印度洋。因此,我國的西藏就成了英、俄兩國爲謀求亞洲霸權所必争之地。
一、英國第一次入侵西藏
十九世紀下半葉,英國先後将尼泊爾、哲孟雄、克什米爾、不丹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并在哲孟雄境内的大吉嶺設立軍事基地,控制了這個“印度入藏門戶”,随後又修築通往西藏的道路。1876年,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煙台條約》,其後,便以條約中有關允許英人入藏“遊曆”、“探路”等條款爲依據,多次派人竄入西藏搜集情報,收買上層分子,挑撥班禅和達賴的關系,進而要求入藏“通商”和常駐“使節”。英國的這些要求,遭到西藏僧俗大衆的堅決反對。爲了防止英國的侵略,西藏地方噶廈①派兵二百名在隆吐山(龍頭山)修築堡壘炮台,設卡自衛。這完全是中國的内政。但是,英國爲了打開進入西藏的大門,先則無理聲稱藏軍“ 設卡之地距大古嶺甚近,意在阻止通商”,後又提出這是“橫截廓爾喀東通印度之路”。②1887年,英國幹脆撕下僞裝,令其駐北京公使發出照會,胡說隆吐山屬哲孟雄領土,要求限期撤卡,否則,将采取軍事行動,武力驅逐。這一無理要求,遭到西藏地方政府的嚴詞拒絕。英國見訛詐不成,遂向邊界調集軍隊和物資,積極準備入侵西藏。西藏地方政府得悉,立即派四品仔琫(仔本)多爾濟仁增趕赴隆吐山,并從各地抽調軍隊,準備随時增援。而清政府在英國恫吓下,竟一味退讓妥協,命令“将隆吐兵速即撤回”③。但是,西藏人民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決心堅定不移,對清政府的媚外行徑進行了堅決抵制。
1888年3月20日,英國悍然派兵四五百人,向隆吐山西藏守軍發起進攻。多爾濟仁增率領藏軍用火铳、弓矢等簡陋武器進行抵抗,斃敵軍官一人,英軍被迫後撤。次日晨,英軍再次進攻。藏軍依托陣地誓死抵禦,斃傷英兵百餘人。
英軍不甘失敗,調來援軍和重炮。8月24日,英軍在格累姆上校指揮下,以猛烈炮火向隆吐山前沿陣地轟擊。藏軍不支,退守納湯,隆吐山遂被英軍侵占。藏軍據守納湯北側高山,在一夜之間築起一道四五裏長的齊胸牆垣,奮力抗擊敵軍。後在英軍優勢火力轟擊下,被迫退卻。英軍占領隆吐山、納湯後,一面整修道路,一面增調軍隊,準備繼續向前推進。
西藏地方政府爲了組織反攻,下令征調前後藏各地民兵前往增援。不久,陸續集中于亞東(今老亞東)前線的藏軍約有一萬餘人,與英軍形成對峙局面。爲了加強前線的指揮,西藏地方政府又委派噶倫拉魯爲哲孟雄馬噶基巧(兵營總管),負責前線總指揮,以仔本擦絨爲帕裏馬噶基巧,負責後方運輸事宜。以後又派噶倫然巴爲帕裏馬噶基巧,與三大寺負責喇嘛一同前往加強領導。
正當西藏地方政府加強前線兵力和指揮,準備繼續抗敵之際,清政府爲達到與英國談判媾和的目的,把主張抗英的駐藏大臣文碩革職,改任昏庸畏葸的升泰爲駐藏幫辦大臣,并下達撤兵媾和的命令。升泰在赴任途中,下令江孜守備及統領藏軍噶布倫“嚴束藏兵,不準妄動”①,并将藏軍撤回帕裏一線,隻準防守,不得出擊,“如違節制,立即嚴參”②。在升泰的壓制下,藏軍雖未聽命,但抗英士氣受到了嚴重挫傷,抗英部署也受到了影響。同年8月中旬,藏軍爲了收複失地,拟組織反擊,也被升泰制止。9月24日,英軍二千餘人向撚納藏軍營地發起進攻,藏軍不支,被迫撤退。其後,英軍相繼占領了則利拉、亞東等地。
由于清政府執行妥協投降政策,西藏軍民的第一次抗英戰争終于失敗了。但是,英國侵略者從這次入侵過程中,看到了西藏軍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不可悔,不得不暫時放棄深入西藏内地的企圖,同意與清政府進行“和談”。1890年3月,升泰屈服于英國的壓力,與之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承認哲孟雄歸英國保護,并以則利拉爲藏哲邊界,使中國失去了大片領土。1893年,中英再訂《續約》,清政府同意開放亞東爲商埠。有關劃界、通商、遊牧等問題,容後再議,後來又成了英國進一步侵略的借口。
英國用武力撬開西藏大門後,随之以貿易手段進行瘋狂的侵略和掠奪。英印貨物充斥西藏市場,嚴重排斥了中國内地貨物在西藏的正常銷售。在通商的幌子下,英國還不斷派人深入西藏腹地進行勘察,向清政府勒索開礦的特權。1899 年至1901年,英國以印度總督名義多次緻書十三世達賴,企圖越過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當局直接談判,陰謀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結果遭到達賴的拒絕。但英國并不甘心,1902年又派哲孟雄政治專員懷特率兵二百餘人,以“劃界”爲借口,侵入西藏的甲崗和思補布納一帶,蓄意挑起邊界沖突。他們拆毀中國的哨卡和原有國界标志的大石堆——鄂博,私立石堆,擅插英國國旗二十一處,并掠走大批牛羊。
二、俄國觊觎西藏,與英國進行争奪
在英國入侵西藏的同時,早就觊觎西藏的沙皇俄國爲了“在亞洲打敗英國(奪取整個波斯、蒙古和西藏)”①,多次派遣間諜,組織武裝“探險隊”、“調查團 ”,經蒙古、甘肅、青海潛入西藏,搜集情報。1883年,在英軍進犯隆吐山之際,借“遊曆”爲名進入西藏的俄國間諜,乘機給西藏地方某些頭目密函三件,“ 約令遇有急難,将函馳送俄境,即可電達,助兵援應”②,妄圖以“助藏抗英”爲幌子,達到其侵占西藏的目的。1900年11月,竄入西藏的沙俄武裝間諜在察木多(今昌都地區)瑣圖地方燒毀藏民房屋,搶掠馬匹,制造了殺死殺傷藏族同胞四十人的流血事件③。此外,俄國還派遣宗教特務德爾智④打入西藏農奴主貴族中間,并竊取了十三世達賴侍講的要職。德爾智用俄國供給的金錢收買西藏上層分子,大造親俄輿論,挑撥藏族與祖國的關系。達賴見清廷軟弱無能,在德爾智的煽動下,産生了聯俄抗英的傾向。1901年,達賴派德爾智以“西藏特使”的身分,率領所謂“西藏使團”赴俄活動,并受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接見。俄國借此大造輿論,稱達賴決定與俄國締結最友好之關系,“俄國爲唯一能破英國陰謀的強國”。随後,俄國又派出兩支全副武裝的隊伍,分別以“科學探險”和“經商”的名義,用二百頭駱駝、五十五匹馬和二百頭牦牛馱載槍彈器械,取道庫倫、青海運往拉薩。從此,“俄商及軍隊潛蹤入藏者絡繹于途”⑤。
英國見沙俄加緊進行侵藏活動,多次向俄國提出質問。1903年2月,英國外交部提出警告:“俄若派兵西藏,英必效之”。俄國亦針鋒相對,提出“如果該地方現狀發生變亂,則俄國政府不能置之不理”①。于是,英俄兩國爲争奪中國西藏,大有劍拔弩張之勢。但是,當時俄國的侵略矛頭主要是指向中國的東北,且與日本的矛盾日益尖銳,從而拖住了它的手腳。英國趁此時機,利用1902年與日本締結的反俄軍事同盟,慫恿日本進攻俄國,自己則積極準備再次武裝入侵西藏。
第二节 英国的战争准备与西藏的战备设防
一、英國的戰争準備
西藏位于号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全境爲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所環抱。南面的喜馬拉雅山橫貫邊界,平均海拔六千米以上,山高坡陡,溝谷深窄,斷崖陡立,空氣稀薄,氣候變化無常。7—9月爲最暖季節,雨水較多,12月至次年3、4月爲嚴寒季節,一般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十至二十度之間。有些高山終年冰封雪凍,晝夜溫差高達攝氏三十度左右。加上河岸陡,水流急,道路少,人煙稀,橋梁簡陋,通行非常困難。中國的近鄰尼泊爾、哲孟雄、不丹等國雖然被英國用武力和各種陰謀手段劃入其勢力範圍,但由于曆史淵源和宗教信仰的關系,這些國家的廣大人民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英國軍隊要攀越重山峻嶺,進行高寒山地作戰,仍然面臨着巨大的困難。
英國爲了解除後顧之憂,首先拉攏尼泊爾、不丹參戰。根據1856年的藏尼條約,西藏在受到外國攻擊時,尼泊爾有援助的義務。因此,英國政府認爲,要入侵西藏,孤立藏軍,必須始終“與尼泊爾宮庭[廷]一緻合作”①。1903年,英國駐印度總督寇松親自出馬邀請尼泊爾首相到印度德裏會談,向尼泊爾政府施加壓力。尼泊爾首相終于同意與印度政府合作,不援助西藏,并爲英軍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英國在不丹拒絕在其境内修築通往西藏的道路以後,擔心不丹與西藏聯合抗英。英國侵略者認爲:如果這樣,“不丹即可從仁進岡到都拉截斷英人的交通線。不丹人身體強壯,他們若要反對英軍,可以動員同藏軍一樣的兵士,組成第二支軍隊 ”,打擊英軍。②爲此,英軍在進犯西藏之前,派大吉嶺道尹(英人)到不丹活動。在英國的壓力和收買下,不丹終于斷絕了與中國的正常關系,派人參與侵藏活動。
爲了解決高原運輸,英國動用了巨大力量,搶修尼泊爾、不丹、哲孟雄與西藏接壤的許多通道。在修路過程中,對工兵進行了駕駛二輪牛車(載重八百磅)和輕便馬車(載重四百磅)的訓練;向尼泊爾當局征用牦牛四五千頭和相當數量的騾馬,并進行了現地運載試驗;因牲畜染疫大批死亡,又從各地雇用民夫七千人,以保障物資的前送。此外,英國還在印度加爾各答一帶組織騾馬後備隊,以應付緊急運輸任務。
1903年6月,英國“談判使節”榮赫鵬以兩名間諜被西藏地方政府扣押和要求通商劃界“談判”爲名,率兵二百及随從數百人,再次進犯西藏,由甲崗直趨幹壩。西藏地方政府立即下達征兵動員令,派七百餘人赴幹壩一帶構築工事,組織防禦。侵略者以要求談判爲由,在幹壩以南地區盤踞數月之久。
1903年10月初,英國政府正式批準了進占江孜、拉薩的計劃。榮赫鵬于10月11日折返印度,與寇松具體籌商進攻西藏的軍事部署。12月10日,侵略軍全部在納湯集中,計有第二十三錫克步兵營七百人、第三十二錫克步兵營七百人、第八廓爾喀步兵營七百人、騎兵一百人、孟加拉和馬德拉斯工兵各一隊、野戰醫務隊五隊和其它後勤保障部隊。①共配有步槍二千八百支、火炮六門、馬克沁機槍若幹挺。全軍由少将麥克唐納爲指揮,易喀爾丹爲參謀長,布雷哲爾負責後勤運輸,另有大批随從人員,總計一萬餘人。英軍籌集了一個月的糧食和十天的飼料,爲了解決防寒問題,給士兵配發了帳篷、取暖燃料、羊皮、氈毯、毛織圍巾、厚毛衣、毛襪等。
英軍的進攻計劃,原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榮赫鵬率領進攻幹壩,然後由幹壩趨江孜;另一路由麥克唐納率領,越過則利拉山口入藏,占領春丕(今亞東南二公裏),然後向北進攻,在江孜與榮赫鵬所部會合。由于幹壩方面西藏民軍有了戒備,麥克唐納認爲,如果執行兩路出擊的計劃,“将冒很大危險,且運輸接濟之部署,亦感困難。”最後決定:幹壩一帶的英軍,仍以派遣使節進行“談判”爲名,牽制中國守軍,而榮赫鵬、麥克唐納則率領主力越過則利拉山口,直趨春丕谷②。爾後,幹壩方向的英軍再向春丕轉移,與主力會合,集中兵力,向拉薩進攻。③
二、西藏的戰備設防
西藏的自然條件對防禦作戰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清政府和多數駐藏大臣腐敗無能,不重視邊防建設,緻使防務廢弛。清政府在西藏的駐軍不僅數量少,而且裝備非常落後。自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駐藏大臣福康安奏請建立了常備軍,申定兵制、兵額以後,軍隊數量一直保持在三四千人左右。其組成及駐防情況如下:
一是綠營兵步騎六百餘人,從四川派遣,大部分駐于前藏,充當駐藏大臣的衛隊,一部分駐于日喀則、江孜、定日等地,協助西藏地方部隊進行訓練和駐防。綠營官兵随同駐藏大臣三年更換一次。遇有戰事,由駐藏大臣奏請川、滇撥兵支援,事平之後,仍留原額。其裝備有亨利—馬梯尼、斯涅德等各種類型的線膛步槍及部分火炮。平時雖有訓練,多半爲了應付校閱考核。此外,拉薩至四川打箭爐(今康定)一帶還設有綠營兵八百餘人,主要任務是保護糧台和運輸,戰鬥力很差。
二是西藏地方軍(即藏軍),定額三千一百六十二名。凡二十五人爲一定本,五定本爲一甲本,二甲本爲一如本,二如本爲一代本。代本直接聽命于駐藏大臣。這些軍隊平時駐拉薩、日喀則各一千零五十四人,定日、江孜各五百二十七人。除定額外,尚有守卡兵三百一十二人分守各關卡。藏軍裝備,定本以上軍官配有線膛步槍,士兵十分之五使用土槍,十分之三使用弓箭,十分之二使用刀矛、藤牌。部隊受宗教影響很大,戰士佩有“護身符”,出征時求佛護佑,雖作戰勇敢,但軍官指揮能力低,戰術落後。
此外還有民兵,遇有戰事,由噶廈向各地征集,自備武器和口糧,由營官①率領,前往指定地點參戰。他們熟悉地形,富有吃苦耐勞精神,能越野,善騎射,服從性強,作戰勇敢,但裝備差,缺乏訓練,進攻時無一定隊形,撤退時不易管束。
1888年隆吐山抗英時,藏民不顧升泰的反對,于納金山(幹壩正南)設邊牆十餘段,同時在丈結山建卡駐兵,後升泰爲讨好英帝國主義,竟強令撤離。在帕裏以南,自亞東辟爲商埠後,升泰曾于1890年設卡三處,但其目的主要不是爲了防禦,而是爲了“舉辦通商”,“所有西人即準抵關貿易,不能擅入關内,以示限制”②。在英國侵略面前,盡管西藏地方政府進行了動員,但缺乏統一的部署與計劃,對敵情的了解也不夠,僅在險要地點構築了一些臨時工事,進行防禦。但西藏軍民具有光榮愛國傳統,爲了保衛國土,他們敢于面對強敵,英勇戰鬥。
第三节 曲眉仙角、古鲁之战
1903年12月11日,麥克唐納率侵略軍一千一百五十名,攜火炮四門、馬克沁機槍四挺,越過則利拉山口,于13日占領了仁進岡,14日進占通向江孜的重要門戶——春丕。由于西藏地方政府對英軍入侵方向判斷錯誤,主要兵力在幹壩一帶設防,以緻亞東至帕裏一帶險要地點無兵把守,敞開了門戶。結果,英軍不費一槍一彈即占領了春丕一帶的邊寨要地。接着,榮赫鵬率後續部隊到達,春丕成了侵略軍的兵營和軍事物資貯存地。這時,西藏地方政府急調軍隊去帕裏防守,但爲時已晚。12月18日,麥克唐納率由七百九十五名步騎兵組成的輕裝縱隊繼續北犯,20日抵達帕裏,奪取了帕裏宗政府儲存的火藥和武器。由于風雪嚴冬,道路險狹難行,英軍的給養極爲困難,“燃料幾完全缺乏”①,再向前推進已不可能。麥克唐納隻得命令兩個連駐紮帕裏,自率其餘部隊返回春丕,籌措給養、燃料。這時,趕到帕裏前線的藏軍準備組織反擊,卻被駐藏大臣裕鋼下達的“沿途地方文武官,隻能理阻,不準與英兵生事”②的命令所阻,結果失去一次殲敵的極好機會。
1904年1月4日,麥克唐納與榮赫鵬又率軍從春丕出發,越過帕裏,于8日推進到堆拉。榮赫鵬率部分侵略軍留在堆拉,與拉薩派來的代表進行“談判”,麥克唐納則率部再次返回春丕,進行休整和籌集給養。
西藏地方代表多次要求英國侵略軍撤回亞東,均被榮赫鵬拒絕。當時,西藏地方政府從各地征調的軍隊兩千餘人,已趕到堆拉以北的曲眉仙角(堆拉北七裏)和古魯(堆拉北二十裏)一帶,構築了兩道石牆,組織防禦。3月初,守軍又增至三千餘人,共六個代本。其中來自拉薩兩個代本,日喀則兩個代本,江孜、丁日各一個代本。這些部隊屬于臨時調集,未經訓練。其總指揮降巴丹增,前線指揮萊丁色,副指揮郎色林,都無戰争經驗,以緻在兵力部署、作戰指揮等方面都存在許多漏洞。
占領堆拉的英軍僅是一支力量不大的先遣隊(有步槍四百支、火炮二門、機槍二挺),而且天時地利對其非常不利。侵略軍不适應高原缺氧和風雪嚴寒的氣候,很多人患有肺炎,已有十二名死亡,不少人凍傷緻殘。由于風雪猛烈,前後方聯系經常梗斷,加之牲畜勞累和染疫而死者十之八九,以緻運力劇減,供應十分困難。而西藏守軍仍未趁機向英軍發起反擊,也未切斷敵人兵力薄弱的運輸線,結果又喪失了一次有利的戰機。
3月中旬,英軍完成了進攻江孜的準備。3月28日,麥克唐納率工兵四個連、步兵三個半連及野戰救護隊、戰地工程隊等,攜炮四門、馬克沁機槍若幹挺,抵達堆拉。與此同時,榮赫鵬緻函新任駐藏大臣有泰(升泰之弟),橫蠻地提出要進至江孜“談判”,并威脅西藏守軍不得抵抗。3月31日,麥克唐納、榮赫鵬率侵略軍一千三百餘人,由堆拉出發,分三路向北推進。西藏當局派代表前去勸阻,要求英軍撤至亞東談判,榮赫鵬不予理睬。當英軍接近曲眉仙角藏軍陣地時,榮赫鵬又耍陰謀詭計,要求雙方停火談判。藏軍受騙,未予射擊。麥克唐納卻暗中調動兵力,命令第八廓爾喀步兵營從左翼迂回,搶占山頭。西藏守軍發覺後,竟放棄山上陣地,退至攔阻牆内。随後,英軍于山之右側部署了機槍和炮兵陣地,騎兵在平地展開,從三面将一千五百餘名藏軍包圍。這時,榮赫鵬原形畢露,限令藏軍在十五分鍾之内繳械投降。藏軍前線指揮萊丁色嚴詞拒絕,麥克唐納便突然下令開火。藏軍在非常不利的條件下,毫不畏懼,用手中的大刀、長矛、鐵叉與英軍展開白刃格鬥,打死打傷英軍官兵十五人。後在敵人的交叉火力射擊下,萊丁色、郎色林和七百餘名藏軍相繼犧牲,餘部撤向古魯,守衛第二道防線。英軍追至古魯,藏軍再次奮起抵抗,終因傷亡過大而後撤。
曲眉仙角和古魯之戰,藏軍共傷亡一千四百餘人,“但是沒有一個向敵人屈膝投降”①,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和甯死不屈的英雄氣概。英國侵略軍的殘酷屠殺,更加激起了西藏人民的無比憤怒,進一步點燃了廣大西藏人民群衆反侵略的熊熊烈火。
第四节 江孜之战
一、江孜的陷落
1904年4月5日,英軍從古魯出發,向江孜進犯。從古魯撤退的藏軍會同拉薩調來的援軍,扼守康瑪一帶的山谷要地,并組織小分隊,沿途襲擾敵軍。當地藏民也自動拿起武器,紛紛參加抗英鬥争行列。英軍進至康瑪南五六裏的雪那寺時,遭到藏軍二三百人的頑強抵抗。侵略軍用步騎兵從三面包圍了該寺。藏軍英勇戰鬥,給敵以沉重打擊,自己亦傷亡一百餘人,被迫退往藏姆章防守。英軍占領康瑪後,大肆搶掠。西藏民軍翻穿羊皮襖,混在羊群中引誘敵人,一次即殺傷侵略軍二三十人,使敵人再不敢貿然出來搶劫。
4月9日,英軍從康瑪繼續北犯,當行至距康瑪十五裏的山峽時,遭到據守藏姆章兩側高山的藏軍阻擊。藏軍千餘人依托山地工事,連續打退了敵人幾次沖鋒,使英軍不能前進。最後,英軍集中全部兵力,在炮火的支援下,一部兵力從正面進攻,一部兵力從翼側迂回,包圍了藏軍陣地。藏軍戰士經過英勇搏鬥,被迫突圍。第二天,英軍乘勢侵占紹崗,11日進迫江孜。
江孜爲宗政府①所在地,南鄰年楚河,周圍是一片平原,其西有一條路直達日喀則,向東越過卡羅拉山(江孜東七十公裏)通往拉薩。宗政府設在江孜城區最突出的宗山頂上,是個堅固的堡壘。在宗山的西北,與之相連的一座小山上有全城最大的寺院——白居寺。由于駐守江孜的軍隊大部分調往南面各隘口防守,交戰失利後,又沒有及時收攏,因而與英軍相比兵力懸殊。在此情況下,江孜守軍主動後撤。4月13日,英軍占領江孜。侵略者搶奪了近百噸糧食和數噸火藥,并對附近的寺院及村鎮大肆燒殺搶掠。
英軍占領江孜後,爲了減輕運輸壓力和做好進犯拉薩的準備工作,留下一支擁有五百餘支步槍、兩挺機槍、兩門火炮的部隊和三個星期的食品,随同榮赫鵬駐紮于江孜年楚河畔的江洛林卡,其餘部隊由麥克唐納率領撤回春丕。
二、卡羅拉戰鬥
江孜失守後,達賴立即動員各地藏民組織民團武裝,向江孜一帶集結。5月初,共有近萬人到達江孜周圍各隘口,其部署是:江孜附近二千五百人,絨谷一千五百人,浪卡子二千五百人,熱隆一千人,日喀則一千五百人。此外,還在卡羅拉設卡守衛。卡羅拉前通江孜,後通拉薩,向南可以直插康瑪,切斷英軍的運輸線。該處設有一道橫跨山谷的五百餘米長的攔阻牆,由二千名西藏民軍把守。英軍于4月28日派騎兵一個連進行偵察,被卡羅拉守軍擊退。榮赫鵬擔心藏軍在日喀則、江孜一帶募兵,5月2日下令扣留了江孜守備,并決定在藏軍尚未完全集中之前發動進攻。①由于駐藏大臣有泰對于西藏軍民的抗英鬥争非但不予支持,反而橫加指責,執行一條“任其戰任其敗”的可恥方針,助長了敵人的侵略氣焰。
5月3日,榮赫鵬派駐守江孜的三分之二兵力,即工兵三個連、步兵一個連及部分騎兵,攜帶火炮二門、機槍二挺,向卡羅拉進犯。經過三天行軍,英軍抵達卡羅拉藏軍前沿陣地附近。侵略軍企圖先從兩翼迂回,控制攔阻牆後面的制高點,再發起攻擊。由于繞路過遠,且兩翼岩石陡峭,攀登困難,後又放棄了這一計劃。5月7日上午10時,英軍被迫從正面發起進攻,以一個半連沿河床前進,以一個連向藏軍左側陣地攻擊,以半個連向右側攻擊,其餘部隊随同炮兵行動和守衛營地。西藏民軍依托有利地形,頑強抗擊,大量殺傷敵人。經四小時激烈戰鬥,斃敵軍官一人、士兵十七人,迫使英軍龜縮在山峽中,陷入“絕望之境地”①。下午2時,英軍再次發起進攻,在優勢火力支援下,占領了藏軍右翼一段攔阻牆。藏軍增援部隊五百人立即集結向前機動,準備奪回失去的陣地。但由于英軍預備隊已從藏軍右翼投入了戰鬥,藏軍的機動受阻。藏軍爲了改變不利态勢,在左翼連續組織了三次陣前突擊,均因遭敵機槍火力的攔擊而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此時,從右翼突入之敵占領了藏軍側後高地,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藏軍被迫退守浪卡子。
這次戰鬥,藏軍在作戰指揮和戰術運用上都有了很大進步,改變了單純防禦的戰法,注意了組織進攻。但由于裝備落後,加之訓練差,射擊不準,盡管在兵力上占有優勢,戰士亦不乏勇敢精神,終未能阻止英軍的進攻。
在卡羅拉戰鬥激烈進行之際,英軍得知江孜駐地被襲,乃于占領卡羅拉後,急忙撤軍回救。
三、江孜反擊戰
駐江孜英軍分兵東犯卡羅拉後,僅剩一百七十名士兵防守,力量非常薄弱。集結在日喀則一帶的西藏民軍獲悉這一情況,乃于5月4日晚出動一千五百人,直插江孜,很快占領了帕拉村、白居寺、曲龍寺和宗政府等要點,控制了整個市區,并包圍了榮赫鵬駐地江洛林卡。
5日黎明前,潛伏于英軍營地周圍的西藏民軍趁敵不備,突然發起進攻。他們一邊喊殺,一邊沖向敵營,搶占圍牆槍眼,向敵營房射擊。敵人遭此突然襲擊,慌亂不堪,有的來不及着裝就被消滅了。但由于民軍未能及時沖入圍牆,近戰殲敵,緻使英軍得到了喘息時間,組織抵抗。一部分英軍爬上屋頂,一部分把住了東北營門,拚命向民軍射擊。民軍幾次攀越圍牆,均遭敵火力殺傷而未成,天明後被迫後撤。由于組織不嚴密,撤退途中,又有許多戰士犧牲。在以後幾天的戰鬥中,西藏民軍僅依靠宗政府的堡壘火力進行封鎖,而未乘敵孤立無援之機,再次發起進攻,徹底殲滅敵人。英軍殘部利用時間加固了工事。
5月9日,進犯卡羅拉的侵略軍返抵江洛林卡,江孜英軍的防禦能力得到加強,但仍無法擺脫被圍的困境,不得不采取守勢,整天“蟄居鬥室,不能越雷池一步 ”①。西藏民軍逐步縮小包圍圈,相繼占領了英軍駐地周圍的幾個村莊,并派兵截擊敵之通郵小分隊,威脅其後方交通安全。英軍爲了改變被動局面,決定對附近村莊進行“掃蕩”。在民軍頑強抗擊下,進行“掃蕩”的英軍雖然取得了一定戰果,卻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當英軍發現民軍準備襲擊其營地時,即匆忙撤回。
5月24日,從春丕出發的英援軍先頭部隊二百餘人,攜帶十磅火炮兩門,越過乃尼寺(江孜東南十一公裏)的火力封鎖,抵達江孜。英軍在得到增援以後,爲了保證後方運輸線的暢通,決定向乃尼寺發起進攻。但當英軍到達該寺時,西藏民軍已轉移他處。
當時,對英軍安全威脅最大的是駐帕拉村的民軍。該村位于英軍營地約二公裏處,房屋堅固,利于防守,并可直接攻擊英軍防禦工事薄弱的翼側。5月26日,英軍派步兵三個連及部分工兵,攜爆破器材從正面強攻,炮兵則迂回占領了一個可以俯瞰帕拉的山脊陣地,支援步兵戰鬥。但英軍幾次沖擊均被西藏民軍擊退。由于房屋牆壁高厚,英軍的榴霰彈失去作用,遂以工兵進行爆破,企圖突破民軍的防禦。但英軍爆破一次,僅能進入一個庭院,無法擴大突破口。西藏民軍依托有利地形,與英軍逐屋逐院展開争奪,先後斃傷敵官兵二十三人。經過十一小時的艱苦戰鬥後,民軍始被迫後撤,英軍随即占領帕拉村。之後,民軍緻力于加強宗政府堡壘的防禦,并不斷前出襲擾敵人,使英軍不得安甯。英軍由于兵力單薄,不敢貿然向宗政府發動進攻,以緻仍處于被圍狀态。6月5日,榮赫鵬率四十名騎兵馳回春丕求援,途經康瑪時,受到三百多名藏軍的襲擊,幾乎斃命。西藏民軍在江孜反擊作戰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士氣。可惜的是,民軍缺乏嚴密的組織和得力的指揮,因而未能一鼓作氣,徹底殲滅敵人。江孜戰局的變化,使英國政府手忙腳亂。
英印事務大臣布羅德裏克聲稱:“政府業已決定,不管什麽生力軍,隻要印度政府認爲必要,均可調往江孜去。”①6月中旬,侵略軍的增援部隊在春丕集結,計有:四個土著士兵營②二千八百人、英皇家步兵連四百人、英山炮連二百五十人、土著山炮連一百人、土著山地步兵連二百人、民夫和運輸人員七千六百人和配屬的其它小分隊,總計在一萬一千五百人以上。除來福槍、手槍外,尚攜有火炮十二門、機槍數挺。此外,還備有牲畜七千五百頭,運輸車一千六百五十輛。
6月13日,麥克唐納和榮赫鵬率援軍相繼從春丕出發。途經乃尼寺時,遭到八百名西藏民軍的頑強阻擊,死傷十五人。在江孜英軍接應下,才于23日抵達江孜。爲了解除西藏民軍對江洛林卡及帕拉村的包圍,英軍首先向江孜外圍的民軍據點發起攻擊,先後占領了江孜北面和西面的十二個村莊。6月28日,英軍進攻江孜西北三公裏的則城寺(即翟金寺)。一千二百名藏軍苦戰一天,經激烈白刃格鬥,最後撤出戰鬥,江孜至日喀則的交通随之斷絕。至此,英軍從三面包圍了江孜宗政府及江孜街的守軍,并控制了水源。江孜民軍面臨一場更加嚴酷的戰鬥。
爲了保存實力,避免更大的傷亡,西藏地方政府再度作出忍讓的決定。7月1日,達賴派出的宇妥噶倫、大喇嘛、大仲譯及三大寺代表到達江孜,與英軍談判。但是,榮赫鵬無理要求西藏民軍于7月5日正午前撤出宗政府,談判終于破裂。
7月5日下午,英軍向宗政府和江孜街發動進攻。進攻江孜街的英軍分爲左右兩翼。守衛江孜街的藏軍利用已築起的圍牆和房舍,奮勇還擊,斃傷敵官兵多名。直至傍晚,英軍方占領了江孜街。在宗政府方向,英軍先派出步兵六個連和騎兵一個連,攜炮二門,從左翼佯攻炮台之岩石方面,以牽制西藏民軍主力,使其誤認爲是英軍的主攻方向。黃昏後,英軍撤回,趁夜暗又遣步兵十二個連、騎兵一個連、工兵半個連,攜炮十二門,進至宗政府東南的外圍陣地。這一帶多懸崖絕壁,系民軍指揮所所在地,是整個防禦的要害。陣地前比較開闊,有民軍修築的多道圍牆。但英軍認爲用火炮可以将其摧毀,故選擇這一方向進攻。7月6日,英軍在炮火支援下發起攻擊,經數小時激戰,付出了重大傷亡,始抵達宗政府腳下的邊緣陣地。當日下午,英軍集中所有炮火向圍牆轟擊,始炸開一個缺口。這時,一個藏兵裝藥不慎,引起山上火藥庫爆炸,加大了牆垣的缺口。英軍立即發起沖鋒,蜂湧而上。西藏民軍雖用火力封鎖缺口,但未能阻止敵人的前進,遂拆下牆上巨石投向缺口,與敵展開白刃格鬥,打死打傷敵人數十名。最後,在敵人優勢火力攻擊下,西藏民軍被迫突圍,向拉薩方向撤退,江孜重新淪于敵手。
英勇的西藏愛國軍民,在江孜抗擊英國侵略軍達三個月之久,爲保衛祖國神聖領土,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五节 拉萨失陷与《拉萨条约》的签订
1904年7月14日,麥克唐納和榮赫鵬率領步騎兵二千人(攜帶火炮八門)及後勤人員二千餘人,從江孜出發,向拉薩進犯。自江孜失陷後,西藏抗英鬥争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西藏地方政府中的妥協勢力擡頭,終于向西藏軍民發出了停止抵抗的命令。噶倫降巴丹增放棄了指揮,再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但西藏人民并沒有屈服,在卡羅拉、浪卡子等地,自動組織起來襲擊侵略者,給敵以重大殺傷。達賴幾次派代表要求英軍退回江孜談判,均遭榮赫鵬拒絕。7月25日,英軍抵達雅魯藏布江邊,達賴見大勢已去,遂将政務委托給噶勒丹池巴大喇嘛,自己前往青海。8月3日,英軍侵入拉薩。
英國侵略軍進入拉薩以後,到處燒殺搶劫,存于布達拉宮的各種珍寶、文物和宗教書籍幾被掠奪一空。侵略者的罪惡行徑,進一步激起西藏人民的心中怒火。拉薩各寺曾組織大批喇嘛,準備抗擊敵人,但因無人指揮而未成功。侵略軍不但面臨着可能再次出現的西藏人民的巨大反抗,而且還面臨着冬季大雪封山、補給更加困難的嚴重威脅。哲孟雄至拉薩沿途高山,9月初就開始下雪,因而9月中旬以前英軍必須撤出拉薩,否則就會被風雪所阻,孤軍難返。達賴出走後,榮赫鵬找不到談判對象,時間的拖延,對英軍十分不利。榮赫鵬曾自供說:“餘在拉薩隻許居留一月半乃至兩月,冬令前即須言旋。餘既受此束縛,乃不得不加速進行條約之談判,而外表則仍行所無事,似有充分閑暇者。要之,餘此時内慌怯而外鎮定”。又說:“餘因期限短促,殊有進退維谷之慨。”①
但是,抱着“息兵求和”方針的清政府和有泰等人,不敢得罪英國侵略者,極力圖謀通過妥協忍讓的方法,盡快平息事端,這正好幫了英軍的大忙。就在英軍進入拉薩的第二天,有泰即親自到英軍營内,“以牛羊米面犒其士卒,及以禮物酬應辦事諸員”②,并向榮赫鵬表示,願意“協同工作,迅速努力于條約之完成”③。他嚴格限制和阻撓喇嘛和藏民的反抗,一再命令三大寺“不準再開兵釁”,并指令以噶勒丹池巴喇嘛爲首的噶廈代表團出面與英軍談判。榮赫鵬見有泰如此軟弱無能,更加肆無忌憚。談判中,侵略者對藏方代表提出的公正要求,一概不予置理,叫嚣“惟有接受我方之條件,否則惟有聽我繼續以武力壓迫”④。
1904年9月6日,西藏地方政府在英軍的威脅下,與英國侵略者在布達拉宮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拉薩條約》。由于文案何光燮的勸阻,有泰才沒有在條約上簽字。這項條約規定:開江孜、噶大克(今西藏噶爾雅沙)、亞東三處爲商埠,向英國賠款五十萬英鎊,自印度邊界至江孜、拉薩一帶的炮台、堡寨一律削平,所有駐防軍隊全部撤去,西藏一切内政外交都要請示英國,他國不得幹涉。根據這個條約,西藏實際上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拉薩條約》簽訂後,英國侵略軍于9月23日匆忙從拉薩撤走。
但是,該條約簽訂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即遭到中國人民的一緻反對。清政府迫于人民的壓力,也感到條約有損中國主權,令有泰切勿畫押。12月,清廷派外務部右侍郎唐紹儀赴印度與英國重新交涉。直至1906年4月,中英雙方于北京重新簽訂了《中英續訂藏印條約》。雖然英國取得了原《拉薩條約》中規定的許多特權,但新約中規定“英國國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幹涉西藏一切政治”①,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英國變西藏爲殖民地的陰謀未能得逞。
第六节 战争失败的原因
這次反抗英國入侵西藏的戰争,是在高寒山地進行的,盡管中國在地形氣候、兵力動員、物資補給等方面具有十分有利的條件,但是最後仍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除了清廷政治腐敗外,在軍事上也有許多值得重視的教訓。
一、清政府對外妥協,實行不抵抗政策,使西藏地方政府和軍隊陷入孤立無援境地
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的沖擊下,元氣大傷,爲了維持其反動統治,對帝國主義更加卑躬屈膝,以求苟安一時。戰前,清政府對于中國的近鄰尼泊爾、不丹、哲孟雄等國不積極進行聯合抗英的争取工作,結果在英國的威脅利誘下,這三個鄰國成了英軍侵藏的基地,增加了西藏軍民抗英戰争的困難。英國武裝入侵後,清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嚴令各地文武官員“不準與英兵生事”,嚴重束縛了西藏軍民的抗英手腳,使英國輕易地占領了許多隘口、要塞。曲眉仙角之戰,英軍殘暴地屠殺我國人民,清政府不但不加譴責,反而稱頌侵略軍“恩威并著,造福西藏”①,其媚外行徑到了極爲可恥的程度。爲迫使西藏地方政府聽其号令,清政府對西藏人民的抗英鬥争不僅不予支持,反而采取“釜底抽薪”的反動政策。駐藏大臣有泰甚至顛倒黑白,把戰争的起因歸咎于藏民“不遵約束”,“執拗無理,膽大妄爲”。他聲稱“今欲折服其心,非任其戰任其敗終不能了局”②,因而對西藏噶廈屢次請調援兵和資助軍饷等不予置理,對達賴征調援兵也百般阻撓,故意尋找借口,躲在拉薩不與英軍談判,任其長驅直入,起了英國侵略軍幫兇的作用。正是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不僅不支持西藏地方政府和軍隊的抗英戰争,反而進行阻撓破壞,這就不可避免地導緻戰争的失敗。
二、不重視邊防建設,以緻西藏地區部隊少,訓練差,武器裝備非常落後
由于清政府不重視邊防建設,緻使西藏防務廢弛,很多隘口、險路既未修築工事,也未派兵防守。西藏地區遼闊,邊境線長達數千公裏,而駐軍兵額隻有三千餘人,顯然不敷分配,難免形成有險無防的局面。1857年(鹹豐七年),駐藏大臣赫特賀曾針對西藏地區兵力單薄,缺額嚴重,武器裝備殘缺不全的狀況,提出了改革方案,建議在額設三千人之外,另增二千一百六十五名“餘丁”,妥加訓練,以杜“臨時猝辦”兵不習戰的舊弊。可是,腐朽的清政府竟以“苦累番民”的罪名将其革職查辦。由于軍隊平時缺乏訓練,組織紀律不嚴,因而戰鬥中進攻防守無一定隊形。西藏民軍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于利用地形,不懂得在隘口兩側構築既能發揚火力,又能隐蔽自己的工事,結果在敵人火力射擊下,傷亡很大。此外,藏軍武器裝備極端落後,近一半人還在使用大刀、長矛。火器主要是火繩槍,僅有的幾門舊式火炮,亦缺少瞄準裝置。這些武器不僅射速慢,射距近,而且精度極差,不能有效地殺傷敵人。所有這一切,也都是這次戰争失敗的重要原因。
三、不懂得因地制宜,趨利避害,以己之長,擊敵之短
這次抗英戰争是在高寒山地進行的,有它自身固有的特點。這些特點對敵我雙方的作戰行動都有巨大的影響。對英軍來說,雖然部隊訓練有素,武器裝備精良,作戰指揮能力較強,但很多士兵不适應高原氣候,染病、凍傷等非戰鬥減員不斷增加,加上入侵異國,師出無名,以緻士氣低落。高原氣壓低,空氣密度小,風速風向變化莫測,從而影響了射擊的精度,相對減弱了英軍的火力優勢。西藏地區人煙稀少,物産貧乏,英軍的一切供給,都要依賴于後方。由于道路少,部隊愈深入,運輸線愈長,供應愈加困難。據統計,用一頭騾馬馱糧,從印度至江孜,隻能剩下四磅可用的東西,其餘都在路上吃掉了。又因交通容量有限,牲畜大量死亡,前送物資數量受到極大的限制。所有這些,決定了英軍不可能投入大量的兵力。英軍侵入西藏後,爲了保障運輸線的暢通,必須派出部隊維護交通,因而能用于前線作戰的兵力,必然逐步減弱。由于接濟困難,侵略軍在進軍拉薩途中,不得不二次返回春丕就糧。這說明它隻能采取緩慢推進的方針,不可能長驅直入,也不可能實施大範圍的迂回機動。這些都是英軍難以克服的弱點。西藏部隊雖然在訓練、裝備、指揮等方面不如敵人,但人數衆多,士氣旺盛。他們适應環境,熟悉地形,可以就地籌糧募兵,依險據守,或出敵不意地襲擊敵人。這些優越條件是敵人無法比拟的。可是,藏軍未能因地制宜,趨利避害,以己之長,擊敵之短,能動地争取戰争的勝利。作戰過程中,往往隊形過于密集,以緻被敵炮火大量殺傷。江孜反擊戰,雖能利用夜暗隐蔽接敵,但在沖鋒時過早大聲呼叫,被敵發覺,加之行動遲緩,以緻影響了奇襲效果。敵人侵入我境後,因供應困難而影響前進速度,但藏軍卻未能有計劃地切斷敵人後方運輸線;在被迫撤退時,亦未實行堅壁清野,結果使敵人在江孜、拉薩獲得了不少軍火和糧食。對于運動之敵,雖曾有一部民軍沿途進行襲擾,但未能選擇隘口險路預先設伏,截擊敵人。在曲眉仙角之戰中,藏軍隻注意依托設在大道上的攔阻牆消極防堵,卻不注意利用兩旁山險側擊敵人,更不注意從敵後襲擊,反而遭敵迂回側擊,被迫後撤。事實證明,設牆防堵是無法抵擋侵略軍炮火轟擊的,但藏軍卻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這種打法。江孜之戰,民軍主動出擊,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在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圍敵三個星期而未主動攻擊,結果失去了一舉殲滅敵人的機會。所有這些表明,忽視了因地制宜,趨利避害,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的作戰原則,是無法奪取主動,擺脫被動,避免失敗結局的。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