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魏 國
曹操創立魏國,對東漢的黑暗統治和豪強大混鬥說來,顯示出社會開始有穩定的趨勢。他廢除兩漢租賦制度(東漢後期,三十稅一竟減到百分稅一,等於免地主的田租),改為每畝納田租四升,每戶出絹兩匹,綿二斤,不再額外多取。嚴禁豪強兼併,並禁止豪強逼迫下戶貧弱代出租賦。特別是口賦錢、算賦錢的廢除,減少了商賈壓榨農民的機會,對農民是有益的。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牛畜的農民,在各級典農官統率下耕種官田。租稅是按六四(用官牛官六客四)或五五(用私牛官客對分)分穀。屯田制度官與客(佃戶)的關係,和一般地主與徒附的關係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客得四成或五成,比徒附受地主額外榨取,到底是寬了一些;官得六成或五成用來養兵,比全部軍糧要農民負擔,到底也寬了一些。據西晉傅玄說,當時旱田每畝收十余斛,水田收數十斛。生產量過高,可能有誇大處,但曹操依靠屯田制收富強的實效,卻是事實。屯田以外,曹操還督促荒田的開墾,按照各州郡戶口數目比較墾田多少,作為賞罰地方官的標準。仲長統說“今者土廣民稀,中地未墾”,大抵建安末年,上等地已經逐漸開墾出來。曹操某次行軍,經過麥田。下令說:損壞田麥者處死。他自己的馬躍入田中,教部屬議罪。算是主帥不可自殺,割發置地上當作斬首。這雖然是一種權術,但也說明他對農業的重視。配合著這個重農方針,他提倡節儉,嚴禁厚葬和淫祀,實行法家政治,建立起國家的法紀。這些,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保障農業生產的進行。大體說來,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朝著恢復的方向發展。
曹操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但惡政的根源之一,他並不能改革,那就是士族在政治上所佔有的壟斷地位。曹操變通東漢舉孝廉制,錄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微賤人做官吏,企圖沖淡士族的勢力,事實上士族依然足以阻礙曹氏政權代替僅存空名的劉氏政權。曹操在氏族的阻力下,只好決心做“周文王”,讓兒子曹丕來處理代漢問題。
二二○年,曹操死。魏文帝(曹丕)行九品官人法,承認士族有做官特權,又按公卿以下官吏等級分給牛畜和客戶,在經濟上予以優待。這樣,曹丕就獲得士族的擁護,廢漢帝名號,建立起魏朝,士族中的擁漢派無形中消失了。
魏朝的政權是士族政權。魏文帝明令禁止宦官和外戚幹政。東漢時期外戚、宦官、官僚(士族)三個集團的爭鬥,到魏才確實肯定了士族是最後勝利者。
東周後期,土地所有制發生變化,原來適合於貴族領主統治的法律在晉鄭等國開始有些改革。至東週末戰國初,魏文侯承認土地自由買賣制。為適合這個新的經濟基礎,魏相李悝造《法經》六篇。商鞅依據《法經》造《秦律》。蕭何依據《秦律》造《漢律》九篇。此後逐漸增加,有律六十篇,又有令三百餘篇,決事比(例)九百零六卷。東漢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等十餘家各作解釋,每家有數十萬字。到魏明帝對,常用律例共有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餘字,律例繁亂如此,人民一舉手一動足都有遭遇被殺被罰的危險。魏明帝刪節漢律令,制定《魏律》(治民)十八篇,《州郡令》(治地方官)四十五篇,《尚書官令》(治朝官)、《軍中令》(治軍)合一百八十餘篇,比漢律令大為減省。又置律博士,專用鄭玄學解釋律令。魏改革了不少漢制,魏明帝定魏律是最有意義的一個改革。
魏文帝建都洛陽,在漢宮遺址上興修宮殿。魏明帝大造宮殿苑囿,掠奪民間美女,淫侈無度,從此庫藏空竭,百姓怨苦,曹氏政權進入衰落時期。二三九年,魏明帝死。二四九年,司馬懿殺大將軍曹爽,政權全歸司馬懿掌握,魏國事實上滅亡了。
司馬懿出身高級士族,曹操死後,他是魏國唯一的謀略家。他起初輕視曹操,不願做曹家官吏,自稱得風癱病,拒絕徵召。曹操派刺客去察驗,司馬懿在刀下堅臥不動,好象真風癱,得免刺死。後來曹操又逼迫他做官,他怕被殺,不得不出來就職。魏明帝時,司馬懿率大軍對抗諸葛亮,成為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魏明帝臨死,委託曹爽司馬懿同輔幼主曹芳。曹爽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被司馬懿殺死,曹氏政權轉成司馬氏政權。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用滅族的慘刑殺戮曹氏集團中人。二五四年,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為魏帝。二六○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為魏帝。二六五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晉武帝用禪讓方式滅魏,成立晉朝。晉朝的成立,說明以司馬氏為首的士族最後推倒原來不是士族的曹氏朝廷,使士族制度得到更進一步的鞏固。
曹氏集團在曹操時有新興氣象,大亂後的黃河流域得以逐漸穩定下來,應是它的功績。魏文帝時開始腐化,魏明帝時腐化加甚。這個繼續腐化的趨勢,必然要阻礙社會生產的恢復,也自然會延遲三國的統一。恰好司馬氏集團繼起,它不是不腐化,而是在奪取曹氏政權的過程中不敢過度腐化,這對社會是一件比較有益的事。東漢末年,生產大遭破壞,商業停滯,魏文帝甚至廢銅錢改用穀帛作交換貨物的媒介。二二七年,魏明帝複行五銖錢,顯示社會生產已有一定程度的進展。司馬氏執政時期,魏國統治集團內部爭鬥極其殘酷,曹氏集團大體被殺絕,但並不影響人力富力的逐漸滋長。魏國末年,中原地區經濟已超過漢吳兩國,加上漢吳統治集團衰落不堪,二六三年,司馬昭滅漢,二六五年,晉武帝滅魏,二八○年,晉武帝滅吳。將近一百年的大亂和分立,到晉武帝時中國又得到統一。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8月27日星期三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